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焦作河道治理

焦作河道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2-02 00:19:41

Ⅰ 焦作市誠潔道路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焦作市誠來潔道路自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1月11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承攬等級道路、水利設施河道開挖、土石方施工(憑資質證經營)等。
法定代表人:張緒根
成立時間:2012-01-11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088300001589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孟州市產業集聚區干溝橋村

Ⅱ 焦作市有幾條河

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條,還有引沁渠、廣利渠兩大人工渠

Ⅲ 焦作的主要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是什麼

以焦作地區為主體區域的歷史文化,雖然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具體、權威的稱謂,可是,在其長期的研究過程中卻有不同的稱呼和說法,如「山陽文化說」、「覃懷文化」、「懷文化說」、「懷川文化說」、「河濟文化」、「河內文化說」等。盡管眾說紛紜,然而,焦作地區歷史文化獨特的地域性、發展的根源性、文化的原創性、轄域的一致性、史實的重大性、內容的豐富性、廣泛的包容性、思想的基礎性、影響的輻射性、延續的長期性等特性,彰顯著文明輝煌,卻不容置疑。下面,擇要述之:

一、獨特的地域性

焦作特有的地理環境,決定著其有獨特的歷史文化。今焦作地區,位於太行山脈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帶,北部父親般的大山----太行山和西北部的王屋山(二山一脈相承,前者是南北走向,後者是東西走向)抵禦著西北風的狂暴勁吹,是為「山陽大地」;南部是母親似的大河----黃河和偉岸的邙山,故稱「河陽之地」。

太行山,在我國的史籍中有諸多名稱,《列子》謂之「大形」,《淮南子》、《山海經》謂之「五行山」、「盤古山」,《隋書地理志》謂之「王母山」,《太平寰宇記》謂之「皇母山」、「女媧山」等。《括地誌》載:「太行數千里,始於懷而終於幽,為天下之脊。」

太行山是我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聳立於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北起北京西山,南達豫北黃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餘公里,為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山勢北高南低、東陡西緩,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西翼連接山西高原,東翼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從華北平原西望,山勢陡峻挺拔,山高林密,形勢非常險要。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山地被沁河、拒馬河、滹沱河、漳河等切割,多橫谷,當地人稱其為「陘」。著名的「太行八陘」在河南省境內有軹關陘、太行陘、白陘,自古為河南地區進入山西高原的交通要道。今焦作境內的太行山地區,在古代歷來被視為兵家爭奪之要地。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全長5464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僅次於長江,也是世界第五長河流。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直對北岸武陟縣嘉應觀鄉御壩村)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偉人毛澤東說:「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可見,黃河之偉大,黃河在人們心目中位置之重要。

焦作地區,地處黃河中下游,是黃河走出高原、走出大山塑造的第一座城市。黃河在焦作市境內流經孟州(最西端是西虢鄉)、溫縣、武陟三縣市,境內河道長98公里,現年均流量1440立方米/秒。在焦作市境內沁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 (沁河流經沁陽、博愛、溫縣、武陟四縣市,在武陟方陵匯入黃河),境內河道長80公里。

太行山層巒疊嶂;母親河淵源流長。焦作地區,自然風光,秀美壯麗。大山大河造化了焦作山水之大氣,成就了焦作文化之大勢。

《史記》中說,中原指的是「三河」一帶,即夏都河東、商都河內、周都河南,明確是指洛陽黃河段的南邊、北邊、西邊,即在今河南西北部,豫、晉兩省交界一帶。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帶,而焦作正初於這個核心之中。

二、發展的根源性
樹有根,水有源。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多有論爭,但無論是「一元論」還是「多元論」,中原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源地的地位在學術界歷來是不爭的事實。河南在中華民族發展史和中華文明史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
犄角懷川,雙陽大地,氣候溫和,水源豐富,土質肥沃,得天獨厚。這里良好的地域環境適宜人類生存、發展。

中華大地上的遠古人類很早就在太行山系中活動,繁衍生息。汗牛充棟的史籍記載,考古調查及發掘的1092處文物點和50000多件文物有力地證明:焦作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三河文化(河東、河南、河內)的發祥地之一;無論是焦作市城區,還是焦作轄區的邊緣地帶,焦作歷史文化連綿延續、發展不斷。目前已經發現的沁陽邘邰祖先洞、博愛漢高城和六堆峪、濟源王屋山4個地點的舊石器文化,說明距今5—3萬年前先民已在這里生息。據1960年《博愛縣志》記載:在漢高城村西山發現面積為1300多平方米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曾發現有石片、化石等。距今9—8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有孟州子昌、沁陽捏掌和紫趙、焦作九里山、濟源長泉和邵原,不落後於全國同時期的考古文化,從遺址里出土了石耒、石鏟、石磨盤等。從這些工具來看,當時焦作地區的農業生產已有了較大的發展。之後的距今7—5千年前的30多處仰韶文化遺址和更多的龍山文化遺址的數量和水平於全國同時期的文化是齊頭並進的。特別是南水北調工程中發現的博愛縣金城龍山文化中期古城址,為全國獨一無二;溫縣徐堡龍山文化中晚期古城堡,面積之大、保存之完整、內含之豐富、築城技術之先進在全國少見。為研究龍山文化向夏文化過渡、城市等級制度和發展歷史、史前城市形態、我國文明的起源、國家的起源和形成、築城技術、古氣候、古環境、水利史(沁河和濟水的變遷)等諸多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這表明黃河和濟水孕育的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已率先進入文明時代。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時代里,這里上演了一幕幕生動的歷史劇,留下了豐富的遺跡。從母系社會轉型為父系社會的三大部落的活動區域,是以黃帝為首的部落在濟源太行山西段的王屋山、天壇山地區(如黃帝祭天戰蚩尤等),以炎帝為首的部落在山西省高平市羊頭山和河南省沁陽市神農山地區,以蚩尤為首的部落在河北省的太行山一帶。太行山是中華文明的始祖地,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當黃河水經過大禹治理,順流入海後,濟源、焦作的懷川大地逐漸乾涸,人類先祖開始由山區到今華北平原活動、定居。原始社會末期,這里的「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這里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從中華文明史之源看,學術界關於人類文明形成的標志,主要有原始農業、城邑、金屬器具、文字以至國家的雛形,最能反映社會組織進化的就是城邑。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斷代工程都不約而同把重點鎖定在中原,經考古研究後發現,「黃帝」創業活動的重點地域即今靈寶西坡遺址、「禹都陽城」即今登封王城崗城址、「夏啟之居」即今新密新砦遺址、夏代中晚期都城即今偃師二里頭遺址、濟源原城遺址等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城邑都在河南。焦作地區有新石器時期--漢的博愛縣西金城龍山文化城、溫縣徐堡龍山文化城、早商的府城古城址、夏商時期的溫國故城等等。這些考據證明,由黃帝開始的5000年文明史,起點就在中原地區。在此前後,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們最早擺脫了蒙昧和野蠻,選育、栽培、收割和加工農作物,發展了原始農業;煉銅、製造工具,發明了冶金術;使用契刻符號圖畫文字記載表意,創造了文字;開啟了大規模城垣建築規制的先河,建立了城市;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初現了文明曙光。

