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黃河治理開工

黃河治理開工

發布時間: 2021-02-02 12:03:11

㈠ 黃河綜合治理渭南段啥時候開工

2018年開工的可能復性大。制2016年底才簽框架合作協議。
黃河西岸渭南段綜合整治工程涉及韓城、合陽、大荔、潼關4縣市,計劃總投資380億元,包含防汛滯洪工程、濕地公園工程、旅遊開發工程、體育賽道工程、現代農業觀光工程、特色小鎮建設工程等14個分項工程,所有工程項目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基本建成。屆時,黃河渭南段132公里,將重現水草豐美、碧波盪漾、良田連片的綠意與生機。

㈡ 黃河治理項目河南段是騙人的嗎

給長城貼瓷磚的項目還沒完工呢,黃河治理項目應該沒有那麼快。

㈢ 關於黃河治理與再造的戰略構想及其工程規劃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上述各段水流能量的合理分布,即優化配置?筆者認為:必須首先進行「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方能有效「切斷」晉陝峽谷高能輸沙搬運通道,進而實現「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並同時進行「下游引水增能,沖沙減淤」方能達到目的。其中:

1)「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是通過河口鎮附近小沙灣或萬家寨樞紐工程,向東分水改道而實現。具體的分水線路是穿越管涔山於懷仁東或朔州入桑乾河,至官廳後,可分為兩路:一路沿永定河向京、津、白洋淀等地區分水;一路沿燕山往東向唐山、灤河等流域分水(它突破了傳統治黃,只在下游探討和實施「分水、改道」的思想局限)。從而改變上游大量高能清水流路,從根本上「切斷」晉陝峽谷河口鎮—龍門段「高能侵蝕輸沙通道」(只讓其成為有計劃下泄的蓄水梯級「床庫」,以滿足原兩岸地區工農業生產及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用水需求)。進而減水減能,大幅減少黃土高原地區晉陝峽谷黃河段向下游的泥沙攜帶量。同時,解決我國北方缺水地區供水問題,特別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實施後,我國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局面將會得到有效緩解。

2)「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是通過上游分水改道後,將「截斷」的晉陝峽谷相機分段築壩,攔蓄(主要為當地)洪水、泥沙而實現的。「蓄水」(也可利用小沙灣或萬家寨分水改道節制閘工程有計劃的下泄)以為當地工農業生產和水土保持等生態環境用水所需;「攔沙」以逐步淤高床庫,抬高黃土地區起控製作用的晉陝峽谷侵蝕基準面,通過溯源淤積,從根本上逐步減弱兩岸黃土地區千溝萬壑流水動能,減弱泥沙下泄強度,「破壞」泥沙侵蝕的「搬運」環節,這對遏制黃土地區水土流失作用的惡性發展,並開始向良性方向轉變起到極其重要的支持和配合作用。它在顯著減少入黃泥沙量的同時,通過千溝萬壑的自然夷平整治,將使黃土高原地區生態地質環境得到逐步改善。

3)「下游引水增能,沖沙減淤」,是利用原擬南水北調中、東兩線黃河以南段工程,調引長江及其支流丹江水源,分別於黃河下游桃花峪和東平湖處入黃而實現的。通過調引大量清水入黃,除滿足工農業需水外,著重解決黃河下遊河道輸沙載體水能不足問題。在上游分水減能、減沙和中游限(斷)水、限能、攔沙的共同配合下,根據來水來沙系數的大小,依靠流域外調引清水,「適時、適量地匹配增能」,提高下遊河道水流挾沙搬運能力,從而創建黃河下游動態沖淤平衡局面——實現黃河的根本治理(圖13.1)。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上述戰略構想的各部分之間是不能割裂而孤立存在的,它們是一個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其中,「中游限(斷)能攔沙,減少下泄」部分(並不是現狀治理那種「簡單的攔」),必須與「上游分水改道,分能減沙」部分相結合,才能收到最佳治理效果。傳統治沙之所以未能收到顯著效果,除黃土地區特有的「岩性、氣候、植被和地形」等自然因素決定外,缺少「上游分水減能,截斷晉陝峽谷高能輸沙通道」的有力配合,則是其最根本的原因。

