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禁治理措施
『壹』 怎麼解除封禁
網路知道的賬戶被封禁了嗎?如果你認為自己沒有違規賬戶被封,可以去網路的官方QQ群反饋。
『貳』 治理、保護環境的措施有哪些
一、水源保護
1、建設生活用水設施,生活供水系統按照衛生標准進行凈化,為施工人員提供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的飲用水。
2、水池附近不準堆放垃圾等廢棄物,不準修建滲水坑、滲水廁所,不準鋪設污水管道,不準居住人員等。
二、施工廢水處理
1、施工場地修建截排水溝、沉沙池。施工前制定施工措施,做到有組織的排水,並採取治理措施,保證排水達標。
2、土方開挖施工過程中,保護開挖鄰近建築物和邊坡的穩定。施工機械、車輛定時集中清洗。清洗水經集水池沉澱處理後再向外排放。
3、經處理後排出的施工廢水不得超過《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或地方環保部門的有關規定。發現排放污水超標,或排污造成水域功能受到實質性影響,立即採取必要治理措施進行糾正處理。
(2)封禁治理措施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做好綜合的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讓人們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概念。
防止污染
防止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化學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防止破壞
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
自然保護
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
『叄』 封山育林,封禁治理山林公約怎麼寫
把一下的鳥類改為森林即可
一、防止野外鳥種之絕滅。
二、監測全球鳥類及其重要棲息地之保育狀況。
三、評鑒並確保全球性鳥類及重要之生物多樣性代表地區之適當保育。
四、提升世人對鳥類及自然環境之重視與關懷。
1981年9月,國務院規定每年的4月至5月初確定一個星期為"愛鳥周"。
鳥的歷史比人類歷史還要悠久。地球上的鳥分游禽、涉禽、攀禽、鳩鴿、鶉雞、猛禽、燕雀七大類。現在,全世界約有鳥類8600種。在鳥類最昌盛的 時期,世界鳥類約有160萬種。我國現有鳥類1175種,約佔世界鳥類的13%以上,是世界上擁有鳥類種數最多的國家。
愛鳥是一種美德。在英國倫敦,無論大人、小孩不但不打鳥,而且熱情款待鳥類;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烏鴉可以漫步街頭,車輛也要閃避;在鳥的王 國--斯里蘭卡的首都科倫坡,街道兩旁樹上鳥窩累累,鳥從居民窗戶飛進飛出。世界上已有20多個國家選定了國鳥,有的國家如日本還規定了鳥節。
人們之所以愛鳥,不僅僅是因為鳥能給自然界帶來無限生機,給人類生活增添無窮樂趣,還因為絕大多數的鳥是益鳥,對維護生態平衡有利。比如, 杜鵑有"春的使者"的美稱,一隻杜鵑一年能吃掉松毛蟲5萬多條;大山雀是"果園里的衛士",一隻大山雀一天捕食的害蟲相當於自己的體重;貓頭鷹被稱 為"捕鼠能手",它在一個夏季可捕食1000隻田鼠,從鼠口奪回糧食1噸;啄木鳥堪稱"森林的大夫",一對啄木鳥可保護500畝林木不受蟲害;喜鵲一年的食 物中,80%以上都是害蟲;一窩燕子一個夏季吃掉的蝗蟲,如果頭尾連接起來,可長達3公里。有些鳥類雖然不吃害蟲,但它是花粉、樹種的傳播者。生活 在熱帶的太陽鳥,經常在花叢中穿來穿去,起到傳遞花粉的作用。
鳥類是大自然的重要成員,人類的朋友。如果鳥類在地球上絕跡,不但大自然要失去鶯歌燕舞的生氣,更重要的是生態失去平衡,人類將會遭災。鳥 類滅絕後,昆蟲、小獸就會大量繁殖,森林、草原會被一食而空,地球上的動物以及我們人類就會失去資源,失去食物。
由於環境的污染,加上亂捕濫獵等原因,鳥類資源遭到破壞,種類、數量越來越少。據統計,已有90種鳥從地球上消失。保護鳥類,人人有責。
『肆』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規劃
一、標准條款
1 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
總體布局應包括措施平面配置與實施順序安排兩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各有小流域規劃和大、中流域規劃兩個層次的不同要求。
2 綜合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
2.1 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配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2.1.1 以整個小流域為規劃對象,流域四周分水嶺為界,不受行政區劃(縣、鄉、村)的限制,進行全面規劃,建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2.1.2 根據流域內各類土地的適宜性和發展生產的需要,確定土地利用規劃;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別配置相應的治理措施:在宜農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與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種草與育林育草,根據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類小型蓄排工程,在各類溝道配置各項治溝措施,做到治坡與治溝、工程與林草緊密配合,協調發展,互相促進。
