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參與全球治理體系
⑴ 什麼是"全球治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角色發生了那些重要變化
全球治理屬於多邊外交范疇,現代全球治理起始於1945年以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附屬職能部門為中心的雅爾塔體系。這個體制形態包括聯合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世界銀行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
20世紀70年代以後,7國集團成為主要由發達國家協調世界經濟與政治的「大國俱樂部」。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中國、印度、巴西為代表的部分發展中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的力量差距明顯縮小。自2003年後,7國集團根據不同議題邀請新興發展中國家代表進行對話,逐步形成G7+5等對話機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證明,現有的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機制已經無法適應全球化新形勢,也無法破解全球化快速發展引發的新挑戰和新問題。
在參與全球治理與制度建設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從參與者到建設者,再到引領者的三重身份轉換。從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開始,中國真正地參與到了國際制度建設之中;而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發展的利益相關者和制度建設者;2000年以後,中國努力成為國際制度建設的引領者。G20峰會在杭州的圓滿召開,體現了中國聲音、中國責任、中國擔當和中國主張,證明中國在二十國集團這樣的國際制度框架內參與全球治理的作用明顯增加。
中國的角色轉變建立在國際制度不斷發展演進的大背景下。陳岳將國際制度分為傳統型、改良型和創新型三種。傳統型是指二戰以後,在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基礎之上建立的國際制度,例如聯合國體制、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改良型國際制度指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新出現的國際合作制度,以及那些對傳統型制度進行過適當改革與調整的制度,例如亞太經合組織、東盟與中日韓的「10+3」機制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等;而目前的創新型國際制度則是由中國和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倡導建立的。創新型的國際制度與原有國際制度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來推動新國際制度的誕生,而中國在其中應當發揮引領、主導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袁正清認為,現在的全球治理模式主要由西方國家主導,具有很強的排他性,但隨著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原有的治理模式已不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合法性明顯不足。當前的國際社會需要一種著眼於當前和長遠的治理挑戰,更包容、更平衡的全球治理方案。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應發揮更大作用,積極參與治理規則的制定工作,為全球治理提供創造性的中國方案,增強中國在全球治理活動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⑵ 標題 4、全球治理體系從何而來,會向何處而去
這種的話,一般來說建議你還是讓他們的這個污水治理從源頭上進行治理。
⑶ 二戰後全球治理體系的特點及原因
二戰後全球治理體系的特點是形成了兩局格局,原因是力量變化。
⑷ 如何理解疫情加速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逆全球化浪潮不利於疫情防控的國際合作
全球化是近四十年來國際社會最重要的發展趨勢,米曉米f少零少惠曉電曉受曉受曉曉曉多曉電曉米曉受曉聯曉受曉零曉電曉受曉米曉多曉曉曉受曉曉曉聯曉曉米多曉聯曉受全球化已經讓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關系。與此同時,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也帶來了不少全球問題,例如環保問題、核污染、貧富差距、傳染性疾病等,伴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也出現了反全球化現象。電零零少年底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在電零零量年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對西方大國造成了沉重打擊,經濟復甦乏力、陷入長期停滯狀況,本世紀以來的全球化浪潮在這個節點遇到了強大阻力。逆全球化思潮以新的表現形式出現,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更夾嚴重。
當前西方國家反全球化本質上並不是不要全球化,而是從維護其自身利益出發,選擇對它們有利的全球化。例如:電零受少年受月電零日,特朗普正式成為美國總統以來,美國先後退出TPP、《巴黎氣候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伊朗核協議》、聯合國人權理事國等,甚至還威脅說要退出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特朗普的這些行為,從表面上看是反全球化的舉動,但其本質上是要阻撓新興大國的發展,以保持其曾經在全球化進程中所獲取的豐厚利潤不縮水,同時維護其世界霸權地位。特朗普聲稱的這些政策,都是為了保護美國國家利益以及實現「讓美國人再次強大」的目的。在電零受量年惠月電多日聯合國大會上,特朗普再次表達了「拒絕全球主義」和「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理念。
西方大國的逆全球化突破了經濟行為,而發展成為政黨行為、國家和政府行為,逆全球化思潮已經從貿易蔓延到了政治、科技、軍事、宗教、意識形態和衛生等各個領域,對世界政治的發展產生了強烈的沖擊。由於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把自己塑造成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處處以狹隘的民族主義,作為推行「美國優先」的擋箭牌,極大損害了各國之間的合作精神。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一輪全球化,中國扮演了引擎角色,直接威脅到美國的霸權利益,在此情勢下,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成為眾矢之的。但是,抹黑中國的各種說法,除了製造恐慌、謠言、偏見,損害全球共同抗擊疫情的努力外,別無它用。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但不一定發源在中國。當前,全世界傳染病防控領域的科學家都在努力對病毒進行溯源,病毒源自何處尚無定論,用「中國病毒」的標簽讓中國背鍋純屬欲夾之罪。美國疾控中心負責人公開表態,「『中國病毒』的說法是錯誤的」,從這個角度看,這位負責人比那些政客負責任多了。
其實傳染性疾病是全球化背景下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中國既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同時也必須承受全球化帶來的副作用。隨著人員和貨物的快速流動,傳染性疾病也日益走向全球化,一些傳染性疾病很快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至其他國家,演變成全球公共衛生事件。如果說前段時間,世界更多承受著來自中國疫情擴散的壓力,那麼現在中國更多承受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疫情輸入的風險。可見,在疫情和病毒面前,沒有超然的旁觀者,只有國際合作的躬行者。而反全球化浪潮不利於全球傳染性疾病的快速消除。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新發傳染病的蔓延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影響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和危及國家安全,因此迫切要求世界各國、國際組織、全球公民和社會組織共同行動起來,本著合作的精神採取共同的行動夾以應對。
