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整治工作細化
㈠ 環境治理的具體舉措有哪些
環境治理的具體舉措有
一、水源保護
1、建設生活用水設施,生活供水系統按照衛生標准進行凈化,為施工人員提供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的飲用水。
2、水池附近不準堆放垃圾等廢棄物,不準修建滲水坑、滲水廁所,不準鋪設污水管道,不準居住人員等。
二、施工廢水處理
1、施工場地修建截排水溝、沉沙池。施工前制定施工措施,做到有組織的排水,並採取治理措施,保證排水達標。
2、土方開挖施工過程中,保護開挖鄰近建築物和邊坡的穩定。施工機械、車輛定時集中清洗。清洗水經集水池沉澱處理後再向外排放。
3、經處理後排出的施工廢水不得超過《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或地方環保部門的有關規定。發現排放污水超標,或排污造成水域功能受到實質性影響,立即採取必要治理措施進行糾正處理。
4、《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466-2005部分代替GB
8978-1996、《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GB 20426-2006 部分代替GB 8978-1996、《皂素工業水污染排放標准》GB
20425-2006 部分代替GB 8978—1996。
三、生活污水處理
生活污水先經化糞池發酵殺菌後,按規定集中處理或由專用管道輸送到無危害水域。化糞池的有效容積滿足生活污水停留一天以上,並定期清理,以保證處理效果。
四、廢棄物處理
1、施工棄渣和固體廢棄物以國家《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為依據,按設計和合同文件要求送至指定棄渣場。
2、做好棄渣場的綜合治理,按照設計要求採取工程保護措施,避免邊坡失穩和棄渣流失。
3、保持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衛生,在施工區和生活營地設置足夠數量的臨時垃圾貯存設施,防止垃圾流失,定期將垃圾送至指定垃圾場,按要求進行覆土填埋。
4、遇有含鉛、鉻、砷、汞、氰、硫、銅、病原體等有害成份的廢渣,經報請當地環保部門批准,在環保人員和監理工程師指導下進行處理。
5、保持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衛生,在施工區和生活區設置足夠數量的臨時衛生設施,定時清除垃圾,並將其運至指定地點堆放或掩埋、焚燒處理。
6、完善渣場地表截排水規劃措施,確保開挖和渣場邊坡穩定。
五、大氣污染防治
1、機械車輛使用過程中,加強維修和保養,防止汽油、柴油、機油的泄露,保證進氣、排氣系統暢通。
2、運輸車輛及施工機械,使用0柴油和無鉛汽油等優質燃料,減少有毒、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3、採取一切措施盡可能防止運輸車輛將石渣等撒落在施工道路及工區場地上,安排專人及時進行清掃。場內施工道路保持路面平整,排水暢通,並經常檢查、維護及保養。晴天灑水除塵,道路每天灑水不少於4次,施工現場不少於2次。
4、不在施工區內焚燒會產生有毒或惡臭氣體的物質。因工作需要時,報請當地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採取防治措施,在監理工程師監督下實施。
5、運輸可能產生粉塵物料的敞蓬車,車廂兩側和尾部配備擋板,控制物料的堆高不超過擋板,並用干凈的雨布覆蓋。
6、在現場安裝沖洗車輪設施並沖洗工地的車輛,確保工地的車輛不將泥土、碎屑及粉塵等類似物體帶到公共道路路面及施工場地上,在沖洗設施和公共道路之間設置一段過渡的硬地路面。
六、雜訊控制
1、加強交通雜訊的控制和管理。合理安排運輸時間,避免車輛雜訊污染對敏感區影響。
2、調整施工時段:晚間控制高雜訊機械的設備運行、作業,雜訊較大的施工機械設備操作人員實行輪班制,控制工作時間;並為相應機械設備操作人員配發雜訊防護用品。
3、選用低雜訊設備,加強機械設備的維護和保養,降低施工雜訊。
4、進入生活營地和其它非施工作業區的車輛,不使用高音和怪音喇叭,盡量減少鳴笛次數,最好以燈光代替喇叭;廣播宣傳、音響設備合理安排時間,不影響公眾辦公、學習和休息。
七、人群健康保護
遵守並執行國家或當地醫療部門制定的有關規定、條例和要求,採取合理有效的預防措施預防傳染病,並定期進行滅蚊、滅鼠、滅蠅等工作。
八、綠色植被保護
1、搞好生活營地的綠化、美化工作,臨時住房、倉庫、廠房等臨時施工設施,在設計及建造時,考慮美觀和與周圍環境協調的要求。
2、在每個施工區和工程施工完成後,及時拆除各種臨時設施,施工臨時佔地及時恢復植被或本來用途。
3、按施工設計要求,認真及時地完成工地綠化工作。
九、資源保護
1、在施工過程中,對全體員工加強然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盡量減輕對現有生態環境的破壞,創造一個新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不在施工區捕撈任何水生動物。
2、在工程完工後,按要求拆除的監理工程師認為有必要保留的設施外的施工臨時設施,清除施工區和生活區及其附近的的施工廢棄物,並按監理工程師批準的環境保護措施、計劃完成環境恢復。
十、水土保持措施
