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案例
㈠ 講述了歐洲治理河流污染的案例,請談一談從中可以獲得哪些水污染治理經驗
我個人覺得都是治標不治本,如果要政府真心要做,就首先要治理污染源,建議第一次提醒,第二次罰款,第三次強制關閉污染工廠
㈡ 黑臭河道的治理措施都有哪些
1.物理方法:
①引水換水
用「以清釋污」方法對污染水體進行稀釋,可以使水體黑臭關鍵性水質指標總磷和有機物污染指標、高錳酸鹽指數濃度等有所下降。但對於蓄水量較大的水域,補水量太小起不到凈化效果,而提高補水量又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費用高昂。所以「引水釋污」只是起到一個「治標不治本」暫緩效果,對於富營養化嚴重的湖泊,採用「引水釋污」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②底泥疏浚
「清淤挖泥」可減少積存湖內的大量有機碳、氮、磷等營養物質,增大湖的蓄水量,是減少內源性污染、減輕水體黑臭的有效途徑和措施。但是大規模清淤,可能會破壞湖泊原有的生物種群結構和生境,削弱其自凈功能,對生態修復帶來負面影響。
2.曝氣復氧法:
曝氣復氧對消除水體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國內一些實驗室試驗及河流曝氣中試所證實。其原理是進入水體的溶解氧與黑臭物質(H2S,FeS等還原物質)之間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對於長期處於缺氧狀態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態系統恢復到正常狀態一般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水體曝氣復氧有助於加快這一過程。由於河道曝氣復氧具有效果好、投資與運行費用相對較低的特點,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法國及中等發達國家與地區如韓國、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經常採用的方法。對於污染情況嚴重,污染長期排入的水體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態措施,因此,可做為輔助生物—生態修復的方法之一。
3.化學方法:
化學絮凝處理技術是一種通過投加化學葯劑去除水層污染物以達到改善水質的污水處理技術。近年來,化學絮凝處理技術在強化城市污水一級處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研究與應用,而隨著水體污染形勢的日趨嚴峻,對嚴重污染的水體如黑臭水體的治理,化學絮凝處理技術的快速和高效也顯示其一定的優越性。但是由於化學絮凝處理的效果容易受水體環境變化的影響,且必須顧及化學葯物對水生生物的毒性及生態系統的二次污染,這種技術的應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4.生物方法:
生物復合酶是一系列天然有機的、含多種酶類的復合產品,並結合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和其他天然成分的蛋白質及無機營養物合成的一種高效復合酶類凈化劑。
機理:
生物復合酶能刺激加速微生物的反應,同時它能促進水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同時釋放出結合氧,增強水體復氧功能,這些簡單化合物又很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在有機物被降解的同時,又有利於微生物的多樣性,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達到一種微生態平衡。
在大多數環境中存在著許多土著微生物進行的自然凈化過程,但該進程很慢,其原因是溶解氧(或其它電子受體)、營養鹽的缺乏,而另一個限制因子是有效微生物常常生長緩慢。生物復合酶可有效地刺激和加速自然的生物反應,激發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同時對浮游生物和環境無害。從而可以快速有效地促進受污染水體向良性生態系統演替,使得水體中的DO得以恢復,COD、BOD5、NH3-N等污染指標迅速下降,水體的黑臭異味現象得以快速消除。
特點1——高效消除黑臭恢復生態系統
生物復合酶可快速削減水體內污染物質,使水體
COD、BOD5、氨氮等污染指標迅速改善。同時,激活底泥中的土著好氧微生物,提高其生化反應效率,減少溶解氧消耗,促進溶解氧恢復,使水體微生態系統逐步完善。即以微生物實施水體生態修復,重建底端生物鏈,為上行生物鏈的梯次恢復奠定基礎,為底棲生物著床創造底質條件;提高水體透明度,為水生動物的放養創造水質條件。通過人工控制生態環境,使水生動植物與水環境達到動態平衡。
特點2——標本兼治
調水人生態環境的生物技術治理河湖污染,不僅治理水體,而且治理河湖底泥。生物修復治理不僅僅是水質的達標,最終是要通過階段性治理完全恢復河湖底泥的活性,使河湖恢復自凈能力,達到生態平衡。
特點3——施工簡便,原位治理
調水人生態環境採用生物法治理河湖過程中使用的設備簡單,不需要挖掘機等大型設備,所以施工方便,操作簡單,並且不會產生噪音,不影響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最重要的是――原位治理,標本兼治,在施工過程中不需轉移底泥,即消除了污染物的轉移,同時杜絕了對環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而且在原有底泥的基礎上進行治理,刺激原有土著微生物迅速生長繁殖,形成種群優勢,恢復底泥的活性,達到水體長期自凈的效果。經過生物修復的底泥恢復了活性,不但不需要疏浚,而且活性底泥可以大大提高河道的自凈能力。
特點4——產品綠色、環保、無公害
①生物產品不燃、不揮發、綠色、安全、無毒,無二次污染。
②配伍性好,該抑制劑由於無毒副作用,因此,可與其它生物制劑配合使用,具有協同增效作用。
③生物降解性極佳,該抑制劑在水體中抑制浮萍生長以後,不會有殘留。
4.生物-生態修復技術
