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中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中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1-30 16:23:41

A. 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有:調理農業生產結構,合理安排農、林、牧各業生產;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恢復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還林還草,合理安排生產生活;採取打壩淤地,修築梯田等工程措施,減少水土流失。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土壤疏鬆、易容,地表千溝萬壑,破面水土易流失;加之,人們開墾、采礦修路毀林毀草,破壞植被、地表。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帶走地表肥土,使農作物產量下降;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從而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向黃河輸送大量的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難。

B.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怎麼樣了

黃土高原地處黃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黃河流域自古就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但是由於黃土高原地區本身固有的自然環境脆弱,加上長期以來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壞,水土流失極為嚴重,使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在近二三千年內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成為其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制約因素。

1.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徵

黃土高原是我國獨特的地理區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顯著的特徵。

1.1 溝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黃土高原黃土深厚,疏鬆多孔,富含碳酸鈣質。受長期內外營力的作用,地表剝蝕切割嚴重,支離破碎,溝壑縱橫。黃土高原氣候乾旱,降水雖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為暴雨,使得黃土高原發育成溝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觀。

1.2 氣候差異較大

黃土高原的氣溫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東南部向西北部遞減的趨勢。就氣溫來看,黃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熱、寒暑變化劇烈的大陸性氣候特點。黃土高原深居內陸,氣候大陸性強,氣溫日較差大,日較差在10℃~25℃之間。就降水來說,黃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於400~600mm之間,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可佔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現,其他季節降水少而蒸發強烈,乾旱問題比較普遍。

1.3 水資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乾旱半乾旱的黃土高原地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水面蒸發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黃土高原的特性決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4 山地丘陵面積大

黃土高原地區土地以丘陵山地為主,約占整個地區的80%,而河谷平川只佔土地總面積的20%。這種起伏的地貌構造不適合農耕,加之該地區貧窮落後,人口增長速度快,農業單一經營、廣種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時,亂墾濫挖現象十分嚴重,形成「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

1.5 植被覆蓋率低

在黃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禿嶺,給人留下滿目瘡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於過墾山坡,表土流失嚴重,顯露出基岩,而植被覆蓋率的進一步降低更加劇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現狀及其造成的危害

2.1 水土流失現狀

2.1.1 水土流失面積廣,強度大

目前,黃土高原地區總面積64×104km2,水土流失面積達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蝕模數大於5000t/km2的強度水蝕面積為14.65×104km2,佔全國同類面積的38.8%;年侵蝕模數大於15000t/km2的劇烈水蝕面積為3.67×104km2,佔全國同類面積的89%[4]。嚴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光山禿嶺的景象。黃土高原輸入黃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為16億t,其中有4億噸淤積在黃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遊河床高出兩岸地面3~10cm,最高處達15cm,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使1億多人口受到洪水的嚴重威脅。黃土高原地區范圍廣,面積大,而且水蝕、風蝕強度十分嚴重。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相當於尼羅河、密西西比河、亞馬孫河和長江4條大河輸沙量的總和。

2.1.2 速度快

黃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層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黃土高原在240萬年前形成時,每100年沉積1cm,黃土最厚處達400m。水土保持專家說,土壤基本上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據科學研究推算,在自然狀態下要形成1m厚的土壤,需要1.2萬年至4萬年,即形成1cm厚的土層需要120年至400年。

2.2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2.2.1 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嚴重

據水土保持部門觀測,在黃土高原常年平均流失的16億t泥沙中,含有氮、磷、鉀總量約4000萬t[5],這就使黃土地生產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生產能力,從而導致和加劇貧困;同時人口大幅增加,毀林開荒,進一步加劇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地日益瘠薄,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狀惡化,土地的透水性、持水力都下降,加劇了乾旱的發展。

2.2.2 農田破壞更加嚴重

由於水土流失的加劇,致使黃土高原溝壑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其溝壑密度一般在2~5km/km2以上,有些地方可達6~8km/km2以上,切割深度可達100~200m以上,地面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可達65%以上[5],這就意味著溝壑面積越來越大,農田面積被支解得越來越小。農田破壞越來越嚴重。

2.2.3 氣候條件更加惡劣

隨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劇,林草地所佔比例嚴重下降。亂墾濫伐現象,使原本惡劣的氣候條件更加嚴重,而氣候條件的惡劣更加劇了水土流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2.2.4 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50年代以來,黃土高原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使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局部得到改善,但整體惡化趨勢尚未根本遏制,治理難度相當大。據研究,過去黃土高原地區林草措施保存面積僅為統計面積的30%左右,而且多為幼年林或者近於衰敗的低效林,人工造林地區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土壤水分虧缺、林木生長受抑的現象。

2.2.5 泥沙淤積河道,旱澇災害不斷

黃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億噸的泥沙被沖刷淤積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從而造成下遊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兩岸洪澇災害的發生;同時由於嚴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徑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補給嚴重不足,乾旱出現機會增多。

