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專一治理
A. 專一專二是什麼意思
一、從院校層次看
專一和專二都是國家統招的正規學院。專一主要針對的專是一本及二本院校的專屬科,當然現在的一本院校的專科相對很少了;專二一般針對的是三本學院的專科。
專科一批招生的院校:本科院校專科班、獨立設置的高等專科學校及經省批准參加該批錄取的高職高專院校(專業)。
專科二批招生的院校:高等職業學院,短期職業大學(地方大學),本科院校設置的二級職業學院,民辦高校及成人高校普通專科班。
換個說法,專一,一般是部屬或省屬高等院校招生的專科;二專,一般是省屬或者市屬高等院校招生的專科。顯而易見,專一的層次高於專二。
二、從入取分數看
專一、專二的收分相差很多,,有些專業較好的專一的分數甚至達到了二本線以上,有時候專一的收分比專二高一倍,專升本一般是專一。
三、從辦學性質看
有公辦專科和民辦專科之分,一般專一為公辦,專二為民辦;但也不全是。
四、從教學內容看
一般專一更注重理論,專二更注重實踐。
五、從畢業文憑看
一專、二專畢業後,畢業證都是一樣的,都屬普通高等學校的專科層次教育。同一個學校不同批次錄取的專業,畢業所發文憑上的公章相同。
在分別填報這兩個層次的志願時,建議要以喜歡的專業為主,院校為輔。
B. 大學考研專一專二是什麼
對於大部分考試來說,考研總共考4門科目,分別是政治、英語、業務課一內、業務課二。如果考試容考數學,如理工類考生,那麼專業課一就是數學,專業課二是自己專業相關的科目。
考生成績是考生這4門科目的累加和。南京大學,總分:360 ,政治:60 ,英語:60 ,專一:90 ,專二:90。其實是南京大學的分數線,360是復試總分數線,也就是說考生總分必須在360以上才可能參加復試;而60、90是單科分數線,政治英語必須60以上,專一專二必須90以上。復試線是由總分線和單科線共同決定的,只有滿足這兩個條件的考生才能參加復試。總分線不一定是各個單科線的累加和,通常比累加和高一些。
C. 什麼是專情什麼是專一兩者有什麼區別
專一就是對某一件事情的認真程度,在愛情上說某人對某人的感情很專一。
專情是對某件事情的情感很深,或許他忠於愛情,可是怕對很多人都專情,所以我覺得在愛情上不能專情,而要專一~!
D. 專一化和多元化兩種投資理念有何不同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有不少的企業都在面臨著這樣一個發展問題:企業是繼續在一個領域內做大做強,還是追求多元化發展呢?對於企業來說,專一化發展與多元化發展究竟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還是能夠取得辨證統一呢?
從發展前景來說,打造專一品牌可以使企業集中優勢力量,把產品做精做強,但同時也可能會有業務單一、企業發展後勁不足的經營風險;選擇多元化發展,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但同時又面臨著企業資源分散與力量分散的危險。
專一化戰略是企業在創業時期避免企業資源力量分散,集中企業優勢資源的企業創業發展戰略,同時它也是企業進行產品和市場深度開發,促使企業獲取增值效益的企業競爭戰略。企業進行專一化發展就必須要把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等等方面集聚在某一方面,然後力求從某一領域,某一專業進行滲透和突破,形成專一優勢,通過在特定市場專一優勢的逐步累積以及市場的不斷開發,從而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使企業順利度過成長期。
隨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如果繼續把企業的業務范圍限定在某一領域,業務風險無法規避,企業發展受行業環境的局限,甚至在行業環境不好的時候導致企業業務下滑而步入消亡期。因此,企業必須不斷拓展業務發展領域,尋找新的增長點,開發新的業務產品,通過自己在主業上奠定的領軍地位,利用多元化發展擴大企業絕對規模,從而躋身於世界大企業行列。
當然,我們必須清楚的是,企業從專一化戰略向多元化戰略過度是有條件的。只強調「多元化可以規避風險」「多元化可以資源共享」而忽視或否定企業「多元化」可能面臨的風險是不可取的。事實上,「多元化」很容易使企業精力分散,資源分散。很多企業在立足未穩的情況下,就選擇倉促轉型,不但沒有分散企業的經營風險,反而使企業的經營狀況雪上加霜。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企業進行多元化轉型的成敗關鍵在於企業必須了解所處外部環境及所具備內部條件是否符合多元化經營的要求。企業成功的經營模式,一般都是在發展初期只專注於一個行業,然後在這個行業里逐步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核心競爭力的不斷提升再逐步考慮多元化經營。因此,不管企業實施何種形式的多元化,培養和壯大核心競爭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比如以網路技術聞名世界的思科,以無線通訊技術為專長的摩托羅拉以及以「微型化」能力稱霸的索尼等等都以其核心競爭力而聞名於世。
那麼,如何鞏固和發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多元化發展的同時,注重在企業每個業務領域的精耕細作即專一化發展是關鍵,這就要求企業能夠將專一化發展與多樣化發展進行很好的統一,而要實現這樣的統一就要求企業必須具備極具前瞻力的發展戰略和優秀的管理模式和統一的「共享服務和知識平台」。
E. 考研專一,專二指什麼
對於大部分考試來說,考研總共考4門科目,分別是政治、英語、業務課一、業務專課二。如果考試考數學屬,如理工類考生,那麼專業課一就是數學,專業課二是自己專業相關的科目。
考生成績是考生這4門科目的累加和。南京大學,總分:360 ,政治:60 ,英語:60 ,專一:90 ,專二:90。其實是南京大學的分數線,360是復試總分數線,也就是說考生總分必須在360以上才可能參加復試;而60、90是單科分數線,政治英語必須60以上,專一專二必須90以上。復試線是由總分線和單科線共同決定的,只有滿足這兩個條件的考生才能參加復試。總分線不一定是各個單科線的累加和,通常比累加和高一些。
