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安徽省44專項整治

安徽省44專項整治

發布時間: 2021-02-02 03:31:51

⑴ 安徽環保計劃表公布情況是怎樣的

今年內,淘汰全部黃標車、啟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治理城市黑臭水體並公布整治情況……昨日,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38次會議召開,審議《關於2016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記者了解到,對於環境違法問題突出、環境質量惡化、造成惡劣影響的地區,將公開約談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人。

大氣:啟動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整治

今年,在大氣污染防治中,安徽將緊盯可吸入顆粒物不放鬆,持續抓好各類揚塵治理。根據細顆粒物達標新要求,啟動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整治。

到今年底前,我省將全部淘汰黃標車,並全面執行國家第五階段機動車排放標准,全面供應符合國家第五階段標準的車用汽、柴油;大力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

在治理揚塵的同時,發展清潔能源。到2017年底,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達到6%以上。實施火電等行業大氣污染排污許可制度,持續推動大氣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

政策:起草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實施方案

今年,我省將深入推進環保領域改革,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據悉,我省還將全面推進環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建成企業環境信用評價信息平台,起草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制度並開展論證,逐步構建各級各類環境監測數據互聯共享機制。

環保領域立法也將有新進展,今年,安徽將起草《安徽省環境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和《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辦法》(修訂草案);開展《安徽省水污染防治條例》調研論證工作。

重點打擊偷排偷放、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非法處置危險廢物、偽造或篡改環境監測數據等惡意違法行為,以及污染源在線監控、防治污染設施運營維護等領域的弄虛作假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對環境違法問題突出、環境質量惡化、造成惡劣影響的地區,將公開約談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人。

⑵ 安徽省介紹

安徽,簡稱「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合肥。位於中國華東,安徽界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河南、湖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安徽省總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

安徽省居中靠東,沿江通海,地勢由平原、丘陵、山地構成;地跨淮河、長江、錢塘江三大水系。安徽省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安徽省是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沖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經濟、文化和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有著歷史和天然的聯系。安徽文化發展源遠流長,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四個文化圈組成。

(2)安徽省44專項整治擴展閱讀:

安徽省的自然資源:

1、植物資源

截至2012年,全省維管束植物3200多種,分屬205科,1006屬,約佔全國維管束植物科的60.3%、屬的31.7%、種的11.7%。其中蕨類植物34科、71屬、240種,種子植物171科、938屬。

2、動物資源

安徽省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截至2012年,有高等植物4245種,佔全國種數的14.2%,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6種,二級保護植物25種。脊椎動物44目121科742種,佔全國種數的14.1%。

3、礦產資源

安徽省礦產種類較全,截至2011年,全省已發現的礦種為158種(含亞礦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26種(含普通建築石料礦種),其中能源礦種6種,金屬礦種22種,非金屬礦種96種,水氣礦產2種,探明儲量的67種,煤、鐵、銅、硫、磷、明礬、石灰岩等3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徽

⑶ 安徽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成就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的新紀元。30年來,敢為人先、富於創造精神的安徽人民把握改革開放的先機,不斷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優化投資環境,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投資建設實現歷史性飛躍,呈現出投資規模、速度、結構和效益同步發展的良好局面,對改變江淮大地落後面貌,推進工業化、城市化,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壯大經濟實力等諸多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促進跨越式發展、實現奮力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 投資體制改革取得突破,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基本確定

改革開放30年來,我省投資體制已徹底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資管理模式,在項目報批上,由過去按限額進行分級審批轉變為在國家限額以下誰投資誰審批;在投資主體上,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集中的國家一元投資模式,明確了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市場引導投資的基本導向,初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格局,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

2002年以來,在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范、宏觀調控有效果」的新型投資體制方面取得新進展和新突破。一是健全和完善投資項目審批制、核准制和備案制度,完善政府投資決策機制,重點加大對「三農」、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社會事業、區域協調發展等領域的支持力度。二是轉變投資調控方式,規范項目建設秩序,改變過去主要依靠投資項目審批的傳統方式,通過編制發展建設規劃、制定和調整產業政策,建立行業准入制度等政策,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對社會投資進行調控,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在土地、環保、節能、技術、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標准。三是調整優化重點行業投資結構,加快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消耗及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監測和調控。四是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放寬社會資本的投資領域,允許社會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它行業和領域。五是進一步拓寬企業投資項目的融資渠道,允許各類企業以股權融資方式籌集投資資金,逐步建立起多種募集方式相互補充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六是不斷深化招投標體制改革,透明和公開招投標市場運作,加強對招投標重點環節的日常監管

