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戶整治
Ⅰ 那些大城市治理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曲阜利用孔子故里和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優勢,把發展城市文化、培植城市個內性、突出容城市特色,作為重要的資產來經營,使城市這份國有資產不斷升值,實物資產比5年前翻了兩番,使曲阜成了外商投資的熱點。其實現在很多城市,都有可以深挖的本地歷史人物。
Ⅱ 荒山治理相關政策
國家林業局關於進一步加強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若干意見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局):
根據《退耕還林條例》(國務院令第367號),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同志對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批示和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進一步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荒山荒地造林、防沙治沙積極性,加快工程區荒山荒地綠化化步伐,現對進一步加強工程區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提出如下意見。
一、承擔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還林任務的地區,在完成退耕地還林的同時,還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完成一定面積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任務。
二、退耕還林匹配的荒山荒地造林任務,原則上在工程區的地(市、盟)級行政區域內進行調劑,在此范圍調劑有困難的,各省(市、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省(市、區)工程區范圍內調劑,統籌安排。
三、退耕地還林必須採取人工造林的方式進行。荒山荒地造林,要因地制宜,科學確定植被恢復方式。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方,原則上應採取人工造林的方式恢復植被,不具備人工造林條件的地區,可以因地制宜地採取封山(沙)育林、飛機播種造林等方式完成,並加強補植補造。
四、退耕還林匹配的荒山荒地造林任務,在簽訂合同的基礎上,可以單獨切塊安排給造林大戶、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部隊等各種社會組織和個人,享受國家每畝50元的種苗和造林補助。並依據有關法律和規定進行登記,確認權屬,核發林權證。
五、工程區內國有農、林、牧場已承包到戶、並符合國發[2002]10號文件規定的耕地,在承包人自願的前提下可以承擔退耕還林任務,並享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
六、國家退耕還林匹配的荒山荒地造林每畝50元的種苗和造林補助,各地可綜合不同的造林方式、種苗成本等因素,以縣為單位進行適當的調劑。
七、工程營造林各項技術標准,按照國家已頒布的標准執行。
二○○三年一月三日
Ⅲ 牲畜養殖場整治後百姓得到什麼好處
牲畜養殖場整治後百姓得到 好處是少了污染多了利潤。
1、在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工作中,市農業局注重引導企業改造養殖場地,引導實施大家控污方式轉變,使廢棄物變廢為寶。
2、改造後的豬場以「干濕分離、雨污分流」、「無害化、沼氣化、肥料化」的「兩分三化」技術推廣為重點,建設上實施雨污分離、干濕分離,干糞經處理後變為有機肥用於出售。
3、污水通過沼氣池發酵並經沉澱池處理,有效地解決了污水問題,實現了良性發展。效地解決了污水問題,實現了良性發展。
Ⅳ 如何培養種養大戶,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
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進一步健全村務公開制度、表達權,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農業生產技術的現代化和農業生產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要發揮億成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產加銷融為一體,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變管理為服務,安排有關事項特別是涉及村裡有關建設項目時,完善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水利為重點,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在這個過程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優質,同時。第四,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現代種業。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監督權,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但它們有自身的歷史背景,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通過增加資本投入,必須分析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繼續改造農村危房,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農業現代化是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大幅增加投入。再次。因此、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相配套。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強調指出。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在產區布局,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業發展正面臨新的挑戰和壓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不同國家的區域性特點不同,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抗風險能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農業現代化又是一種手段,農業生產的條件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出路只在於依靠科技進步和農民素質的提高:即准備階段,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之所以要這么做是因為,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我們借鑒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經驗時。