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泌水河治理

泌水河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2-05 07:45:47

『壹』 混凝土泌水嚴重用什麼可以調節

混凝土在運輸、振搗、泵送的過程中出現粗骨料下沉,水分上浮的現象稱為混凝土泌水。泌水是新拌混凝土工作性一個重要方面。通常,描述混凝土泌水特性的指標有泌水量(即混凝土拌和物單位面積的平均泌水量)和泌水率(即泌水量對混凝土拌和物之比含水量之比)。

泌水會引起某些不良的後果,如會引起麻面、塑性開裂、表層混凝土強度降低等問題。泌水以後會使混凝土不均勻,並且泌水本身在混凝土中是不均勻的,肯定對混凝土是不利的。泌水部位的混凝土中會產生缺陷,泌水部位水灰比下降的同時,在該部位留下缺陷,導致該部位強度降。泌水還會降低混凝土的抗滲透能力、抗服飾能力和抗凍融能力。

要避免混凝土表面出現「沁水」現象,首先混凝土本身要具有較好的保水性,防止嚴重的泌水導致混凝土表層水灰比過大。從配合比及組成材料的選擇出發,要注意控制水灰比不宜過大、外加劑不要過摻,以及凝結時間要適宜。砂、石集料要符合國家質量要求,尤其要注意砂中0.315mm以下的顆粒含量。水泥的凝結時間不易過長,比表面積不宜過小,顆粒級配不宜過分集中;其次,施工過程要防止振搗過度造成混凝土嚴重的離析與泌水;再次,施工後要注意及時養護,既要防止混凝土表面硬化之前被雨水沖刷造成混凝土表面水灰比過大,又要防止混凝土中的水分在表層建立起強度之前散失,尤其是摻有粉煤灰或礦渣的混凝土,由於其早期強度較低,表層沒有足夠多的水化產物來封堵表層大的毛細孔,若不注意早期充分的濕養護,混凝土表層水分散失較快較多,表層水泥得不到充分的水化,亦會導致表層混凝土強度偏低,結構鬆散。通常,在混凝土接近終凝時,要對混凝土進行二次抹面(或壓面),使混凝土表層結構更加緻密。

『貳』 混凝土泌水量問題

影響泌水與浮漿較厚問題幾個方面因素。
1、配合比對混凝土泌水的影響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過程中的三個重要參數:砂率、單位用水量、水灰比,對混凝土的泌水浮漿有很大影響。

2、砂率及砂的級配對混凝土泌水的影響
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的用量占砂石總用量的百分率。混合料中,砂用來填充石子的空隙。在水泥漿總量一定的條件下,若砂率過大,則骨料的總表面積及空隙率增大,混凝土混合物就顯得干稠,流動性小,如要保持一定的流動性,則要多加水泥漿,增大單位用水量;若砂率過小,砂漿量不足,不能在粗骨料的周圍形成足夠的砂漿層起潤滑和填充作用,也會降低混合物的流動性,使混凝土拌和物的粘聚性、保水性變差,使混凝土混合物顯得粗澀,粗骨料離析,水泥漿流失。砂率的變動,會使骨料的總表面積有顯著改變,從而對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有較大影響。由此可見砂率是影響泵送混凝土的一個重要因素。取樣測定,在橡膠壩底板混凝土澆築施工時實際拌和中砂率為30%,因此砂率過小是產生泌水的一個因素。在施工中我們使用的砂是從河道中直接採取的,砂子偏粗且偏多,造成級配偏差較大,級配不合理性也大大增強混凝土泌水。從下圖可以看出:如果用同樣粒徑的砂,空隙率最大;兩種粒徑的砂搭配起來,空隙率就減小;三種粒徑的砂搭配,空隙率就更小。因此,要減小砂粒間的空隙,就必須有大小不同的顆粒合理搭配。級配不良,細顆粒空隙增大,自由水上升,易引起混凝土泌水。

3、混凝土單位用水量對混凝土泌水的影響

在施工中發生過一次混凝土堵管現象,操作工人調節了上水設備的自動上水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混凝土拌和物流動性、增加了泵送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灰比,實驗證明水灰比中單位用水量偏大的混凝土易泌水。

4、水灰比對混凝土泌水、浮漿的影響

根據現場測定的坍落度值超過180mm,可以看出水灰比失調。水灰比決定水泥漿的稠度。在水泥用量不變的情況下,增大水灰比會使拌和物的流動性加大。水灰比過大,造成混凝土拌和物的粘聚性和保水性不良而產生流漿、離析現象,因此水灰比是影響混凝土泌水、浮漿的一個主要因素。