二、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改革開放30年來,我省對農林水利業、工業、交通運輸、郵政通信及社會事業等各個方面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大規模的投資建設。1978年全省投資總量僅13.1億元,1995年突破500億元,2002年突破1000億元,2005年突破2000億元,2006年突破3000億元,2007年達5093.7億元,1979~2007年累計完成投資2.28萬億元,年均增長22.8%。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加大,現已超過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主動力。特別是「十五」以來,我省投資率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36%提高到2007年的46.4%,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8.1 %,有力地促進了全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投資建設伴隨著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也經歷了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

(一)1979年至1989年,我省基本處於典型的「短缺經濟」階段,投資需求份額變化復雜,投資規模有擴有收,投資增幅劇烈波動,先後於1982年和1989年形成增長高峰和低谷,這一期間累計完成投資742.8億元,年均增長21.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6個百分點。

(二)1990年至2000年,我省經濟逐漸擺脫了短缺經濟的困擾,實現了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歷史性過渡,投資需求擴張明顯,投資增長起落分明,特別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談話後,我省與全國一樣興起了新一輪投資建設熱潮,並與1992年、1993年達到高峰,後在國家宏觀調控作用下逐步回落,1998年、1999年投資增速回落到6%左右,這一期間累計完成投資5399.4億元,年均增長20.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2個百分點。

(三)「十五」時期,為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省委、省政府在進一步深化省情認識、全面把握國內外發展環境的基礎上,於2003年12月作出了實施「861」行動計劃的重大決策,建設八大產業基地和六大基礎工程,著力提升產業層次,投資規模持續擴大。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2521億元,與2000年相比,年均增長23.8%,五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10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2倍,超過了1979~2000年全社會投資的總和。

(四)2006年至2007年,我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堅持「在發展中調控,在調控中發展」,著力調整投資結構,加強薄弱環節建設,投資規模明顯擴大,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投資運行呈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初步擺脫了歷次宏觀調控中「下落快、降幅大、恢復晚、爬坡慢」的不良循環,實現了逆勢而上的歷史性突破。2006年完成投資3544.7億元,比上年增長40.6%, 2007年增加到5093.7億元,增長43.7%,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6.7個和18.9個百分點,增幅居全國前列。2007年我省投資總量居全國第9位,比1982年上升6位,佔全國比重由 2.8%提高到3.7%。

三、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投資已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力

投資結構是產業結構的先導。改革開放30年來,我省不斷調整投資結構,努力使資金投向同社會經濟發展方向相吻合,投資結構趨於合理,導向作用日益顯著。

(一)投資主體多元化發展迅速

1978年以前,投資主體為國有經濟,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家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台,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日益發展的經濟形勢,激發了多元投資主體的熱情,逐步形成國有、集體、城鄉個人、外商、港澳台等多種經濟類型共同發展的格局,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資體系基本形成。

1、民間資本投資活躍,增強了投資增長的內生性和自主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省對傳統的投資體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省政府於2002年出台了《關於安徽省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敞開了民間資本進入的領域,鼓勵民間資本採用各種投資方式參與經濟建設,同時對民間投資項目在產業政策、稅收政策、資金協調、法律保護等各個環節上提供全方位服務,為民營經濟發展破冰除障,營造良好、自由、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發展環境。經過30年的發展,民間投資發生了質的飛躍,投資總量不斷擴大,成為全社會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省民間投資達2676.3億元,比1980年增長5946.2倍,年均增長38%,增幅比全社會投資高14.6個百分點,對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61.7%;民間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份額由2.6%提高到52.4%。

2、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從無到有,發展迅速。3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省憑借獨特的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地理區位、豐富的自然資源、集中的科教資源及低廉的生產成本等一系列優勢,努力營造「親商、富商、安商」的濃厚氛圍,利用外資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點及面全方位展開。從1984年首家外商投資企業—安徽安利合成革股份公司的成立,到2007年,全省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98.3億美元,年均增長40.7%,在皖投資的客商來自美國、新加坡、日本、韓國、德國、香港、台灣、維爾京群島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領域涉及交通、電力、能源、機電、化工、醫葯、輕工、紡織、建築、房地產、綜合服務等30多個行業。一批國際著名的跨國公司投資我省,如聯合利華、日立、西門子、ABB、聖戈班、微軟、德爾福、沃爾瑪等等,目前落戶我省的境外世界500強企業達40家,外商投資企業在皖從業人員已超過32萬人。