F. 求文言文翻譯! 自古及今,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 。
自古及今,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
翻譯:
從古到今,還從來沒有過因為三心二意而能專精某項事業的人。
【原文】
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賈精於市而不可以為市師,工精於器而不可以為器師。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精於物者也。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贊稽物。壹於道則正,以贊稽物則察;以正志行察論,則萬物官矣。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處一之危,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須眉而察理矣。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是矣。故導之以理,養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小物引之,則其正外易,其心內傾,則不足以決庶理矣。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好稼者眾矣,而後稷獨傳者,壹也;好樂者眾矣,而夔獨傳者,壹也;好義者眾矣,而舜獨傳者,壹也。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於射;奚仲作車,乘杜作乘馬,而造父精於御。自古及今,未嘗有兩而能精者也。
曾子曰:「是其庭可以搏鼠,惡能與我歌矣?」
【譯文】
農民精於種田,卻不能以此做管理農業的官吏;商人精於買賣,卻不能以此做管理市場的官吏;工人精於製造器物,卻不能以此做管理器具製造的官吏。有些人,不會這三種技術,卻可以讓他們來管理這三種職業。所以說:有精於道的人,有精於具體事物的人。精於具體事物的人只能支配這種具體事物,精於道的人則能夠全面地支配各種事物。所以,君子專心於道而用它來幫助自己考察萬物。專心於道就能正確無誤,用它來幫助自己考察萬物就能看得非常清楚;用正確的思想去處理非常清楚的調查結論,那麼萬物就能得到治理了。
從前舜治理天下,不用事事告誡而各種事情都辦成了。原因就在於舜固守、專心於道的原則而達到了時時戒懼的境界,他的光榮就會充滿身旁;培養專心於道的品德達到了精妙的境界,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光榮。所以《道經》說:「一般人的思想只能達到戒懼的境界,得道之人的思想才能達到精妙的境界。」這戒懼與精妙的苗頭,只有明智的君子才能了解它。
人的思想就像盤中的水,端正地放著而不去攪動,那麼沉澱的污濁渣滓就在下面,而清澈透明的水就在上面,那就能夠用來照見胡須眉毛並看清楚皮膚的紋理了。但如果微風在它上面吹過,沉澱污濁的渣滓就會在下面泛起,清澈透明的水就會在上面被攪亂,那就不能靠它獲得人體的正確映像了。人的思想也像這樣啊。如果用正確的道理來引導它,用高潔的品德來培養它,外物就不能使它傾斜不正,那就能夠用來判定是非、決斷嫌疑了。如果有點小事牽制了他,那麼他那端正的神態就在外表上發生了變化,他的思想就在胸中發生了傾斜,他就連那最淺顯的事理也無法決斷了。古代喜歡寫字的人很多,但只有倉頡一個人的名聲流傳了下來,這是因為他用心專一啊;喜歡種莊稼的人很多,但只有後稷一個人的名聲流傳了下來,這是因為他用心專一啊;愛好音樂的人很多,但只有夔一個人的名聲流傳了下來,這是因為他用心專一啊;愛好道義的人很多,但只有舜一個人的名聲流傳了下來,這是因為他用心專一啊。倕製造了弓,浮游創造了箭,而羿善於射箭;奚仲製造了車,乘杜發明了用四匹馬拉車,而造父精通駕車。從古到今,還從來沒有過因為三心二意而能專精某項事業的人。
曾子說:「唱歌的時候看著那打節拍的棍棒而心想可以用它來打老鼠,又怎麼能和我一起唱歌呢?」
G. 聖經中治理的當殷勤,教導的當專一這句話在聖經哪卷書
羅馬書12:8 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
你可以下載個「讀聖經」的手機客戶端軟體,輸入關鍵詞可以定位到具體經文。
H. 專一,專二,中專的區別!
統招普通全日制專科分為一專和二專。專科可以是本科大學的附屬二級學院,也可以是獨立設置回的高等專答科學校,以及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按辦學性質還可以劃分出「公辦專科」、「民辦專科」;按錄取批次劃分有一專、二專。
以前專科是不分一專、二專的,從2004年開始,專科分為兩個批次錄取,一專批次和二專批次;從2007年起,一專和二專合並在同一批次錄取。
一專是部屬或省屬高等院校招生的專科;二專是省屬或者市屬高等院校招生的專科,
一專是一些一本院校的專科(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專科層次教育),或者比較熱門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如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安徽職業技術學院),或者是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的熱門專業;專二是省屬、市屬院校招生的專科,比如獨立設置的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二本院校的專科層次教育等。
一專大部分收費較低,二專大部分收費較高。
一專、二專畢業後畢業證都是一樣的,都是普通高等學校的專科層次教育。
I. 明朝的一些問題
明朝皇帝(16位)
姓名 廟號 謚號 年號 陵墓
