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治理是
⑴ 黃河自古以來,都是怎麼治理的越詳細越好。
黃河的水利工程:
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就是黃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陝西省咸陽西南),《詩經》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記載。
到了戰國初期,黃河流域出現大型的引水灌溉工程。在公元前422年,西門豹為鄴令,在當時黃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築了引漳十二渠,灌溉農田。
公元前246年,秦國在陝西省興建了鄭國渠,引涇河水灌溉4萬多頃(合今280萬畝),有了「澤鹵之地」的稱號,這個工程也為秦統一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到了漢朝的時候,對農田水利更加重視,修建六輔渠和白渠,擴大了鄭國渠的灌溉面積,同時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國渠、靈軹渠等,關中地區成為全國開發最早的經濟區。
為了鞏固邊陲,從秦、漢開始實行屯墾戍邊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黃河的寧蒙河套平原等地,開渠灌田,使大片荒漠變為綠洲,贏得了「塞上江南」的贊譽。
為了保證長安、洛陽、開封等京都的供應,黃河中下游的水運開發歷史也很悠久。
黃河水患的治理:
春秋戰國時期,黃河的下游地區已經普遍修築堤防。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提出了「無曲防」的禁令,解決諸侯國之間修築堤防的糾紛。
到了西漢時期,已專設有「河堤使者」、「河堤謁者」等官職,沿河郡縣長官都有防守河堤職責,專職防守河堤人員,數量上已經達到了千人,還給予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的支持,河防工程已達到相當的規模。
史書記載最早的一次大規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里」。
北宋時期,都城在開封,當時黃河水患嚴重,宋王朝對治河很重視,設置了許可權較大的都水監,專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員都重視河事,並在各州設河堤判官專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參與治河方略的爭議。
這個時期治河問題引起很多人的探討,加深了對黃河河情、水情的認識,河工技術有很大進步,特別是王安石主持開展機械浚河、引黃、引汴發展淤灌等,在治黃技術上有不少創新。
明代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黃河決溢災害加重,朝廷更為重視治河,治河機構逐漸完備。明代治河,以工部為主管,總理河道直接負責,以後總理河道又加上提督軍務職銜,可以直接指揮軍隊,沿河各省巡撫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負有治河職責,逐步加強了下遊河務的統一管理。
清代河道總督許可權更大,直接受命於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業有很大發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維護技術都有長足進步,涌現了以潘季馴、靳輔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專家。
清朝末年及民國期間,戰亂不斷,國政衰敗,治河也陷於停滯狀態。近代以李儀祉、張含英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研究全面治理黃河的方略,但受社會經協件制約,始終難有建樹。
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黃河的治理更加重視,在黃河上中下三游,每一個地區都有專門的治理和開發方案,在國家的大力建設下,現在的黃河奔騰不止,還創造了很多利潤,造福了一方百姓。
(1)黃河治理是擴展閱讀:
黃河的治理措施:
根據黃河上、中、下游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徹底治理。
上游坡陡流急,以修水庫、發電、養魚為主,充分利用水資源,同時大力發展林業、畜牧業。
中游水土流失特別嚴重,以植樹造林,種草保持水土為主,大力發展林木果品和畜牧業。
中上游大量退耕還林還草,所需糧食和生活用品及用電、魚、肉、畜產品、果品,計劃伐木向下游交易。
下游地上河越壘越高,威脅最為嚴重,最難治理。必須重新開掘兩條規范的、多功能的人造黃河,甲乙兩條河輪換通水、通航、輪換掏淤,掏淤後不需再建設就能及時種植養殖。遇到特大洪水,兩條黃河同時排洪,確保下游安全。