3、東向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浦東開發伊始,我省就敏銳地抓住機遇,提出過「開發皖江,呼應浦東」;此後,又推出「一線兩點」戰略,2003年提出「融入長三角」。 2005年,進一步提出加快融入長三角,主動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東向發展」戰略,並於次年將其作為六大戰略之一正式納入「十一五」發展規劃。 「東向戰略」是我省在深化對外開放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牽動性的戰略。隨著近些年東向發展的扎實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2002~2007年,全省實際利用省外資金累計已突破5000億元,引進的省外資金中55%以上來自長三角地區,目前在皖的浙商達40多萬,投資額上千億元。上海在皖投資的企業也不斷增加。上海華誼、浙江浙能、江蘇雨潤等一批知名企業紛紛來皖投資興業。如上海電力集團和浙江浙能集團分別與淮南礦業集團攜手合作,共同投資建設田集電廠和鳳台電廠各4×60萬千瓦機組,所發電量被納入上海市和浙江省電力電量平衡計劃。上海華誼集團在安徽建設煤化工基地,投資總額將達300億元。農業開發也頗受青睞,有100多家長三角農業企業在皖投資辦農業。堅持東向發展,積極主動地參與泛長三角分工合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建成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試驗區和示範區,為我省加速崛起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投資結構的調整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第三產業投資加快,所佔比重上升。改革開放前,我省投資建設重點是加強生產性建設,改革開放初期城鎮以上三次產業的投資比例為1.9∶66.1∶32,第二產業佔主導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十分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在進行生產建設的同時安排大量資金用於第三產業項目建設,特別是第三產業中房地產業、交通設施、公共服務等關系老百姓「衣食住行」基本生計的領域投資進一步加大。2007年,全省第三產業投資達2713.3億元,三次產業投資比例調整為2.2∶44.6∶53.2。投資的結構演變直接影響經濟結構變化,全省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1978年的47.2∶35.5∶17.3,調整為2007年的16.3∶44.7∶39。

2、861」行動計劃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2004年開始,我省積極實施「861」行動計劃,以工業化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涵蓋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等各個方面,涉及汽車、家電、裝備製造、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製造業,能源原材料等基礎產業,電子信息、現代中葯等高新技術產業,文化、旅遊、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態環境保護、信用體系建設、人才培養等諸多領域,啟動了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引擎。據統計,四年來「861」行動計劃累計完成投資5151.6億元,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9.4%;開工建設重點項目746個,竣工投產項目461個。

3、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長期以來,滯後的基礎設施始終制約了我省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後,為貫徹保證重點建設和緩解「瓶頸」制約的方針,我省有計劃地組織建設了一批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電力、市政建設等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項目,相繼建成一批事關全局的重大工程。 「十五」以來,又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特別是加快「防洪保安工程」、「通達工程」、「信息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 2007年,全省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485.8億元,是1978年的440倍,年均增長23.4%;佔全社會投資比重由25.8%提高到29.2%。這對改善投資環境,廣納海內外資金,加快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四、投資建設碩果累累,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30年,固定資產投資在壯大經濟實力,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調整產業結構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農林水利業建設成就斐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央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我省以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統籌城鄉發展,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加快生態林業和生態農業投資步伐,特別是加大了對農村糧食、禽畜、水產、水果、蔬菜、竹木、花卉等大宗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及精深加工農產品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投資,現代農業規模不斷擴大;加強淮河幹流整治和長江水患的防治,增強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2006年以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業投資進一步得到加強。1979~2007年,全省累計農林水利業建設投資744.3億元,黃淮海平原綜合開發、淮河幹流整治、淮北灌溉農業項目、長江干堤除險加固、臨淮崗洪水控制等一系列骨幹工程陸續完成,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為農民增收夯實基礎,同時也改善了全省生態環境。

