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江治理
⑴ 歷史題之大禹治水——大禹採取了什麼方法治理水患治水的「水」是指哪條河談談大禹治水給你的啟示。
1)大禹採取了什麼方法治理水患?
大禹採取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版了
(2)大禹治水權的「水」是指哪條河?
黃河
(3)談談大禹治水給你的啟示。
①解決問題,處理矛盾要靈活地變換思維角度,不能抱著老一套的做法死死不變。②當今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這樣的時代時代呼喚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平時學習要注重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訓練。③做任何事都應有一種堅持不懈、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只要確定了目標,不管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應一往無前。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業的成功。④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護,最終是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的。人類與環境應和諧地相處,做到可持續發展。那麼,作為每一位炎黃子孫,應樹立環保意識,盡自己的一份力,去保護大自然,讓大自然為人類造福。(答出一層意思即可)
望採納!歡迎追問!
⑵ 李冰父子治理岷江的故事簡介,誰知道啊
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泛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里,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到任不久,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李冰發現開明所鑿的引水工程渠首選擇不合理,因而廢除了開明開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沖積扇的頂部灌縣玉壘山處,這樣可以保證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暢的渠首網。李冰創築的都江堰,史籍記載甚為簡略。
但以這些記載為基礎,結合現今都江堰工程結構分析,可以基本確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及渠道網所組成。
(2)潭江治理擴展閱讀:
治理岷江的意義:
李冰所作的這一切,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對蜀地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後,蜀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千百年來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徹底根除。而且有名的蜀錦等當地特產亦通過這些渠道運往各地。正是由於李冰的治理岷江,才使成都不僅成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經濟、交通的中心,同時成為全國工商業和交通極為發達的城市。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在中國水利史上,而且在 世界水利史上也佔有光輝的一頁。我國古代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其中頗為著名的還有芍陂、漳水渠、鄭國渠等,但都先後廢棄了。唯獨李冰創建的都江堰經久不衰,至今仍發揮著防洪灌溉和運輸等多種功能。
⑶ 有沒有關於我國古代有關描寫長江的詩詞,或關於治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念奴嬌·赤壁懷古》唐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卜運算元·我住長江頭》唐 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渡荊門送別》唐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三峽》唐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暮江吟》唐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望天門山》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供參考。
⑷ 如何做好中小河流生態治理
1、概述
隨著社會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深入,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著氣候和環境,隨著全球氣候的逐漸升溫,植被的逐漸減少,暴雨和洪澇災害發生率逐年上升。這些年來,我國的防汛建設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上,建立洪澇災害預警系統,完善防洪指揮機制,提高水庫堤壩的防洪能力。雖然這樣,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區不斷發生洪澇災害,造成大量的人員和財產損失。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中小型河流洪澇災害所造成的,隨著這樣的事情不斷發生,政府也應該把目光轉移到中小型河流上。要治理中小河流洪澇災害,必須首先了解成因,他的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小河流流域氣候條件變化快,缺乏監測設備,沒有預測技術,人員投入少,能力不足,防洪難度大。
二是中小河流地質地貌情況復雜,洪水同時伴隨著泥石流產生。
三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資金投入不足。
四是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一些地區盲目開發、亂采礦石、攔河設障、擠占河道。
五是防洪標准低。為了節約資金,防洪標准一般是三到五年一遇的洪水,防洪能力不足,遇到一些極端情況,就容易發生水災。
2、生態護坡所面臨的問題
2.1相關問題及產生原因
由於我國當前城市用地緊張,而人們喜歡依山伴水的生活環境,所以一些城市的河道邊水地帶不斷被侵佔,水面面積越來越小,河流寬度越來越窄,為了泄洪的需要,將河道挖深,取直,這樣的結果,使得對護河岸堤的建築強度要求越來越高,建設的費用越來越大,但是破壞了河道兩邊的生態環境,其生態功能逐漸減退,河道成了專門的泄洪通道,失去了河道兩邊景觀休閑和娛樂的功能。雖然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國部分地區在防洪和河流治理工程中,採用了一些新材料,新技術和新的設計思路,比如採用生態型護坡技術,堤防綠化措施等,嘗試還原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但是遇到了很多問題。現在的情況是從水利主管部門到具體的設計人員,在很多問題的認識上比較片面,思想高度不夠,模糊不清,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和相應技術的應用指導,由於實際設計時時間緊任務重,設計資料不全面,沒有相關領域的生物資料,使水文地質勘探資料都不齊全,在這種情況下,人往往習慣用傳統的方法對中小河流進行治理,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設計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沒有採用新材料新工藝的設計思路方法,並且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缺乏相關的依據和標准,在河流整治全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
2.2解決方式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形勢下,面對現有問題,在解決城市河道的治理問題時,區域市政的規劃相結合,還需要相關的政策扶持,進行退地還河工作,拆除原有的視覺單調、生硬、熱島效應明顯的渠道護岸,使用生態護坡建設技術,盡量還原原有的天然河道,創造適宜水生物生長把生態環境,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維護河道的生態平衡,這樣才能實現河道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現在投入人力物力,不是修建一條條規模不同的臭水溝,而是要建造一個適宜人居住的河岸環境。因此,生態護坡技術的創新與研發,應該不斷進行,努力提高,需建立一個適合實際操作的,完善的科學體系。