1、做好棄渣場的治理措施,按照監理工程師批準的棄渣規劃有序地堆放和利用棄渣,防止任意倒放棄渣阻礙河、溝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2、進行土方明挖和臨時道路施工時,根據地形、地質採取工程或生物防護措施,防止邊坡失穩、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按設計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
3、不得因堆料、運輸或臨時建築而佔用合同規定以外的土地,如情況特殊,需向監理工程師提出申請,批准後方可使用。施工作業時表面土壤妥善保存,臨時施工完成後,恢復原來地表面貌或覆土。
4、施工活動中嚴格按合同要求採取設置截排水溝和完善排水系統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壞植被和其它環境資源,造成水土流失;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防止運輸的物料進入場區道路,並安排專人及時清理。
㈡ 如何搞好環境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摘自《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議》,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勾畫出新的藍圖。連日來,《決定》中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舉措、關鍵詞成為我市黨員幹部群眾關注的焦點,大家紛紛暢談生態文明建設,共話美好藍圖。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成都市著名水利專家陳渭忠:
用最嚴格制度體系保護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明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資源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一連串的『制度』,可以說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周詳的『頂層設計』。」 成都市著名水利專家陳渭忠表示,現在,廣大市民越來越關心生活的環境,成都的空氣質量如何、河道里的水干不幹凈都備受關注。「要治理好環境污染、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制度建設是根本,可以說,抓住了制度建設這個『牛鼻子』,我們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就有了保障。」
如果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的「硬實力」,那麼先進的制度體系就是生態文明的「軟實力」。「制度體系的建設是個綜合性工程,首要且必要實施的是『生態紅線管理』,只有把生態的本底先保護起來,才談得上利用和建設。」在陳渭忠看來,近年來,成都市在生態保護的制度建設方面已經進行了探索,比如,在水環境治理中推行了生態補償制度、斷面扣繳制度,這些剛性舉措為水生態建設注入了「強心針」,實現了「用最嚴格的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市林業園林局森林資源管理處處長靳敏:
實現生態保護 實現興林富民
《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在深入學習《決定》後,市林業園林局森林資源管理處處長靳敏感到十分振奮。「要進一步實現生態保護,肯定離不開生態文明制度的深化改革。在這方面,成都一直立足先行。」
作為一個老「園林人」,成都在生態保護制度建設上的進步,靳敏都看在眼裡,參與其中。靳敏說,近年來,全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積極推進,以「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改革任務已經全面完成。與此同時,高標準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創立起來,林產業發展模式和林地規模經營方式上有了諸多創新,搭建林權流轉交易平台,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建立和完善投融資體系。「通過這些年的探索和完善,為實現生態保護、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林區和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我們將再通過深化相關配套改革,在實現生態保護的同時,實現興林富民。」靳敏說。
關鍵詞:環境保護
市環保局生態農村處副處長薛志剛:
用環境經濟措施力促污染治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是開啟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的一次重要會議,成都市環保局生態農村處副處長薛志剛一直關注著全會的信息,《決定》在「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專門提到了「環境保護」。「這對於一直從事環境保護領域的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信心提振。」 薛志剛表示。