C.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怎樣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從目前國內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項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壩淤地,引洪灌地。根據黃土高原現狀,在一些坡度較小的緩坡上建設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減少水土流失,有利於保水、保土、保肥,利於耕種;打壩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壩內變成溝底平地,既攔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舉兩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產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壩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

4 林草措施

根據對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當覆蓋率在20%~40%時,具有明顯減少侵蝕作用;當覆蓋率達到60%~70%時,可減少土壤侵蝕量90%以上。由此可見,植樹種草可以有效的減輕水土流失。由於黃土高原氣候乾旱,應以鄉土林種為主體,合理利用外來樹種。在林種布局完整的基礎上,要慎重選擇經濟林樹種。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區,以營造灌木林為主,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保護和利用並舉,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分水嶺防護林,可有效促進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耕作措施

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人為因素來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據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適合於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於30。坡地實行草灌間作,25。~30。坡地實行了草糧兩輪間作,小於25。坡地水坡地水平溝種植,在緩坡地丘陵地盡量增加人工草場,發展畜牧業,在川地、壩地、發展耕作業,這樣有利於保持水土、發展水土、發展生產。實踐證明,黃土高原必須遵循客觀規程,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D.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簡潔點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要與南方低山丘陵區水回土流失的治理答進行比較。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黃土疏鬆易侵蝕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蝕作用較強。人為原因有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礦,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觸發機制。產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積,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降低土地生產力,造成環境惡化,使得黃土高原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

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則:調整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治理和開發相結合。基本措施有:壓縮農業用地,採用現代農業技術,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保護和改善天然草場,規定合理的載畜量。露天采礦,及時回填復墾。目的:改善環境,提高植被的覆蓋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重點: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農林牧業生產體系。意義:水土保持,脫貧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農業技術等措施並用,有機結合,效益互補。

E.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植樹種草,增加植被覆蓋率;打壩淤地,修建梯田;保塬、護坡、固溝;平整土地,修建水庫;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於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雨水不能就地消納、順勢下流、沖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時流失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當、地面植被遭破壞、耕作技術不合理、土質鬆散、濫伐森林、過度放牧等。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土壤耕作層被侵蝕、破壞,使土地肥力日趨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庫,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導致水旱災害發生,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水土流失對山區農業生產及下遊河道帶來嚴重威脅。


(5)中國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擴展閱讀:

我國的黃土高原現在是水土流失的重災區,高原上植被稀少,溝壑縱橫,流失的土壤進入黃河,使之泥沙劇增。但歷史上的黃河流域並非今天的模樣,幾千年前,那裡森林密布,氣候濕潤,最初的華夏文明就誕生在這一地區。

此後,一方面因為自然氣候的變化,降水逐漸減少,另一方面,也因為過度的開發,森林等地表植被迅速消失,水土流失現象日益嚴重。因為過度的土地開發,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反過來,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又導致耕地或牧場的減少。

過度開發不僅不能給人類帶來更多的收益,反而會造成更大的生態環境危機。目前,我國北方和西北內陸等生態脆弱地區普遍存在的過度開荒和過度放牧現象是造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F.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措施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然後再來談治理黃內土高原的容主要措施
(1)自然原因:黃土土質疏鬆,夏季多暴雨
(2)人為原因:長期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使得高原表面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3)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修建水庫、打壩淤地
在緩坡上修建水平梯田
生物措施:種草種樹;因地制宜地調整農林牧用地結構;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應以牧業為主,農林牧相結合,同時要重視發展經濟林木。

G.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功事例

慶陽合水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發展對策

合水縣地處隴東黃土高原腹地,位於東經107051'~108042',北緯35036'~36037'之間,總土地面積為2941.7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為1862
km2,占總面積的63.3%,地形以丘陵溝壑為主,山、川、塬相間,子午嶺由西北向東南斜貫全境,東北部為子午嶺林區,海拔在1380~1682m之間,面積約為1640.8
km2,占總面積的55.8%。中北部部分區域為丘陵溝壑區第二副區,海拔在1110~1450m之間,面積約為309
km2,占總面積為10.5%,西南部分為於黃土高原溝壑區,海拔在979~1400m之間,面積約為992
km2,占總土地面積的33.7%,年平均降水量562.8mm,年平均氣溫7.4—9.1℃,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376.0~2491.6小時,年平均蒸發量1592mm,全年平均無霜期151~167天。縣內河流以子午嶺為界,分涇河、洛河兩大水系,馬蓮河、縣川河、固城河為涇河支流,苗村河、葫蘆河為洛河支流,年平均總徑流量為0.595萬m3。
一、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現狀