(二)工業建設成績輝煌。改革開放前,受封閉式產品經濟的禁錮,我省工業生產和建設長期處於滯後狀態。改革開放給我省工業發展帶來旺盛活力和勃勃生機,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崛起,開創了工業發展的新時代。 「十五」以來,進一步推進工業化進程,特別是工業強省戰略的實施,工業投資規模持續擴大。1979~2007年全省工業累計完成投資7995.6億元,占同期投資總額的35%。大規模的工業建設改善了工業結構,培育了汽車、裝備製造、家用電器、化工及橡膠輪胎、食品及農副產品深加工、能源及原材料等優勢行業,不僅建成了眾多的小企業,而且建成了一批具有現代化技術水平的大中型骨幹企業。2007年,全省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以上的企業有1011家,按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佔全省比重計算,工業集中度達到80.4%。機械、冶金、輕工3個行業銷售收入超千億元,汽車產量達到65.9萬輛,位列全國第7。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工業企業從無到有,2007年達到10戶,其中馬鋼、銅陵有色、海螺集團、省電力公司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在2007年中國500強企業中,安徽擁有10家;在中國製造業500強中,安徽擁有13家。江汽的汽車底盤產量居全國第一位,豐原的檸檬酸產量居世界第一,馬鋼的高速線材、車輪輪箍居國內先進水平;銅陵有色集團電解銅產量在全國同行業中排名第一,在世界排名第5;海螺水泥產量已連續14年居全國水泥行業第一位,在世界水泥行業名列第三位。2007年,家用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器均居全國前三位;彩色電視機產量居第8位。我省已成為中國主要的家電生產基地之一,初步實現了從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的轉變。

能源建設長足發展。改革開放30年,我省在加快能源發展,擴大能源生產總量,促進能源供求平衡,鞏固華東能源供應基地地位的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構築穩定、經濟和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深化能源體制改革,實行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並重的方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促進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經過多年的建設,制約我省經濟快速發展的能源瓶頸問題基本得到緩解,兩淮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初步建成。2007年,全省原煤產量9112萬噸,居全國第9位;安徽電網作為中國最大的跨省聯合電網——華東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發展成為以火電為主,水力發電為輔, 500kv輸電線路為骨幹, 220kv線路為網架、分層分區結構完整的全省統一電網,500千伏中、東通道輸電工程已建成投入運行,西通道工程進展順利,基本滿足目前皖電東送的需要,有利地推動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2007年全省發電量847.6億千瓦時,居全國第16位,電力裝機容量已達到1919萬千瓦。

(三)交通運輸建設實現大飛躍。長期以來,我省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交通閉塞、信息不暢。改革開放後,我省堅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安排,構建適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網路,初步建立起由公路、水路、鐵路、民航等多種運輸方式共同構成的綜合交通體系。30年來,我省交通運輸投資1816.2億元。如今的安徽已成為東中西部經濟社會交流的 「黃金走廊」。

公路建設方面,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公路建設進入高速發展的30年。從1995年省內第一條高速公路—合寧高速建成,到2007年底合淮阜高速北段通車,全省已經構成了「三縱六橫」 市市通高速的公路主骨架,國省道四通八達,實現了南北六小時、東西三小時過境,每個縣城上高速公路只要半個小時。到2007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148372公里,公路網密度位居全國前列,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2206公里,挺進全國前10位。農村公路越織越密,2005年「村村通」工程大規模實施以來,已有2.87萬公里水泥路和油路修到了農民家門口,實現鄉鄉通油路,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班車,有力地促進了新農村建設。

鐵路建設方面,以前歷史「欠賬」多,全省甚至沒有沒有一條橫貫東西的鐵路,等級低,線路散,斷頭路多,不成體系。改革開放以來,鐵路建設投資不斷加大,「六五」至 「七五」時期,相繼建成了皖贛線、阜淮線、界阜線,「八五」至 「九五」時期鐵路建設開始加速,建成了合九線、商阜復線、阜淮復線、阜九線、青蘆線。 「十五」以來,鐵路進入大規模建設高潮,陸續建成了合西鐵路、宣杭復線、銅九線、合寧高鐵,合武高速鐵路也將於2008年底貫通,這標志著人們孜孜以求的安徽鐵路「1234」出行格局,即將形成前「123」,即合肥至南京1小時,至武漢2小時,至上海3小時。京滬高速鐵路安徽段全線開工,構建現代化鐵路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全省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978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387公里。

航空運輸建設方面,改革開放以後民用機場建設進入了大發展階段,經過多年的建設,全省現有合肥、黃山、安慶、阜陽等民用機場,其中合肥、黃山兩個機場為對外開放航空口岸。航空運輸線實現了與全國多個大中城市直接連接。2007年全省民航機場旅客吞吐量達255萬人,貨運吞吐量3.3萬噸, 「十一五」期間,還將投資40億元建設一個年旅客吞吐量上千萬人次的現代化空港—新橋國際機場,對外空中聯系由此將發生質的飛躍。