3、生態護坡的設計要點
一是具有較大的孔隙率,護岸上能夠生長植物,可以為生物提供棲息場所,並且可以藉助植物的作用來增加堤岸結構的穩定性;
二是地下水與河水能夠自由溝通,能夠實現物質、養分、能量的交流,促進水汽的循環;
三是造價較低,不需要長期的維護管理,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四是護岸材料柔性化,適應曲折的河岸線型。復式斷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採用矩形或者梯形斷面,既解決了常水位時親水性的要求,又滿足了洪水位時泄洪的要求。
人類活動較少的區域,在滿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應減少人工治理的痕跡,盡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態系統不被破壞。所以在河道斷面的選擇上,應盡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斷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斷面有困難時,按復式斷面、梯形斷面、矩形斷面的順序進行選擇。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也應該避免斷面的單一化。不同的過水斷面能使水流速度產生變化,增加曝氣作用,從而加大水體中的含氧量,有利於改善生物的生存環境。例如在淺灘的生境中,光熱條件優越,適於形成濕地,以供鳥類、兩棲動物和昆蟲棲息。積水窪地中,魚類和各類軟體動物豐富,它們是肉食性候鳥的食物來源,鳥糞和魚類肥土又能促進水生植物生長,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鳥類的食物,從而形成了有利於鳥類生長的食物鏈。深潭的生境中,由於水溫、陽光輻射、食物和含氧量隨水深變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層現象。
4、幾種生態護坡的設計方法
方法一,液壓噴播植草護坡。這種方法是將槽子,改良劑,肥料,紙漿和粘合劑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水攪拌均勻後,通過液壓噴射到邊坡坡面,這樣就可以完成跖草施工工作,其優點是施工速度快,操作方法簡單,兩個月後就能實現綠化功能,適用范圍廣,防護效果好,但不適用於靠近水的地方,只適用於護坡的背水面防護工作;方法二,人工種草護坡,就是使用人工的方法在播面簡單播撒的一種傳統方式,這種方法的草種播撒不均勻,天氣對其影響較大,近年來已經很少使用了;
方法三,客土植生植被護坡,將保水劑,粘合劑,抗蒸發劑,植物纖維,復合肥料和腐殖土經過專業機械混合,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然後將選好的種子噴灑到客土中。利用這種方法,土壤與坡面結合牢固,普通的透氣性好,機械化程度高,工期短,植被保護效果好,基本不需要維護,根據地質和氣候條件進行優化配置,但同樣只是用於背水面。
方法四,蜂巢式網格紙草護坡,這種方法是在整理好的邊坡坡面上,利用混凝土框架磚,平鋪成正六邊形網格,在網格內,填充種植土,然後再種草或者是鋪設草坪一種防護措施,其優點是受力結構合理,可以有效分散潑面雨水徑流,防止破廟沖刷,施工簡單,外觀整潔,美觀大方,但同時造價比較高,故土效果方面不是很好。以上的幾種方法,在使用選擇方面應該與當地的情況相結合,選用哪種方法,需要根據當地的經濟條件和自然環境條件確定,不能一概而論,充分調查,廣泛取證,才能選擇最適合當地的方法。
5結束語
在滿足防禦洪澇災害的前提下,保護和創造良好的生物生存環境,建造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景觀,再考慮到安全性強度和耐久性的同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效果,把過去的由混凝土組成的人工建築河堤,改造為由水系和土體以及植物互相聯系,適宜生物生長的,自然狀態的生態護坡,現在城市河流治理的一個發展趨勢。生態護坡建設技術,是一個集環境科學,生物科學,現代水利工程學,美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的一體性的工程。推廣生態型護坡的新思路、新材料、新工藝,建設一個綠色環繞,水質清澈,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學校環境,是我們這一代水利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⑸ 關於寧鄉溈江水質的作文400字
溈江,又名「溈水」,古名「玉潭江」,發源於湖南省寧鄉縣的溈山,自西向東流入望城縣境內,於望城縣的新康鄉與高塘嶺鎮交界處流入湘江,屬於湘江一級支流,全長144公里,流域面積2750平方公里,是全縣132萬人主要生產、生活和飲用水來源,被譽為寧鄉縣的母親河。
近年來,溈江的水質不容樂觀,污水排放總量增長很快,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有增無減,農業生產水源污染與日俱增,溈江流域的污染糾紛時有發生。全縣共有60餘家紙廠,大多在溈江上游,因規模小,廠家沒有實力將排污設施配備完善,導致溈江受污染,每年有近2000萬噸污水直排溈水,嚴重威脅全縣沿河居民飲水質量。就此,縣政府分期分批對非法不達標的溈江上游紙廠全部進行了關閉。
今年春節期間,去了親家母老家寧鄉縣壩塘鎮油麻田村,親家母家就緊靠溈水岸的河堤邊。我發現溈水沿岸生活垃圾污染十分嚴重。沿河堤修了許多垃圾堆放池,但池內垃圾堆積溢出,因無人管理,許多垃圾落入水中腐爛發臭,已污染水質。
建議政府部門不要將環保宣傳流於形式,要切實加強溈江流域的綜合治理,加強法規宣傳,增強全民水環保意識,加強水環境檢測監管,控制水污染,切實保護好這條母親河。
⑹ 靈江的治理開發
水庫建設 2013年,朱溪水庫工程開展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移民實物調查完成95%;方溪水庫工程初步設計通過審批;白溪水庫工程完成初步設計審查;盂溪水庫工程開展移民安置。 靈江流域主要水庫一覽表水庫名稱類型相關河流集雨面積(平方公里)總庫容(萬立方米)主要功能長潭水庫大型永寧江441.373200灌溉為主、防洪、發電、供水牛頭山水庫大型逆溪25430250防洪、灌溉為主,發電、供水裡石門水庫大型始豐溪29619900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下岸水庫大型永安溪25913500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里林水庫中型永安溪92.31245灌溉為主,結合發電、滯洪桐柏水庫中型始豐溪60.91372抽水蓄能發電調峰龍溪水庫中型始豐溪762558以發電為主溪口水庫中型龍溪35.62840供水為主,結合防洪、灌溉佛嶺水庫中型西江18.261727.7防洪為主,灌溉、發電、養魚秀嶺水庫中型秀嶺溪13.91917防洪為主,結合灌溉、養魚灘塗圍墾 北洋塗位於臨海市上盤鎮以東約7公里,圍區東臨東海,呈南北向的長條形。圍區面積3.27萬畝,東西寬約3公里,南北長約7公里,永久水面率12%。該工程為III等工程,主要由2條海堤、2座水閘、1條進圍區道路及圍區內河道等組成。北洋堤北自下山頭南至麂晴山長6740米,白沙堤東自麂晴山西至下崛山長330米,2條海堤堤頂高程均為7.8米,防浪牆頂高程8.6米,堤頂寬度5.0米,基礎處理採用排水扳,防潮標准為50年一遇(允許越浪);2座水閘均置於開挖後的弱風化岩基上,短株閘位於北洋堤北端,規模為4米×5孔,設計排水流量175立方米/秒,麂晴閘位於北洋堤南端麂晴閘中部,規模為4米×7孔,設計排水流量為247立方米/秒;進圍區道路位於圍區南側,路面寬24米。 水閘建設 截至2014年10月,靈江流域擁有大型水閘1座(永寧江閘),設計流量2835立方米/秒;中型水閘1座(大田港閘),設計流量4371立方米/秒;其中永寧江閘由於流量大,對於汛期洪水排澇作用明顯,大大減輕了溫黃平原的洪澇災害。 航道航運 靈江航道是台州市內河航道網中的主要干線航道,也是浙江省的骨幹航道之一。該航道起點為椒江口的松浦閘,終點為臨海市永豐鎮三江村,全長65.15公里。由於航道沿線水深、寬度及通航條件差異較大,截至2008年,以四號碼頭、紅光碼頭、水雲塘碼頭、臨海下橋碼頭和三江村為節點將該航道劃分為六段。
松浦閘一四號碼頭段位於靈江下游,是靈江緊靠入海口的一段,航道長8.12公里。該段河勢順直,河床寬淺,平均寬度為1500米以上,最大河流寬度2000多米,水深在3一6米,主航道寬度在500米左右,航道水深在3米以上,基本達到上三級航道標准,由於靈江以往均以四號碼頭為起點,因此該航段截至2008年沒有定級。該河段為潮汐河流,為非規則的半日潮河流,潮水漲落明顯,河床底質為淤泥質,5000噸級以下海輪基本上可乘潮通行,只是乘潮保證率偏低。
四號碼頭一紅光碼頭段航道位於靈江下游,航道長13.5公里,該段河道與松浦閘一四號碼頭段河道情況相似,河面寬度在850一1700米之間,主航道寬度在210一300米,水深在3.0一3.4米之間,該段航道定級為四級航道,乘潮通航3000噸級海輪,該河段為潮汐河流,河床底質為淤泥質,截至2008年,己完全滿足四級航道標准,3000噸級海輪可乘潮通航,但由於椒江大橋通航凈空高度為22米,使通航船舶的高度受限。
