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經濟中的公司治理
Ⅰ 經濟的轉型和企業改革所帶來的沖擊
中國金融業發展面對的挑戰記者:「後危機時代」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實力重新配置,國際金融體系和貨幣體系面臨重構,而國內經濟轉型加速和經濟增速放緩。在這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我國金融業發展會面對哪些問題?苑德軍:中國金融業進入了發展加速和開放擴大的新階段,既面臨著良好的成長機遇,也需要應對各種挑戰。首先是經濟轉型的挑戰。推進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礎上的經濟轉型,是我國未來經濟工作的重心。這種轉型既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經濟面對日趨險惡的國際外部經濟環境和日益強化的國內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可以說,經濟轉型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經濟轉型要求金融必須轉型,而沒有金融轉型,就無法實現經濟轉型。經濟轉型是金融轉型的依據和前提,金融轉型是經濟轉型的推手和動力。兩者緊密聯系,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支持經濟轉型特別是產業轉型,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要方面和核心任務。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在社會融資結構中佔有優勢地位,決定了商業銀行在支持經濟轉型方面負有重要使命。適應金融轉型的要求,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應實現在發展戰略、支持重點、配置結構等方面的轉型,做到四個轉變:一是優化信貸投放的行業結構,使信貸支持重點從製造業向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二是優化信貸資金配置的空間結構,使信貸資金配置從集中於經濟發達地區向區域均衡轉變;三是優化信貸支持的企業結構,使信貸資金投向過度朝大企業傾斜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轉變;四是優化信貸業務結構,使信貸業務由傳統信貸向綠色信貸轉變。必須有效發揮直接融資對經濟轉型的推動作用。要優化上市公司結構,優先安排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屬企業上市;加快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並購基金,增加創業資本供給,促進產業擴張、產業融合和產業並購,促進產業升級;大力拓寬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創新直接融資方式,支持企業利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融資。其次是利率市場化的挑戰。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刻不容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義,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而利率作為資金價格則是資源配置的「指示器」和「調節器」。利率沒有市場化,就談不上金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和高效率,自然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利率市場化也是銀行商業化的一個重要條件。沒有利率的完全市場化,就不會有真正的銀行商業化。長期的存款利率管制損害了存款人利益,使存款人的存款在負利率情況下連保值也做不到,同時造就了銀行的高利差,使銀行可以安享壟斷利潤而阻礙了貸款定價能力、利率風險防控能力的提高,不利於銀行競爭力的培育。利率管制使利率信號失真,使利率難以有效地發揮宏觀調控功能,而且其也是誘發民間高利借貸的重要根源。因為在利率實行雙軌制並且金融市場資金供求關系高度緊張的情況下,市場利率必然大大高於管制利率。當前,整個經濟社會和金融當局都已經認識到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迫切性,相信「十二五」時期利率市場化改革會有明顯進展。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將面對無時無刻存在的利率風險,股市和債市行情的波動將更加頻繁,利率對券商自營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固定收益業務、衍生品交易業務等的影響加大,金融機構的產品定價能力、利率走勢監測分析能力、利率風險控制能力等亟待提高。再次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挑戰。