從中華民族發展史之源看,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者在河南出生和活動,或者在河南建都立業,經過夏商周三代融合,形成了華夏族,成為中華民族主體。由中華人文始祖衍生出了數以千計的姓氏,流布全國乃至世界的各個角落,其中大姓的絕大部分源頭在中原,據考證起源於河南的大姓有72個,而這其中起源於焦作的姓氏有46個。如:溫、覃、蘇、雍、鄂、於、樊、鞏、苟、蔣、卜、安、程、晁、陸等,甚至日本的板上、大藏、原田三姓也來源於焦作,系漢獻帝劉協的後代避難到日本後發展成的姓氏。

三、文化的原創性

焦作歷史文化對構建整個中華文明體系起到了一定的開創作用。無論是遠古神話、黃河水利文化,還是古老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文明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發明與中醫葯學的重大發現,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這里是人類始祖和神話傳說的發源地。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共工堙水、鯀障洪水、大禹治水等,在這里起源並廣為流傳。

先民們用石器「刳木為舟」,創造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禹治水已「陸行載車,水行載舟」。焦作,是大禹治水建立功勛的第一座豐碑;焦作,有萬里黃河千里長堤的第一個堤頭;焦作,有黃河河工引吭高歌的第一支號子。黃河北岸,一馬平川,草長鶯飛,揚柳堤岸,故渡人家,淳樸風情,展現出古老神秘的黃河文化、水利文化。

焦作地區與黃河南岸的鄭州至洛陽一帶,自古就是溝通大半個中國的水上運輸中樞。黃河、洛河、沁河、丹河、衛河、汴水等自然河流和隋唐大運河等人工河流交匯於此,發達的水路漕運為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的條件,也譜寫了無數華麗的篇章。

這里,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是以陰陽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這里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焦作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四、轄域的一致性

文化的發生、發展、繁榮,自然地理環境是其客觀條件;經濟發展和行政管理是其根本基礎和主觀要件。今焦作地域在夏朝禹分九州時,為冀州覃懷之地。這里不僅為國都所在地,而且還以此為大本營,積極向外發展,國力逐漸強盛。殷商時期,覃懷地區為其畿內地,而祖乙也曾都邢邱,即今溫縣一帶。盤庚遷殷後,該地區仍為其政治和經濟中心。在殷商甲骨文中,有「覃」的地名。覃地是商王來往和重要的田獵地,卜辭所記甚多,如「甲申卜:王其於覃」、「甲辰卜:翌日乙,王其於覃無災吉」。《尚書·禹貢》中說:「覃懷底績,至於衡章。」意思是說,覃懷這個地方治理的范圍,到橫著的漳河那裡。

西周時,這里為畿內地,是王室直接統轄的行政區域;東周時期稱南陽,先為畿內,後為晉所得,當時的范圍大概指今天的浚縣以西至濟源、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地區。戰國時,這里屬魏、韓,置陽樊、溫、攢茅、向、懷、州、盟、扈、寧、卷等縣;秦實行郡縣制,這里屬三川郡,置懷、武德、波、山陽、州、溫、河陽、平皋、修武、野王、沁水等縣;歷代均有建制,且置縣大同小異。自東周至隋代,這里均置有懷縣;自唐至金,這里置懷州;元、明時,設懷孟路、懷慶路;清朝時,置懷慶府。從行政建制和歷史沿革來看,焦作地區自夏建制以來,轄區內曾有諸多縣制;「懷」由縣制為州制、為路制、為府制。從空間地域來看,轄區范圍逐漸擴大,超出了現代焦作地區的范圍,但焦作地區是其核心地帶。因此,焦作歷史文化的主體區域,是在北依巍巍太行、南臨滔滔黃河、西接逶迤的王屋山、東連廣闊的華北大平原這樣的一個范圍內。

五、史實的重大性
中原地區長期處於歷史舞台的中心,戰亂時期是必爭之地,和平時期是首善之區,許多史實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具有標志性和引領性作用,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就是生動的寫照。古代,焦作地區曾是洛陽王都轄區;當代,洛陽是焦作地區西南的緊鄰。五千年文明史中,各路英豪「你方唱罷我登場」,既有決定王朝更迭的重大戰役,也有奠定宏圖霸業的諸侯會盟;既有牽動天下的治國方略,也有關乎興衰的重大改革;既有儒釋道法的思想巔峰,也有為推動經濟發展、加強政治統治開鑿的大運河;無不濃墨重彩地載入了中華民族的史冊。

