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理中國精神
❶ 中國精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如何弘揚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如何弘揚中國精神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精神的內容。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構成了中國精神的基本內容。在與疫情殊死搏鬥中所鑄就的偉大抗疫精神,生動地詮釋了中國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第一,生命至上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仁慈傳統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第二,舉國同心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
第三,捨生忘死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敢於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頑強精神。
第四,尊重科學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
第五,命運與共和衷共濟愛好和平的啥玩意忘了。
抗疫精神必將轉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
第三,現代社會是全球化的社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發揚中國精神是重要的前進步伐。中國精神是中國的精神支柱,只有弘揚和堅持踐行中國精神,中國才能在全球化時代真正強大起來。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用中國故事來弘揚中國精神能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宣傳效果
❷ 我國鄉村治理方式問題表現在哪些方面
1、農民權益保護問題突出。
隨著城鎮化的加速,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提高政績,不遺餘力征地賣地,盲目招商引資和興建新城或各類園區,這樣不僅犧牲了當地的環境,還損害了當地農民的各種利益,導致農民與當地基層政府間的矛盾加劇,影響了這些地區的穩定與和諧。
2、農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
留守在農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是婦女、兒童和老人,號稱「386199部隊」,這些人員不僅無法承擔起農業生產的重任,更使鄉村治理主體乏力,不能承擔起鄉村治理的重任,特別是影響村民自治的順利推行。
3、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發展滯後。
農村自然環境有加速惡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農村水土污染嚴重,污水和垃圾處理落後,不僅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極大影響了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與健康。
(2)鄉村治理中國精神擴展閱讀:
實現鄉村有效治理的行動方略:
1、實現理念創新,重點是把握因地制宜、地方特色、科學治理三個要點。
應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以人民為中心,突出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強調地方特色,構築符合當地鄉村社會特點、合法合理合情的治理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最大程度地改善民生福祉、最大程度地維護民眾的共同利益。
2、在治理方法上,應實現自治優先、道德約束、法治保障。
有了科學的理念、完善的治理主體以後,能否採用正確的治理手段和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對此,黨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總體方法論要求。
3、在治理支持上,可實行「班長」工程、能人計劃,並努力推進服務延伸。
鄉村治理體系的建設,除了需積極發揮鄉村自身的力量外,還需依靠鄉村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幫助。堅持以人才振興為抓手,「輸血」和「造血」並重,治理體系才能夠得以長期、有效的運行。
❸ 有哪些中國精神
1、五四運動精神是「抄愛襲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
2、井岡山精神是指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井岡山革命道路過程中所培育和發揚的革命精神。
3、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
4、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中形成的。
5、抗戰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救亡圖存、民族解放為主題,以自強、團結、犧牲、堅韌為基本內涵的偉大抗戰精神。
(3)鄉村治理中國精神擴展閱讀
「中國精神」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髓的內在動力,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廣泛流傳,推動中國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發展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精神「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中國精神」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燈塔,它將照亮我們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❹ 什麼叫鄉村治理
鄉村治理是通過對村鎮布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生產,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環境狀況的改善。不斷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改變「臟亂差」的農村現狀,不斷加強基層治理。鄉村治理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和建構思路:
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始終把農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尊重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引導他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家園。
堅持城鄉一體,統籌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美麗村鎮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市民化步伐,加快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著力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堅持規劃引領,示範帶動。強化規劃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切實做到先規劃後建設、不規劃不建設。按照統一規劃、集中投入、分批實施的思路,堅持試點先行、量力而為,逐村整體推進,逐步配套完善。
堅持合理集聚,節約用地。村莊規劃應與土地整理、村莊整治相結合,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按照「統一規劃,相對集中,適度規模,分步實施」的要求,實現土地的集約使用和耕地的占補平衡。
允許適度超前,增強配套。按照城鄉村鎮居民生活條件同質化,以及公共設施、基礎設施配置均等化的目標,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合理布局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公共安全設施。
❺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所謂中國精神是指什麼
一種復噱頭,現在世界是制資本主義世界,資本主義危機是老闆瘋狂壓榨工人,所以要走社會主義,可惜資本主義危機並沒有如期發生,發展到現在資本主義國家越來越尊重人權民生,搞的現在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還尊重人權民生,因為資本主義國家過於尊重人權民生,導致普通人相比較社會主義國家的人並不吃苦耐勞,所以中國精神就是吃苦耐勞。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明朝以前中國精神是學習與尊重,不過到清朝就變成愚昧無知然後讓文革時一起遺棄,你也知道古代中國還是有兩把刷子的,所以另一種說法就是學習尊重
❻ 概括並評價中國鄉村治理模式的階段性特點
一、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第一階段:鄉官制模式
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典型形態是鄉里制度,鄉官制是鄉里制度早期的具體形態與模式,這一時期自夏商周到春秋戰國直至隋文帝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二、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第二階段:由鄉里制到保甲制、鄉官制到職役制的模式轉折
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第二階段是由鄉里制向保甲制、鄉官制到職役制的轉折時期,大致為隋唐兩宋時期,從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至宋神宗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
三、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第三階段:職役制模式
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第三階段是從王安石變法至清代,鄉里制度轉變為職役制,治權所代表的官治體制從鄉鎮退縮到縣一級,縣為基層行政組織,縣以下實行以代表皇權的保甲制度為載體,以體現族權的宗族組織為基礎,以擁有紳權的士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鄉村自治政治。
由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特點,其鄉村治理盡管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終沒有發展為真正的鄉村地方自治。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王權的擴張,鄉村社會治理越來越深地受到國家政權的干預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漸消退。鴉片戰爭以後,在接連不斷的內亂外患的打擊下,農村社會的權力組織趨向解體,進入20世紀之後,清王朝被迫於宣統五年實行新政,傳統的鄉里制度、保甲制度被鄉鎮地方自治所取代。其後國民黨政權雖重拾保甲制,但旋即被新政權以摧枯拉朽之勢廢止。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鄉村治理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的歷史變遷,並以鄉里制度和保甲制度為主線,結合歷朝歷代的具體實踐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模式與特點。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變遷體現出鄉村治理的內在規律,即國家政權對鄉村社會治理的介入應當適度,鄉村治理不應被過多限制,唯有增強其自治性,方能保持其活力。在當前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社區建設的背景下,尤應注意國家與社會的適度分權,保障村民自治的自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