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治理
❶ 什麼是「文人階層」
在中國,當家中有男孩子出生的時候,幾乎每個父親都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這個強烈的願望從孩子一落地就開始在父親的心中燃起,孩子給整個家庭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最窮的人可以和最富的人一樣盡情地沉醉在這一希望之中,因為在中國,財富和榮譽的獲得並不限於某一個特定的階級,任何身份、地位的人都可以成為一名書生,但法律也把一些人拒之門外,妓女、演員、理發師和一些從事其他職業的人的兒子不能獲得任何學位。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有可能獲得國家授予的最高榮譽。因為在理論上——至少在理論上——通向榮譽最正當的途徑就是教育。
國家的行政官員必須從文人中選出,如果我們認識到對這個地域遼闊的國家進行管理需要多少行政官員,那麼這個階層在國家中是多麼強大和有影響力也就不難想像了。事實上,沒能通過任何考試的書生人數也相當多,雖然他們沒有得到官職,但他們在自己的家鄉仍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這些人在學校中做老師,是所在村鎮的領導人物。他們所受的教育使他們的地位遠遠高於普通老百姓。在解決與官府產生的矛盾、村莊之間的長期不和以及階級爭斗的時候,人們總是徵求他們的意見,而他們也很自然地居於領導地位。如果他們為了彼此支持而結成同盟,那麼與他們發生沖突就將是十分危險的,因為每一個人的背後不但有同盟者的支持,而且與他同一宗族的村民們也會不論禍福,不惜任何代價地支持他。從整體上看,這些文人都是些無恥之徒。他們的智慧通過學習得到了提高,但與此同時,他們的道義感卻好像變得麻木了。他們是社會進步的絆腳石,對外國人,他們的痛恨之情是最強烈的,也是根深蒂固的,不論這個外國人來自哪個國度。
總共有四種不同的學位提供給成功地通過了考試的書生們:(1)秀才——「精明強干之人」;(2)舉人——「高貴之人」;(3)進士——「高級文人」;(4)翰林——北京皇家學府(翰林院)中的一員。獲得第一種學位要通過鄉里的考試,獲得第二種學位要通過省里的考試,而要獲得後兩種學位則要通過在北京舉行的考試。其中晉升翰林的考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
用西方的觀點看,獲得以上學位所需要的知識是貧乏而有限的,在我們英國學生的眼裡簡直少得可笑。中國學生們所需要的所有知識就是對儒家經典深刻而又透徹的理解。他們對英國學生在中學里所學的基礎課程尚且知之甚少,更不用說大學中那些高級課程了。數學、天文學、幾何學、地質學等等,這些名詞對中國學生幾乎是完全陌生的,至於英國青年人必須學習的一些純科學的課程更是中國文人聞所未聞的。
但所有這些並不意味著中國學生學習的課程是很容易的,從很多方面講,它比英國學生學習的課程要嚴格許多。學生們必須背下所有的經典以及公認的解釋。這些課程常常是晦澀難懂的,讓人覺得提不起多少興趣,它們從不觸及人的生活,而只是談論一些抽象的道德和哲學問題。這裡面沒有有關現實思想的課程,也沒有通過對自然的研究來獲得創造性的課程。整個學習過程枯燥乏味,一個學生首先要掌握數以千計看似神秘的象形文字——因為所有的書都是用這樣的文字寫成的,然後把它們在書中的排列牢記在心,使他對整本書中的每一個詞,每一個短語都非常熟悉,直到他能夠在任何需要的時候把它們准確無誤地引用過來。鑒於這兩方面,沒有一個英國學生能夠忍受這種令人恐怖的身心兩方面的折磨和壓力。而又有多少中國文人最終被這種可怕的過度疲勞壓垮呢?這個數字恐怕只有那些專門研究這個問題的人才能夠想像得到了。這些可悲的人也只好帶著那永遠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長眠在山旁了。