5、施工對泵送混凝土泌水的影響

6、粉煤灰含水量對泵送混凝土泌水的影響
在現代混凝土澆築中,粉煤灰己成為混凝土的一個重要組分。混凝土中摻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減少混凝土的用水量,達到節約部分水泥的效果,尤其在泵送混凝土中摻入粉煤灰,可以抑制混凝土坍落度損失、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泵送性、減少混凝土的需水量、減少混凝土離析泌水現像。施工時我們採用濕作法摻加粉煤灰,將配製好的粉煤灰直接加入混凝土進行拌和,未將粉煤灰的含水量從混凝土拌和水中扣除,造成摻加粉煤灰後實際混凝土中水的含量增加,從而增加了混凝土的泌水性。

7、潤滑輸送管道的稀砂漿打入倉內對混凝土泌水性影響
在正式泵送混凝土之前,一般先打入一部分稀砂漿以潤滑輸送管道,也可檢驗管路是否通暢,但一般情況下,施工時操作工人將打入的前期這部分稀砂漿直接送入基槽內,在澆築上層混凝土後,底層水上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水灰比,增加了泌水性。

8、布料方法對混凝土泌水性的影響
在混凝土澆築時,操作人員在一個澆築倉內布料時長度超過6m,混凝土出管後自流攤鋪較大,布料不均勻,使混凝土較低處表層出現大量泌水。

9、混凝土振搗對混凝土泌水、浮漿的影響
施工過程中影響混凝土泌水、浮漿的主要因素是振搗。振搗過程中,混凝土拌和物處於液化狀態,此時其中的自由水在壓力作用下,很容易在拌和物中形成通道泌出。特別是振搗時間掌握不好造成過振,使混凝土表層產生離析,易產生泌水。

解決混凝土表層泌水、浮漿的措施

通過幾次澆築試驗,混凝土的表層泌水和浮漿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浮漿由原來的30~50mm控制到50mm左右。解決泵送大體積混凝土表層泌水和浮漿措施介紹如下。

1、嚴把原材料關
水泥、石砂、混凝土形成的三大主材的質量必須嚴格控制,混凝土攪拌樓自動化控制計量設備,混凝土攪拌、配料系統使用前必須進行校驗,確保配合比和計量准確無誤;泵送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小於300kg/m3;水灰比宜為0.4~0.6,當水灰比小於0.4時,混凝土的泵送阻力急劇增大,大於0.6時,混凝土則易泌水、分層、離析,也影響泵送;泵送混凝土砂率要比普通混凝土增大,但是砂率過大,不僅會影響混凝土的強度,而且能增大收縮和裂縫,泵送混凝土砂率宜為35%~45%;特別注意單位用水量的控制,不得評經驗隨意更改;泵機卸料前,必須保證混凝土已充分攪拌,加入粉煤灰等外加材料的混凝土攪拌時間應比普通混凝土延長30s;每盤混凝土攪拌後應檢測坍落度,c25泵送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2~18cm,達標後才可泵送。

2、控制好添加粉煤灰後混凝土的水灰比
粉煤灰摻入混凝土中的方式,可採用干摻或濕摻。摻入時應符合下列要求:干摻時,乾粉煤灰單獨計量,與水泥、砂、石、水等材料按規定次序加入攪拌機進行攪拌;濕摻時,先將粉煤灰配製成由粉煤灰與水及外加劑組成的懸浮漿液,與砂、石等材料按規定次序加入攪拌機進行攪拌。使用干態或濕態粉煤灰應以重量計量,稱量誤差不得超過±2%。粉煤灰中的含水量應在拌和水中扣除,否則增加泌水性。人工添加外加劑及粉煤灰時必須對操作人員進行交底和培訓,務必添加准確,誤差不大於0.5%。

3、規范泵送混凝土澆築關健工序及嚴格布料長度
一般情況下泵機泵送混凝土前,先用1∶2水泥砂漿潤滑管道,泵送混凝土管道棄水及砂漿潤滑開始階段的稀砂漿必須打出倉外,嚴禁打入倉內。混凝土開倉前,倉內積水必須清理干凈,嚴禁帶水澆築混凝土。對於有滲漏點的倉內必須在倉外周邊范圍內設立集水坑,用排水設備排水,以保證混凝土在無水的情況下澆築。倉內布料必須均衡,澆搗水平結構混凝土時,不得在同一處連續布料,應在2~3m范圍內水平移動布料,且垂直於模板,並在輸送管出口安裝橡膠軟管,在布料時,人工左右拉動,以達到均衡布料的效果。

