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體系
㈠ 治理黃河的方案(內容詳細)
「一把黃土塑成千萬個你我,靜脈是長城,動脈是黃河。」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意味著民族,意味著騰飛,意味著母親。 我很不幸,因為在這十幾年中,我未曾拜訪過我的母親,民族的母親——黃河,對於一個華夏子孫來說,這是一種不孝,一種莫大的不幸。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讓我對她產生了無限的好奇感。漸漸地,我知道了黃河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五千年來,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明。她積淀著文明印記和語言文化珍寶。隨這年齡的增長,我開始學歷史。從歷史中我知道了從舊石器時代起,中華民族的先民就在黃河的懷抱里繁衍生息。此後,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他們在黃河形成沖擊的平原上,不斷提高適應自然的能力…… 從地理中,我知道了黃河是一條浩浩盪盪的大河,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黃河以她英雄的體魄出現在亞洲的平原上。它是我國第二條長河,流經九個省市……,你也可以投稿 語文課本上,一次又一次的在我面前展現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黃河畫卷。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氣。那『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的豁達……無不使我心潮澎湃,胸懷坦盪。 而現在呢?黃河水土流失,泥沙淤積,生態遭受嚴重破壞。1995年6月下旬,斷流四十多天的黃河濟南段盼來了一次過流的機會,然而緩緩而來的並不是人們盼望已久的甘甜的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浮著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魚類,散發出一股刺鼻的臭味…… 天哪!這是我心中的黃河嗎? 行動起來吧,拯救黃河!如果你是炎黃子孫,那麼,請你投入到拯救黃河的運動中去吧,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我們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黃子孫行動起來,那麼,赤地變青山之時,便是黃河流碧水之日。偉大的母親河——黃河一定能煥日光彩;那麼,今日的炎黃子孫,將無愧時代,無愧於後人!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什麼是河道管理機制
是指建立長效的《河道長效管理實施辦法》。
對河道保潔、綠化養護和設施養護三個方面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確定目標責任與考核制度,明確管理職能,保潔工作下沉式管理、綠化養護與設施養護作業市場化,進一步打造良好的水環境。
比如:
1.河道保潔管理下沉式
馬陸鎮河道保潔工作原來是為解決四五十年代出生人員的工作需求而組建的,由鎮河道保潔社負責,保潔人員100多名。2014年年初,通過馬陸鎮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以及有關部門調查研究,最終決定將全鎮龐大的保潔隊伍分解下沉到了19個村、社區,根據每個村、社區河道數量配備相應數量人員,由原來的一支隊伍化整為零,變成了19支保潔隊伍。河道保潔員的日常保潔工作,直接由村、社區安排一名副主任管理與考核,鎮農委、鎮水務所、鎮河道保潔社則定期對各村的河道養護質量進行抽查、打分。每月將河道保潔的打分情況統一全鎮通報,打分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年終對村委會、社區的考核。通過下沉式管理,村民、村委與保潔人員的短線聯動,保潔人員工作內容更加明確,提高了河道保潔問題的反應時效,加強了村級河道長效管理。而鎮河道保潔社則可將工作重心落在監督檢查、編制保潔計劃,制定保潔標准等公共管理職能層面上,逐步形成精簡高效、管理與作業分離、分級管理、規范有序的保潔管理模式。通過一年來的磨合,我鎮的河道保潔狀況取得了明顯的改觀,河面比原來更加整潔。通過由管人到管事的管理模式轉變,減輕了河道保潔社的工作量,增強了各村委會的責任心,強化了保潔隊伍的管理,提高了河道保潔質量與效率。
2.河道管理分工責任制