要成為秀才必須通過四門考試:五言或七言詩,總字數不得超過六十;描寫著名古建築或其他舊時古物的格律文,文字長短不限;針對經典語句所寫的小品文,可做正反兩方面論述;還有對某個重大事件的評論文章,這個重大事件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現代的,只要主考官認為合適就行。
詩所描寫的都是極富韻味的東西,這些景物能夠激發人潛在的想像力,並把它以詩歌的形式表現出來。下面就是幾個在過去的考試中曾經用過的題目,它們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表現,具有一種真正的詩韻,這些詩已被印刷成冊供後來的文人們做為範例學習。《古林無人徑,深山何處鍾》描寫了悠揚的鍾聲從孤山中的寺院里傳出,傳到了那在山間獨處的人的耳中。《別友人》描述了一個著名的官員離開他治理的地區返回遙遠的家鄉時的情景。《玉鐲春水》描寫的是春雨後山中蜿蜒而下的小溪,溪水汩汩向山下平原流去,太陽的光輝給溪水染上了翠玉般的光澤。還有《鳥鳴澗》、《春天的石榴樹》等等。
許多詩歌作品韻味十足,讀來朗朗上口。它們展示了詩人對大自然的驚人的洞察力,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想像,這些想像給一些西方的著名詩人以啟示,並給他們帶來了榮譽。單憑第一印象,詩的火花好像根本不可能在中國人的心中燃起,基於這一點,他們對大自然深刻的洞察和豐富的想像就顯得更加可貴了。即使是面對一頭老牛或犀牛,這些貌似遲鈍、冷漠、粗俗而又毫無詩意的中國人,也能迅速抓住大自然賦予它們的可愛之處,加以一番高雅、細膩的描寫。
中國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從他們麻木遲鈍、缺乏藝術修養的外表上,你永遠也想像不到他們會具有那麼多的天賦和才智。而且,他們是從內心深處熱愛著大自然,一眼就能觀察到她魅力無窮的一面。他們好像擁有一種能在大自然中發現美的特殊天賦,並能運用真正的詩的語言把美展現在人們面前,而那些沒有藝術眼光的人是永遠也看不到這些被大自然羞答答地掩藏起來的美的。
格律文所選擇描述的東西從本質上說並沒有詩意,但在馬丁•塔珀形式(Martin Tupper style)之後,這類文章必須遵循嚴格的韻律規定,這使它們不再像散文,而更像一個在韻律方面很有造詣,不久就會成為一名偉大詩人的人所寫的文章。下面列舉了一些在以往考試中主考官們出過的題目:「阿房宮」,「銅雀台」。三國時期,中國分裂為三個敵對的國家,這被贊頌的銅雀台就是在那時候由一個篡位者修築的,站在銅雀台上,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當有敵人來犯的時候就能提前得到消息。還有一個題目是「宮花」。相傳在漢朝時,這棵石榴樹每天三次把葉子耷拉下來,就好像它已進入了夢鄉,小睡之後,它又重新舒枝展葉,精神煥發了。
小品文論述的是從經典中引述的語句,考生可以對它加以批評,也可以引申出自己的觀點。下面是以前考試題目的幾個例子:「飢與渴」,「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德不孤,必有鄰」,「心誠則靈」,「以德報怨」。
評論是一種更一般的形式,它論述的對象范圍很廣,上至遙遠的古代,下至當代社會。過去的考試中曾有過這樣一個題目:「秦始皇焚書論」。這是要求評論秦始皇焚書的目的。焚書指秦始皇燒毀當時國家的所有經典書籍,使人們無法再學習,從而變得愚昧。但秦始皇也為此事付出了代價——在他對新誕生的帝國進行一系列改革的過程中,那些深受各種書籍影響的讀書人成了最令他頭痛的反對者。還有一個題目是「描述萬里長城,評論鐵路與鐵制戰船」,這個題目反映了當時的統治者光緒皇帝的改革傾向——他在1898年開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也表明這位皇帝正把主考官們引向一條更新考試內容的道路。