朱元璋 太祖 聖神文武欽明應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讓皇帝(又謚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為太宗) 文皇帝 永樂(1403年——1424年) 長陵
朱高熾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獻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鎮 英宗 睿皇帝 正統(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 裕陵
朱祁鈺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見深 憲宗 純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肅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載垕 穆宗 庄皇帝 隆慶(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鈞 神宗 顯皇帝 萬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貞皇帝 泰昌(1620年) 慶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啟(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檢 毅宗(原為思宗) 烈皇帝 崇禎(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4位)
朱由崧 安宗 簡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鍵 紹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庄宗 節皇帝 紹武(1646年) 紹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曆(1646年——1662年) 永曆陵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1][2][3],一說明朝亡於(1368-1683)等[4],又稱大明王朝、大明帝國,簡稱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統一王朝。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明」。同年以「驅逐胡虜 恢復中華」為號召進行北伐,明軍攻佔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北逃,元朝滅亡。明初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1421年(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順天府(今北京),南京應天府改為留都。
明朝疆域達1100多萬平方公里,包括內地兩京十三省、東北、新疆東部、西藏、南海諸島[5]、今緬甸北部、西伯利亞東部等地,並曾在東南亞舊港等地設有羈縻管理機構,影響力波及整個亞洲和非洲東岸。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6],首次在台灣島設立行政機構一府兩縣(東寧府,下轄天興、萬年兩縣)正式管理台灣全島,台灣收歸中國版圖[7]。
明朝經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屬於發達階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權強化,皇帝大權獨攬。宣德以後,皇權開始削弱,權力在內閣與宦官之間爭奪。從明朝晚期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科技發展很快。與此同時,中國也涌現了徐光啟,宋應星,徐霞客,馮夢龍等一大批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辟了窗口與機會,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進入了最後的加速發展階段。
明太祖朱元璋
元末蒙古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到元順帝時期,暴發了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達、常遇春等大將北伐元朝,攻佔大都(北京),元順帝北逃,元朝在全國歷經98年的統治宣告結束,中國進入明朝統治。
明朝初年國力強盛,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勵精圖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間,明朝以北進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錫蘭,羈絆馬來諸島族,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萬邦來朝」。1442年後,宦官王振開始擅權,1449年發生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變,永樂以來的軍事優勢遭到破壞,並使國力大損,景泰帝果斷任用於謙擊敗瓦剌。後又經歷景泰、天順兩朝經營恢復,國力有所回升,到明中葉孝宗弘治時期再次大治,此時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對外復立哈密等衛,重新確立對西域的羈絆和控制,歷史上稱此時期為「弘治中興」。