把地上河改造成灌溉渠,渠高地低便於灌溉,灌溉渠還可分洪。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黃河治理七十載歲歲安瀾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毛澤東的黃河之行
⑵ 人們是怎樣治理黃河的
黃河的特點是水少沙多,水沙運行過程不協調。黃河65%的水量來自蘭州以上,而90%的泥沙來自中游黃土高原,但二者在時間上常不相適應,當中游來沙多,上游來水少時,就造成河道的嚴重淤積,洪水位不斷抬高,威脅堤防安全。目前,上游興建了一系列梯級電站及控制性水庫,減少了汛期輸沙水量,使水沙運行過程更加不協調,泥沙更容易淤積,沿黃兩岸工農業用水的大量增加,也使輸沙水量相應減少,影響下遊河勢的惡化。 四十年來,加固加高了兩岸大堤(大堤按1958年實測花園口站22000m3/s設防);建成了三門峽、陸洋(伊河上游)、故縣(洛河上游)和東平湖等水庫;興修了北金堤、北展、南展分滯洪區及沿河護岸護灘工程,初步形成了「上攔、下排、中間分滯」的防洪體系。但是,河底不斷加高,大堤質量不均,潛在危險很大;三門峽、東平湖水庫因淤積影響和庫區移民等原因,蓄洪運用受到限制;北金堤滯洪區(在北金堤與臨黃河大堤之間)內有人口150萬,耕地16.7萬公頃和中原油田85%以上油區,使用時也很困難。因此,黃河的防洪問題仍十分嚴重。 黃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強和改善現有防洪體系,充分發揮現有工程的作用。加速鄭州鐵橋一高村間寬淺游盪性河段的治理,通過控導主流、穩定河勢的工程措施,變游盪性河道為流路固定的彎曲河道,是防止產生橫河、斜河,確保大堤安全的必要措施。 修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位於三門峽以下130千米處,是黃河幹流上最後一個峽谷水庫,興建小浪底工程可以緩解三門峽攔蓄洪水的壓力,控制三門峽與小浪底間洪水,小浪底可控制流域面積65萬平方千米,按設計計算,小浪底工程可攔沙100億噸,相應減少下遊河道淤積77億噸(相當於20年的總淤積量),可長期保持有效庫容50億立方米。此外,小浪底工程還可以擔負20億立方米的防凌任務。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脅。每年可增加40億立方米的供水量。水電站總裝機156萬千瓦,保證電力24—30萬千瓦。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以防洪(包括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發電、蓄清排渾、綜台利用為開發目標的大型水利工程,可減輕大堤和三門峽水庫的壓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並減少滯洪區的運用。 通過多種途徑減緩黃河下遊河床的淤積,逐步變地上河為地下河,是治黃的長遠目標。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基本措施,再加以水庫攔沙、蓄水調節水沙運行過程及增水沖沙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使黃河下遊河床變淤為沖,從而實現根治的目標。 相繼興建小浪底、龍門、磧口三個庫容在100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估計可使黃河下遊河床40—50年內不增加淤積。配合溫孟灘、龍門至潼關間的灘地積淤,減淤年限還可延長。 在研究黃河治理對策方面,有的學者認為應在黃河下游進行人工改道,另闢新河。這種方案並不能控制洪水,也不能減少河道泥沙淤積,塑造新河初期很難確保安全,20年後又變為一條地上河,而且該方案影響人口250—300萬,難以妥善解決。
⑶ 中國古代對黃河的治理
一、東漢王景治河
據《後漢書.王景傳》的記載:永平十二年(69 年)「夏,遂發卒數十
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景乃商度地勢,鑿
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
注,無復遺漏之患。」
從以上記載看,「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是「治河」;「鑿
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是「理渠」,也就是整理
引黃入泗的汴渠;「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則是在汴渠受河處設立
水門,以控制水量。可見王景治河是河、汴兼顧,而以治河為主。其治河的
主要措施是修築大堤,把黃河重新置於兩岸大堤的約束之中,並順著自然地
勢而採取一條下游遠比西漢大河為徑直的距海最近的行洪路線。由於河流比
降大,水流挾沙能力強,再加上他建立汴口水門和整修汴渠的成功,使汴渠
成為黃河下游理想的分洪道,對黃河也起了分流分沙減少主河床淤積抬升速
度的作用,成為東漢以後河床能得到較長時期穩定的原因之一。
⑥《淮南子.原道訓》。
⑦《孟子.告子下》。