如:大禹臨終時將職位傳給伯益,他的兒子啟出兵殺死伯益並建立夏朝,開創了以後歷代王朝由一家一姓世襲統治的先例,禪讓制由此被世襲制所替代,「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明清的2000多年中,這里經常烽火連天、干戈不息。公元前650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春秋末戰國初,諸侯在這里會盟,留下溫縣盟書(沁陽盟書)。公元前263年,秦伐韓,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困於滎陽、成皋之間,他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於轉危為安。新莽軍的河陽大戰。東漢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漢安帝為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詔在太行山南端36處要沖屯兵。曹操圍臨漳,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果大敗於曹軍。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後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於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隋末,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虎牢,使竇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佔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唐朝中期的河陽戰亂。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山,火燒上黨。元將察罕粘木兒塞井陘、杜太行,遏制起義軍向北發展……

這些重大史實,對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意義,不僅左右著中原地區的發展,也事關全國的發展,在中國歷史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重大作用;對歷史發展具有長遠意義,不僅決定著古代中國的發展軌跡,也推動著現代中國的發展歷程,成為中華文明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對歷史興衰具有轉折意義,不僅彰顯著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也反映著中華文明的曲折演變。

六、內容的豐富性
優越的物候和區位條件,長期的中心地位,使中原大地成為古代中國社會萬千氣象的折射鏡,使中原文化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萬花筒,焦作歷史文化作為中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了內容豐富、涵蓋廣泛的特性。

焦作歷史文化里有人類的起源、物種的發生、社會的演變,有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具有標志性、關鍵性的重要內容。從遠古人類到現代人的演進和形成,都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印,這里是人類演變的一個縮影;從將野生植物培育成農作物到將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家禽,與人類文明密切相關的動植物品種大多最早在中原地區選育成功。博愛縣西金城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陶罐里儲存的小麥,對研究小麥在我國的出現和傳播路線,以及中原地區文明起源階段的人地關系演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夏代建立以前,善於養殖的雍人遷居焦作一帶,從事畜牧業生產;夏代初年,善於種麥的麥人遷居沁陽一帶,從事農業生產;井人在帝堯時代就開始了「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生活,夏末他們遷居懷地邢邱一帶,從事農耕生活,開創了灌溉農耕文化。殷商時期,焦作地區為商王朝重要的經濟中心。周時,覃懷地區為「邦內甸服」,其「甸服」之「甸」,乃是指收取租稅供給衣食之地。文獻中還有「天子之甸」的記載。因此,覃懷地區乃是供給天子衣食以及祭祀所需物品之地,是周王室的主要經濟支柱。焦作地區出土的西周銅犁頭,有力地證明了這里農業的發展水準。東周時期,該地區夏收小麥秋熟禾,一年之中,既有夏熟,又有秋收,表示土地已過渡到了連種制,並且創始了輪作復種制。輪作復種制的推行,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使該地區成為國家的經濟中心。不僅如此,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產品的日益豐富,手工業發展,商業也異常繁榮起來。焦作地區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銅柄鐵劍和一些銅鏡,映照出這里當時先進的工藝技術。《舊郡志》說:「太行北峙,沁水東流,近帶黃河,遠揖伊洛,舟車都會,號稱陸海。」《史記·貨殖列傳》說:「河濟之間千樹荻,坐以致富。」《鹽鐵論·通有》記載焦作:「富冠海內,皆為天下名都。」正因為如此,古代的焦作曾經成為洛陽向西北、東北聯系山西、河北的地區性大都會。《史記·貨殖列傳》說:「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三河」地帶締造了華夏文明。「三河」地帶乃是國家的經濟中心,而其中的「河內」地區也自古以來就是天下的糧倉、國家的經濟中心。農業的發達,手工業的進步,商業的繁榮,為該地區文化的發生、發展、繁榮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原地區最早跨入先進社會形態的大門。無論是政權更迭、制度創新,還是新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產業形態的產生發展;無論是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藝術品種形式的豐富,還是重要軍事戰爭的發生、軍事理論的孕育和軍事人才的成長;無論是科技發明、科技巨擘,還是官辦的教育機構、民辦的著名書院、世人敬仰的教育大家,都可以在中原找到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

我們參觀博物館,看到藏品顯示的特點是「多、全、土」等。「多」就是多種多樣,藏品極為豐富;「全」就是囊括各個發展階段、各個朝代;「土」就是在本地挖掘出土的最多。其它地方很多博物院、博物館,沒有像焦作這樣,其藏品都是「土生土長」的。

七、廣泛的包容性

通過經濟交流、戰爭討伐、人口遷徙、宗教傳播等眾多渠道,焦作歷史文化。吸納了周邊多種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實現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全面融合與不斷升華,形成了兼容眾善、合而成體的特點。新石器時代,文化交流頻繁,文化融合深化。夏代建立以前,善於養殖的雍人遷居焦作一帶,從事畜牧業生產;夏代初年,善於種麥的麥人遷居沁陽一帶,從事農業生產。夏商周三代,洛陽以成為國家的都城、權力的中心,焦作地區成為聯系山西高原、伊洛盆地和華北平原的通道和門戶,是拱衛洛都的屏障。太行山羊腸坂道上的天井關、白陘關、王屋山上軹關,黃河邊上的孟津渡口成了軍事要塞;黃河、濟水、沁河、丹河(衛河上游)成了攻防天險,這種獨特地理環境的軍事戰略位置異常重要。夏文化就是越過孟津渡口北上,在沁河西岸建立都城---原,積聚力量,再通過軹關和天井關進入晉南擴展地盤的;先商文化就是從太行山東路南下至新鄉地區,商人看著奔流的黃河水(當時黃河未改道)無法通行,西折到沁河東岸長期定居下來,並在與夏人隔沁河對峙時建立了商軍事重鎮---府城。商人壯大實力後西渡沁河和濟水,跨黃河孟津渡口南下進入伊洛盆地滅夏。