(一)土壤侵蝕類型

合水縣水土流失面積1862km2,占總土地面積2941.79km2的63.3%。土壤侵蝕類型主要有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及風蝕三種類型。水蝕有面蝕和溝蝕兩種侵蝕方式。造成我縣水土流失的內因是黃土高原土壤質地疏鬆,孔隙度大,節理發育,見水易崩解,外因是水力和重力侵蝕,其主要是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僅在前塬鄉鎮的坡耕地和植被較差的乾旱地上較為嚴重,重力侵蝕實際上是在水力推動作用下,以重力為其直接原因產生的。

(二)土壤侵蝕狀況

全縣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5400t/km2·a,局部地區侵蝕模數高達10000
t/km2·a,主要分布於我縣的中南部。其中:輕度侵蝕區面積449km2,占總面積的24.1%;中度侵蝕區面積620km2,占總面積的33.3%;強度侵蝕區面積313km2,占總面積的16.8%;極強度侵蝕區面積430km2,占總面積的23%;劇烈侵蝕區面積50km2,占總面積的2.7%。

(三)水土流失成因

(1)地形影響。合水縣的地形溝壑縱橫,丘陵起伏跌宕,溝壑支離破碎。水土流失易受坡度、坡長影響,坡度、坡長大小,不僅影響水流速度,還影響水的滲透和徑流量,由於全縣地形坡度大、坡長長,水力沖刷強,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2)土壤質地疏鬆。全縣處在黃土高原多沙區,黃土疏鬆,土層深厚,顆粒多在0.02—0.002mm之間,粉粒多,粘粒少,土壤有機質匱乏,孔隙度大,抗蝕性差,易被水力沖刷搬運。

(3)植被稀少。全縣除子午嶺林區有天然林91500hm2以外,其它均為人工林,植被較差,全縣現有人工林僅為58122hm2,覆蓋率為19.7%。由於植被稀少,覆蓋率低,其截攔降水、減少降雨流速、分散水流流量、過濾淤泥、涵養水源等功能只在局部得到發揮。

(4)降水集中。降水量和降水強度對水土流失有較大影響,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外力是降水。全縣降水絕大部分集中在7、8、9三個月,佔全年降水總量的60%。歷年平均降水量在350—620mm之間,降水量集中和高強度的降雨量是引發全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5)人為因素。我縣屬陝甘寧革命老區,由於歷史和自然因素,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交通不便,群眾生活困難,其中亂墾亂伐、超載放牧是造成全縣水土流失的主要人為因素,加之今後一個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全縣將成為長慶油田的主要開發區,油田建廠、修路、鑽井、棄土、棄渣,必將大面積毀壞原有地貌、植被,致使土壤裸露,將會造成更為嚴重水土流失。

(四)水土保持現狀

多年來,合水縣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積極開展梯田建設、淤地壩建設、植樹種草、生態修復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先後實施了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貸款一期項目、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生態修復試點項目,中央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水土保持項目,國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項目、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壩建設等多個國內外水保項目。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探索出了由分散小規模治理向集中連片大規模治理、由單一小片治理向以小流域為單元治理、由單純治理向開發、保護和封育治理和由以常規手段為主的低層次治理向應用新技術為主要治理措施轉變的工作思路,使全縣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生態屏障。截止2012年低,全縣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145.74km2,治理程度達到61.5%;其中:興修梯田33380hm2,人工造林58122hm2,人工種草15545hm2,實施生態修復封禁治理7527hm2,修築治溝骨幹壩20座、中小淤地壩45座,實施各類小型蓄水工程4110處。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田路綜合治理和梯田、林草、骨幹壩和小型水保攔蓄工程相互配套的綜合防護體系,有效的遏制了全縣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所帶來的次生自然災害,使全縣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參考資料: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3/03/13/010284513.shtml

H. 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有哪些措施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從目前國內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項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1、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壩淤地,引洪灌地。根據黃土高原現狀,在一些坡度較小的緩坡上建設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減少水土流失,有利於保水、保土、保肥,利於耕種;打壩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壩內變成溝底平地,既攔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舉兩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產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壩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
2、林草措施:根據對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當覆蓋率在20%~40%時,具有明顯減少侵蝕作用;當覆蓋率達到60%~70%時,可減少土壤侵蝕量90%以上。由此可見,植樹種草可以有效的減輕水土流失。由於黃土高原氣候乾旱,應以鄉土林種為主體,合理利用外來樹種。在林種布局完整的基礎上,要慎重選擇經濟林樹種。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區,以營造灌木林為主,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保護和利用並舉,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分水嶺防護林,可有效促進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3、耕作措施: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人為因素來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據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適合於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於30゜坡地實行草灌間作,25゜~30゜坡地實行了草糧兩輪間作,小於25゜坡地水坡地水平溝種植,在緩坡地丘陵地盡量增加人工草場,發展畜牧業,在川地、壩地、發展耕作業,這樣有利於保持水土、發展水土、發展生產。實踐證明,黃土高原必須遵循客觀規程,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