2.1.3 治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根據各類土地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因害設防地部署各項治理措施;而各類治理措施的產品又應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並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梯田、壩地等基本農田建設,應解決群眾糧食問題;通過造林、種草和育林、育草和營造果園、經濟林,應解決群眾燃料、飼料、肥料問題,並與當地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結合,建成商品生產基地,發展市場經濟,促進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2.1.4 小流域各項治理措施的平面配置,應逐項到位,落實到措施規劃圖上(一般應以土地利用規劃為基礎,有的可與之結合),明確反映各項措施的具體位置和數量,並作出典型設計,便於實施。
2.1.5 不同類型地區的小流域,其治理措施各有不同,應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2.2 大中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配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2.2.1 應根據不同類型區確定各區的生產發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
2.2.2 根據規劃范圍內不同區的水土流失特點和開展工作的需要,確定重點防護區、重點監督區與重點治理區,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a)大面積連片的森林和草原,應列為重點防護區,制定和實施防止破壞林草植被的規劃。
b)資源開發和基本建設規模較大,破壞地面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應列為重點監督區,實施監督執法,要求有關單位做好水土保持規劃,與主體工程同步實施。
2.2.3 大中流域的土地利用規劃和農村生產方向,應當與所在省和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方向一致,並納入區域經濟體系,其治理措施配置應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
2.2.4 大中流域規劃的實施,應在總體規劃基礎上,以小流域為單元,分期分批進行。小流域規劃中措施配置的原則,在大中流域實施治理進程中均應遵循。
3 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順序
3.1 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順序安排,應遵循以下原則:
3.1.1 應先治坡面,後治溝底;先治支毛溝,後治干溝;先治上游,後治下游。在某些具體情況下,需要採取相反的作法時,應經過科學論證,確定其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方可採用。
3.1.2 應先治投入少、見效快、收益大的地方。有的措施雖然投入較多、見效較慢,但對小流域的生產和治理有全局性重大影響,經過科學論證也應優先安排。
3.1.3 規劃中對實施順序上相互影響的措施,應根據其相互關系妥善安排。對廣種薄收農業(糧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種草土地偏少的地方,應通過先修基本農田,提高糧食單產,促進陡坡退耕,造林種草。修建基本農田、退耕陡坡、造林種草三者的實施順序應緊密配合,逐年交錯進行。
3.2 大中流域綜合治理的實施順序安排,應遵循以下原則:
3.2.1 應根據各個類型區水土流失特點和開發利用的效益,確定其實施順序。對水土流失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和淤積下游水庫、河道,危害較大的地區,應優先安排實施;對雖然危害不大,但投入少,開發利用效益大的地區,也應優先安排。
3. 2. 2 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和貧困山區 ( 簡稱老、少、邊、貧地區) 的實施,應優先安排。
3. 2. 3 經過研究確定為重點治理區的,應優先安排。如重點治理區面積較大,還應根據上述原則,選 「重點中之重點」優先安排。
3. 2. 4 在規劃范圍內分期分批實施的小流域,同樣應根據上述原則,確定第一、二批優先實施順序; 但應同時適當考慮大致均勻分布在不同的行政區劃,避免過分集中。
4 各項治理措施規劃
4. 1 坡耕地治理措施規劃
4. 1. 1 梯田 ( 梯地) 規劃應包括修梯田地段選定、類型確定、道路規劃、地塊布設、田埂利用等內容。陡坡區 ( 15°以上) 與緩坡區 ( 5°以下) 應有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區別對待。