商周之際,武王伐紂,從孟津渡黃河,在焦作地區整軍備戰(修武),焦作人民簞食壺漿迎侯明主(待王)……至今,焦作地區的許多地名都還見證著歷史文化的交融。

自春秋戰國以來,北方的少數民族不斷地經蒙古高原、山西高原向南遷移,北邊緊鄰山西的焦作,是北方少數民族到達平原的第一站。漢朝時,胡服、胡樂、胡舞、胡人食品已傳入這里,融入文化之中。

世界其他地區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傳入中原後,卻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納,成為中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焦作地區和白馬寺隔黃河而望的東漢千載寺、北魏凈影寺、月山寺、圓融寺、萬善寺等等,都歷經風雨,長期興盛。

八、思想的基礎性

焦作歷史文化中的突出思想,如老子在溫縣東口悟的「道」、柳下惠的後人承繼的「和」、孔子的高徒卜商(子夏)闡發的「仁」,漢魏以來形成的孝道思想(24孝中焦作佔4例),魏晉南北朝形成的「玄學」等,都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內容; 焦作歷史文化中的重大節氣、民俗活動,如自夏歷頒布形成的歲時節日、長期形成的婚喪嫁娶習俗等,都繁衍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民俗活動。例如:我國傳承已久的九九重陽節登高遠眺、遍插茱萸、觀賞菊花的習俗就源於雲台山茱萸峰周邊地域,後來被國家定為「老人節」、民間稱為「孝道節」。一名著名考古學家說:中原以外的文化區都緊鄰或圍繞著中原文化,很像一個巨大的花朵。這些外圍的文化區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斷綻放,才形成了中華文化這朵絢爛的文明之花。

九、影響的輻射性

焦作歷史文化有著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漢獻帝、山陽公劉協的後代遠渡日本,在那裡產生了三個姓氏。隋唐大運河永濟渠從焦作流向涿郡(今北京),過往的不僅僅是客商行人和船隻貨物,還有思想文化和遠征高麗的軍隊。著名的唐代思想家文學家韓愈,貶居潮州的時間僅7個多月,卻因驅鱷除害、關心農桑、贖放奴婢、延師興學等積極作為,贏得當地士庶的永久懷念,一代文豪,官名落而文名顯,潮州人甚至神化了的韓愈,以韓愈的姓命名事物在潮州比比皆是,古代命名的有「韓山」、「韓江」、「韓木」等,現今潮州市區仍有昌黎路、昌黎小學等,它們反映出潮州命名者特定的文化心態,以韓愈的姓和號命名,反映出潮州人至今對韓愈的懷念與崇敬。在潮州昌黎路中段,潮州博物館前,有一巍峨的石牌坊,建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坊額題著「昌黎舊治」、「嶺海名邦」八字,流露出潮州人自古就有的因文化名流韓愈治潮而產生的自豪之情。潮州西湖公園內,涵碧樓後面山坡上,有一「景韓亭」,亭內正壁中有據說是韓愈所書而由清代潮州知府龍為霖主持摹刻的《白鸚鵡賦》石碑。潮州北郊韓江北堤旁有「祭鱷台」,潮州韓文公祠,始建於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遷至韓山,是一座歷史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被潮州人視為潮州城的標志。韓愈極大地影響了潮汕文化。唐宋時期興盛的瓷都當陽峪,聚集數萬名工匠,因戰火變亂,一些工匠避難南逃到江西、湖南,技藝在當地逐漸流傳。明清時期興盛的「懷商」,足跡走到哪裡,便把精神面貌和經營理念展現在那裡,給世人留下了「十三幫,一大片,不如懷幫一個殿」 、「南京到北京,不如懷川精

