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河治理
1. 買樓盤在玉林買還是在北流買好
我是北流人,我喜愛我們的北流城,但就買房就事而論,我個人覺得,版玉林比北流好,玉林權有幾個大型批發市場,匯集各縣市經商營商的人流,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都比北流多得多,投資置業的話,玉林的房產升值空間應該比北流大,作為出租房產也應該比北流市場更廣,而房價方面,北流的房價卻不比玉林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說到環境質量吧,北流現在的瓷廠治理的治理,搬遷的搬遷了,大氣質量相對早幾年應該是稍微有所改善的了,但北流作為玉林地區的一個工業重鎮,空氣質量要真說得有多好的話,那得到鄉鎮去就有比較新鮮的空氣,玉林的空氣呢主要應該是汽車尾氣和城市基建塵煙,空氣質量都差不多吧,至於水質,北流就稍微比玉林好一點,北流有一條圭江河,源頭在北流的平政鎮,水庫也比較多,而玉林的南流江的源頭卻是起源於大容山流經北流後再流入玉林,南流江水質肯定比不上圭江河,我懂的就這么多,就我個人而言,就房價和投資價值,升值空間而論,我覺得玉林買房比北流好,但我個人是在北流買房的,因為我喜歡我們的金北流,我的家人和朋友也都在北流。
2. 流經北流的河叫什麼江
圭江河
從南部六麻上里流下來
差不多十五年前左右圭江河的河水都還是很清很乾凈的
可是到了後來排污問題把這條江給污染了
直到現在都還沒治理完畢
3. 母親河甌江的水為什麼這樣渾濁
甌江水黃是因為江水中的泥土膠體遇到海水中的鹽產生沉澱,不可治理!
原來甌江水黃到甌江大橋,即梅嶴一帶,後因麗水建了緊水灘水庫,導致甌江水黃到雙潮鄉一帶.
還有一個原因:
現在甌江水渾濁,很重要的原因是青田一帶挖沙造成的,甌江上游挖沙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以前,甌江上游還是非常漂亮的,現在日夜的挖沙,青田甌江大溪和小溪兩岸原始生態被嚴重破壞,真實非常的新心痛,另人揪心啊?嚴重後果是下游水流緩的地方開始淤積,比如自從60年代驛頭棟(堤壩)被沖毀後,西洲島的北流開始淤積,現在西洲島落潮死基本上和永嘉橋頭幾乎是連在一起了,而這樣的嚴重後果是,大水時,南流的水流將嚴重危及金溫鐵路和330國道的安全.
江面寬闊,由於江流海潮相互激盪,彼此消長,泥沙沉積,形成了西洲島、江心嶼、七都塗、靈昆島四個江中沙洲.
溫州人以前用的自來水就是甌江上游的水,現在有了珊溪水庫,自來水水質大大改善
一、探訪溫州甌江的緣由:
早在兩個月前,關於「溫州地域環境對地方經濟影響」的調研主題在我們心裡折騰著,2012年7月19日,我和一位同仁搭乘長沙至溫州的航班,計劃到溫州展開該主題的公益調研工作。在飛機上,偶遇人民日報主辦的國際金融報的三位記者,交談中,得知他們此次溫州之行的目的,主要是實地采訪關於溫州甌江受到嚴重污染的情況。甌江也正是我們所要調研的課題即溫州地域經濟調研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於是我興趣大增,決定隨人民日報國際金融報的三位記者到實地看個究竟。
2012年7月20日上午9點,我們和人民日報的記者一同到了溫州青田縣溫溪鎮溫溪村老年協會,聽老年協會的一些老人訴說甌江被污染的情況。老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字字真切,對甌江的污染痛心疾首!據老人們介紹,10年前的甌江清澈見底,魚類豐富,鷗窵群歡。那時候的江水可以直飲,甜美純清。青山綠水養一方人,長壽老人處處可見,甌江確使溫州兒女引以為豪。而今天的甌江變得混濁不堪、水流暗黑,河水透出一股股令人掩鼻的腥臭味,沿江的居民見江心懼、見江心憂。污染的河水嚴重損害了當地人民群眾的健康,罹患癌症和其他疑難雜症者比過去大幅增多,至於直飲甌江水在年輕居民看來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上午10點左右,中國法治調研中心兩位同志和人民日報的兩位記者,直接走訪了污染源比較嚴重的亞太皮革有限公司,在一個小時的專訪中,廠方人員一直滔滔不絕地講他們排放的水如何符合國家一級標准等等,但我們經多方了解,實際情形與廠方的介紹明顯不符。
二、溫州模式的奇跡起因於五寶:一山、二水、三廟、四海、五戲
我們在溫州雖然只逗留短暫的幾天,但是心中自有羅盤,這里的奇山異水培育了優秀的溫州兒女。
山:此坡遙望對門嶺,沒有勤勞敢折松。多山的溫州折射出人們起伏、波折、多難和勤勞的生活。勤勞的溫州人在頑強、努力和拼搏中,不但培育了有如山松坡樟的精神氣質,也在這本不屬宜居之地的環境里構建了宜居的人文環境。
水:溫州雖然內涵三大水系(甌江、飛雲江、鰲江),唯有甌江展雄姿。甌江之水乃溫州金、經、精三寶,有這寬闊的水路,才有智者神鹿遷徙和守居甌陸,才會打通族民脈絡,才有今天溫州的精氣神。甌江優美的水質便孕育了這里的甌海文化。
廟:這里的廟堂和祠堂很多,證明這里的溫州人就是東方中國的猶太人之說。廟堂使這里的人有敬畏心、真誠心、感恩心和團結心。祠堂使這里的人有愛心、孝心、親情和鄉情。他們潛意識的經咒、祈禱給了溫州人智慧,也使溫州人持恆守志。
海:孕育了溫州人的海洋性格,讓溫州人飄洋出海變成平常事。
戲:南戲幾時哼唱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南戲培育了溫州精神,南戲也是溫州人之間進行溝通的媒介;南戲還是激發溫州創造力的重要精神資源。
三、而今「母親」已病,兒女遠行不知何時歸?
