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背街整治
㈠ 北京市書記「故地重遊」有什麼意義
日前,市委書記蔡奇利用一整天時間到東城、西城調研檢查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並主持召開座談會。他強調,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行精治共治法治,堅持不懈抓下去,更加註重整治與提升同步推進,更加註重共建共治共享,更加註重市民群眾的獲得感。
要廣泛動員群眾,發揮各類志願者作用,吸收更多專業力量加入,把責任規劃師作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專業顧問團隊,讓群眾監督評判。鞏固整治成果,關鍵要抓好「最後一公里」。要建立「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工作機制。主責部門著重抓好頂層設計、制定標准、督促檢查,該由地方管的事情交給區里,用好街巷長、小巷管家。駐區企事業單位要主動參與門前三包。東城、西城兩區要統一規劃管理要求,加強工作協同,注重解決道牙現象。要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㈡ 為何說背街小巷「煥新」要按准民生痛點
日前,市委書記蔡奇走街串巷一整天,調研檢查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他邊走邊看,不時向居民詢問菜價貴不貴、品種多不多等身邊問題。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他進一步為整治提升工作把脈,其中特別提到,要補充早餐點、菜場、便利店等便民設施。
尋常巷陌,百姓門前,關乎民心向背。但越是這樣的關鍵之處,事務越是紛繁復雜,很多議題有待在實踐中探索。在這一過程中,困局自不會少,但時刻關注民意風向,在有效溝通中促進社會共識、完善公共治理,定能求得最優解。
㈢ 北京市菜市場今後為何不建新不拆舊
「菜市場今後不建就不拆」「1141條背街小巷都將建出自己的『性格』」「某些地區開牆打洞反彈達17%,將及時監控整治」……7月3日,北京市發改委主任談緒祥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提案辦理面對面」系列直播訪談節目,就今年北京市的疏整促工作,與兩位政協委員和眾多網友溝通對話,直面北京疏解和提升工作,並對市場關注的話題做出回應。
1141條背街小巷將有各自的「顏值」
做客訪談間的另一位市政協委員、北京同仁醫院老年科副主任劉琦,則關注背街小巷的治理,「有什麼樣的計劃或者考慮,怎麼樣進行整治?」
談緒祥回應稱,今年全市已確立了1141條背街小巷作為治理的工作目標。除了總的任務量之外,今年背街小巷的整治工作,還將「增加每條胡同的特色和顏值」。
「實際上每條胡同有它的性格,都是跟生活在裡面的人緊密相關的。」談緒祥進一步解釋說,今年將聘請責任規劃師進行科學的設計,精心打磨每一條街巷,歷史文化內涵和老百姓的需求,都將在規劃設計中去充分考慮。
來源:北京青年報
㈣ 北京故宮周邊開展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是怎麼回事
根據報道,北京市東城區東華門街道正式啟動「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專項行動,並率先對故宮周邊的景山前街、五四大街(紅樓段)、北河沿大街進行專項環境整治,計劃用一周時間對這三條大街上的違規牌匾進行整改,並拆除38處違法建設,共2331平方米。
未來一年內,東華門街道將以「十無」為標准,對22條主要大街、87條背街小巷進行集中治理,全面完成「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
㈤ 北京明確今年疏解整治成重點任務了嗎
今年北京將拆除違法抄建設4000萬平方米,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圍內基本無違法建設,疏解退出500家一般製造業企業,整治提升核心區615條背街小巷,完成PM2.5精細化來源解析等。
北京市提出,要更加註重疏解整治與提升同步推進,更加註重市民群眾的滿意度。因地制宜補建菜場、便民商業網點,建設休閑綠地、口袋公園、養老驛站,加裝電梯,增設停車設施等,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改善人居環境。市場疏解涉及群眾生活的,要優先補位提升。
㈥ 大柵欄老街區城市管理的難題是如何解決的
據報道,北京大柵欄1.26平方公里的地界內,大大小小的胡同街巷114條,作回為「全國首個中華答老字型大小集聚區」和首批「歷史文化街區」,大柵欄歷史遺存多、老字型大小多,是最讓人驕傲的古都「金名片」之一,但是城市管理難題和民生難題相互交織,也是其多年來治不了病根兒。
大柵欄街道工委負責人表示,以民生需求為導向,街道對整治後空間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利用,在堅決做減法的同時,我們也在謹慎做加法,圖書館、文博館,還有展示地區殘疾人手工藝作品的「民藝坊」,對於胡同里的老街坊來說,家門口變清凈了,還多了休閑、養老的好去處。
希望大柵欄可以成為城市難題解決的範例!
㈦ 北京東城區如何治理共享停車
近日資訊,老城區空間有限,停車問題一直困擾著老百姓。去年東城區王府井、東直門、東花市等地區的不少公共建築、寫字樓紛紛與周邊街道、社區結對子,拿出一部分停車位與居民共享。截至去年底,全區實現共享車位6500個。
目前該理念計劃在西城的什剎海地區、白塔寺地區和天橋地區選址試點。
㈧ 北京東城將改造千條胡同有何意義
一條條街巷胡同,一頭連著數百年歷史,一頭連著百姓生活。作為北京歷史文化街區最多的地區,2017年4月,東城區開展了「百街千巷」環境提升工作,計劃在三年內全面完成178條主要大街、1005條背街小巷環境提升。截至目前,已完成134條大街、496條背街小巷環境提升任務……如何既擦亮歷史文化「金名片」,又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東城區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創新舉措?
攜手百姓解難題
保護歷史文化街區與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如何兼顧,是一個難以破解的問題,在很多地方,要麼開發商主導,商業化嚴重,「鄉愁」消失;要麼居民主導,建設無序,風貌雜亂。
以「公眾參與」為切入點,成為東城區「百街千巷」環境提升行動破解難題的新路徑。
㈨ 北京老胡同應該如何修復
近日在東城區三眼井胡同東口,7位手拿圖紙的工作人員沿著胡同邊走邊比比劃劃地議論著什麼。其中一位是來自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設計師康新宇,他用手摸著三眼井胡同91號新鋪裝的青磚切片外立面,對施工方說:「現在上面還有一點漿,將來擦乾凈了效果一定很好。」
東城規劃分局局長邵培表示,從今年6月份開始,東城區便以街道為單位,向專業社會機構聘任胡同責任規劃師,目前,東城區17個街道都已配齊。今年,東城區134條主要大街、512條背街小巷,都將通過整治刷新「顏值」,同時通過業態調整,為老胡同創造新生活。
保留歷史文化在這個基礎上創新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的。
㈩ 北京朝陽近期已清理2萬輛「僵屍自行車」是什麼情況
今天上午,在北京東二環外的朝陽區吉慶里社區,志願者、社區居民、物業單位開展「清凈家園、清理僵屍自行車行動」,100多人清理了近300輛廢舊自行車。
據朝外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對於背街小巷、居民樓下存在的共享單車亂停亂放、占據人行道等現象,社區居民議事廳也找到處理的辦法,志願者會引導騎車人碼放好共享單車,街道也在地鐵站、寫字樓周邊劃設了63個共享單車停放區,讓居民停放、使用共享單車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