紅光碼頭一靈江二橋段航道位於靈江的中游,航道長32.17公里。靈江河勢彎曲,河寬變化較大,河道寬度為160一1300米,水深3一8.8米,航道寬度在75一180米之間,水深2.70一3.5米,航道定級為四級航道(其中水雲塘碼頭一靈江二橋段長1.83公里,航道定級等級為五級航道),乘潮通航500噸級海輪。截至2008年,該航道除個別航段彎曲半徑不足外,基本上達到四級航道標准,1000噸級以下海輪可乘潮通航。
靈江二橋一永豐鎮三江村段位於靈江上游,航道長11.31公里,該段河道寬度在80~190米之間,航道寬度為45~110米,水深為1.2米左右,定級為六級航道,可通航100噸級船舶。永豐鎮三江村~永豐鎮楊家渡,屬始豐溪航道,航道長度5.80公里,寬度32米左右,漲潮時水深4.3米左右,定級為六級航道,截至2008年,基本上己達到六級航道標准。 污染情況 由於上游及中、下游沿岸工業和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大量的廢水直接或間接排入靈江流域,再加上上遊仙居縣境內大型水庫的建設,將原先流入永安溪的雨水部分截流,對持續改善靈江流域水質產生挑戰,主要污染物質有揮發酚、溶解氧、化學耗氧量、氯離子等。
截至2010年,永安溪臨海市境內除長時間大面積降雨及上游水庫泄洪等情況下水量豐富外,平時水流已有明顯的減少趨勢;隨著上游及中下游沿江兩岸工業和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大量的廢水直接或間接排入靈江流域,這將對持續改善該水域水質造成嚴重影響。
截至2010年,靈江感潮河段下游的西岑道頭、中游的水雲堂和上游的三江村及三江村以上的2條入境南北干支流永安溪的柏枝嶴和始豐溪的沙段,根據浙江省水功能區水環境功能區劃分,該水域各監測斷面均劃分為Ⅲ類水功能區類別。
截至2013年,靈江流域的永安溪的水質為I-III類水;始豐溪天台段總體屬II-III類水,臨海段為IV類水,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靈江為IV-V類,義城港為II-III類,大田港為II-IV類;椒江為V類;永寧江上游為II-III類,下游為IV-劣於V類;百里大河為IV-劣於V類,主要超標項目有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等。 治理措施 2014年1月至9月,靈江流域內完成重點企業關停或整治提升178家,完成率88.1%。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1至8月份,流域內495個村完成施工招投標,348個村進場施工;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流域內關停禁養區、沿河200米范圍內的畜禽養殖場1018家,完成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治理759家。 靈江沿途流經10多處風景:石長坑水庫、石舍水庫、龍潭坑風景區、沙坑水庫、嶺頭水庫、高畈水庫、下岸水庫、小電站水庫、橫溪響石山風景區、皤灘古街風景區、桐江書院、仙居綠地生態野營基地、木口湖森林公園、永安溪漂流區域、南峰古塔、安洲古塔、大興寺風景區、白水洋羅度石塔、永豐鎮缸窯村馬料坑瀑布、三江濕地、台州府城牆、巾山四塔、海門雙塔、東山公園。
自駕車游覽靈江除了三處地方(石舍水庫至西溪村、西溪村至沙坑水庫、高畈水庫永安溪水電站至下岸水庫)不能通達需繞道而行外,其它地方可沿河觀賞。 靈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634.9毫米。汛期有梅雨期和台風期之分,是氣象多變,暴雨頻發的兩個雨期,4~10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佔全年的四分之三以上,特別是7~9月份常受台風的影響或襲擊,往往出現暴雨和洪水。
⑺ 淮河為什麼這么難治理
(一)社會經濟、自然地理
淮河是我國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積26.5萬km2 ,其中我省淮河流域面積6.53萬km2,涉及連雲港、徐州、淮安、宿遷、揚州、泰州、鹽城、南通、南京等9個市的54個縣(市、區)。據統計,2001年末共有耕地4948萬畝,人口4779萬人,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3907億元。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區,流經洪澤湖入江或入海,幹流全長都是1000餘km ,王家壩以上為上游, 王家壩至洪澤湖三河閘為中游,洪澤湖三河閘以下為下游。我省淮河流域范圍:北至江蘇山東省界、西至江蘇安徽省界,東至黃海,南以通揚運河、如泰運河為界與長江流域相鄰。我省淮河流域被廢黃河分為兩部分:淮河下游區和沂沭泗區。
1、淮河下游區位於廢黃河以南,總流域面積18.7萬km2,在江蘇境內面積3.97萬km2,涉及淮安、揚州、泰州、宿遷、鹽城、南通、南京等7個市。該區承受淮河上中游15.8萬km2面積來水,匯集於我省洪澤湖,該湖總庫容135億 m3,洪水經調節後,分別由入江水道、蘇北灌溉總渠、淮沭新河-新沂河入江入海。由於洪澤湖湖底高程為10-11米,高出東部里下河地區4至8 m,成為「懸湖」,所以位於東岸的洪澤湖大堤就成了蘇北里下河地區極為重要的防洪屏障。洪澤湖大堤屬1級水工建築,保護人口2800萬人、耕地3000萬畝。經過多年治理,洪澤湖總排洪能力為13000 m3/s至16000m3/s,防洪標准50年一遇左右。主要泄洪河道為入江水道,設計流量12000 m3/s;次要泄洪道為淮沭新河-新沂河,當淮沂洪水不遭遇時分淮入沂設計流量3000 m3/s;還有蘇北灌溉總渠加廢黃河可泄洪1000 m3/s。目前入海水道工程已實施4年,其設計泄洪流量為2270 m3/s,2003年汛前具備泄洪條件,如泄量能達設計標准,則洪澤湖防洪標准可提高到百年一遇。
區內主要河道還有里運河、新通揚運河、通揚運河、通榆河、射陽河、黃沙港、斗龍港以及里下河腹部眾多大中型河道。由於蘇北灌溉總渠、里運河、老通揚運河均屬高水河道,受其包圍的里下河腹部地區排水困難,極易受澇。區內主要湖泊除洪澤湖外,還有高郵湖、邵伯湖串聯在淮河入江水道上,另有白馬湖和里下河腹部多個小型湖泊。
區內有中型水庫8座,總庫容3.17億立方米,小型水庫204 座,總庫容2.33億立方米。
2、沂沭泗區位於廢黃河以北,總流域面積7.8萬km2,在江蘇境內面積2.56萬km2,涉及徐州、連雲港、宿遷、鹽城、淮安等5個市。主要河流有沂、沭、泗、中運河、新沂河、新沭河。沂河、沭河皆發源於山東省沂蒙山區,平行南下。沂河在劉家道口附近,分為三支,東支經彭家道口閘分沂入沭河;西支經江風口閘由邳蒼分洪道入中運河;幹流洪水經港上入駱馬湖。沭河洪水及分沂入沭來水在大官莊分為兩支,東支經大官莊閘由新沭河入石樑河水庫;南支經人民勝利堰閘入老沭河,在新沂市口頭入新沂河。泗運河水系由南四湖、中運河及其入河支流組成。沂沭河上遊河道坡降大,洪水來得塊、來得猛,峰高量大,預見期短。沂沭泗洪水主要調蓄庫有南四湖、駱馬湖和石樑河水庫,主要入海河道為新沂河、新沭河。駱馬湖洪水主要由新沂河入海,石樑河水庫洪水由新沭河入海。駱馬湖調蓄庫容為11.5億立方米,遭遇10年一遇以上洪水時,將退守宿遷大控制和啟用黃墩湖滯洪區滯洪。該地區解放後先後發生了1957年、1974年大洪水,1957年黃墩湖被迫滯洪,1974年駱馬湖最高洪水位25.47米,新沂河超標准行洪6900立方米/秒,經淮沭新河分沂入淮流量1170每秒立方米。
我省沂沭泗流域內有大型水庫3座,總庫容9.33億立方米;中型水庫10座,總庫容2.58億立方米;小型水庫191 座,總庫容2.19億立方米。
(二)氣象水文
位於淮河下游的江蘇省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過度地帶,南北氣候差異較大,季風環流特徵明顯,春夏之交,暖濕氣流北上,冷暖氣團在江淮地區上空遭遇,常產生鋒面低壓和靜止鋒,形成連續陰雨,通稱梅雨;進入盛夏,由於太平洋熱帶高壓增強,多晴熱天氣,常發生局部暴雨;夏秋之際,受台風影響,常出現強度很大的台風暴雨。復雜多變的氣候條件,往往帶來災害性的、突發性的暴雨洪水。
根據 1956-2000年四十五年資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年降雨為 800-1100 毫米,南部多於北部,沿海多於內陸,低山丘陵多於平原水網地區;年際變化情況比較大,如泰州站1931年降水量達1794 毫米,而1978年僅411.8毫米,大豐站1965年降水量高達2015.2毫米,而1958年只521.0毫米; 各地的最大與最小年降水量極值比在2.3-4.4之間,一般是北部大,南部小。各地梅雨量的年際變化更為懸殊,極值比里下河腹部和蘇北沿海墾區分別高達 31和53。在年內分配上經常出現春季嚴重乾旱少雨,忙於抗旱救災,而突然連降暴雨,洪澇成災;這充分說明淮河下游區降雨、徑流的時空分布變化很大,具有明顯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
流域性洪水、區域性洪水和小范圍局部洪水是由相應不同類型的暴雨所引發。該區暴雨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前期(6-7月上旬)為梅雨,後期為台風暴雨或雷暴雨。梅雨易引發流域性大水,台風暴雨易引發區域性大水,短歷時雷暴雨則造成小范圍局部洪水。