在金融業綜合經營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金融各子行業之間的行業壁壘和市場壁壘被打破,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產品大量涌現,金融競爭強度提高,各類金融機構不僅要面對同一金融子行業競爭對手的競爭,還要面對行業外競爭對手的競爭,這對金融機構的營銷能力、適應市場和客戶需求的產品創新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聚合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兩年在我國迅速發展的影子銀行,適應了籌資者和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在某些方面替代了商業銀行的功能,侵蝕了商業銀行的傳統領地,對商業銀行構成了嚴峻挑戰。這種挑戰,實際上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給金融機構帶來現實挑戰的具體反映。最後是金融發展方式轉型的挑戰。傳統金融發展方式注重金融總量擴張,忽視金融結構優化;注重金融市場廣度,忽視金融市場深度;注重金融競爭,忽視金融效率;注重金融硬實力(金融資產規模、金融機構數量、金融市場份額等)打造,忽視金融軟實力(金融創新能力、金融企業綜合競爭力、金融企業公司治理機制、金融發展環境、金融文化建設等)培育。金融機構都把「做大做強」作為自身發展目標,都在追求規模擴張,業務、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缺少經營特色。必須用科學的金融發展方式取代粗放經營的金融發展方式,加強金融機構的精細化管理,實現金融發展過程中規模和結構、廣度和深度、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和諧統一。
Ⅱ 公司治理在現代企業中的作用和地位
企業家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減小字體 增大字體 作者:蓉蓉 來源:本站原創 發布時間:2008-1-8 18:30:19
企業家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公司治理結構立足於經理人員和企業家
對國有企業進行公司化改制,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其中一個關鍵就是要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即要在產權關系清晰和責權利統一的基礎上,實現公司控制權的合理配置,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形成相互制衡的機制和對經營者的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運營效率。
我們知道,公司治理結構本質上表現為一種雙層的"嵌套"關系結構:第一層是股東通過股東大會與董事會之間的"信任託管"關系,構成了出資者對公司的一級控制權的配置與行使;第二層是董事會與經理人員之間"委託代理"關系,形成了對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的二級控制權的配置與行使。
優化公司治理結構,必須在現代企業所有權與控制權(經營權)分離的前提下,確保"所有者在位", 控制"內部人控制"。但是,"控制"並不是目的。優化公司治理結構的最終目的,是在所有者不直接經營和管理企業的情況下,追求所有者資本收益的最大化。
無論是從所有者和經營者二者關系來看,還是從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經理人員的三者關系來看,公司治理結構都是立足於 "經理人員" 的,而企業家只不過是"經理人員"的一部分。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歸根結底要著眼於對經理人員和企業家進行適當的激勵和約束,以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實現所有者資本收益最大化;就國有企業而言,就是要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二、 經理人員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雙面"作用
談到經理人員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作用,人們在認識上往往隱含著兩種錯誤觀念。
一是在以往的改革實踐中,似乎只看到了經理人員的"積極"作用;無論是擴大企業自主權、利改稅,還是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其基本思路都是"擴權讓利",片面強調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和經營者的自主權,任何人都不得"干預"。其不良後果是造成了嚴重的"所有者缺位"、"內部人控制"現象,出現了許多國有資產嚴重流失的惡劣事件。
在這種情況下,又有人片面強調經理人員的"消極"作用和加以"控制"的必要性,似乎經理人員皆為居心叵測、陰險狡詐之徒,一個個俱已撈得盆滿缽滿、腦滿腸肥;有關各方紛紛以確保"所有者在位"和控制"內部人控制"為名,把手伸向企業,結果不但使企業感到掣肘過多,行動不便;而且造成更多的國有資產流失現象和貪污腐敗現象。這就使中國的企業改革又一次陷入時"放"時"收"的怪圈。
