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南河治理
⑴ 府南河環境報告
府南(古稱郫江)、南河(古稱檢江、錦江)是環繞成都而過的兩條人工開鑿的河流。南河是李冰修都江堰時從岷江幹流上分流出來的一條支流,繞成都西、南,向東流去。漢以後,因水量巨大,曾被誤認為是岷江正流。《馬可·波羅游記》中描繪它水面寬闊,「竟似一海」。府河則是在都江堰市崇義鎮從檢江分流出來的一條支流,原名郫江,繞成都北門,然後東下與南河匯合後成為府南河。
府河與南河交合處,有一合江亭。合江亭是依歷史記載新辟的旅遊景點。唐貞元年間西川節度使韋皋在郫江(今府河)與流江(今南河)交匯處興建,是文人騷客吟詩作賦、迎來送往、宴請賓朋之處,成為「一郡之勝地也」。南宋末年毀於兵火。1989年重建。新建合江亭高12米,建築面積100平方米。新築一樓一底的聽濤舫與亭相呼應,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可供遊人品茗弈棋。
府河河心島,旅遊景點。在雙流縣中和鎮旁。佔地2萬多平方米。形如蓮花瓣。島上綠竹成蔭,四周清流環繞,風光迷人,已建成茶園和俱樂部。與中和鎮1公里左右的十八步島、姐兒堰河心島首尾相連。十八步河心島佔地7萬余平方米,整個島是天然竹園,楠竹、慈竹、百夾竹,鬱郁蒼蒼,青氣氤氳,翠影搖曳,置身竹林,如入綠色迷宮。姐兒堰河心島,翠竹、楓楊、蘆葦錯雜其間,芒花與水霧相映,別有一番野趣。
中國成都市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作為淡水管理工程的傑作,在德國德紹市舉行的21世紀城市世界大會上獲得2000年度「地方首創獎」,全球有200多個城市參加2000年度「地方首創獎」的評選,成都市是亞洲唯一一個獲獎的城市。 「地方首創獎」是1995年設立的,旨在獎勵地方政府為保護和改善環境所作的努力。
1993年成都市投巨資治理流經市區的府南河(錦江)。經過5年的努力,16公里破敗殘缺的土質河道得到加固修整,居住在河兩岸的10萬居民搬進了新居,600餘條向河裡排污的管道全部截流,河水水質明顯改善。同時,成都市政府還在河兩岸種植草坪32萬公頃,建起了活水公園、音樂廣場等公共景點。昔日污水橫流的「腐爛河」重現綠色與清流,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成都市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曾在1998年獲得過聯合國人居獎、國際優秀水岸獎和國際環境地域設計獎等國際大獎。
"府南河"之迷
府河(古稱郫江)、南河(古稱檢江、錦江)是環繞成都而過的兩條人工開鑿的河流。南河是李冰修都江堰時從岷江幹流上分流出來的一條支流,繞成都西、南,向東流去。漢以後,因水量巨大曾被誤認為是岷江正流。《馬可波羅游記》中描繪它水面寬闊,「竟似一海」。府河則是在都江堰市崇義鎮從檢江分流出來的一條支流,原名郫江,繞成都北門,然後東下與南河匯合。唐時,改郫江從府城下經過,成為護城河,故稱府河。
昔日府南河
府南河不僅給成都平原帶來了經濟繁榮,而且孕育了成都兩千多年的文明史。可惜的是,60年代以後,隨著現代工業的興起和城市人口的猛增,府南河逐漸失去了它昔日的風采。
今日府南河
1993年成都市政府決定用5年時間,投入27億元人民幣徹底整治府南河。1997年,府南河城區段的整治工作基本結束。綜合整治後的府南河具有防洪、環保、旅遊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防洪能力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環保設施方面,在府南河兩岸埋設了共25千米長的排污管道,將城市污水統一引至污水廠處理後排入河流下游,凈化城區850公頃水面;新增加25公里河堤,新建和改造18座跨河橋。兩岸環境治理方面,拆遷了河邊棚戶區三萬戶居民10萬人,搬入24個居民新區,新建成了佔地687畝的商貿區和佔地860畝的住宅區;道路方面,建成了寬25米,長14.79千米的沿河內環線和寬20至40米,長8.6千米的外側道,以及寬16米,長10.76千米的護河路。
綠化景觀,河岸新建了共400餘畝的綠化帶和小公園、小游樂團,以及具有成都二千多年歷史文化特色的建築、雕塑等。其中,二江匯合處的合江亭及其對岸的音樂廣場等各具特色的小景圓13個,加上沿岸原有的名勝古跡,使整治後的府南河形成了一條新的旅遊風光帶。水面上有豪華遊船和快艇。
