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全球治理
Ⅰ 談談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治理問題
這玩意兒怎麼治理?世界又沒有全球皇帝,只能說是利益,合作,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和平與發展仍是主題,局部動盪不安
Ⅱ 全球治理的特點是什麼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是一個社會學或國際關系的術語,是指為了解決超出一國或一地區的某一問題,而由各國進行政治協商以共同解決的方式。
全球治理並不是要建立一個世界政府,因此這一概念有別於世界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是在保留現有各國政府管理機制和力量的基礎上,加強彼此的溝通和協調,以解決一些共同面臨的問題。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包括沖突、環境、生態、資源、氣候等許多問題的解決都非一國政府所能及,因此,全球治理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
Ⅲ 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談談「一帶一路」在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
馬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談一談。一帶一路在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化,這個相當的好。
Ⅳ 什麼是"全球治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角色發生了那些重要變化
全球治理屬於多邊外交范疇,現代全球治理起始於1945年以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附屬職能部門為中心的雅爾塔體系。這個體制形態包括聯合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世界銀行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
20世紀70年代以後,7國集團成為主要由發達國家協調世界經濟與政治的「大國俱樂部」。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中國、印度、巴西為代表的部分發展中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的力量差距明顯縮小。自2003年後,7國集團根據不同議題邀請新興發展中國家代表進行對話,逐步形成G7+5等對話機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證明,現有的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機制已經無法適應全球化新形勢,也無法破解全球化快速發展引發的新挑戰和新問題。
在參與全球治理與制度建設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從參與者到建設者,再到引領者的三重身份轉換。從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開始,中國真正地參與到了國際制度建設之中;而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發展的利益相關者和制度建設者;2000年以後,中國努力成為國際制度建設的引領者。G20峰會在杭州的圓滿召開,體現了中國聲音、中國責任、中國擔當和中國主張,證明中國在二十國集團這樣的國際制度框架內參與全球治理的作用明顯增加。
中國的角色轉變建立在國際制度不斷發展演進的大背景下。陳岳將國際制度分為傳統型、改良型和創新型三種。傳統型是指二戰以後,在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基礎之上建立的國際制度,例如聯合國體制、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改良型國際制度指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新出現的國際合作制度,以及那些對傳統型制度進行過適當改革與調整的制度,例如亞太經合組織、東盟與中日韓的「10+3」機制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等;而目前的創新型國際制度則是由中國和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倡導建立的。創新型的國際制度與原有國際制度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來推動新國際制度的誕生,而中國在其中應當發揮引領、主導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袁正清認為,現在的全球治理模式主要由西方國家主導,具有很強的排他性,但隨著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原有的治理模式已不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合法性明顯不足。當前的國際社會需要一種著眼於當前和長遠的治理挑戰,更包容、更平衡的全球治理方案。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應發揮更大作用,積極參與治理規則的制定工作,為全球治理提供創造性的中國方案,增強中國在全球治理活動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Ⅳ 全球治理分為哪幾類
全球治理理論是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而提出的旨在對全球政治事務進行共同管理的理論。該理論最初由社會黨國際前主席、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勃蘭特於1990年在德國提出。1992年,28位國際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並由卡爾松和蘭法爾任主席,該委員會於1995年發表了《天涯成比鄰》(Our Global Neighborhood)的研究報告,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價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經濟全球化、改革聯合國和加強全世界法治的關系。
Ⅵ 全球治理堅持什麼原則
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是一個社會學或國際關系的術語,是指為了解決超出一國或一地區的某一問題,而由各國進行政治協商以共同解決的方式。
全球治理並不是要建立一個世界政府,因此這一概念有別於世界治理的概念。全球治理是在保留現有各國政府管理機制和力量的基礎上,加強彼此的溝通和協調,以解決一些共同面臨的問題。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包括沖突、環境、生態、資源、氣候等許多問題的解決都非一國政府所能及,因此,全球治理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
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全球治理的價值。即在全球范圍內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應當是超越國家、種族、宗教、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水平之上的全人類的普世價值。
二是全球治理的規制。即維護國際社會正常秩序,實現人類普世價值的規則體系,包括用以調節國際關系和規范國際秩序的所有跨國性的原則、規范、標准、政策、協議、程序等。
三是全球治理的主體。即制定和實施全球規制的組織機構,主要有三類:(1)各國政府、政府部門及亞國家的政府當局;(2)正式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3)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會組織。
四是全球治理的客體。指已經影響或者將要影響全人類的、很難依靠單個國家得以解決的跨國性問題,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態環境、國際經濟、跨國犯罪、基本人權等。
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涉及到對全球治理績效的評估,集中體現為國際規制的有效性,具體包括國際規制的透明度、完善性、適應性、政府能力、權力分配、相互依存和知識基礎等。有學者把上述五個核心要素轉化成五個問題:即為什麼治理、如何治理、誰治理、治理什麼、治理得怎樣。
Ⅶ 請談談一帶一路在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重要作用
中國主張一帶一路建設本著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促進設施聯通,民心相通,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形成全球治理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