正德朝開始逐漸中衰,至嘉靖時推行新政,政治國力一度有所恢復,但因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又開始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至隆慶年間徐階,高拱等人推行新政,罷海禁,冊封俺達等人,到萬曆朝時,在著名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輔政之下實行改革,再度中興,此時期海內清平,又先後平定甘肅,貴州叛亂,並為援救朝鮮擊敗侵朝日軍。此時期明朝經濟文化極其發達,後世計當時朝廷歲收,明朝的經濟規模世界第一。惟至萬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員更加腐化,地主階級到處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江南民變的發生。萬曆末年,關外建州女真叛亂,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中官黃門集團的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因為連年災害,明廷因財政破產,無力鎮撫,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後金的軍隊也突破長城防線,五入關內。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縊,同年清軍入關。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擁立明朝宗室建立幾個政權,史稱南明。1662年,吳三桂將永曆帝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滅亡。台灣鄭氏政權繼續沿用永曆年號,1683年清朝派施琅進攻台灣,鄭氏投降,監國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
明朝歷經十六帝,享國祚276年。南明歷經四帝,歷時18年。台灣鄭氏政權歷時21年。
明朝及其相關政權的歷史進程分為四期:
明朝前身——西吳(1364年-1368年)
統治全國——明朝(1368年-1644年)
江南半壁——南明(1644年-1662年)
最後餘波——明鄭(1662年-1683年)
西吳(1364-1368)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蒙古統治者爭權奪利,包括漢族在內廣大人民受到空前壓迫,國庫也日漸空虛。1351年,朝廷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治河」和「變鈔」成為民變的導火線,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響應,聚眾起義,攻佔濠州。不久,貧苦農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受郭子興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為妻。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大宋,年號龍鳳,稱小明王,以亳州為都城。郭子興病故後朱元璋統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帥。1356年,率兵佔領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朱元璋採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1360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1363年,陳友諒勢力被完全消滅。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王,與位於平江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別。1366年小明王沉於江中溺死,朱元璋將明年改為吳元年。1367年,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後又滅浙江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後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佔大都,元順帝北逃。之後朱元璋繼續消滅位於四川的明玉珍勢力和據守雲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漠北,進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1368-1644)
洪武時期
明朝建立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懲治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明朝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
靖難之役與永樂時期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以加強邊防、保衛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勢力較強,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晉王勢力最大。對皇權構成極大威脅。