梅雨特點是降雨范圍廣、雨量大、雨期長,但降雨強度不大。一般梅雨期長23-24天、梅雨量230毫米左右。但個別年份梅雨期可長達48天(1996年)甚至65天(1896年),梅雨量高達870 毫米 (1991年),有的年份梅雨期只有 3天(1978年),梅雨量只有28毫米。近百年來淮河下游遭遇過4次流域性大洪水:1921、1931、1954、1991年,給本區造成深重的洪澇災害。
台風暴雨特點是相對降雨范圍小,歷時短,但暴雨強度大、破壞力強,是區域性洪水的主要原因,但一般不會引發流域性洪澇災害。風暴潮(台風、暴雨、高潮)災害性天氣在沿海地區發生機率較高。根據我省51年觀測資料統計,由於台風引發的日暴雨量超過300毫米的台風暴雨有 9次。時間多發生在8月份,暴雨量集中在24小時內,暴雨籠罩面積一般數千平方公里。
雷暴雨特點是歷時短、強度大、范圍小,出現機率多。它不會引發流域性或區域性大水,但對局部地區特別是城鎮,會突發性積水成災。在地域分布上,全區各地都曾發生過成災性短歷時強暴雨。
(三)歷史洪水
淮河下游襟江臨海,地勢低平,河道坡度平緩,洪水宣洩時間長,常發生上中游洪水與當地降雨相遭遇,洪澇夾擊、洪水出路不足。大水之年上游洪水下泄,形成三面高水壓境,下受海潮頂托的險惡水情,如再遇上當地狂風暴雨,往往成災。
淮河流域近代曾發生1931年、1954年、1991年等年份洪水。1931年洪水入湖洪峰流量19800m3/s,蔣壩最高水位16.25m(廢黃河零點,下同),出湖最大流量(中渡)11100 m3/s;1954年洪水入湖洪峰流量15800m3/s,蔣壩最高水位15.23m, 出湖最大流量三河閘10700 m3/s,高良澗閘802 m3/s,高郵湖最高水位9.38 m;1991年洪水入湖洪峰流量超過10000m3/s,蔣壩最高水位14.06m, 出湖最大流量三河閘8450 m3/s,分淮入沂流量達1140 m3/s。入江水道金湖最高水位11.69 m(超歷史),高郵湖最高水位9.22 m。1974年沂沭泗大水,由淮沭河分沂入淮流量達1170 m3/s。
流域內省轄市分市概況詳見附表。
二、淮河下游防汛重點及現有防洪工程體系
經過連續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興建了大量蓄洪、滯洪、泄洪、擋潮工程,使淮河洪水得到了初步控制。淮河下游防汛重點是三大項:洪澤湖大堤、入江水道、淮沭新河。主要防洪工程體系有蓄洪、泄洪、排水滯澇、擋潮工程體系。
(一)蓄洪工程體系-洪澤湖和水庫
1.洪澤湖
洪澤湖是淮河中下游巨型平原水庫、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西南部,水庫總庫容135億m3,正常蓄水位13.0米,汛限水位12.5米,濱湖圩區破圩蓄洪水位14.5米。目前洪澤湖的防洪標准僅達40-50年一遇,相當於1954年型洪水。洪澤湖及其周邊圩區對淮河下游洪水起著重要的蓄洪調洪作用。
防洪方面:根據《防洪標准》(GB50201-94)和《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等級劃分及設計標准(平原、濱海部分)》(SDJ217-87),設計防洪標准應為300年一遇,設計洪水位16.0米,校核防洪標准2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17.0米。洪澤湖最大防洪庫容為104億m3。淮河上中游15.8萬km2的洪水通過洪澤湖調蓄,排泄入江入海。洪澤湖的洪水出路主要有三條:一是入江水道,自三河閘至三江營全長158 km,設計泄洪能力為12000 m3/s,實際發生的最大行洪流量是1954年的10700 m3/s;二是蘇北灌溉總渠,自高良澗閘至扁擔港入黃海,全長168 km,設計泄洪流量800 m3/s,1975年實際最大行洪流量為1020 m3/s;三是分淮入沂,在淮河和沂河洪水不遭遇的情況下,自二河閘、淮沭新河至新沂河泄洪入海,設計分淮入沂流量3000m3/s,1991年分淮入沂流量達1140 m3/s。由於洪澤湖防洪標准較低,現正增闢入海水道,近期設計行洪流量2270 m3/s,2003年工程完成後洪澤湖的防洪標准可提高到100年一遇。
由於洪澤湖湖底高程為10-11 m,高出東部里下河地區4至8 m,成為「懸湖」,所以位於東岸的洪澤湖大堤就成了蘇北里下河地區極為重要的防洪屏障。洪澤湖大堤屬1級水工建築,歷來是治淮重點項目,根據大堤所處的重要地位,國務院明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確保洪澤湖大堤的絕對安全。經過50年的整修加固,洪澤湖大堤現狀為: 設計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大堤堤頂高程18.0-19.7 m,頂寬一般為8 m,邊坡一 般為1:2-1:5。並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對其主要堤段背水坡加築20km長抗震平台。整個大堤北起淮陰縣碼頭鎮,南至盱眙縣張大庄,全長67.25 km,其中二河閘以北27 km,二河閘以南40.25 km。洪澤湖大堤上的主要建築物有:
①三河閘:位於洪澤縣蔣壩鎮淮河入江水道進口上,建成於1953年7月1日。共63孔,每孔凈寬10m、凈高6.2 m,總寬為697.75m,閘底板高程7.5m,弧形鋼閘門,2×7.5噸卷揚式起閉機.設計最大泄洪量12000 m3/s。設計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三河閘1954年遭遇大洪水,最大泄量為10700 m3/s。該工程為大型1級建築物,目前江蘇省最大的水閘。該工程主要作用為排洪、蓄水、發電,它與二河閘、高良澗閘和洪澤湖大堤等工程一起形成防洪屏障,將淮河上游洪水安全泄入長江。工程建成以來,發揮了巨大效益。
②二河閘:位於洪澤縣順河鄉、洪澤湖大堤與蘇北灌溉總渠北堤之三角地帶,系淮河下游洪水泄入新沂河及渠北分洪的進洪口門。工程建成於1958年6月30日。共35孔,每孔凈寬10 m,凈高8.0 m,總寬為401.82 m。閘底板高程8.0 m。弧形鋼閘門,2×15噸手電筒兩用卷揚式啟閉機。為大2級建築物,按300年一遇設計,分淮入沂設計流量3000 m3/s。校核流量9000 m3/s。該閘設計校核水位同三河閘。該閘主要作用為防洪、灌溉。在淮沂洪水不遭遇的情況下,可分泄淮河洪水3000 m3/s經淮沭河、新沂河入海。最大泄洪流量9000 m3/s,其中5000 m3/s泄入渠北分洪區,確保里下河區安全。
③高良澗閘:位於洪澤縣高澗鎮,系洪澤湖控制工程之一。1952年6月建成。是蘇北灌溉總渠渠首,涵洞式進水閘,共16孔,每孔凈寬4.2 m、凈高4.0 m,總寬80 m,閘底板高程7.5 m. 鋼結構直升門,手電筒兩用卷揚式16噸啟閉機8台(每台起閉二孔)。設計泄洪流量800 m3/s。該閘主要作用為防洪、灌溉。
④周橋洞:解決洪澤縣約30萬畝農田自流灌溉。該洞箱式結構,2孔3×3 m,洞長56.05 m。設計流量33 m3/s。
⑤洪金洞:解決洪澤、金湖縣30餘萬畝農田自流灌溉。該洞為3孔,直徑3.15 m。
還有三河(蔣壩)船閘、堆頭涵洞等。
洪澤湖蓄洪工程體系存在主要問題:
(1)洪澤湖周邊滯洪區安全及預警設施建設尚未進行,實施蓄洪困難極大。
(2)洪澤湖大堤全線標准不一,大堤局部堤段堤身單薄、不密實,滲水、漏水、存在險工段;西順河、高澗段存在堤坡沖刷、護坡損毀現象;整個大堤碼頭鎮段尚有0.9 km未封閉;迎湖面防浪設施不全,現有的老石工牆仍存在錯牙、臌肚、裂縫現象;張福河船閘等8座小型建築物未加固。
2.水庫
我省淮河流域內有大型水庫3座,總庫容9.3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5.34億立方米;有中型水庫18座,總庫容5.75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3.28億立方米;小型水庫395 座,總庫容4.52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04億立方米。
大型水庫:①石樑河水庫。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北部,集水面積5573平方公里。總庫容5.31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3.23億立方米。②小塔山水庫。位於連雲港市贛榆縣西北部,集水面積386平方公里。總庫容2.82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46億立方米。③安峰山水庫。位於東海縣南部,集水面積175.6平方公里。總庫容1.20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0.95億立方米。