鎮水務所、鎮城建辦、鎮河道保潔社,作為中小河道養護的責任主體,分工不分家。鎮水務所負責全鎮河道設施的養護維修管理工作;鎮河道保潔社負責河道水面以及岸坡的保潔管理工作;鎮城建辦負責全鎮中小河道綠化的養護管理工作,三家單位相互協作、相互配合、分工不分家。在年初,由鎮水務所牽頭,制定整體的河道養護年度目標與計劃;年中各單位按照保潔、綠化、設施三方面分頭開展實施工作,同時每月上報進度情況,起到協調與監督作用,在河道養護過程中,每年集中三方力量建立星級河道與文明示範村,通過建立樣板河段,提升養護綜合水平;在年中與年末都會由區水務局按照《嘉定區中小河道管理養護工作考核辦法》進行考核工作,形成了有實效定量考核制度,做到目標化、定量化、制度化管理。
3.河道資金管理系統化
馬陸鎮嚴格按照專款專用原則使用中小河道養護資金。科學合理地申報預算,以預算規范後期資金使用額度,讓河道養護費用有計劃地節約使用;嚴格地執行「集中支付」的網上撥付流程,使資金撥付平台化,減少資金流轉流程,讓資金使用透明、規范;對已使用資金做好資料匯總,按照工程項目將賬冊、發票等組織成冊,做到每筆錢都有帳可查、有底可尋。
對河道養護工程,馬陸鎮建立了一套預先報系統,主要針對未來兩三年的中小河道整治工程,通過上平台預先報送,讓鎮政府與區水務局能以宏觀的角度安排工程的開展。對急需解決的關乎市民日常生活的河道問題,如護坡搶修、河岸垃圾清運等工程,提交優先申請,優先解決。這樣鎮政府可以更合理地安排近幾年的養護資金使用。
4.河道養護作業市場化
馬陸鎮積極推進河道養護市場化,實行競標競價方式,由專業養護公司承包進行日常養護管理,政府部門進行監督管理。在新城核心區的河道綠化中,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由具有城市園林綠化三級資質的專業綠化養護公司對龔家浜、趙涇、黃龍港、石崗門塘等6條河道進行綠化養護,養護面積達98100平方米。同時由鎮城建辦制定相應的綠化考核辦法,明確河道養護工作中養護范圍、養護原則、養護流程等,規范河道綠化養護行為。在設施維修與河道疏浚中,也採用招投標方式開展水利工程,由鎮水務所派專業人員在工程施工中進行工程的指導與監督,讓施工單位保質保量地做好養護工程。在今後的實踐中馬陸鎮將加大養護市場化的力度,利用市場機制,引入專業養護公司進行日常維護工作,確保河道的「面清、岸潔」。
5.河道違法事件規范處理
在日常工作中一旦發現水務違法事件,核實情況後,會同區水務稽查支隊,聯合村委、社區,發揮多部門的協調作用,以勸導與宣傳為主,依法、規范地處理水務違法事件,嚴格水資源管理,全面提升馬陸鎮水環境、水資源、水安全。
6.多渠道公眾監督機制
長期以來河道整治一直被認為是政府行為,沒有形成廣泛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和監督,市民們隨意在河邊種菜搭棚,小朋友們暑期在河道中野泳,企業亂傾倒堆土入河、填河等事件時有發生。
為加強中小河道養護工作,保障我鎮河道管理健全發展,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國水周,通過樹立宣傳版、發宣傳資料等方式,走農村、走社區、走學校、走企業,與市民互動,加大對河道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讓市民意識到應該避免的違法行為。同時以報刊、廣播、微博、微信等宣傳渠道,讓市民階段性地了解河道養護工作內容,向市民發倡議等,營造公眾自覺參與河道整治的良好氛圍。並聘請市民河道巡查員,賦予群眾監督權利,鼓勵市民對各種污染行為進行投訴,建立全社會監督的網路體系。
7.河道突發情況預案制
針對突發水污染事件及河道水生植物大規模爆發等特殊情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規定,由馬陸鎮水務所以水務行業的專業視角編制應對特殊情況的緊急預案,確定防控范圍、工作原則,明確職責分、具體工作流程及聯系人,做到遇到突發事件快速有效地應對。
8.結語
中小河道養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而普惠民生的工作,馬陸鎮在不斷健全養護管理制度中,摸索著中小河道長效管理新機制,通過整治與管理同行,標本兼治,將讓河道綜合整治工作持久穩定、深入有效地開展,以明確養護單位的職責,市場化的養護隊伍,切實的考核管理模式,落實中小河道養護長效管理工作,努力為廣大市民提供整潔優美的河道環境。
㈢ 如何做好城市河道治理 31
