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社會治理
Ⅰ 談談你對社會治理精細化的認識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12月12日上午,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和社會組織與協同治理研究基地聯合舉辦會議,邀請來自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的知名專家學者,圍繞社會治理精細化的緣起、任務、路徑等話題開展了深入交流。
一、社會治理精細化動因何在。
國家治理現代化催生社會治理精細化。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馬慶鈺教授指出,過去我們的工作範式經歷了從社會治安到社會管理再到社會治理的轉變。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背景下,傳統粗放式、經驗化社會管理已經無法滿足時代需求,必須加快向精細化社會治理轉型。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洪大用教授持相同觀點,他認為精細化概念起源於企業管理,指的是減少資源投入、降低管理成本,後來其逐步運用到行政領域和社會事務。以科學、理性為特徵的精細化管理代表了現代社會發展規律,因此社會治理精細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邏輯。
社會領域諸多問題是社會治理精細化的直接動因。中國行政管理雜志社社長兼總編鮑靜研究員提出,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不乏精細的做法,但「差不多」「馬馬虎虎」「大概也許可能」等思維方式也甚囂塵上,這就帶來社會治理標准化程度低,群眾工作不到位,社會事業服務表面化等一系列問題。共產黨人最講認真,社會治理精細化與認真精神是一脈相承的。要破解「最後一公里」難題,不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資源投入,更需要精細的制度設計和執行。
網路社會為社會治理精細化提供了物質基礎。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我國人口眾多且社會結構復雜,網路社會使得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更加多元,給社會治理帶來挑戰。與此同時,網路社會互聯互通的特徵也為精細化治理帶來契機。當前我國有近7億網民,12億手機用戶,5億多微博微信用戶。不論是建設以信息化為支撐的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還是建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如果離開了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都是不可能的。
二、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內涵和任務。
法治、自治、德治相結合的理念。綱舉方能目張,樹立科學治理理念是把握准確變革方向的前提。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長王名教授強調,社會治理精細化是對社會管理模糊化的反思和超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實現法治、自治和德治的高度統一。法治是社會和公眾的底線准則,在此基礎上劃分政府與社會的邊界。自治是社會主體性即自我規則和秩序,政府要起到培育引導作用,而非大包大攬。德治是社會內在的面向,強調各類社會成員道德自律。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魏宏教授也表示,現代文明下的社會治理應當秉持權利保障、民主參與、市場經濟、良法善治四大原則。只有真正從社會視角而非政府本位出發,才能確保社會治理精細化在實踐中不發生異化。
政府、社會、公眾相協同的格局。如何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是研討會熱議的話題。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傅昌波提出兩個建議:一是黨委、政府應側重法規標准、信息化、行為監管等基礎制度建設,這樣才能給社會和公眾騰出足夠自治空間;二是中央政府要向地方政府下放權力,讓具有信息優勢並嵌入城鄉社會網路的基層工作人員更好為民眾提供個性化服務。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黃浩明研究員進一步強調,社會治理格局亟待實現三大轉變:一是社會組織與政府部門要從依附的「伙計」關系轉變為平等的「夥伴」關系;二是社會組織與公眾要從利益關系轉變為協商關系;三是國內社會組織與國際社會組織要從對立的斗爭關系轉變為包容的競合關系。國內社會組織唯有通過學習國際規則才能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
崗位、人員、考核相支撐的制度體系。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程萍研究員等專家指出,社會治理精細化首先是政策制定的精細化,最終落腳到具體執行的精細化。要通過專業化的崗位職責體系,科學的目標管理體系,公正的績效考核體系,公平的考評結果應用體系,激發各類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尤其要重視政府自身履職精細化,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素養和能力。也有專家表示,提供完備的社會治理制度框架是政府職責所在,要加快互聯網、社會組織、公益慈善等領域立法,形成完整的制度閉環。
三、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實現路徑。
明確牽頭部門。多位專家表示,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的當務之急是明確或新建一個強有力的社會治理牽頭部門,賦予其明確的職責邊界,從根本上改善有關部門的尷尬處境,杜絕末端維穩和硬性管控的工作方式。實踐中,一些地方的社會治理體制正在向傳統回歸,這一問題值得高度關注。