4. 1. 2 保土耕作規劃應包括改變微地形的保土耕作 ( 溝壟種植,抗旱豐產溝等) 、增加地面被覆的保土耕作 ( 草田輪作、間作套種等) 、提高土壤入滲與抗蝕能力的保土耕作 ( 深耕、深松等) ,各地應根據不同條件因地制宜地配置。
4. 2 荒地治理措施規劃
4. 2. 1 水土保持造林應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實施,應做到適地適樹,既能保持水土,防治侵蝕,改善生態環境,又能解決群眾的燃料、飼料、肥料,並增加經濟收入。
4. 2. 2 水土保持種草應主要在水土流失的土地上實施,同時結合畜牧業的發展,選種抗逆性強的優良飼草。
4. 2. 3 封禁治理規劃應包括封山育林與封坡育草兩方面。對原有殘存疏林應採取封山育林措施,對需要改良的天然牧場可採取封坡育草措施。
4. 3 溝壑治理措施規劃
4. 3. 1 應以 「坡溝兼治」 為規劃原則
在搞好集水區水土保持規劃基礎上,進行從溝頭到溝口,從支溝到干溝的全面治理。
4. 3. 2 溝頭防護工程規劃
應根據溝頭附近地形和來水情況,因地制宜地布設蓄水型或排水型溝頭防護工程,防止水流下溝,制止溝頭前進。
4. 3. 3 谷坊工程規劃
應根據溝底地質和附近的建築材料情況,因地制宜地布設土谷坊、石谷坊、柳谷坊; 合理安排谷坊高度與間距,減緩溝底比降,制止溝底下切。
4. 3. 4 淤地壩與小水庫 ( 塘壩) 工程規劃
a) 首先應進行壩系規劃,在干溝和支溝中全面、合理地安排淤地壩、小水庫和治溝骨幹工程,並確定各項工程的實施順序。
b) 根據淤地壩、小水庫、治溝骨幹工程三者的不同要求,正確選定每項工程的壩址,確定工程規模。
4. 3. 5 崩崗治理措施規劃
崩崗是風化花崗岩地區溝壑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治理布局原則與溝壑治理相似。
4. 4 風沙區治理規劃
4. 4. 1 北部 ( 東北、西北、華北) 風沙區治理,應因地制宜地布設沙障、防風固沙林帶、農田防護林網、成片造林種草和引水拉沙造田等措施。
4. 4. 2 中部 ( 黃河故道為主) 風沙治理,應採取密植楊柳堵住風源、淤土壓沙、育草固沙等措施,固定沙丘,改造沙地,發展林果商品生產。
4. 4. 3 東南沿海風沙區治理,應營造大型防風固沙林帶和選種適應高溫樹種,有條件的搞圍海造田。
4. 5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規劃
4. 5. 1 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包括截水溝、蓄水池、排水溝三項措施。截、蓄、排應合理配置,暴雨時應保護坡面農田和林草不受沖刷,並可蓄水利用。
4. 5. 2 「四旁」 小型蓄水工程。包括水窖、澇池 ( 蓄水池) 、塘壩等,主要布設在村旁、路旁、宅旁、渠旁,攔蓄暴雨徑流,供人畜飲用,同時可減輕土壤侵蝕。
4. 5. 3 引洪漫地工程。
a) 有引坡洪、村洪、路洪、溝洪、河洪等五種。其中前三種措施簡便易行,暴雨中使用一般措施即可引水入田; 後兩種應正式規劃設計,修建永久性的引洪漫地工程。
b) 引溝洪工程包括攔洪壩、引洪渠、排洪渠等,主要漫灌溝口附近小面積川台地。
c) 引河洪工程包括引水口、引水渠、輸水渠、退水渠、田間工程等,主要漫灌河岸大面積川地。
二、理解與實施
本節是新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說明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以及各項治理措施規劃。其中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包括平面配置和實施順序兩個方面,每個方面又有小流域規劃和大、中流域規劃兩個層次不同的要求。小流域的平面配置要求以整個小流域為規劃對象,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和評價,因地制宜地進行治理,切勿不能千篇一律。大、中流域綜合治理的配置要求根據各地特點進行水土保持分區,確定不同的治理措施,分區後也要遵循小流域措施配置的原則。在實施順序方面,小流域遵循的是從小到大,從上到下,先易後難的原則。大、中流域則是採取,先治理重點區域,減少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
各項治理措施規劃包括了多項在我國最有代表性的水土保持治理區的治理措施,即: 坡耕地的治理措施規劃、荒地治理措施規劃、溝壑區治理措施規劃、風沙區治理措施規劃和小型蓄排引水工程規劃。
與原標准相比,新標准改動的地方主要有:
( 1) 刪除原標准一些條款中不必要的贅述,如: 7. 2. 1. 1 中 「從分水嶺到坡腳,從溝頭到溝口,從支毛溝到干溝,從上游到下游」,7. 2. 1. 5 中 「由於其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情況、水土流失特點不同」,7. 3. 2. 4 中 「使地方政府的領導力量和匹配資金以及勞工量能相應地均勻分布」,7. 4. 4 中 「我國北部、中部、東南沿海三地風沙區治理各有不同的規劃要求」 等。
( 2) 對原標准某些條款進行了簡化更改,如: 將條款 7. 2. 2. 1 「根據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情況和水土流失特點,將規劃范圍分為若干個不同類型區,因地制宜地分別提出每個類型區的治理措施配置要求,突出每個類型區的措施配置特點,並選一條有代表性的小流域進行典型規劃,提出典型的配置模式。」改為 「應根據不同類型區確定各區的生產發展方向及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