4、控制好混凝土振搗質量
採用振搗器搗實混凝土時,每一振點的延續時間,應使混凝土表面呈現浮漿並不再下沉為止。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時應「快插慢拔」,且上下略為抽動;其移動間距:普通混凝土不應大於振搗器作用半徑的1.5倍,泵送混凝土一般為400mm;振搗器與模板的距離,不能大於其作用半徑的0.5倍,並應盡量避免碰撞鋼筋、模板、預埋水電管線、預埋件等。振搗器插入下層混凝土內的深度不應小於50mm。在振搗上層混凝土時,要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進行。表面振搗器在每一位置上應連續振動一定時間(一般情況下不少於30s);其移動間距應保證振搗器的平板能覆蓋已搗實部分的邊緣30~50mm,防止漏振。對泵送混凝土,應在20~30min後對其進行復振。對於有預留洞、預埋件和鋼筋密集的部位或節點,應預先制定好相應的技術措施,確保混凝土振搗密實。混凝土澆搗層的厚度:插入式振搗為振搗器作用長度的1.25倍;表面振動為200mm。當板厚超過120mm且為雙層雙向鋼筋時,應先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再用表面振搗器振搗。泵送混凝土分層厚度,一般為300~500mm,當水平結構的混凝土厚度超過500mm時,可按1∶6~1∶10坡度分層澆搗,且上層混凝土應超前覆蓋下層混凝土500mm以上。