圖13.1 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及工程規劃簡圖

「下游引水增能」也必須與「上游分水減能」和「中游限(斷)能攔沙」相結合,在上、中游「減水、減能、減沙」和下游「增水、增能、沖淤」的共同作用下,通過全流域上、中、下游載體水能的統籌(合理)增減即優化配置,方能取得下遊河道「動態沖淤平衡」局面。否則,不僅下游動態平衡局面無從建起,正如前面所述,還將浪費大量的沖沙水資源,到頭來,恐只能是引水沖沙,而不能很好地減淤。在溯源侵蝕的下拉作用下,還將加大中游地區的泥沙下泄量,加速黃土高原侵蝕夷盡局面的到來。

值得說明的是,「黃河治理與再造戰略構想」各部分之間的有機結合,在實現黃河根本治理的同時,又能夠較好地完成原擬南水北調諸規劃目標(黃河以北可平交開口利用天然河道輸水至白洋淀和天津)。它較為巧妙地在優化調度,即合理配置黃河侵蝕輸沙載體水能的過程中,將「治黃」與「調水」有機地融為了一體,從根本上揚棄了歷史上那種「單純治」和「單純用」的治-用分離的治黃思想,也使得當代較為「鬆弛的」治理與開發並重的思想,在新的更高層面上實現了「真正的融合」,具有「一石多鳥」的效果,這正是「黃河治理與再造構想」的精髓所在。

