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生態治理
Ⅰ 人民網如何評建設一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一方面,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是民之所願;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是民之所盼;鳥語花香、田園風光,是民之所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我們黨的使命所在。另一方面,如果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解決不好,則會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老百姓意見大、怨言多,甚至成為誘發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因而,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履行好生態環境保護職責。
打造好這樣一支生態環保鐵軍,離不開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關心支持。眾所周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得罪人的事。「命不好、干環保」,在基層經常能聽到環保執法隊伍這樣的吐槽。有人總結,他們的酸,在於壓力大、風險高,有時還面臨恐嚇和人身威脅;他們的苦,在於執法靠「奇襲」、取證要「偽裝」;他們的辣,在於執法常遭抗拒、出現場屢求警察壓場;他們的甜,在於鬥智斗勇「破案」帶來的成就感、群眾支持幫助的鼓勵。由此而言,欲穩定這支隊伍並發揮強大戰鬥力,愈發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主動為敢幹事、能幹事的環保幹部撐腰打氣,愈發呼喚各部門「一崗雙責」、科學考評體系的配套支持,嚴格用制度管權治吏、護藍增綠。
以隊伍建設開創新局面,以再建新功彰顯新氣象。廣大生態環保幹部唯有矢志當好生態「護旗手」、環保「守門員」,通過強化執法監管築牢生態環境「安全網」,深化改革創新激活生態文明「新動能」,才能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這一場大仗、硬仗、苦仗,重塑中國生態「高顏值」,讓美麗中國的擘畫早日走進百姓的生活。
來源:鳳凰網綜合
Ⅱ 新疆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如何治理
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有7個
(1)土地沙漠化面積不斷擴大
全疆土地面積中有 79.59×104hm2 為荒漠化土地,佔全疆土地總面積的 47.7。是我國荒漠化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省區,也是世界嚴重荒漠化地區之一。乾旱少雨、沙漠、土漠、礫漠、鹽漠、石漠廣布,植被稀疏,無論在自然條件的影響下,還是在人為活動的干擾下,乾旱的土地都極易受到風力侵蝕和堆積,成為沙漠化最敏感地區。
(2)水土流失形勢總體在加劇
根據不久前完成的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表明,新疆水土流失的總面積約為 103.6×1104hm2,佔新疆國土總面積的 62.4。其中,水蝕面積約為 11.5×104hm2,佔新疆國土總面積的 6.9,佔新疆水土流失總面積的 11.1;風蝕面積約為 92.1×104hm2,佔新疆國土總面積的 55.5,佔新疆水土流失總面積的 88.9。
(3)鹽漬化土壤分布廣,面積大
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使新疆鹽鹼土分布廣、面積大,不適當的農業措施等人為因素,往往會造成土壤的次生鹽漬化。新疆的耕地,其土壤鹽漬化問題是制約農業生產水平提高和人工綠洲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4)草地面積減少、超載和退化現象嚴重
新疆天然草地面積 5725.88×104hm2,佔全疆國土面積的 34.44,是自治區發展草地畜牧業的物質基礎,也是新疆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草地面積減少、超載和退化現象嚴重,已成為當前新疆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 與其相反,新疆的牲畜頭數卻在迅速增長。
(5)河道斷流,湖泊萎縮、乾涸,濕地減少
新疆境內有大小河流 570 條,除額爾齊斯河外均為內陸河。半個世紀以來,隨著人口增加和農業的發展,大量引水灌溉和攔截水源,使許多河流下游的水量減少或完全斷流。
(6)荒漠河岸林和灌木林面積減少,資源植物破壞嚴重
由於無節制的樵採、無計劃的開墾和不合理的水資源利用等原因,塔里木盆地邊緣的胡楊林面積迅速減少。
(7)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多年來對甘草、麻黃、肉蓯蓉、貝母等葯用植物的大量採挖,不僅使資源儲量迅速減少,甚至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治理辦法
近年來,新疆明確提出「環保優先、生態立區」的科學發展理念,堅持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發展「兩個可持續」總方針。對水源涵養區、飲用水保護區、沙化土地禁封區、風景名勝區、自然生態良好區等生態環境敏感區實行最嚴格的環保措施,禁止一切資源勘探和開發。
新疆在加強塔里木河幹流、哈密東天山等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同時,構築由阿爾泰山地森林、天山草原森林和帕米爾高原—昆侖山—阿爾金山荒漠草原三大生態屏障以及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邊緣綠洲區組成的「三屏兩環」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新疆以水資源合理開發和配置為龍頭,加大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力度,加大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力度,加大環保行政管理工作力度,促進綠洲生態系統和荒漠生態系統、高山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促進人與環境和諧相處,促進資源開發、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Ⅲ 如何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護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工業文明在走向輝煌的同時,同農業文明一樣,被揚棄也是其必然的「歸宿」。因為工業文明在為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伴隨而來的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問題,危及到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破解這些難題,需要人類確立新的生態文明觀,構建新的生態文明理念和發展方略。