Ⅳ 衛河的主要支流

大沙河,位於縣城北部,發源於山西省陵川縣奪火鎮。該河自西向東,流經博愛縣、焦作市、武陟縣、修武縣至新鄉縣(合河鄉)西永康北入共產主義渠,全長115.5公里。在本縣境內長36.5公里,流域面積為450平方公里。上遊河寬15米,下遊河寬為30米,平均河深3米,多年平均徑流深度為150毫米,是本縣一條最主要的防洪排澇河道。由於大沙河發源於山區,支流分散,呈梳狀形匯入。因山坡陡,水流急,歷史上災害嚴重。據1892年、1929年、1939年諸年記載:或因山洪,或因沁河決口,部分地區平地水深超過一米,大水流經修武縣、獲嘉縣直達新鄉,平地可行舟船數里,洪水泛濫面積達60萬畝以上。1959年春治理大沙河以來,最大可過流量650秒立米(包括行洪區)。過水基本流量為80秒立米,枯水期流量一般為1-2秒立米。因焦作市化工廠、焦作市造紙廠、修武縣造紙廠廢水大量注入大沙河,故造成河水污染,水色混濁,含鹼性較大,有礙灌溉農田。河床上游為粉沙壤土,下游為黑色重粘土。大沙河右岸逐步進行了綠化,成為綠色的防護林帶,中間成為交通要道。大沙河治理之後,可灌溉面積為3.8萬畝。排除內澇、改善治理鹽鹼地面積10萬余畝。
蔣溝,位於縣城西南,全長28.6公里,河寬13米,河深8米,系大沙河的平原支流。發源於博愛縣留村,流經武陟縣,到本縣北高村北注入大沙河。在本縣內的長度為8.5公里,流域面積128平方公里,可過最大流量為100秒立米。一般流量為0.1-0.2秒立米,河床易被水沖刷而決口。因此,培堤、護堤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大獅澇河,在修武縣城南3公里處,河寬15米,深3米,系大沙河的平原支流。發源手武陟縣大樊,流經武陟、修武,到獲嘉縣的獅子營人大沙河,故稱為大獅澇河。自西而東全長49公里。該河原無固定河槽,系沁河大樊處多次決口而形成。據歷史記載,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沁河決口於樊村,之後又多次決口,將大量的泥沙帶入河道,大部分土地被淹,房屋倒塌,給人們造成很大危害。1965年,本縣動員民工新開河床,又經1981年治理,達到設計要求,該河寬20米,深3米,在本縣境內長21.2公里,流域面積3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深110毫米,基本流量為0.5秒立米左右,防洪期過水流量為40-50秒立米,最大可過水流量為80秒立米,水質尚好。大獅澇河治理後,減免內澇災害10萬畝。
新河,位於修武縣境中部,修(武)焦(作)邊界處。全長20公里,河寬10米,河深2米,系大沙河的平原支流。發源於修武縣西的靈泉陂,自西向東到本縣孔村東人大沙河,一般流量為0.5-1.0秒立米,流城面積為158平方公里。該河還擔負著承受白馬門河、閻河、瓮間河三條主要河道的山洪下泄任務。灌溉面積為0.8萬畝,可減免內洪災害2萬畝。
陸村澇河,在修武縣縣城北,全長19公里,河寬10米,深2米。發源於焦作市大陸村西南地的巧婦泉和濁鹿泉,流量為0.6秒立米。歷史上遺有故道。本縣於1953年再次升挖,屬排澇河道,1975年焦作礦務局於大陸村建九衛山煤礦,該礦投產後,將礦井水注入澇河,流量可達1秒立米,流經焦作市安陽城鄉,到本縣五里源鄉朱營村入大沙河。遇旱兩岸群眾攔截提灌,遇澇洪水平槽而下,流域面積23平方公里,灌溉面積為1000畝。為充分利用陸村澇河的水利資源,1984年底,焦作市政府主持召開修武縣、郊區、市水利局局長會議,決定新開挖河槽,引水至五里源鄉,現大部工程竣工。
磨台營澇河,在修武縣城西北,主要是排除磨台營村周圍的澇水以及王母泉、柳樹泉等泉的退水,全長8公里,河寬11米,河深2米。於1955年開挖,一般流量為1秒立米,枯水期僅有流量0.1-0,3秒立米,洪水期可過流量為10秒立米,該河由西北向東南至五里源鄉大堤屯村入大沙河。兩岸群眾遇旱可提灌1000畝。
運糧河,於修武老縣城南遺有故道,現僅長4公里,可引大沙河水從關爺廟至城東養漁塘。宋、元時期,該河曾名豫河。後以九道堰通丹水,又稱小丹河。因其下游入衛河直達天津,以漕運為主,故改稱運糧河。河道流經縣城南門外,又東北流數里,始折而東行入獲嘉境。明萬曆十三年,知縣朱政於東關外建橋河上,以通行旅。歷史上的運河是修武的一條水上交通大動脈,除運送漕糧外,商客可運各種貨物經銷。每到春天到來之際,綠柳沿堤,風景優美,沿岸城鎮商業興隆,時聞舟上談笑之聲陣陣,熱鬧非凡。清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張明遠奏准,除航運外許民灌溉田畝。遇旱上游堵截,遇澇泄洪而下,水暴漲則有毀田傷家之患。民國時期,運河在本縣長達17.5公里,流量4秒立米。1953年設立新鄉運河管理局,對博愛、武陟、修武、獲嘉四縣境內的運河進行治理。過水流量30秒立米,本縣的灌溉面積為2萬畝,同時可排除兩岸洪水。1959年冬,本縣因搞引黃工程和開發大沙河工程,使歷史上的千年運糧河失去了排灌能力。
清水河,在修武縣縣城東北30公里。對清水河的發源地歷史上有不同的記載。1983年8月查實,清水河主要發源於輝縣待王廟東北15公里的橫山腳下,流量為5秒立米,流經待王廟時與清水河的第二個發源地修武縣白鹿山澗散水匯合東南而行。歷史上河寬20餘米,水深1米多,夏秋雨季不能行人。這條河稱瑤河,"瑤"、"峪"音近,故又名為峪河,流經輝縣、獲嘉等地。河水清徹透明,故稱為清水河,現清水河被修、輝兩縣利用。
峪河南支,引輝縣峪河總干之水,從輝縣老磨庄起,流經本縣方庄鄉赤庄村、申國、丁村等,全長13公里。該河為地下渠道,部分為漿砌,部分為土石渠床,寬窄不等,一般為1-3米,灌溉面積6,000餘畝。
三道河,位於方庄鄉東北8公里,發源於修武縣岸上鄉斗水村黑山腳下,原屬於清河水的散水,常年基流量為0.2秒立米左右,為開發利用山泉水,1965年秋方庄公社受益大隊出動民工600餘人,大幹一冬一春,全部漿砌渠道一條,全長10公里,渠寬0.8米,高0.6米,修截留壩一處,除解決2,000餘口人的生活用水外,還可灌溉土地1,500畝。
山門河,位於縣城西北,該河為山洪排泄河道,平時無水,平均河床寬度16米,在本縣該河長36.5公里,流域面積150平方公里。
紙坊溝河,位於城北30公里,發源於山西省陵川縣境內,在本縣全長65公里,流經雲台山景區,在輝縣市注入清水河(峪河)。為天然河床,流域面積為115平方公里,枯水期仍有流量0.5秒立米。洪水時期流量不等。平時水量被馬鞍石水庫所攔,水庫積滿下泄。該水庫位於紙坊溝境內,黑龍王廟處,庫容水量1,035萬立方米。
大沙河,是衛河的最大最上游支流,屬天然河道,發源於山西省陵川縣奪火鎮,流經博愛、焦作、武陟、獲嘉、輝縣,經新鄉縣西北入共產主義渠。
百泉河,發源於河南省輝縣市百泉村的百泉湖,湖北岸建有衛源廟,意謂衛河之源,曲折南流,注入衛河。全河均在輝縣境內。
淇河,為衛河支流,發源於山西省陵川縣的方腦嶺,流入河南省後,經輝縣、湯陰等縣,在淇門鎮西的小河口東流入衛河。全長在新村站以上為129.7公里,集水面積2118平方公里。賀家村以上,河行於丘陵山區,坡陡流急,河槽多深潭,跌水很多,最大跌水在白王廟西,落差6米,河床比降大,自上而下,由1/200降至1/700。賀家莊以下,河道進入平原,比降驟減,兩岸地勢平緩,逐漸以人工堤防束水,以防山區洪水漫溢。淇河為山區性河流,洪水峰高量大,新村水文站觀測的最大洪峰流量為1956年的3590立米/秒,每逢漲水時,經常因衛河頂托而漫溢。日最小流量為1958年4月29日的0.08立米/秒。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8年的資料,淇河新村站的年平均流量為16.96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5.35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為1956年的16.46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為1979年的1.38億立米。
