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全球環境問題
❶ 全球如何解決環境問題
這是個涉及面很廣泛的問題。首先人們應該知道,目前的全球環境問題是:1)氣候變暖;2)水污染;3)大氣污染;4)白色污染;5)荒漠化加重;還有過量使用農葯和化肥等造成的食品和水產品污染等問題。但是導致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工業及農業生產中大量排放的有毒有害廢水等造成的水污染,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被毀壞,人們不能很好的保護和營造森林,爛采爛伐造成的。
對於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各國所採取的措施有所不同。
我認為,要解決環境問題,第一,各國應出台嚴厲的環境保護政策,並嚴格執行;
第二,嚴格執行諸如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第三,嚴格控制森林的砍伐,鼓勵人民植樹造林,提高國土綠化率。
如果各國綠化面積達到30%以上或者更高,好多環境問題就可以逐步解決。
這里列舉一些森林的生態功能數據也許對你認識治理環境問題和氣候變暖問題有所幫助。
一畝正常生長、種植的樹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放出49公斤氧氣。一個夏季可蒸發42噸水。一年可吸收各種灰塵22噸至60噸。一個月可吸收有毒氣體4公斤。一畝松柏林一晝夜能分泌出2公斤殺菌素,可殺死肺結核、傷寒、痢疾等病菌。
在調節城市濕度溫度、製造氧氣、消音隔塵等方面,草坪也遠不如樹木。同等面積的喬木與草坪的生態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釋放氧氣量、蒸騰水汽量、蒸騰吸熱量等,分別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所以,城市應多種樹少種草坪,建設「森林城市」,這樣,對降低夏天炎熱的氣溫和凈化空氣有決定性的作用,而對於農村,提高森林覆蓋率不但能夠解決生態平衡問題,如乾旱問題,水土流水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擁有藍天白雲,生產生活能夠豐衣足食……
❷ 盤點全球十大環境問題有哪些
全球環境問題,也稱國際環境問題或者地球環境問題,是指超國界和管轄范版圍的、區域性和全權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國際社會在經濟、政治、科技、貿易等方面形成了廣泛的合作關系,並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國際環境條約體系,聯合治理環境問題。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在世界上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但據科學家統計,我國同世界很多地區一樣,物種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滅絕和喪失。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證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是我國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全球環境保護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是:
①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
②臭氧層破壞,威脅地球生命;
③世界人口急劇增加,危及自然生態;
④日趨嚴重的酸雨危害,對農作物和人類造成危害;
⑤森林銳減;
⑥土地沙漠化日益嚴重,世界沙漠面積不斷擴大;
⑦森林破壞嚴重,水土流失;
⑧水體污染嚴重,水資源日益匱乏;
⑨海洋污染愈加嚴重;
⑩固體廢物污染。
❸ 全球10大環境問題
全球10大環境問題: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
9.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
(3)治理全球環境問題擴展閱讀
歷年環境日主題:
一、1974年:只有一個地球
二、1975年:人類居住
三、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四、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五、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六、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七、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八、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和人類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污染
九、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年,提高環境意識
十、1983年: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酸雨
十一、1996年:我們的地球、家園、居住地
十二、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參考資料網路——環境問題
❹ 全球環境問題有哪些如何防治
您是做政治答案嗎?解決方針是有道理都可以的,太麻煩了,沒有標准答案的.
環境問題的話有下面幾種,是生物課本上提到的.
人口膨脹(空間環境問題)
環境污染(環境破壞問題)
糧食缺乏
資源短缺
❺ 全球環境問題
全球十大環境問題當前,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是:
(一)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系列重大影響。
(二)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
在離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面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並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面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並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凈能力。
(三)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近百年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於瀕危狀態,這些約佔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佔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同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四)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氣降水中酸鹼度(ph值)低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這是大氣污染的一種表現。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築材料,有關資料說明,近十幾年來,酸雨地區的一些古跡特別是石刻、石雕或銅塑像的損壞超過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區。我國華南酸雨區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五)森林銳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六)土地荒漠化
全球陸地面積佔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全球共有乾旱、半乾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人類文明的搖籃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由沃土變成荒漠。中國的the yellow river ---黃河,水土流失亦十分嚴重。
(七)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主要因子為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污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污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
(八)水污染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
(九)海洋污染