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將「生態文明」寫入中央政治報告,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理解生態文明?怎麼樣去構建生態文明理念?怎麼走生態文明之路?這些問題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需要我們不斷探尋。
一、生態文明是一場關乎人類存亡的變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生態文明的興起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多方面變革,是人類社會的全新選擇。從廣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的新型文明形態。它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為基本准則,建立新型的生態、技術、經濟、社會、法制和文化制度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強調從技術、經濟、社會、法制和文化各個方面對傳統工業文明和整個社會進行調整和變革;從狹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並列的文明形式之一,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要遵循的基本行為准則以及所達到的文明程度。不論廣義還是狹義角度,生態文明都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不管什麼樣的文明形態,都由三個層面的「同心圓」構成:物質技術層面、制度層面和理念層面。對生態文明的構建也離不開這三個層面。
生態文明理念層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它認為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生態文明的核心理念基於一個科學常識之上,即:人類生存於自然生態系統之內,人類社會經濟系統是自然生態的子系統。生態系統的破壞將會導致人類的毀滅。因此,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同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在發展的過程中注重人性與生態性的全面統一。生態文明強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強調以人為本和以生態為本的統一,強調「天人合一」,強調人類發展要服從生態規律,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而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價值觀認為,只有人是主體,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須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它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以「利潤最大化」為發展動力,推崇物質享樂主義,最終導致對自然資源的肆意開發。
生態文明制度層面:生態優先的制度體系
在制度層面,生態文明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要求,發展中始終貫徹「生態優先」的原則,通過完善制度和政策體系,規范人類的社會活動,實現傳統市場體制和政府管理體制的轉型,核心是通過強化生態文化教育制度、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立生態經濟激勵制度等,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提供製度和政策保障。
而在工業文明300年的發展過程中,從未將生態理念納入制度考慮,漠視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將經濟的快速增長、物質財富的積累作為衡量社會進步以及個人發展的准則;把無限擴張的市場和計劃建立在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虛幻泡沫基礎之上。
生態文明物質層面: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在物質層面,生態文明倡導有節制地積累物質財富,選擇一種既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又不損毀自然環境的健全發展,使經濟保持可持續增長。在生產方式上,轉變傳統工業化生產方式,提倡清潔生產;在生活方式上,適度消費,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而工業文明以不計環境代價的方法掠奪式地發展經濟,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費、高污染,將生態環境變成了「資源庫」和「垃圾場」,導致自然生態的急劇惡化。其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不可持續的線型過程。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做貢獻。
二、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世界幾大古文明的衰亡到工業文明的困境,從現實的發展需要到未來全人類的安全,生態文明無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古文明衰落的啟迪:生態文明是人類的理性選擇
距今大約8000年前,人類邁入了農業文明時代。隨著農耕作業的發展,生產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也不斷加劇,由於生態環境惡化致使古文明衰落和變故的例子屢見不鮮:
尼羅河流域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造就了輝煌的古埃及文明。但是,不斷地砍伐森林、過度墾荒和放牧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最終使古埃及文明失去了生存發展之本;誕生於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也是由於土地的惡化和人口的增加,導致「生命支持系統」瀕於崩潰,最終走向了滅亡;過度開發造成的土地鹽鹼化,使偉大的印度文明走向了沒落;同樣,盛極一時的樓蘭古國的急劇衰亡,也歸咎於生態系統的破壞和自然環境的惡化。