㈣ 黃河的開發治理

陸渾水庫,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田湖鎮陸渾村附近,黃河二級支流伊河上,距洛陽市67公里,控制流域面積3492平方公里,占伊河流域面積57.9%。
故縣水庫,位於黃河支流洛河中游洛寧縣境故縣鎮下游,東距洛陽市16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5370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積(不含支流伊河面積)的41.8%。
西霞院反調節水庫是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的配套工程,位於小浪底壩址下游16公里處的黃河幹流上,下距鄭州市116公里。
小浪底水利樞紐,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以北40公里的黃河幹流上,南岸屬孟津縣,北岸屬濟源市,上距三門峽水利樞紐130公里,下距焦枝鐵路橋8公里,距京廣鐵路鄭州黃河鐵橋115公里。壩址以上流域面積694155平方公里。
三門峽水利樞紐,位於黃河中游下段幹流上,兩岸連接豫、晉兩省,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原陝縣會興鎮)東北約17公里處。壩址以上流域面積68.8萬平方公里,佔全流域面積的91.5%。
天橋水電站,位於山西省保德縣縣城和陝西省府谷縣縣城上游8公里的黃河幹流上。電站壩址以上流域面積403878平方公里。
黃河龍口水利樞紐位於黃河北幹流北部,壩址距上游已建的萬家寨水利樞紐25.6千米,距下游天橋水電站約70千米。
萬家寨水利樞紐,位於黃河北幹流上段托克托至龍口峽谷河段內。壩址左岸為山西省偏關縣,距庄三鐵路三岔堡車站82.3公里,右岸為內蒙古自治區准格爾旗,距豐准鐵路(豐鎮一準格爾旗)薛家灣車站60.6公里,壩址以上流域面積394813平方公里。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磴口縣境巴彥高勒(原三盛公)鎮東南,包(頭)蘭(州)鐵路黃河鐵橋下游2.6公里處。東距包頭市300餘公里,西南距銀川市200餘公里。樞紐以上流域面積314000平方公里。
青銅峽水利樞紐,位於黃河上游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青銅峽峽谷出口處,下距銀川市約80公里,距包蘭鐵路青銅峽車站6公里,並有鐵路專線通電廠。樞紐以上流域面積275004平方公里。
黃河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位於中衛市境內黃河幹流上。
烏金峽水電站,位於白銀市白銀區四龍鎮和靖遠縣平堡鄉境內,壩址位於黃河幹流烏金峽出口段,距白銀市30公里,距蘭州市90公里。
大峽水電站,位於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和榆中縣交界的黃河幹流大峽出口段飛魚崖。距蘭州市中心河道距離65公里。壩址以上流域面積227798平方公里。
黃河小峽水電站,位於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境內黃河幹流上小峽峽谷出口處,距上游距蘭州市3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22.51萬平方公里。
八盤峽水電站,位於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八盤峽村,距蘭州市中心區約52公里。上距鹽鍋峽、劉家峽兩級電站分別為17公里和49公里,下距蘭州水文站50公里。
黃豐水電站,位於青海省循化縣的黃河幹流上,上距蘇只水電站9千米,下游為積石峽水電站,距青海省西寧市公路里程159千米。
積石峽水電站,位於青海省循化縣境內積石峽出口處,距循化縣城30公里,距省會西寧市206公里,距民和縣城100公里。
寺溝峽水電站也叫炳靈水電站,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與積石山縣交界處的黃河幹流寺溝峽上,上距大河家水電站29.5千米,下距劉家峽水電站44.5千米,距甘肅省蘭州市122.5千米。
劉家峽水電站工程,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距劉家峽峽谷出口約2公里處,下至蘭州市約100公里。壩址上距河源2020.2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81766平方公里,約占黃河流域面積的四分之一。
鹽鍋峽水電站,位於甘肅省永靖縣鹽鍋集附近黃河幹流鹽鍋峽峽谷出口處,下距蘭州市70公里,上距劉家峽水電站32公里。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82704平方公里。
蘇只水電站,位於青海省循化縣與化隆縣交界處的黃河幹流上,上距公伯峽水電站12公里,距西寧市150公里。
公伯峽水電站,位於青海省循化縣與化隆縣交界處的黃河幹流上,上距李家峽水電站76公里,距西寧市153公里。
康揚水電站,位於青海省尖扎縣與化隆縣交界的黃河幹流上,上距李家峽水電站17公里,下距公伯峽水電站約53.0公里,距青海省省會西寧市公路里程105公里。
直崗拉卡水電站,工程位於青海省尖扎縣與化隆縣交界的黃河幹流上,電站壩址距上游李家峽水電站7千米,距西寧市公路里程109千米。