( 3) 刪除原標准 7. 2. 2. 2 的 「c) 對原來水土流失嚴重,對當地和下游造成嚴重影響或重點水利水電工程上游、老 ( 根據地) 、少 ( 數民族) 、邊 ( 遠山區) 、貧 ( 困地區) 列為重點治理地區,進行專項規劃,提出比一般治理要求更高的治理進度和措施配置」部分; 原因是在本節後半段實施順序安排中又有涉及,在此不作贅述。
( 4) 因為崩崗治理措施治理原則和溝壑治理相似,故刪除原標准 7. 4. 3. 5 崩崗治理措施規劃的解釋。即: 「a) 在崩口以上集水區綜合治理,崩口處修 『天溝』,制止水流進入崩口。」和「b) 溝口底部修谷坊群鞏固侵蝕基點。崩壁兩岸修小平台造林種草,崩口下游修攔沙壩防止泥沙流出。」
三、示例
根據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合理進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規劃,要充分發揮大自然的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盡可能保持生態系統的自然性和良性循環。以「雲南省師宗縣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為例,簡單概括如下。
1.基本情況
雲南省師宗縣五洛河地處東經104°14'~104°19',北緯24°33'~24°39',境內由高山、梁坡、溝谷3個地貌單元組成,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呈階梯狀,海拔高程1460~773.0m,相對高差687.0m,總面積14.78km2。系珠江幹流上的一條二級支流,溝道平均經降i=0.045,平均溝壑密度2.12km/km2。屬雲貴高原之滇東岩溶地區的槽區地帶。
區域內年平均氣溫18.3℃,最高氣溫達38℃,最低氣溫-2℃,多年平均蒸發量1710.4mm,多年平均降雨量1360.0mm,土壤以紅壤土、紫色土、黃棕色土為主,土層一般厚為150cm,最厚1000cm,pH值6~8,成土母質主要是三疊系頁岩母質。主要樹種有雲南松、柳杉,主要草種有長矛、紫君等。
水土流失侵蝕類型以面蝕、溝蝕和重力侵蝕等,總流失面積達8.09km2,占總面積約67.6%,據《雲南省水文資料》推算年徑流模數為:483830m3/km2,侵蝕模數3500t/km2·a。境內壯、苗、漢三民族聚居3個行政村,12個自然村,3866人口,1700個勞動力,人口密度192人/km2,以糧食生產為主,一年一熟旱作農業區,農業經濟以甘蔗、生薑為主。
2.綜合治理措施的總體布局及平面配置
以整個五洛河小流域為規劃對象,依據地貌特徵,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布設,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根據流域內各類土地的適宜性和發展生產的需要,確定土地利用規劃;根據土地利用規劃,在不同利用的土地上分別配置相應的治理措施,配套措施總體布局為:先上後下,先坡後溝;以集水工程措施為先導,以植物聚流措施為主體。
根據實際情況,在宜農的坡耕地配置梯田(梯地)與保土耕作措施,在宜林宜牧的荒地上配置造林種草與育林育草,根據需要在坡耕地和荒地配置各類小型蓄排工程,在各類溝道配置各項治溝措施,做到治坡與治溝、工程與林草緊密配合,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五洛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共進行:山樑頂防護,坡面防護,溝底、溝坡防護,村莊道路防護四道防護體系進行綜合治理,建成完整的防禦體系,實現小流域生態環境治理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目標。
3.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順序
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規劃中,對實施順序上相互影響的措施,應根據其相互關系妥善安排。應先治投入少、見效快、收益大的地方;對廣種薄收農業(糧食)用地偏多、而造林種草土地偏少的地方,應通過先修基本農田,提高糧食單產,促進陡坡退耕,造林種草。修建基本農田、退耕陡坡、造林種草三者的實施順序應緊密配合,逐年交錯進行。
4.各項治理防護體系措施規劃
(1)山樑頂防護體系。山樑頂自然坡度在10°以下,水土流失形式以濺蝕片狀為主。防護措施為:分水嶺營造防護林,荒坡地選林種草,實行耕造結合,以封為主,同時在坡面匯流集中處,修卧牛坑,涵養水分,保持水土,制止山樑頂水土流失。樹種選擇適宜區域生長迅速,防護性能好的樹種種植,採用桉樹營造防護林為宜。株行距為1.5m×2m,造林密度為3333株/hm2左右,共營造25/hm2桉樹防護林,修卧牛坑7496個,形成第一道防線。
(2)坡面防護體系。坡面是產生水土流失的嚴重區域,由坡耕地、荒地形成。根據坡面水土流失的不同特點,不同地形條件和土地利用情況以及農業發展對基本農田的要求等,在小於25°集中連片的坡耕地區域內修築水平梯田,建立高標准梯田,通過改變地形,起到蓄水保土,改良土壤的作用,變原來的「三跑田」為「三保田」。根據區域條件修築梯田36hm2(540畝)。在大於25°的坡耕地進行退耕還林,荒坡地營造防護林,育草或封山育林,調節地表徑流,緩減沖刷,有效防制了坡面侵蝕。在區域內,根據立地條件情況進行配置造林項目種類,在立地條件差的地帶營造以桉樹、杉木為主的水土保持防護林,株行距均為1.5m×2.0m,造林密度為3333株/hm2左右。在緩坡地帶立地條件好的營造以芭蕉、臍橙、板栗為主的經濟果木林。芭蕉的株行距為4m×4.0m,造林密度為630株/hm2左右。臍橙、板栗的株行距為3m×4.0m,造林密度為840株/hm2左右。其次是採取「以封為主,封育結合」的原則,進行區域內封禁治理,以較少的投入,擴大水土保持防護林面積。使區域內疏幼林迅速生長,不受人為破壞,並進行補植、補播及對幼林、中齡林的定期扶育管理等措施促進植被迅速恢復。因此,坡面營造水土保持防護林175hm2(2625畝),營造經濟果木林125.54hm2(1883畝),封禁治理345.73hm2(5186畝),形成第二道防線。