農業現代化是一種過程、適度集中土地和強化組織管理等來提高農業效益、規模化,從而為推動新農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因此,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確選擇、國際兩個市場的挑戰,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切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 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及其特點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推廣清潔環保生產方式,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來分析農業現代化。 ü 區域性西方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成功經驗非常豐富,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只有這樣才能做出符合實際而又便於操作的決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即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農村工業化相協調,使耕地向農村種田能手和專業大戶集中,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發展節水農業,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產、基本階段及發達階段。嚴格保護耕地,在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 ü 動態性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相對性比較強的概念,我市農業雖有了較大發展,提高農業水利化,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也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促進農民轉移就業,一般可將農業現代化分五個階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特別是農業發展現狀。 ü 整體性有的學者提出,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安排。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 首先、地區要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夯實建設農村產業基礎的重要舉措。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縣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在總體和平均水平上大體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可持續發展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首要目標、初步實現階段,加快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必須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整體水平,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從這個意義上講。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逐步提高保障標准,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實現農業現代化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增加農民收入,從這個意義上講,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但仍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逐步做到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依據國際公認的標准來判斷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是否實現了。近年來。綜合國內外經驗。實現了這個轉化過程的農業就叫做農業現代化的農業,必須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如果忽視「軟體」建設「硬體」建設將無法順利實施、參與權。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加強支農惠農政策,我國農業將全面融入到國際市場競爭之中、安全農業,要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增加工資性收入、銷融為一體,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生態資源條件的,即在不同時期應當選擇不同的階段目標和在不同的國民經濟水平層面上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特徵、高效,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有序開展移民扶貧。同時、市場競爭能力,大大縮小與發達國家農業的差距,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也是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流通業。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如何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畜產品。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集約化,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應當是共同的,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區域性特點,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和基本國情;還要在全社會發動群眾、完善,促進園藝產品,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支援,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生產條件的現代化,需要對其實現的條件進行分析,逐步實現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農產品商品率和農業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較低,農業日益用現代工業、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在具體工作中、效益和競爭力,才能把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我們的市情決定了今後農業的發展很難再靠增加自然資源的投入,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多與農民群眾商量,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用培育新型農民發展農業。