①②《漢書》卷二九《溝洫志》。
二、元代賈魯治河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 年),「河決白茅堤,又決金堤。……(賈)魯
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復數千里,備得要害。為圖上進二策:其一,議修
築北堤,以制橫潰,則用工省;其一議疏、塞並舉,挽河東行,使復故道,
其功數倍。……丞相(脫脫)取其後策」①。十一年(1351 年)四月,命魯
以工部尚書為總治河防使,同年十一月,治河完成。
賈魯治河採取「疏、塞並舉」的方針。即疏南河,塞北河,使復故道。
他挽河使南流,大致上系循金明昌五年(1194 年)「灌封丘而東」的舊道,
而把白茅(黃陵岡附近)至歸德府哈只口九十餘公里作為施工的重點,使黃
河合於歸德故道,由徐州入泗,至清口會淮而東入於海。在「疏」的這一方
面,賈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堙塞北河(指白茅決口)後不久,從至正
十四年到二十六年(1354—1366 年),連續五次河決入單州、濟州、東平、
東阿,向北突入清河。當時賈魯如保留北河,以收分殺水勢之效,這幾次河
決還是可以避免的。這不能不算是他的一個失策。
賈魯的同伴歐陽玄所寫的《至正河防記》(1360 年),詳細而全面地敘
述了築堤、修埽、開渠等方法,為我國第一本有系統的水利工程著作。
三、明代潘季馴治河
明嘉靖、萬曆年間(約在 1565—1592 年),潘季馴四任總河,前後十餘
年間,在領導治黃的實踐中,創立了「塞旁決以挽正流」,「築堤束水,以
水攻沙」的理論。在其所著《河防一覽》一書中總結說:「水分則勢緩,勢
緩則沙停,沙停則河飽,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見其高;水合則勢猛,勢
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尋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見其卑。築堤束水,以水
攻沙,水不奔溢於兩旁,則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勢,此合之所
以愈於分也。」
潘季馴進一步發揮了王莽時張戎所提出的水流快自能刮除淤積的見解,
強調合流以增強沖刷力量,從而達到「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目的。他的
辦法主要是築堤。堤分縷堤、月堤、遙堤、格堤四種:縷堤近河,用以約束
水流,意在束水攻沙;縷堤以內又築月堤,作為前衛,以免水流直沖縷堤,
起保護縷堤的作用;縷堤之外,另築遙堤,作為第二道防線;遙堤和縷堤之
間又築格堤(即橫堤),萬一縷堤發生事故,橫流遇格而止,防止水流順遙
堤而下,另成河道。潘季馴還在沿河低窪的地方,建造減水石壩(相當於現
在的溢洪堰),使洪水漲到一定的高度時,通過減水壩適當宣洩到分洪區,
以殺水勢。他還制定了縝密的防堤制度和修守方法。
潘季馴所創造的這一套「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方法,是合乎當時的
實際需要,也是合乎科學原理的,因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把築堤束水
奉為唯一的治河策略,而反對「分流以殺水勢」,則又不免有片面性。如他
合黃於淮,即不顧黃強淮弱的自然條件,築堤障淮,逼淮敵黃,造成淮水倒
灌為患,就是違反河水自然之性的錯誤。
①《元史》卷一八七《賈魯傳》。
四、清代靳輔與陳潢的治河
清代靳輔治河十餘年,大體上沿襲潘季馴「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遺
策,而比潘季馴有所發展。如潘季馴認為黃河入海口因潮汐往來,「無可浚
之理」,靳輔在他的治河第一疏中卻說:「治水者必先從下流治起;下流疏
通,則上流自不飽脹」①。他在黃淮入海水道的清江浦、雲梯關之間挑「川字
河」,以浚淤築堤。並在雲梯關外築束水堤,堤土也系挑諸河身,把浚口、
築堤二者統一起來。他並把施工范圍擴展到潘季馴所沒有達到的黃河中遊河
南境內,在考城、儀封及封丘縣荊隆口築堤,其治河的成效遠過於潘季馴。
當時協助靳輔治河的陳潢,並在實踐中認識到在黃河下游束水攻沙只是治
標,提出了必須從上游設法阻止泥沙的下行,但他的這一卓越見解未為當時
人所重視。
⑷ 治理黃河的根本措施是
【答案】B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黃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最難治理的河;治理黃河的版關鍵在於治沙,根權本在於保持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具體途徑是①造林種草打壩淤地、修築梯田,使土不下坡,以減少入河的泥沙;②修建水庫,治沙防洪並舉。
考點:本題主要考查的是黃河的知識。