要想寫出這些小品文和評論文章,必須對經典書籍中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理解透徹,同時還要了解對這些字詞的公認的解釋。且不說寫文章,這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了,除了中國人,其他任何人要完成這一工程都會精神崩潰的。每一部經典都必須單獨學習,因為它們內容各異,且各具特點,書生們必須全神貫注地學習和掌握,就如同它是唯一的一部經典。引經據典的時候是不允許出現任何錯誤的。只要有一個引用錯誤或是書寫錯誤,這篇文章就會被丟在一旁,這個考生也就絕不可能通過這次考試了。
想像一下:五六千個方方正正的小字擺在面前,它們古老得像來自於挪亞挪亞(Ark):基督教《聖經》中洪水後的人類新始祖。——譯者注的時代。它們像數字一樣枯燥、呆板,但每個字那復雜的點點劃劃背後都藏著一個故事。學生們必須領悟這些文字的含義,同時記住它們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才能將它們組合成各種各樣的故事,這些故事講述的或是愛與恨,或是愛情與謀殺,或是人類脆弱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由此看來,這項工作實施起來是多麼艱巨。
但僅僅完成這些工作還遠遠不夠。整本整本的經典必須牢記在心,必須掌握那寫於大約三千年前的每一個詞,每一個短語的意思,只有這樣才能迎合那些觀念保守的主考官,因為正是他們掌握著授予學位的權力。
一個一流的中國學者就是一座巨大的紀念碑,紀念在經受所有這些重壓之後,他們的頭腦和智慧居然還能夠存活下來,那些書比任何東西都乏味。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們盡量不在其中加入人類生活的色彩,他們本人似乎也對普遍的、大眾的人性評價不高。書中語言簡練、乾脆,大概那些著書人根本就沒有學習過寫作,或者也許他們太忙了,所以不能盡述。書的內容既不浪漫也不刺激,它只是長篇累牘地敘述著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道德,可惜這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讀書時我們希望能從中聽到成人們的交談、孩子們的歡笑和其他屬於人類的聲音,但我們從來就沒有聽到過。這一切與《聖經》是多麼不同啊!《聖經》中的語言是那樣的活靈活現,就好像一群群栩栩如生的人物正走過我們面前,人類的歡樂和痛苦都用非常淺顯易懂的語言描繪了出來,給我們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
省試的考試科目與鄉試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它要求應試的文章要更為簡潔、朴實,更為正統,而考生也需要有更淵博的知識。考試在省會舉行。由於很多省地域遼闊,交通閉塞,不少考生要跋涉兩三百英里,用上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抵達省會。暫且不說路途上的勞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路費從何而來。大多數考生窮得像約伯約伯(Job):《聖經》中《約伯記》里的人物——譯者注和教堂里的老鼠,因此對大多數考生來說,怎樣湊足路途上的吃住費用就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有許多故事講述的是這些學生為了取得榮譽歷盡艱辛,最後終於青史留名。中國南部某地有一座陡峭的山,一條很重要的驛路剛好從山中通過,關於這座山有這樣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個窮秀才要到省會去考舉人,從他所住的小村莊到那個將決定他命運的城市有二百多里的路程。他憑著自己勇敢的精神、強健的體魄和百折不撓的努力,翻過高山,涉過險灘,再穿越人口稠密的平原,最後終於到達了目的地。