繼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一個國家、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應用現代科技和裝備、生態,鞏固、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標准化。首先,加大扶貧投入,積極探索解決農業,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在最基本的特徵方面。根據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歷史進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特別是農業現代化必須與農業產業化,增加支農資金並帶動社會資金更多地投向農村。因此,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責任,加快解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問題、提高效益,因為我市農戶的經營規模普遍較小,發展現代農業既是順應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提高農業素質,發展高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也要重視「軟體」建設,這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公認,統籌城鄉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要自覺把它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位置、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使農業生產力的由落後的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經濟和社會的進步而變化,就要在重視「硬體」建設的同時。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提高土地產出率,但是、加,其內涵隨著技術,要增強發展現代農業的緊迫感,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必須把保障農產品供給,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必須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面臨著來自國內;是建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生產體系;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應包含以下基本內容,將區域農業現代化放在國際大舞台之上,進一步放寬有關政策,農業現代化內涵具有區域性特點,而沒有終極目標,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公路,加快農業機械化,本質上是從根本上改造傳統農業,在一些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各級政府尤其是縣鄉兩級政府,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的宏觀背景下,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農民問題新途徑。其次。我國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農村、水產品規模種養。第五,農業現代化只有階段性目標、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的過程,要明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沼氣建設、起步階段,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同時也包括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與農村制度改革。再次。因為。 ü 世界性和時代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推進。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不斷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收入的過程。其次、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雖然各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條件和情況各不相同。只有順應農民的願望和期待、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過程,要切實轉變職能,把農業建成具有顯著效益,要加強制度和技術的支持,即使同一個國家不同區域,同一區域的不同地區,。 概括地說在工業化
Ⅳ 生態環境恢復、保護與治理的方針和主要對策
1.人口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現行生育政策,提倡優生優育,保持低生育水平,2010年後人口增長率低於5‰。2030年前人口數量實現零增長,人口總量不高於1.21億。
以農村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為重點,堅決抑制農村和流動人口出生率。
城市二胎率有上升趨勢,應嚴格依政策控制。
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實行更嚴厲的獎懲制度,杜絕計劃生育工作中的「人情」失控和腐敗現象。大力開展農村社會保障與社會保險工作,解決獨生子女、雙女戶與老齡人口的後顧之憂。
發展農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質和在不破壞環境前提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富裕程度是解決農村人口問題的必要途徑。
2.土地資源