參考資料:http://www.scol.com.cn/sichuan/XiaoYao/renwen/200109300950.htm
⑵ 如何整治府南河
上個世紀末以來,我們國家、周邊地區的水環境普遍惡化,河流污染非常嚴重,為了控制污染,改善人居環境,裝飾城市,爭取成為衛生城市、文明城市、最佳人居城市、環保城市,全國各大城市都颳起了一次治河運動,嚴格的來說,就叫治河風。這股風有人說是從成都府南河開始颳起的。清華的一個教授,叫俞孔堅,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的城市美化運動,更確切的是城市化妝運動,典型特徵是唯視覺形式美而設計,為參觀者而美,為城市決策者或者設計者的審美取向為美,強調展示性,以取得政績為動力」。 對府南河工程要一分為二,確實有好的地方,確實也有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府南河第一期工程一共投資27億人民幣,主要為治理成都市中心區域府河與南河14公里河道。工程在1993年動工,1997年准時完工,完工後連續獲得「聯合國人居獎」(1998年)、「地方政府首創獎」、「最佳範例獎」三個獎項。一個工程能夠連續獲得三個獎,說明它確實有值得贊揚的地方,這是事實,但是值得關注的一點是治河是否成功的標準是水質,而府南河水質的整治並沒有達到理想效果,整治前地表水是5類水,整治過後還是5類水。(府南河水質狀況表參見PPT)我們國家地表水分5個標准,第一類是最好的,源頭水;第二類與第三類,也是靠近水源的,水質比較好;第四類,人的身體就不能接觸了;第五類是最差的。在整治前,成都市的地表水是五類水,甚至連五類水的標准都達不到,整治後還是這樣。南河也是這樣,整治前和整治後水質一樣,介於五類水與四類水之間,人的身體是不能接觸的。雖然我們花了很大力氣進行整治,但最關鍵的水質量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地改善。結果河堤兩岸的確是做到了綠樹成蔭,河水卻總是清不起來,這個缺憾一直困擾著我們。這也引發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治理城市河流的合理有效的方法究竟是什麼?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水資源、水危機、水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加劇,這些都是沒有辦法迴避的問題。那麼,回顧成都的治河經歷,結合成都市的治河經驗,探討成都的治河方法,把成都市府南河整治工程作為一個案例進行剖析,尋求合理的治河之道,是有意義的。
首先我們應了解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是怎麼一回事。我現在大致給大家介紹一下府南河工程。府南河包括兩條河:府河與南河。府河在成都北邊,南河在成都南邊,包圍著成都。在1200年以前唐朝時,這兩條河都在成都的南邊,唐朝以後變為兩江環抱。當時的市長川西節度史高駢,為了保護城市安全,形成兩江環抱的格局,作為屏障,當時不叫府河與南河,叫郫江和檢江,水質非常清,水量充沛。馬可波羅到成都,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寫道:「河水非常清,有許多魚,河寬達到800米,河裡有許多船,」人們根本不能想像有那麼漂亮的一條河,有人認為他吹牛撒謊。我們不能把馬可波羅的用語作為科學考察的標准,他可能有誇張,但他是一個非常可愛的旅行家,他向世界介紹了成都,向世界介紹了中國。許多人因為這本書才發現了東方。
那時,水質很好,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水質變糟糕了。特別是上個世紀70年代以後,府南河的水質急劇惡化,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成都市規模擴大,城市人口膨脹,城市經濟發展,需水量成倍增加,污染廢棄物也成倍增加;另一方面是上游來水減少,府南河的水源來自岷江,由於岷江上游森林過度砍伐,致使水源涵養能力減弱,近60年來,岷江水量日益減少(都江堰岷江來水量變化情況表參見PPT)。岷江水的年徑流量從20世紀30年代的174億方到2002年的107億方,減少了40%左右,但是在來水減少的同時,農用灌溉水卻不斷地增加,都江堰灌溉面積從解放前灌溉兩三百萬畝土地,後來增加到了一千多萬畝,到了70年代以後,都江堰重新調配分水比例,成都市府南河到了冬季基本上就沒有水了,河流沒有了可以維持生態的基本流量,完全喪失了自凈能力,造成河流污染。