『叄』 武則天的功與過都有哪幾方面

武則天的功與過
武則天,名曌,山西省文水縣南徐村人。生於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龍元年(705年),享年82歲。67歲登基稱帝,在位15年。退位後,唐中宗李顯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死後謚號「則天大聖皇後」。從此,「則天」二字逐漸代替其名,傳至今日,人們都稱之為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她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把一代王朝治理為世界強國。但在1000多年的歷史評論中,有的稱她為淫盪兇狠的女人,有的贊她為明察善斷的君主。如此相悖的評價,一則側重於女人的「婦德」』一則側重於帝後的政績,各執其理,莫衷一是。近10多年來,以武則天為專題的全國性學檔術討論會已開過5次,專象們各抒已見。「五四」運動以來,以武則天為內容的論文、專著已超過500篇,這在中國歷史上能享受如此殊榮的帝王僅此一人。
出身官宦之家
武則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縣的第八代子孫。北魏時,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書、晉陽公,食邑於文水,賜田50頃。這塊封邑大約占據著南徐至北徐兩村之地。在這塊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關的古跡,如則天廟、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轅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淵的開國功臣,歷任井鉞將軍右廂衛、工部尚書,封應國公。
在唐太宗朝,歷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荊州大都督。貞觀九年(635年),卒於荊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歲。其母楊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楊達之女,自幼篤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養,42歲嫁武士彟為繼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則天是其次女。武則天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官宦之家。
武則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後來是聖神皇帝,關於她的事跡被人們傳為神話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傳說,至今,四川廣元還留有望雲鋪的地名。相傳,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關山上看見利州方向有王氣,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雲鋪,見利州上空祥雲累累,說:「王氣至。」武土彟聽說他善長相面,便邀至府上。當時武則天尚在強褓懷中,穿男孩服裝,袁天罡看後說:「龍瞳風頸,富貴之極。」又反復細看說:「若是女當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婦女遊河灣,是四川廣元一年一度的民間例會,相傳這天是武則天的生日。還有則天婆婆梳妝樓、則天壩等遺跡與傳說。
貞觀九年(635年),武則天隨柩回鄉葬父,應該是她首次回故鄉。《永樂大典》文水縣部分有「武後鑿井給養,井至幽深,後一朝水溢,平流東南,注文水」的記載,這一工程很可能就是武則天在村守孝期間所為。武則天稱帝後,這一小河被唐人抄入《水經注》,流傳至今。
從才人到皇後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武則天受召入宮。臨別時,母親楊氏傷心慟哭,武則天卻泰然處之,安慰母親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則天從小即見識非凡。
武則天入宮之初被冊封為才人,但10多年過去了,武則天既無子女也沒有被提升,可見她在當時的處境並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則天卻時時在尋找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政治抱負。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馬,名號「獅子驄」,沒有人能夠馴服,唐太宗為此嘆息不已。當時武則天侍侯在側,她勇敢地提出馴馬的要求,說:「妾能馭之,然需三物,一鐵鞭,二鐵錘,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鐵錘錘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馬供人騎,若不能馴服要它何用。」唐太宗聽了誇獎她的膽略。這也正是日後武則天的一條馭政之道。之後,她逐漸與太子李治志趣相投,關系密切。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按當時宮廷常規,武則天出家為尼。兩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顧了宮廷生活的富貴與艱險,在政治上日趨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則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過的唐朝皇官。這是她與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時還有著另一層復雜的背景,這就是王皇後在宮中受到蕭淑妃爭寵的困擾,迫切希望借武則天回宮來離間皇帝對蕭淑妃的寵愛之情。武則天回宮之初,也只是宮女身份,安排王皇後身邊。武則天出於政治上的要求,聰明乖巧,「卑詞曲體以事後」,王皇後「數稱其美於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生了長子李弘,給自己帶來了晉升的希望,也給王皇後增加了一層憂慮。本來武則天就與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對她的恩寵日益增多,使王皇後大為吃醋。
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則天被冊封為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後與淑紀,成為後宮的第三號人物。同時,皇帝又應武則天的請求,追贈武德功臣屈突通等13人官爵,其中包括武則天的父親。這一舉動使王皇後大為震驚,當初武則天僅僅是個先朝宮女,今天忽然變成生有皇子的昭儀,而且出生於開國元老之家,這時的王皇後深切地感受到來自武則天的威脅,於是她與武則天之間開始產生了地位與感情上的矛盾。
王皇後,並州祁縣人。其父王仁佑,封魏國公,其從祖母是同安長公主,是唐太宗的親姑媽,正是在這位姑媽的薦舉下,王氏在成為晉王紀後,又成為唐高宗的皇後。王皇後入宮多年不生子女,成了她無法彌補的大缺陷。
永徽元年(650年),王皇後冊封之初,蕭淑妃已生有兒子素節,同時別的宮女,如劉氏生陳王忠、鄭氏生原悼王孝、楊氏生杞王上金。
永徽三年(652年)以前,後妃之間並無矛盾,只是蕭淑妃母以子貴比較得寵。 這本來是很自然的事,但王皇後卻產生了嫉妒心理,第一步策劃讓武則天進宮,「以間淑妃之寵」,第二步即串通其舅父柳(特殊字)搶立庶子李忠(即陳王忠)為太子。《新唐書·燕王忠傳》中寫道:「王皇後無子,後舅柳(特殊字)說後,以忠母微,立之必親己,後然之,請於帝,又(特殊字)與褚遂良、韓瑗、長孫無忌、於志寧等繼請,遂立為皇太子。」當時唐高宗只有25歲,並不是迫切要求冊立太跋子,這只是由於宰相與幾位重臣要幫助王皇後壓倒蕭淑妃而做的一件事。
永徽三年(652年),太子確立了,王皇後勝利了,蕭淑妃失敗了。武則天回宮以後生了兒子又奪寵,對王皇後構成新的威脅。於是矛盾再起,王皇後聯合蕭淑妃共同對付武則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後密於母柳氏求巫祝厭勝(即請巫師作法咒詛他人),事發,唐高宗大怒,斷令柳氏不得人宮,舅柳(特殊字)罷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詔:「王皇後蕭淑妃謀行鳩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一並除名流放嶺南。亡父王仁佑追奪告身。」連貶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潛通宮掖,謀行鳩毒處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詔立武則天為皇後。登上皇後寶座,是武則天一生成敗的關鍵環節,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開始了。