可見,正確認識經理人員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雙面"作用,有助於更深入地了解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國有企業經營效率不高等問題的症結所在,科學合理地配置公司治理結構,充分發揮經理人員的"積極"作用,因而是十分必要的。
在這里,有必要界定一下"經理人員"的概念所指。我們所理解的"經理人員",原則上是指以總經理為首的公司高層經理人員,亦即現代公司三大法人機關--股東大會、董事會和執行機構中的"執行機構"或"經營班子"的組成人員。然而在現實中,有些企業的執行機構的最高負責人(首席執行官員--Chief Executive Officer,簡稱CEO)是董事長,而不是總經理;這是由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尤其是人員情況所做的靈活安排,自有其合理性;即便在美國這樣市場經濟和法制十分發達的國家,這種安排也十分常見。特別是在中國,國有企業?quot;董事長"並不是實際上的"老闆",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高級"國家公務員"、高級"打工頭"而已,與名義上的"總經理"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因此,我們這里所說的"經理人員",應當包括實際上充當著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員、較多地參與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充當著部分總經理角色的董事長們。至於董事會中那些較多地參與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一般都在企業中擔任著高級經理職務的董事們(執行董事),理所當然也部分地屬於經理人員范疇。
與股東、董事、監事們身居公司的"後台"不同,經理人員是公司"前台"上的"主要演員"。董事會制定戰略決策後,"企業經營"這出戲怎麼演,幾乎就全憑經理人員們施展能耐了。經理人員並非機械地、而是創造性地貫徹執行著董事會的決議。經理人員也並不僅僅是演員;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是兼具編劇、導演和主要演員三種角色於一身,自編、自導、自演。經理人員是公司治理結構中活動於企業前台、最富活力和創造力、貢獻實績的一群。 經理人員的經營活動並不僅僅是"貫徹"、"執行",而是不斷地向董事會積極"反饋",影響著董事會的戰略決策。中外許多企業的能乾的經理人員們,實際?quot;左右" 甚至"主導" 著董事會的意志。特別是那些不在公司擔任具體經理職務的董事人員(非執行董事),長期"遠離"企業的經營實際,"遠離"企業的中下層人員,"遠離"企業所面臨的市場,往往顯得顢頇無能、反應遲鈍、暮氣沉沉,與精明強干、反應敏捷、生氣勃勃的經理人員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完全有可能被經理人員牽著鼻子走。
所謂"內部人控制"現象,並不僅限於中國、俄羅斯這樣一些轉型經濟國家,而是一個普遍存在於現代企業界的現象。這種現象,象任何其他事物一樣,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是那些正派而能乾的經理人員主宰下的企業,能夠擺脫那些昏聵無知、顢頇無能的股東、董事們的過多掣肘,得以揮灑自如、有聲有色地演出企業經營的活劇,股東、董事們的利益也能得到保證,比他譴Υ∑迨志
Ⅲ 轉型經濟學的目錄
第1章 經濟制度變遷概述
1.1 經濟制度的特徵及構成
1.2 經濟制度與經濟發展
專欄1.1 制度創新與經濟發展
1.3 制度變遷理論模式
專欄1.2 奧爾森關於利益集團的九條推理
第2章 經濟轉型目標
2.1 經濟轉型的界定
2.2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探索
專欄2.1 學界對計劃經濟體制改革必要性的分析
2.3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
專欄2.2 對中國改革目標模式的不同看法
專欄2.3 幾種典型的市場經濟模式
第3章 經濟轉型方式
3.1 轉型方式的劃分
3.2 休克療法
3.3 漸進式方法
專欄3.1 中國選擇漸進式改革道路的不同觀點
3.4 漸進與激進的比較
第4章 民營經濟發展
4.1 經典作家對民營經濟的論述
專欄4.1 經濟學界關於民營經濟內涵的不同認識
4.2 民營經濟發展歷程
專欄4.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發展民營經濟的重要決議
專欄4.3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民營經濟的修改內容
4.3 民營經濟的貢獻
4.4 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及其克服
專欄4.4 理論界關於剝削內涵的不同認識
專欄4.5 民營企業家人格障礙的表現
第5章 農業改革
5.1 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的農業改革