生態—生物方法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環境生物技術。這類技術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水中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及降解作用,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創造適宜多種生物生息繁衍的環境,重建並恢復水生生態系統。由於這類技術具有處理效果好、工程造價相對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運行成本低廉等優點。同時不向水體投放葯劑,不會形成二次污染,還可以與綠化環境及景觀改善相結合,創造人與自然相融合的優美環境,因此已成為水體污染及富營養化治理的主要發展方向。
(2)河道整治案例擴展閱讀
治理方法
正確思考
黑臭水體治理,模式比技術更重要。治理應該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水文水質特徵、不同的治理目標、不同階段,綜合採用不同技術。
綜合治理法
「七字法」統籌化綜合治理法
何為「七字法」統籌化綜合治理法 」截、引、凈、減、調、養、測」。
截:
切斷點源污染產生的污水;
引:
將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產生的污水通過對應手段引入濕地或生態岸帶等功能體;
凈:
通過濕地、生態岸帶、以及其他凈化功能體處理污染水體與降水,徑流;
減:
將水體中的有機質成分降低,淤泥減量;
調
調入新水體補入水道、湖體等;
養
整治內源污染,通過微生物復合菌進行水體營養結構恢復,穩定或重建生態系統和食物鏈結構;
測
數據檢測與水體實時監測,應對突發狀況,保證水體治理的數據精準。
三位一體治理
無論是從大氣沉降、還是直接排放的污水,以及水土流失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質,最終都匯聚到水體中進行積累與富集,從而導致水體水質惡劣變化。水體治理是一個立體治理,從避免有害物質在通過水體循環重新污染環境。
㈢ 黑臭水體生態修復有案例嗎最好是河道生態治理方面的。
有案例,如下:
碧沃豐主導的崑山雞鳴塘橋河道生態治理試點項目
2個月內透明度由原來15cm提高至60cm,消除河道藍藻爆發,水質達到地表Ⅳ類水質標准。
㈣ 有哪些黑臭河道的治理措施
黑臭水體來的治理,可以源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1、建立以流域環境容量為基準
以實現流域生態平衡為目標的一河一策綜合治理體系,實現流域內的水質達標、生態修復,主要應用的核心技術包括水域生態構建技術、原位生態修復技術、微生物綠色復合生物凈水技術、底質改良技術、水質調控技術。
2、高效綠色復合生物凈水技術
在室外溫度18℃以上的不同污染程度水體中(包括輕度污染和重度黑臭水體),復配菌種均具有較強的降解能力。菌種採用直投式,無需曝氧裝置,專業針對大面積景觀水體、城市自然河道、因水體退化引發黑臭河道的水質治理。投入菌種後,大量微生物把水中有機物當作食物吃掉,從而降解了水中的污染物,強化了水體自凈力,抑制藻類繁殖,如同在水體內建造了一個隱形的凈化水工廠,短時間內水質即可變清、去臭,全面提升了水質;同時結合生態植物體系加強水體自凈能力,治理後可保持水體的生態平衡,提高水體透明度,實現城市自然水體零排放的新常態發展,打造節約型、可持續性城市健康水體。
越寶生物科技治理案例如圖:
信陽霸王湖治理後
以上方法和案例供各位參考!
㈤ 急急急!!! 國內外水污染治理成功的例子!!
(三)全面治理泰晤士河
橫貫英國的泰晤士河是英國的母親河。19世紀之前,泰晤士河還是河水清澈,但工業革命的興起及兩岸人口的激增,使泰晤士河迅速變得污濁不堪,水質嚴重惡化。1878年,「愛麗絲公子」號遊船不幸沉沒,造成640人死亡。事後調查發現,大多數遇難者並非溺水而死,而是因河水嚴重污染中毒而死亡的。而上世紀50年代末,泰晤士河的污染進一步惡化,水中的含氧量幾乎等於零,1849年到1954年,濱河地區約2.5萬人死於霍亂。20世紀60年代初,英國政府下決心全面治理泰晤士河。首先是通過立法,對直接向泰晤士河排放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作了嚴格的規定。有關當局還重建和延長了倫敦下水道,建設了450多座污水處理廠。目前,泰晤士河沿岸的生活污水都要先集中到污水處理廠處理後再排入泰晤士河。污水處理費用計入居民的自來水費中。經過20多年的整治,泰晤士河已有115種魚和350種無脊椎動物重新回歸。
(四)秦淮河重現碧波
曾經在城市行進中不堪重負30多年的秦淮河,經過3年治理,其12.5公里長的主城段奇跡般重現碧水清波。為何秦淮河能夠得到有效治理?治理資金從哪裡來?南京政府獨具匠心的推出了秦淮河工程的項目法人制。秦淮河綜合整治工程包括水利、環保、安居、景觀、路網5大項目,必須有高度統一的規劃和指揮。2003年7月,南京市政府授權成立集投融資、建設、管理和經營為一體的秦淮河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社會公益性工程實施項目法人制,公司打破條塊壁壘,5大項目統籌推進。隨後,南京市巧用政策,成功打開了市場化融資大門:沿河200米范圍內開發3000畝土地融資;自來水費中城市污水處理費每度上漲0.15元,每年7500萬,20年用於秦淮河治理。盡管3000畝土地還在土地儲備中心排隊,污水處理費也在等待調價指標,但是政府作出這些政策決定的會議紀要卻已成了融資「敲門磚」,公司憑此得到了銀行貸款22個億。與此同時,南京市賦予公司兩個特許經營權,一個是旅遊特許經營權,另一個是廣告特許經營權。特許經營權的項目所得用來彌補秦淮河建設的資金缺口。
(五)多瑙河活力再現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多瑙河流域因為大量的工業與生活污水的排入,曾經是一條國際性的黑河、臭河,既沒有水生物存在,也不成為一條景觀河。
1986年1月多瑙河沿岸各國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了發展多瑙河水利和保護水質的國際會議,協調行動,通過共同聲明,沿岸各國加強合作,為更合理地利用多瑙河水資源而作出努力。
1992年,來自歐共體各國、一些國際銀行和環境機構的專家們組成「多瑙河特別工作組」,開展保護多瑙河水的工作。1995年沿岸各國組成國際委員會,在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簽署了一項保護多瑙河水的協議。1995年初又在布加勒斯特召開沿河各國環境部長會議,通過了一項整治多瑙河的計劃。要求各國減少向多瑙河排放污水量,改善干支流的水質(包括污染嚴重的黑海),實施沿岸地區的區域合作,建立污染監測系統;對沿岸9個國家的170多家污廢水處理廠進行調查,對其中急需更新的,投入資金進行改造。