如今,甌江水質變差了、魚蝦不見了、鷗鷺不來了,連最喜歡親水的小孩也躲避得遠遠的了!江水「死亡」,山、戲、廟、海也都少了往昔的精神氣。雖然,溫溪老年協會的投訴,看似麗水青田上流原因,實乃金華麗水養溫州啊!據說古時候有一星宿神仙落腳於大微山,給這里留下了很多神奇的傳說。神奇般的山有了神奇般的水,鷗江滋養了鹿城——今天的溫州。
根據2008年麗水關於甌江污染的調研報告得知:在麗水段統計的每度甌江的污染情況:
工業廢水排放量:6323萬噸;氨氮排放量:7221萬噸;生活污染625萬噸。
我們特意驅車沿麗水到甌江出海口走了一趟,行進中注意到在青田溫溪和永嘉的橋頭,正好是甌江污染清晰可辨的分水區,青田往上遊走水質漸漸清澈,往下遊走則越來越混濁和腥臭。我們徘徊在溫溪鎮,看到有亞太皮革有限公司、青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意爾康等大型污染源企業的排污情況。特別是亞太皮革有限公司附近,氣味特別濃,江邊水質特別差,肉眼可辨水色為暗黃,無法形容惡水襲人的感覺。據舉報,這些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廠內的污水處理系統只不過是「聾子的耳朵——擺看」。根據青田上下游的清澈度來看,水清程度大約是一比三的比例關系,年度污染為上游的三倍有餘,即下游年度污染大約是:
工業廢水排放量:18000萬噸;氨氮排放量:21000萬噸;生活污染1800萬噸。甌江污染情況之嚴重就可想而知了!
甌江是溫州、麗水的母親河,「母親」病了,但溫州兒女還在遠游!一條臭河難道就讓溫州世界各地的遊子忘記了故土嗎,一些在外闖盪多年的遊子、因慢慢變老如今想落葉歸根的遊子、一些在外打拚有了積累想攜帶資金反哺家鄉的遊子,只因母親河的污染使得心中有了無限的糾結……
四、甌江難道真的沒被污染嗎?當地政府真的沒能力治理甌江嗎?官方真的不知道甌江被嚴重污染嗎?
甌江沿途的工業廢水、化學物質、生活垃圾,直接造成了甌江水的污染,而挖沙動基、大興土木造成水土流失,也助長和加快了甌江的污染。這其中,甌江流域數十家皮革廠、水泥廠、電鍍廠化工廠等帶來的「三廢」,是造成甌江水污染的最大罪魁禍首。地方政府為了搞活經濟、追求政績,引來了一批污染企業,而落地的企業不顧良心譴責,逆天而行,只管撈錢,不考慮居民的死活。工業污染破了溫州的風水,斷了溫州的龍脈,使溫州昔日美好的甌江時代成為一種回憶。這,成為了溫州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甌江的污染有目共睹,人人皆知。每一個有污染源的企業家和每一個政府官員心底里都很清楚,特別是當地的老百姓心如明鏡-------
在甌江的「身」邊,伴她而行的是一條奇特而大氣的高速公路——溫麗高速,高速路基本上由十多座高架橋和幾十個隧道組成,據說,這條高速路的造價,是平原高速路的5倍以上!我們不明白的是,當地政府有能力修一條如此高水平的高速路,為何沒有能力治理母親河——甌江?