李家峽水電站,位於黃河上游青海省尖扎縣與化隆縣交界的李家峽峽谷出口以上約2公里處,距西寧市公路里程116公里,上距龍羊峽水電站河道距離102公里。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36743平方公里。
尼那水電站,位於青海省貴德縣境內黃河幹流上,距上游拉西瓦水電站壩址8.6公里,距上游龍羊峽水電站41公里。壩址距西寧市公路里程124公里(直線距離80公里),至下游貴德縣公路里程約20公里。
拉西瓦水電站,位於青海省貴德縣及貴南縣交界處的黃河幹流上。
龍羊峽水電站,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和貴南縣交界的龍羊峽峽谷進口約2公里處,距青海省省會西寧市147公里,壩址上距黃河源頭1687.2公里。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31420平方公里,占黃河全流域面積的17.5%。
班多水電站,位於青海省興海縣與同德縣交界的黃河幹流班多峽谷出口處,距西寧333千米。
黃河源水電站,位於青海瑪多縣扎陵湖鄉附近,壩址在鄂陵湖出口下游17公里處的黃河幹流上,距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城40公里,距省會西寧540公里。 內蒙古黃河灌區,是中國著名的大灌區之一。其范圍西起烏蘭布和沙漠東緣,東至呼和浩特市東郊,北界狼山、烏拉山、大青山,南倚鄂爾多斯台地,包括河套、土默川、黃河南岸灌區。跨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和呼和浩特、包頭、烏海3市的19個旗(縣、區)。土地總面積2891萬畝,現有耕地1878萬畝,灌溉面積936萬畝,農業人口201萬,人均耕地9.3畝,其中水地4.7畝。
寧夏引黃灌區,是我國四大古老灌區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灌溉歷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是寧夏主要糧棉油產區,也是全國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灌區涉及青銅峽市、永寧縣、銀川市、賀蘭縣、平羅縣、陶樂縣、惠農縣、石嘴山市及中衛縣、中寧縣、吳忠市、靈武市等4個縣(市)的引黃灌溉部分,計12個縣(市)和20多個國營農、林、牧場。
汾河灌區,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面積分布在汾河兩岸,北起太原市北郊上蘭村、南至晉中地區介休縣洪相村,長約140km,東西寬約20km,西以太(太原)汾(汾陽)公路和磁窯河為界,東以太(太原)三(三門峽)公路和南同蒲鐵路為界。灌區跨太原、晉中、呂梁三市,12個縣(市、區)共56個受益鄉(鎮)的488個村,全灌區控制土地面積205.5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56.84萬畝。設計灌溉面積149.55萬畝,受益面積約佔全省水地面積的近十分之一,是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區之一。
引沁灌區,南依黃河,北靠太行山南麓,涉及濟源市、孟州市、洛陽市吉利區的l5個鄉滇,345個行政村,人口42萬,耕地56.5萬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經濟作物有棉花、瓜菜、水果等。灌區始建於1965年,l968年初具規模,l969年6月通水灌溉。現有總於渠1條,乾渠15條,總干加支渠16條,支渠l38條,中小型水庫37座,蓄水池200個,提灌站156座,機井676眼以及相應的管理設施。
河南引黃灌區,范圍涉及三門峽、洛陽、鄭州、新鄉、安陽、開封、濮陽、商丘9個省轄市,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有大、中型引黃灌區27個,其中3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14個,10萬畝—30萬畝的中型灌區8個,1萬畝—10萬畝的灌區5個,總計設計灌溉面積2064萬畝,佔全省耕地面積的19.1%。河南引黃灌區總設計灌溉面積2064萬畝,而有效灌溉面積僅為918萬畝,占設計面積不足45%,實際灌溉面積還不足30%,灌區中仍然存在著大量的中低產田。
位山引黃灌區,是中國6個特大型灌區之一,規模宏大,作用重要。自1958年腰斬黃河,興建位山樞紐工程開始,40多年間,經過了1962年停灌,1970年復灌,1981~1983年引黃濟津,1993~1995年引黃入衛工程建設,1998~2000年續建配套節水改造,歷盡曲折,不斷完善,現有設計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的位山引黃渠首,東、西兩條輸沙渠,兩個沉沙區和三條乾渠,分乾渠53條,支渠385條,總長度3335公里,各類水工建築物5000座,設計灌溉面積540萬畝,控制8個縣(市區)大部分區域。
小浪底水庫,北岸灌區是小浪底水利樞紐的配套工程,利用小浪底水庫優良的水質、充沛的水量,使洛陽、焦作、濟源三市供水條件得到改善,為城鄉工礦企業、城市居民生活和農業灌溉供水,改善引沁灌區、廣利灌區的水量不足、解決山嶺區人畜飲水困難,替代灌區內地下水的過度開采,補充地下水,改善生態環境。北岸灌區涉及濟源、沁陽、孟州和吉利三市一區,18個鄉鎮、476個自然村、設計灌溉面積68.87萬畝,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引水洞底高程223米,屬於大(Ⅲ)型灌區。