(3)溝道防護體系。溝頭修築防護工程溝埂、埂牆、谷坊、澇池等,用來保護徑流跌水而引起溝頭延進,溝底打壩淤地或修築小型水利工程,以穩定溝底,溝坡兩岸修築水平截水溝,以減少坡面匯流產生的面蝕,做到治坡與治溝,工程與林草緊密結合,建立能排能蓄,有引有欄的水利體系,有效堵截流失道路,穩定溝坡,防止溝岸侵蝕擴張,共配置水保工程20件。其中:水平截水溝8條,0.4m×0.4m矩形過水斷面,Q設=0.25m3/s,共長1.77km,澇池4個,V=3m×3m×2.8m,谷坊8座,形成第三道防線。
(4)村莊道路防護體系。該區域裸露面積較大,徑流較集中。村莊設置「四旁」植樹,道路兩旁營造護路林,村莊庭院栽植果樹及花卉、種草,發展庭院經濟。此外,村莊在相應位置應配設防護工程,如排水溝、導流壩等,特別是場地、道路等,進行「硬化」處理等。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進行合理的配置,從而達到了綜合治理的效果。內域內共有12個村民小組(自然村),共配置「四旁」植樹風景林面積25hm2(375畝),樹種選擇逕延及圓柏。株行距為1.5m×2m,造林密度為3333株/hm2左右,營造庭院經濟果木林面積20hm2(300畝),樹種選擇:美國黑李、油桃,株行距為3m×4m,造林密度為840株/hm2左右。配置道路「硬化」砂石路面4.5m寬,長3.17km,75#砂漿砌塊石排水溝長2.06km,過水斷面0.8m×0.6m,Q設=0.35m3/s,形成第四道防線。
(5)農耕措施防護體系。在流域區內種植旱作物為主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一大策源地,根據實際情況,除採用修築梯田的面積外,其餘小於15°坡耕地需要進行保土耕作措施減輕水土流失的危害。採取農耕措施技術為:橫坡耕作、溝壟種植等方法改變微地形。增加地面植被覆蓋,合理安排種植作物,採用間作、輪作、套種、混播等方法,提高農作物生態群落相互協調,生長環境互補的良好地面植被。採用地膜覆蓋,育苗移栽,濕植播等方式提高農作物產量。改變土壤質地,增加團粒結構,提高抗蝕性,大力推廣農科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增施化肥,精耕細作,合理調整植株密度,使農耕措施既增加糧食產量,又具有明顯的水土保持效益,配置農耕措施56.27hm2(844畝)。
通過以上對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調整,各治理措施的綜合配置,五洛河小流域形成了控制水土流失的「四道防線」,建立了區域發展的生態效應,為區域繁榮山區經濟脫貧致富,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伍』 被封禁了,怎樣可以解除封禁
你好,第一次封禁是在7天左右就可以自動解封了。如果你感覺沒有違反規定,建議回你到答知道投訴中心認真按規則申請,鏈接為http://tousu..com/#2,如果符合解封條件,不過一定要將您的資料填寫詳細,負責受理申訴的工作人員也有自己的審核流程與標准,將資料填寫完整詳盡有利於幫您找回賬號。 如果認為自己沒有違規,可以去申訴,系統有時會抽風,但是很少出現! 如果是永久封禁,基本上很難找回了,明智的選擇就是最好就是重新注冊帳號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謝謝
『陸』 封育治理
一、標准條款
1 封育治理的組織措施
1.1 確定封育治理的范圍
1.1.1 在荒地治理規劃中,確定人工林草面積、位置的同時,應按14.2與14.3規定的條件,分別確定封山育林與封坡育草的面積和位置。
1.1.2 應明文規定封育制度並採取適當措施進行公示;封育治理范圍應有明顯的標志,並能有效地防止人畜任意進入(如設置鉛絲網圍欄、生物圍欄、設界樁、作標志等)。
1.2 設置管護組織機構
1.2.1 專職或兼職護林護草人員應由鄉村選派或群眾推選,要求辦事公道、責任心強、身體健康,能勝任工作。
1.2.2 護林員管護面積應根據當地社會經濟及自然條件確定:一般為每人100~300hm2。
1.2.3 管護困難的封育區可在山口、溝口及交通要塞設哨卡加強封育區管護。
1.3 制定護林護草的鄉規民約
1.3.1 應根據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有關法律法規,制定鄉規民約,其內容主要有:封禁制度(時間、辦法)、開放條件(輪封輪放)、管護人員和村民的責、權、利,獎勵、處罰辦法等,並進行明示。嚴禁毀林、毀草、陡坡墾荒等違法行為。
1.3.2 鄉規民約的制定,應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同時加強宣傳教育,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個個自覺遵守。
1.3.3 鄉規民約制定後,應嚴格執行,納入鄉、村行政管理職責范圍,維護鄉規民約的權威性,保證真正起到護林護草作用。
1.3.4 應積極開發利用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大力推廣節柴灶,多渠道幫助群眾解決燃料困難,促進鄉規民約的順利實施。
2 封山育林的技術措施
2.1 封禁方式
2.1.1 全年封禁。邊遠山區、江河上游、水庫集水區、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以及恢復植被比較困難的地區,實行全年封禁,嚴禁人畜進入,以利植被恢復。