武則天朝中,官員和侍衛有不少風流倜儻之人,他們中有不少或有人推薦、或自薦、或有武後召幸,從而成為武後的面首。
理朝政顯才華
登上皇後寶座的武則天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置廢為庶人的王皇後和蕭淑妃。《資治通鑒》載,唐高宗偶然行間其所,見門窗關閉甚嚴,於是呼曰:「皇後淑妃安在?」二人聽了嗚咽痛哭,說皇上如果念舊日情份使妾再見天日,請改此院為回心院。她們希望唐高宗回心轉意,撤銷對她們的處分。這件事很快被武則天知道。她身為皇後,對後宮操有生殺之權,但她深知一旦讓王皇後、蕭淑妃重見天日將意味著什麼。所以,武則天採取果斷措施,縊死王、蕭二人,以絕後患。
廢立皇後中表現出來的矛盾,歸根到底是新君與舊臣之間的矛盾。長孫無忌、褚遂良等顧命大臣總是以長輩身份、先朝舊制管束新皇帝,而新皇帝又總想按自己的想法去處理朝政事務,擺脫舊臣的控制。這也是所謂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這種矛盾一般在皇權更替時期最為明顯。
在唐代,唐高宗初年、唐玄宗初年、唐肅宗初年、唐代宗初年都比較明顯地表現出來;在清代,康熙、雍正、嘉慶幾代皇權交替中也都表現得比較突出。武則天正是抓住了這一矛盾為自己消除了政治上的對手,也幫助唐高宗擺脫了顧命大臣的控制。在這一點上,唐高宗的手段是起用東宮舊臣。在他登基不久即起用自己的舊部下,原太子右庶子許敬宗、太子舍人李義府。起初,他們都未能進入內閣,在廢立皇後的斗爭中,他們始終站在皇帝一邊,幫助唐高宗、武則天戰勝對手。斗爭中,褚遂良與皇帝對抗,被貶為譚州都督,柳(特殊字)被貶為遂州刺史。隨後又在幾年的時間內,把韓瑗、來濟、於志寧等貶出京城。國舅長孫無忌,於顯慶四年(659年)以朋黨案件被貶逐巴州。至此,敢於和高宗、武後作對的勢力清除干凈,唐高宗與武則天配合的王朝開始了自己的有作為的時代。
武則天與唐高宗的密切配合雖開始於顯慶年間(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際(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礎。《資治通鑒》中載有衛尉卿許敬宗、御史大夫崔義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潛布心腹於武昭儀的事。說明在永徽年間武則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可以說他們的配合體制在顯慶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顯慶四年(659年)貶逐長孫無忌之後,史稱「政歸中宮」,武則天在朝廷的影響已比較深遠。
顯慶五年(660年)正月二十三日,唐高宗與武則天雙雙回並州巡幸。二月十五日,宴請隨從官員及親屬等,對並州官屬父老賜帛有差,佐命功臣子孫及原大將軍府官員,活著的量才賜官,死亡的給以祭祀,年高80以上的版授刺史、縣令。二月二十三日,祭祀太原舊宅,以武士彟、殷開山、劉政會配食享祭。三月初五,武則天宴請親族、鄰里、故舊於並州朝堂,命婦人人會於內殿,皇室親 族賜以金帛。下詔以皇後故鄉,並州長史、司馬各加勛級,年逾80的高齡婦女版授郡君,又各賜以布絹帛物品。事後,武則天再次回到故鄉文水縣,朝拜了崖底村孝文帝廟後,當晚住在村內,夜間外出觀星,被酸棗刺勾住下裙,她伸手摘開衣裙,掰掉勾刺,罵聲討厭的刺要你何用。次日離去,從此這里的酸棗都不再長刺。由於該村做過武則天的行轅,以後人們叫該村為「武轅池」。這個村名一直到今天未曾更改。1958年修文峪河水庫,武轅池村沒入水中,每當天旱水淺時記有武轅池村名的石碑仍能露出水面。
武則天離村,行至碟子溝,看到這里的河流便於開渠引水,便建議文水縣令開渠引水,澆灌農田。事後,當地開成兩條水渠,一名甘泉渠,一名常稔渠,但由於土地糾葛未能解決,規模不大。到開元二年(714年),文水縣令代謙組織民眾開渠引水,在縣內形成甘泉渠、千畝渠、盪沙渠、靈長渠4條大渠,灌溉農田數千頃,成為造福於後代的不朽工程,完成了武則天的遺願。
太子的選擇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困擾她多年的事。在稱帝之初,武家子孫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動求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之以死泣請。武則天給印紙一張作出人證,讓他走,以後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武則天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之出光順門,立即杖殺,余黨散去。之後,李昭德、狄仁傑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聖歷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則天託病,派徐彥伯帶一班宮人去房州設計召回李顯。二十八日,李顯回到洛陽,滿朝文武無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憂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請讓位於李顯,武則天同意立李顯為太子。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怕自己死後太子與武家子孫不能相容,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於明堂,銘之鐵卷,藏人史館。
長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台碑)於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餘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經歷,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獻。次年六月,武則天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 孝明高皇後碑於咸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歷。
武則天的無字碑
長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則天首設武舉選拔將領,使許多有才乾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則天令蘇(特殊字)平反酷吏所定的舊案,從而使許多蒙冤者得以平反,許多冤案得到昭雪。
長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則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日韋合並)等迎李顯太子,殺張昌宗、張易之等,逼武則天讓位於李顯。二十三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監國。二十四日,武則天下詔傳位於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為中宗。二十六日,武則天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唐中宗李顯率百官謁上陽官,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復國號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終。同日,唐中宗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並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則天病死於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歸乾陵合葬。王皇後、蕭淑妃及其牽連的人都予赦免。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則天於乾陵,謚號「則天大聖皇後」;景雲元年(710年),改稱「天後」,後又改稱「大聖天後」;延和元年(712年),改稱「則天後」;天寶八年(749年),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後」。
武則天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時代,因為她觸犯了家族天下的傳統,打倒所有的反對者,當了女皇帝,所以被歷代統治者指責為「狠毒、淫盪、殺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這些都掩蓋不了她的輝煌政績。