《決定》中提出,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從事環境保護領域的我們來看,通過這樣的環境經濟政策,無疑為有效實現污染減排注入一劑『強心針』。」 薛志剛表示,目前,成都在這一方面也有諸多嘗試,比如「誰污染,誰補償」,成都用市場規律促地方政府強力治水,引入了環境經濟政策,實行了全市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繳扣制度。同時,我市還嘗試設立了「飲用水源生態補償基金」的辦法,由市政府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專項資金,市級財政每年支持郫縣政府6000萬元,專項用於成都中心城區的飲用水源保護。「這一系列的有益嘗試,為下一步我市落實《決定》,奠定了基礎。下一步,成都將實現排污權交易,通過這些系列環境經濟措施,力促污染治理。」
關鍵詞:宜人成都
和平街小學英語老師陳怡:
期待更加宜人的生態環境
認真研讀《決定》後,和平街小學英語老師陳怡感到特別提振人心,令她感觸頗深的是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表述。「生態文明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一個前提,《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彰顯出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陳怡表示,現在市民生活條件好了,不愁吃穿,就是希望我們的生活工作環境能夠越來越好。
「可喜的是,當前我市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環城生態區建設,用剛性約束來保護成都的生態環境,為成都戴上了一條綠色的『項鏈』。」陳怡表示,今年5月底,「六湖八濕地」中的錦城湖和白鷺灣生態濕地首先向市民開放,如今已成為市民休閑遊玩、運動健身的好去處。「不久後,隨著安靖湖、北湖等『六湖八濕地』次第呈現,將大大提升城區的水域面積,增加空氣濕度,提高空氣質量,給成都帶來更加宜人的生態環境。盼望著成都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陳怡充滿期待地說。
㈢ 環境整治方案
你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借鑒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這樣來得最快最有效,省時省力
提供範文一篇:
為加快推進生態縣建設步伐,切實改善生態環境,根據省、市環境污染整治行動統一部署,特製定新昌環境污染整治工作方案。
一、整治目標
通過開展縣城環境污染、工業污染及農業農村污染專項整治,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環境監測和執法能力。到2007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趨勢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建成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建成環境質量和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網路,環境污染防治能力明顯增強,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二、整治重點
1、新昌江城關段水環境;
2、醫葯化工企業的陣發性臭氣。
三、整治時間
2005年至2007年。
四、整治內容
(一)縣城環境污染整治
1、加快嵊新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確保2006年10月建成運行。加快城市截污主管道、污水收集系統建設,在已建成11公里截污主管道的基礎上,2005年底前建設城西湖電站至黃泥橋段5.3公里的截污主管道,盡早動工建設城東新區至新和成老廠區4.1公里截污主管道,爭取縣城截污收集能力達到70%以上。
2、加快實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按照垃圾處理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的要求,積極推進垃圾分類收集,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快綠夏生態公司二期建設,擴大垃圾處理能力。
3、強化縣城大氣污染防治,發展管道煤氣(天然氣),完善熱管網路,鞏固「煙塵控制區」創建成果。
4、科學測定新昌江環境容量。根據新昌江枯水期、豐水期等不同時期,科學測定納污總量,控制排污量。合理調節長詔水庫的水流,增加徑流量,改善新昌江的環境容量,確保新昌江水質達到規定要求。
5、加快建立符合新昌實際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㈣ 生態環境部「八個強化、一個優化」的整改措施具體是什麼
「八個強化、一個優化」整改措施是 :強化思想引領、強化基層黨建、強化民主決策、強化監督制約、強化執紀問責、強化工作協同、強化以上率下,強化狠抓落實,優化選人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