.城市河道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城市河道作為整個城市微生態環境中最為重要的資源及環境載體,其整體質量差時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城市經濟、文化的健康發展。所以當前我國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正在不斷向高標准邁進,以便於城市河道可以充分發揮出休閑、娛樂、景觀以及生態等功能。現階段城市規劃中由於沒有城市河道予以足夠的重視與了解,導致一些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擠占河道現象,這不僅會導致整個城市河道空間規模不斷縮小,同時也導致一些城市河道的行洪能力難以滿足城市發展要求,再者,部分城市規劃過程中為了提高城市空間內土地資源的規模,出現了部分河道被填埋覆蓋的現象,導致很多地區城市河道水面面積不斷縮小。部分城市在發展中由於受到自身經濟實力的制約,導致其工業污水與生活污水的處理能力難以滿足地區發展要求,這也意味著這部分城市要將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城市河道中,這也是造成部分城市河道水質迅速惡化的根本原因。最後,大部分城市都存在人為干預城市河流生態環境的現象,這不僅會導致一些城市中天然河道在其規劃中不斷喪失,同時也會嚴重破壞城市河道中生物多樣性的條件,最終導致整個城市河道的生態系統無法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
2.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具體措施
(1)河道斷面規劃。城市河道在運行過程中具有行洪排澇、引水灌溉以及生態景觀等多種功能,所以在城市河道治理過程中要根據其所具備的功能來合理選擇河道斷面形式。設計人員一般要根據河道過流能力的需求來進行斷面設計,並在這個基礎上結合河道槽蓄能力來對其進行優化設計,這樣才能為廣大城市居民設計出內容豐富、佔地空間合理的河道斷面。再者,本文認為,設計人員在城市河道斷面設計階段應堅持生態水利的理念,不僅要確定其行洪排澇與引水灌溉能力可以滿足區域的實際需求,同時也要通過合理的河道斷面設計來為廣大城市居民營造一個綠色景觀,所以防洪工程與景觀設計相結合是城市河道斷面規劃中的關鍵原則。
(2)生態護岸工程。設計人員在生態護岸工程設計階段不僅要考慮工程的安全性、耐久性因素,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其能否滿足城市河道生態多樣性的需求。所以本文提出,設計人員可以採用固土植物護岸、植被型生態混凝土護岸、土工材料復合種植基護岸等多種生態護岸工程技術以保護生態。本文所提出的集中生態護岸工程施工技術在實施階段強調植物和生態材料的應用,在植物選擇上一般會以刺槐林、沙棘林以及金銀花等根系發達的植物為主要選擇,尤其是土壤整體固化護岸技術在具體應用中具有工期短、施工靈活、土壤穩定、抵抗水利剪切等優勢性能,應用該種護岸技術不僅可以徹底解決水土流失問題,也可以對城市河道土質河岸坡面侵蝕等問題進行有效控制,所以設計人員一般要結合城市河道實際情況來選擇最佳的護岸技術以保障河道暢通。
3.利用生物技術恢復水質
現代城市發展中一些人將大量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毫無節制地排放至城市河道中,進而導致大部分城市河道中都存在水體嚴重污染的現象,甚至造成部分城市河道開始出現發黑發臭的現象。該種情況下選擇使用物理方法或化學方法進行治理,不僅治理效果無法得到保障,同時也會導致整個城市河道出現二次污染。因此,本文認為,各地區應廣泛應用生物技術來對其水質進行恢復治理。現階段設計人員可以結合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特點來選擇使用水生植物與微生物相結合的凈化方法:前者是利用不同生態類型水生植物的凈化能力及自然生長規律,通過建立漂浮、浮葉、沉水植物以及根系微生物等組成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來對水質進行凈化;在具體應用微生物凈化方法時主要是利用微生物自然降解功能,從而使整個城市河道水體通過應用該種技術。從而具備較強的自凈能力,可以對其水體內的有機污染物進行分解。
綜上所述,城市河道污染及規劃不合理對於城市微生態環境來說有著極其嚴重,的不良影響,所以工程參與各方應充分借鑒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成功經驗與教訓,構建出一套實用性極強的工程技術體系,以確保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實施品質。
㈣ 有哪些黑臭河道的治理措施
黑臭水體來的治理,可以源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1、建立以流域環境容量為基準
以實現流域生態平衡為目標的一河一策綜合治理體系,實現流域內的水質達標、生態修復,主要應用的核心技術包括水域生態構建技術、原位生態修復技術、微生物綠色復合生物凈水技術、底質改良技術、水質調控技術。
2、高效綠色復合生物凈水技術