五、細品溫州
溫州,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是浙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全國首批13個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是全國18個港口城市之一,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是中國綜合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的試點城市,也是國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試點城市之一。全市轄三區兩市六縣,陸地總面積11784平方公里,人口750多萬,其中市區人口190多萬。甌江(Ou River)因溫州古稱甌而得名,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流,處浙江省東南部,古名為「慎江」,也曾稱「永嘉江」或「溫江」。發源於浙江省慶元、龍泉兩縣市交界的百山祖鍋帽尖。(浙閩邊境洞宮山西北),東北流至麗水城郊附近折向東南,流經龍泉市、雲和縣、蓮都區、青田縣、永嘉縣、鹿城區、龍灣區,從溫州市流入東海。全長388公里,總落差1080米,流域面積1.79萬平方公里。上下游落差1300米,平均年流量202億立方米。
「東甌名城」溫州,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中國沿海九個港口之一,公元323年,著名學者郭璞選址始建溫州城。相傳建城時,有一隻白鹿銜花跨城而過,所到之處一片鳥語花香、祥雲騰飛,故又名「鹿城」。 「東甌山水甲江南」,溫州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被譽為「海上名山、寰中絕勝」的雁盪山,號稱「天下第一江」的楠溪江,以及峰險洞幽的百丈漈三個國家級名勝風景區;有以「東方夏威夷」著稱的南麂山列島和有「動植物王國」之稱的烏岩嶺自然保護區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溫州還是改革開放較早的前沿城市,商業經濟相當發達。溫州人幾乎家家戶戶經商,專業市場遍地開花。一方面,外資大量湧入溫州,使其迅速發展成為科技先進、經濟繁榮、文明富裕的現代化商貿港口城市;另一方面,溫州人開辦的公司遍布五洲四海。「溫州模式」、「溫州速度」、「溫州商人」,享譽海內外。
溫州,文化燦爛的東甌名鎮,公元前192年是東甌王騶搖的都地。公元323年建郡,為永嘉郡,傳說建郡城時有白鹿銜花繞城一周,故名鹿城。公元675年始稱溫州。歷史上以手工業發達著稱,是青瓷發源地之一,造紙、造船、絲綢、綉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國歷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之稱。溫州是南戲故鄉,14世紀中葉溫州著名劇作家高明的《琵琶記》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溫州人傑地靈,代有名家,南宋時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和以「永嘉四靈」為代表的江湖詩派,近現代的孫詒讓、夏鼐、夏承燾、蘇步青等,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科學史上都具有重大影響。
溫州市場經濟起步較早、發展較快,曾以「小商品、大市場」聞名全國,是中國個體私營經濟的先發地區和股份合作經濟的民祥地。曾被新聞界、理論界稱為「溫州模式」,也有叫「溫州經濟格局」、「溫州發展路子」。經過20多年的演變,溫州經濟格局不斷得到創新,更加凸現出自己的特色。
溫州人憑借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精神,在改革開放中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第一個實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個制定私營企業條例,第一個建立股份合作制企業,第一個實行國有土地有償轉讓等。200餘萬溫州人在全國、在世界各地建起了眾多的溫州城、溫州街、溫州村、溫州店。走南闖北的溫州人,把溫州經濟與全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聯系在一起,這成為我國一個獨特的經濟現象,它不僅促進了溫州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對全國經濟發展作出了溫州人的貢獻。
溫州追求:
——建設東南沿海大商港,包括交通樞紐港、商貿港、金融港、信息港,使溫州成為區域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 ——建設國際性輕工城,使溫州成為世界輕工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集散基地和創新基地;
——建設最具活力的開放城,使溫州成為機制活、商機多、投資回報率高的創新之城、活力之市;
——建設濱海山水文化名城,實現溫州城市發展由「甌江時代」向「東海時代」跨越,由濱江城市向濱海城市邁進,同時搞好生態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使溫州成為宜居、宜商、宜創業的地方。
素稱"魚米之鄉"的溫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郡,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說明這里一直保持著宜居的環境。溫州追求中「把建設建設濱海山水文化名城,同時搞好生態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使溫州成為宜居、宜商、宜創業的地方」放在決策的主要位置。然而,甌江的污染狀況與決策極不符合!
六、中國法治調研中心關於甌江治理的初步意見
1、我們中國法治調研中心將委派莫主任在甌江流域繼續收集一手資料。
2、進一步組織相關學者、環保機構和相關媒體進行深度調研,將調研的報告呈送國家有關部委、省市各職能機構。
3、曝光污染源特別嚴重的企業和單位,形成人人監督的態勢,讓污染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4、調動社會各級力量,堅決打擊和阻止企業惡性排污行為,該整改的整改,該關閉的關閉。環境重於一切利益!