『肆』 澆築時出現泌水現象怎麼補救

混凝土泌水 ,從理論上講就是混凝土的水離析。產生混凝土水離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泵送工藝是造成水離析的主要因素。 另外,過振也是產生水離析的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在一處振搗時間過長是不利的 ,它將引起材料的離析 ,特別是單位用水量大的混凝土更為明顯。 為防止水離析 ,要從配比、運輸、澆灌、模板等各方面研究。從上述泵送混凝土的分析來看 ,為避免水離析 ,要減少用水量 ,混凝土的坍落度會受到一定限制 ,這就要從增強水泥漿的粘聚性和混凝土的和易性入手 ,摻入粉煤灰就能很好地改善混凝土的這些特性。用Ⅱ級粉煤灰 ,取代水泥用量的 1 5%,並摻加具有大流動性、低引氣性和高保塑性的MNF- 2泵送劑來改善混凝土的性質。泵送劑的主要成分是緩凝減水劑 ,粉煤灰與緩凝減水劑復合使用 ,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 ,並且從粉煤灰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來看 ,粉煤灰與減水劑同時使用 ,可視為與基準混凝土相同。摻入粉煤灰使混凝土的坍落度有一定損失。從預防泌水的角度看 ,減小混凝土坍落度 ,有利於防止水離析。摻入粉煤灰改善了混凝土的和易性 ,使混凝土在輸送泵中的流動性得到改善。添加具有低引氣性和高保塑性的泵送劑 ,同樣可以減少混凝土的水離析 ,使混凝土坍落度損失較小 ,有利於集中攪拌和長距離運輸 ,並能顯著提高硬化混凝土抗凍融和耐久性。 採取以上的綜合治理措施 ,解決了採用泵送工藝澆築大體積混凝土的泌水問題。採取摻入適量粉煤灰與選用合適的外加劑 ,並合理改善施工工藝 ,是解決泵送大體積混凝土泌水問題的既經濟又適用的一項行之有效的方法 ,具有推廣價值。