點評:本題還可以考查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上的雅拉達澤峰,穿越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等四大地形區,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9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500千米,流域面積75萬km2,我國第二長河第三大河。幹流像個巨大的「幾」字形。源頭至河口是上游,舊孟津至入海口是下游,中間中游。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洮河、湟水等。黃河塑造了有「塞上江南」美稱的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地上河」;凌汛。
⑸ 黃河的重點治理地區是哪
黃土高原和河南平原
黃河90%泥沙來自黃土高原。
河南省地勢平坦,導致黃河河床比地平線高數米,以開封為例,河床竟然比開封塔高十幾米。
⑹ 歷史上都有誰治理黃河,都是怎麼治理的
為治理黃河,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先賢們不斷努力,提出過各種治黃方略。從遠古時代的「疏川導滯」到戰國時期的「寬立堤防」,從漢代的「賈讓三策」(漢代人賈讓提出治理黃河的三種策略:上策是人工改道,不與水爭;中策是在黃河狹窄段分流,分水殺怒;下策是在原有的河道上加固堤防)到宋代的「興築遙堤」,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明末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清代靳輔和陳璜提出的「以水攻沙」等治黃方略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治黃方略創造性地把水堤分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幾類,因地制宜在黃河兩岸築壩。為保障漕運暢通(須先保證淮運暢通),潘季馴又提出了「蓄清刷黃」的觀點(黃河曾多次奪淮河水道,使黃、淮水系連為一體),即在築堤防止黃河水南入洪澤湖的同時,加固洪澤湖東岸的高家堰,利用洪澤湖蓄淮河之水,以清刷黃。黃、淮二水匯合後,沖刷力增強,有利於排沙入海。這樣,「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清代的靳輔、陳璜基本繼承了潘季馴的治黃思想,高築堤壩,約束洪水,以水攻沙,增強了黃河下游的防洪能力。
近代,李儀祉、張含英、恩格思(德國水利專家)等人對黃河治理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見解。李儀祉認為,治黃之要務在於防洪和防沙,特別是防沙,沙患不除,河無寧日。李儀祉指出:歷代治黃皆注重下游,對中、上游鮮有過問者。而洪水源於中、上游,泥沙也源於中、上游,治理黃河須從中、上游入手。這些治黃思想為黃河治理開辟了新途徑。
新中國成立後,治黃專家王化雲主張對黃河上、中、下游進行綜合治理,在下游「寬灘窄槽」。「寬灘」指滯洪、削峰和淤灘刷槽;「窄槽」指固定黃河中遊河槽,增強河床的泄洪、輸沙能力。1986年5月,王化雲又提出「攔、用、調、排」四字治黃方略,其中「調」就是調水調沙。
⑺ 黃河治理
現代化黃河治理方法全面實施
黃河水利委員會關於「模型黃河」的工程規劃日前已獲水利部正式批准,至此,現代化治黃方略「原型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規劃已全部得到批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按照「三條黃河」的現代治河思路,今後黃河治理將先通過對原型黃河現狀的分析,提出黃河治理決策的基本需求及物理參數,然後藉助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數學模擬,提出方向性方案,最後通過黃河模型反復進行實驗,為實際的黃河提供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姚文藝:舉個例子來講,在這個工程的優化設計中,通過模型實驗研究如果是優化減少一道壩的話,可以直接減少工程投資二、三百萬人民幣,再一個,每年通過洪水預演,了解哪個地方可能出現險情,在防洪預案中可以把這個堤段險情作為防汛重點,把老百姓轉移出去。
據了解,在2003年汛期部署指揮黃河防汛中,已經首次實現了「三條黃河」的聯動,並在防汛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按照「三條黃河」治理規劃,到2010年,將在黃河上形成較為完善的防洪減淤體系,確保標准內洪水防洪安全,使水資源得到有效管理,保證黃河在一般年份不斷流,使黃土高原面積達到12億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壩16萬座,使入黃泥沙減少3億噸。
⑻ 關於黃河的治理措施