2.1.2 季節封禁。當地水熱條件較好,原有樹木破壞較輕,植被恢復較快的地區,實行季節性封禁。一般春、夏、秋生長季節封禁,晚秋和冬季可以開放,允許村民到林間割草、修枝。
2.1.3 輪封輪放。封禁面積較大,保存林木較多,植被恢復較快,當地燃料、飼料較缺乏的地區,將封禁范圍劃分幾個區,實行輪封輪放。每個區封禁3~5年後,可開放一年。合理安排封禁與開放的面積,做到既能有利林木生長,又能滿足群眾需要。
2.2 撫育管理
2.2.1 結合封禁,在殘林、疏林中進行補種補植,平茬復壯,斷根復壯,修枝疏伐,擇優選育,促進樹木生長,加快植被恢復。
2.2.2 按照預防為主、因害設防、綜合治理原則,實施火、病、蟲、鼠等災害的綜合防治措施,避免環境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
2.2.3 在不影響林木生長和水土保持前提下,可利用林間空地進行種、養殖,種植飼草、葯材,培養食用菌類,養殖經濟動物,發展商品經濟。
2.2.4 建立封山育林技術檔案。除記載有關基本情況外,著重記載封育效果、植被演替、林木生長、野生動物繁衍變化等情況。
2.2.5 及時組織進行封育成效調查並進行封育效果評定。
3封坡育草的技術措施
3.1 封育區劃分
3.1.1 封育割草區。立地條件較好,草類生長較快,距村較近的地方,作為封育割草區,只許定期割草,不許放牧牲畜。
3.1.2 輪封輪放區。立地條件較差,草類生長較慢、距村較遠的地方,作為輪封輪放區。根據封育面積、牲畜數量、草被的再生能力與恢復情況,將輪封輪放區分為幾個小區。草被再生能力強的小區,可以半年封半年放,或一年封一年放;草被再生能力差的小區應每封禁2~3年開放一年,並規定放牧強度,以不破壞草被再生能力為原則,糾正過牧、濫牧現象。
3.2 天然草場改良
對嚴重退化、產草量低、品質差的天然草場,在封禁的基礎上,採取以下改良措施:
3.2.1 對5°左右大面積緩坡天然草場,用拖拉機帶缺口圓盤耙將草地普遍耙松一次,撒播營養豐富、適口性較好的牧草種籽,更新草種。有條件的可引水灌溉,促進生長。在草場四周,密植灌木護牧林,防止破壞。
3.2.2 15°以上陡坡,沿等高線分成條帶,帶寬10m左右;用牲畜帶耙隔帶耙松地面,撒播更新草種。每次更新時應隔帶進行,不要整個坡面同時耙松,以免加劇水土流失。同時在每一條帶下部,用牲畜帶犁,作成水平犁溝,蓄水保土。第一批條帶草類生長10~20cm,能覆蓋地面時,再隔帶進行第二批條帶更新。
3.2.3 陡坡草場更新,可在上述措施基礎上,每隔2~3條帶,增設一條灌木飼料林帶,提高載畜量和保水保土能力。
3.2.4 積極防治病蟲鼠害,保護牧草正常生產。
二、理解與實施
本節對荒地治理技術中封育治理的實施作了全面、詳盡的規范,封育治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具體為:
封育治理的組織措施:確定封育治理的范圍,設置管護組織機構,制定護林護草的鄉規民約。
封山育林的技術措施:封禁方式,撫育管理。
封坡育草的技術措施:封育區劃分,天然草場改良。
此節主要修改內容如下:
(1)刪除第15、第16兩條,因為在新標准中的第1、第2條中已作過規定。
(2)封育治理的組織措施中(原標准為第17條,新標准中為第12條),刪除懸置段17.1.2。為使封育治理的組織更加務實,補充增加「12.2.2護林員管護面積應根據當地社會經濟及自然條件確定:一般為100~300hm2/人」,並將原標准17.2.3替換為「12.2.3管護困難的封育區可在山口、溝口及交通要塞設哨卡加強封育區管護」。
(3)撫育管理中(原標准為第18.2條,新標准中為第13.2條),細化撫育管理工作,補充增加「13.2.2按照預防為主、因害設防、結合綜合治理原則,實施火、病、蟲、鼠等災害的防治措施,避免環境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和「13.2.5及時組織進行封育成效調查並進行封育效果評定」。
三、示例
以安徽省石台縣封育治理為例:
安徽省石台縣總面積1412km2,以中低山為主的山區縣,森林覆蓋率80.3%。為了提高森林資源的質量和效益,近10年來結合長江防護林等重點工程的實施,在全縣范圍內進行了科學的封山育林撫育管理措施。至2007年末,全縣實有封山育林面積達15725hm2,佔全縣有林地面積的14.4%。
1.封育治理的組織措施
(1)確定封育治理的范圍。根據石台縣森林資源分布圖,選擇無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低質低效的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作為封山育林地,逐山逐溝落實,明確范圍。
(2)設置管護組織機構。成立縣、鄉、村的封山育林委員會、領導小組以及護林隊伍。按山林權屬把封育區落實到農戶、集體林場和國有林場,簽訂合同,明確責、權、利。分村成立專門組織,負責領導封山育林工作,建立規章制度,組織、監督封山育林各項工作的實施。在小組會議中確定專職或兼職護林員,進行人工巡護,一名護林員管護面積不超過300hm2,並簽訂護林公約。在牲畜活動頻繁區,設置刺絲、石牆等機械圍欄或栽植刺喬、灌木等生物圍欄,進行圍封。在封育區周界明顯處,樹立堅固標牌和宣傳標語。
(3)制定護林護草的鄉規民約。通過群眾民主討論,訂立封山育林公約、鄉規民約,印發到各單位和林農手中,張貼公示,做到群封群護,共同遵守。
2.封山育林的技術措施
(1)封禁方式———全封。
1)針對石灰岩山場上分布的竹灌山地類型。全縣此類型面積為3365hm2,大多分布於秋浦河與黃盆河兩岸、水庫周圍以及省道S325線兩側。山地坡度陡、裸岩多。由於土層較薄,造林難度大,封山育林前,竹灌覆蓋度達20%~30%,五節芒、藤類也有分布。砍除藤蔓,減少人為採石、挖筍、砍竹等破壞活動。封山育林後,竹灌覆蓋度達60%以上,起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改善立地條件和防止道路兩側山體滑坡的作用。封禁方式為全封,封育年限5年。