在室外溫度18℃以上的不同污染程度水體中(包括輕度污染和重度黑臭水體),復配菌種均具有較強的降解能力。菌種採用直投式,無需曝氧裝置,專業針對大面積景觀水體、城市自然河道、因水體退化引發黑臭河道的水質治理。投入菌種後,大量微生物把水中有機物當作食物吃掉,從而降解了水中的污染物,強化了水體自凈力,抑制藻類繁殖,如同在水體內建造了一個隱形的凈化水工廠,短時間內水質即可變清、去臭,全面提升了水質;同時結合生態植物體系加強水體自凈能力,治理後可保持水體的生態平衡,提高水體透明度,實現城市自然水體零排放的新常態發展,打造節約型、可持續性城市健康水體。
越寶生物科技治理案例如圖:
信陽霸王湖治理後
以上方法和案例供各位參考!
㈤ 如何做好河道生態治理及環境修復工作
1 概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河道的開發力度日益變大,對水資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關於河流管理的問題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人們在開發過程中,既要發揮河流發電、航運、水利、澆灌、旅遊等傳統功能,又要保證河流系統的生態平衡,保持自然環境和經濟效益相互平衡的目標要求,既要做到合理地利用河道資源,又要做到對河道資源的充分保護。以往的護坡工程由於要滿足人們的發展需求,更要兼顧工程的安全性能,所以常常採用硬質的不透水的結構材料作為設計主材料,這種方式對河道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的重視力度遠遠不夠,所以河道的渠道化問題對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來說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由此可見,對河道治理和生態的修復是保證河道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基於以上觀點,文章以河道健康發展的觀念為基點,對河道的治理及生態修復問題進行了分析。
2 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
2.1 河道的現狀
最近幾年,我國在河道管理方面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河道生態環境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嚴重的水體污染、水資源的緊缺、偶爾發生的洪澇災害等都嚴重影響著經濟的發展。雖然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成就的背後也存在著改變原來河流生態系統的問題。河水逐漸乾涸、日益被破壞的水生態環境、持續降低的河流功能、不斷加重的水污染就是其表現所在。由以上現象可以看出,為了社會的正常發展以及國際社會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重視,河道的治理和水資源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已刻不容緩。
河道的自然環境的好壞對生態系統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的結構形態對自然界的生物孕育和成長都是有著十分有利的影響。由於河道自身具備自我修復的能力,過多的人力干預,如進行人為的河道改造和修復,反而可能起到不利的作用。所以過多的人為改造勢必會造成水質、河水流量等方面的改變,從而引起河道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導致對河流依附性很強的生物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而被迫遷徙、死亡甚至滅絕。
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勢必會改變河道原本的形態,如經常應用於河道治理方面的河流截斷、挖深、束窄、加寬、彎曲、拉直等手段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使河道的整體面積和硬化范圍縮小,同時造成河床的不透水體積增加,導致城市的供水不足,這會嚴重影響城市的自來水供應,導致居民生產生活用水不足。自然河道多為蜿蜒盤旋類型,可以起到儲蓄調洪的作用,減小洪水的沖擊力度,但是現代河道由於人為的改造,對河道進行了鋼筋水洗修築,導致河道水流流動性的嚴重減弱,水體不能進行自由交換,嚴重地增加了洪澇災害的發生率,同時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對城市的防洪防澇系統造成重大影響。