對黃河綜合治理方略的思考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流經乾旱、半乾旱地區,為西北、華北地區提供了寶貴的水資源,是北方地區重要的生命之源。黃河流域侵蝕嚴重,河床不穩定,水體污染嚴重,生態環境脆弱。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了「維護黃河健康生命」的口號,將黃河的治理轉向多目標治理。筆者根據國內外河流治理的經驗教訓,對黃河的綜合治理提出以下幾個觀點。
一、控制溝道下切是控制侵蝕的根本
黃河流經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黃土高原地區,過去每年約有16億噸泥沙進入下游,約有4億噸泥沙沉積在河床上,對黃河下游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我們通常把由坡面徑流集中沖蝕土壤和母岩並切入地面形成較大溝壑的侵蝕形態稱為溝道侵蝕。溝道下切是細溝侵蝕和坡面侵蝕的誘因。溝道下切造成岸坡和支溝坡度變陡、細溝侵蝕和坡面侵蝕加劇,因此控制溝道下切是控制侵蝕的根本。侵蝕導致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流失,使土地變得貧瘠。同時,進入黃河的泥沙攜帶的營養物質使得河湖水質富營養化。
控制侵蝕的根本是控制溝道下切和溝頭上溯,可以通過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進行聯合控制。水利工程主要指建設淤地壩群,攔截黃河上游侵蝕產生的泥沙,使其淤積在溝道內,抬升溝道河床,降低坡度,從而達到穩定溝道的目的。近年來,黃土高原地區的淤地壩建設在攔沙和控制溝道侵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是指在溝道內或溝道兩側的坡面上種植能夠有效控制侵蝕的植被,以保護河道和邊坡,防止沖刷和侵蝕。研究表明,坡面植被覆蓋率恢復到70%就可以使溝道侵蝕產沙減少75%以上。生物工程式控制制侵蝕的關鍵在於選擇適當的物種。若物種選擇得當,不僅可以控制侵蝕,還能增加生物多樣性。
1986年,錢正英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以開發沙棘資源為加速黃土高原治理突破口的科學建議,使沙棘灌木在黃土高原大面積種植。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系胡頹子科,是一種具有良好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的植物,適應性強,根系發達,有極強的萌生能力,可以通過無性系生長實施種群擴散,並依靠生理整合和覓養行為提高基株適宜度和分株存活概率。沙棘根系具有較高的固氮能力,對增加土壤有機質及氮的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林地生產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種植沙棘可以有效攔沙蓄水,促進當地其他物種的生長,提高生物多樣性,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
二、增阻降速是穩定河勢的重要措施
穩定的河勢對河流健康至關重要,而降低流速是穩定河勢的重要措施。降低流速主要取決於河床的阻力結構。彎曲的河道、河道內的大卵石以及灘地上的植被等都是河床阻力結構的一部分。這些阻力結構能夠降低水流流速、防止河道沖刷和穩定河勢。目前,一些河流治理工程破壞了河床的阻力結構,引起了很多問題。從河流綜合管理的角度來看,河道裁彎取直、灘地清障減糙以及渠化工程等都是不利於河流健康的。當然,降低流速會導致泥沙落淤,所以增阻減速宜從上而下進行。從河流整體看,增阻降速從根本上減小了泥沙侵蝕和運動的動力,河床演變速率減小,河勢逐漸穩定。
彎曲是河流的本性,將蜿蜒的河流改成順直違背了河流的本性。裁彎取直集中了水流能量,引起河道沖刷和河岸侵蝕,導致河道不穩,並破壞了水生棲息地,影響了水生物的生存。灘地植被可以降低洪水流速,延長洪水推進時間。許多學者研究了灘地植被影響河流水力特徵和地貌特徵的機理。灘地植被可以通過增加阻力和降低近岸流速來保持河道地形的穩定,並通過其根系增加河岸穩定,加速灘地和岸邊淤積。河道渠化工程對河流地貌和生態都會產生不利影響,用混凝土硬化河道和河岸改變了河流原來的屬性。光滑河岸相對於自然河岸糙率要小很多,導致近岸流速提高,威脅河岸和大堤安全。人們已經認識到光滑河岸不利於防洪安全,一些地方為控制近岸流速,將大石塊鑲嵌在光滑護岸上以增加河岸糙率。
降低流速不僅有利於穩定河勢,對河流生態也十分有利。通過對河流生物群落的研究發現,河流中水流流速小於2米每秒時,最利於水生物的生存。大多數水生動植物都生活在低流速的水域中。適合度指數SI為棲息地的物理化學條件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適宜程度。SI=1和SI=0分別代表最好與最差的生存條件。通過對36種魚類的研究表明,對於成魚,約55%的魚類在靜水中最適宜生存,97%的魚類在流速大於3米每秒的水中最不適宜生存。多數魚類產卵需要較高的流速,幼魚需要較低的流速。但是當流速大於3米每秒時,無論是成魚還是幼魚,所有魚類的適合度指數降到零,而產卵孵化和魚苗的適合度指數則降到1以下。
三、建設通河湖泊濕地是改善黃河生態的鏈條