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惠宗,年號建文。建文帝立刻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岷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准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最終佔領了南京,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勝利,靖難之役告終。朱棣革除建文年號,繼續使用「洪武」紀年,即建文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樂。同時下令盡復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樂元年,朱棣登基,是為明成祖(仁宗時定廟號為太宗,世宗於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廟號為成祖)。
朱棣即位之後,武功昌盛,,先是出擊安南,後又親自五入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後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編寫《永樂大典》。三年即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永樂三年始,派鄭和下西洋,規模空前,擴大了明朝的影響力。永樂元年(1403年),明太宗下詔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京國子監等衙門。永樂五年(1407年),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並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後設立陵寢,已經顯示遷都的跡象。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
成祖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明代廠衛制度確立。
仁宣之治
明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採取了寬松治國和息兵養民的政策.明初社會經濟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恢復發展,到仁宗、宣宗兩朝,出現了社會經濟的繁榮。仁宗時「停罷采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宣宗時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仁宣兩朝,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執掌朝政,多有建樹。他們在位期間成為歷史上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後世稱之為「仁宣之治」,比之於西漢「文景之治」。
土木堡之變與奪門之變
宣德十年(1435年),9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在張太皇太後及元老重臣楊士奇、楊溥、楊榮(三楊)的輔佐下,明朝繼續沿著仁宣時期的路線穩步前進。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後死,三楊也退出政治舞台,於是英宗寵信的宦官王振更加專橫跋扈,開始專權。
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瓦剌首領也先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挾英宗領兵五十萬親征。大軍離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時,被瓦剌軍追上,兵士死傷過半,隨從王公大臣或死難或被俘。而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也被護衛將軍樊忠打死,此即為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的消息來到京師後,朝中混亂。一些大臣要求遷都南京,被兵部侍郎於謙駁斥。繼而大臣擁戴英宗弟朱祁鈺即位,是為代宗,改元景泰。同時於謙積極備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於德勝門外土關。瓦剌軍隊的進攻未果,大敗逃走。也先見繼續綁架英宗已無意義,乃於次年八月釋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英宗放在南宮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英宗之子,後來的憲宗)為沂王,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之後,朱見濟病死,代宗也遲遲不恢復朱見深為太子。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病危。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復位,改元天順。又殺害於謙及大學士王文,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為帝。此為奪門之變,又號「南宮復辟」。
憲宗時期
英宗復辟八年而死,兒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成化二年諭祭於謙,復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復代宗帝號。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儼然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但好景不長,憲宗好方術,終日沉溺於後宮,與比他大18歲的萬貴妃享樂,並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們肆意揮霍國庫,導致國政大亂。而朝廷中佞臣當道,政局昏暗。憲宗還設置皇莊,開明代土地兼並之先河。另外,憲宗還開始了皇帝直接頒詔令封官的制度,是為傳奉官。結果傳奉官泛濫,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期這些官員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憲宗的寵信,張狂跋扈,設置特務組織西廠大肆冤殺普通民眾與官員,民憤四起。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彈劾而被貶。成化二十三年,萬貴妃死。不久,憲宗憂郁而死。