如今的多瑙河是清澈的江水,大量水鳥在河中嬉水,還依稀可見到河底中的水草與卵石,可以稱得上是世界江河治理的成功典範,其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
㈥ 黃河幹流或者支流等治理成功的案列,什麼時候的都可以
黃河小北幹流為典型的堆積游盪性河道,由於泥沙問題突出,水少沙多,水沙不協調,對社會、經濟、環境和河流健康都造成很大影響,使河道萎縮,河床不斷淤積抬高,灘槽高差減小,過洪能力降低,河勢游盪加劇,洪水漫灘機率增加,臨背差加大,灘地鹽鹼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潼關高程居高不下,嚴重影響防洪、防凌安全。甚至出現小水大險,災害嚴重。在高含沙洪水時,還會引發特有的「揭河底」沖刷現象。因此,關鍵在於增水減沙,調水調沙,協調水沙關系。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加強流域一體化綜合管理,大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行預防為主,保護為先,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進一步規范人類活動,採取「保、節、攔、排、調、放、挖」等綜合措施,統籌協調水沙。強化工程、法律、行政、政策、經濟、技術等手段,加速河道治理,建立完善工程和非工程體系及干支流水沙調控體系,大力實行開源節流,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盡快實施引水濟渭工程,加大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大力開展黃河小北幹流引洪放淤,相機進行調水調沙,充分利用水庫死庫容攔沙,合理調整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盡快降低潼關高程,有效治理利用黃河泥沙,促使水沙平衡,進一步控制理順河勢,塑造相對窄深河槽,提高河道綜合功能。同時,可實行群庫聯合調度,在潼關河段塑造高含沙洪水,促成「揭河底」沖刷,以有效降低潼關高程,保持三門峽庫區長治久安,維持河流健康生命,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2.2泥沙組成及變化特點
黃河流域中游地區主要是暴雨產流產沙,全年泥沙的80%以上來自汛期,根據有關資料統計,1957年至2000年,龍門站平均懸沙粒徑小於0.025mm的佔45.7%,其中7至10月佔45.1%,小於0.05mm的佔71.7%,其中7至10月佔71.3%,大於0.05mm的佔28.3%,其中7至10月佔28.3%。潼關站平均懸沙粒徑小於0.025mm的佔52.4%,其中7至10月佔54.2%,小於0.05mm的佔79%,其中7至10月佔81.3%,大於0.05mm的佔21%,其中7至10月佔18.7%。1986年以來,其泥沙組成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中游幹流汛期來沙量及各分組泥沙量都大量減少。河口鎮、龍門、潼關三個站1986年後年均沙量比1968年前分別減少80%、50%、46%(見表3)。二是粗泥沙比例相對減少,細泥沙比例卻相對增加。1986年後河口鎮細泥沙(d<0.025mm)、中泥沙(0.025mm<D<0.05MM)、粗泥沙的年均沙量分別比1968年前減少75~85%;龍門各分組沙量減幅分別為38%、57%、72%;潼關減幅為40%、51%和60%,因而粗泥沙減少最多,中泥沙次之,細泥沙最少,三是中游干、支流各站中值粒徑D50均有所減小。尤其進入90年代以後,來沙細化十分顯著。四是泥沙組成規律也發生了變化。沙量越大,粗泥沙比例越高,沙量越小,細沙比例越高,7~8月份的泥沙相對9~10月份細一些。
3.2黃河小北幹流泥沙影響
黃河小北幹流為典型的堆積游盪性河道,由於泥沙問題突出,水少沙多,水沙不協調,對社會、經濟、環境和河流健康都造成很大影響,使河道萎縮,河床不斷淤積抬高,灘槽高差減小,過洪能力降低,河勢游盪加劇,洪水漫灘機率增加,臨背差加大,灘地鹽鹼化嚴重,生態環境較差,潼關高程居高不下,在高含沙洪水時,還會引發特有的「揭河底」沖刷現象。嚴重影響防洪、防凌安全。甚至出現小水大險,災害嚴重。
3.2.1泥沙對河道沖淤的影響
黃河小北幹流河段沖淤變化劇烈,是典型的堆積性河道。據統計,1919年至2000年,黃河龍門站年平均輸沙量為8.97億t,其中汛期7至10月佔87.5%,年最大輸沙量達24.6億t(1964年)。黃河潼關站年平均輸沙量為11.87億t,其中汛期7至10月佔82.5%,年最大輸沙量達27億t(1959年)。三門峽建庫前,該河段的淤積量一般變化在0.5~1.5億t之間;三門峽水庫建庫後,1960年9月至2003年10月,該河段共淤積泥沙25.134億m3,年均淤積約0.59億m3(見表4),且淤積還在不斷發展。三門峽水庫建庫後的1960年9月~1973年10月,受水庫淤積上延的影響,該河段大量淤積,共淤積泥沙18.543億m3,淤積主要集中在黃淤45~50斷面,其淤積量占整個河段淤積量的36.3%;1973年10月~1986年10月,由於三門峽水庫合理的運用方式和有利的來水來沙條件,該河段僅淤積泥沙0.093億m3,沖淤基本平衡;1986年10月至2003年10月,黃河小北幹流河段共淤積泥沙6.499億m3,年平均淤積量為0.38億m3。淤積主要集中在黃淤59~68斷面,其淤積量占整個河段淤積量的48.1%。與1973年以前對比,淤積部位發生了調整,淤積形式也由溯源淤積變為沿程淤積;該時段河道淤積嚴重有兩方面原因:一是1987年以後進入該河段的年平均水沙量銳減,其水沙量較1950~1987年的平均值分別減少89.2億m3和3.65億t,來沙系數增大0.002,加劇河道淤積;二是1986年10月以後 ,黃河上游龍羊峽水庫投入運用,龍、劉兩庫聯合運用,改變了進入黃河小北幹流河段來水的年內分配過程,汛期來水量顯著減少,非汛期來水量變化不大,年平均淤積量明顯增加。
洪水泥沙直接影響河床的沖淤變化,據有關資料統計,1919年至2000年,黃河龍門站年平均含沙量為29.7 kg/m3,其中汛期7至10月平均含沙量為47.2 kg/m3,最大含沙量達933kg/m3(1966年)。黃河潼關站年平均含沙量為31.7 kg/m3,其中汛期7至10月平均含沙量為48.5 kg/m3,最大含沙量達911kg/m3(1977年)。黃河小北幹流河段淤積主要集中於平水豐沙、含沙量相對較高的年份,主要發生在幾次沙量較大的洪水。如1988年和1994年,年平均水沙量及含沙量分別為253.4億m3、9.678億t、38.2kg/m3和241.6億m3、8.570億t、35.5kg/m3,年平均淤積量分別為1.724億m3和1.075億m3(見表5),這兩年淤積量佔1987年~2002年總淤積量的44.9%。如果洪水的含沙量不是很大,則洪水漫灘時,灘地淤積,主槽發生沖刷;如果洪水的含沙量很大(「揭河底」的情況例外),則主槽和灘地均發生淤積,大水過後,水流歸槽,主槽淤積。灘地和主槽的這種相互調整和轉化,形成了該河段灘、槽同步抬高的趨勢。1968年~1982年,本河段灘地淤積量約佔全斷面淤積量的72.8%,主槽淤積量佔27.2%。1986年以後,由於進入該河段漫灘洪水的機遇明顯減少,本河段灘地淤積約佔全斷面淤積量的59.5%,主槽淤積約佔全斷面淤積量的40.5%。使主槽萎縮,漫灘流量減少。如1992年桃汛期間,龍門2140m3/s的洪水,灘地就已過水,水面最寬處可達5km左右。
