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環境治理
㈠ 萊州市綠潔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萊州市綠來潔技術咨詢服務有源限公司是2016-06-20在山東省煙台市萊州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煙台市萊州市文昌路街道萬豪商務大廈403室。
萊州市綠潔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0683MA3CCEXC52,企業法人韓亞美,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萊州市綠潔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萊州市綠潔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㈡ 萊州市屹鋮環境治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萊州市屹鋮環境治理有限公司是2016-12-30在山東省煙台市萊州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版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權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煙台市萊州市文昌路街道府前街212號。
萊州市屹鋮環境治理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0683MA3D310467,企業法人孫同喜,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萊州市屹鋮環境治理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工礦固體廢物治理服務。節能技術開發、咨詢、交流、轉讓、推廣服務。園林綠化工程設計與施工。普通貨物道路運輸、搬運裝卸服務、土石方工程施工。(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萊州市屹鋮環境治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㈢ 山東省萊州灣地區淺層地下水資源變化
徐建國1 游其軍2
(1.山東省地質調查院,濟南250013,2.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濟南250014)
基金項目: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環渤海地區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調查評價(200112400005)。
作者簡介:徐建國(1965—),高級工程師,學士學位,主要從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研究工作。
摘要:萊州灣地區是地下水開發程度較高、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等環境地質問題較突出的地區,淺層地下水資源變化是產生上述問題的重要原因。淺層地下水資源變化表現為水量和水質兩方面,在水量方面,隨著氣候、水文地質條件的變化,淺層地下水資源量發生了變化,豐水時段和枯水時段天然資源量依次為19.73×108m3/a和12.70×108m3/a。在水質方面,主要表現為部分地區水質不斷惡化,總硬度、氯離子、硫酸根離子和硝酸根離子等常規離子成分含量的不斷增高,淺層地下水飲用水質超標區由1980年的5142km2增長為2000~2002年的5853km2。
關鍵詞:萊州灣;淺層地下水;鹽污染;資源變化
0 引言
萊州灣地區北臨渤海萊州灣,南依泰山北麓山前平原,東與膠東半島相鄰,西與魯中腹地接壤,沿萊州灣海岸呈半環狀,全區包括龍口、招遠、萊州、昌邑、寒亭、壽光、廣饒7市(縣、區)及平度市的一小部分,總面積約10114km2,地理坐標為北緯36°25′~37 °47′,東經118 °17′~120 °44′。
該區是山東省東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2002年人口為463.9萬,國民生產總值為559.2億元,佔全省的6.8%。隨著地區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初濰寒、昌邑、壽光、龍口等集中供水水源地相繼投產使用,使得區內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加,開采強度不斷增大,全區淺層地下水可開采量7.52×108m3/a,現狀開采量8.13×108m3/a,超采0.62×108m3/a,出現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海(咸)水入侵等環境地質問題,對當地生態環境質量、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構成較大危害。究其原因,需水量增加固然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水資源量的逐漸減少也是另一個重要原因。對萊州灣地區淺層地下水這一重要供水水源變化的研究,將有助於制定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規劃,對於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改善生態環境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1 地質環境概況