自然河流的周邊多伴有大量的植被,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勢必會對河道周圍的植被環境造成破壞,河流沿岸的自然風光也會大打折扣,這對以河流文化為主題的城市旅遊業有著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對城市的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如果這一問題在治理過程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視,不能有效地控制河流周圍環境的保存率,將會造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城市的發展。
2.2 河道治理的原則
河道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河道的治理要滿足生物多樣性的需求,為兩棲以及水生動植物提供有利的生存環境,這樣既保護了河道的水生態環境,又會對河流的自凈能力有利。從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等多方面考慮河道的整體治理,不僅要滿足人類生存的條件,也要具備修復自然河道的功能。
2.2.1 平原河道治理原則。在平原河道的治理過程中,要做到既能達到河道體系的防護標准,又能保證河道的自然恢復能力不被破壞。因此,在治理過程中要根據正常行洪、岸坡穩定、材質自然、成本經濟、表面異質以及內外透水性等多原則進行治理,既能保證河流的自然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也能滿足人類的需求。這樣不僅對自然河道水流的流速、流量、環境外觀以及沖淤平衡的影響達到最小,也使得河流周圍動植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最大保護。
2.2.2 山區河道治理原則。治理山區河道,要對整個山區河道進行細致的勘察,做到對河流上下游以及整個流域之間相互關系的統籌把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的治理,一定要做到遵循自然規律,充分發揮天然河道的功能。因此,在實際治理過程中,要保護水土資源,對流域內的水土採取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措施,盡量減少泥沙進入河流。同時,在河道治理過程中,在河道的上游修築一定的大壩,以阻擋泥沙的流入,在下游疏導河道,保持河道的暢通無阻。對河道周圍的生態平衡問題要嚴格遵循自然規律,盡量不要使河道的自然特性發生改變,以起到保護天然河道的作用。
2.3 污染源處理及水質改善
河道的水質改善措施是整個河流生態系統修復的重要環節,在進行水質改善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相關的制度,嚴格控制生產和生活污水進入河流,以此來保證河流水質改善的成功進行,保證取得良好的成效。
對水質污染嚴重的河道必須進行源頭治理,控制點、面源污染,通過清除河道淤泥,保持水面潔凈,對進入河流的污染物進行有效控制,採取雨污分流排水的方法,來達到減少河流污染的目的。要對各個河段進行實時的監測,嚴格控制必須排出的污水的流量。如有必要,要執行更為嚴格的排放標准,即對河流採取深度處理的措施。如可能排入有毒物質,且此物質易積累,則要採取果斷措施,防止有毒物質進入河道。在治理過程中,根據河道的自凈特點,制定合理的排污計劃,包括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時間等內容,並按照現場的實際情況,對水體的環境容量進行合理利用,從而逐步改善河道水質。
2.4 河道生態修復的方法探究
為了保護河道的自然環境不被破壞,根據河道治理的原則,對河道生態環境的修復提出幾點可供參考的意見,以達到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的目的。對一些廢舊的攔河堰、攔河壩進行拆除處理,通過緩坡或者低坡的手段,使跌水得到改造,以此來控制河床的變化,達到使河道供水連續性得到恢復的目的;向河道內投入沙包或者大石,人為製造河流內部的溝壑和淺灘,使得河流的多向性流動得到恢復;對河水的流動空間進行改造,盡量增加其流動空間,從而使得河道的防洪防澇能力得到提升。
3 結語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是孕育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河流作為水的重要載體,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人類為了得到高速的發展而忽視了河道這一重要資源,對河道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許多破壞,從而導致河道問題反過來制約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對河道的治理和對河道生態環境修復的重要性,然而對河道的治理和生態修復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不斷深入探索更為有效的新措施,努力開創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齊頭並進、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㈥ 黑臭河道的治理措施都有哪些