安陽河(洹河),是衛河的較大支流之一,源於林縣太行山麓的清泉寺,東流經林縣及內黃西部,於趙庄西注入衛河。河道全長140餘公里,流域面積192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區的流域面積佔70%。幹流流出清泉寺,經善應、高平出山地。在善應以上無可靠水源,乾旱時,經常乾枯斷流;善應以下,有大量泉水自兩岸河床中湧出,過去一般能使水量保持在5立米/秒以上。上遊河道行於丘陵之中,岸坡較陡,河槽深約8米,寬達150米,呈槽狀,坡降在1/400米以上。高平以上左岸北方山有天喜河注入,高平以下,到東麻水,左岸有「粉紅江」河注入。據1952~1979年27年來的資料,安陽河(安陽站)的平均流量為11.23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3.54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為7.62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為1.9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僅為最小徑流量4倍。該河由於泉水補給較多,不管是徑流的年際變化和年內分配,都比其他河流來的均勻。據歷史記載,安陽河最大洪峰流量,1922年曾出現過2070立米/秒,1963年和1956年的最大洪峰流量都超過1000立米/秒。安陽河在考民屯以下,兩岸開始有堤防束水,在洪水較大的年份,河槽遠遠不能容納,洪水漫溢成災時有發生。
峪河,是衛河上游左岸的一條山洪性支流,源於山西省陵川縣人都陵,在輝縣峪河口流出太行山後注入衛河上游,全長76公里,流域面積558平方公里。上游切入太行山地內,水流湍急、多谷坎、瀑布,其中最大的黑龍潭瀑布,跌水60餘米,蘊藏水力資源豐富,過去常年流量約3~5立米/秒,可保證供給下游的穩定用水。峪河口站年平均流量為4.06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1.28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為1956年的3.62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1979年的0.441億立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出現的最大洪峰流量為1963年8月8日的2240立米/秒。歷史上曾出現的最大洪峰流量為1929年的3900立米/秒。乾旱季節,河水乾枯,1959、1961、1962等年都出現過斷流。
湯河,也是衛河的支流之一,源於湯陰縣西部牟山東麓,於西元村注入衛河,全長70公里,流域面積1150平方公里。上游流經丘陵區,河谷深8~10米,寬40~80米,坡降由1/400漸降至1/1000,有一定的水力資源。1956年的洪水流量估算為1630立米/秒,一般洪水不漫溢。下游平原區,坡降則為1/1500~1/3000,水流緩慢,雖有堤防,但遇到較大的洪水,有時也發生漫溢現象。
新河,源於山西陵川縣,流入河南省後,經博愛到修武,向東流入衛河上游的運河,在修武水文站以上,河長84公里,流域面積1287平方公里。上游為山區,兩岸陡峻,洪水無漫溢現象。出山以後,河槽寬淺,一般不到2米深,兩岸雖有土堤束水,但排水能力低,遇到稍大的洪峰,就會漫溢成災。近20多年的實測資料,新河在修武站年平均流量為4.03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1.27億立米,年最大徑流量1964年為3.14億立米,年最小徑流量為1960年的0.395億立米,最大洪峰量不大,1964年7月8日僅有203立米/秒。每年到枯水季節,河水經常乾枯而斷流。
武家灣河屬海河流域衛河水系。發源於陵川縣正東邊緣古郊鄉的窄棱坡、橫水鄉和八犢嶺一帶。流域面積66.79平方公里,主河道全長50公里,陵川境內河床平均寬約40多米。流經陵川縣橫水河、馬圪當鄉,出境後流經河南省輝縣市平田鄉匯入衛河。
北召河,屬海河流域衛河水系。發源於陵川縣和村、劉家莊等地。流域面積13平方公里。主河道長10公里,河床平均寬50多米,流經陵川縣平城鎮,出境後,流經壺關縣樹掌、神郊、橋上等鄉鎮注入衛河。為季節性河流。
香磨河,屬海河流域衛河水系。發源於陵川縣東部山區冶頭鄉黃松背、趙迪嶺、棋子嶺一帶。流域面積118.3平方公里。主河道全長30公里。河床平均寬30多米。流經陵川縣冶頭、六泉兩個鄉鎮,經河南輝縣三交口一帶注入衛河。
另外,河南省境內,有兩條引黃灌溉渠道,由於其排水入衛河,因此也視為衛河支流。
人民勝利渠,是在黃河下游興建的大型引黃灌區,大部位於新鄉市轄區內黃河沖積平原上。灌區於1951年興建,南起黃河,北至衛河,西至共產主義渠,東至柳青河,總面積1422平方公里,轄豫北武陟、獲嘉、新鄉、原陽、延津和新鄉市郊區。渠首建在黃河北岸秦廠大壩上,為五孔鋼筋混凝土開敞式閘門,經過幾次加固,正常引水流量已由原設計40立方米/秒擴大為55立方米/秒;加大可達到85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由原設計72萬畝擴大到88.5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3.3萬畝。總乾渠由渠首到衛河全長52.7公里。灌區排水入衛河。
共產主義渠,因冀、魯、豫三省人民弘揚共產主義精神共同修建而得名,原為引黃濟津和引黃灌溉工程。該渠從焦作市武陟縣秦廠起至浚縣王莊鄉老關嘴入衛河,全長156.5公里(另:172.7公里 )。
郊溝河,是淇河的一級支流,屬淇河支流淅河的上源,在山西省境內為獨立水系。郊溝河發源於長治市壺關縣東井嶺鄉嶺後底村西,河流先向東北流過常行、崔家莊,而後朝東經大坪、大會、磨掌、芳岱、西柏板、土谷堆、盤底、橋上、大河、楊家池、東川底、南坡等村,在南坡村東流出山西省境,進入河南省林州市稱為淅河,在流過林州市合澗鎮後,轉向東南,在林州市河口村南注入淇河。郊溝河全長88千米,其中在長治市境內河長55千米,流域面積584 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發源於平順縣東南部杏城鄉東坡上村的石河沐河,流域面積125.35平方千米。郊溝河流域各流小溝內多處泉水出露,是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區域。橋後溝又稱"八道水",發源於平順縣杏城鄉西安里,是郊溝河山西省境內清水流量最大的支流,清水流量0.38立方米/秒左右,郊溝河清水流量0.50立方米/秒。年平均輸沙量為45.2萬噸。流域內有小(1)型水庫1座(磨掌),旱井18147眼,旱池265個,以及七里棧供水工程等4個提水站等水利工程。磨掌水庫位於郊溝河上游樹掌鎮磨掌村,1960年7月竣工,屬小(1)型的,總庫容530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42平方千米。水庫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31米,設計洪水標准為50年一遇,校核標准達300年一遇。七里棧供水工程將流域內的七里棧泉水提引到壺關西部濁漳河流域的缺水區域,解決約13萬人飲水困難及部分工業用水,提水流量0.106立方米/秒,是壺關縣較大的供水工程之一。
桑延河發源於壺關縣鵝屋鄉洞上村,經鵝屋、黃崖底村由北向南流入河南輝州市,境內河長11.3 千米,流域面積52平方千米。