㈤ 我國為治理黃河的泛濫與改道實施了那些重大建設工程

現代化黃河治理方法全面實施
黃河水利委員會關於「模型黃河」的工程規劃日前已獲水利部正式批准,至此,現代化治黃方略「原型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規劃已全部得到批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按照「三條黃河」的現代治河思路,今後黃河治理將先通過對原型黃河現狀的分析,提出黃河治理決策的基本需求及物理參數,然後藉助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數學模擬,提出方向性方案,最後通過黃河模型反復進行實驗,為實際的黃河提供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
1黃河治理方略
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是包括長江在內的其它河流無法比擬的,她流經中國腹地,誕生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既得益於黃河與黃土的哺育而生息繁榮,又受害於黃河與黃土相伴造成的黃河下遊河道「善淤、善決、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與黃河治理有關
2 減少入黃沙量的治本之策
眾所周知,黃河難治的症結在於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黃土高原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特殊的邊界條件下,中游暴雨是黃土高原土壤強烈侵蝕以及水土嚴重流失的動力因素,「愈沖愈陡,愈陡愈沖」[4],使黃土高原被切割得支離破碎,溝壑縱橫,每年來自黃土丘陵溝壑區的泥沙達10億噸左右,土壤侵蝕模數可達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黃,致使一些水庫湮廢失效,下遊河道不斷淤高,防洪壓力日趨加重。不少人認為,黃土高原歷史上曾經是植被良好的繁榮富庶之地,希望通過植樹種草,改變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從而達到根治黃河的目的。但是也應認識到,黃河塑造出的華北大平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帶,黃河早在遠古時期就是一條多沙河流
3 與外流域調水結合的綜合治理方略
相傳我國上古之時,「湯湯洪水方割,盪盪懷山襄陵,浩浩滔天」。然而,歷經滄桑,黃河近代水資源日趨貧乏,其水量僅佔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大量資料表明,水少是黃河下遊河床不斷淤積升高的主要動力因素,也是黃河難治的另一症結。模型試驗發現,洪水機遇減少是黃河下游近些年河床萎縮、過洪能力很低的主要原因[7]。從水資源角度講,黃河是惟一流經乾旱缺水的西北、華北地區的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流域內地域廣闊,環境多樣,土地與礦藏豐富,因水資源貧乏而制約著發展,因此黃河治理不僅要考慮防洪,而且還要考慮水資源問題。花園口以上多年平均徑流深77mm,相對於全國平均徑流深276mm的28%,黃河下游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屬長期性、區域性、資源性缺水,因此,緩解黃河下游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開源,即從外流域調水濟黃,增補黃河有效水資源量,這是適應發展的長期戰略措施。為此可利用黃河以南所處的優越地理位置,基本上沿南水北調中線方案線路,自漢江丹江口水庫始,沿途把漢江、淮河上游可引之水經河南南陽、平頂山、許昌等地,在鄭州以西桃花峪上游(如孤柏嘴附近)自流引入黃河,並利用東平湖和擬建的桃花峪水利工程加以調節。爾後,通過現有的下游引黃工程,包括引黃濟津、引黃入冀(現有的共產主義引黃工程和位山引黃入冀工程供水能力已經很大)、引黃濟青工程,向河南、山東、河北相關地區供水,兼顧南水北調中線、東線方案的調水作用。從而減輕黃河水供需壓力,達到解決下游斷流、保證輸沙用水量、改善下遊河道淤積狀況之目的。如果調水規模有保證,不但能緩解河北有關地區用水緊張局面,還可再通過河北水系的局部調整接濟京津,滿足原中線南水北調方案對京津的供水要求。在此前提下,黃河流域來水可主要考慮本流域中上游用水,相應緩解了黃河中上游水資源短缺的不利局面。並且小浪底水庫可按照「高水高用」的原則,相機調水北上。
從丹江口水庫調水入黃,沿途乾渠應與淮河流域的河流和集水區域平交,與該流域的防洪體系相結合,形成「串聯水庫」,除發揮相應的供水作用外,特別是在淮河、漢江流域的暴雨期,還將產生其他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其一,通過優化調度,將淮河、漢江流域無法承受的洪量調入黃河,把黃河下遊河道作為淮河上游各大支流的洪水入海通道,淮河、漢江的防洪壓力遂大為減輕。其二,調洪水入黃,可沖刷黃河下遊河道,擴大主槽斷面面積,提高過洪能力,減少下遊河道淤積。趙業安等專家的研究結果[8]及我們開展的模型試驗資料[7]表明,黃河下游有「大水帶大沙」及「大水出好河」的規律,水少沙多是黃河下遊河道淤積的根本原因,且水沙搭配不相適應是造成黃河下遊河道淤積抬高的又一主要原因。因此[9],只有調洪水入黃,使流量與含沙量相適應,「大水帶大沙」時,才能取得最好的輸沙減淤效果。其三,小浪底水庫的庫容,是發揮綜合利用效益的保證[10],小浪底水庫可借分洪調水之機集中排沙,利用大水排沙入海,相應增加了水庫極為寶貴的庫容。加大了水庫調節能力,極大地提高水庫的綜合利用效益。

㈥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是怎樣開展黃河的治理和開發的

縱觀治黃歷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所謂治河實際上只局限於黃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動地防禦洪災。但是,悠久的治河歷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獻典籍,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見,是一份珍貴的遺產,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借鑒。
從1946年開始,中國***領導人民治理黃河,治黃史冊展開了新的篇章。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以下簡稱建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非常關心治黃事業。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第一次離京外出巡視,首先就是視察黃河,作 了很多重要指示,並諄諄囑咐:「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以後又多次聽取治黃工作匯報,對治黃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964年,他已經70多歲高齡,還一再提 出要徒步策馬,上溯黃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念念不忘治理與開發黃河。周恩來總理更是直接領導治黃工作,從1949年前的「反蔣治黃」斗爭到編制「黃河綜合 利用規劃」和三門峽工程建設,以及1958年大洪水的抗洪斗爭等等,所有治黃工作的重大決策,幾乎都是周總理親自主持作出的。直到1976年,他已重病在 身,還向去醫院看望他的中央領導詢問三門峽工程改建後的情況,真是為治黃事業鞠躬盡瘁,操盡了心。