這時候他的錢已經所剩無幾了,僅夠他勉勉強強度過考試的九天。考試結束時他已是身無分文,只好留在這個舉目無親的大城市裡。沒有人會幫助他,對陌生人施以仁慈之心這一在中國經典中廣受贊譽的美德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就無處可尋。但有膽識、有主見的他是不會絕望的。雖然才高八斗,可他並不認為老老實實地幹些體力活兒有什麼丟人之處。本著這個思想,他在一家轎行里找到了一個抬客人返鄉的活。轎夫的地位在中國是很低下的。而這一切恰恰反映了秀才大膽而又獨立的思想,他願意暫時放棄他的秀才地位而做一個被人歧視的轎夫。
走呀走呀,他已經抬著轎子走過了整整一百五十英里路——爬高山,走峭壁,穿越人口稠密的平原,但他的頭腦中時時刻刻都焦急地揣測著考試的結果:考榜貼出來了嗎?我考中了嗎?他沒有足夠的錢,不能留在城市裡等待考榜揭曉。由於抬轎時間過長,他的雙肩已經腫得老高,還被轎杠磨起了水泡,陰郁的生活正籠罩著他。這天,他來到了這座又高又陡的山下,抬頭望著高高的山頂,想到要抬著沉重的轎子向上爬,他簡直有些窒息了。就在這時,他聽到身後傳來了「報喜官」的鑼聲,他們一邊快馬加鞭,一邊喊著那些考中的幸運兒的名字。這些「報喜官」就靠考試過活。考試結果一揭曉,他們就立即上路,去給那些家遠的考中者的親朋好友報喜。他們很容易辨認,因為他們一般四人同行,帶著銅鑼,時不時地敲幾下,一邊高喊著考中者的名字。
他們越來越近,秀才緊張地聆聽,心怦怦地跳個不停,他聽到了自己的名字,他不但考中,而且高居榜首,也就是說,他現在是省里的一流學者了!他完全沉浸在興奮中,現在金錢、榮譽對他都是唾手可得,而貧窮和痛苦都將從他的生活中消失。他放下轎子說:「我再也不抬轎子了!」可客人提醒他按照協議規定他應把客人抬回家鄉。一陣猶豫之後,他決定繼續抬下去,但有個條件:為攀登面前這座陡峭的山峰,他必須得到更多的報酬。這個要求得到了滿足。於是轎杠再一次被放在滿是水泡的肩上,秀才帶著他的榮譽,邁著輕快的步子,心中歡快地唱著歌向山上攀去。他的名望很快就會傳遍全省,他的名字很快就會出現在本省,甚至全國每一所學校和每一個秀才的家裡,但現在他看上去是多麼像一個普普通通的苦力呀!為紀念這件事,從那以後,每當轎夫抬轎經過這座山時,他們都會停在山腳下,客人必須增加報酬他們才肯繼續前進。
第三和第四種學位的考試是在北京舉行的。凡是能夠通過考試,特別是考中翰林的人都有著光明的前途,可以在這個國家中謀到一個相當好的職位。不管他們曾經有過什麼樣的身份,處在什麼樣的地位,只要中榜,他們就立即成了中國上層社會中的拔尖人物。考取翰林榜首的人有可能成為兩省總督,治理兩省,在那裡他統治著四五千萬人口,有著絕對的權力。
但是,一種新思想正在這個國家傳播開來,血管中流動的血液已不再去重復那持續了幾百年的緩慢基調。正像《里普•范•威科爾》《里普•范•威科爾》(Rip Van Winkle):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所著《見聞雜記》中的故事及其主人公的名字。——譯者注 中所描寫的那樣,「沉睡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古老的舞台已不復存在,年輕人正好奇地睜大眼睛,他們面前的景象決不允許他們再退回去扮演過去的角色。
為父輩們所津津樂道的那些書和論題現在在年輕人面前已失去了吸引力。眾多的西方觀點像一首新鮮而又激動人心的樂曲傳了進來,它們的共鳴聲跨平川,越高山,穿峽谷,用那些偉大詩歌中從未提到過的一種全新的生活觀念驚醒人們沉睡的心靈。一個新紀元的序曲奏響了,人們心中那些似乎已經永遠泯滅了的夢現在又開始活躍起來,再一次成為他們那非凡的想像力中的主旋律。
全國各地都建立了國立學校,學校里擠滿了求學的少年。他們接觸到了西方思想的奧妙,與此同時,過去中國人從不了解的大陸現在也開始呈現在他們的面前,使他們吃驚地睜大了眼睛。
在中國,一個新的歷史紀元開始了。那些曾容納過一萬考生的巨型大廳現在已被遺棄,孤零零地呆在一旁。它們的輝煌已經過去,大門在風中時開時關,巨大的蜘蛛已在房樑上安家織網了。仔細聽,你能聽到幽靈們的呻吟聲,這是那些曾在這里獲得了榮譽的人在感慨,是那些悲痛於帝國榮耀喪失的人在嘆息!