Ⅳ 誰知道河務局是干什麼的啊

主要是治理防護黃河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初步建成了由干支流水庫、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和分滯洪區等四大部分組成的「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

1、干支流水庫。

黃河幹流水庫有三門峽、小浪底水庫,支流有伊河陸渾水庫和洛河故縣水庫,除了灌溉和發電效益外,主要是攔蓄洪水,發揮防洪作用。充分利用四座水庫的時間差、空間差,進行調水調沙,可以達到排沙、沖刷河道的目的。

2、堤防工程。

堤防工程是確保黃河下游防洪安全的最後一道防洪屏障。現有堤防大部分是在歷代舊堤或民埝的基礎上經多次加修形成的,堤身多是砂性土,抗沖能力差,遇大洪水,一般容易出現堤坡坍塌、滲水、管涌、滑坡、漫溢 等險情。

3、河道工程。

河道工程是為了約束主流擺動范圍、護灘保堤,引導大河主流沿設計流路下泄而修建的丁壩群,按照位置和功能不同,分為控導工程和險工工程

4、北金堤滯洪區。

黃河北金堤滯洪區是黃河下游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犧牲局部、保全大局、處理黃河特大洪水的工程防洪設施。

(5)焦作河道治理擴展閱讀

新的世紀,水利部提出了「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的治黃總體目標,黃委提出「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加快了「三條黃河」(「原型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建設步伐。

河南黃河段主要進行了標准化堤防建設、灘區安全建設、引黃涵閘遠程監控、調水調沙和「二級懸河」治理等防洪基本建設,將全面完成了鄭州至開封159公里標准化堤防建設任務,北岸標准化堤防各項前期准備工作正在加快開工建設。

Ⅵ 黃河的資料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1]。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而因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帝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缐,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Ⅶ 焦作的主要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您好來!斷雲澤為您解答:
這里是自人類始祖的發源地,有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原始社會末期,位於黃河流域中游的懷川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這里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懷川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希望您滿意!來自團隊 新蘭史海