摸清工作底數。有專家強調,底數不清就不可能實現精細化治理。可通過排查人口類型、利益訴求、關鍵風險點等信息,全面深入了解治理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治理和提供服務。基層要在內容上而非形式上建立工作台賬,尤其是關注貧困人口,嚴重精神病人等特殊群體。
實施重點突破。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傑秀指出,社會治理工作千頭萬緒,社區是實現精細化的突破口。社區能夠針對老年人、兒童、失獨家庭、司法矯正人員等人群提供多樣化、專業化、人性化服務,許多是政府想做但做不了的。要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並從制度設計、經費來源、能力建設等方面改善社區社會組織生存環境。
四、應把握好幾對關系。
技術和人文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於建嶸研究員指出,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提高了社會治理的精準度和靶向性,但若使用不當可能威脅個人隱私,甚至侵犯公民基本權利。與之類似,一些地方的網格化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機械化、擴大化等問題。因此需要在技術進步和人文關懷之間尋求均衡,承認並善待社會多元利益訴求,絕不能讓精細化治理異化為單純的管控。
秩序和活力的關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毛壽龍教授認為,人的身份具有多重性,個體嵌入不同社會秩序的結果是產生張力和沖突。不同主體的目標和身份沖突是正常的,關鍵是創新多中心治理合作機制解決沖突。要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等機制,使秩序沖突與內生活力相兼容,在動態均衡中達到最佳點。
社會治理與社會事業的關系。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張林江副教授指出,當前一些領域社會管控力度在加大,同時教育、醫療、社保等社會事業的服務規模和水平也在提高,此外市場機制在治理實踐中被越來越多地使用,這些現象都值得關注。理想的社會治理和社會事業關系是互補兼容,而不是「兩張皮」。決不能用社會事業代替社會治理,更不能把社會治理異化為管理社會。只有通過社會治理和社會事業的「雙向運動」,才能最終促進共享發展。
Ⅱ 信息化大社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將給電子政務帶來哪些影響變化
在我國基本國情和基本政治制度下,「社會治理」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代表和領導人民掌握政權、運行治權的過程,是強調在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統籌各方的格局下,政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介組織、人民群眾各方主體共同發揮作用的治國理政。「社會治理現代化」包括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兩個層面。其中,「社會治理體系」是保障治國理政有效運行的各項制度所構成的制度體系,「社會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現階段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重要任務就是全面建設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現代國家制度,更加有效地發揮國家和政府在現代社會治理體系中的核心作用。
電子政務作為依託於信息技術的新型管理模式,對於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方面,電子政務有助於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並促進治理結構扁平化、網路化,推動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另一方面,有助於提升社會治理的效率和質量,優化社會治理環境,推動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電子政務對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1、電子政務進一步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
在新時期,電子政務平台的發展加快了簡政放權的步伐,加快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化。
2、使政府服務更加豐富多樣
傳統的政府服務很難覆蓋所有領域,而電子政務利用統一的信息資源,通過網路、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可為公眾提供直觀簡便的多領域、多元化服務。
3、推動政府服務更加專業和精準
電子政務可以根據用戶偏好和智能化的數據分析,實現政府服務個性化定製,提高用戶滿意度。比如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深化政府和公眾間的互動,進一步優化服務項目。
二、促進社會治理結構轉型
1、在強化黨的領導的基礎上有效推進治理結構轉型
現代化的社會治理體系是以中國共產黨統籌領導下的多方主體共同發揮作用的制度體系。電子政務通過問政平台和網路監督增強黨的執政公信力和執行力,有助於進一步強化黨的領導基礎。同時,電子政務倒逼政府不斷簡政放權,有利於加快形成黨領導下的多元主體協同發揮作用的新型治理結構。
2、通過網路渠道促進治理結構扁平化和高效化
網路問政加強了高層決策者和行政執行層以及民眾的直接聯系,簡化了行政程序和層級,擴大了管理幅度,使組織結構趨於扁平化。
3、基於業務系統的創新加強跨部門網路化聯動
在電子政務環境下,跨部門聯動平台的建立成為可能,進而可真正建立圍繞活動連續運作的工作體制。比較典型的是全國普遍建立的行政審批大廳和部分網路審批平台,以及可提供多部門審批的一站式服務和遠程、網路審批。
三、推進社會治理方式升級
1、互聯網的開放公開特性不斷強化公眾參與