5.2 建國後至1978年的中國農業制度變遷
5.3 1978年以後的中國農業改革
專欄5.1 1982年至2007年中央關於農村改革的9個一號文件
專欄5.2 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關於承包的契約
5.4 中國農業深化改革的困境和政策建議
第6章 國有企業改革
6.1 傳統國有企業理論
6.2 東歐國家改革國有企業的理論模式
6.3 俄羅斯私有化改革實踐
6.4 中國國有企業的改制與改組
專欄6.1 國務院《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中規定的企業經營權
第7章 公司治理結構
7.1 現代公司制及特徵
7.2 公司治理一般理論
專欄7.1 經濟學界關於公司治理內涵的不同認識
7.3 中國公司治理的演變
專欄7.2 國有公司「內部人控制」的種種表現
7.4 完善公司治理的改革措施
專欄7.3 經濟學界關於對企業家激勵必要性的解讀
第8章 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8.1 轉型前的收入分配關系
8.2 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分配的變化
專欄8.1 衡量收入差距的其他方法
專欄8.2 經濟學界關於效率和公平關系的認識
8.3 收入分配製度的完善
第9章 政府經濟職能轉換
9.1 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職能
9.2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管理經濟的基本原則
9.3 領導經濟轉型:政府一般職能
9.4 改革政府:政府特殊職能
專欄9.1 中國政府規模膨脹的原因解讀
第10章 轉型經濟績效
10.1 經濟轉型績效的評價方法及其界定
10.2 中國經濟轉型績效
專欄10.1 從「華盛頓共識」到「北京共識」
專欄10.2 國內外學者關於中國改革績效的原因探討
10.3 俄羅斯、波蘭和越南經濟轉型
Ⅳ 在轉型經濟中,致使外部治理機制不能或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的原因有
個人認為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於不同的市場經濟有不同的問題,經濟市場不是課本教材不可能A,B,C,D的單一答案選擇。
Ⅳ 公司治理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
法人治理結構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公司通過切實履行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權、職責,形成了各司其職、協調運轉和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通過建立、完善公司制度,約束和規范了員工的行為。1、以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執行機構(經理層)作為法人治理結構確立了所有者、公司法人和經營者之間的權力、責任和利益關系,並在不斷發展中建立完善了300多項管理制度,做到了每項經營活動、每個工作環節員工的行為規范有規可循,每個崗位的職責、義務、獎懲都有明確的規定,制度的執行情況嚴格與獎懲、升遷等掛鉤。2、經營中的重大問題由董事會充分討論民主決策;經理層由股東組成,確保了投資者的利益;監事會列席董事會,從不同角度審查、監督董事會的各項決策活動和對經理層的經營活動,形成了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並通過管理創新,使各項制度得到了不斷完善和提高。3、通過保證投資者(股東)的投資回報,重視企業內各利益集團的關系協調,包括對經理層與員工的激勵以及對高層管理者的制約,避免了因高管決策失誤給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二、管理創新、激勵作用是企業長盛不衰的法寶。現代的競爭,資源不是優勢,錢不是優勢,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組織結構、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公司制勝必須發揮激勵的作用。1、沒有創新的工作是沒有成效的工作,缺乏創新精神的幹部不是優秀的幹部。公司從實際出發制定了管理創新獎勵實施辦法,把「超越自 、創新求優」確定為公司核心價值觀。2、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提高工作效率為目標,圍繞主價值鏈再造,進行了機構改革,人員精簡。把「做強做大,打造一流企業」確立為公司的共同願景。