Ⅷ 河南焦作市武陟縣是不是有個嘉應觀影區啊,那裡怎麼樣

嘉應觀 在武陟縣東13公里的二鋪營東。南距黃河4公里。清雍正初年,以黃、沁安瀾奉敕建。有銅碑,高4.3米,寬0.95米,厚0.24米,下為獨角獸碑座,側刻龍紋。相傳修堤時,雍正駕臨,扳石填基,故觀前的黃河堤壩,至今仍稱御壩。觀內現存殿宇100餘間,皆採用清代宮式建築形制規模雄巨,結構謹嚴。觀前山門正中嵌石,上刻"敕建嘉應觀"。門周石雕五條奔龍和海水、雲氣等,技巧頗精。門左右有掖門,山門內兩側為重檐歇山式鍾鼓樓。軸線建築有御碑亭、天王殿、大王殿和禹王殿。天王殿和大王殿兩測,有配殿四座,光彩奪目,雄偉壯觀。山門外青石座基上的一對鐵獅,鑄造尚精,更使廟觀增輝。 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嘉應觀 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為紀念在武陟築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宮、廟、衙三位一體黃淮諸河龍王廟,建築風格形似故宮,主要包括山門、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閣等,規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宮」之美譽。 嘉應觀 現佔地140畝,中軸線南北依次有山門、御碑亭、前樓、更衣殿、龍王殿、風神殿、雨神殿,東西跨院為河台、道台衙署。嘉應觀山門為單檐歇山頂,頂部覆蓋蘭色琉璃瓦,檐下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瓏別致。外檐木質上均有彩繪,筆調明朗,色彩鮮艷。門前門牌上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為雍正皇帝手書聖旨。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麗堂皇,亭內御碑鐵胎銅面,二十四龍纏繞,底座為獨角獸,雍正皇帝親筆撰文書丹,製作精緻,稱得上是中華第一銅碑,堪稱國寶。中大殿,重檐歇山迴廊式建築,殿內藻井彩繪六十五幅龍鳳圖,為純滿風格,堪稱一絕.殿內正中立"欽賜潤毓"金牌,經考證"潤毓"是雍正皇帝賜於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鈕的封號,牛鈕是雍正的皇叔,曾是嘉應觀首任住持。 治河功臣殿分東西兩個大殿,供奉著10位治河功臣。東大殿供奉的是西漢的賈讓,東漢的王景,元朝的賈魯,明朝的潘季訓和「白大王」白英。其中賈讓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王景實踐治河三策,黃河800年沒有改道。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書宋禮,明朝兵部尚書劉天和,清朝三位治河總督齊蘇勒、稽曾筠和林則徐。人們都知道林則徐曾擔任兩廣總督,虎門銷煙大張民簇氣節,他又怎麼會當上了河龍王呢?原來在道光年間,他曾任河道總督,主管河南、山東黃河運河的修防事務。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撤了他兩廣總督的職務,發配新疆。途中,黃河決口,林則徐又受命堵口。「肝膽披瀝通幽明,億兆命重身家輕。」林則徐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中大殿又叫大王殿,是北京太和殿的縮小型建築。中大殿天花板上的險65幅龍鳳圖為天下一絕。故宮里也有龍鳳圖,但故宮的龍鳳圖為滿漢合壁,而這里的龍鳳圖卻是清一色的滿族文化風格,天下獨此無二。禹王閣雕欄樓閣,典雅華貴,頗具南方風格。閣前有一碑為水清碑,也叫靈石碑。輕輕一擊,靈石碑聲若銅磬,蔚蔚動聽。 嘉應觀 的建築藝術,集古代官式建築藝術之大成,規格之高,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為黃河第一廟.現內供奉的河神均為彪炳史志的歷代治河功臣,蘊涵了中華五千年治河經驗,是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博物館。 2001年6月,嘉應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嘉應觀 內的「三絕」實在令人神往。 鍾絕 嘉慶觀 鍾樓上的鍾為銅鑄,鍾頭上鑄著二龍戲珠,鍾沿著周圍按照八個方位鑄著八卦圖。用棒擊,每個方位的音階都不相同,好像一架鋼琴,能奏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違章格外清越、悠揚。在邙山公園游覽就可聽到它的聲音。文管所老馮說,據說此鍾是雍正治理黃河,使黃河變清,感動了天宮里的樂仙翁,他請求玉皇大帝,把天宮後花園里供仙女們玩耍擊樂的銅鍾賞賜給了雍正皇帝,雍正親自把它掛在了鍾樓上。因為它是天賜,人們來嘉應觀游覽,都想摸一摸,擊一擊,沾沾仙氣。 碑絕 嘉應觀 有個御碑亭,亭里立著一座高達4.3米的銅碑,碑身下面額上,鑄著「御制」二字,中間是雍正皇帝親筆收發室的11行431個字的碑文。碑文記載了黃河的地理面貌、流域歷史、水患與治理情況,強調黃河與人民、黃河與朝廷的利害關系,對黃河的治理和建造嘉應觀的緣由加以說明。碑文周圍盡為千姿百態的龍雕,有飛龍、盤龍、卧龍、游龍、降龍、升龍等,栩栩如生。碑下壓著一個銅鑄的獨角怪獸,龍頭、牛身、兔尾、鷹爪、全身肌肉豐滿,健壯有力,呈躍 躍欲立之勢。毋庸置疑,這銅碑在全國是罕見的。文管所老馮告訴我:「據說這碑剛建造時,碑文周圍的龍上躥下跳,搖頭擺尾,互相嬉戲。」我好奇地問:「那麼,現在為什麼成死的了?」他說:「傳說雍正五年,皇帝帶著皇後、妃子、文武大臣來觀里祭神,一個膽小的妃子看到碑上的活龍『啊』地慘叫一聲就被嚇死了。雍正皇帝就下詔把它們釘死了。」獨角獸頭上有個小洞,我問是怎麼回事?老馮說:「有個地主,攔住它非叫給自己耕地不可。它掙脫不了,一氣之下,一頭朝地主抵支,那隻角扎進地主腸肚裡給折斷了。」我想:別看此獸樣子同凶惡異猛,心地倒琿正直善良。老馮說:「此獸很有靈性,誰若從小洞里投進一枚硬幣,它就會發出一陣鈴聲,那意思是收到了。它就會保你大吉大利,大富大貴,萬事如意。不少善男信女都在此一試,我也不甘落後,投進了一枚。 圖絕 大王殿的天棚上是65副滿清彩繪龍鳳圖。構圖古樸典雅,色彩鮮艷明快,意蘊深沉幽遠,充分體現了滿清民放的獨特文化氛圍。我游覽過故宮、頤和園、避暑山莊、東陵等表代建築群,沒有發現一家有此圖案的。據說圓明園有,可惜被當年入侵的作國聯軍燒了。因而它成了我國又一絕唱。我嘆服它保存的完善無缺。老馮又說:「其實也是經過急流險灘的。據說,民國初年,有人來盜它,金龍四大天王被激怒了,他們一人一口白霧,在上形成了一道屏障是,使盜者到不了跟前。盜賊只好所長而去;日本入侵時,他們想獲此寶,來到門口,問守門老道:「這是什麼觀?」老道見日本兵打著太陽旗,靈機一動,答:「落陽觀!」他們也不敢進,便轉身走了;前幾年,托天花板的大梁變形,國家撥60萬元專款朝廷了加固。看來,這65幅滿繪龍鳳圖真是無價之寶啊! 說實話都是人文景觀。

Ⅸ 焦作市的河流有哪些

丹河 有些河就是乾的

Ⅹ 哪裡能夠得到焦作河南環境污染的資料,提供一些資料也可以

污染的多了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