1.物理方法:
①引水換水
用「以清釋污」方法對污染水體進行稀釋,可以使水體黑臭關鍵性水質指標總磷和有機物污染指標、高錳酸鹽指數濃度等有所下降。但對於蓄水量較大的水域,補水量太小起不到凈化效果,而提高補水量又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費用高昂。所以「引水釋污」只是起到一個「治標不治本」暫緩效果,對於富營養化嚴重的湖泊,採用「引水釋污」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②底泥疏浚
「清淤挖泥」可減少積存湖內的大量有機碳、氮、磷等營養物質,增大湖的蓄水量,是減少內源性污染、減輕水體黑臭的有效途徑和措施。但是大規模清淤,可能會破壞湖泊原有的生物種群結構和生境,削弱其自凈功能,對生態修復帶來負面影響。
2.曝氣復氧法:
曝氣復氧對消除水體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國內一些實驗室試驗及河流曝氣中試所證實。其原理是進入水體的溶解氧與黑臭物質(H2S,FeS等還原物質)之間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對於長期處於缺氧狀態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態系統恢復到正常狀態一般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水體曝氣復氧有助於加快這一過程。由於河道曝氣復氧具有效果好、投資與運行費用相對較低的特點,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法國及中等發達國家與地區如韓國、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經常採用的方法。對於污染情況嚴重,污染長期排入的水體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態措施,因此,可做為輔助生物—生態修復的方法之一。
3.化學方法:
化學絮凝處理技術是一種通過投加化學葯劑去除水層污染物以達到改善水質的污水處理技術。近年來,化學絮凝處理技術在強化城市污水一級處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研究與應用,而隨著水體污染形勢的日趨嚴峻,對嚴重污染的水體如黑臭水體的治理,化學絮凝處理技術的快速和高效也顯示其一定的優越性。但是由於化學絮凝處理的效果容易受水體環境變化的影響,且必須顧及化學葯物對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態系統的二次污染,這種技術的應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4.生物方法:
生物復合酶是一系列天然有機的、含多種酶類的復合產品,並結合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和其他天然成分的蛋白質及無機營養物合成的一種高效復合酶類凈化劑。
機理:
生物復合酶能刺激加速微生物的反應,同時它能促進水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同時釋放出結合氧,增強水體復氧功能,這些簡單化合物又很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在有機物被降解的同時,又有利於微生物的多樣性,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達到一種微生態平衡。
在大多數環境中存在著許多土著微生物進行的自然凈化過程,但該進程很慢,其原因是溶解氧(或其它電子受體)、營養鹽的缺乏,而另一個限制因子是有效微生物常常生長緩慢。生物復合酶可有效地刺激和加速自然的生物反應,激發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同時對浮游生物和環境無害。從而可以快速有效地促進受污染水體向良性生態系統演替,使得水體中的DO得以恢復,COD、BOD5、NH3-N等污染指標迅速下降,水體的黑臭異味現象得以快速消除。
特點1——高效消除黑臭恢復生態系統
生物復合酶可快速削減水體內污染物質,使水體