這些古文明的衰落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應該反思長久以來人類自身與自然界的不和諧關系,重新進行理性的選擇,走生態文明之路。人類文明同生態環境之間是唇齒相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只有徹底摒棄以破壞環境、過度消耗資源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才能使人類文明之花常開不衰。
工業文明深刻的教訓:生態文明是根除「頑疾」的「良葯」
西方工業文明困境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用觸目驚心的案例描述了大量使用殺蟲劑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敲響了工業社會環境危機的警鍾。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一書提出了令全球震驚的觀點:「如果讓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像現在的趨勢繼續下去,這個行星上的增長極限將在今後一百年中發生。」
正如美國環境政治學創始人之一、舊金山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約埃爾·卡西奧拉博士所說:「整個西方工業文明的社會秩序都建立在對經濟增長無限追求的基礎上,但是,無限追求經濟增長的後果卻是非常危險的。從生態學角度來講,無限制的經濟增長是不可能的,其短期內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長期來講對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和非人類都會是非常致命的。」
工業文明的本質是資源型經濟,其生產和增長依賴於大量的資源投入。而自然資源並不是無限的,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持續地破壞生態系統,最終會導致總崩潰。
工業文明在為其「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付出慘重的資源環境代價的同時,也在逐步走向滅亡。
工業文明的教訓告訴我們,那種先污染後治理、只發展經濟不顧生態環境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只有走生態文明之路,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才能根除工業文明的「頑疾」,讓全人類走向「健康」。
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生態文明是工業化「救贖」之道
中國近代的經濟發展走的是一條傳統老路。雖然,我們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內,工業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為此也付出了慘重的環境代價:污染造成的水危機步步緊逼,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荒漠化迅速蔓延,大氣污染造成的氣候異常現象頻頻登場……尤其是在西方工業化已經給全球帶來巨大環境壓力的背景下,中國工業化進程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更加凸顯。我們正面臨兩難的選擇:一方面,作為後發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需要加快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面對全球生態環境的現實和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中國又必須超越傳統工業化。
讓我們更加尷尬的是,環境污染已威脅到我們的生存,並嚴重製約著我們的經濟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資源投入的需求還在不斷加大,而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的有限性註定延續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舉步維艱,路越走越狹窄。
生態文明的實踐將緩和目前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突出矛盾,幫助我們走出困境,實現工業化與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生態文明是中國唯一的出路,是中國工業化的「救贖」之道。
全球生態安全的要求:生態文明是人類未來之本
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指出,現代社會如同置身於朝四方疾馳狂奔的不可駕馭的力量之中,這種力量必然將現代社會帶入被人為製造出來的大量新型風險之中,這其中包括生態破壞和災難。事實上,這種災難正在不斷逼近:核輻射和核污染、臭氧層破壞、土地荒漠化、淡水危機、能源危機、氣候變暖、物種滅絕等,每一種都關繫到人類未來的生存。僅僅其中之一的全球氣候變化便足以讓人們惴惴不安。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雖然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果,但其受關注程度和熱鬧紛爭場景足以說明,關繫到全球生態安全的氣候變化已經引起了人類的高度關注,生態危機可能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人類只有以平等的心態調整同自然的關系,才能擺脫巨大生態風險,遠離滅頂之災。生態文明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需求,是人類未來發展之本。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路徑和發展方略
雖然中華文明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但無論是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還是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生態倫理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這使我們有可能率先超越長久以來主導人類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成為全球生態文明的先行者。今天,我們如何發揚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倫理思想,順利跨越工業文明,實現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任務,讓生態文明光芒照亮我們未來的發展之路?