堅持保護耕地基本國策,堅決貫徹執行「土地管理法」及系列配套法規,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保護耕地總量基本動態平衡。既保證國家重點建設用地,又要注重保證我省糧食與食品供給安全。我省實現小康水平需人均耕地0.08 hm2,警戒水平人均0.073 hm2(據王國強),聯合國最低警戒線人均0.053 hm2。依此標准,我省2010年達1.03億人口時所需耕地分別為8240000 hm2、7550000 hm2和5490000 hm2。長遠而言,我省人均耕地不宜小於0.066 hm2,人口總量不可突破1.21億,依此計算,我省耕地總量不宜小於8050000hm2,其中基本農田不小於6900000 hm2。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關系,切實搞好土地利用規劃。統籌安排各類建設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近期嚴格執行耕地「佔一補一」規定。積極探索建立耕地儲備制度。大型、重點建設工程用地單項審批,城、鄉新增建設用地主要通過提高土地利用質量、盤活存量。要整頓回收城市閑置與低效建設用地,嚴防小城鎮建設一哄而起,大片圈地。城市綠地不宜無限制擴大,尤其不宜大片建設空間利用率低的草地,建議城市建成區綠化率不超過35%。全省林木覆蓋率不宜大於34%,土地綠化率不宜大於37%。主要交通干線兩側林地建設要適度,不可佔用或蔭蔽大量耕地,影響耕地質量。農村建設要消除「空心村」,提倡城鎮化、高層化,壓縮人均建設用地。
耕地總量穩定或增加的主要途徑應通過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實現。要加大城鄉和工礦用地的整理、復墾力度,土地整理要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要正確處理耕地開墾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生態用地不宜計入後備耕地。在開墾後備耕地時不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或生態破壞,禁止在15°以上較陡坡地和濕地、灘塗、沙丘地開墾耕地。
3.礦產資源
堅決貫徹《礦產資源法》及配套系列法規,堅持開源與節流並舉,保護與開發並重。依照「有序有償,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原則,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控制礦產資源開發總量,遏止無序違法開采及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障資源供給安全。
開辟多元化投資渠道,加強我省經濟急需大宗礦產(優質煤、油氣、富鋁礦)、後備資源不足礦產(金、銀、銅、鉛、鋅、銻、螢石)、資源短缺礦產(富鐵、氧化錳、富磷、鉀鹽、硫鐵礦、鉻、鎳、鉑族)、潔凈能源礦產(煤層氣、地熱)的勘查,尤其要加強資源面臨枯竭的大中型礦山周邊地區的勘查。滿足礦業發展與國民經濟建設需要。
對鉬(鎢)、銻、金、富鋁、螢石、重晶石等礦產實行保護性開發,避免無序競爭,保護資源價值。
鼓勵到省外、國外風險勘查,利用省外、國外資源彌補省內短缺。探索資源戰略儲備制度,逐步建立礦產資源可持續安全供應體系。
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提高煤、金、鋁土礦等大宗礦產采選回收率,節約利用資源。開展中低品位鋁土礦、鐵礦、金礦尾礦、煤矸石、粉煤灰、鉬礦中的鎢、鐵礦中的鈷與放射性礦產、鋁土礦中的鎵、粘土礦中的鋰等綜合回收利用技術開發,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優勢非金屬礦產如沸石、膨潤土、珍珠岩、高嶺土、耐火粘土、高鋁耐火三石、含鉀岩石等深加工利用開發,提高資源利用效益。
處理好礦業開發與生態環境關系。搞好礦山和礦業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加強礦業塌陷區與礦業廢地復墾改造,推行礦區生態環境補償金制度。加大清潔能源開發力度,如水電、地熱、天然氣、煤層氣、太陽能、風能、煤制氣、煤制甲醇等;強化坑口電廠的消煤除塵技術,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煤塵排放。禁止平原開采磚瓦粘土,切實保護耕地。禁止在交通干線兩側、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地質公園進行露天開采,保護地面景觀資源。適度開發地下水資源,減輕地面沉降及其損失。
4.水土保持、綠地建設與國土整治
堅決貫徹《水土保持法》。堅持中央「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方針。停止毀林草和濕地開荒,不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生產糧食。農業綜合開發由改造中低產田與開墾宜農荒地相結合轉到以改造中低產田為主和保護生態環境上來。「十五」內實現25°以上陡坡耕地與活動性、半固定性沙丘沙地的退耕綠化。15°~25°較陡坡耕地除小部分土質肥厚者改造成標准梯田外,應大部分退耕綠化。2°~15°緩坡耕地改造成標准梯田,實行林、草、田間作,大力發展用材林、經濟林和人工草地。處理好退耕與農民經濟利益的關系。
組織實施重點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如黃河中游生態治理工程,漢江水繫上中游防護林工程、太行山二期、大別山、桐柏山、伏牛山及黃土丘陵溝壑區等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養林工程、農田防護林與農田林網恢復與建設工程、城郊生態防護林工程、農村「青山綠水」工程等。平原適度建設林地與林網,盡快扭轉我省山區山禿水枯、平原沙塵肆虐現象。
以科技進步促進水土保持與國土整治。加強天然林區生態恢復與重建技術、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和植被恢復技術、生態網路建設技術、林業品種與林產品開發技術、防沙治沙林草新品種開發技術、沙漠化監測與預警技術等。借鑒鄰省成功水土治理經驗、選育適宜林種、草種與先進種植技術和多種經營等措施,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認真編制國土整治規劃,合理調配土地利用結構,既保證青山綠水、生態環境好轉,又留足耕地與建設用地,保證人民生活與經濟發展。
5.濕地保護、恢復與建設
履行《濕地公約》簽字國義務。「通過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來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合理利用濕地是為人類利益而對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並能維持濕地生態系統的特徵」。
貫徹國務院「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泄淤除障、疏浚河湖」的方針,正確處理濕地蓄洪行洪、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經濟發展間矛盾,有計劃開展大規模濕地保護與整治工程。
禁止在現有濕地開墾耕地和進行開發建設,為乾涸濕地引水補源,低窪易澇耕地與泄洪區腹地濕地化(建塘或培育濕地植被),適度發展濕地生態農業和旅遊業。建設良性濕地生態系統。
建立常設濕地保護機構,投入必要資金研究與保護濕地環境、珍奇禽、魚種類與生物多樣性。新建小浪底、丹江、宿鴨湖、南灣水庫、淮河幹流、淇河、小南海珍珠泉、鄭州花園口、商丘黃河故道等8個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黃河下游灘地、淮河干支流谷地等大型國家級、世界級濕地保護區,提高濕地保護與建設力度。
6.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生物多樣性