成化初期,明朝不時受到逐漸強大的建州女真侵擾,每年被掠大量財物,人民不堪其苦,成化帝多次招撫建州首領董山不成。成化三年,明廷誘使董山來朝謝罪之機斬殺董山。
弘治中興
憲宗死後,明孝宗朱佑樘即位。由於孝宗自幼生於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被譽為「中興之令主」孝宗的勵精圖治,被稱為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 孝宗在位期間,先是將憲宗期間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特務部門也只能謹慎行事,用刑寬松。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用情專一,一生除了張皇後外無任何妃嬪。在其治理下,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制官宦,勤於務政,倡導節約,與民休息,百姓富裕。弘治十八年,孝宗操勞過度而死。
武宗亂政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歲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武宗,改元正德。武宗精通佛學,會梵文,還能禮賢下士,但貪圖享樂。劉瑾、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丘聚、高鳳、羅祥等八位過去的東宮宦官相互勾結,是為「八虎」。劉瑾的專權也引發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滿。最終劉瑾被凌遲處死。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韃靼小王子率五萬人大規模侵入邊境,正德帝御駕親征擊敗小王子,史稱「應州大捷」此役後果是,韃靼人「是後歲犯邊,然不敢深入。」
武宗的荒游逸樂導致正德年間土地兼並激烈,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深,因此變亂頻生,先後發生寧夏安化王朱寘鐇謀反、直隸劉六、劉七起義、江西寧王朱宸濠謀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於南直隸清江浦(江蘇淮安)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
嘉靖隆慶二朝
武宗無子嗣無兄弟。死後由孝宗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即位,是為明世宗。世宗一即位,罷黜各地鎮守太監,整頓稅收,節儉財政,似乎要有所作為。但是大禮議事件嚴重損害了朝政:世宗要求稱生父為皇考,稱孝宗為皇伯考。但內閣首輔楊延和、禮部尚書毛澄等堅持以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紛紛迎合帝意。最後世宗尊其生父恭睿淵仁寬穆純聖獻皇帝,廟號睿宗。這樣睿宗神主就升祔太廟,而躋於武宗之上(隆慶元年,罷睿宗明堂配享)。大禮儀引起軒然大波,朝臣中反對者均受打擊,或被罷官,或被入獄。受杖者一百八十餘人,杖死者十七人。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宮變」後世宗即不視朝。此後寵臣嚴嵩專政20餘年。
嘉靖一朝,北面韃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據河套。嘉靖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汗進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之後西去,明軍在追擊中大敗,此為庚戌之變。穆宗時,明朝與蒙古通好,俺答被封為順義王,在南部海疆,倭寇橫行,人民生活生產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後為戚繼光、胡宗憲、俞大猷剿滅。
世宗去世後,皇子朱載垕即位,是為明穆宗,改元隆慶。穆宗在位六年,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階、張居正等,穆宗時,俺答被封為順義王,漢蒙通好。內政形勢總體較佳。為萬曆初年的中興奠定了基礎。
張居正改革
隆慶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風駕崩,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是為神宗。由於年幼,由太後攝政。重臣高拱由於與太後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張居正得到馮保的支持。
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提出「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洪武年間,全國耕種田地有八百五十萬零七千六百卅二頃。到了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萬八千零五十八頃。而萬曆九年經過張居正的治理後達到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練兵,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張居正改革後,萬曆初年呈現出太平盛世的景象。