5、組織各地的溫州商會、媒體和學術機構參與「甌江治理」論證會,以此調整溫州的風水,疏通溫州的龍脈。同時,將國內外治理內河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引薦到溫州和麗水,用溫州人治理溫州和治理天下的勇氣來治理甌江!
4. 八水繞長安是哪八水
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具體如下:
1、渭河。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2、涇河。
是渭河一級支流,也是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即黃河二級支流。它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南源出於涇源縣老龍潭,北源出於固原大灣鎮,於高陵縣陳家灘注入渭河。
3、灃河。
發源於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灃峪,流至咸陽市匯入渭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 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
4、澇河。
發源於秦嶺梁的靜峪腦,源出澇峪,河長43.8公里,集水面積346平方公里,(一說全長75.8公里,流域面積441平方公里 )年總徑流12786萬立米,最大流量904(1957年7月16日)秒立米,最小流量0.37秒立米。
5、潏河。
發源於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秦嶺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區最負盛名的河流。潏河在牛頭寺附近分為兩支,向北為皂河,向西則與滈河合流匯入灃河。
6、滈河。
發源於西安市長安區石砭峪,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292平方公里。與潏河在香積寺匯合後向西,在戶縣秦渡鎮附近注入灃河。滈河繞西安之南。
7、滻河。
發源於藍田縣湯峪,是灞滻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經西安灞橋區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全長70公里。滻河繞西安之東。
8、灞河。
發源於藍田縣灞源鎮,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63.7平方公里,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
(4)北流河治理擴展閱讀:
「八水繞長安」盛景回歸:
灃渭生態區的建設,便是以打造百年安瀾的水利工程和柔性治水的示範工程為目標,將河流治理和水污染防治緊密結合、統籌推進。目前,該生態區已建成生態濕地景觀6500畝,水面4000畝,形成以城為主體、水為紐帶、田為點綴具有大地景觀、郊野風貌、田園特色的濱水生態景觀廊道。
在規劃設計時,注意保留原有河道自然形態,隨灣就灣,增加了灘面面積,在灘地內布設兒童、健身活動廣場、人行步道等設施,將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融演繹到極致。
西咸新區能源金融貿易區建設部部長程德介紹說:「夏天的時候,河灘上種植了水稻和油菜,景色很美。」如今的灃渭生態區,環境和諧,景色優美,已成為市民經常光顧的旅遊景區。
5. 唐河的河流治理
1972年,山西省靈丘縣水利部門組織實施治理唐河的工程。設計壩高2.5米,回水深2米,基答礎砌深2米,背水邊坡1:1,迎水邊坡1:0.25。此年7月縣、鄉(流經鄉)成立了根治唐河指揮部,村成立了指揮組。6個鄉鎮農忙時出勞力30%,計2650人;農閑時出勞力80%,計7050人,至1973年4月共修石壩54210米。
河北省的唐河泛區無堤埝約束,河道變化無常,北流侵佔清水河道,頂托清水河及府河洪水下泄,淹沒大片良田。1946年夏,冀中行署工務局唐河辦事處,修築上起溫仁,經北鄧村至東閭長約12公里的唐河右堤。1960年修築溫仁以下唐河固槽,並築兩堤。1965年從東石橋改道入府河,從連環閘向東北,穿漕河堤入藻雜淀。1966年春,開辟唐河新道,從東石橋村東南、保滄公路大橋向東北,穿四門堤,在安新縣同口村北入馬棚淀。
唐河及其支流通天河、三會河、逆流河諸水匯集於西大洋水庫。西大洋水庫在唐縣西雹水村北一公里處,控制唐河流域面積的88.7%,庫容10.7億立方米,保定市四大水庫中僅次於王快水庫,對保定市的工農業生產、防洪、生活用水有重要作用。
6. 印度河的流向是自北向南還是自南向北
印度河主流向是由北向南,流入印度洋。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語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
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僅次於恆河,為該地區的文化和商業中心地帶。河流總長度2900~3200公里。印度河文明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農業文明和定居社會主要文明之一。
(6)北流河治理擴展閱讀:
印度河治理和開發的首要任務是灌溉。印度河灌溉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沿印度河兩岸狹小的地帶就已發展引洪灌溉。
到公元五、六世紀發展到修建引水灌溉渠道。1605年建成了第一條永久性灌溉渠,渠長80公里.將拉維河水送到拉合爾以西約40公里的謝胡布爾(Sheikhupura)。1850年修建了引拉維河水的上巴累一多阿布渠。
1870年又修建了從薩特萊傑河引水的色爾漢德渠。1887年在拉維河上修建了馬拉拉閘,進入丁有壩引水階段。1905-1915年修建廠第一項跨流域引水工程,開挖了上傑赫勒姆河引水渠(運河)和上傑納布河引水渠(運河),將傑赫勒姆河的水調入傑納布河,又將傑納布河的水調入拉維河。
到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的規模已經很宏大,在干支流上修建了近40座攔河閘,每個閘上游有若干條引水渠或相鄰河道之間的聯接渠(運河),在河間地內發展大片的灌溉區。
7. 西門豹治理的漳河是哪條河
河北漳河
漳河是現在安陽和邯鄲的分界線,衛河支流。位於中國河北省、河南省之間。源出晉東南山地,有清漳河與濁漳河兩源。清漳河大部流行於太行山區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區,泥沙較少,水較清。濁漳河流經山西黃土地區,水色渾濁。兩源在河北省西南邊境的合漳村匯合後稱漳河。向東流至館陶入衛河。長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積(至蔡小庄)1.82 萬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縣(今林州市)境內建有紅旗渠水利工程。最早記載於:《山海經》。