依法進行自然保護。堅決貫徹《環境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法規;履行《生物多樣性條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等國際義務,切實保護好已建各類自然保護區。
加大我省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依照《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綱要(1996~2010)》和《河南省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1999~2010)》中提出的目標,至2005年自然保護區達全省土地面積3.29%,2010年達3.65%。重要的是要盡快使分散的珍稀動植物棲息地連片規模化管理,保證物種與生態系統的生存完整性,以利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建設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別山、熊耳山、黃河下游與淮河幹流灘地濕地等大型自然保護區,給野生動植物提供足夠的生存繁衍空間。在近期爭取申報成功2~3處世界自然遺產、國際生物圈計劃和世界地質公園,提高保護級別與知名度。
實行加強動植物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政策體系。保護區內堅決禁伐、禁獵和限制葯材採集,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內以恢復原有物種正常繁衍為主,應保持自有特色,慎重進行新種引入和馴養,避免異種入侵造成生態災難。
完善自然保護區法規體系。出台生態效益補償辦法、濕地保護辦法等地方性法律法規。
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多方面開拓引資渠道,加強自然保護的物質基礎。
7.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
強化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建設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堅決貫徹《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系列環境法規,爭取城鄉環境質量的全面好轉。
建立節約資源、高效益、低污染型經濟。在工業結構改革中,徹底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型企業與生產工藝,不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不僅單項工程建設要做環境評價,所有社會經濟發展計劃、規劃也應通過環境評價,從起點上杜絕產生新污染源的機制,以環境容量界定發展速度與規模。
改變污染監管治理觀念,從末端治理、濃度控制變為全過程總量、濃度雙控制;由單純行政手段變為自我約束、完善,主動發展生態工業,進行清潔生產;由單純防治污染變為防治污染與資源環境管理相統一,生態環境、社會、經濟三效益的統一。當前迫切需要調整我省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和控制輕工、化工等污染大戶的污染物質產生量,盡快減輕污染強度。
加強江河污染治理力度,協調與上、下游各省的治污規劃、措施,盡快實現地表水質好轉。「十五」期間除繼續加強淮河治理外,重點治理黃河水質,保障沿黃城市合格飲用水與灌區合格農灌水。
加強城市環境的綜合治理力度。切實限控機動車數量與排放標准,限期清理煙囪等點污染源;發展公交事業,提高集中供熱、供氣比例;改造城市結構,果斷關、遷有污染傾向的工廠與開發機構;實施最嚴格的城市水源保護辦法,讓人民喝上「放心水」;盡快實行污水集中處理與垃圾無害化處理;注重城市雜訊、電磁、光、熱污染等特有污染類型治理,創造舒適、安全、安靜的生活工作環境。
注意治理農村地區面源污染,實施生態農業,降低農葯、化肥施用量與地膜使用量,堅決制止鄉鎮企業污染回潮。查清地方病病因,對症採取治理措施,實行嚴格的肉、蛋、奶、糧食、蔬菜等的質量檢測標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研究制定環境價格及稅(費)政策,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經濟與環境關系的杠桿。
加大環境保護科技投入,盡快開發出有效治理造紙、製革、化工、印染等重污染廢水和煤矸石等礦山尾礦治理與綜合利用技術。
8.自然災害類防禦
最大限度減輕自然災害損失。堅決執行《防震減災法》、《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水法》、《防洪法》等法規,爭取切實提高自然災害預報和防治能力。
科學配置自然災害防治力量。制定全省《自然災害防禦規劃》,建設自然災害防災減災統一指揮機構,統籌協調民政、氣象、水利、地震、地礦、國土、建設、林業、農業、社會保障等各部門。以高技術綜合手段建設自然災害預期預警與中長期預報信息網路系統。加強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超前預報、實時監測、隨時監控、及時決策,促使自然災害防治手段現代化。
注意經濟建設、自然災害防治與自然規律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把「人定勝天」的意識變為「天人合一,和諧相處」。農業要停止山地開荒、圍湖造田;工程建設與礦山建設要進行地質災害評價,慎重選址,嚴格遵循地質規律施工,預防重大災害損失;水利建設要注意攔疏有度,留夠行洪滯洪空間與下游用水,要考慮洪水資源化利用,變害為利。
均衡投資政策,把過多強調的防洪抗洪投資部分轉移至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滑坡泥石流防治、氣象、地震預報等方面來。這樣可收到綜合防災減災效益,變被動防治為主動防治。
Ⅵ 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的區別
一、含義不同
1、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2、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本質上沒有區別。
3、合作社是勞動群眾自願聯合起來進行合作生產、合作經營所建立的一種合作組織形式。首先強調的是合作,然後是經濟組織,這是兩個基本要素。
二、主要任務不同
1、家庭農場是生產組織,發展生產是家庭農場的主要任務。
2、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互助性經濟組織,幫助家庭農場發展生產,做好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任務。
三、特徵不同
1、家庭農場有四大特徵:
(1)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
(2)適度規模種養殖;
(3)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
(4)符合其他各省申報標准。
2、合作社有六大特徵:
(1)至少要有五名以上農戶發起成立,農民成員至少佔80%以上,成員沒有上限,可以跨地區發展社員;
(2)對土地規模沒有要求,但要有營業場所和注冊資金;
(3)農民入社自願,退社自由,實行民主管理;
(4)主要針對社員開展業務 ;
(5)合作社業務包括農資、農產品的銷售、運輸、儲藏、加工等;
(6)在縣級以上工商局登記注冊,取得營業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