河流是生命的載體,為各種水生生命提供棲息地。當前黃河處於嚴重污染的狀態,60%以上的黃河水不能飲用,黃河的生態也受到嚴重破壞。再加上黃河的河床底質都是細沙,黃河中水生物種和生物量都遠比長江少得多。筆者曾帶領研究小組到黃河下游以及黃河三角洲進行實地生態考察,在黃河河床和河灘濕地中採集底棲動物樣品,通過分析發現,只有極少底棲動物在河道里生存,而濕地生存的物種較多。
通河湖泊濕地對河流生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河流系統中,通河湖泊與河流干、支流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湖復合生態系統。河道與通河湖泊作為不同類型的生態單元,發揮各自的生態功能。研究發現,許多魚類在河裡產卵,在湖裡長大。通河湖泊的河湖關系形式有利於底棲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的生存與發展。河道的流水環境具有較高的溶解氧,但營養物質和餌料生物貧乏;通河湖泊則具有較高的初級生產力,支撐著水體食物網的各個環節。反過來,湖泊生態也依賴河流。因此,保持河湖的連通對於生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隔離的湖泊生物多樣性降低。以長江為例,近50年來,長江許多通江湖泊逐漸變小變隔離。隔離的湖泊中底棲動物由46種減少到30種,魚類由80種減少到50種。生態管理的一個原則是維持較高的河湖連通度。在黃河建設通河湖泊可以顯著改善生態,例如小北幹流、河南段的二級懸河的河灘、東平湖和北展、南展滯洪區等都可以建設通河生態湖泊。
改善生態的另一個舉措就是增加水面面積。增加水面面積可以為水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從這方面來看,建設水庫和大壩是對生態有利的。雖然水庫和大壩建設造成了棲息地的隔離,對一些洄遊魚類造成威脅,但增加棲息地促進了生態的改善。
水生植被在河流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水生植被可以為底棲動物和魚類提供餌料和休憩、產卵的場所,並且能夠吸收河流中的有機物質,達到凈化河流的目的。北京郊區的拒馬河是一條水生植被發育很好的河流,沿岸居民利用河水作為生活用水,排回河道的水體都是攜帶大量有機物質的生活污水,這些有機物質不斷地被河道中的植被吸收,經過一段距離的凈化後,河水又變得十分清澈。在黃河的治理中,可以在有條件的河段培育水生植被,起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在通河濕地和湖泊中引入合適的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如苔草、黑藻和眼子菜)、挺水植物(如水燭和蘆葦)、浮水植物(如蓮、芡和浮萍)等,以構建黃河生命必需的底棲動物群落,創建並維持黃河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水體生態修復應當考慮整個生物鏈的修復。如當水體沉水植被修復後,還應同時考慮沉水植被的維護者和垃圾清理工,即水生昆蟲、螺類和貝類等,繼而放養魚蝦等。
四、控制點源污染是解決污染問題的重點
近年來,黃河缺水嚴重、污染加劇。據2001年監測統計資料顯示,黃河中下游水體中磷的超標率達90%以上,氨氮超標率在50%以上。目前黃河的污染既有點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但是,點源污染可以通過污水處理達標排放來控制,而面源污染卻收集難、處理難。面源污染主要是營養物質,可以被水生動植物吸收或降解;而點源污染包含許多有毒物質,往往殺死一些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甚至植被,大大降低河流的凈化能力。許多實例說明,工業污水排放殺死較高級的生物後,一些細菌和藻類才能夠大量繁殖,造成河水發臭。因此,控制點源污染是改善黃河水質的重點。已有研究表明,如果點源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河流、湖泊、水庫等地表水水質就可以得到顯著改善。
⑼ 治理黃河的根本措施是( ):
根治黃河的主要方法:
1.種草種樹,坡耕地退耕還林、還牧,使土石不下坡,清水長專流;
2.修築梯田,打壩淤屬地,以減少入河泥沙;
3.上中游修建水庫也是治黃的重要措施,修水庫水僅發電,還可治沙與防洪,調節黃河徑流。如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後,可發揮防洪、發電、灌溉、防凌、防淤、養殖、旅遊等多種功能。下游加固大堤,確保堤岸萬無一失。
⑽ 黃河的綜合治理措施有哪些
對黃河綜合治理方略的思考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流經乾旱、半乾旱地區,為西北、華北地區提供了寶貴的水資源,是北方地區重要的生命之源.黃河流域侵蝕嚴重,河床不穩定,水體污染嚴重,生態環境脆弱.黃河水利委員會提出了「維護黃河健康生命」的口號,將黃河的治理轉向多目標治理.筆者根據國內外河流治理的經驗教訓,對黃河的綜合治理提出以下幾個觀點.