『伍』 沁河的河流治理

沁河流域總人口217萬,農業人口佔92%,耕地537萬畝。沁河下游灌區,相傳始於秦代。建國後,全流域水利建設發展較快。據統計,1981年灌溉面積已達205萬畝(包括下游流域外引沁灌區)。已建米山、任庄、董封、上郊、青天河等5座中型水庫,總庫容1.51億立方米。枯水季節水量已不能滿足用水需要。
濟源五龍口鎮是沁河出太行後沖出的第一塊肥沃地帶,自秦代起,沁河兩岸人民在這里「隔山取水」,修築了第一條水渠——枋口堰。千年以來,當地百姓比照枋口堰的原理,又在沁河上開鑿出數十條大大小小的水渠,這些水渠有的是在廢渠的基礎上重修的,有的是修建的。到明朝時期,沁河下游已有小渠十幾條、大渠五條。五條大渠猶如五條橫亘在豫北大地的卧龍,五龍口地名也由此而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共進行3次復堤,完成土方1258萬立方米。第一次從1949~1953年,兩岸大堤培修標准為:堤頂高出1933年2500立方米/秒洪水位1米,頂寬5米,險工堤段6米。北岸丹河口以上因有天然滯洪區不加培修。南岸堤頂寬4米,臨河邊坡為1:2,背河邊坡1:3。共完成土方382萬立方米。1954年沁河小董站發生3050立方米/秒的超標准洪水,該堤經受了考驗。此後,明確兩岸堤防以防禦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的洪水為標准,南岸堤頂超出洪水位1米,北岸1.5米,堤頂寬度北岸險工7米,平工5米;南岸險工6米,平工5米。新修堤段坡度南北岸臨河為1:2,背河為1:3。新修堤戧頂寬均為2米,臨河與設計水位平,背河應低於設計水位1米,坡度仍為臨河1:2,背河1:3。1963年沁河堤防北岸超高又增至2米,平工堤段堤頂寬增至6米,險工堤段增至8米,南岸超高不變,沁陽馬坡至沁陽東王召長約7公里堤段超高改為1.5米。1967年沁河絕大部分培堤堤段修夠標准。1954~1972年修堤土方共358萬立方米。1974~1983年,根據沁河歷年淤積情況進行第三次復堤。防禦洪水的任務仍為保證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不決口,對超標准洪水,仍採取丹河口以上保南不保北,丹河口以下保北不保南的原則。復堤長度1082公里,加高0.3~1.5米,計劃土方577萬立方米。截至1987年完成土方567萬立方米,占計劃數98.3%。
沁河河道,武陟縣木欒店段,位於入黃河口以上8公里處,堤距寬僅330米,是一卡口,左堤臨背懸差大,防洪標准不足,大河頂沖急灣,加之雙曲拱橋,壅水嚴重,威脅堤防安全。為解決這一險點,1981~1984年進行人工改道,從楊庄起將原3.5公里長河道內卡口河段於背河向右開辟一段新河道,展寬為800米,老左堤作為第二道防線。老河床高7米,寬200~900米,作為新左堤後戧平台,減少臨背懸差7米左右,使設防標准水位降低1.8米左右,消除了壅水。該項工程新修左堤長3195米,右堤長2417米,工程全部按防禦小董站4000立方米/秒設計,左岸堤防超高3.6米,頂寬15米,右岸堤防超高1.0米,頂寬10米,邊坡1:3。計做土方3116萬立方米(包括16座土壩基)。 沁河下遊河道丹河口以下46公里處為一卡口。該段長約750米,堤距寬僅330米,左岸為木欒店(今武陟縣城),右岸為武陟老城,兩岸堤防夾峙,河道至此急劇轉彎,為沁河最險要的一處險工堤段。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沁河從此決口。1933年黃河漲大水,倒灌至木欒店。1968年在木欒店卡口處又修建一座雙曲拱橋,阻水面積達11%。為解決木欒店卡口河段,保證沁堤安全,1980年決定於卡口上首右岸楊庄進行人工改道。
改道工程在楊庄至蓮花池長約3.5公里地段內進行。在場庄處修新右堤,利用老右堤一段上下延長,將老河道封起來作為新左堤,使河道由原330米擴寬至800米,裁彎取順。為了保持新河段主槽與原河道主槽能夠上下銜接,防止河流發生新擺動,在新左堤上布設險工護岸工程,上迎朱原村險工來溜,送入老河槽;在改道區出口處的左岸灘沿上修一護灘工程,防止可能沖刷而出現的不利河勢。並在新河道內另建新橋一座。
楊庄改道範圍3平方公里(新河道15平方公里),搬遷人口4675人,房屋4899間,占、挖、踏土地3800畝(永久佔地6787畝)。改道工程於1981年開工,1982年完成防洪主要工程,1984年汛前全部完成。其間,1982年8月2日,沁河小董站發生4130立方米秒的超標准洪水,這是1895年以來最大一次洪水,當地群眾10萬人上堤搶修子埝,保住了堤防安全,起到局部改道的應有作用。 沁河洪水實測最大流量4130立方米/秒,歷史調查最大洪水推算流量14000立方米/秒。1950年以後,沁河以防禦4000立方米/秒為標准修建的堤防工程除北岸丹河口以上北金村、龍泉、楊華為泄山洪入沁缺修8656米外,已均按標准修固。為了防禦超標准洪水,確保丹河口以上南堤和丹河口以下北堤的安全,設立南、北兩滯洪區。
沁北自然滯洪區,位於丹河口以上沁、丹河交匯的夾角地區,東、南分別有丹河和沁河,西、北兩面為太行山麓,地勢較高,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坡度較陡。主要利用龍泉、楊華兩缺口自然倒灌的作用削減下游洪峰。自然倒灌的影響范圍包括沁陽縣的北關、解庄、西尚3鄉和紫陵鄉的部分地區,此區有耕地8萬畝,居民6萬餘人。
沁南滯洪區,位於黃河北岸武陟縣境,京廣鐵橋上游14公里處,系黃、沁河匯流的夾角地帶。該區南為黃河大堤,北、東為沁河堤防,地勢低窪,1951年辟為滯洪區。當小董站流量超過4000立方米/秒時,在五車口預留分洪口,自然漫溢分洪,入沁南滯洪區,以保證沁河北岸大堤安全。該滯洪區在102米(黃海)水位以下,淹沒面積142.6平方公里,相應庫容5.18億立方米。分洪時臨時遷移安置居民,退水時從滯洪區末端方陵破堤泄入黃河。
1958年以前,沁南滯洪區有兼滯黃河部分洪水的任務。當黃河盛漲,鄭州黃河鐵路橋壅水嚴重,再遇伊、洛、沁河並漲,嚴重威脅黃河北堤安全時,於武陟解封破黃河堤分泄部分黃河洪水入沁南滯洪區,以策安全。1958年以後,沁南滯洪區未再安排分泄黃河洪水的任務。