港口建設方面,有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有「800里皖江」之稱的黃金水道,水路資源豐富。改革開放以來,安徽從解決水運基礎設施建設「瓶頸」入手,港口建設逐年提速,港口設施的現代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布局基本合理、門類齊全、現代化程度較高、配套設施比較完整的港口運輸體系基本形成。1978年,港口貨物吞吐量僅為1000萬噸, 2007年達2.5億噸,位居中部六省第一位,蕪湖港口吞吐量達到4680萬噸,位居全國內河十大港口行列;2007年全省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已達5596公里,發達的水運,為工業強省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四)郵電通訊發展迅速。改革開放以來,全省郵電通訊業累計投資599.1億元,按照「全面規劃、超前發展」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和要求,緊緊抓住市場需求,依靠科技進步,堅持引進消化先進技術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相結合,逐步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通信網路。1984年合肥長話樞紐工程建成投產,開展國際、省際、省內長話等通信業務,提高了通信水平。1986年合肥市引進萬門程式控制長、市話交換設備竣工投產。1992年全省實現了地市電話程式控制化和縣城電話自動化的目標,同年以合肥為中心的900兆赫移動通信正式建成。1995年全省所有地市本地電話網全部建成,基本完成由人工交換、模擬技術向自動交換、數字技術的快速過渡,鄉鎮均已開通電話,鳳台縣成為全省第一個村村通電話的縣。進入新世紀,省委、省政府結合我省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於2003年作出了建設「數字安徽」的重大決策,把「數字安徽」作為構建我省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平台、改善發展環境的六大基礎性工程之一,郵電通信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全省已形成程式控制電話網、長途傳輸數字網、移動通信網等相結合的現代化主體通訊網,「數字安徽」框架基本建立,光纖通信線路通達全部行政村,寬頻數據網覆蓋所有鄉鎮和大部分行政村。2007年,全省有固定電話用戶1494.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1410萬戶,每百人擁有電話(含移動)47.5部,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計算機互聯網寬頻接入用戶155.9萬戶。

(五)社會事業建設大步邁進。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事業投資快速增長,累計投資788.8億元,尤其是十六大以來不斷加大對科學、文化、衛生、社會保障、基礎教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的投資力度,完成了安徽省黃梅戲藝術館建設工程、安徽省雜技團排練中心建設工程、合肥市圖書館建設工程、安徽大劇院改建工程和安徽省圖書館擴建工程、馬鞍山圖書館工程、淮北市博物館等標志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衛生醫療保障設施得到較大改善,教育事業成就輝煌,人民群眾就學、就醫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進一步促進了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六)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把加大城市建設力度,提升城市功能作為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措施來抓,全省城鎮農村公用設施日臻完善,道路、供水、排水、供氣、集中供熱、垃圾處理、地下管網改造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經過多年的建設,城市外延快速擴展,城市功能大幅提高。1978年全省城市建設投資僅為0.3億元,2007年已達292億元,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2.6%上升到2007年的38.7%。2007年底,人均城市道路面積13.6平方米,用水普及率94.4%,生活垃圾處理率91.4%,燃氣普及率83.2%,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7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6.1%,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8.67標台。

(七)居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家庭生活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近幾年,購置新房、進一步改善家庭居住條件又成為城鎮居民家庭投資消費的新熱點,住房的市場化改革加快了房地產業的發展步伐,住房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實施「安居工程」和「經濟適用房建設」以來,全省各地以舊城改造為重點,依託房地產綜合開發,對大批棚戶區進行了有計劃、分步驟的改造。大規模普通住宅及經濟適用房的建設,使廣大中低收入居民圓了改善住房條件的夢。1999-2007年,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3014億元,年均增長35.5%,佔全社會投資的16.4%。住宅開發投資快速增長,1999-2007年,全省住宅投資2143.1億元,年均增長37.8%,竣工商品房屋1287.88萬平方米,大批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生活方便、環境優雅的住宅小區相繼建成,房地產開發進入一個全面提高品質的新的發展階段。全省城鎮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由住房分配體制改革前的1998年的13.1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1.6平方米。