Ⅵ 什麼是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關於公司各利益主體之間權、責、利關系的制度安排,涉及決策、激勵、監督三大機制建立和運行等。公司治理的理論基礎是控制權與剩餘索取權分配,有三種不同的治理理論:一是資本僱用勞動,物質資本所有者擁有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二是勞動僱用資本,人力資本所有者掌握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三是利益相關者分享理論,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由所有利益相關者掌握。形成了股東利益至上的治理結構、經營者為核心的治理結構、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治理結構。公司治理效率在於能否有效化解分歧、凝聚力量,降低各利益相關者的治理成本並在公司價值增值中獲得相應的回報,實現科學決策。
Ⅶ 主要的幾種公司治理結構和公司治理模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工商登記裡面,關於企業的經營狀態有好幾種方式,必須存續,開業,停業,注銷等,那這些經營狀態都說明什麼呢,表示企業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企盈小編今天跟你說說。
經營狀態一般分為八種:存續、在業、吊銷、注銷、遷入、遷出、停業、清算。因為不同省份可能有細微的區別,一般在營、正常、經營、在營在冊、有效、在業在冊也是在業的意思。
1、經營狀態存續是指:企業依法存在並繼續正常運營,但是不生產,也被稱作開業、正常、登記。
2、經營狀態在業是指:企業正常開工生產,新建企業包括部分投產或試營業。
因不同省份可能有細微的區別,一般在營、正常、經營、在營在冊、有效、在業在冊也是在業的意思。
3、經營狀態吊銷;未注銷是指:吊銷企業營業執照,是工商局對違法企業作出的行政處罰。企業被吊銷執照後,應當依法進行清算,清算結束並辦理工商注銷登記後,該企業法人才歸於消滅。
4、經營狀態注銷是指:企業已不復存在,喪失法人資格。
5、經營狀態遷出是指:企業登記主管機關的變更,遷離某主管機關。
6、經營狀態遷入是指:企業登記主管機關的變更,遷入某主管機關。
7、經營狀態停業是指:由某種原因,企業在期末處於停止生產經營活動待條件改變後仍恢復生產。
8、經營狀態清算是指:按章程規定解散以及由於破產、被吊銷等其他原因宣布終止經營後,對企業的財產、債權、債務進行全面清查,並進行收取債權,清償債務和分配剩餘財產的經濟活動。
Ⅷ 什麼是公司治理及其重要前景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又名公司管治、企業管治和企業管理,OCED在《公司治理結構原則》中給出了一個有代表性的定義:「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據以對工商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體系」。公司治理結構明確規定了公司的各個參與者的責任和權利分布,諸如董事會、經理層、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
【定義】
公司治理一詞意味許多東西。它也許描述:
·公司指揮和控制的過程
·鼓勵遵照公司手則(嚴如公司治理指南內所定的)
·根據活躍擁有投資技術(和在公司治理資金)
·在經濟方面它意味學習許多出現在分離擁有權和控制上的問題。
公司治理是指諸多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主要包括股東、董事會、經理層的關系,這些利益關系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業績。公司治理討論的基本問題,就是如何使企業的管理者在利用資本供給者提供的資產發揮資產用途的同時,承擔起對資本供給者的責任。利用公司治理的結構和機制,明確不同公司利益相關者的權力、責任和影響,建立委託代理人之間激勵兼容的制度安排,是提高企業戰略決策能力,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管理大前提。公司治理如同企業戰略一樣,是中國企業經營管理者普遍忽略的兩個重要方面。
在最寬廣的層面,公司治理包含了規則、關系、制度和程序,都在這個框架之內由信託當局在公司中行使和控制。恰當的規則包括了當地可適用的法律和公司的內部規則。而關系包括了所有相關人士之間的關系,最重要是那些擁有者、經理、董事會董事、管理當局、雇員和整個小區。制度和程序則要應付一些事態譬如當局、工作指標、保證機制、報告要求和責任的代表團。
這樣公司治理結構明白解說為在公司事務上做出決定的規則和方法。它並且提供可以設定公司宗旨的結構,並且獲得和監測那些宗旨如何表現的手段。
在公司治理框架里受託責任和責任的問題經常被談論。
雖然這個言詞有一個描寫性的內容,但常被注入渴望的感覺,就是為了給予"實踐是應該尋求看齊"這么樣的一個模型。就此公司治理原則或指南的各種各樣的聲明、勸告和規定就成了參考。
由於利益相關者影響從現代組織的控制中分離,為了代表利益相關者要求減少代辦費用和信息非對稱性而實施了公司管治控制制度。公司治理用來監測結果是否與計劃符合;並且為了維護或修改組織活動鼓勵充分地通知整個組織。雖則主要,公司治理是鼓勵個體的實際行為依著整體公司方針的一個機制。
Ⅸ 菜鳥提問 公司治理包括哪些方面 公司治理屬於金融學嗎還是管理學還是經濟學還是很多方面的綜合呢
公司治理主要指法人治理結構、戰略治理、市場治理、運營治理、財務治理等。
公司治理包括了管理學、市場經濟學、金融學等多個學科的綜合。
所謂公司治理,類似一個國家的治理一樣,包括管理結構、經濟、財政、環境、外交、法律等綜合領域,只不過公司治理沒有軍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