在黨的第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在總結了中國和世界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規律認識的新發展。科學發展觀現已寫入黨章,成為黨的指導思想。近年來全黨、全民在學習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上有很大進展,出現了新氣象。
樹立科學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是要建立以人為本,以生態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發展觀。雖然在與自然的關系中人類處於主動地位,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始終是自然環境的產物,生存、繁衍和發展,都要從自然中汲取「養料」。人類必須拋棄工業文明時代的「主觀價值論」,進而選擇將自己納入到自然秩序中的價值觀,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融洽相處、共生共榮,和諧發展。
第一,人與自然是平等、和諧的統一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自然、人、社會演變的歷史過程及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揭示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正確運用而不可違背自然規律。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並且提醒,「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能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
第二,要用科學發展觀取代「竭澤而漁」的傳統增長觀念。科學發展觀是一種不侵害後代人生存發展權的發展觀,與生態文明在價值層面高度契合。樹立科學發展觀,要摒棄輕視生態和征服自然的思想,學會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樹立科學發展觀,要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密切關注對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權衡利弊,確保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的共存共榮;樹立科學發展觀,還要改變利己主義的人類中心論,革除不計生態後果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思想,使生產和生活方式做到合理和科學。不是把自然看做是被人類隨意剝削和利用的對象,而是把它看做人類生命的源泉和價值的源泉。
貫徹生態優先原則,建立生態文明的社會制度
制度是文明的產物,標志著文明進步的程度。只有建立健全的生態文化、法律和經濟制度,才能有效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自然、社會和人的和諧發展。
建設生態社會制度的核心,是把「生態優先」的原則,納入各項制度建設中,通過「生態優先」的各種制度設計,合理規范人的社會行為,協調各種社會關系,避免由於資源分配不公和權力的濫用而造成對生態的破壞。生態文明下的社會制度,應當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種關系,按照公平原則平等地分配自然資源和環境責任,以建立有利於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社會秩序。
第一,強化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制度。生態道德驅動著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的自覺性、自律性與責任感。通過生態文化宣傳和教育,讓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最終化為社會行為,使個人發展同生態環境形成良性互動。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生態環境的優劣。加強生態文化教育,可以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並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斗爭;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深刻認識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增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第二,落實生態保護法治。制訂與修改有助於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並且強化監督與檢查,確保其貫徹落實。通過法治建設調動社會各界主動自覺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明確社會各方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權利和義務,自覺運用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維護自身的生態環境權益。同時,要通過建立和實施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激發和強化各級領導幹部、環境執法人員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意識。
第三,建立生態經濟激勵制度。採取各種經濟和行政手段,激勵政府、企業、民眾保護生態環境,形成人人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制度環境。各級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建立符合生態保護要求的財稅體制和行政體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經濟、行政制度基礎和政治保障。特別應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超越傳統工業化道路
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是中國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是生態物質文明的關鍵。我們應當選擇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將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在生態環境可承載范圍之內發展。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全力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革命。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及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那麼,我們怎麼實現這種轉變呢?
一是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通過大量消耗資源來實現增長、導致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不同,循環經濟則是通過「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和資源的不斷循環使用,來帶動經濟的效益型增長,以消除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的危害,力求達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最終使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一種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它對資源的利用表現為「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其經濟特徵是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二是走低碳經濟之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雖然與循環經濟的側重點和衡量指標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具有相同的理念和價值觀。低碳經濟涉及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它將引領我們超越建立在傳統化石能源基礎之上的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低碳經濟已逐步成為全球共識。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利用、高效率和能源結構潔凈化、合理化,因而是我們解決資源與環境問題的一劑「良葯」。低碳經濟是一個「技術—制度」綜合體,為加快推行,需要在工藝技術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制度改革創新兩個方面同時並進,力求在「十二五」期間有一個新的起色。
三是大力倡導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社會理念的實踐基礎,在一個企業或一個小范圍內推行清潔生產,從原料到最終產品產出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利用資源能源,這與循環經濟遵循的「3R」原則完全一致。與傳統的生產方式相比,清潔生產注重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不僅在生產過程中要節約原材料、能源並減少排放物,同時也要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
人類文明的歷史是一條連綿不斷的長河,每一種新近的文明形態都是對前一種文明形態的揚棄。生態文明對於工業文明既有否定,也有承續。工業文明時代所創造的輝煌的科學技術、偉大的思想理論、不朽的藝術成就和空前的社會發展,我們必須充分肯定和繼承。但是,工業文明時代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觀念和發展方式,我們要毫不留情地予以革除和改造。我們要終結的,是一個時代的文明模式,而人類文明的歷史是不會終結的。
Ⅳ 把提高治理能力作為新時代幹部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通過加強( ),推動廣大幹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意見體現了國家對教育事業的內重視,並努力加強教師容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提高教師工資和社會地位,真正讓教師成為全社會羨慕的職業,構建健康和諧的教育生態。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激烈,要想在競爭中崛起,必須重視教育。期待意見的實施能給教育注入生機和活力,期待教育的春天!