造成這種環境水污染的情況有很多客觀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環保意識薄弱,這不僅僅是指我們老百姓,還包括政府決策者。有一次,毛主席說:「我要站在天安門上,看到煙囪。」於是郭沫若老先生也湊熱鬧寫了一首詩,這首詩這樣說「一支支沖天的煙囪,像一支支畫筆,描繪著藍天。」所以環境意識的薄弱導致人們不懂得要把人類的活動限制在自然容量的允許范圍內。我們確實取得了經濟發展的重大成就,但是同時也付出了破壞環境的沉重代價。
在府南河整治工程以前,也就是上個世紀80年代前,府南河主要存在哪些表面可以看到的問題呢? 1、水質惡化,污染嚴重,城區河道兩岸有650個排污口,平均每天向河裡排放污水60萬噸,特別到了冬季,河裡全是污水;2、河道淤塞,無法抵禦五年一次洪水(在合江亭水流量489立方米/秒),防洪能力不足。在解放以後,成都發生過13次洪水,平均5年發生一次。最嚴重的一次是1981年7月13日,那一天死了107人;3、兩岸房屋破敗、環境臟亂。兩岸住了10萬居民,居住環境非常惡劣。滋生著疾病、貧窮、犯罪,引起了社會的不安定。有小學生給市長寫信,新華社在內刊里發表通訊,說成都市錦江污染嚴重,這種情況使得成都市政府決心整治府南河。這種情況使得成都市政府決心整治府南河。
我們開始整治的時候是在1992年,當時的府南河整治規劃設計原則還是非常正確的。一共三條,第一條是以根據城市發展總體規劃要求,強調綜合整治,以治水為核心,帶動城市基礎建設。第二個也是非常正確的,以建設生態城市為方向,改善兩河及沿岸的生態環境;第三點是,挖掘兩河文化傳統,突出地方特色。一方面是歷史文化傳統,一方面是地方特色。但是限於當時我們的經濟條件以及認識水平,盡管我們的規劃原則很正確,但是在實施當中打了很多折扣,沒有完全體現出來。
這項工程在規劃後,於1993年動工。計劃5年完成,我們准時的在1997年完成了。工程包括哪些內容呢?綜合整治有哪些內容呢?包括了六個方面:
第一,防洪工程,通過綜合整治工程,我們把五年一遇的防洪標准,提高到了200年一遇(1300立方米/秒)。第二,環保工程,原來的650個排污口,在第一期工程時,我們就堵了500多個,還剩105個,現在更少了。並且擴大污水處理廠,當時成都只有一個污水處理廠,原來每天可以處理10萬噸污水,通過工程提高到可以處理40萬噸污水,到現在成都的這個污水處理廠每天可以處理90萬噸污水。第三,安居工程,因為工程需要,我們必須節省用地,必須拆遷。過去拆遷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府南河工程的優點,把拆遷工程變成了安居工程,老百姓都非常自覺,我們新建了24個新小區,搬遷10萬人,人均居住面積提高1.4倍。原來河邊居住環境非常糟糕,現在他們住進了套房,有衛生間、廚房,這個就體現了聯合國的一個人居原則「人人都有適當的住房」。解決了十萬人的住房問題,也就是解決了社會公正。第四,市政管網工程,我們在河兩岸修了路,修了排水管道,埋設了電、氣、通訊等地下管線,增加城市的服務能力。第五,綠化工程,我們在河兩岸開辟了23多萬平方公里的綠化帶,修了19個開放性公園,不需要買門票,大家都可以進去,這裡面最著名的就是活水公園,可能很多同學都去過,它完全改變了我們傳統的造園手法,使公園具有了教育功能。第六個,文化工程,我們以水為依託,以成都市的主要文化為內容,以雕塑為主要手段,形成了府南河文化圈,個人認為這方面做得很不夠。
1997年底府南河綜合整治第一期工程(包括六個子工程)准時完工,完工以後,確實美化了城市環境,改善了周邊十萬居民的居住環境,消除了水災隱患,兩岸的地價房產也升值了,老百姓確實參加並監督了這個工程的實施過程,增強了市民的環保意識和家園感,熱愛成都之情油然而生,大家都說成都變得很漂亮,所以它取得了明顯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正因如此,聯合國才會給我們頒這個「人居獎」。