安徽漳河
安徽漳河跨南陵、蕪湖、繁昌三縣。東鄰青弋江流域,西界荻港河水系,南依丘陵,北濱長江。主源澄清河,源出南陵縣綠嶺荷花塘,東南流,至新會店折東流,在孔村右納一小支流;折東北至河南村,左納峨嶺河來水,其下始稱漳河。基本北流,經觀音庵、柯家村,至南陵縣城北,左納西港河來水,以下進入平原,至文家村南,右岸有一水道(資福河),東與青弋江串通。漳河續北流,經黃墓渡至三埠管,右岸有一水道(上潮河),向東與青弋江串通。漳河續北流,至石?折西南流,至浮山折西北流,至峨橋左納峨溪河折東北流,至高埠又西北流,至大房村折東北流,至麻浦橋再西北流,於港鎮西注入長江。流域面積1359平方公里,其中山區508平方公里,丘陵區401平方公里,圩區450平方公里。河道長度115公里,其中南陵以下75公里。下遊河槽上口寬261米,底寬約170米,底高-4.2~5.4米,洪水深度7.0米左右。南陵獅子山站歷史最大流量為1420立方米每秒(1983年7月5日),最小時河干(1958年7月25日),最高水位17.21米(1983年7月5日),最枯水位9.21米(1967年9月1日)。
南漳漳河
源出南漳三景庄,向東經板橋、巡檢、肖堰、東鞏等地,折向東南,於傅家畈出界,與沮水匯於當陽縣境。南漳縣境干、支流長593.7公里,其中幹流長91公里;流域面積1150平方公里,其中幹流流域面積322.13平方公里。漳河橫貫南漳西南山區,主要支流北岸有西林河、東林河,南岸有楊家河、小漳河。河源三景庄海拔1220.5米,出界傅家畈海拔118米。河床沙泥結構,平均比降為8‰,平均寬30米。三景庄至幸家河段,群山夾峙,兩岸有雜林植被,到小漳河河道漸寬。小漳河以下河道曲折,水流較緩,兩岸植被較好。打鼓台水文站記載,汛期平均水位為249米,最高水位250.63米,最大流量見於1963年8月1日為3300立方米秒,最枯流量1975年5月8日為零。多年平均徑流量6.5億立方米,相應徑流深為505毫米。漳河水系建有小水庫31座,攔控面積為99.8平方公里,攔控率為8.8%。水庫有效庫容660萬立方米,灌田1.1萬畝。
8. 高分求建國後治理淮河的故事資料
摘要:淮河流域是南北氣候、高低緯度和海陸相三種過渡帶的重疊地區,是典型的孕災環境地帶;人口密集、物產豐富、交通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歷史上洪澇與乾旱交替,具有多災性。建國以來,雖經多年整治,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隨著社會經濟與人口的發展,自然條件也在演進變化。現狀中行蓄(滯)洪與人民生產、生活交織在一起,災與利皆源於水。面對這些變化,21世紀治淮規劃應在歷年治理原則基礎上加以新的調整。
關鍵詞:21世紀 淮河流域 治理規劃 對策思路
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全面治理的第一條大河。建國之初,毛澤東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1950年10月14日中央政務院又作出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提出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1991年淮河發生洪水後國務院作出了《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提出「蓄泄兼籌,近期以泄為主」的治水方略。經過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山丘區水土保持、水庫、堤防、河道、控制樞紐、行蓄(滯)洪區、調蓄湖泊、水文水情預測報、洪水調度、防汛通信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組成的綜合防洪體系,改變了歷史上長期遺留下來的「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悲慘狀況。初步分析,累計減免洪澇造成的災害面積2×107ha以上,經濟效益達2000餘億元,為總投入的6倍多。治淮成績雖然巨大,但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標准仍然不高,難以防禦建國以來的最大洪水;淮河幹流在防禦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時也要以犧牲行蓄洪區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為代價。乾旱較為頻繁,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趨勢更加明顯。因此,淮河的治理任務是艱巨的、長期的和復雜的。
1 基本情況
淮河水系原本完善,獨流入海,水流暢通。12世紀以後,由於黃河南泛奪淮近700年之久,使穎河以東的幹流淤塞破壞,排水能力顯著下降,洪澇旱災十分頻繁,且長期得不到系統治理。
1.1 自然特徵
淮河流域位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東臨黃海。現狀以廢黃洪為界,分為淮河與沂沐泗兩大水系,總面積27萬km2,其中淮河水系19萬km2。淮河幹流發源於河南桐柏山,流經河南、安徽至江蘇揚州的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km,總落差196m,平均比降為萬分之二,淮源至豫皖兩省交界的洪河口為上游,面積3萬km2,長360km,比降萬分之五。從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的三河閘為中游,面積約16萬km2,長490km,比降為百分之零點三,洪澤湖以下為下游,長150km,比降為萬分之零點四。
沂沭泗水系是沂河、沭河和泗河水系的總稱,均發源於山東沂蒙山區,流域面積8萬km2。
淮河流域是我國南北氣候、高低緯度和海陸相三種過渡帶的重疊地區和典型的孕災環境地帶。流域跨豫、鄂、皖、蘇、魯5省39市(地區)176個縣(市),現有人口1.6億人(1997年統計數),平均密度600人/km2,(平原達700人/km2以上),是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耕地1.22×107ha,約為全國的八分之一,耕地率為鞘44.6%,是全國的4.5倍,居各流域之首。1997年糧食產量850億kg,佔全國產量的六分之一;煤炭探明儲量700億t,佔全國的八分之一;現有火電裝機2000萬kw,京滬、京廣、京九、隴海等7條鐵路通過流域腹部。淮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油、棉生產基地。