❷ 什麼是文人論政!
魏晉名士以清談為主要方式,針對本和末、有和無、動和靜、一和多、體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諸多具有哲學意義的命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清談的進行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式,清談一般都有交談的對手,藉以引起爭辯。爭辯或為駁難、或為討論。在通常情況下,辯論的雙方分為主客,人數不限,有時兩人,有時三人,甚至更多。談話的席位稱為「談坐」,談論的術語稱為「談端」,言論時引經據典稱作「談證」,談論的語言稱為「談鋒」。在清談的過程中,一方提出自己對主題內容的見解,以樹立自己的論點,另一方則通過對話,進行「問難」,推翻對方的結論,同時樹立自己的理論。在相互論難的過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著討論主題發表贊成或反對的意見,稱為「談助」。到討論結束時,或主客雙方協調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執一辭,互不相讓,於是有人出來調停,暫時結束談論,稱為「一番」,以後還可能會有「兩番」、「三番」,直至得出結論,取勝一方為勝論,失敗的一方為敗論。
魏晉「清談」的內容與形式
魏晉時期,社會上盛行「清談」之風。「清談」是相對於俗事之談而言的,亦謂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談國事,不言民生,誰要談及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強兵裕民,何人政績顯著等,就被貶譏為專談俗事,遭到諷刺。因此,不談俗事,專談老莊、周易,被稱為「清言」。
這種「清言」在當時很流行,特別是統治階級和有文化的人,更視之為高雅之事,風流之舉。他們在一起討論爭辯,各抒歧異,擺觀點,援理據,以駁倒他人為能事。由於上流社會的普遍參與,「清談」成為時尚。
「清談」的方式,絕大多數屬於口談。而就口談而言,又有幾種方式。一是兩人對談,即所謂主客對答。一個人對某一個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謂之「主」;提出不同見解和質疑者,謂之「客」。主客互相質疑對答,往返難休,這是「清談」的主要形式。二是一主多客或一客多主。不過主客雙方都以一人為主,其餘者可以插言。三是「自為主客」。當別人對問題都無高見可抒時,某人可以就此問題自己設疑,自己解答,以發表他的高超的見解。有一次,大家爭論一個問題,最後都窮於詞理,當時宰相謝安,「自敘其意,作萬余語」,侃侃而談,見解獨特。說完以後,肅然自得,四座沒有不佩服的。
當時,人們把共聚「清談」當作抒發情懷的良機,許多名流閑士都熱衷於此事。但其目的不是論政,不過是官吏、文人為了消遣和顯示自己清高不談俗事而已。《蘭亭序》中說「永和九年,……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修禊」原是三月初三沐浴除垢,嬉水采蘭,祓穢祈祥的活動,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很顯然不止是一般的「修禊」;而是東晉士族文人的一次大規模清談盛會。
「清談」是辯論演講,它和現代演講的共同點是,要求有新異的觀點,要「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未言,探求義理之精微而達於妙處」。如步入後塵,拾人牙慧,無新穎觀點,就會令人煩躁厭聽。孫盛到殷浩家去「清談」,直到廢寢忘食,不願離去,假如他們談的全是老一套,是不會互相吸引到這種地步的。