該河段的沖淤演變具有一定的規律,隨著來水來沙條件的變化,河床調整存在一個往復性演變過程。在一定的河床邊界條件下,經過高含沙洪水產生「揭河底」沖刷,主槽強烈沖刷,灘地大量淤積,淤灘刷槽,灘槽高差增大,形成高灘深槽,河道在平面上大幅度擺動,河勢趨於歸順,一般洪水漫灘機會減少,削峰滯洪能力減小。自1950年以來,黃河小北幹流河段共發生了9次「揭河底,沖刷深度一般為2—4m,最深達9m(1970年8月)。爾後,在一般水沙條件下,河床又回淤抬高,短則當年就回淤,長則需2—3年,河槽變寬淺,河勢游盪擺動,河槽平灘流量和輸沙能力降低,洪峰漫灘機會增大,削峰滯洪率增大,當河床調整達到臨界狀態時,在適宜的來水來沙情況下,再次發生「揭河底」沖刷現象。這一周期性循環和河道往復性演變,孕育了該河段由淤積—強烈沖刷—淤積的周期性變化,但河床總的趨勢是淤積抬高的。這是該河段河床沖淤演變的基本規律。
3.2.2泥沙對防洪和防凌的影響
近年來,由於黃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協調,使河道淤積持續發展,河床不斷抬高,主河道萎縮、河道過洪能力銳減,平灘流量不斷降低,洪水漫灘機率增加,洪水削峰率增大,洪水演進傳播時間加長,臨背差加大,使河道工程防禦標准不斷降低,甚至出現小水大險。1987年以前,該河段河槽過洪能力約為5000m3/s,1997年後降為3000m3/s左右,並導致同流量洪水位不斷抬升,洪澇災害加重,防洪任務更為艱巨。如1994年8月黃河龍門站10900m3/s的洪水與1988年龍門站10200m3/s的洪水相近,但右岸新興、華原、牛毛灣工程的相應洪水位卻分別抬高0.47m、0.43m、0.59m,左岸大石嘴、廟前、城西工程的相應洪水位分別抬高2.10m、0.54m和0.21m。同時,近年來,因河道淤積嚴重,還不斷發生小水大險。如2001年9月3日~24日,黃河龍門站流量僅為368~1130m3/s,黃河主流在合陽榆林護村工程與榆林下延工程之間形成斜河,不斷坐灣淘刷,使其間長500米的灘岸接連潰退270多米,榆林下延工程上壩路坍塌長160餘米,損失嚴重。
近年來,該河段的嚴重淤積導致河道排凌能力明顯下降,凌災損失加重。1996年1月,即發生了自1930年以來的嚴重封河。由於河道淤積嚴重,水流散亂,出現冰塞壅水,1月20日2時30分,潼關站水位達329.90m(為1973年以來該站非汛期水位最高值),河道流量之小(潼關封河流量僅180m3/s)、水位之高、冰情之重三者同時出現是歷史所罕見的。這次凌汛造成右岸受災面積達17萬多畝,1.3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5億元。又如2000年凌汛,由於泥沙淤積,排凌不暢,造成冰塞壅水,2月8日,龍門站日平均流量僅442m3/s,小石嘴水位高達380.15m,超過壩頂0.20m,其水位相當於龍門站16000m3/s洪水位,工程屢屢出險,損失嚴重。
3.2.3河道泥沙淤積對河勢及支流入黃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黃河小北幹流河段主槽的嚴重淤積和不斷萎縮,使河床更為寬淺散亂,沙洲密布,叉流縱生,串溝交織,主流擺動頻繁,往往形成橫河、斜河,危害嚴重。由於水沙條件的不同變化,導致河床不斷發生沖淤變化,從而使河床比降和斷面形態都隨之進行調整,當沖刷時,由於橫向環流的作用,促使泥沙橫向運動,原有河漫灘遭到旁蝕、坍塌,使河曲發展,平面呈現彎曲性河道。當淤積時,往往舊河槽被淤平,又拓出新河槽,形成河道遷徙。特別是大水大沙時,具有很強的造床能力,裁彎、抹尖作用強,將使河勢發生大幅度的擺動,如1933、1940、1953、1959、1964、1966、1967及1977年等,若遇高含沙洪水產生「揭河底」沖刷,河勢將產生較大變化,往往塑造新的河槽,在「揭河底」沖刷前,由於河床淤積較高,河床寬淺,水流散亂,河勢擺動較頻繁。在產生「揭河底」沖刷擺動後,形成一定的灘槽高差,爾後如遇一般水沙年份,河勢一般不會產生大的擺動。
隨著黃河小北幹流河段河道的大量淤積,支流入黃基面相對抬升,洪水頂托倒灌嚴重。如1964年8月13日,黃河發生17300 m3/s 的洪水,倒灌汾河7.5公里,使汾河口淤高2.06 m ,沿岸17個村莊被迫遷移。1996年8月10日,黃河與汾河洪水發生遭遇,受黃河洪水頂托的影響,汾河洪水入黃不暢,洪水漫灘,淹沒灘地14萬畝,經濟損失高達5億多元。渭、洛河是黃河最大支流,在其來沙量大的年份,常在入黃口處形成較大的河漫灘,將黃河逼向左岸。當黃渭河同時出現洪水,而黃河洪水較大時,則黃河洪水頂托渭河洪水,從而在渭河口造成泥沙淤積,有時還形成攔門沙坎,如1967年8月,潼關連續出現5000m3/s以上洪峰達5次之多,而8月份渭河華縣站洪峰流量很小,月平均流量僅177m3/s,而月平均含沙量高達538kg/m3,同時又遇上北洛河小水大沙,8月份北洛河朝邑站曾出現8次沙峰過程,其含沙量為600~950kg/m3,月輸沙量為0.46億t,從而造成渭河倉西至西陽河道8.8km淤塞。攔門沙的形成主要取決於黃渭洛河的水沙遭遇情況,攔門沙的消長變化隨著各河水沙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三門峽建庫後,渭河口攔門沙形成的幾率增多,幾乎黃河每次洪水時,當渭河無洪水的情況下均發生黃河洪水倒灌渭河,比較嚴重的有1967年、1971年、1977年、1979年、1981年等年份。
3.2.4泥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由於黃河小北幹流河床不斷淤積抬高,使工程臨背差隨之加大,現多在1.50m以上,最大達3.35m,右岸的朝邑灘、新民灘臨背差已在2米以上,華原段達3米左右,造成灘區地下水位上升,沼澤鹽鹼化日趨嚴重。華原至朝邑20萬畝可耕灘地,已沼澤、鹽鹼化10.9萬畝,其中明水面積近萬畝,左岸的尊村灘、西范灘、連伯灘臨背差1~2 m,沼澤面積近十萬畝;有的變成白茫茫的不毛之地,有的僅能生長單一的鹼蓬草,大片灘地荒蕪。植被較差, 濕地減少,鳥類棲息環境較差,生物不能生存或生物的單一,使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影響。同時,導致氣候變化異常,飛沙揚塵天氣增多,生態環境更趨惡化。