府南河工程好的經驗在哪兒呢?我認為,府南河的工程技術上沒有特殊之處,是常規的河道工程,所以它的成就並不歸功於技術與工程,而應該歸功於出色的工程組織管理,例如宣傳動員十分到位,把政府目標和市民的願望緊密結合等。當時的常任副市長王少雄,代表成都市到聯合國去介紹成都府南河工程經驗和留給我們的啟示,提出了府南河的模式。府南河模式是什麼呢?他說:「一個發展中國家,在一個欠發達的地區,只要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動員人民群眾參加,通過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成都是一個欠發達的地區。府南河模式的要點有以下幾點:一個是用可持續發展指導規劃與建設,第二,抓好成都的整體規劃;第三,充分發揮夥伴的作用,要發動群眾,把政府的目標和群眾的利益結合起來,徵集專家的意見,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要把政府的目標和市民的意願結合在一起,調動社會各個階層的建設積極性,掃除建設工程的各個障礙。」這一點我們做得非常突出,包括拆遷,在一年以內搬光,說明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第四,政府工程和宣傳工作非常到位,同開發方合作,用一種正確的方法進行管理,多渠道籌集資金,就能把這個工程搞成功。
工程雖然搞成功了,但是水質並沒有得到很好地改善。當時社會上就有一些比較極端的看法,表示非常遺憾,有人說:「你們是建設了一條非常豪華的臭水溝。」 我是參加建設府南河的,聽著心裡都很不舒服,但是我仔細想了想以後,認為府南河工程確實存在著缺陷。一方面,我們要肯定成績;另一方面,我們確實不能迴避問題,然後再考慮應該怎麼辦。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剛剛提到的,成都市的經濟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我們那個時候的認識水平局限。下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談談府南河工程的一些缺陷,一些我覺得做得不夠的地方,這是個人看法,不一定正確,大家可以討論。
府南河實現生態目標的主要措施是截污和河岸綠化,這兩項措施當然是必要的,但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我們對污染源沒有好好地研究,所以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我們府南河的污染問題。府南河整治工程提出明確的指導原則是「改善兩岸的生態環境,構成以水為核心的兩河生態圈.」也就是說,最重要的是「生態」。那麼,涉及生態主題的有哪些工程措施呢?把河流中的污水除掉,把河兩岸綠化起來,這兩項措施是很必要的,但也是很不全面的。而且有些工程措施完全違背了生態理念,最明顯的是,我們將河岸做了渠化硬化,兩岸用水泥砌了河岸,南河的上游干河不僅砌了水泥岸,河底還澆築了混凝土,河底甚至可以開汽車,當時是為了防止沖刷,另一個原因是為了疏導方便。現在看來,這項設計是很不恰當的。而且我們在城區14公里的河段上修了7座橡膠壩,平均兩公里一座,當時考慮的是,冬季斷水時,可以用水壩抬高水位,使得城裡可以有一些水。但是這樣導致府南河的自然形態完全破壞了,這顯然也是不符合生態要求的。它產生的負面影響是什麼呢?第一,水的循環系統被破壞了,水生生物失去了棲息地,河的自潔能力減弱了,人們就以為水污染加劇了。第二,河兩岸變得僵直,非常整齊的河岸,不再彎彎曲曲,改變了水文特徵,降低了保水和蓄洪的能力。第三,高高的河岸,拉開了人與水之間親近的距離,修了河以後反而把人與水之間的距離拉開了。這里我可以說一個真實的笑話,府南河修好以後,有人在此跳水自殺,於是我們的工作人員就跳下去救她/他,不但人沒有救上來,跳下去救人的工作人員也死了,為什麼呢?因為河岸太直了,根本沒有可以攀爬的地方。人一下去,就只能死路一條。於是,當時我們府南河指揮部召開了一次會,請了很多專家來討論「怎樣才能使跳入府南河的人能夠爬上來?」這是一個很滑稽的題目,大家提了很多很多方案,中間有個方案給我印象特別深。有人提出來,應該在河道兩邊,每隔20米掛一個救生圈,14公里長我們就需要買1400個救生圈。上帝保佑,沒有執行這個方案。大家想一想,外地人看到了,會認為成都是個自殺者的天堂,都到這兒來死了。