萊州灣地區地形、地貌條件較復雜,大體上以萊州市虎頭崖為界將半環狀研究區劃分為東西兩段,西段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和濱海海積平原區,其中山前沖洪積平原由多個扇緣交接型的沖洪積扇群所組成,其前緣為海積物或黃河沖積物所掩埋,含水層顆粒粗、厚度大,並具有多層結構;在垂向上呈現出自下而上含水層顆粒由粗變細的趨勢,而在水平方向上則具有沖洪積扇的水文地質特徵,單井涌水量一般1000~5000m3/d,富水性較強。東段屬魯東低山丘陵區和濱海平原區,區內地下水主要賦存於濱海平原第四系含水層和山間河谷平原第四系含水層中,裂隙地下水主要儲存於基岩風化裂隙中,第四系分布區單井涌水量一般500~1500m3/d,富水性相對較弱,河谷兩側單井涌水量1000~3000m3/d,富水性相對較強。
全區有小清河、淮河、彌河、膠萊河、白浪河、王河和黃水河等河流20餘條,屬淮河流域沿海諸河水系,這些河流多發源於南部的丘陵山區,向北獨流入海。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94.7mm,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12.94×108m3(含上游入境客水量),汛期6~9月徑流量佔全年的70%~85%,洪水暴漲暴落,調蓄困難,而枯季徑流量很小,甚至長時間斷流,無水可用。
2 降水量、地表水量的變化
2.1 降水量的變化
作為萊州灣地區淺層地下水主要補給源,大氣降水具有周期性變化特徵,其變化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隨機過程,降水過程是大氣環流和下墊面熱力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次降水的形成和降水量的大小受諸多隨機因素的混雜干擾,致使降水過程和降水量多少起伏大而變化無常。
為抑制或消除隨機因素的干擾,從而提取有用的信息,以便於對降水量周期性變化的分析,首先採用數字濾波演算法對原始氣象觀測數據進行濾波處理,把濾波後的數據作為下一步計算差積的觀測數據,然後根據求取的差積值作出差積曲線,進行降水周期的分析,分析過程如下。
2.1.1 採用滑動平均法對氣象站降水觀測數據進行濾波處理
滑動平均法是一維趨勢分析的演算法之一,也是一種簡便的數字濾波方法,其作用在於圓滑數據構成的曲線,抑制或消除短周期成分及隨機干擾而保留長周期趨勢,從而確定出各種不同時段的趨勢值,計算公式:
山東省環境地質文集
式中:Δxi為氣象站降水觀測數據滑動後趨勢值;xi為系列原始氣象觀測數據;
2.1.2 對降水觀測數據滑動後趨勢值進行差積分析
差積分析是一種經常用來確定時間序列周期性變化的方法,所謂差積是各點的觀測序列值與平均值逐點之差之和,即確定出各觀測點的偏差後,然後逐點累加起來確定這個累加系列的周期變動。計算結果繪制出的曲線稱差積曲線,其下降弧代表枯水段,上升弧代表豐水段,由此枯、豐時段組成的降水曲線代表一個降水周期。計算公式:
山東省環境地質文集
式中:Yj為各觀測點的差積值;xi為序列各點原始觀測值;
萊州灣地區各氣象站缺少長系列的降水監測數據,不過利用附近地區的降水監測數據可以分析本區的降水變化規律。萊州灣附近煙台、青島、濟南3市氣象站具有長系列氣象監測資料,採用上述方法,利用3市80~110年降水量觀測資料進行降水周期和降水量變化趨勢分析,可基本反映萊州灣地區降水特徵。圖1 是利用煙台氣象站1887~2001年、青島氣象站1889~2001年、濟南氣象站1916~2001年降水序列在滑動平均後進行差積計算並繪制差積曲線圖。
圖1 氣象站年降水量10年滑動差積曲線
由差積曲線可以看出,3市降水量近似同步變化,都經歷了枯-豐-枯的變化周期,自1915年以來至今,研究區經歷了一個完整的降水周期,周期長度為86年,其中1915~1948年為枯水期,1948~1980年為豐水期,1980~2001年為枯水期。研究區系統降水量資料開始於1956年,其中豐水期1956~1980年降水量675mm/a,枯水期1980~2001年降水量578mm/a,豐枯差達97mm/a(表1)。
表1 降水、地表水資源量變化一覽表
2.2 地表水量的變化
萊州灣地區地表水資源量隨著降水的周期性變化而變化,據統計分析,全區地表水資源量由豐水期的15.22×108m3/a減少為枯水期的9.89×108m3/a,減少了35%(表1)。地表水可供水量在1960~1980年的豐水期為6.60×108m3/a,在1980~1993年的枯水期地表水可供水量僅為3.3×108m3/a,減少了50%,其中最乾旱的1980~1989年,全區地表水可供水量僅為2.3×108m3。
地表水資源減少的原因是降水量的減少和各主要河流中上游地區大量的地表水攔蓄工程的修建,使得中下遊河道徑流量不斷減少,部分河流常年斷流。
3 水文地質條件的變化