中型水庫:⑴河王壩水庫。位於南京市六合縣北部,集水面積35.1平方公里。總庫容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296萬立方米。⑵龍王山水庫。位於淮安市盱眙縣中部,集水面積196.6平方公里。總庫容9183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5712萬立方米。⑶化農水庫。位於盱眙縣西南部,集水面積53.6平方公里。總庫容420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355萬立方米。⑷桂五水庫。位於盱眙縣西南部,集水面積36.2平方公里。總庫容2801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156萬立方米。⑸紅旗水庫。位於盱眙縣東南部,集水面積61.8平方公里。總庫容3975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105萬立方米。⑹山洪水庫。位於盱眙縣西南部,集水面積15.4平方公里。總庫容1142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463萬立方米。⑺雲龍湖水庫。位於徐州市區西南部,集水面積54平方公里。總庫容4229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3489萬立方米。⑻慶安水庫。位於徐州市睢寧縣北部廢黃河邊,引廢黃河灘面降雨徑流調蓄型水庫。總庫容603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190萬立方米。⑼阿湖水庫。位於徐州市新沂東北部,集水面積193.7平方公里。總庫容4094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3707萬立方米。⑽高塘水庫。位於徐州市新沂東部,集水面積142平方公里。總庫容3815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3374萬立方米。⑾崔賀庄水庫。位於徐州市銅山縣東南部,集水面積21平方公里。總庫容3388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583萬立方米。⑿賀庄水庫。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中部,集水面積57平方公里。總庫容248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585萬立方米。⒀大石埠水庫。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西部,集水面積78平方公里。總庫容193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592萬立方米。⒁西雙湖水庫。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中部,集水面積22.3平方公里。總庫容1954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579萬立方米。⒂房山水庫。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中部,集水面積38.2平方公里。總庫容2218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338萬立方米。⒃八條路水庫。位於連雲港市贛榆縣北部,集水面積32平方公里。總庫容231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115萬立方米。⒄橫溝水庫。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北部,集水面積42.2平方公里。總庫容2529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239萬立方米。⒅昌梨水庫。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西北部,集水面積35平方公里。總庫容221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1170萬立方米。
沂沭泗流域其他工程同沂沭泗工程管理局資料。
(二)泄洪工程體系-河道工程
淮河下游泄洪工程體系主要包括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在建)、淮沭河(含二河)、蘇北灌溉總渠、廢黃河等。
1. 入江水道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泄洪河道,自三河閘起至三江營止,全長158 km。流經淮安、揚州兩市的洪澤、盱眙、金湖、寶應、高郵、江都、邗江、揚州市郊區等8個縣(市、區),兩岸堤防總長421.4 km,其中左堤長199.7 km(包括里運河西堤66.2 km),右堤221.7 km(不包括安徽省部分)已建塊石護坡工程總長234km。
主要堤防防洪標准已由8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2000立方米每秒,湖西主要圩堤也能應對8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同時建成三河閘控制、金湖控制、高郵湖控制和歸江控制等四級控制、五級水位的以排洪為主,結合發展灌溉、排澇、航運等綜合開發利用工程。
入江水道上段自三河閘到高郵湖長55公里,包括三河閘和金湖兩級控制。這段堤防有:三河南、北堤,三河攔河壩,金溝改道東、西堤,淮南圩大堤和大汕子格堤等,共長147.7公里。堤頂高程按照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水位加超高3米施工,堤頂寬6-8米,並有二級平台,寬7-10米。盱眙縣汪木排圩,金湖縣衡陽圩、墩塘圩等圩堤,按照行洪8000立方米每秒水位加超高1.5-2.5米進行建設。
入江水道中段自高郵湖至邵伯湖六閘長55公里,並建有高郵湖控制工程。這一段大部屬於湖區。湖東堤即為里運河西堤,成為「兩河三堤」。由於高郵湖湖面風浪較大,迎湖面有部分防浪林台和塊石護坡。處理了清水潭、馬棚灣等歷史險工。高郵以南至六閘,湖東均為新築的京杭運河西堤,堤頂高一般均超過洪水位2.5-3米,頂寬6米。迎湖平台一般寬30米,並有干砌塊石護坡。高郵湖、邵伯湖西幾個大圩(郭集圩等)的堤頂高程一般超出洪水位2-2.5米,頂寬3.5-5米,局部迎風浪地段和險工地段建有塊石護坡。高郵湖控制工程從東向西建漫水閘7座:新莊台河閘、庄台河閘、新王港閘、王港閘、新港閘、毛港閘、楊庄河閘。漫水套閘1座。湖東南部緊靠里運河西堤建「湖濱安全圩」,圩堤頂超高3米,即北堤高程12.5米、南堤12.1米、堤頂寬6米,邊坡1:3。築堤取土結合開挖深泓(新莊台河),河底高程2.0米、底寬不小於50米,邊坡1:3。為群眾生產及利於行洪,保留保麥圩,圩北堤頂高程限制為7.0米,南堤頂高程限制為6.0米。保麥圩東西堤頂高程限制為7.0-6.0米。
入江水道下段自邵伯湖六閘以下到三江營長48公里。這一段由廖家溝、芒稻河等歸江河道分流入江,並建有歸江四閘控制。目前江都段堤頂高程7.5-8米,堤頂寬2.7-3米,萬福閘下和芒稻河堤頂高程為8.5-7.5米,頂寬2.5米。有部分塊石護坡。
入江水道主要建築物:(進口三河閘見前)
①萬福閘:二級水工建築物。共65孔,每孔凈寬6 m,總寬466.8 m。閘底板高程-2.0 m,閘頂高程8.0 m。上扉門鋼筋混凝土直升門,下扉門為鋼閘門。設計流量7460 m3/s,校核流量8820 m3/s。
②太平閘:二級水工建築物。共24 孔,每孔凈寬6 m,總寬167 m。反拱底板正拱橋,閘底板高程-1.0 m,閘頂高程7.5 m。上扉門鋼筋混凝土直升門,下扉門為鋼絲網砼雙曲扁殼直升閘門。設計流量1950 m3/s,校核流量2470 m3/s。
③金灣閘:二級水工建築物。共22 孔,每孔凈寬6 m,總寬157.2 m。反拱底板正拱橋,閘底板高程-3.0 m,閘頂高程7.0 m。閘孔凈高10 m。閘門為上下兩節,用鉸連成一體,上節為鋼絲網砼雙曲扁殼閘門,下節為鋼筋混凝土平板閘門。設計流量3200 m3/s,校核流量3500 m3/s。
④芒稻閘:共7 孔,每孔凈寬10 m,總寬79.2 m。閘孔凈高8.5 m。弧形鋼閘門。設計流量830 m3/s,校核流量900 m3/s。
⑤其他主要建築物:東西漫水閘、石港船閘,大汕子閘,高郵湖控制線新莊台河閘、庄台河閘、老王港閘、新王港閘、新港閘、毛港閘、楊庄河閘等漫水閘。
入江水道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由於河道設計中採用糙率值偏小,區間來水量計算不足,實際水位偏高,中小流量時即出現高水位現象。
(2)清障工作量大、投資大。要維持入江水道泄洪能力,需進一步加大清淤清障工作力度。其中:1.衡陽灘、大墩嶺灘面障礙對三河閘出流影響較大,清障面積必須再行擴大,灘上樹木亦需徹底清除。洪澤縣三河、共和鄉在行洪灘面上種有6800畝小麥,必須加強管理,及時清除橫向圩埂。 2.金湖水位不斷抬高,與大墩嶺等灘面近年淤高和高桿植物有關。3.高郵湖水面積大,要繼續開展新民灘等灘地的「以墾代清」工作,鞏固清障成果。邵伯湖高灘需切除。
(3)現有堤防工程存在問題:沿線堤防有42公里無塊石護坡,50多公里護坡標准不足,有15公里堤段滲水;歸江河道朱家碼頭段、三圩、頭橋、沙頭等段11處長7公里堤段坍塌嚴重,部分堤段狗獾危害嚴重。
(4)沿線穿堤建築物尚有東、西偏洪閘、毛港閘、新港閘等40餘座涵閘存在滲逕長度不足、滲水嚴重、上下游護坡損壞等問題。
2.入海水道