***總書記、**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都多次親臨黃河視察,聽取治黃工作匯報,作了許多重要指示。

為 搞好黃河的治理與開發,1950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黃河水利委員會為流域性機構,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領導,統一領導和管理黃河的治理與 開發,並直接管理黃河下遊河南、山東兩省的河防建設和防汛工作,兩省的黃河河務局和沿河地、市、縣的河務部門,既是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會)的直 屬單位,又是各個省、地、市、縣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這種條、塊結合的獨特體制,有利於組織沿河黨、政、軍、民團結治河,有效地加強了河防管理,對保障黃 河防洪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民治黃事業,開始就注意調查研究,全面了解黃河河情,注重應用科學技術,搞好全面規 劃,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科學治黃。早在50年代初期,黃委會和有關部門就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勘測工作和科學考察,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基礎資料。1954年 初由國家計劃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計委)直接領導,中央有關部門及中國科學院負責人參加,組成黃河規劃委員會,聘請蘇聯專家組,調集國內有關專家,集中力 量,著手編制黃河治理開發規劃。1954年10月底提出「黃河綜合利用規劃」,經過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審議通過,決定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准。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批准了規劃的原則和基本內容,並責 成有關部門按時完成治理開發的第一期工程。

與歷史上眾多的治黃方略相比,「黃河綜合利用規劃」的特點是:(1)這個規 劃的編制是政府行為,批准後的規劃就是指導治黃建設的依據;(2)統籌考慮全流域的治理與開發;(3)突出綜合利用的原則;(4)對水和沙都要加以控制和 利用。規劃明確指出:「我們對於黃河所應採取的方針,就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要對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加以利用。」第一,在黃河幹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 的攔河壩和水庫,攔洪、攔沙、調節水量、發電、灌溉。第二,主要在甘肅、陝西、山西三省,展開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既防治了上中游地區的水土流失,也消 除了下游水害的根源。規劃對幹流工程、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和上中下游的灌溉發展都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修建三門峽大水庫攔洪攔沙,盡快解除下游水患的 安排。規劃的研究和編制,以及治理開發技術措施的擬定,既汲取了前人的治黃經驗,又採用了當時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黃河規劃,是治黃 事業邁向新時代的一個鮮明標志,對動員全國人民關心和支持治黃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隨著治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治 黃工作經歷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逐步深化了對黃河河情的認識。在治黃進程中,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對黃河治理開發規劃和建設 安排作了一些重大的調整。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下達了《關於黃河治理開發現劃修訂任務書》,要求對黃河規劃進行一次系統的修訂,進一步推進 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此後,黃委會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流域內各省區相繼開展了各項規劃研究工作,通過反復研究和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於1996年初完成了 《黃河治理開發規劃綱要》的編制工作,並於1997年經國家計委和水利部審查上報國務院。這個「規劃綱要」,總結了人民治黃的實踐經驗,利用科學研究新成 果,根據各方面情況的發展變化,提出了今後進一步治理開發黃河的方向和重大措施,以及2010年前的治黃建設安排,為治黃事業的發展繪制了一幅新的藍圖。

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一貫高度重視和支持治理黃河,重大治黃建設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時付諸實施,有力地推進了治黃事業的發展。