COD、BOD5、氨氮等污染指標迅速改善。同時,激活底泥中的土著好氧微生物,提高其生化反應效率,減少溶解氧消耗,促進溶解氧恢復,使水體微生態系統逐步完善。即以微生物實施水體生態修復,重建底端生物鏈,為上行生物鏈的梯次恢復奠定基礎,為底棲生物著床創造底質條件;提高水體透明度,為水生動物的放養創造水質條件。通過人工控制生態環境,使水生動植物與水環境達到動態平衡。
特點2——標本兼治
調水人生態環境的生物技術治理河湖污染,不僅治理水體,而且治理河湖底泥。生物修復治理不僅僅是水質的達標,最終是要通過階段性治理完全恢復河湖底泥的活性,使河湖恢復自凈能力,達到生態平衡。
特點3——施工簡便,原位治理
調水人生態環境採用生物法治理河湖過程中使用的設備簡單,不需要挖掘機等大型設備,所以施工方便,操作簡單,並且不會產生噪音,不影響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原位治理,標本兼治,在施工過程中不需轉移底泥,即消除了污染物的轉移,同時杜絕了對環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而且在原有底泥的基礎上進行治理,刺激原有土著微生物迅速生長繁殖,形成種群優勢,恢復底泥的活性,達到水體長期自凈的效果。經過生物修復的底泥恢復了活性,不但不需要疏浚,而且活性底泥可以大大提高河道的自凈能力。
特點4——產品綠色、環保、無公害
①生物產品不燃、不揮發、綠色、安全、無毒,無二次污染。
②配伍性好,該抑制劑由於無毒副作用,因此,可與其它生物制劑配合使用,具有協同增效作用。
③生物降解性極佳,該抑制劑在水體中抑制浮萍生長以後,不會有殘留。
4.生物-生態修復技術
生態—生物方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環境生物技術。這類技術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水中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及降解作用,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創造適宜多種生物生息繁衍的環境,重建並恢復水生生態系統。由於這類技術具有處理效果好、工程造價相對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運行成本低廉等優點。同時不向水體投放葯劑,不會形成二次污染,還可以與綠化環境及景觀改善相結合,創造人與自然相融合的優美環境,因此已成為水體污染及富營養化治理的主要發展方向。
(6)河道治理體系擴展閱讀
治理方法
正確思考
黑臭水體治理,模式比技術更重要。治理應該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水文水質特徵、不同的治理目標、不同階段,綜合採用不同技術。
綜合治理法
「七字法」統籌化綜合治理法
何為「七字法」統籌化綜合治理法 」截、引、凈、減、調、養、測」。
截:
切斷點源污染產生的污水;
引:
將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產生的污水通過對應手段引入濕地或生態岸帶等功能體;
凈:
通過濕地、生態岸帶、以及其他凈化功能體處理污染水體與降水,徑流;
減:
將水體中的有機質成分降低,淤泥減量;
調
調入新水體補入水道、湖體等;
養
整治內源污染,通過微生物復合菌進行水體營養結構恢復,穩定或重建生態系統和食物鏈結構;
測
數據檢測與水體實時監測,應對突發狀況,保證水體治理的數據精準。
三位一體治理
無論是從大氣沉降、還是直接排放的污水,以及水土流失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質,最終都匯聚到水體中進行積累與富集,從而導致水體水質惡劣變化。水體治理是一個立體治理,從避免有害物質在通過水體循環重新污染環境。
㈦ 大江大河的防洪體系有哪些方面
我國大江大河防洪工程體系
2009年04月13日 16:11
新中國成立以來,按照「蓄泄兼籌」和「除害與興利相結合」的方針,對大江大河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初步形成了江河干支流的控制性樞紐工程、河道堤防工程、蓄滯洪區為主體的防洪工程體系。
黃河流域:按照「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治理方略,上游幹流進行了梯級開發,配合堤防工程,蘭州和寧蒙河段已分別能夠防禦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洪水。下游通過四次臨黃大堤的加高加固,可保證花園口通過22000立方米每秒、艾山通過1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行洪能力。在中下游地區修建了三門峽、小浪底、陸渾、故縣等干支流水庫,對黃河幹流和伊洛河洪水進行了有效控制。開辟了東平湖和北金堤滯洪區,以及濟南和利津附近幹流南北岸展寬工程,處理超標准洪水。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配合運用下,黃河下游可以防禦20世紀內發生過的1933年和1958年兩次實測最大洪水,防洪標准達到1000年一遇。自1946年人民接管黃河以來,開創了半個世紀汛期安瀾的局面,徹底改變了黃河歷史上3年兩決口的歷史。