『陸』 晉城市泌水縣有什麼遊玩的好地方

沁水縣有河頭村漢墓群、武安村戰國古寨、東峪村北齊石刻造像、玉溪村唐代古塔、竇庄村宋代竇將軍墓、郭南村元代崔府君廟以及明清建築柳氏民居、湘峪古城、上閣古民居、竇庄夫人城等名勝古跡。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於沁水縣城西南25公里處歷山腳下的土沃鄉西文興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保護對象為明清建築及唐末至清代以來的古建築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書畫工藝、壁畫、皇賜金匾、石器雕物等。
柳氏民居,原為河東解州鎮(今運城永濟縣解州鎮)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史稱「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後裔的宅第。1942年,在沁南抗日縣政府領導下,西文興村的世襲柳府始變為民宅至今,故稱為柳氏民居。[7]
歷山自然風景區
歷山,位於山西省南端沁水、垣曲、翼城三縣交界處,面積 150平方公里,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是華北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風景區,素有「五絕、十勝、百景」之稱,被譽為「天然大公園」。
舜王坪是歷山主峰,傳說為舜帝躬耕之處,山頂有四千餘畝的高山草甸,主要景點有南天門、斬龍台、龍翻訕、舜王廟、犁溝、石猴觀海等景點。
西峽景區距下川村1公里。全長5公里,最窄處3米許。舜王"刀劈一線天,高山湖泊變桑田"的傳說即源於此。此外還有天石、樓坎、試刀石等景觀。[8]
三都古城
「湘峪古堡」位於沁水縣東南58公里處的鄭村鎮境內的湘峪村。南距皇城相府6公里,西距趙樹理故居5公里,背山臨河。
沁水縣
湘峪村因明朝戶部尚書孫居湘(萬曆20年進士)、御史都堂孫可湘、四部首司孫鼎湘三兄弟同朝為官而聞名.其古堡歷史上民間俗稱「三都堂」。
「湘峪古堡」建成於崇禎七年(1634),至今已有374年的歷史,是一座典型的防禦性城堡,佔地面積3.25萬平方米。[9]
郭壁古鎮
郭壁古鎮距山西省沁水縣東部的沁河西岸,西距沁水縣
沁水縣
城50餘公里,東距晉城40餘公里,隸屬嘉峰鎮。古代,這里曾是沁河渡口之一。由於村子地處灘塗戈壁,故名郭壁。
趙樹理故居
趙樹理故居,位於山西省沁水縣加豐鎮尉遲村。故居內存有趙樹理生前書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遺物。[10]

『柒』 泌水河從哪裡發源,又流向哪裡

泌水,現常泛指河南省泌陽縣境內的泌陽河。泌陽河,古稱泌水,長江支流漢江支流唐白版河東支唐河的支權流。古稱比水、沘水及泌水,建國後(一說清代)改稱泌陽河。發源於河南省泌陽縣白雲山東麓東部,流經泌陽縣、唐河縣,入唐河。是河南省內著名的倒流河,幹流流向大致向西,因此有「泌水倒流」之說。全長123.4公里,流域面積1715平方公里。

『捌』 泌陽縣採取「生態立縣」的科學發展觀,「泌水倒流」是泌陽八景之一,使泌陽河污染的污染源有______、____

水污染有三個來源,分別是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生活污染.可從這三個方面找內到相關措施,如:「工業三廢容」經處理後再排放;生活污水應先集中處理後排放;農業上要合理施用農葯、化肥.
故答案為:工業污染、生活污染、農業污染;「工業三廢」經處理後再排放(生活污水應先集中處理後排放;農業上要合理施用農葯、化肥).

『玖』 泌水是什麼意思

1、泌水:泌陽河的古稱

2、泌水:山東境內維河支流汶河的支流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