為什麼要搞河流渠化硬化?主要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成都土地非常昂貴,河流太寬沒有那麼多土地。第二個原因是防洪的要求,河岸必須禁得住河水沖刷。這就是成都市河流渠化硬化的主要原因,或者說是主要借口。這是城裡面的借口,現在聽說農村也想把他們的河流搞成這樣,就是柏條河,一會兒會有另一個專家來說這個事情。如果我們的規劃設計者可以把生態因素放在首要位置的話,即使在城市的中心,也可以把河流變得生動活潑的。假設我們換一種思路,把河堤做成綠化帶,讓河堤可以在200年一遇的洪水中淹一下也是可以的,而不是象現在大部分的時間里,府南河兩岸都是15米高的兩堵牆。河岸應該具有在短期內的淹沒能力,這是很正常的。假設按照這種思路,我們就不需要按照高水位來設計河岸,我們可以按照常規水位或者低水位來設計。另一點就是因為土地太寶貴了,所以整個河段做成了矩形,實際上府南河兩岸的綠地寬窄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地方很窄,有些地方還是很寬的。只要當時我們的設計者能夠多花一點心思,河段中間的形式可以根據不同地理位置而變化,不用象現在這樣所有地方完全相同。那樣的話,就能做出非常精彩生動的河流,但是當時我們並沒有這樣做。還有河裡修壩的思路,當時是為了保證冬季河裡有水,結果因為水不流動,變成死水,在冬季發臭。怎樣才能提高河流的美學價值呢?有人說,河流中的水不在於它的多,而在於其動人的姿態。確實是這樣,水需要流動。
我想談到的第二點是,府南河工程在工程技術上的缺陷。府南河治理河水污染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在河岸兩側埋排水管道,以免向河裡直接排污,再通過城市排水管把污水輸往污水廠進行處理,達標排放,這種工程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事實證明有著明顯局限性,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1993年以前,府南河城區段共有650個排污口,通過第一期整治工程到1997年初還剩105個;97年後截污繼續進行,到2001年9月檢查,還有59個排污口;2004年3月再檢查,只發現6個排污口,應該說經過反復截污,成都城區大部分污水已經截除,但河水還是清不起來,整治工程開始時向市民許諾的還兩江清水沒有兌現,原本以為通過以上的截污工程措施,府南河的水質會得到改善,但是卻沒有實現。說明我們對治理河流污染的認識是很不全面的,對污染源沒有深入研究,可見工程措施帶有非常大的盲目性。雖然已經花了100多個億了,但是水質仍然沒有改善。前不久,市長看到水還那麼臟,用四個字來形容自己的心情:「無地自容!」
⑶ 昔日的府南河是什麼樣子的
府南(古稱郫江)、南河(古稱檢江、錦江)是環繞成都而過的兩條人工開鑿的河流。南河是李冰修都江堰時從岷江幹流上分流出來的一條支流,繞成都西、南,向東流去。漢以後,因水量巨大,曾被誤認為是岷江正流。《馬可·波羅游記》中描繪它水面寬闊,「竟似一海」。府河則是在都江堰市崇義鎮從檢江分流出來的一條支流,原名郫江,繞成都北門,然後東下與南河匯合後成為府南河。 府河與南河交合處,有一合江亭。合江亭是依歷史記載新辟的旅遊景點。唐貞元年間西川節度使韋皋在郫江(今府河)與流江(今南河)交匯處興建,是文人騷客吟詩作賦、迎來送往、宴請賓朋之處,成為「一郡之勝地也」。南宋末年毀於兵火。1989年重建。新建合江亭高12米,建築面積100平方米。新築一樓一底的聽濤舫與亭相呼應,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可供遊人品茗弈棋。 府河河心島,旅遊景點。在雙流縣中和鎮旁。佔地2萬多平方米。形如蓮花瓣。島上綠竹成蔭,四周清流環繞,風光迷人,已建成茶園和俱樂部。與中和鎮1公里左右的十八步島、姐兒堰河心島首尾相連。十八步河心島佔地7萬余平方米,整個島是天然竹園,楠竹、慈竹、百夾竹,鬱郁蒼蒼,青氣氤氳,翠影搖曳,置身竹林,如入綠色迷宮。姐兒堰河心島,翠竹、楓楊、蘆葦錯雜其間,芒花與水霧相映,別有一番野趣。 中國成都市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作為淡水管理工程的傑作,在德國德紹市舉行的21世紀城市世界大會上獲得2000年度「地方首創獎」,全球有200多個城市參加2000年度「地方首創獎」的評選,成都市是亞洲唯一一個獲獎的城市。 「地方首創獎」是1995年設立的,旨在獎勵地方政府為保護和改善環境所作的努力。 1993年成都市投巨資治理流經市區的府南河(錦江)。經過5年的努力,16公里破敗殘缺的土質河道得到加固修整,居住在河兩岸的10萬居民搬進了新居,600餘條向河裡排污的管道全部截流,河水水質明顯改善。同時,成都市政府還在河兩岸種植草坪32萬公頃,建起了活水公園、音樂廣場等公共景點。