電子政務為社會其他主體參與治理提供了新型渠道,公眾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網路平台更快捷高效地參與治理,社會治理的多元參與特徵會不斷加強。
2、基礎資料庫建設使社會治理更加客觀有效
電子政務的推廣使政府能夠獲取原先難得到的各類公眾信息,政府核心業務資料庫和基礎信息資料庫不斷完善,政府和公眾的決策行為將基於大數據挖掘和分析而得到優化,社會治理將更加客觀有效。
3、電子政務平台使社會治理流程更加透明科學
電子政務將傳統的人格化管理轉變為系統程序化管理,讓政府工作受到同事、公眾和媒體多角度的監督,杜絕可能的「暗箱」操作和其他腐敗行為。
四、推動社會治理環境優化
1、通過多元化平台不斷推動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電子政務倒逼相關體制機制不斷革新,加快了相關的行政管理、公共服務、社會關系等方面的變革。如政務一站式服務帶動了全國政務系統公共服務大廳的建設和推廣,通過建立網路舉報和監督平台、移動醫療服務平台來推進反腐倡廉和醫療體制改革等。
2、利用互聯網監督轉變行政工作作風
電子政務有利於推動績效管理,有效地對政務服務進行評估和獎懲。同時也可以促進不同管理環節的業務協同,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3、通過網路問政平台增強政府公信力
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網上聽證等新的網路問政平台豐富了政府與民眾互動的渠道,使人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得以充分體現,有利於贏得公眾信任,見下表:
金鵬信息智慧政務解決方案
Ⅲ 社會治理網格化是啥來的
一、從總體性社會到社區建設:基層國家——社會關系的變遷
自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在「動員型集體主義」的發展模式下,中國社會始終是一個結構分化程度很低的總體性社會。在此種社會體制下,國家對經濟以及各種社會資源實行全面的壟斷,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三個中心高度重疊,國家政權對社會實行全面控制,而總體性社會的主要制度載體就是單位制。單位制的起源可追溯到建國前根據地時期所形成的對「黨的革命隊伍」的特殊管理體制,這種體制在生活上對成員一律實行供給制並且具有嚴格的紀律和高度的政治意識。建國後,黨將這種組織結構延伸到工廠、商店、學校、醫院、黨政機關等社會的各種組織和機構中,將其變成單位。單位幾乎壟斷了所有與成員有關的社會資源,使單位人完全依附於國家,從而形成了一種集政治、經濟、社會各種功能於一身的高度合一的綜合性社會管理體制。
二、網格化管理的勃興
所謂網格化管理,就是在保持原有街道——社區管理體制不變的基礎上,按一定標准將城市社區劃分為若干個單元網格,並搭建與統一的城市管理數字化平台相連接的社區信息化平台,通過加強對單元網格的部件和事件的巡查,建立起一種監督與處置相分離的新型基層管理體制。作為我國政府在基層社會管理模式選擇上的最新嘗試,網格化管理模式最早誕生於「數字城市」建設之中,是一種通過數字化平台整合資源、傳遞信息以加強管理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維穩任務凸顯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的背景之下,網格化管理表現出巨大的社會治理功效,在政府各部門得到較高的肯定性認同,並顯示出極強的橫向拓展和復制的能力,很快擴展到社會的其它領域,逐漸在社會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網格化模式的功能
網格化模式之所以為政府所推崇,主要是較之原有城市基層管理體制,其在社區治理上所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功能:
1) 社會控制功能
網格化模式核心的特徵,是社會管理的重心下移。而網格化管理模式則有利於克服這一弊端,它通過政府行政力下沉的方式,將原有的區級行政職權和資源直接下沉到街道,覆蓋到社區,實際上是在社區層面上對原有「條線」部門進行了重新的橫向協調。同時,由於它是在社區邊界不變的前提下劃分的更小基層單位——「網格」中展開,使得其對下沉的行政資源重新整合更為容易,變革的制度阻力也較小。網格化模式正是通過行政力的下沉實現了政權力量和社會個體在更微觀的層面上實現了聯接,個體更加明確的被納入了社區管理的軌道中,從而使社區治理的實際績效大大提高。
2) 信息傳遞功能
網格化模式可以看做是數字信息技術嵌入到科層化行政體制過程中引發的制度與技術互動的產物。在信息化時代,網路往往會使社會事件產生一種瞬間無限放大的效應,故在轉型期的城市基層治理中,那些看似是微小的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就可能會造成無法彌補的社會後果。而網格化模式通過網格管理人員的定時巡視和排查,將對社情民意信息的掌控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收集」,及時掌握第一手的社區動態,從而使得信息的「收集——反饋」間隔時間大大縮短。
3) 社區服務功能
網格化模式的另一功能優勢便是在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上,在以往城市基層權力結構下,公共服務資源只能下沉到街道一級,「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上級布置的各種難纏事務的具體執行都落到了街道頭上,面對面積過大、人口過多的社區,街道仍沿用行政化控制手段,自然難以提高公共服務的提供效率,而處於上級的條線部門又可以憑借其分工許可權的制度設置,相互推卸責任。網格化模式則是將公共服務的權責直接下沉到社區,在街道和社區之下建立了一個更小的執行單元——網格,將過去各自為政的資源重新整合並合理配置,這無疑有利於公共服務的提供效率。
2、網格化模式的局限