萬曆怠政
張居正死後初期,萬曆帝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但不久就開始怠政。萬曆14年後,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萬曆十七年元旦後,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此後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視朝。自萬曆16年後,常朝也經常看不到神宗皇帝。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還大勢進行選美。神宗還好營建,經常大興土木。在他廿一歲時就開始籌建陵園。萬曆十七年,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上疏,稱神宗沉湎於酒、色、財、氣,結果被貶為民。神宗還派礦監和稅監搜刮民間財產,導致多處民變發生。由於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萬曆30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然後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民間工商業以及文化得到極大的發展,萬曆年間是明代經濟最發達的時期,所謂資本主義萌芽,正是興盛於此。
萬曆朝包括援助李氏朝鮮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亂、平定寧夏哱拜之亂、平定貴州楊應龍之亂的萬曆三大征都取得了勝利。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汗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師叛明[11]。次年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對後金從此轉為戰略防禦。萬曆48年,神宗病逝。
魏忠賢亂政
泰昌元年(1620),光宗駕崩。長子朱由校繼位,是為明熹宗,改元天啟。熹宗文化水平不高,又喜歡木匠工作。閹黨魏忠賢趁勢而起,結黨亂政,明朝社會更加黑暗。
所謂的「魏忠賢亂政」,是明朝文官集團中佔有優勢數量的「東林黨」和「浙黨」、「齊黨」、「魯黨」為了各自的利益所引發的。皇帝企圖通過內廷與朝中少數派的官員聯合起來,從東林黨把持的內閣中爭奪權力的斗爭。這種斗爭隨著天啟皇帝病逝而最後告終。天啟皇帝死後,崇禎皇帝又開始起用「東林黨」官員,1627年十月魏忠賢被皇帝調到鳳陽看守皇陵,魏忠賢上吊自殺。
內憂外患
天啟七年,熹宗死去。繼任熹宗的是其弟信王朱由檢,是為思宗(明安宗初謚為思宗,後改為毅宗,明紹宗謚為威宗),年號崇禎。他即位後,銳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宮外。時機成熟後,崇禎帝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在前去過程中得知被崇禎帝已派錦衣衛來逮捕他,便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崇禎帝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同時將客氏押到浣衣局處死。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閹黨專權雖然結束,但其後朝中又黨爭不斷,崇禎帝對朝政又開始失望。為中興國政,他開始加強集權,力圖控制百官,任用宦官來貫徹自己的革新意志。
1629年(崇禎二年)10月,後金汗皇太極由蒙古人做向導親率大軍,通過喜峰口,從龍井關突破長城,攻陷遵化、灤州、永平、遷安四座要塞,直逼帝都。由於人事變動,朝廷一度失去了對遼西邊防軍的控制,而衛戍帝都之三大營為後金武力威懾,北京城外園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躪殆盡。 同年12月,崇禎帝詔令天下兵馬進京勤王。
1630年(崇禎三年),帝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等罪名將負責遼東軍務的袁崇煥處死。同年,後金大軍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重慶女總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領「白桿兵」主動向八旗軍發起進攻。在北京永定門外,皇太極派出多爾袞部迎戰秦良玉部。這一仗,秦良玉率白桿兵在孫承宗等老將的配合下戰勝鐵蹄騎兵。之後,秦良玉又趁風雪之夜成功偷襲後金大汗皇太極的大營。迫使皇太極不得不連棄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無功而返,退出關外。
1640年,明清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陽,殺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關,十一月佔領西安。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先是攻克了湖廣地區,後又攻克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1644年(崇禎十七年)三月,農民軍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十八日,農民軍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禎帝在北京煤山自縊
南明(1644-1662)
弘光政權