⑸ 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
應扮演革來新者和糾偏源者角色。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亞洲與世界的未來》認為,在全球治理這一重大挑戰面前,與世界其它次區域在地區組織基礎上或多或少形成某種集體立場相比,東亞的不同之處在於,一方面這里是越來越強勢的世界經濟最主要動力機,在全球治理上,世人對於東亞給予很大的期望值;
另一方面,該地區的一體化進程——特別是在機制建構上——卻一直滯後不前,在世界第二和第三經濟體和韓國之間,目前並不存在一種建立在彼此協商基礎上的共同或相似立場。與會專家認為,在全球治理的道路上,中國所扮演的是革新者和糾偏者的角色。
(5)疫情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教授龐中英提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已是古來稀之年,改革之行刻不容緩。「舊房子」要翻修,「新房子」要蓋,在全球治理的道路上,中國所扮演的是革新者和糾偏者的角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院丁一凡也認為,從亞投行的成立來看,中國對全球治理的一種改革,起到了「鯰魚效應」——新的競爭者進入原有體系,激發整個體系的積極性。通過基礎投資帶動增長,亞投行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空氣。
⑹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提倡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這一事實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符合世界發展潮流的,正逐漸被世界人民所接受
⑺ 對比中西方抗疫答卷,我們的制度有哪些顯著優勢
中國制度顯著優勢:
1、人民至上的價值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探索創建並不斷發展完善的國家制度,其承載的價值必然與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取向高度一致,即堅持人民至上。我們黨為之奮斗的一切,都是為了人民。
這次抗疫斗爭,生動地體現了我們黨的人民立場和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價值取向,也生動地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承載的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優勢。
2、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優勢:
黨的領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既需要通過系統完備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來實現,同時又不斷釋放出推動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有效運轉的政治效能。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迅速將疫情防控工作上升為黨和國家的頭等大事和最重要的工作,全面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優勢。
3、全國一盤棋的合力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提高站位看問題,配合大局作謀劃,從而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這次疫情防控斗爭,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構建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防控體系,充分體現了全國一盤棋的合力優勢。
4、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法治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包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在內的科學制度體系,其顯著優勢涵括「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這次抗疫斗爭,堅持在黨的領導下依法科學有序防控,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法治優勢。
5、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就是堅持黨指揮槍,確保人民軍隊絕對忠誠於黨和人民,有力保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人民軍隊牢記習近平主席囑托,牢記人民軍隊宗旨,聞令而動、勇挑重擔、敢打硬仗,夜以繼日地奮戰在最危險的地方,奮戰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⑻ 全球數字治理原則為什麼沒有共商共建共享
各項建設濟發展都是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下,這是依據嗯。互惠互利的原則而進行的,如果說你想合作的對方不想享受該原則的話,我想那你的這個盡管是全球數字治理也不可能達到共商,共建和共享。
⑼ 結合疫情背景,闡述中國如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以切實行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做出突出貢獻,與全球多個國家、國際和地區組織分享防控治療經驗、技術、方案,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支持和幫助,提供包括醫用口罩、防護服等在內的醫療物資援助等,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示了團結合作精神,生動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重大傳染性疾病一直是人類敵人,人類文明史既是一場與疾病的抗爭史,也是一部全球交融交往團結合作的進步史。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全球性問題呼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戰「疫」實踐表明:唯有團結合作,才能驅散病魔;只要命運與共,就能共克時艱。
(9)疫情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擴展閱讀
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首倡者和推動者。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在國際社會落地生根,並持續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寫入聯合國決議、首次載入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首次載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明確寫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青島宣言等。
當前,結合戰「疫」進展,中國繼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通過元首外交,中國領導人同數十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頻頻互動,同國國際組織和重要基金會負責人不斷溝通。通過會談會見、電話溝通等形式不斷傳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呼籲各方團結合作、共克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