網格化模式之所以能夠體現出上述諸項優勢,主要源於政府行政力的下沉。面對當前社會群體多元化、社會矛盾復雜化的局面,網格化模式的推出體現了政府基於全面掌控基層秩序、實現社會穩定的心態。通過社會管理的下沉,將城市社區個體納入到社會行政管理體系當中,所體現的仍是傳統的「一竿子插到底」的全方位治理思維。在這一意義上,網格化管理在本質上仍然是技術治理背景下行政科層化力量的進一步展開。它是在未觸動原有「街道——居委會」體制的前提下在網格——社區之下細化出的微小單位——實現的一次行政資源和服務資源的整合。從網格化模式的制度安排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其三大功能中,仍是以社會控製作為目標的。正是因為如此,因缺乏社區力量的參與,在基層管理的權力結構上,它並沒有實現由「垂直結構」向「平面結構」的轉變,這使得它在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1) 從社會公共服務層面來說,網格化所能提供的服務較少,服務面較窄,帶有很強的執行行政任務的色彩,其持久性令人懷疑。盡管在網格中幾乎投入了街道——社區所能掌握的所有行政資源,但仍距城市基層全面的公共服務型治理甚遠。也就是說,網格化模式中社會管理的「下沉」中,行政責任的下沉多,而服務資源的下沉少。技術治理改革的主要特徵在於目標責任和量化考核,但是它並不能打破條線部門的科層結構和信息資源的壟斷地位,而全面的公共服務治理仍有賴於條線部門的權責在宏觀意義上的橫向整合與聯動,而網格化顯然還無法做到這一點。
2) 從社會管理層面來說,由於網格化管理模式的實質是政府行政力的強力下沉,將國家政權力量向基層社會的延伸,剛性的行政力是其維系的核心,運作結構缺乏彈性。網格化模式主要著眼於社會秩序的控制,它所代表的社會管理的下沉,實質上仍是政府行政力的下沉。
事實上,城市基層社會秩序的維護一直存在於兩個維度,即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維度與居民自上而下的自治維度。在社會矛盾顯著增加、政府管理難度加大的背景下,城市基層社會秩序的維護實際上取決於這兩個維度良性互動的程度。由於網格化模式所代表的行政力擴張的趨勢,其具備潛在的形成新的城市行政管理層級的可能性,不僅與簡化政府城市行政管理級別的趨勢不符,同時也蘊含著基層政權內卷化的風險。這無疑與社區治理的另個維度——社區自治之間形成張力,使原有的「國家—社會」結構發生變化。
金鵬信息網格化管理軟體
Ⅳ 創新社會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如果說工業時代的奧秘是分工,那麼互聯網時代的奧秘則是融合,是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社會合作。這就要求我們確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打造社會治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命運共同體,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2、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
社會治理現代化中,制度建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科學的社會治理理念和實踐經驗只有轉化為普遍適用的制度,才能成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巨大力量。
3、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
對社會治安進行綜合治理,是我國的特色,也是我國的優勢。面對社會治安新形勢,我們要以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為目標,以突出治安問題為導向,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提高動態化、信息化條件下駕馭社會治安局勢的能力水平。
4、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當前,我國公共安全形勢總體是好的。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地域遼闊、發展不均衡的國家,能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大局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4)信息化社會治理擴展閱讀
創新社會治理的原則
一是推進社會治理社會化。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社會,只有政府和社會攜起手來,才能建設好安全家園。要在發揮好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引導社會成員增強主人翁精神,激發社會自治、自主、能動力量,讓大眾的問題由大眾來解決。
二是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法治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最優模式,應該回應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種種問題。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構建社會行為有預期、管理過程公開、責任界定明晰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善於運用法治方式把社會治理難題轉化為執法司法問題加以解決。
三是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我國傳統文化中推崇直覺、感性思維,習慣於對事物進行模糊的歸納,嚴謹、理性、體系化的實證研究不夠。這種思維方式容易導致粗枝大葉、大而化之。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就要培育以尊重事實、推崇理性。
參考資料
人民網-《人民日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Ⅳ 如何理解社會信息化及其特徵
信息化是一個相對概念,同時又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變化著的進程,因此,不同的國家,由於經濟基礎和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實現信息化的具體要求也不同。但一般來說,實現國民經濟和人類社會生活全面信息化應該是信息化發展追求的高級階段目標。也就是說,社會信息化應該包含國民經濟全面信息化和社會生活全面信息化兩大部分內容。