3.2.5泥沙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黃河小北幹流河段泥沙淤積不斷加劇,水流在鬆散淤積物上蜿蜒行進,河床沖淤變化劇烈,使河勢游盪多變,沖灘塌岸嚴重,危及高岸沿河村莊及返庫移民安全。右岸的韓城市下林皋、李村一帶近幾年塌灘較為嚴重,每村的塌岸長度約2000m,塌寬在1000~1500m。大荔縣黃河朝邑灘雨林鄉五個自然村的返庫移民,均居住在黃河灘岸邊,近年來耕地不斷塌入河中。並造成機電灌站脫流、坍塌,多處機電灌站引水無保證,嚴重影響農業灌溉用水。如左岸的夾馬口、小樊、尊村,右岸的港口等大型機電灌站已脫流多年。據不完全統計,兩岸近十年塌灘塌岸總長度為52.76km,塌寬一般為100~1000m,塌毀耕地面積為9.11萬畝。由於塌灘塌岸的發生,造成人員搬遷,如右岸的韓城市下林皋、李村一帶近年已有20餘戶100餘人再次搬遷。耕地的不斷塌入,致使部分地方人多地少情況加劇,有些鄉村人均耕地僅0.5畝。塌灘塌岸給沿岸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並且已危及到鐵路、渡口等國家重要設施的安全。
3.2. 6泥沙對潼關高程的影響
潼關高程主要受來水來沙條件和三門峽水庫運用的影響,水沙條件對潼關高程的調整起主要作用,輸沙水量對潼關高程的下降或穩定更為重要。潼關高程變化的基本規律是非汛期抬高、汛期降低。三門峽建庫前潼關高程的變化是水沙條件改變引起河床調整的結果,連續的枯水年或豐水年可使潼關高程穩定的抬升或下降。三門峽水庫採用蓄清排渾運用後,水庫運用引起潼關高程調整的幅度已大為減少,特別是1974至1985年期間,潼關高程雖有升降,但變化幅度不大。1986年後,水庫來水來沙不斷減少,潼關高程又開始新的調整,汛期潼關高程的下降與來水來沙條件的關系非常密切,與洪水水沙條件的關系更為密切。
桃汛對潼關河床有明顯的沖刷作用(見表8),以渭河為主的洪水一般對潼關河床產生沖刷,尤其是高含沙洪水沖刷幅度更大。以龍門為主的洪水使潼關河床沖淤次數相近,高含沙洪水淤積較多。1987年以後,洪水水量減少三分之二,含沙量增加,潼關高程下降值減少近50%。
4、泥沙防治對策
黃河復雜難治的主要症結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協調,因此,關鍵在於增水減沙,調水調沙,協調水沙關系。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加強流域一體化綜合管理,制定實施《流域管理法》,大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行預防為主,保護為先,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進一步規范人類活動,採取「保、節、攔、排、調、放、挖」等綜合措施,統籌協調黃河水沙 。強化工程、法律、行政、政策、經濟、技術等手段,加速河道治理,大力實行開源節流,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盡快實施引水濟渭工程,建立完善黃河水沙調控體系,加大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大力開展黃河小北幹流引洪放淤,相機進行調水調沙,充分利用水庫死庫容攔沙,合理調整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盡快降低潼關高程,有效治理利用黃河泥沙,促使水沙平衡,維持黃河健康生命,保持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4.1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從源頭上根治泥沙
黃河流域總面積79.5萬km2,而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凍融侵蝕面積就達52.5萬km2,占黃河流域總面積的66.49%,其中水蝕面積34.7萬km2,風蝕面積11.8萬km2,凍融侵蝕面積6.05萬km2。特別是面積為64萬km2的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尤為突出,水土流失面積達45.4萬km2,佔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的97.6%,特別是黃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區面積7.86萬平方公里,僅占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的17%,但年輸沙量卻佔全河的63%,粗沙量佔全河粗沙總量的73%。是黃河泥沙和高含沙洪水的主要來源區,造成黃河小北幹流和下遊河道不斷淤積抬高。加大該區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對於減輕黃河中下遊河道主槽淤積,改善當地和中下游水資源利用狀況,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改善流域生產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黃河長治久安都有著特別重要意義。因此,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進一步規范人類活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認真搞好黃河全流域的水土保持規劃,嚴格審批黃河流域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全面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綜合治理,突出重點的原則,以黃河多沙粗沙區為重點,以支流為骨架,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治溝骨幹工程為主體,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開發,構建完善坡面綜合治理、溝道攔沙、綜合防治示範等水土保持工程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多元化的投入保障體系、科研監測和技術推廣體系、預防監督保護體系、組織管理體系,堅持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業耕作措施並舉,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利用法律、行政、政策、經濟、技術等有效手段,建立生態修復的長效機制,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快林草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的改善,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封山育林、封坡禁牧,對嚴重流失區實行農林牧並舉,工程與林草協調,治坡與治溝並舉,促進陡坡退耕,大力造林種草,高塬溝壑區實行保塬固溝,丘陵溝壑區應在坡耕地修梯田,荒坡種林草,溝底修谷坊、淤地壩,丘陵區應修壩和梯田、引洪漫地。