淮河流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侯區,多年平均降雨880mm,時空分布極不均勻,6~9月份降雨佔全年降雨量的60%~80%。豐水年的雨量為枯水年的5倍之多。
1.2 洪水和災害
據史志記載,建國前400年間曾發生過特大洪水9次;10年左右就發生一次中等洪水。建國後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是1954年,沂沭泗水系為1957年和1974年,1968、1975年為淮河幹流上游和洪汝河、沙穎河特大洪水。1991年屬淮河流域的較大洪水。
淮河洪水造成的災情都很慘重。1593年7月下旬的特大暴雨,雨若傾盆,致使魚游城關,舟行樹梢,「方數千里,滔天大水,廬舍禾稼,盪然無遺,浮屍遍野」。1931年運河堤潰決,從淮陰至揚州,縱橫三四百里,一片汪洋。洪水所及,盪然無存。受災5.13×106ha,災民近2000萬人,死亡10.9萬人。1954年洪水,受災面積4.31×106ha,死亡2000多人。1957年沂沭泗洪水成災面積達2.00×106ha,倒房300萬間,1200多人死亡。1975年洪汝河、沙潁河洪水為歷史罕見,造成我國第一次2座大型水庫垮壩,生命財產損失慘重。1991年淮河洪水,受災耕地5.52×106ha,倒房196萬間,受災人口540多萬,損失糧食66億kg,直接經濟損失達340億元。公路被淹、工廠停產、鐵路幾度中斷。
淮河流域乾旱成災與洪澇災害相近。據統計80年間,全流域旱災的面積在1.33×105ha以上的大旱年有20多年。1989年流域四省旱災成災面積近4.53×106ha。南四湖、洪澤湖的水位處於死水位以下的年份越來越多,時間也有延長的趨勢。
1.3 主要特點
流域地處過渡地帶,天氣系統復雜多變。地形大體由西北向東傾斜,西部、南部及東北部山丘區環繞廣闊平原,中下游地勢平緩,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受黃河奪淮影響大,人工河道多。人口眾多,人與水爭地越來越激烈。無論是洪災還是旱災,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next]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治理任務艱巨,防洪形勢嚴峻
20世紀90年代,淮河治理是在歷次規劃及實施工程的基礎上,根據1991年洪水暴露出的問題及國務院治淮治太決定,修訂了《淮河流域綜合規劃綱要》,論證和落實了工程措施。主要骨幹工程有19項:淮幹上中遊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行蓄洪區安全建設;懷洪新河續建;入江水道鞏固;分淮入沂續建;洪澤湖大堤加固;復建板橋、石漫灘等防洪水庫;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大型水庫除險加固;開辟淮河入海水道;建設淮河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汾泉河、包澮河初步治理;渦河、奎濉河、洪汝河、沙穎河近期治理;湖窪及支流治理;其他工程。這些工程原定2000年基本完成,目前僅完成4項,12項在建,任務完成不足一半。必須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速度,使淮河能防禦1954年(50年一遇)以上量級洪水,沂沭泗河能防禦1957年(大於50年一遇)洪水,這是淮河流域21世紀首要的治理任務。
2.2 行蓄洪區啟用與生產發展矛盾突出
20世紀50~60年代,利用沿淮沿湖低窪地修建了28處行蓄(滯)洪區,總面積3944km2,耕地2.41×105ha,人口195萬人。這些行蓄(滯)洪區,歷史上是洪水滯蓄和迴旋的自然場所,目前是淮河流域防洪體系的特殊組成部分。一定標准洪水時開啟使用,成為河道的一部分參與行洪、蓄洪,削減洪峰。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安排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效果的,但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每遇行蓄洪,先保後棄,被迫扒口、炸堤,延誤了時機,行蓄洪效果差,結果是既保不了行蓄洪區又逼高了沿程河道水位,造成全線防汛緊張局面,對社會影響極大,對政府的壓力更大。雖經近10年治理,防洪標准仍然僅有2~15年一遇。從淮河的洪水特性、地形條件,和其本身的各方面條件來分析,今後防洪標准不可能有較大的提高。
一個時期以來,為解決行蓄洪區的問題,修建了庄台近500萬㎡,避洪樓3.3萬㎡,撤退道路700多km,此外還修築了保庄圩和匹配防汛通信設備。治理是以逃生保命,不死人為目標,加上區內人口的過度增長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人與水爭地的矛盾有增無減,遠不能適應當前防洪抗災和區內群眾生產發展和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經常性地犧牲上百萬人的利益來維持淮河一定的防洪標准,會越來越困難。21世紀的淮河治理,行蓄洪區的問題是不可迴避的。
2.3 淮干中游排水嚴重不暢
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為中游,長490km,河槽寬自上而下分別為200m、300m、500m、平槽泄量王家壩至正陽關為1000m3/s,正陽關至渦河2500m3/s,渦河口以下3000m3/s。過窄的河槽使洪水極易上灘,水位壓速上漲,且居高不下。中游窯河口至洪澤湖(長223km)的河底低於洪澤湖湖底10.0m高程,洪水壅積難下,形成「關門淹」,又頂托支流洪水下泄。以往的工程措施主要是退堤、切灘、加固堤防。排水問題雖稍有改善,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中游的問題,尤其是「關門淹」的問題。
2.4 洪澤湖及其周邊圩區防洪矛盾突出
洪澤湖具有防洪、灌溉、供水、航運、水產養殖等綜合效益。設計水位16.0m時,庫容134億m3,面積3700km2;校核水位17.0m時,庫容169億m3,面積約4300km2(含洪澤湖周邊圩區面積)。周邊圩區總數380個,總面積2064km2,有人口110多萬人,耕地14.47×104ha,當洪澤湖蔣壩水位14.5m時破圩滯洪。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防洪水位偏高,涉及幾個縣城被淹;圩區人口多,安全設施少,撤退困難,加上圩區堤防無計劃地加高,破圩滯洪的措施難以落實。如圩區不啟用,防洪庫容將減少40~50億m3,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湖底高程高於部分淮河幹流河底,中遊河道渲泄不暢。