三十年來,投資的快速增長,為安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增強了後勁,也為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展望未來,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理念,進一步強化重大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堅持項目帶動,優化投資結構,著力謀劃儲備一批帶動力強的好項目、大項目,擴大工業項目特別是先進製造業項目來源,充實全省「861」行動計劃項目庫,確保重大項目梯次推進、有效接續,投資必將在加速安徽崛起進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⑷ 安徽省土地整治相關法律法規

是落實國家規劃管理規定的需要。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專發展階段,屬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解決發展在空間布局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嚴格保護資源,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引導國土空間利用方式轉變,必須要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和管控作用。原國土資源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對國土空間規劃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於2017年廢止了43號令,出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第72號令),因此,必需對原有的管理制度作相應修改。二是管理水平提升的需要。2017年,我省建成了全省統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資料庫,作為建設用地審批、規劃計劃審查、土地執法監管等各項土地管理業務的依據。原來基於紙質規劃成果的管理制度,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條件和審查重點、資料庫應用和維護以及規劃實施監督檢查等未作規定,不能適應全面實施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三是適應客觀條件變化的需要。本輪規劃將到期末,在實施中遇到的規劃確定的規模空間不足問題,脫貧攻堅支持政策與規劃執行之間的矛盾問題,國家下放審批許可權等涉及永久基本農田佔用補劃問題等,需要對相關問題進行規范等等。

⑸ 安徽省都有哪些市

截至2018年9月1日,安徽現有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池州、安慶、黃山16個地級市,7個縣級市(巢湖市、桐城市、潛山市 、界首市、明光市、寧國市、天長市) 、54個縣、44個市轄區。

具體的行政區劃地圖如下所示:

(5)安徽省44專項整治擴展閱讀

安徽建省於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

它位於中國中東部,是最具活力的長江三角洲組成部分。全省南北長約570公里,東西寬約450公里。總面積14.01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45%。

安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川秀美,區位優越,地理地貌融合中國南北差異,是美麗中國的縮影。

⑹ 安徽省有多少個地級市

安徽省共有17個地級市。

地級市分為:1.合肥市 2馬鞍山市. 3.淮北市 4.宿州市 5.阜陽市 6.蚌埠市 7.淮南市 8.滁州市 9.六安市

10.巢湖市 11.蕪湖市 12.亳州市 13.安慶市 14.池州市 15.銅陵市 16.宣城市 17.黃山市

(6)安徽省44專項整治擴展閱讀: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位於中國大陸東部,屬於華東地區,介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安徽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襟江帶淮,沿江通海,經濟繁榮,教育發達。下轄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安慶、蕪湖、銅陵、宣城、池州、黃山等16個地級市(截止2016年)。

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過,與江蘇、浙江、湖北、江西、山東、河南接壤,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轄境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組成,境內湖泊星羅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與江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2014年,獲得中國最幸福的省份榮譽,被列入中國首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份。2015年,安徽省正式邁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發展階段。

⑺ 安徽省 全部 地名

截至2016年,安徽省共轄16個地級市、44個市轄區、7個縣級市、54個縣。

16個地級市:合肥(省會)、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安慶、蕪湖、銅陵、宣城、池州、黃山。

縣級以上行政區(包含縣):

合肥: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廬江縣,巢湖市。

蕪湖:鏡湖區,弋江區,鳩江區,三山區,無為縣,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

蚌埠: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

淮南: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八公山區,潘集區,鳳台縣、壽縣。

馬鞍山:花山區,雨山區,博望區,含山縣,和縣,當塗縣。

淮北 :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濉溪縣。

銅陵 :銅官區,郊區,義安區,樅陽縣。

安慶: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桐城市,潛山市,懷寧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

黃山: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

阜陽: 潁州區,潁泉區,潁東區,潁上縣,界首市,臨泉縣,阜南縣,太和縣。

宿州 :埇橋區、蕭縣、碭山縣、靈璧縣、泗縣。

滁州 : 琅琊區,南譙區,天長市,明光市,全椒縣,來安縣,鳳陽縣,定遠縣。

六安 :金安區,裕安區,葉集區,霍邱縣,霍山縣,金寨縣,舒城縣。

宣城:宣州區,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涇縣,績溪縣,旌德縣。

池州:貴池區,青陽縣,石台縣,東至縣。

亳州:譙城區,蒙城縣,渦陽縣,利辛縣。

(7)安徽省44專項整治擴展閱讀:

安徽襟江帶淮,沿江通海,經濟繁榮,教育發達。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過,與江蘇、浙江、湖北、江西、山東、河南接壤,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轄境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組成,境內湖泊星羅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