昔日污水橫流的「腐爛河」重現綠色與清流,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成都市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曾在1998年獲得過聯合國人居獎、國際優秀水岸獎和國際環境地域設計獎等國際大獎。 "府南河"之迷 府河(古稱郫江)、南河(古稱檢江、錦江)是環繞成都而過的兩條人工開鑿的河流。南河是李冰修都江堰時從岷江幹流上分流出來的一條支流,繞成都西、南,向東流去。漢以後,因水量巨大曾被誤認為是岷江正流。《馬可波羅游記》中描繪它水面寬闊,「竟似一海」。府河則是在都江堰市崇義鎮從檢江分流出來的一條支流,原名郫江,繞成都北門,然後東下與南河匯合。唐時,改郫江從府城下經過,成為護城河,故稱府河。 昔日府南河 府南河不僅給成都平原帶來了經濟繁榮,而且孕育了成都兩千多年的文明史。可惜的是,60年代以後,隨著現代工業的興起和城市人口的猛增,府南河逐漸失去了它昔日的風采。 今日府南河 1993年成都市政府決定用5年時間,投入27億元人民幣徹底整治府南河。1997年,府南河城區段的整治工作基本結束。綜合整治後的府南河具有防洪、環保、旅遊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防洪能力從1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環保設施方面,在府南河兩岸埋設了共25千米長的排污管道,將城市污水統一引至污水廠處理後排入河流下游,凈化城區850公頃水面;新增加25公里河堤,新建和改造18座跨河橋。兩岸環境治理方面,拆遷了河邊棚戶區三萬戶居民10萬人,搬入24個居民新區,新建成了佔地687畝的商貿區和佔地860畝的住宅區;道路方面,建成了寬25米,長14.79千米的沿河內環線和寬20至40米,長8.6千米的外側道,以及寬16米,長10.76千米的護河路。 綠化景觀,河岸新建了共400餘畝的綠化帶和小公園、小游樂團,以及具有成都二千多年歷史文化特色的建築、雕塑等。其中,二江匯合處的合江亭及其對岸的音樂廣場等各具特色的小景圓13個,加上沿岸原有的名勝古跡,使整治後的府南河形成了一條新的旅遊風光帶。水面上有豪華遊船和快艇。 參考資料: http://www.scol.com.cn/sichuan/XiaoYao/renwen/200109300950.htm
記得採納啊
⑷ 府南河是什麼時候治理好的
府南河綜合抄整治工程是以治理河流為龍頭,帶動整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小區建設、城市環境建設、城市生態建設的綜合性城市建設項目。通過河道整治、污水治理、道路建設、管網建設、安居工程、賓河綠化等多項內容的綜合整治,不僅解決城市防洪、城市水污染、城市基礎設施落後以及兩岸3萬戶10萬居民的安居問題,對扼制岷江流域、長江上游的污染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避免城市環境惡化、促進城市人類住區的可持續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工程總投資27億元(含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城市中心段治理從九三年開始事實至九七年竣工,歷時五年,完成工程量22億元。
⑸ 成都府南河的資料
成都府南河系岷江水系流經成都的兩條主要河流,都江堰引入的四條河中的一條:走馬河內,它流到成都形成府河容和南河,府河進入成都市區後繞城北、東而流,南河繞城西、南而流在合江亭處匯合。匯合後稱府河。
府南河已有2300年的歷史,曾給成都帶來榮耀。但是60年代以後,由於人為和自然的原因,水質漸漸變壞,有一首打油詩是這樣寫的:"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質變壞,七十年代魚蝦絕代,八十年代洗馬桶蓋。"最早提出整治府南河的是86年,龍江路小學的一個小學生,他給當時的市長寫信提出"還我錦江清水,"但由於當時市政府正在建設二環路,沒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投入府南河,所以從87年-92年,進行了五年的論證,92-97年的五年實施,總投資27億元左右。
⑹ 府南河的資料
⑺ 成都府南河是怎樣治理水污染的