一、控制溝道下切是控制侵蝕的根本
黃河流經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黃土高原地區,過去每年約有16億噸泥沙進入下游,約有4億噸泥沙沉積在河床上,對黃河下游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我們通常把由坡面徑流集中沖蝕土壤和母岩並切入地面形成較大溝壑的侵蝕形態稱為溝道侵蝕.溝道下切是細溝侵蝕和坡面侵蝕的誘因.溝道下切造成岸坡和支溝坡度變陡、細溝侵蝕和坡面侵蝕加劇,因此控制溝道下切是控制侵蝕的根本.侵蝕導致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流失,使土地變得貧瘠.同時,進入黃河的泥沙攜帶的營養物質使得河湖水質富營養化.
控制侵蝕的根本是控制溝道下切和溝頭上溯,可以通過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進行聯合控制.水利工程主要指建設淤地壩群,攔截黃河上游侵蝕產生的泥沙,使其淤積在溝道內,抬升溝道河床,降低坡度,從而達到穩定溝道的目的.近年來,黃土高原地區的淤地壩建設在攔沙和控制溝道侵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是指在溝道內或溝道兩側的坡面上種植能夠有效控制侵蝕的植被,以保護河道和邊坡,防止沖刷和侵蝕.研究表明,坡面植被覆蓋率恢復到70%就可以使溝道侵蝕產沙減少75%以上.生物工程式控制制侵蝕的關鍵在於選擇適當的物種.若物種選擇得當,不僅可以控制侵蝕,還能增加生物多樣性.
1986年,錢正英通過調查研究提出了以開發沙棘資源為加速黃土高原治理突破口的科學建議,使沙棘灌木在黃土高原大面積種植.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系胡頹子科,是一種具有良好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的植物,適應性強,根系發達,有極強的萌生能力,可以通過無性系生長實施種群擴散,並依靠生理整合和覓養行為提高基株適宜度和分株存活概率.沙棘根系具有較高的固氮能力,對增加土壤有機質及氮的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林地生產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種植沙棘可以有效攔沙蓄水,促進當地其他物種的生長,提高生物多樣性,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應.
二、增阻降速是穩定河勢的重要措施
穩定的河勢對河流健康至關重要,而降低流速是穩定河勢的重要措施.降低流速主要取決於河床的阻力結構.彎曲的河道、河道內的大卵石以及灘地上的植被等都是河床阻力結構的一部分.這些阻力結構能夠降低水流流速、防止河道沖刷和穩定河勢.目前,一些河流治理工程破壞了河床的阻力結構,引起了很多問題.從河流綜合管理的角度來看,河道裁彎取直、灘地清障減糙以及渠化工程等都是不利於河流健康的.當然,降低流速會導致泥沙落淤,所以增阻減速宜從上而下進行.從河流整體看,增阻降速從根本上減小了泥沙侵蝕和運動的動力,河床演變速率減小,河勢逐漸穩定.
彎曲是河流的本性,將蜿蜒的河流改成順直違背了河流的本性.裁彎取直集中了水流能量,引起河道沖刷和河岸侵蝕,導致河道不穩,並破壞了水生棲息地,影響了水生物的生存.灘地植被可以降低洪水流速,延長洪水推進時間.許多學者研究了灘地植被影響河流水力特徵和地貌特徵的機理.灘地植被可以通過增加阻力和降低近岸流速來保持河道地形的穩定,並通過其根系增加河岸穩定,加速灘地和岸邊淤積.河道渠化工程對河流地貌和生態都會產生不利影響,用混凝土硬化河道和河岸改變了河流原來的屬性.光滑河岸相對於自然河岸糙率要小很多,導致近岸流速提高,威脅河岸和大堤安全.人們已經認識到光滑河岸不利於防洪安全,一些地方為控制近岸流速,將大石塊鑲嵌在光滑護岸上以增加河岸糙率.