Ⅳ 怎樣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概論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果,它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進步和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多次鄭重提出,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時,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搞清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層面。
生態文明具有豐富的內容。就其內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三個方面。
生態意識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觀念形態,包括進步的生態意識、進步的生態心理、進步的生態道德以及體現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價值取向。
生態制度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制度形態,包括生態制度、法律和規范。其中,特別強調健全和完善與生態文明建設標准相關的法制體系,重點突出強制性生態技術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態行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態文明觀和生態文明意識指導下,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推動生態文明進步發展的活動,包括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保產業、綠化建設以及一切具有生態文明意義的參與和管理活動,同時還包括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能力的培育。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類在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建設,而且包括生態意識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層面,是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產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綠色化」、無害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這就要求我們: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應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並具體落實到單位、家庭、個人。
實施清潔生產。清潔生產,不僅指生產過程要節約原材料、能源並減少排放物,同時也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預防污染」是清潔生產的本質特徵,它適宜於包括工業生產在內的第一、二、三產業。傳統生產是一種只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改變這種生產方式,需要不斷進行清潔生產意識教育,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讓清潔生產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採用清潔能源、預防和減少污染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增強環保產業的職業責任意識。環保產業作為專門為改善生態環境而開發提供實用技術、商品和服務的產業,不僅是一種實體、一種市場行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責任。因此,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的基礎上,應進一步通過廣泛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環保產業單位和從業人員的生態職業責任意識。
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層面,是指黨和政府要重視生態問題,把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
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各級政府應發揮主導和主體作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基礎、社會基礎以及相應的設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
重視生態行政建設。正確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深刻認識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了解經濟活動對生態變化的影響及其變化規律,提高對生態質量變化的識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層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動包括指導我們進行生態環境創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組織、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
樹立生態文化意識。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新世紀新階段,人類已逐漸認識到長期對自然進行掠奪性索取、破壞必將遭受懲罰,一個從征服自然、破壞自然到回歸自然、珍愛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態意識覺醒之日,就是我國生態環境改善之時。因此,進行生態教育,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同,增強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行為的自律,牢固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
注重生態道德教育。生態與道德不可割裂。生態環境的優劣,反映著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同時,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也極大地影響著生態環境的優劣。生態道德驅動著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的自覺性、自律性與責任感。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可以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斗爭。應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護生態、美化家園、綠化祖國的社會文明新風尚。
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摒棄了人類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具體說來,生態文化大致包括生態哲學文化、生態倫理文化、生態科技文化、生態教育文化、生態文藝文化、生態美學文化、生態傳播學等幾個方面。
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層面,是指重視和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革新。這就要求我們: 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團結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會管理體系,形成以生態文化意識為主導的社會潮流,樹立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生活方式為主導的社會風氣。
優化「人居」生活環境。「人居」生活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保持和優化「人居」生活環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慮農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內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社區,使城市內部與城市外部周圍地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良性循環區域。要加強生態型社會建設,努力滿足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品質愈來愈高的追求。就農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態示範區」建設的同時,重點發展一批「綠色居住區」,建設包括文化、教育、醫療以及各種服務在內的配套設施。
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逐步形成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節約型消費,改變「一次性消費」和「類一次性消費」。反對自私的享樂觀,拒絕揮霍鋪張、浮華擺闊等消費行為。鼓勵從點點滴滴做起,減少或杜絕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當然最重要是以身作則,先從自己做起.