以 往的治河歷史,主要是在下游修守堤防,單純防洪。新中國的治黃工作,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一開始就是按照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標本兼治,除害興利,全面開 展流域的治理開發,有計劃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設。中央各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參加治黃工作,依靠科舉技術進步治理黃河,無論是關 於黃河問題的勘測研究,還是治黃建設的規模,都是以往任何時代不能比擬的。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建設,黃河上中下游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開發,基本形成了 「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蓄泄兼籌的防洪工程體系,建成了三門峽等干支流防洪水庫和北金堤、東平湖等平原蓄滯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兩岸堤防,開展河道整 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黃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過去顯著提高。在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地區廣泛開展了水土保持建設,採取生物措施 與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與治溝並舉辦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顯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計興修梯田、條田、溝壩地等基本農田7755萬畝,造林 11802萬畝,興建治溝骨幹工程854座,淤地壩10萬余座,溝道防護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萬處,一些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開始有所改善,輸入 黃河的泥沙逐步減少。依靠這些工程措施和廣大軍民的嚴密防守,連續50年黃河伏秋大汛沒有發生洪水決溢的災害,扭轉了歷史上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險惡局面, 保障了黃淮海廣大平原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發展。黃河的水資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利用。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總庫容574億立方 米,引水工程4500處,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區的灌溉面積,由1950年的1200萬畝發展到1995年的10700萬畝,流域內河谷川地基本實現水利 化,黃河供水范圍還擴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區。在黃河幹流上於1957年開工興建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此後,相繼建成了劉家峽、龍羊峽、鹽鍋峽、八 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等7座水利樞紐和水電站。目前正在建設小浪底、萬家寨水利樞紐和李家峽、大峽水電站。已建在建的幹流工程,總庫容563億立方 米,發電裝機容量900多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336億千瓦時,約占黃河幹流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9%。這些水利水電工程,在防洪、防凌、減少河道淤積、灌 溉、城市及工業供水、發電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促進了沿黃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治黃50年,除害興利成效顯著,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 成績,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黃河的治理與開發,是關系國家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一件大事。治理黃河,又是一項艱巨復雜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在 全國的大江大河中,黃河的治理任務最為繁重。黃河流域西北緊臨乾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內大部分地區也屬乾旱、半乾旱區,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風沙區,西部是高寒 地帶,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黃土高原,乾旱、風沙、水土流失災害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據目前的調查研究資料,流域內風力侵蝕嚴重的土地面積約11.7萬平方公 里,水力侵蝕面積約33.7萬平方公里,通稱水土流失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嚴重的水土流失使黃河多年平均來沙量達16億噸,年最大來沙量達39億噸, 成為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上中游地區土壤侵蝕產生的大量泥沙不斷輸往下游地區,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沖積塑造了黃淮海大平原。同時,黃河的頻繁泛濫、改道又 給下游平原地區造成巨大的災難,黃河洪水威脅,成為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黃河,是防止荒漠化繼續向東南擴張的前哨戰,是改善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再造山 川秀美西北地區的重大措施,也是消除下游水患,保障廣大平原地區經濟、社會穩定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黃河流域又是資源 豐富、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地區,治理和開發黃河,對保證全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黃河流域范圍內總土地面積11.9億畝(含內流 區),其中耕地約1.79億畝,林地1.53億畝, 牧草地4.19億畝,宜於開墾的荒地約3000萬畝。黃河下游現行河道洪泛可能影響范圍的總土地面積 1.8億畝(12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億畝,雖然不在流域范圍以內,但仍屬黃河防洪保護區。據1991年的資料,流域內探明的礦產有114種,在 全國已探明的45種主要礦產中,黃河流域有37種。具有全國優勢(儲量佔全國總儲量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鈮、鉬、煤、鋁土礦、鋁、 耐火粘土等8種。其中,煤炭資源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己探明煤產地685處,保有儲量佔全國總數的46.5%,資源遍布沿黃各省區,而且具有品種齊全、煤 質優良、埋藏淺、易開采等優點。石油、天然氣資源也比較豐富,加上黃河幹流的水力資源,實屬全國的能源富足地區,也是21世紀全國能源開發的重點地區。

黃河水少沙多,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約580億立方米,只佔全國總量的2%,水資源貧乏,對於西北、華北缺水地區,黃河水資源尤其寶貴,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按 照全國國土開發和經濟發展規劃,黃河上游沿黃地帶和鄰近地區,將進一步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和能源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逐步建成開發西部地帶的 一個重要基地。黃河上中游能源富集地區,包括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河南的廣大區域,將逐步建成以煤、電、鋁、化工等工業為重點的綜合經濟區,成為全 國重要的煤炭和電力生產基地。同時要大力開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黃河下游沿黃平原,仍然是全國工農業發展的重要基地。黃河的治理開發促進了黃河經濟 帶的發展,沿黃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又對治理黃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黃河治理與開發雖然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今後的 治理任務還十分繁重。防治水土流失、消除下游水患、合理利用水資源等都需要進一步解決。客觀情況也在不斷發展,對黃河河情的認識也需要不斷深化。我們堅 信,依靠中國***的領導,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經過一代一代人長期地、持續地奮斗,消除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目標是能夠實現的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據 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有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 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㈦ 山西古堅黃河大壩杻樞水利工程何時開工

「山西古堅」不存在,是「古賢」。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位於黃河北幹流下段,壩址右岸為陝西省宜川縣,左岸為山西省吉縣,上距磧口壩址235.4公里,下距壺口瀑布10.1公里,控制流域面積489944 平方公里,佔三門峽水庫流域面積71%。古賢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治理開發規劃綱要》確定的黃河幹流七大骨幹工程之一,是黃河水沙調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防洪、減淤、供水、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目前尚未開始建設。

㈧ 黃河的重點開發項目是什麼,重點治理項目是什麼,著名工程是什麼

誰能幫我解答一下啊!!!