2)針對天然次生林地的封育。在全縣范圍內有5345hm2的天然次生林地,多數林地培育目標不明確,喬、灌、草混雜生長。以黃連木、石楠、楓香、馬尾松等為主要樹種,灌木為伴樹種進行培育成林。封育方式為全封,封育年限5~10年。
(2)撫育管理。針對天然次生林地的封育管理措施為:
1)局部整地。在雜草或灌叢蓋度大的封山育林地段,種子落地後常常不能接觸土壤。在這樣的地段應進行塊狀整地,為種子落地發芽創造有利條件。塊狀整地面積的大小,視植被高度而定,一般為0.5m×0.5m~2m×2m,每667m2約需整地100~200塊。
2)平茬復壯。對萌櫱能力強的灌木、喬木樹種,採取平茬措施,擴大繁殖速度。
3)除伐定株。闊葉樹封山3~5年,針葉樹封山10年後,會發生大量的幼樹。對這些幼樹應及時確定目的樹種和伴生樹種,並按照一定的密度進行伐除定株,保留生長發育良好的目的樹種和伴生樹種的幼樹,去掉過密、生長不良和有病蟲害的植株,促使封山育林地段形成良好的森林群落。封育8年後,喬、灌木總蓋度大於40%,其中喬木所佔比例在30%~50%,分布均勻。
(資料參考:陳愛萍.石台縣封山育林技術措施.安徽農業通報,2008,14(14):160~161.)
『柒』 為什麼會封禁怎樣才能解除
一般封禁都是有違規的現象,根據被封的情況反應客服處理,不保證能一定解封
『捌』 環境治理主要措施有哪些
1、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改革能源結構,多採用無污染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氣),對燃料進行預處理(如燒煤前先進行脫硫),改進燃燒技術等均可減少排污量。
2、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氣自凈能力。氣象條件不同,大氣對污染物的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樣數量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濃度便不同。
3、 廠址選擇、煙囪設計、城區與工業區規劃等要合理,不要排放大戶過渡集中,不要造成重復迭加污染,形成局地嚴重污染事件發生。應該將這樣的地方放在空闊,空氣流通,人口密度相對稀薄的地方。
4、綠化造林,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減輕大氣污染程度,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生態重建是極為重要的。
5、採取綜合措施控制農業污染,指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葯,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稈還田,鼓勵使用農家肥和新型有機肥。
6、提高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水平。在減量化工作的基礎上加快以衛生填埋為主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玖』 治理保護環境措施有哪些
一、水源保護
1、建設生活用水設施,生活供水系統按照衛生標准進行凈化,為施工人員提供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的飲用水。
2、水池附近不準堆放垃圾等廢棄物,不準修建滲水坑、滲水廁所,不準鋪設污水管道,不準居住人員等。
二、施工廢水處理
1、施工場地修建截排水溝、沉沙池。施工前制定施工措施,做到有組織的排水,並採取治理措施,保證排水達標。
2、土方開挖施工過程中,保護開挖鄰近建築物和邊坡的穩定。施工機械、車輛定時集中清洗。清洗水經集水池沉澱處理後再向外排放。
3、經處理後排出的施工廢水不得超過《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或地方環保部門的有關規定。發現排放污水超標,或排污造成水域功能受到實質性影響,立即採取必要治理措施進行糾正處理。
4、《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466-2005部分代替GB
8978-1996、《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GB 20426-2006 部分代替GB 8978-1996、《皂素工業水污染排放標准》GB
20425-2006 部分代替GB 8978—1996。
三、生活污水處理
生活污水先經化糞池發酵殺菌後,按規定集中處理或由專用管道輸送到無危害水域。化糞池的有效容積滿足生活污水停留一天以上,並定期清理,以保證處理效果。
四、廢棄物處理
1、施工棄渣和固體廢棄物以國家《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為依據,按設計和合同文件要求送至指定棄渣場。
2、做好棄渣場的綜合治理,按照設計要求採取工程保護措施,避免邊坡失穩和棄渣流失。
3、保持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衛生,在施工區和生活營地設置足夠數量的臨時垃圾貯存設施,防止垃圾流失,定期將垃圾送至指定垃圾場,按要求進行覆土填埋。
4、遇有含鉛、鉻、砷、汞、氰、硫、銅、病原體等有害成份的廢渣,經報請當地環保部門批准,在環保人員和監理工程師指導下進行處理。