2.5 各類工程的聯合優化調度研究不夠,難以適應當前防洪抗旱形勢的要求
淮河中游已經興建了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大型人工河道,即將建設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蚌埠閘樞紐已於1962年建成。目前,這些工程的調度主要是以洪水調度為主,較少考慮水量分配、生態環境用水等的客觀要求。
此外,淮河的特大洪水防禦方案是國務院於1985年批準的,在歷次防洪調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1991年展開的治淮建設,工程、社會經濟和其他條件已發生了較大變化,如仍按此調度,難免有不切合實際的地方,但至今一直未能開展修訂工作。一旦出現特大洪水,很難保證不出現重大險情。
2.6 旱災呈增長趨勢,水資源嚴重短缺
20世紀80年代以來,淮河中游部分河段及洪澤湖、南四湖等河湖多次出現斷流或乾枯,且有增加趨勢,水資源優化配置是淮河21世紀面臨的重點問題。[next] 3 重點研究的問題及對策
淮河流域水系復雜,各類矛盾多,治理難度大,進展比較緩慢。需要針對目前流域治理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根據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要求、98長江大水對准河治理的啟示、國家治水的大政方針以及客觀條件的變化,運用新的治理思路,研究對策,對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實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
3.1 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對水利的投入,縮短審批周期,加快治理速度
初步匡算完成19項治淮骨幹工程的建設任務還需投入250~300億元,花費10年時間的艱苦努力。因此,必須繼續加大對治淮的投入。此外,還應盡可能地縮短審查審批周期。建議制定分級審查審批辦法,以利於加快決策過程。投入的問題不徹底解決,治淮的任務就難以如期完成,更談不上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服務。水利的性質屬社會公益性,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因此,必須以政府作為投入主體,也可以制定政策社會統籌解決,或採取綜合措施加以解決。
3.2 加強基礎性工作的研究
淮河的問題比較復雜,極需加強各方面的基礎性工作。淮河河道演變和整治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多年來雖做了些工作,但投入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難以指導規劃和治理。淮河上、中、下遊河道特性差別很大,河湖關系十分復雜,雖然泥沙來量較少,含沙量較小,但人類活動的影響很大,值得花大氣力對河道進行系統的觀測和研究。
淮河治理規劃是否要考慮黃河再次侵淮的問題也是值得深思的。黃河和淮河之間是一個北高南低的傾斜平原,一旦黃河南堤決口,黃河奪淮的歷史就會重演。黃河南堤能否確保萬無一失?恐怕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但萬一出現這種情況,淮河應有措施應付方是上策。建議作為准河的重大問題重點加以研究。
3.3 加強重點堤防的建設
淮河流域的Ⅰ級堤防約1725km,Ⅱ級堤防近3000km。目前的質量參差不齊,極易出現險情。一旦出險,後果十分嚴重,以淮北大堤為例,其長654km,保護人口887萬人,耕地0.92×106ha,區內有眾多鐵路、國道、煤礦及電廠等,必須確保。而淮北大堤目前存在眾多隱患;砂基堤段多,滲漏嚴重;從明清以來逐漸修築的堤身質量差,難以確保長時間高水位浸泡後不出現重大險情。就淮河而言,只要Ⅰ級堤防不出現重大險情,近7000萬人,約6.67×106ha耕地就有了安全保障。因此,近期規劃的重點轉移到重點堤防工程上,從戰略角度看是十分必要的。
3.4 抓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淮河流域防洪形勢嚴峻,旱災也不可掉以輕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供需在時空上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淮河流域數年連旱,地表水補給不足和長年「超支」開采,防大旱防長旱的思想准備不足,抗旱設施投入也少。20世紀80年代以來,淮河幹流出現過多次斷流,斷流時間、長度呈現出增長的趨勢。洪澤湖、南四湖等湖泊的水位經常位於死水位以下,水環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根據水資源供給能力,合理確定工業、農業、城市、環境用水及地區間水量分配更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建議首先著手制定淮河流域水量分配辦法,初步協調好各地區、各行業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在提高中期預報精度的基礎上,研究科學地利用洪水資源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洪澤湖、南四湖等大型調蓄湖泊更應重點研究。淮河中游也應結合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設,與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分洪河道及蚌埠閘樞紐開展水資源配置的聯合調度優化研究工作。
3.5 行蓄(滯)洪區必須調整治理思路
當前,行蓄(滯)洪區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行蓄(滯)洪不及時,不通暢;二是行蓄洪機遇頻繁,群眾生活困難,生產難以發展;三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安全設施越來越不足,人與水爭地的矛盾十分突出。移民建鎮雖是好辦法,但以當前的國力,要全面啟動,恐有較大困難。因此,必須對行蓄(滯)洪區進行調整。按照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原則,分類進行治理。