1998年開始興建的入海水道,最後在扁擔港北注入黃海,全長163.5公里。緊靠蘇北灌溉總渠北側(兩河三堤),5年完成近期主體工程。近期設計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可使洪澤湖防洪標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同時可將渠北地區700多平方公里的排澇標准由原來的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2007年完成全部工程。遠期設計行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可使洪澤湖防洪標准提高到300年一遇。入海水道採用河道行洪方式,即開挖深槽築堤行洪,盡量縮小堤距,適當降低啟用水位,灘地上的居民全部遷移安置。南堤保護里下河地區1835萬畝耕地,確定為Ⅰ級堤防;北堤保護渠北地區150萬畝耕地和淮安、楚州、濱海等城鎮,確定為Ⅱ級堤防。兩堤中心距為580 米左右,大量棄土放置北堤以北,工程佔地寬 750 米左右(包括棄土)。堤頂高程按設計洪水位南堤加超高 2.5米,北堤加超高2.0 米,頂寬均為8米。近期工程的泓道布置按高低水分排的原則進行安排。運西段按築堤控制挖一泓,兼排灘面澇水;運東至入海段挖南北兩泓,近期工程的泓道設計規模按渠北地區五年一遇設計除澇流量,扣除渠北部分泵站抽排以及相機排入總渠的流量開挖泓道。泓道設計斷面:南泓底寬30-118米,開挖深度3-5米;北泓底寬50-65米,開挖深度5-6米。邊坡1:3-1:5。入海口設計防洪潮位3.6米,約50年一遇;設計排澇潮位為1.0米。計劃2003年完成近期河道工程,初具泄洪條件。
入海水道建築物工程。入海水道全線與二河、京杭運河、通榆河相交叉,切斷了寧淮、寧連、淮揚、淮阜、阜寧、204國道與黃海等七條公路,並與渠北地區眾多排撈河渠相交匯。在其沿線布置了二河樞紐、淮安樞紐、濱海樞紐、海口樞紐和淮阜控制;寧連公路橋、淮阜公路橋、阜寧公路橋、204國道和黃海公路橋;以及二十九座穿堤涵洞。地震設防:二河樞紐地震烈度為Ⅶ度,其餘均為Ⅵ度。
①二河樞紐 二河樞紐是入海水道和分淮入沂的進洪口門,位於入海水道進口處。樞紐包括二河閘、二河新泄洪閘。二河閘於1958年建成,設計閘上泄洪水位15.23米,設計泄洪流量5270米3/秒。興建二河新泄洪閘(近期11孔,遠景30 孔,孔寬 10 米)。其泄洪能力近期設計2270 米3/秒,校核2890米3/秒;遠景設計7000米3/秒,校核 7960 米3/秒。設計閘上泄洪水位14.11米。 二河樞紐工程計劃2005年完成。
②淮安樞紐 入海水道興建淮安地涵穿越京杭運河。樞紐包括入海水道穿運地涵和古鹽河、清安河穿堤涵洞 。淮安地涵近期共14孔,孔口尺寸 8.0×8.0米,採用上槽下洞的短洞型式,設計泄洪流量 2270米3/秒;古鹽河穿堤涵洞:近期還需封堵原古鹽河穿運地涵,新建古鹽河穿堤涵洞,排運西地區澇水,排澇流量159米3/秒。該洞共5孔,每孔3.5×3.5米;清安河穿堤涵洞:排澇流量18 米3/秒,涵洞型式為箱涵,l孔,孔徑 3.5×3.5米;此外,需建淮揚公路跨入海水道高架橋和渠北閘加固等。淮安樞紐計劃2003年完成。
③淮阜控制 根據河道設計布局,結合渠北地區排澇,河道內分設南、北兩泓。由於老管河以西北泓高片澇水需匯入南泓和南泓澇水通過東沙港閘相機排水入總渠的需要,近期須設置排澇控制工程—淮阜控制。淮阜控制工程包括南泓漫水閘和南北泓間的調度閘二座建築物。淮阜控制工程遠景將拆除。淮阜控制計劃2007年完成。
④濱海樞紐 入海水道在濱海縣境內與通榆河交叉。為解決好入海水道行洪、排澇與通榆河調水、航運的矛盾需設置濱海樞紐工程。濱海樞紐採用立交方案,近期工程主要是建一座入海水道穿通榆河地涵,採用上槽下洞結構形式。設計過涵流量2270米3/秒,過涵水頭差0.5米。該地涵新建22孔,孔徑為6×6.5米,利用原排水渠地涵3孔。上部通榆河槽寬58米。濱海樞紐工程計劃2003年完成。
⑤海口樞紐 海口樞紐位於江蘇省濱海縣的黃海邊,緊鄰灌溉總渠入海口。海口樞紐的主要作用是泄洪、擋潮,以及渠北排澇入海並銜接濱海地區南北交通等。近期工程按照 2270 米3/秒設計 。樞紐包括新建海口南泄洪閘、海口北泄洪閘、黃海漫水公路橋,拆除六垛北閘和老海口閘。海口南泄洪閘共5孔,單孔凈寬10米;海口北泄洪閘共11孔,單孔凈寬10米,北側一孔為通航孔。海口樞紐計劃2007年完成。
入海水道渠北排灌處理工程。渠北地區系指灌溉總渠以北,廢黃河以南的狹長地帶,西自二河東至黃海,長160餘公里,總面積1710平方公里,耕地150萬畝,人口133萬人。地形高低起伏交錯,高程從運西清浦區12.0至濱海1.0米。
本區原屬里下河水系,開挖蘇北灌溉總渠後切斷了渠北地區的排水出路,從此澇災頻繁。雖然陸續興辦了一些水利工程,但自排標准仍低而不穩,抽排運行費用高、負擔重,設備不配套、維修養護不及時影響正常運行。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結合渠北排澇,排澇標准由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沿線影響工程處理內容主要有:沿線賠建配套小泵站,在北堤上建排澇擋洪閘、通航口門等建築物,新開調度河並疏通相應排澇河;廢黃河、中山河險工及淤積處理、濱海閘下移等。
3.蘇北灌溉總渠
蘇北灌溉總渠西起洪澤湖邊的高良澗閘,橫貫淮安、鹽城兩市的洪澤、清浦、楚州、阜寧、濱海、射陽等六縣(區),至扁擔港入海,全長168公里,於19
⑻ 珠江污染的資料
近日,「萬人暢游珠江」成了廣州城中熱門話題。
珠江是廣東的母親河,哺育著千萬南粵兒女。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珠江象我國許多大江大河一樣,難逃被高速污染的命運,江面垃圾漂游,江水黑臭油膩,暢游珠江早已成「老廣州」的美好追憶。
近年來,廣州市政府狠下決心投巨資整治珠江,使珠江水質日漸好轉,基本消除了黑臭現象,這一成績有目共睹。但是,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是,不黑不臭的珠江,不等於可以讓市民暢游。
根據中國政府的《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只有第三類以上的水質適宜人類游泳。廣東省環保局的監測數據顯示,2005年珠江廣州河段有7個月達到第四類水質,4月和11月屬於第五類水質,1、2、3月的水質比第五類還差。換句話說,權威部門的監測數據表明,珠江廣州河段至今還沒有哪個時間段達到適宜人類游泳的水質標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廣東是珠江流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也是對珠江排污最多的省份。去年廣東的GDP佔到珠江流域總GDP的79.64%.據介紹,進入廣東的河流基本達到了三類以上的水質,但進入珠江三角洲後,部分河流水質劣於五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僅僅30年前,珠江還是市民游泳的好去處。但上世紀80年代以來,江中生物已漸絕跡,江水黑臭油膩。城內「水脈」也漸告斷絕——現在我們在內城已經很難找到一條像樣的河涌了,即使少數的幾條河涌也因臭氣熏天而被封蓋於水泥板之下。人與水之間的親密接觸被無情地封殺,珠江號稱是我們的「母親河」,但我們無法擁抱這位母親已經很多年了。
怎樣擁有一條清流的珠江 第三屆"9+2珠江環保行"紀行
2006-04-07 11:15:01 人民日報-華南新聞網路版
一江清流爭百舸(資料圖片)
環保志願者與當地群眾在珠江源揭碑慶賀
張國輝攝
珠江源流,何時清清流向大海?
日前,由廣東省旅遊局、廣州班敦汽車俱樂部等單位組織的第三屆「9+2珠江環保行」活動,聚集來自香港、廣東、四川等地的40餘名環保志願者組成自駕車隊,從廣州出發進廣西、穿貴州到雲南,抵珠江源曲靖市沾益縣馬雄山,驅車往返近5000公里。該活動以母親河——珠江環保宣傳為目標,「飲水思源」為感情紐帶,動員社會公眾參與整治珠江、保護珠江,並進行捐資助學活動。大山深處的群眾稱贊:萬里「9+2珠江環保行」是宣傳隊;環保志願者們深深感嘆:擁有一條清流的珠江,我們任重道遠。
在源頭分享環保
清澈奔放的一汪流水從山澗瀉出,匯集成數百平方米的水潭,又一路歡歌向著南盤江、北盤江、牛欄江遠去。一水滴三江,源起馬雄山。水潭石壁上方「珠江源」三個紅色大字在陽光與翠枝映襯下格外奪目。這就是大家慕名而來、情懷縈繞的珠江源嗎?人們頓時歡呼雀躍,個個情不自禁。
3月22日上午11時,車隊抵達珠江源雲南省曲靖市沾益縣馬雄山。沾益縣為環保志願者們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縣委副書記孟靖華深情地致詞說: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環保把我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共同發展的意願把我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他告訴記者:為保護珠江源,沾益縣於1985年就建立了珠江源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遷出了村民,清理了有污染的企業、水流,環保、觀光相得益彰,1998年被國家旅遊總局評為4A級風景區。如今景區10餘平方公里青山秀水,花團簇擁,成為人們共同分享的環保果實。
似乎是為了印證孟靖華的話,環保隊員們在游覽珠江源風景區時,沿途的杜鵑花和山茶花競相綻放。據介紹,珠江源的杜鵑花品種佔了中國杜鵑花品種的六分之一還多,景區的杜鵑和茶花也在盛花期開得特別絢麗。這對遠道而來的環保志願者們,無疑是個意外的驚喜。久居都市,這份分享在珠江源的清流鮮花中特別沁人肺腑。
「頭」「尾」對接的意味