5、保持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衛生,在施工區和生活區設置足夠數量的臨時衛生設施,定時清除垃圾,並將其運至指定地點堆放或掩埋、焚燒處理。
6、完善渣場地表截排水規劃措施,確保開挖和渣場邊坡穩定。
五、大氣污染防治
1、機械車輛使用過程中,加強維修和保養,防止汽油、柴油、機油的泄露,保證進氣、排氣系統暢通。
2、運輸車輛及施工機械,使用0柴油和無鉛汽油等優質燃料,減少有毒、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3、採取一切措施盡可能防止運輸車輛將石渣等撒落在施工道路及工區場地上,安排專人及時進行清掃。場內施工道路保持路面平整,排水暢通,並經常檢查、維護及保養。晴天灑水除塵,道路每天灑水不少於4次,施工現場不少於2次。
4、不在施工區內焚燒會產生有毒或惡臭氣體的物質。因工作需要時,報請當地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採取防治措施,在監理工程師監督下實施。
5、運輸可能產生粉塵物料的敞蓬車,車廂兩側和尾部配備擋板,控制物料的堆高不超過擋板,並用干凈的雨布覆蓋。
6、在現場安裝沖洗車輪設施並沖洗工地的車輛,確保工地的車輛不將泥土、碎屑及粉塵等類似物體帶到公共道路路面及施工場地上,在沖洗設施和公共道路之間設置一段過渡的硬地路面。
六、雜訊控制
1、加強交通雜訊的控制和管理。合理安排運輸時間,避免車輛雜訊污染對敏感區影響。
2、調整施工時段:晚間控制高雜訊機械的設備運行、作業,雜訊較大的施工機械設備操作人員實行輪班制,控制工作時間;並為相應機械設備操作人員配發雜訊防護用品。
3、選用低雜訊設備,加強機械設備的維護和保養,降低施工雜訊。
4、進入生活營地和其它非施工作業區的車輛,不使用高音和怪音喇叭,盡量減少鳴笛次數,最好以燈光代替喇叭;廣播宣傳、音響設備合理安排時間,不影響公眾辦公、學習和休息。
七、人群健康保護
遵守並執行國家或當地醫療部門制定的有關規定、條例和要求,採取合理有效的預防措施預防傳染病,並定期進行滅蚊、滅鼠、滅蠅等工作。
八、綠色植被保護
1、搞好生活營地的綠化、美化工作,臨時住房、倉庫、廠房等臨時施工設施,在設計及建造時,考慮美觀和與周圍環境協調的要求。
2、在每個施工區和工程施工完成後,及時拆除各種臨時設施,施工臨時佔地及時恢復植被或本來用途。
3、按施工設計要求,認真及時地完成工地綠化工作。
九、資源保護
1、在施工過程中,對全體員工加強然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盡量減輕對現有生態環境的破壞,創造一個新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不在施工區捕撈任何水生動物。
2、在工程完工後,按要求拆除的監理工程師認為有必要保留的設施外的施工臨時設施,清除施工區和生活區及其附近的的施工廢棄物,並按監理工程師批準的環境保護措施、計劃完成環境恢復。
十、水土保持措施
1、做好棄渣場的治理措施,按照監理工程師批準的棄渣規劃有序地堆放和利用棄渣,防止任意倒放棄渣阻礙河、溝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2、進行土方明挖和臨時道路施工時,根據地形、地質採取工程或生物防護措施,防止邊坡失穩、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按設計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
3、不得因堆料、運輸或臨時建築而佔用合同規定以外的土地,如情況特殊,需向監理工程師提出申請,批准後方可使用。施工作業時表面土壤妥善保存,臨時施工完成後,恢復原來地表面貌或覆土。
4、施工活動中嚴格按合同要求採取設置截排水溝和完善排水系統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壞植被和其它環境資源,造成水土流失;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防止運輸的物料進入場區道路,並安排專人及時清理。
『拾』 網路謠言的治理措施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人們的信息溝通交流提供了廣闊空間。但與此同時,許多無中生有、肆意惡搞的網路謠言亦頻頻出現,不僅嚴重污染了網路環境,擾亂了公共秩序,也敗壞了社會風氣,損害了公共利益和當事人的聲譽。對於網民而言,如果不慎成為網路謠言的受眾,就會逐漸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和辨別力,長此以往,就會對這種網路情境產生依賴。
因此,治理網路謠言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應堅持標本兼治。首先,這有賴於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對網路謠言的性質、責任認定、損害賠償以及管理的主體、程序、監督等都需要給予明確的界定。其次,要靠廣大網民守法自律,文明上網,不信謠,不傳謠。對受到網路謠言蒙蔽的人來說,相關部門應善於在第一時間積極回應,披露真相,曝曬「造謠者」的用心,讓其臭名遠揚。再次,對網站而言,應加強自律、嚴把關口,強化信息發布管理,不給網路謠言提供傳播渠道。同時,網上治謠要想真正取得長效,更要依法管理,追究造謠者責任,鼓勵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一言以蔽之,要徹底鏟除網路謠言滋生的土壤,不僅有賴於法律的約束力和震懾力,更有賴於社會透明度的增強和廣大網民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