萊州灣地區自1980年以來淺層地下水動力場發生了很大變化,萊州灣西段1980年以來埋深小於4m的地區由23297km2減少為16778km2,減少了28%,而埋深大於10m的地區由1980年的0km2增加為2001年的4637km2,佔全區總面積的45.8%;淺層地下水位負值漏斗面積1470km2,佔全區總面積的14.5%。萊州灣東段濱海平原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出現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到1990年地下水位負值漏斗總面積達491km2,占濱海平原總面積的42.3%,漏斗中心水位標高一般小於–10m,其後的10年中地下水位處於相對穩定低水位狀態。
水文地質參數研究結果表明,當地下水位埋深大於4~6m時淺層地下水降水補給量隨著地下水位埋深加大而減小,表2反映出萊州灣地區近20年來降水入滲系數明顯減小。
表2 降水入滲補給系數分區面積變化表
4 淺層地下水資源量的變化
淺層地下水資源量是與降水、農田灌溉、地下水流場等因素密切相關的隨機變數,近20多年來,隨著以上要素的變化,淺層地下水資源量必將發生變化。根據前面對降水、地表水和水文地質條件變化的分析,以1980年和2001年淺層地下水位埋深分別代表1956~1980年和1980~2001年豐、枯水時段地下水位埋深進行天然資源量計算。計算結果表明,天然資源量由豐水時段的19.73×108m3/a減小為枯水時段的12.7×108m3/a,減少了35.6%(表3),其中的主要影響因素是降水入滲補給量的減少,佔到整個資源變化量的74%,其次量河流側滲補給量的減少,佔到整個資源變化量的25%。
表3 淺層地下水天然資源量變化表(單位:108m3/a)
5 淺層地下水質的變化
萊州灣地區是經濟較發達和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的地區,主要表現為人口密度大、工礦企業密集、地下水開采強度大;另外包氣帶岩性、含水層岩性顆粒較粗,地下水的防污能力差,是地下水污染較嚴重的地區。地下水質監測點水化學常規組分對比資料表明,區內淺層地下水污染主要表現為鹽污染,即大部分監測點礦化度、總硬度、
5.1 總硬度增高
總硬度升高是萊州灣地區淺層地下水質變化的重要表現。地下水硬度的增高必須有大量的鈣、鎂的來源,區內土體和風化殼中碳酸鹽含量豐富,有些灰質結核中碳酸鹽含量更高,土體中所富集的Ca2+、Mg2+是地下水硬度增高的主要來源。隨著區內工業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工業垃圾、特別是含有大量有機物和易溶鹽類的污水,以溶液形式下滲補給地下水,在下滲過程中與土壤中的碳酸鹽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易溶性鈣鹽和鎂鹽,使得淺層地下水硬度增高。
萊州灣地區除南岸濱海地帶,淺層地下水硬度超標區恰好就是人口較密集、工業污染源相對較集中的區域,同時也是淺層地下水漏斗區;特別是近20年,隨著工作區工農業高速發展,特別是鄉鎮企業的增多,污水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地表水污灌問題日趨嚴重,使得地下水硬度超標的范圍和程度逐年增高。1980年左右,總硬度超標區位於萊州灣南岸濱海鹵水分布區和膠東半島部分河流的河口地區,主要屬於原生的硬度超標區,人為污染造成的次生總硬度超標區分布面積較小,呈塊狀分布於區內的幾條主要的排污河兩側,超標區總面積4965.8km2。到2002年左右總硬度超標區在萊州灣沿岸連成一片,總超標區面積達5704.9km2,增長速率33.6km2/a(圖2)。
圖2 淺層地下水總硬度超標區變化圖
5.2 氯離子含量增高
1980年以前區內地下水開采程度較低,Cl-超標區主要是原生超標區,主要分布於萊州灣南岸濱海地帶(圖3)。1980年到2002年22年間,部分地區Cl-含量大幅增長,含量超過飲用水標准250mg/L的分布面積由1980年左右的3598.5km2增加到2002年左右的4767.7km2,增長速率53.1km2/a。造成工作區Cl-含量大幅增高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海(咸)水入侵,另一個是生活、工業廢水污染。
圖3 淺層地下水氯離子超標區變化圖
5.3 硫酸根離子含量增高
1980年左右萊州灣地區
綜合分析淺層地下水幾個常見污染指標的超標情況,飲用水超標區面積由1980年的5142km2增長到2002年的5853km2,增長了13.8%,超標區面積佔到整個萊州灣地區總面積的57.7%(圖5)。
6 結語
萊州灣地區是山東省地下水環境變化最大的地區之一,淺層地下水是該區主要供水水源,其變化體現在水量和水質兩個方面。水量變化具體表現為補給條件的變化,首先是作為主要補給源的降水量和地表徑流量明顯減少,從大氣降水量的變化特點分析,1980年至今一直處於枯水期,而且今後二三十年仍將處於枯水時段,降水量的減少和各主要河流上游地表攔蓄工程的大量修建使得萊州灣地區沖洪積平原和濱海海積平原區淺層地下水補給量減少了35.6%。淺層地下水水質的變化主要表現為鹽污染即常規組分含量的增高,而且這種水質惡化呈面狀分布的特徵,目前適於飲用的淺層地下水分布區面積僅為研究區總面積的42%,20年前超標區面積增加了13.8%。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是萊州灣地區面臨的主要問題,引客水補源和加強環境保護與治理是解決該問題的主要途徑。
圖4 淺層地下水硫酸根離子超標區變化圖
圖5 淺層地下水飲用水超標區面積變化圖
參考文獻
鄧慧平,趙明華.2001.氣候變化對萊州灣地區水資源脆弱性的影響.自然資源學報,16(1):9~11
徐軍祥,康鳳新.2001.山東省地下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