(1)國民經濟全面信息化的三個層次。①企業信息化是國民經濟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基礎和核心。②產業信息化指的是傳統產業,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在內的生產、管理等各個環節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大力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建立各種類型的行業信息庫和網路,從而實現產業內各種資源的優化與重組,促進產業結構進一步合理化,並逐步向高級化的產業結構邁進,從而實現產業升級換代的過程。③國民經濟信息化是經濟活動逐步實現信息化的過程,指的是在國民經濟各個產業信息化的基礎上實現的整個國民經濟大系統內統一的信息利用、信息溝通和信息流動。
(2)社會生活全面信息化的內容。①社會生活信息化是指社會生活主體在一定社會領域中生存與活動方式和內容的信息化。②社會服務信息化從狹義的角度,通常指的是社會服務方式的信息化,它包括社會服務手段的信息化和社會服務方法的信息化。從廣義的角度,它還包括社會服務主體的信息化、社會服務客體的信息化和社會服務內容的信息化。社會服務主體的信息化涉及范圍較廣,包括社會服務行業的網路化、社會服務組織的信息化,以及社會服務人員的知識化等。③社會管理信息化就是指政府和社區管理機構充分利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包括信息技術、網路技術和各種信息化的辦公技術、調查技術、監控技術、傳播技術、溝通技術等來不斷提高社會行政效率和效益,從而更好地發揮政府和社區管理機構在社會管理中的職能和作用。社會菅理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問題。
社會信息化的特徵:
(1)社會組織網路化、扁平化。
(2)無所不在的信息網路。
(3)信息終端的基本普及。
(4)社會生產方式實現轉型。其主要表現為:一是傳統機械化的生產方式被自動化的生產方式所取代,生產方式的轉型加快了產品的開發速度,更重要的是實現零部件的一次開發成功,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二是剛性生產方式轉變為柔性生產方式,一方面突出了研發設計在整個生產流程當中的比董,另一方面注重模塊化部件和變異設計的零件;三是大規模集中性的生產方式正在轉變為規模適度的分散型生產方式,全球專業化分工進一步細化,而企業間各種形式的戰略聯盟成為分散型生產方式的補充。
(5)交易方式實現轉變。
Ⅵ 如何建設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以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提升社會公眾的安全感為目標,在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以公安機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通過整合社會資源,由違法犯罪防控網路及其運行機制所構成的系統工程。我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源於地方公安機關對城市治安管理的探索。公安部在總結地方城市治理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城市治安防控體系的概念。2009年,公安部提出構建「六張網、四機制」的治安防控體系,治安防控體系開始從城市拓展到鄉村。2015年,中辦和國辦印發了《關於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進入國家與社會共建階段。由此可以看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主體經歷了由地方公安機關到國家公安機關,進一步提升到中央政府,再發展到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良性互動階段。這一發展路徑遵循了國家治理邏輯和現實邏輯,是中國社會轉型和國家治理模式轉變的一個縮影。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在本質上是一個有組織的、系統化的社會控制工程,其內容不僅是防範和控制,而且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實現對社會治安秩序的維護,包括打擊、防範、建設、教育和管理等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將這些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治安防控體系的功能更加豐滿,措施更加多樣化,更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
社會治安的「立體化」防控,主要體現在多維度和多層次兩個方面,即立體化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可以理解為多維度的防控和多層次的防控。多維度主要體現在時間上的全時段防控、空間上的人類活動地域全覆蓋、觀念上的社會公眾自我防範意識提升、社會關繫上的社區居民協同防控及鄰里守望;多層次性主要體現在四個層面:一是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層面,既要重視傳統的現實社會防控體系建設,也要加強網路環境下的虛擬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二是國家和地方層面,以系統論為指導,從更為宏觀的視角構建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相統一、相協調的防控體系;三是從主體上強調政府與社會的協同,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加入到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中來,尤其是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形式,建立多元主體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對此,《意見》中特別強調堅持黨委和政府的領導,發揮市場和社會的協同作用,實現互動互補、共同治理。