1)對人口較少,面積小,標准低,行洪作用不明顯的行洪區,如上、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窪等行洪區予以廢棄。
2)對人口多,面積大,但防洪標准較低,進洪機遇頻繁的姜家湖、唐垛湖等行洪區改建為蓄洪區;大部分人口在區內建高標準保庄圩予以解決,少部分遷移至崗邊安置。建進、退水閘,實行計劃蓄洪,確保居民及財產安全。
3)在行洪區內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將人口自然增長率限制在平均水平以下,鼓勵外遷,限制遷人。改變耕作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地方政府應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扶持、補償與救助的管理辦法,依法管理行蓄洪區。
4)具備條件的行蓄洪區應盡量多建保庄圩,少建庄台和避洪樓。庄台既投入大又難以發展。實際情況是建設時夠標准,過幾年人口增加了又向窪地發展住房,難以徹底解決問題。避洪樓多建於低窪處,行洪時四面環水,仍需救助,且造價高。保庄圩既具完全性又節省投資,即使損失點庫容也應大力推廣。
5)瓦埠湖蓄洪區本身內水較大(4200km2來水面積),自建成以來末能發揮蓄洪削峰作用,應予取消,以利區內生產發展。
3.6 疏浚河道和興建泵站,解決中游排水不暢和「關門淹」
淮河中游由於特殊的地形條件,洪水比降過緩,致使排水不暢。由於中遊河床較穩定,含沙量小且有逐年下降趨勢。因此,在正陽關以下河段應盡快實施「百船工程」計劃,疏浚以擴大河槽斷面,增加平槽泄量。
在中游建設大型泵站,重點解決「關門淹」,確保汛後耕地及時。
將洪澤湖設計水位由16.0m降至15.2m,校核水位從17.0m降低為16.5m,加大中游的洪水比降。同時開挖馮鐵營引河,縮短洪水入洪澤湖的路程,開展淮河和洪澤湖的「河湖分離」方案研究,將小於或等於12000m3/s的洪水流量直接由入江水道下泄,既縮短洪水路徑又增加洪水比降,減輕中游防洪壓力。此外,也可考慮修建三河越閘,其功能主要是加大洪澤湖12.5~15.0m水位時的泄量,延緩洪水上漲速度,也利於洪澤湖正常蓄水位的進一步抬高。
對洪澤湖周邊圩區進行風險分析,制定分級滯洪計劃,確保及時滯洪並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根據工程建設、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等,重新修訂淮河防禦特大洪水方案。
9. 石頭河水庫的石頭河治理
石頭河南出斜峪關,北流15公里,流經落星、安樂、五丈原三個鄉鎮,匯入渭河。河床平均寬度300米。歷史上河水湍急,河床寬淺,河灘密布,頂沖嚴重,改造頻繁,遇洪決堤毀壩,淹沒農田,沖毀村莊,對兩岸人民生產生活威脅很大 。
建國後,50年代對老河岸進行整修加固,1963~1966年,全面開展河道治理,東西兩岸修築堤防13.5公里。斜峪關口至鄭家磨河道長2.7公里,河道順直、較深、彎道節點穩定。鄭家磨至西寶公路大橋,河道長9.6公里,屬彎曲型淤盪性河型,河床不時變遷,河道拓寬至1000米,仍威脅村莊農田安全。大橋至入渭處,河槽基本穩定。石頭河出山口的落星,因河道主流不穩定,洪水沖開七道河岔,從1963年開始,年年治理,修建堤防5000米,穩定了河道主流,治理灘地400畝。
1973年,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縣委提出「治河造田為人民」的口號,制定了石頭河治理工程規劃方案,決定「以四年時間對石頭河自斜峪關至入渭處15公里川道河段進行一次全線大浚治,截彎取直,順直河流,束窄河身,穩定河槽,使河道向渠槽化發展。」治河工程於1973年12月15日開工,由落星、曹家、安樂、五丈原4個公社組織民工施工。1975年3月,為加快工程進度又從馬江、麥禾營、棗林、城關、孝子陵、大營、北郭、益店、故郡、青化、蒲村、祝家莊、京當13個社鎮,抽調2000名勞力緊急支援。日上勞4000~5000人,最多達到7000人。至同年6月底,國家投資83.19萬元,完成投資82萬元,修築成東堤頂寬4米,西堤頂寬7米的干堆石漿砌護面堤壩22公里。臨水坡為1:1.25,背水坡為1:1。護堤丁壩52座,中心河床初步疏通。共移動土方145萬立方米,完成主體工程80%。同年7月8日,石頭河驟發洪水,洪峰流量達700立方米/秒,沖毀已成堤壩58處,4.519公里,毀齒牆斜坡1.52公里,沖毀丁壩49座,已疏通的中心河床基本淤平,損失材料費僅水泥一項計14萬多元,受災莊稼3700畝,沖毀房屋21間。多年費工,毀於一旦。洪水過後,縣委對此次治河進行了專題研究,確定以防為主,重點浚治,停止統一施工,由社鎮分段治理。在強家寺段破堤分洪,分洪口以下,新老河槽同時行洪,新河槽行洪三分之一,老河槽行洪三分之二。隨著已成工程的整理、加固、修復和陝西省斜峪關石頭河水庫的建成,河水得到控制。
1987年,縣水電工作隊設計並指導施工,建成石頭河空塔寺索橋。
10. 明代大運河問題
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對元朝大運河進行了擴建。明代整修通惠河閘壩,恢復通航;1411年擴建改造會通河,引汶水入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勢高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櫃,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決了會通河水源問題,並增建船閘至51座。為使運河免受黃河泛濫的影響和避開 360里的黃河航程,明朝先後在1528~1567年和1595~1605年,自今山東濟寧南陽鎮以南的南四湖東相繼開河440里,使原經沛縣、徐州入黃河的原泗水運河路線(今南四湖西線),改道為經夏鎮、韓庄,台兒庄到邳縣入黃河的今南四湖東線,即韓庄運河線。此外,為保障運河通航安全,還修建了洪澤湖大堤和高郵湖一帶的運河西堤,並在運河東堤建平水閘,以調節運河水位。清朝於1681~1688年,在黃河東側,約由今駱馬湖以北至淮陰開中河、皂河近200里,北接韓庄運河,南接今里運河,從而使運河路線完全與黃河河道分開。明清兩代規定運河漕船的載重量為400石。明朝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年漕運量約400萬石。清代規定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5寸,年漕運量約400萬石。 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銅瓦廂決口北徙,在山東省奪大清河入海,大運河全線南北斷航。清朝後期和中華民國時期,曾幾度倡議治理運河,但因戰亂而未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