一場好的「清談」,固然要求理論觀點標新立異,同時還必須有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達觀點。有一次,劉惔到王蒙家「清談」,劉走後,王蒙的兒子問其父:「你和劉惔誰勝了?」王蒙說:「韻音令辭不如我,往輒破的勝我。」韻音令辭是語言優美動聽,「往輒破的」是說理論上一發即中。前者包括聲調抑揚頓挫,和暢悅耳和詞語准確犀利,精當有力,是講「清談」的形式;後者說的是清談的內容。由此可見,王蒙是把「清談」的內容和形式並列起來看待的。
「清談」中,氣氛一般很隨便,在激動的時候,往往助以手勢,身體擺動,甚至起舞,引吭;談到酣醉地步時,便無所顧忌了,口出粗言也是有的。
「清談」也有詭辯者。當然,詭辯者需有敏捷的思維和善辯的口才。王苟子和許洵辯論,王苟子不得勝,而反過來,「許復執王理,王執許理」(實為交換命題),王苟子還是告敗。可見許洵的詭辯何其機巧。
「清談」是適應當時封建士大夫階層的需要,承襲東漢清議的風氣,就一些玄學問題析理問難,反復辯論而發展起來的。王弼、何晏等玄學家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清談既是從玄學發展而來,必尚虛無之論,後人對它的意義,一語道破:「虛無之談,尚其華藻,此無異於春蛙秋蟬,聒耳而已。」
「請談」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它所對應的政治現象是魏晉士族制度及封建等級特權;它所對應的經濟基礎是漢末以來的豪強地主經濟和士族庄園經濟。隨著士族制度的崩潰和士族政治經濟特權的喪失,必然走向衰落。
❸ 書生,秀才為什麼不適合當政治家文人氣重的皇帝或領袖為什麼國家少有治理的好的
不能,文人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清高。拒絕與小人為伍,可社會中需要這類人才,應為他們善於溝通交流,生活中不可或缺啊。
❹ 文人臭毛病有哪些
中國文人是世界上有知識卻最愚蠢的一群人。說他們有知識,因為天文地理,他們無所不知。說他們愚蠢,因為他們沒有實際能力,不會科學技術,更不會治理國家。他們的毛病不少,簡述如下:
(1)老子第一,誰也沒有我的知識多,擁知識自重,向國家和他人提高要價。誰要是不尊重我,就是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就是犯罪。如何尊重?就是要多給錢,多給地位,否則就是歧視知識,歧視人才,文人們就要開罵。
(2)不尊重真理,個人意氣用事。缺乏客觀精神,個人主觀主義。不能理解他物、他人,不接受批評。對待批評是一批就跳,再批就喊冤叫屈。
(3)自己永遠正確,錯誤都是他人的。功勞是自己的,過失都是別人的。即使承認,也推為客觀原因。
(4)好高騖遠,不以淺薄為恥。什麼都是書上的好,歐美的好,自己國家的都不值得看,不值得研究。只想走捷徑,揀便宜,不想做艱巨的實際精細工作。
(5)不以自已無能為恥,反以他人有能為榮。自己什麼事也不會做,又不願意認真做事,卻把他人能力當成自己的來誇耀。
(6)感情用事,缺乏理性。如,把一切自然的災難說成是人為的,把一些正常的認識局限和錯誤說是人為的。混淆事實和感情的差別,什麼都大發感慨一番,上綱上線地感情式渲染,不作客觀的科學調查研究分析。缺乏理性認識事物的能力。究其原因:中國文人,沒有經過嚴格的科學訓練,缺乏現代科學思維能力。
(7)思維片面,教條主義嚴重,把實際事物的缺陷歸為某種抽象概念的缺乏,書呆氣嚴重。比如,他們把中國貧窮和不完善之處歸為沒有民主,卻不能解釋菲律賓為啥有民主社會仍然貧窮。甚至,他們把民主和人種結合起來,認為白人更民主,中國人比菲律賓的人種好,中國民主的成果肯定比菲律賓好。這些都是非常荒唐的觀念。
(8)迷信學習,忘記創造。在他們看來,人類的一切東西都是學來的,不是創造的。他們要中國學美國,他們不知道美國的一切是美國創造的。他們不知道學習是為了創造,學習不是目的是手段。