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中,要堅持群眾路線,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拓寬群眾參與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的渠道,依法保障群眾的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和建議權;四是城市和鄉村層面,不僅要關注城市的社會治安治理,而且要多加關注鄉村地區的社會治安防控基礎設施和基本制度建設,實現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繫上的城市與鄉村協調共進。總之,立體化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是中國社會轉型期,治理違法犯罪、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系統工程。
社會治安的「信息化」防控,在一定意義上是強調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中數據和信息的關鍵性、基礎性作用。現代信息技術具有數字化、可視化、全程留痕等特點,憑借發達的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可以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行全程追蹤,為防控社會治安問題提供有效手段。在邁入大數據時代的形勢下,通過大數據的科學分析,可以對社會治安中的問題進行預測,展現傳統技術方式難以展現的關聯關系,實現對各類風險的自動識別、預警,由此預防和減少社會治安案事件的發生。
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信息化的建設中,信息資源一體化或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建設是增強防控體系效能的重要基礎。在治安防控體系的具體運行中,要盡快解決信息共享困難、應急處置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根據國務院《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要求,到2018年,中央層面將實現數據統一共享交換平台的全覆蓋,實現金稅、金關、金盾等十多個信息系統的數據共享和交換。對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而言,要通過信息採集網、數據平台、數據雲和公民信用根的建設以實現信息共享。例如,對電信詐騙等新型犯罪,一些地方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詐騙信息進行監測、攔截和用戶提醒,對偽基站進行識別、封堵,善於運用互聯網思維、方法,破解防範難、破案難等問題。2015年11月,公安部聯合中宣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等22個部門組織開展打擊治理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專項行動,追根溯源,全鏈條偵查打擊,運用信息化、立體化的防控手段對電信網路新型違法犯罪實施有效治理。
從立體化和信息化二者的關系來看,信息化是立體化的基礎,即以信息化為支撐加快建設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在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將現代信息手段與傳統有效做法緊密結合起來,提升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能力,推動社會治安防控轉型升級。在治安防控體系信息化過程中,要注意強化信息採集的全面性和信息採集質量,通過布建和整合門禁系統、移動上網、視頻監控、電子圍欄、物聯網等智能化信息採集渠道,全面掌握轄區內的人、地、物、事、組織等基本信息及吃、住、行、消費等動態信息。在此基礎上,加快信息整合、共享和深度規模應用機制的建設,尤其是充分利用雲技術,提升「數據決策」指揮實戰能力,提升對涉恐等重大事件及群體性事件的動態研判、動態評估和動態預警能力。例如,有些地區公安機關在反恐工作機制上,把情報工作向基層下移,密切關注極端組織、恐怖分子的動態,提高預防、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的能力。通過建立公安、安全等部門的情報信息通報共享機制,做好社會治安風險信息的綜合研判,及時准確掌握「三股勢力」等境外敵對勢力的動向,及時掌握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和突出問題,科學預測一定時期內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問題,高度重視情報信息基礎工作,形成「村連村、鄉連鄉、農村連城鎮、公安連社會」的情報信息網路。
Ⅶ 信息化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
你好。信息來化手段現代主要應用於自教學實踐中,可以應用的內容包括:硬體、軟體和資源。
硬體有比如投影、電腦、手機、VR設備等,軟體主要有手機端何電腦的各種應用軟體,說白了就是手機APP,資源就是各種網址教材、學習資料等內容。
Ⅷ 請談談網格化社會治理的內容有哪些
所謂網格化管理,就是在保持原有街道——社區管理體制不變的基礎上,按一版定標准將城市社區劃分為若干個權單元網格,並搭建與統一的城市管理數字化平台相連接的社區信息化平台,通過加強對單元網格的部件和事件的巡查,建立起一種監督與處置相分離的新型基層管理體制。作為我國政府在基層社會管理模式選擇上的最新嘗試,網格化管理模式最早誕生於「數字城市」建設之中,是一種通過數字化平台整合資源、傳遞信息以加強管理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維穩任務凸顯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的背景之下,網格化管理表現出巨大的社會治理功效,在政府各部門得到較高的肯定性認同,並顯示出極強的橫向拓展和復制的能力,很快擴展到社會的其它領域,逐漸在社會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