1644年四月廿一日,李自成親率部隊與吳三桂在山海關外的一片石大戰,但由於清軍參戰,李自成大敗,接著放棄北京向西安撤退。五月初二,清攝政王多爾袞進京。八日,清順治帝進北京,北京開始成為清朝都城。而在南京明朝設有形式上的基本的政府機關。1644年五月初三日,崇禎皇帝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被推為監國。十二天後,朱由崧即皇帝位,是為安宗,以次年為弘光元年。弘光政府內斗不斷,內部由閹黨餘孽專權,實行「聯虜平寇」的錯誤國策,弘光帝也不理政事沉湎在酒色。此時農民軍接連內訌,與清軍交戰時也連連失敗,弘光元年正月,清軍攻破潼關,李自成向湖北撤退。弘光元年三月,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命多鐸移師南下,進攻南明。清軍很快就到了史可法鎮守的揚州城,史可法死守七日七夜,城破,史可法被殺,清軍隨後在揚州進行整整十日的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死難者達80萬。之後,清軍渡江,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押解到北京,次年被殺於北京宣武門外的柴市。清軍佔南京後,又接連攻克蘇州、杭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大部。弘光元年六月,清軍再下剃發令,命令十天之內,清占區漢人一律模仿滿族裝飾剃發易服,「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引發了漢族群眾的強烈反抗。江南百姓紛紛起義抗清,其中以嘉定和江陰人民的抗清尤為頑強激烈,先後發生了「嘉定三屠」和「江陰八十一日」等抗清事件,但都被清軍血腥鎮壓。清朝統治者野蠻貫徹執行剃發易服,期間死難者人數總數逾越百萬。
隆武、紹武政權
弘光政權覆滅後,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唐王朱聿鍵稱帝於福州,是為紹宗,年號隆武。隆武帝是南明時期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勵精圖治,關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國策改以「御虜」為主,但被擁立其繼位的鄭氏集團架空,處處受制於鄭芝龍。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清軍開始征伐福建與浙江。六月,魯王兵敗,在張煌言保護下逃亡海上。八月,隆武帝與清朝追兵搏鬥時被亂箭射殺於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一說被俘殺)。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鐭稱帝於廣州,是為文宗,改元紹武,僅41天即被清軍俘虜絕食而死。十一月十五,鄭芝龍不顧鄭成功苦諫,北上福州降清。
永曆政權
隆武帝被害後,桂王朱由榔於當年十月初十監國於肇慶,11月18日稱帝,是為昭宗,以次年為永曆元年。永曆政權與已經被擊潰的張獻忠李自成殘部聯合抗清,一度收復湖南全境;鄭成功堅持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抗清活動,一度攻克過漳泉二府,並奉永曆為正朔,永曆二年,永曆帝指派寧靖王朱術桂到鄭成功的部隊監國。永曆三年後,清軍大兵壓境,湖南再度淪陷。永曆四年,清軍攻克廣州與桂林。永曆帝被迫退守南寧。永曆五年,孫可望迎永曆帝入貴州安隆所,並進攻四川,一度收復了四川大部。李定國也進攻廣西,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並大戰湖南衡州,斬殺清敬謹親王尼堪,盡復湖南,一時天下大震。但是,李定國、孫可望兩名將領內部不和。永曆八年,李定國與鄭成功相約會師廣東新會,圖取廣州,未能成功。永曆九年,鄭成功退守廈門金門兩地。永曆十一年,孫可望降清,西南軍事情報均被孫可望出賣,清兵大規模進攻雲南;此時鄭成功被永曆帝封為延平郡王,同時鄭成功帶領水軍向舟山群島進發。永曆十三年,清軍三路入滇,永曆帝流亡到緬甸;此時鄭成功率17萬水陸大軍與浙東張煌言會師,決定大舉北伐,鄭軍進入長江,攻佔下瓜洲、鎮江、江浦等地,直抵南京城下,將南京團團圍住,結果中清軍緩兵之計被清軍擊敗,不得不回到閩南大本營。清順治帝派達素集中廣東、福建、浙江三省兵力攻打金廈鄭成功的軍隊。達素自殺,清軍敗退。此時清軍入緬,逼迫緬甸政府交出永曆帝。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派兒子鄭經留守金廈,自己攻打被荷蘭佔領的台灣,經過九月苦戰於次年二月復台。永曆十六年四月,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於雲南昆明,南明滅亡。同年五月鄭成功病逝於台灣,六月李定國病故於勐臘。
J. 專一專二有什麼區別
一、復從院校層次看
專一和專二都是制國家統招的正規學院。專一主要針對的是一本及二本院校的專科,當然現在的一本院校的專科相對很少了;專二一般針對的是三本學院的專科。
專科一批招生的院校:本科院校專科班、獨立設置的高等專科學校及經省批准參加該批錄取的高職高專院校(專業)。
專科二批招生的院校:高等職業學院,短期職業大學(地方大學),本科院校設置的二級職業學院,民辦高校及成人高校普通專科班。
換個說法,專一,一般是部屬或省屬高等院校招生的專科;二專,一般是省屬或者市屬高等院校招生的專科。顯而易見,專一的層次高於專二。
二、從入取分數看
專一、專二的收分相差很多,,有些專業較好的專一的分數甚至達到了二本線以上,有時候專一的收分比專二高一倍,專升本一般是專一。
三、從辦學性質看
有公辦專科和民辦專科之分,一般專一為公辦,專二為民辦;但也不全是。
四、從教學內容看
一般專一更注重理論,專二更注重實踐。
五、從畢業文憑看
一專、二專畢業後,畢業證都是一樣的,都屬普通高等學校的專科層次教育。同一個學校不同批次錄取的專業,畢業所發文憑上的公章相同。
在分別填報這兩個層次的志願時,建議要以喜歡的專業為主,院校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