降低流速不僅有利於穩定河勢,對河流生態也十分有利.通過對河流生物群落的研究發現,河流中水流流速小於2米每秒時,最利於水生物的生存.大多數水生動植物都生活在低流速的水域中.適合度指數SI為棲息地的物理化學條件對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適宜程度.SI=1和SI=0分別代表最好與最差的生存條件.通過對36種魚類的研究表明,對於成魚,約55%的魚類在靜水中最適宜生存,97%的魚類在流速大於3米每秒的水中最不適宜生存.多數魚類產卵需要較高的流速,幼魚需要較低的流速.但是當流速大於3米每秒時,無論是成魚還是幼魚,所有魚類的適合度指數降到零,而產卵孵化和魚苗的適合度指數則降到1以下.
三、建設通河湖泊濕地是改善黃河生態的鏈條
河流是生命的載體,為各種水生生命提供棲息地.當前黃河處於嚴重污染的狀態,60%以上的黃河水不能飲用,黃河的生態也受到嚴重破壞.再加上黃河的河床底質都是細沙,黃河中水生物種和生物量都遠比長江少得多.筆者曾帶領研究小組到黃河下游以及黃河三角洲進行實地生態考察,在黃河河床和河灘濕地中採集底棲動物樣品,通過分析發現,只有極少底棲動物在河道里生存,而濕地生存的物種較多.
通河湖泊濕地對河流生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河流系統中,通河湖泊與河流干、支流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湖復合生態系統.河道與通河湖泊作為不同類型的生態單元,發揮各自的生態功能.研究發現,許多魚類在河裡產卵,在湖裡長大.通河湖泊的河湖關系形式有利於底棲無脊椎動物以及魚類的生存與發展.河道的流水環境具有較高的溶解氧,但營養物質和餌料生物貧乏;通河湖泊則具有較高的初級生產力,支撐著水體食物網的各個環節.反過來,湖泊生態也依賴河流.因此,保持河湖的連通對於生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隔離的湖泊生物多樣性降低.以長江為例,近50年來,長江許多通江湖泊逐漸變小變隔離.隔離的湖泊中底棲動物由46種減少到30種,魚類由80種減少到50種.生態管理的一個原則是維持較高的河湖連通度.在黃河建設通河湖泊可以顯著改善生態,例如小北幹流、河南段的二級懸河的河灘、東平湖和北展、南展滯洪區等都可以建設通河生態湖泊.
改善生態的另一個舉措就是增加水面面積.增加水面面積可以為水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從這方面來看,建設水庫和大壩是對生態有利的.雖然水庫和大壩建設造成了棲息地的隔離,對一些洄遊魚類造成威脅,但增加棲息地促進了生態的改善.
水生植被在河流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水生植被可以為底棲動物和魚類提供餌料和休憩、產卵的場所,並且能夠吸收河流中的有機物質,達到凈化河流的目的.北京郊區的拒馬河是一條水生植被發育很好的河流,沿岸居民利用河水作為生活用水,排回河道的水體都是攜帶大量有機物質的生活污水,這些有機物質不斷地被河道中的植被吸收,經過一段距離的凈化後,河水又變得十分清澈.在黃河的治理中,可以在有條件的河段培育水生植被,起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在通河濕地和湖泊中引入合適的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如苔草、黑藻和眼子菜)、挺水植物(如水燭和蘆葦)、浮水植物(如蓮、芡和浮萍)等,以構建黃河生命必需的底棲動物群落,創建並維持黃河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水體生態修復應當考慮整個生物鏈的修復.如當水體沉水植被修復後,還應同時考慮沉水植被的維護者和垃圾清理工,即水生昆蟲、螺類和貝類等,繼而放養魚蝦等.
四、控制點源污染是解決污染問題的重點
近年來,黃河缺水嚴重、污染加劇.據2001年監測統計資料顯示,黃河中下游水體中磷的超標率達90%以上,氨氮超標率在50%以上.目前黃河的污染既有點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但是,點源污染可以通過污水處理達標排放來控制,而面源污染卻收集難、處理難.面源污染主要是營養物質,可以被水生動植物吸收或降解;而點源污染包含許多有毒物質,往往殺死一些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甚至植被,大大降低河流的凈化能力.許多實例說明,工業污水排放殺死較高級的生物後,一些細菌和藻類才能夠大量繁殖,造成河水發臭.因此,控制點源污染是改善黃河水質的重點.已有研究表明,如果點源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河流、湖泊、水庫等地表水水質就可以得到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