在珠江源,環保是人們的自覺行動,也釋放出人們心中濃濃的情結。
3月23日上午9時許,一隊來自昆明市的老年自駕車友環保志願者如期和「9+2珠江環保行」車隊取得聯系,兩個環保車隊很快在珠江源頭匯合,實現「龍頭」「龍尾」環保自駕車互動對接。
這對接頗有意味。來自昆明的老年環保志願者都是離退休老人,年齡最大的已經73歲,而來自廣東的環保志願者中,年齡最小的只有兩歲。在歡迎儀式後,這些老人和遠道而來的各界環保人士立刻在珠江源頭開展源頭取水、捐植源頭涵養林和系列環保宣傳活動,綠樹相映銀發,真情感人。
在中午1時多舉行的捐植涵養林捐贈儀式上,「9+2珠江環保行」的隊員們顧不上吃午飯,你100他300地排隊捐款。在捐款隊伍中,年僅兩歲的小朋友劉洋川子特別引人注目,他由母親抱著排隊捐資,胖胖的小手將錢投入捐款箱。川子的父親劉福來告訴記者:他15歲從四川到廣州打工,如今16年過去,自己的餐飲行業發展到了一定規模。他說,他是喝著珠江水在廣東起步、發展的,平時就對珠江環保特別關注,這次全家人特意安排時間來參加這一大型主題活動。劉福來還告訴記者:今天正是他和兒子的生日。飲水思源,實現了久藏心中的願望,也培養了孩子對珠江的感情和環保意識,非常有紀念意義。劉福來一番介紹,引得當地新聞媒體的記者們紛紛舉起「長槍短炮」,對這個「環保小使者」拍個不停。
珠江環保話題多
珠江是我國7大江河之一,從水量計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珠江流域在我國境內的面積為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余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珠江源出海拔2158米的馬雄山後,幹流流經滇、黔、桂、粵4省區匯入南海。這次行經桂江、北盤江、柳江、紅水河、南盤江、右江、邕江、西江等珠江的幹流或支河,一路所見所聞,關於珠江環保的話題難盡。
從總體說,工業污染和水土流失是珠江環保的兩大難題;水質污染的重災區是城市和周邊地區。沿途所經中等城市以上的地區,各江中均少清澈之流;企業比較密集的地區污染相對嚴重。隨著開發建設,特別是高速公路、鐵路、大橋修建,施工單位對水土保持和植被保護不盡如人意。在大山深處的一些施工場地、採石場和採煤區,河道里泥石堆積、山體裸露現象比較普遍,山間不時有黑黑的濃煙冒出。北盤江沿江一些地區在江上洗煤,江水發黑。
保護環境,管理顯得如此重要。3月21日,車隊經貴州省盤縣鎮寧至勝境關高速公路項目某合同段時,先導車的剎車片發熱,司機小勇到路邊一農家取水沖車。當他去提第二桶水時,房東老大爺面有難色。一問,原來修路的施工隊在山上隨意開挖,把當地農家的用水源挖斷了,老百姓只能到兩公里外的山上去挑水。老大爺還說,該地山坡下就是流入南盤江的一條支流,一下雨,山上的泥石就崩山似地流向河裡,但沒人管。
環境成就經濟
環境也是生產力,此言不虛。車出貴陽進入貴黃高速公路,青山綠,菜花黃,兩旁秀色撲面,如穿行畫中。貴州黃果樹旅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雲虹告訴記者,作為世界自然遺產,黃果樹瀑布景區和周邊地區近年來環境保護越做越好,遊客日漸增多。她例舉了一個數字:今年春節黃金周的遊客是去年春節黃金周的6倍。按照1元旅遊收入可拉動相關產業3元增收的規律,這里的經濟收入直線上升。
獨特的自然風景和人文環境也是雲南的搖錢樹。珠江源頭所在的曲靖市水資源並不豐富,年平均降水量才1000餘毫米。從曲靖境內的山脈便可看出,因屬喀斯特地貌,不少山頭岩石裸露在外,蓄水能力並不強。但是,為保障珠江源清水長流,沾益縣在此設立了自然保護區,在景區附近修建了水庫,並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珠江防護林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等多項環保工程,效果突出。近7年來,全縣共完成各類人工造林14.9萬畝,封山育林39.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5.5%,其中珠江流域沾益段森林覆蓋率達57.5%。據孟靖華介紹,隨著泛珠合作啟動和環境保護效果提升,近年來珠江源景區的旅遊收入成倍增加,不僅吸引了港澳和珠三角地區的遊客千里迢迢前來探源觀光,還吸引了源源不斷的投資者和捐建學校、捐資助學的各方熱心人士,沾益縣的經濟發展可觸可摸。
何日還一江清流
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珠江環保行,行經之處,求發展、快發展的建設場景撲面而來。如何做到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少走以環境換發展的彎路,是前車之鑒。
環境保護也是沿途所見的幕幕風景,尤其在一些重要的江河堤岸,防護林建設區、封山育林標語觸目皆是。貴州省晴隆縣在南盤江畔還劃定了水土保持的「重點治理區」,並立碑標識,顯得十分莊重。在珠江源頭可以看到4幅意味深長的題詞刻在洞口兩旁的石壁上:「源遠流長」、「同源共濟」、「西水源源」、「飲水思源」。它們分別是雲南、貴州、廣西和廣東省(區)原領導的題詞,表達著珠江流域人民共同的意願——共飲一江水,共護一江水。
「我們組織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想身體力行推動珠江環保觀念深入人心,早日還珠江一江清流。」廣州班敦汽車俱樂部總經理、「9+2」珠江環保行活動的主要策劃與組織者袁健雄感慨地告訴記者。3年前,一心做著自駕車旅遊業務的袁健雄,在多次途經珠江源頭和幹流後,便萌發了把環保納入自駕游的念頭,期望自駕游為珠江環保做一份貢獻。2003年首次組織的自駕游珠江環保行,在社會上產生了熱烈反響。這使袁健雄深受鼓舞,從此他決心每年3月組織一次。
涓流匯成江。「9+2」珠江環保行只是珠江環保中的一涓清流。如果涓涓清流相匯,還珠江一江清流還會遠嗎?
泛珠泛論
擁有珠江 擁有責任
第三屆「9+2珠江環保行」路線
有一句話大意是:把所有的眼淚匯成河,也成不了一條清流的珠江。這話有點誇張,但產生了強烈的修辭效果。愛護珠江,重視環保,別使後人淚滿襟。
擁有珠江,首先是擁有一份驕傲。珠江是母親河,作為我國7大江河之一,她貫經西南、華南,浩浩盪盪,哺育了燦爛的珠江文化和珠江流域文明。泛珠合作的啟動,為珠江現代文明進程增添動力,也為珠江注入發展的時代洪流。擁有珠江,因而更擁有責任。保護珠江,還一江清流,澆灌可持續發展的生機,這是歷史的重任。
重任在肩,關鍵是行動。珠江環保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珠江流域各地保護珠江的措施也有效多樣。但治理珠江污染的重任並未因此而減輕。有關專家分析指出,當前珠江流域水資源保護主要面臨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飲用水水源水質令人十分擔憂、生態環境破壞程度仍在加劇、水資源浪費嚴重節水意識薄弱、珠江口水污染問題相當嚴重5大問題。因此珠江環保需要綜合治理,是源頭江尾、上中下游同心合力,共護珠江的合作與發展問題。
合作贏得發展,責任擔當未來。擁有責任,才更擁有珠江。(余心)
心聲
尋源之後
喝了幾十年的珠江水,常懷「飲水思源」之夢。今年3月,終於有機會參加「9+2珠江環保行」活動,去圓多年的夢。
莽莽群山,高低錯落的原始森林;潺潺溪流,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滿目蒼翠,更有此起彼伏的蟲啾鳥鳴。這是我對珠江源的遐想,也是心中的世外桃源。抱著這份憧憬,離開廣州溯源而上。
車不停地跑著,離源頭也越來越近了。山越來越多,河水也愈見清澈,空氣更是比城市裡的好得多。可真正踏上高原、走進深山,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地區也越見多了。林少木稀,耕種條件較差,沿山坡的石頭縫中有一片又一片被開墾出的梯田。這分明的情景,讓人想得很多。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依相存,是過去、現在與未來三位一體的。想想這個,就覺得肩頭有些責任。
經過3天多的行程,我們到達珠江源頭——雲南省沾益縣珠江源風景區。但沒有莽莽群山,更沒有期盼中的原始森林。但有泉水涓涓,河流清清。極目所見,源頭所在的馬雄山更多的是人工林,滿山杜鵑和低矮的灌木,總與我想像中的大江之源有些距離。有一種蒼涼湧上心頭。中國的大江大河之源,都源於高山,又幾乎都是在西北和西南部的深山之中。江河孕育了生命,哺育了現代文明,造就了中下游的富饒與發達,卻在她的源頭展示著與貧瘠與荒遠。人與自然,環境與生命,還有多少我們所沒有真正明了的歷史因由?
望著「珠江源」3個大字下的一泓清泉,思緒在時空跳躍。也許,這里曾經是莽莽林海,瀑布和奔流才造就了珠江;也許……我可以設想許多的可能,但面對著靜靜的涓流,有一點可以肯定,珠江水源正在遭受自然的挑戰。我們正面臨發展和環境保護的二難選擇,也許,我們應從另一層面來反思人類的活動給環境所帶來的影響,來尋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問君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每當望著混濁甚至帶有異味的珠江,常歸咎於沿江流域工業和生活污水無節制的排放,而很少關注源頭,似乎源頭活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下游得益於交通便利技術進步而迅速發展時,我們又忽略上游的發展需求。假如源頭枯竭,江中何水之有?飲水思源,飲何水,思何源?