㈨ 黃河治理工程甘南段什麼時候開工

時間暫未可知。
工程概況
本工程上段始於甘南州瑪曲縣齊哈瑪鄉哇爾義村,止於瑪曲縣歐拉鄉歐強村;下段始於臨夏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止於白銀市靖遠縣興隆鄉大廟村;主要涉及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齊哈瑪鄉、采日瑪鄉、曼日瑪鄉、河曲馬場、歐拉鄉、尼瑪鎮段,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銀川鄉段,臨夏縣蓮花鄉、河西鄉段,東鄉族自治縣河灘鎮、董嶺鄉段,永靖縣劉家峽鎮、峴塬鄉、太極鎮、鹽鍋峽鎮段,蘭州市西固區、安寧區、七里河區、城關區、皋蘭縣什川鎮、榆中縣青城鎮段,白銀市白銀區水川鎮、四龍鎮段,靖遠縣平堡鄉、北灣鎮、烏蘭鎮、糜灘鄉、東灣鎮、三灘鄉、石門鄉、雙龍鄉、興隆鄉段,平川區水泉鎮段,景泰縣中泉鄉、五佛鄉段等4個市(州)、15個縣(區)、32個鄉鎮(場),分段不連續布置;共計劃治理河長260.2公里,新建堤防35.92公里、護坡32.7公里、護岸224.29公里,加固堤防41.54公里、護岸3.43公里;根據《防洪標准》(GB50201-94)、《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准》(SL252-2000)及《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2013),蘭州市城區段堤防按100年一遇洪水標准設計,堤防級別為1級,主要建築物按1級、次要建築物按3級、臨時建築物按4級設計;其餘段落堤防均按10年一遇洪水標准設計,堤防級別為5級,主要建築物按5級、次要和臨時建築物按5級設計。

㈩ 黃河黑山峽什麼時侯開工

肯定十三五開工,因為已列入「國家加快推進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具體什麼時候難說,畢竟可研還沒做呢,至少可研批復了才能開工。看下面新聞

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准《關於成立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論證前期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發改辦農經〔2015〕984號),領導小組組長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勇擔任,副組長由水利部副部長矯勇、甘肅省副省長王璽玉、寧夏自治區副主席屈冬玉擔任,成員有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中國地震局、國家能源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等部門相關領導。《通知》要求「請水利部牽頭,會同甘肅省、寧夏自治區和各有關部門、單位,組織成立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專門工作小組,集中力量加快開展工作,具體落實領導小組議定的各項工作任務,細化明確工作方案和路線圖、時間表,務實有效推進。有關工作情況及時向領導小組報告」。該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將對協調推進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論證前期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是國家加快推進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自治區今年確定的「7+2」重大項目之一。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去年以來多次向國家發展改革委匯報溝通推進大柳樹工程前期相關工作,取得初步進展。在自治區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國家發展改革委於去年9月15和10月14日兩次組織國家有關部委和甘寧兩省區,召開黑山峽河段開發論證工作會議,並研究決定正式啟動開展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項目建議書階段的論證工作,明確了前期工作的任務分工和時間節點。同時,為進一步推進項目論證和前期工作,會議決定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成立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論證前期工作領導小組,由水利部牽頭成立前期工作專門工作小組,並要求水利部牽頭於2015年上半年完成河段開發功能定位、水庫淹沒和移民調查、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年底完成河段開發方案比選四項專題研究。
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的工作領導小組和水利部牽頭的專門工作小組均已成立。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已預留了黃河黑山峽河段開發論證前期工作經費,待水利部上報前期工作任務書後核撥。下一步主要工作是督請水利部盡快向國家發展改革委上報前期工作任務書,並按時間要求抓緊開展前期論證入場勘查工作。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將會同自治區水利廳加強與水利部的匯報溝通,積極配合做好前期論證相關工作,爭取盡早完成並報國家發展改革委。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