對上游企業關停,減排,對市區進行雨污分離,加大宣傳力度,加固河堤,沿河植綠、築壩清掃、深挖淤泥,這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今已經持續了十年了,雖然有收效,但是收效還是不夠的,需要時間的沉澱。
⑻ 成都府南河的歷史
府南河又稱錦江,是岷江流經成都市區的兩條主要河流,府河、南河的合稱。府河進入市區後繞城北城東而流。兩河在合江亭相匯東去往南經樂山、宜賓入長江。府南河流經舊城區段總長29公里。
20世紀70年代,都江堰關閘,府南河斷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擴大,人口膨脹,農業和工業用水急劇增加,河流不堪負重,府南河變成了藏污納垢的臭水溝。
1985年,龍江路小學的孩子聽到了古老的府南河發出的微弱嘆息。這封龍江路小學孩子的來信,使「救救錦江」的呼聲迅速地在市民中傳播開來。府南河的整治,確實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
1987年,新華社內參報道了當時府南河的情形,在這篇日後影響深遠的文章中,府南河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臭水溝。
1992年,為履行中國政府在世界環發大會上的承諾,推進《21世紀議》地方化進程,成都市政府針對兩河現狀、及過去局部河段單項治理效果不大的問題,決心啟動以治水為核心、全面帶動城市居住環境改善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整治工程。
1994年,成都市新任市長王榮軒宣布府南河工程為本屆政府的「一號工程」。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啟動。
成都城市史是一部治水的歷史。據記載,上古時期的成都平原,前生是海。內海消失以後,便成為水澤密布、水道亂流的潮濕盆地,水患相當嚴重。初步整治、局部整治自先民們進入成都平原地帶起就從未停止。但規模最大最有成就的治水是古蜀憋靈。開明帝憋靈的引岷入沱排洪工程使平原出澤國,為古蜀先民定居成都創造了基本條件。
第二次大規模治水是先秦李冰。當地的郡守李冰疏浚三十六江,完成了舉世矚目的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和穿「兩江成都之中」,溝通了天府之國直達荊楚和吳越的黃金水道,使秦憑借這條黃金水道,如願以常地實現了「得蜀得楚,得楚得天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統一。
第三次大規模治水是西漢文翁。蜀郡守文翁推廣水稻種植,首擴灌渠系統,大量增加了農灌面積,引湔水和清白江連接,從此賦予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灌溉意義,推進和繁榮了四川盆地的農業經濟。
第四次大規模治水是晚唐高駢。西川節度使高駢為拱衛成都,改兩江雙流為兩江抱城,給成都留下了千年不變的獨特城市景觀。
錦江是成都文化的搖籃,成都城市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離不開錦江的滋潤和哺育,故成都人又深情的稱她為母親河。《華陽國志.蜀志》這樣記述成都:「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著名大詩人陳子昂在其《陳子昂集.諫雅洲討生羌書》中稱「蜀為西南—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具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順江而下,可以兼濟中國」。詩仙李白的:「草樹雲山如錦綉,秦川得及此間無」。「濯錦清江萬里流,雲帆龍舸下揚州」。詩聖杜甫的「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句,即是當時成都——錦江的真實寫照。義大利威尼斯探險家馬可波羅則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成都府》中如是寫道:「有一大川,經此大城,川中多魚,川流甚深......水上船舶甚眾,未聞未見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世界之人無有能想像其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