對於局部流失區應以林牧為主,在保護好現有林草植被的基礎上,進行綜合防治。風沙區與乾旱草原區風蝕嚴重,要實行防風固沙。採取戶包、租賃、股份合作、拍賣"四荒"的使用權等多種形式。建立中央、地方、群眾、社會等多渠道的投入機制。擴大開放,引進外資,實行誰受益,誰投入,誰破壞,誰治理,責、權、利相結合,通過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實現由傳統水土保持向現代化水土保持轉變,調整產業結構,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增強滾動發展能力。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展區域經濟,減少入黃泥沙為目標,建設黃土高原地區生態屏障,構建良好的黃河生態系統,保持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流域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2完善水沙調控體系,加強調水調沙
近年來,由於黃河來水來沙量逐年減少,水沙條件趨於不利,大流量出現機遇顯著減少,小流量出現機遇明顯增加,使河道淤積加劇,河勢游盪擺動頻繁,各種災害不時發生。因此,要統籌協調、科學配置黃河流域干支流的水沙資源,認真搞好水沙調控工程體系的總體規劃, 並結合「攔、排、放、挖」等措施,建立完善以龍羊峽、劉家峽、黑山峽、大柳樹、磧口、古賢、三門峽和小浪底等骨幹水利樞紐工程為主體的黃河干支流水沙調控工程體系和調水調沙的長效機制。盡快興建大柳樹、古賢、磧口、東庄等水庫,加快南水北調等工程的建設,強化黃河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加強調水調沙,通過聯合調度,有效控制黃河大洪水、合理利用黃河中常洪水,相機塑造黃河人工洪水,改善水沙條件,減少河道淤積,防止河道萎縮,提高河道輸沙排洪能力,實現攔洪、減災、減淤、洪水資源化、防斷流的多贏。
4.3以放淤為重點,加速河道綜合治理
黃河小北幹流全長132.5 km,而右岸現有河道工程總長僅63.917 km,由於工程布設長度不足,未形成整體防禦能力,尚不能有效的控制河勢,主流游盪擺動不定,塌灘塌岸時有發生,洪水泥沙等災害仍很嚴重。因而,要明確治理目標,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統一治理,標本兼治,除害與興利相結合,治理與開發並舉的原則。認真搞好綜合治理規劃,加快河道治理步伐,進一步控導理順河勢,維持中水基本流路,沖灘刷槽,塑造相對穩定的微灣式窄深河槽,改善河道形態,減少各種災害損失。
黃河小北幹流兩岸灘區寬闊,灘地面積為682平方公里。灘區多為沙荒鹽鹼地,是天然的沉滯沙場所,可以堆放泥沙100億噸,具有引洪放淤的良好條件,開展小北幹流放淤,對改良灘地,發展生產、降低潼關高程、減少河道淤積、延長三門峽和小浪底水庫的使用壽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北幹流放淤要在搞好試驗和規劃的基礎上逐步推廣,可先進行無壩放淤,而後在黃河北幹流建設以放淤為主要目的的水利樞紐,通過水庫的水沙調控進一步擴大放淤區域和提高放淤效率。放淤主要利用彎道水力學、緩流分選泥沙水力學等原理,通過設置引洪放淤閘、彎道溢流堰、淤區格堤、退水閘等工程,以洪量、歷時、含沙量、泥沙級配、洪峰流量等作為主要調度指標,靠水流自然力量,人為控制泥沙的顆粒級配,對泥沙進行分選,達到「淤粗排細」的目的。2004年7月,已在黃河小北幹流連伯灘實施了放淤試驗,共淤積粗泥沙473.8萬噸,基本掌握了粗泥沙的運動規律,初步實現了「淤粗排細」的目標,應進一步搞好放淤試驗,抓緊編制報批放淤規劃,使其盡快付諸大規模的實施。同時,要充分利用拖淤清淤等機械設備,結合放淤,大力開展河道拖淤清淤,淤填低窪灘地,減少河道淤積。
4.4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節約保護水資源
黃河的主要症結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因此,要從維持河流健康生命的高度,科學合理的優化配置水資源,高效利用水資源,保護節約水資源,統籌協調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大力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全民的節約保護意識,通過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建立「總量控制、定額管理、以水定地(產)、配水到戶、公眾參與、水量交易、水票流轉、城鄉一體」的運行機制和適應當地水資源條件的用水模式以及與水資源承載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體系,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強化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有效管理,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礎性作用和配製資源的作用,要不斷完善節水的政策法規體系,制定實施《節約用水條例》或《節約用水法》,研究推廣應用節水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堅持依法統一管理,實行科學節水,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制定流域和區域水資源規劃,明晰初始水權,確定水資源的宏觀控制指標和微觀定額指標,實施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保證用水控制指標的實現。制定用水權交易市場規則,建立用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用水權有償轉讓,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價政策和水資源費徵收標准,加大水資源費的徵收力度,充分發揮價格對用水行為的調節作用,實行「超用加價,節約有獎,轉讓有償」,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工程、經濟、科技等多種措施,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保證生態用水,維護河流健康生命,促進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4.5採取有效措施,降低潼關高程