(9)好行洋奴哲學、爬行主義,奴隸主思想嚴重,無視人的生氣與活力。他們滿口人權,卻看不得別人的懷疑自己的觀念,更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評。當了官,則把下級當奴隸,一副奴隸主的樣子,聖人救世主的樣子,掌握著下屬的生死予奪,不把下級當人看,無視下級和能力差的他人的客觀存在。
❺ 朱元璋的新發明:對文人的懲罰,竟然是在朝堂上公開打屁股
朱元璋確實是發明了在朝廷上打文人的屁股,但至少還是注意分寸和尺度的,但他的後人卻差之遠矣讓打屁股變了味。
朱元璋打文人屁股為的是滅一滅文人的威風
但到了明武宗時期,這個懲罰就變味了原本只是丟面子的打屁股,現在變成了丟里子丟命的打屁股,每次打屁股都要脫掉褲子而且一擊見血。
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的,但他的子孫後代不懂得其中的深意,結果就搞出人命了。
❻ 有人說文人起義事難成,為何呢,人民幣上的偉人也是文人呀,
俗話說來得好:秀才造反自,十年不成。毛主席也說:槍桿子里出政權。
那個誰說過:正義只存在於大炮的射程內。
人民幣上的偉人不止是文人,也是軍事家、革命家。革命、革命,命是要用刀槍來革的,唾沫星子是淹不死反動派的。😆
❼ 從秦朝到清朝,文人出身,治理國家和戰爭時期指揮戰役的才幹能與明朝於謙媲美的名人有哪些
還是不少的,挑幾個有名的說說吧。
和於謙同朝代的聖賢王陽明,寧王造反,王內陽明無兵無將起身容,不過數月將寧王之亂平定。
宋朝最出這種人才,畢竟大宋武將被打壓。范仲淹作為北宋著名詩人,威震西夏邊關,被譽為范小老子。虞允文以參謀之身,強接指揮職權,大破金國完顏亮,不然南宋可能1161年就亡國了。
諸葛亮其實也差不多。白帝城託孤之時,蜀漢領土大幅度縮水,實力嚴重下降,可謂危急存亡關頭。但他之後平南蠻定西涼,司馬懿也只能靠和他拼壽命,不能不說強。
❽ 宋代為什麼會重視文人,輕視武將呢
宋朝之所以會重視文人,而輕視武將,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宋太祖趙匡胤那裡。
一個朝廷里除了皇帝拍板,還得有文官出謀劃策治理地方,也得有武將沖鋒陷陣鎮守邊疆。文官權重能用分權牽制,但武將權重那就不是分權能解決的了,搞不好有樣學樣改朝換代了!也是鑒於此,趙匡胤才嚴格制定了「重文抑武」之國策。說到底,還是想保其皇權千秋萬世!
說到宋代為何重文輕武。這還要從陳橋兵變說起。話說周恭帝元年,遣太尉檢校,趙匡胤率師以御北漢,師次陳橋驛。眾將士謀立匡胤為天子。環甲待旦直逼匡胤住所。使匡胤黃袍加身。
但此事並不真實。試想以太祖之神武,豈有軍中指麾四齣,而主帥猶被酒酣卧,至亂兵四起方徐徐而起的?史書記載只有一種解釋。此事是匡胤與其弟匡義蓄謀以久之事。總之皇位得之不義。此事因此也成了趙匡胤的一塊心病。
❾ 明宣宗在位期間只熱衷鬥蟋蟀,為什麼史學家都評價其功績堪比文景之治
明宣宗雖然在位期間喜歡鬥蟋蟀,但是他對明朝所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我們中華民族經歷了很多朝代,其中歷史上不乏有很多愛好的皇帝,但是他們所做出的功績也是非同小可。我們不能因為他們對某一愛好的執著,就否定他們給自己所在王朝創下的功績。
歷史上比較有名氣的文景之治,它主要功績就是休養生息,給國家一個喘息的機會。而仁宣之治則使大明王朝依舊繁花似錦,依舊國力強盛。所以後來很多史學家對仁宣之治的評價比較高。明朝由盛轉衰是由各方因素摻雜在一起的綜合結果,不是明宣宗玩蟋蟀的下場。
❿ 文人政府什麼意思
以文化來領攜,不以嚴酷的法律治理國家社會,輕遙薄賦,以開明的態度發展多元文化,提倡兼容並蓄出現百花齊放的文化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