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環保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難題,一代人的破壞,也許需要付出幾代人的艱辛補償。
在「珠江源」3個大字旁,同伴們開始為珠江源環保排隊捐款。我隨即跟了上去。(鄭振宜)
在大山深處,常碰到濃煙滾滾
貴黃高速公路旁的景色十分誘人
圖片說話
重要數據
●據2005年9月在深圳召開的珠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會議透露,2004年珠江廢污水排放總量為182.7億噸,其中入河廢污水量139.5億噸,珠江三角洲廢污水排放量占總量的52%。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利專家楊德生介紹:雲南、貴州水土流失面積占當地集雨面積的30%-40%,珠江整個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62700平方公里,每年約有1億立方米的泥沙流進珠江。
●2002年以來,廣東省對沿江城市按照珠江整治方案的統一部署,加大了水污染防治力度,並提出珠江三角洲所有城市到2010年建成國家環保模範城,2020年建成生態城市的奮斗目標。(編輯:李美儀)
作者:策劃:《大珠三角》周刊部 圖/文:喻季欣(除署名外)
⑼ 治理淮河流域洪澇 措施
治理洪澇措施:
修建大型水庫。
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干支流上除「淮河流域已建大型水庫指標表」所列32座水庫外,已建庫容在1億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庫還有獅河的花山、泗河的賀庄、青河口的小塔山、薔薇河的安峰山水庫。
此外,正在復建的有水毀工程石漫灘水庫。該水庫位於洪河支流滾河上,總庫容1.26億立方米。計劃興建的大型水庫有:淮河幹流上的出山店水庫,總庫容36億立方米(或選擇上游44km的紅石潭水庫,總庫容16億立方米);淠河支流漫水河上的白蓮崖水庫,總庫容5億立方米;沙河上的下湯水庫,總庫容11.7億立方米;澧河支流甘江上的燕山水庫,初期庫容15億立方米;沙河支流北汝河上的前坪水庫,總庫容6.9億立方米。
開辟入江入海水道。
解除淮河流域洪澇災害的重要工程之一是開辟入江入海水道,現已形成一個入江入海的工程體系。
淮河水系方面:洪水通過洪澤湖樞紐控制,大部分經入江水道分入長江,一部分經蘇北灌溉總乾渠入海,一部分經淮沭河分淮入沂。這3條水道的排洪能力分別為12000、800和3000立方米/秒。此外里運河還可分泄少量淮河洪水入扛,廢黃河可分泄部分淮河洪水入海。
洪澤湖地區及其下游地區的防洪標准不到百年一遇。為使防洪標准提高到300年一遇,規劃沿灌溉總乾渠北側開挖新的入海水道,水道全長163.5km,設計排泄流量8000立方米/秒。現已按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秒開工興建。
沂沭泗水系方面:經過多次整修,現已有新沭河和新沂河兩條水道和l條分沂入沭的水道。新沭河和新沂河的捧洪能力分別為4000和7000立方米/秒。分沂入沭的安全泄量為3000立方米/秒,現仍泄入老沭河。這個地區仍只能防禦十年一遇左右的洪水。為了提高到防禦50~100年一遇洪水,計劃實施「沂沐泗洪水東調南下工程」。
新建和加固堤防。
流域內新建和經過整修加固的重要堤防有:淮北大堤,全長238.4km 蚌埠市圍堤,全長10.4kmt入江水道大堤,左堤199.7km,右堤221.7km,總長421.4km;洪澤湖大堤,全長67.25km;里運河大堤,左堤157.5km,右堤156,9km,全長314.4km 小洪河兩岸堤防總長405km,汝河兩岸堤防總長369.9km;大洪河兩岸堤防166.5km,沙潁河干堤,河南段全長525.5km,安徽段全長363.93km;渦河西堤長113.37km,東堤長173km;蘇北總乾渠兩岸堤長313.2km;分淮入沂水道兩岸堤長41km;沂河幹流堤防全長316.25km;新沂河堤防全長279.3km,沭河和新沭河堤防長度分別為394.2km和132.8km,總長527km,泗河堤防全長138km,東魚河幹流堤防全長158.13km;誅趙新河幹流堤防長278.9km;韓庄運河兩岸堤長79km;中運河兩岸堤長296km,邳蒼分洪道兩岸堤長148.6km。
新辟排洪排澇河道和分洪道。
新開的河道和分洪道主要有以下幾條:茨淮新河全長134.2km,計劃分泄潁河洪水2000立方米/秒,使正陽關至懷運的淮河中游的排洪能力由10000立方米/提高到12000立方米/秒;懷洪新河全長127km,上口分洪流量2000立方米/秒,結合接納12000h㎡面積的排撈流量,下游設計排洪流量4700立方米/秒,新汴河全長127.1km,排澇流量900立方米/秒,排洪流量1460立方米/秒;洪河分洪道和蒙河分洪道全長80km,分洪流量750~950立方米/秒;邳蒼分洪道全長77km,它既可分泄沂河洪水、又可排泄兩岸澇水。進水閘(江風口閘)設7孔12m×6.5m弧形閘門控制,設計過閘流量2000立方米/秒,東魚河全長172km,沿途共入了萬福河、洙水河、大沙河等上游0.592萬k㎡的高地洪澇水。其南支、北支分別長52和96km,共承擔0.273萬k㎡地區的排水;洙趙新河全長140km,共攔截西北部高地0.42萬k㎡的洪澇水。
蓄(滯)洪區。
利用平原區的窪地,在四周築堤,在大洪水時,臨時分蓄一部分洪水。
行洪區。
行洪區是擴大淮干中游泄洪能力的一種工程措施,它是淮河洪水河槽的一部分.位於崗地或淮河大堤與中泓之間,利用沿河的湖泊窪地修建的,築有行洪堤,保護區內農業生產,一般情況下不行洪,在淮河洪水達到規定高程時,在行洪區卜口開口或漫堤行洪,經行洪區下口又流入淮河。最多時行洪區達到21處,現有17處。
控制樞紐。
臨淮崗樞紐位於淮河中游正陽關上游的臨淮崗,其目的是控制正陽關以上淮河洪水,減少正陽關以下淮北大堤防洪負擔,並取代1954年大水沖壞的潤河集樞紐。該樞紐控制流域面積4.35萬k㎡,占正陽關以上流域面積的1/2。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壩上設計水位28.4m~28.6m,相應庫容93億立方米,較天然滯洪狀況可增加洪量33億立方米;校核水位29.6m時,相應庫容120億立方米。
蚌埠樞紐:位於蚌埠市西的淮河上,由節制閘、分洪道、船閘、電站等組成。作用是抬高淮河枯季水位,以利灌溉、供水和通航。設有28扇寬10m、高7.5m的閘門,泄洪能力10140m³/s。運用水位為16.0~18.0m。分洪道設計流量2860m³/s。
韓庄樞紐:位於南四湖南端的山東省微山縣韓庄鎮,是南四湖主要出口韓庄運河的控制工程,由韓庄閘、伊家河閘、老運河土壩等組成。韓庄閘裝有17扇12m* 7.2m閘門和14扇12m*9m閘門,微山湖水位33.5m時,泄流能力為2050立方米/秒。伊家店閘設有3扇7m*5m閘門,泄量250立方米/秒。
洪澤湖控制樞紐:主要建築物包括洪澤湖大堤、三個出口處建築物(入江水道的三河閘、蘇北灌溉總渠的高良澗閘、淮沭河口的二河閘),兩個灌溉引水涵洞(洪金洞、周橋洞)。它兼有防洪、灌溉、航運、水產和發電等綜合效益。其中三河閘共有63孔寬10m、高6.2m的泄洪閘,設計泄量]2000立方米/秒;二河閘共有35孔寬10m、高8m的泄水閘,設計泄量3000立方米/秒,該閘還可反向引沂濟淮,設計流量300立方米/秒;高良澗閘設8孔寬9.2m、高4.0m的泄水閘,設計流量800立方米/秒; 兩個灌溉引水橘洞,總設計流量6S立方米/秒。
南四湖二級壩樞紐:位於山東微山縣昭陽湖腰最窄處,包括攔湖大壩、溢洪堰、1號、2號、3號、4號節制閘和船閘,全長7360m。攔湖大壩壩頂高程39m,長4113m,壩高一般為6.5m;溢流滾水壩,堰頂高程35.1m,長300m;l號閘設39扇6m×4m平板門,設計泄量4500立方米/秒;2號閘設55扇5.25m×3m鋼絲水泥平面升直門,設計泄量3300立方米/秒;3號閘設84孔6.4m×4.3m鋼絲水泥殼面直升門,設計泄量4620立方米/秒;4號閘設134孔6.3m×4.5m鋼絲水泥殼面直升門,設計泄量4490立方米/秒(待湖腰擴大工程完成後才能運用)。
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主要包括河床疏浚,結合堤防建設對河道截彎取直、局部調整和拓寬堤距,還包括河道清礙,以擴大河道本身泄洪和排澇能力。先後進行整治的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潁河、王引河、黑茨河、西淝河、濉河、沱河、渫潼河等。
淮河位於中國東部,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是中國七大河之一。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幹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淮河幹流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為上游,長360公里,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長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長150公里,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流域面積約為27萬平方公里,以廢黃河為界,整個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兩大水系,流域面積分別為19萬平方公里和8萬平方公里。
⑽ 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應當包括哪些方面的任務
新安江是黃山市第一大河,是古徽商走向全國的黃金通道,是徽州燦爛文化的搖籃,是黃山人民的母親河。新安江在給黃山人民帶來福祉的同時也不時的侵擾著兩岸的居民,新安江流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是水利基礎設施不完善,防洪標准低,抗旱手段少,抗禦洪旱災害能力差。
二是流域上游缺乏控制性蓄水骨幹工程,市中心城區防洪標准難以得到大的提高,生產生活用水保障能力不足,制約經濟社會的發展。
三是山區水土流失加劇和人為侵佔河道(行洪灘地)給防洪和水生態環境帶來很大影響。
四是流域防洪體系遠未形成,防洪工程設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昔日新安江養育了徽州,造就了徽商,孕育了徽文化。今天恰逢盛世,正是黃山加速發展的新時期,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推進「十大工程」和「四區建設」,加快建設現代國際旅遊城市。開發治理新安江,使新安江造福於黃山人民,再創新輝煌,成為「十大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黃山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極。為了科學、有序、高效、綜合治理新安江,提出以下建議:
1、建設新安江上游控制性蓄水骨幹工程——月潭水庫,提高黃山市中心城區防洪標准,保障防洪安全和生產生活用水。月潭水庫項目建議書2008年11月通過水利部審查並報國家發改委,09年2月,通過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專家組現場評估,目前尚未立項。建議省政府在項目排序、政府承諾、前期工作經費等方面給予支持,幫助推進月潭水庫工程項目早日開工建設。
2、加強新安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新安江流域中小河流治理力度,改善流域防洪能力和水生態環境。2008年1月我市編制完成《安徽省新安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可研報告》,今年我市完成了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規劃,橫江、練江、豐樂河、閶江、秋浦河5條重點河流的治理項目已完成了初步設計並上報省水利廳,建議省政府加大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方面的投入,並在項目安排及審批上對新安江流域治理給予傾斜和支持。
3、建設防汛信息化平台,提升防汛信息化預警能力。新安江流域洪水「四大、兩快、一短」的特殊性,防禦標准內的洪水時,可依靠工程措施來抗禦洪水;當遭遇超標准洪水時,應充分利用非工程措施來減輕洪災損失。因此,建議在防洪工程設施建設的同時,重視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性,充分發揮非工程措施的作用。建設全省聯網的防汛信息化系統和指揮系統,加強防洪搶險隊伍建設,提高防汛搶險應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