潼關高程的升降直接關繫到黃河小北幹流河段的沖淤。因此,應採取有效措施,降低潼關高程。為此,應合理運用三門峽水庫,使汛期壩前水位一般下降到305m以下,非汛期壩前水位控制在315m以下。同時,加強黃河小北幹流和渭河、洛河的綜合治理,大力開展黃河小北幹流和渭河下游「二華夾槽」地帶的引洪放淤和河道清淤,並將渭河口入黃下移至潼關港口附近,理順河勢,增大河道動力比降,減少匯流區的泥沙淤積,進而改善潼關高程。在此基礎上,盡快實施建設黃河幹流古賢、磧口水庫和涇河東庄水庫、南水北調和渭河引江濟渭等工程,對水沙實施調節,增加水量,改變水沙搭配,還可對降低潼關高程具有重要作用。如東庄水庫建成後,可將攔蓄的小水大沙過程按日平均流量大於1000m3/s泄放,一次調水調沙過程將使臨潼~華縣河段最大沖刷0.5億t泥沙,使潼關高程降低0.25~0.75m,若按1 500m3/s泄放,效果更佳。
2004年8月22日7時10分,黃河潼關水文站流量1900m3/s,含沙量410kg/m3,測驗河段局部發生「揭河底」現象。當時潼關水文站職工正在測驗斷面搶測沙峰,忽然發現斷面上漣子水處出現大浪,接著出現3處厚約0.3m、寬約6m、高約1m的泥牆露出水面並翻入水中,前後相繼持續10分鍾左右。根據這一事實,我們可研究利用群庫聯合科學調度,在潼關河段塑造高含沙洪水,促成「揭河底」沖刷,以有效降低潼關高程,
參考文獻
1、景可 李鳳新 泥沙災害類型及成因機制分析
2、黃河小北幹流山西河務局 山西黃河小北幹流志
3、禹雪中 鍾德鈺 李錦秀 廖文根 水環境中泥沙作用研究進展及分析
4、蔣建軍 東庄水庫調水調沙對渭河下游和潼關高程沖淤作用的研究
㈦ 水處理技術強,有河道治理、湖泊治理等工程案例的公司,麻煩推薦一下,急用!
水處理技術強的公司很多,但根據你的要求有學校背景的公司,據我所知不多。回
在上海,上海海洋大答學旗下的上海水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80%以上員工都是研究生學歷,到目前為止已經擁有專利17項,工程項目已經有近百項。
水處理技術應該很強的他們公司,從官網上看到上海澱山湖、東方體育中心、辰山植物園等大型項目都是他們做的。
附幾張他們工程項目圖
上海辰山植物園
水處理價格就像之前那位說的一樣,每個項目面積不同,定位不同,所以水處理價格也會有差異的。
㈧ 人類污染黃河的案例
黃河是西北、華北地區的生命之泉。前不久,記者從青海省出發,途經甘肅、寧夏,到達內蒙古,行程3000多公里,親眼目睹了黃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現狀和日益加劇的危害。調查中記者發現,盡管黃河流域各地都採取了一些治污措施,但目前黃河仍面臨著工業污染治理舉步艱難,生活污水和農業退水污染加重的狀況,污染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苦水」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基本喪失水體功能120多萬市民只能飲用苦水
今年年初,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組織專家組,對黃河水污染的狀況及危害進行了量化分析,發現黃河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五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隨著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比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多了一倍,達44億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斷發生。黃河上游的絕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幾乎所有支流水質長年處於劣五類狀態,支流變成了「排污河」。
烏梁素海總排干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通向黃河的一條主要排污渠道。記者看到在這條總排乾的沿線分布著許多造紙、焦化等企業,這些高污染企業規模大小不一,一旦環保設施停運或本身就無處理設施,大量污染物就會直排入黃河,影響下游供水安全。
今年年初,黃河包頭段遭遇空前嚴重的以揮發酚為代表的污染,揮發酚、氨氮等超標幾倍到幾十倍,由於包頭市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來自黃河,120多萬市民只能硬著頭皮飲「苦水」。記者在包頭市環保局上報國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這次黃河揮發酚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烏梁素海總排乾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來自寧夏和包頭。
「禍首」沿黃:重點污染源偷排現象仍比較嚴重「十五小」、「新五小」企業點多面廣,很難根除
工業污染一直是黃河水污染的「禍首」。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林立,產生出了包括COD(化學需氧量)、氨氮、重金屬、高錳酸鹽指數以及揮發酚等在內的大量污染物。由於環保設施投入大,運轉成本高,沿黃重點污染源偷排現象仍比較嚴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業點多面廣,很難根除。