長江流域:長江中下游幹流3600公里幹流江堤和3萬多公里支民堤得到了全面整修和加高加固;興建了荊江分洪區、洪湖分洪區,漢江杜家台、洞庭湖重點垸、鄱陽湖圩垸等分洪工程,規劃安排了約700億立方米分洪容量的分蓄洪區,為處理超標准洪水準備了條件;結合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修建各類水庫工程45000多座,總庫容1932億立方米,幹流和主要支流的洪水得到了比較有效的控制。目前,長江中下游幹流及湖區堤防的防洪標准可達到10~20年一遇,運用蓄滯洪區後,加強防守可防禦1954年型洪水,確保干堤和重要城市安全。長江三峽工程建成以後,可以使荊江河段的防洪標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淮河流域:截至2006年底,淮河流域修建各類水庫8538座,總庫容360多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51座,總庫容234億立方米;大中型防洪控制閘600座;修建行蓄洪區20多處,滯洪容量280多億立方米;全面整修加固干支流堤防64497公里;擴大排洪出路,開挖入江水道,開辟茨淮新河、淮洪新河、蘇北灌溉總渠、新沂河、新沭河等排洪河道,使淮河下游入江入海的排洪能力由不到8000立方米每秒,擴大到13000~16000立方米每秒;沂沭泗水系的入海排洪能力從1949年前的不到1000立方米每秒擴大到12000立方米每秒。上述工程使淮河中游幹流可防禦1954年洪水,防洪標准達到40年一遇。下游里下河地區防洪標准達到50年一遇。經過治理,淮河流域改變了以往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悲慘局面。
海河流域:採取「上蓄、中疏、下排、適當滯蓄」的防洪方針,盡量按水系開辟入海水道,擴大入海排洪能力。截至2006年底,共修建各類水庫1868座,總庫容31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100多億立方米,控制山區面積約85%;開辟分滯洪區26處,蓄滯洪容量170億立方米;開挖疏浚行洪河道50多條,排洪入海的總流量由1949年前後的242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4680立方米每秒。海河防洪輔以運用蓄滯洪區,北系可防禦1939年型洪水,南系可防禦1963年型洪水,防洪標准均相當50年一遇。
松花江流域:全面整修了松花江幹流、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平原河段的堤防,連接成比較完整的防洪體系,重點加強了哈爾濱、佳木斯和齊齊哈爾等城市的堤防建設。截至2006年底,全流域修建堤防19799公里,建成大中型水庫179座,總庫容421億立方米。現在,哈爾濱、佳木斯和齊齊哈爾等重要城市可以達到防禦20世紀以來發生過的最大洪水的能力;松花江幹流、第二松花江、嫩江的整體防洪標准約為20年一遇。
遼河流域:在各支流上續建、新建水庫,在中下游整修加固堤防和整治河道,初步形成以水庫、堤防為主的防洪體系。截至2006年底,已建成各類水庫1218座,總庫容467多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42座,庫容416億立方米,各主要支流的洪水基本得到控制;整修加固堤防長度23340公里,修建各類水閘1532座,其中大型水閘26座。遼河幹流與渾河、太子河等主要河道堤防現有防洪標准達到20年一遇。
珠江流域: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圩區聯圩修閘,全面加強西江、北江下游及三角洲的江河和沿海堤防。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地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水利防洪工程建設也突飛猛進。截至2006年底,已建成江海堤防21841公里,水閘9009座,修建各種類型水庫14112座,總庫容860億立方米。保護廣州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北江大堤的防洪標准達到了100年一遇,與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聯合運用可防禦300年一遇洪水;珠江三角洲萬畝以上圍堤一般可防禦20年一遇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