Ⅵ 如何貫徹落實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
《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
建立黨政領導幹部生版態環境保權護問責制,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度。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並提出要「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損害生態環境往往是發展中的問題,反映出一些黨政領導幹部發展觀出現偏差。從國際經驗看,保護生態環境,僅約束企業行為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規范政府行為,將生態環境是人民福祉的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辦法》用制度方式扭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持續等重大問題,可以引領我國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
Ⅶ 如何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應搞清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層面。
1、生態文明具有豐富的內容。就其內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和生態行為文明三個方面。
生態意識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觀念形態,包括進步的生態意識、進步的生態心理、進步的生態道德以及體現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價值取向。
2、生態制度文明。它是人們正確對待生態問題的一種進步的制度形態,包括生態制度、法律和規范。其中,特別強調健全和完善與生態文明建設標准相關的法制體系,重點突出強制性生態技術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3、生態行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態文明觀和生態文明意識指導下,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推動生態文明進步發展的活動,包括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保產業、綠化建設以及一切具有生態文明意義的參與和管理活動,同時還包括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能力的培育。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類在生態問題上所有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建設,而且包括生態意識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層面,是指所有的經濟活動都要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產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的「綠色化」、無害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化。這就要求我們:
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資源是有限的。要滿足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應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並具體落實到單位、家庭、個人。
2、實施清潔生產。清潔生產,不僅指生產過程要節約原材料、能源並減少排放物,同時也要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的損害。「預防污染」是清潔生產的本質特徵,它適宜於包括工業生產在內的第一、二、三產業。傳統生產是一種只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改變這種生產方式,需要不斷進行清潔生產意識教育,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讓清潔生產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採用清潔能源、預防和減少污染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3、增強環保產業的職業責任意識。環保產業作為專門為改善生態環境而開發提供實用技術、商品和服務的產業,不僅是一種實體、一種市場行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責任。因此,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的基礎上,應進一步通過廣泛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環保產業單位和從業人員的生態職業責任意識。
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層面,是指黨和政府要重視生態問題,把解決生態問題、建
設生態文明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
1、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各級政府應發揮主導和主體作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製度基礎、社會基礎以及相應的設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
2、重視生態行政建設。正確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深刻認識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了解經濟活動對生態變化的影響及其變化規律,提高對生態質量變化的識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Ⅷ 如何整治「二傳手」幹部惡化基層政治生態
近日資訊,決策推給上級,責任推給下級!「二傳手」幹部惡化基層政治生態
「二傳手」是指排球運動中接對方來球後專門擔任第二次傳球組織進攻的隊員,也是場上組織進攻、實施戰術的組織者。
多名基層幹部反映,「二傳手」幹部的行為可以概述為:對上級安排的業務工作,不分析研究,而是機械地以「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來推給下級;對應由本部門或本人決策的事情,不承擔責任,而是推給上級或集體,美其名曰「讓領導拍板,讓集體決策」;遇到實在要做的事情,從不發揮創造性,而是照抄照搬,應付了事。
一位鄉黨委書記直言這樣的幹部有四大絕招:有任務,布置一下;有會議,傳達一下;有事情,上報一下;有問題,推脫一下。你要是敢質問他們,他們會美其名曰「分級負責」「責任到人」「屬地管理」,出工不出力、做事不擔責。「只考慮把球快速傳出去,從不在乎球能否傳到位。」
Ⅸ 《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有多少條
一共19條。
《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是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強化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職責而制定的法規,
2015年8月17日,中國政府網公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自2015年8月9日起施行。
第一條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強化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職責,根據有關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縣級以上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工作部門的領導成員,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工作部門領導成員;上列工作部門的有關機構領導人員。
第三條 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負總責,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員承擔主要責任,其他有關領導成員在職責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
(9)幹部生態治理擴展閱讀:
《辦法》並未拘泥於具體追責指標,在制度設計上十分注重創新。《辦法》針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及其有關工作部門的領導成員,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工作部門領導成員,以及上述工作部門的有關機構領導人員,
在決策、執行、監督和利用職務影響過程中所造成的25種情形進行追責,緊扣對生態環境負面影響大、社會反響強烈的黨政領導幹部履職行為設定追責情形,實行「行為追責」和「後果追責」相結合,追責形式包括誡勉談話、責令公開道歉、組織處理、黨政紀處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