在甘肅白銀市采訪時,當地環保部門的幹部引導記者查看了橫穿城區直入黃河的東大溝,這條天然排洪溝現在成了排污溝。人還未下車,溝里的污水散發出的惡臭撲面刺鼻,河道里的紅色酸性廢水緩緩流淌著,旁邊的支岔小溝還不時注入小股綠色的水流,河溝灘上的土壤被污水侵蝕,呈現出了金屬銅色。白銀市環保局的幹部介紹說,東大溝的沿線有八九家污染企業,包括生活污水在內,每天有近5萬立方米廢水排入黃河,其中最大的污染源來自於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冶煉廠,這家運轉了40多年的銅冶煉老企業,設備嚴重老化,雖經國家、甘肅省有關部門多次限期治理,至今沒有效果,現在每天還有8000多立方米的酸性廢水直排黃河,廢水中銅、鉛、鋅、砷等重金屬含量超出國家標准幾十倍到上千倍。「白銀區原來最主要的居民飲用水水源地位於東大溝下游,距離入黃口僅有200多米,現在這里的水因為凈化後水質難以達標,已經停止向城市供水。」環保幹部憂郁地說。
「消亡」現狀:生活污水和「農業污染」呈現加重趨勢烏梁素海湖已經瀕臨消亡
在沿途調查中記者發現,除工業污染外,生活污水和過量施用化肥、農葯造成的「農業污染」目前也呈現加重趨勢,所佔比例不斷上升。同時,沿黃一些城市沿河亂堆、亂倒生活垃圾,加劇了黃河河段的污染。
日趨嚴重的黃河水污染,嚴重破壞了黃河生態系統,導致河道中的水生物瀕臨滅絕。上世紀五十年代蘭州市雁灘灘邊遍布紅柳、蘆葦,棲息斑頭雁、高原山鶉等十幾種水鳥,如今這些鳥種已沒有了蹤跡。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黃河甘肅段生長的魚類大大減少,有些已經絕跡。就連蘭州人引以為自豪的蘭州特產青白石白蘭瓜,近年來也因澆了受污染的黃河水而品質下降。
據甘肅省環保局統計,黃河甘肅段年排放廢水2.37億噸,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已達到了1.41億噸,佔到廢水排放總量的59.5%。黃河流經甘肅四座城市,目前僅有蘭州市有4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僅有15.8萬噸。而且蘭州市徵收的污水處理費只有每立方米0.2元,全市所收的污水處理費也只能維持一座日處理10萬噸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甘肅省環保局局長趙偉民介紹說,作為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目前蘭州市的污水管網普及率只有12.2%。較小的污水處理和收集能力遠不足以處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排放量,致使黃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溝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黃河。記者發現,這一問題許多沿黃城市都普遍存在。
污染加重的黃河,不僅影響了沿河地區的工農業生產,更為嚴峻的是直接危及了生態環境和沿黃百姓的飲水安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的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現在每年有5億立方米的廢水注入湖區,其中排入黃河有0.5億立方米。記者在烏梁素海看到,水體已呈現醬黑色。由於工業廢水,特別是農葯、化肥含量很高的農業退水注入湖區,使水域的富營養化加劇,水草、蘆葦瘋長,湖區明水面萎縮,湖底抬升加快。
巴彥淖爾市環保局局長楊介中介紹說:「烏梁素海水質目前基本處於劣五類,昔日的漁場現在已有19種魚類滅絕。2002年,找到的一條最大的魚還不足3兩重。如果不盡快採取措施治理,不僅危及黃河,而且這塊重要的濕地也會在20到40年間消亡。」
「毒水」水質:近百畝小麥引溉了污水後被燒死村民飲水後常拉肚子
湟水河是黃河上游的一條重要支流,在青海省境內流長約300公里,流域集中了青海省60%以上的人口和大部分的工農業生產。然而,由於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廢水的排放量逐年加大,年排放量已達到近2億立方米,湟水河的水質污染急劇惡化。特別是進入西寧市後的各河段,枯水期水質基本在五類或劣五類。2002年,青海省海東地區平安縣東庄村的近百畝小麥,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後被活活燒死。正在田頭澆地的東庄村村民王成發告訴記者:「現在引湟水澆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澆,水少了灌進地里,苗子准燒死。」
在甘肅省靖遠縣靡灘鄉,村民們長期飲用的是經過簡單沉澱的黃河水。村民們說,鍋里經常有白色的沉澱物,飲過水後常拉肚子,洗過臉後皮膚龜裂起皮。「這個水鹹得人吃不成,沏出來的茶鹹得喝不成。河流里漂著黑乎乎的東西,看著像有油。」村民陶國才說。
記者在寧夏石嘴山市黃河水廠采訪時了解到,從2001年開始由於黃河水質急劇下降,水廠的處理難度不斷加大。水裡的氨氮、揮發酚等含量過高,消耗了大量用於殺菌的氯,水廠不得不將加氯量由原來的處理每升水使用0.15毫克增加到4毫克左右,而用於澄清、處理有機物的葯料也在成倍增加。去年和今年春天這家水廠還曾兩次被迫停止處理。水廠副廠長張玉和說:「枯水期最嚴重的時候,感覺就是在處理污水,即使目前處理過的水,口感還是比較差,有時還有些怪味。現在大約有7萬多人在飲用這樣的水,今後水廠的供水范圍還將不斷擴大。」
黃委會寧蒙水文水資源管理局局長鈔增平說,黃河污染問題也到了應引起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高度重視的地步了。
作者:肖敏馬維坤侯德強
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輯:謝玲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於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於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㈨ 《黑臭河道治理技術及案例》中國給誰排水
黑臭河道治理難點:污染源控制水體氮磷營養鹽嚴重超標水體態系統徹底破壞內水體自凈能容力完全喪失且黑臭河道特點污水匯入水體流性差河道底部硬化等等 黑臭河道治理重點邦源環保認構建水體態系統恢復水體自凈能力物治理態養護技術治理黑臭河道安全行重要要控制污染源進入尤其污水直排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