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東中國海等出現赤潮。海洋污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十)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危險性廢物是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化學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蝕性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廢物。美國在資源保護與回收法中規定,所謂危險廢物是指一種固體廢物和幾種固體的混合物,因其數量和濃度較高,可能造成或導致人類死亡率上升,或引起嚴重的難以治癒疾病或致殘的廢物。
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則
(1)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既不能離開發展,片面地強調保護和改善環境,也不能不顧生態環境的隨能力而盲目地追求發展。尤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講,只能在適度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尋求適合本國國情的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2)明確國際環境問題主要責任。目前存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主要是發達國家在過去一兩個世紀中追求工業化造成的後果。他們對全球環境問題負有不容失掉的主要責任,也理應承擔更多的義務。
(3)維護各國資源主權,應遵循不幹涉他國內政的原則。1972年第一次環境做大會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宣言》第21條也明確規定,各國對其自然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是各國的內部事務。
(4)發展中國家的廣泛參與是非常必要的。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事務中,存在著忽視發展中國傢具體困難的傾向,他們的呼聲得不到充分反映,因此,有必要採取措施,確保發展中國家能夠充分參與國際環境領域中的活動與合作。
(5)應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情況和需要。發展中國家還面臨一些更為迫切的局部環境問題,既有因資金短缺、技術落後和人口增長所造成的諸如土地退化、沙漠化、森林銳減、水土流失等自然生態惡化問題,也有因工業發展引起的環境污染、酸沉降、水資源短缺等問題。
❻ 全球10大環境問題是什麼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體污染,海洋污染,固體廢物污染。
二、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內陸河流和大型水庫外,污染成加重趨勢,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松花江)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絕大多數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
(6)治理全球環境問題擴展閱讀:
全球10大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
1.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本質上說,就是從黑色發展模式轉向綠色發展模式。它包含四個相互關聯和互補的方面:一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二是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三是大力提倡循環經濟;四是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特別是後者,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的發展方式。
2.加強科學研究
這里所說的科學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環境問題的研究,是指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以及對策等方面的研究;是對環境技術的研究,如清潔能源、新型材料以及在節能減排技術等方面。針對環境問題和環境技術的科學研究面臨三個方面的困難:一是資金問題;二是人員問題;三是技術轉讓和信息共享問題。
3.加強環保教育,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觀念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貧困和過度消費導致人類無節制地開發和破壞自然資源,這是造成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富裕的人們追求高消費,使環境污染加劇;貧困的人們一邊忍受著最惡劣的環境,一邊還要為改善基本的生活條件過度地開采地球的有限資源。人們首先需要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於是消費地球的生態環境資源.這一點無可厚非工業文明之前,人類的消費和地球的自我恢復能夠維持一個基本的平衡:進入工業文明之後,這一平衡被打破首先是因為人口不斷增加,其次是人類不滿足於基本生存需要,不斷追求更高級別的享受甚至奢侈的生活,人類和地球的供給平衡被打破,世界環境開始不斷遭到破壞 。
❼ 全球環境問題的背景
進入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不僅發生了區域專性的環境污染屬和大規模的生態破壞,而且出現了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化、酸雨、物種滅絕、土地沙漠化、森林銳減、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種減少、熱帶雨林減少、土壤侵蝕等大范圍的和全球性環境危機,嚴重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國際社會在經濟、政治、科技、貿易等方面形成了廣泛的合作關系,並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國際環境條約體系,聯合治理環境問題。我國的生物多樣性在世界上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但據科學家統計,我國同世界很多地區一樣,物種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滅絕和喪失。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證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是我國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全球環境保護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❽ 全球合作解決環境問題
1. 治理全球環境問題的思考 被引次數:3次
徐玉高 吳宗鑫 郭元 文獻來自:環境保護 1997年 第12期
所以全球環境協議必須是自我實施的。關鍵詞全球環境問題個體理性集體非理性全球環境協議一、全球環境問題的特徵人類的產生是自然系統演化的結果,反過來,人類活動以其特有的理性形式和能動性活動對自然界不斷地進行「人化」。這種 ...
2. 全球十大環境問題 被引次數:20次
曹磊 文獻來自:環境科學 1995年 第04期
由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噴發等引起的環境問題,稱為第一類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稱為第二類環境問題 ...
3. 廣義安全、經濟安全、安全合作———關於全球變化與安全問題的若干新思考 被引次數:16次
龐中英 文獻來自:歐洲 1997年 第01期
美國政府高度重視全球化產生的安全問題,特別是環境安全,例如美國已經把全球環境問題列入對外政策中,認為環境問題直接影響到美國公民的健康、繁榮和就業,對美國政治經濟的穩定和實現長遠全球戰略目標十分重要。在這個意義上,全球化時代的國 ...
4. 圍繞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斗爭與合作
劉昭東 文獻來自:全球科技經濟瞭望 1990年 第09期
分析圍繞著這一問題的斗爭與合作,為我國環境決策和參加有關全球環境問題的國際對話提供情況和參考意見。 全球環境問題的內容 環境問題是一個內容相當廣泛的集合概念。凡是與人類、動植物以及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與發展有關的地球和空間的因素、條件和資 ...
5. 美國與蘇聯合作研究當前全球的重大環境問題
文獻來自:環境科學研究 1991年 第02期
特別重視汽車使用含鉛的汽油對生活環境的危害,力求盡早禁止使用。美國與蘇聯合作研究當前全球的重大環境問題<正> 1990年初,美蘇國家環境?...
6. 全球環境問題及其對策 被引次數:2次
馬振國 文獻來自:大自然探索 1996年 第02期
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是有望得到最終解決的。(收稿日期:1996—01—16)責任編輯陳敦和全球環境問題及其對策@馬振國$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
7. 全球規模的環境破壞與價值問題 被引次數:2次
岩佐 茂!日 龔穎 文獻來自:哲學研究 1994年 第01期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調和論和環境權的思想在公害問題上表現出了尖銳的對立。這一對立與當今的地球環境問題相關聯,還體現在對聯合國提出的「持續可能的開發(SustainabledevjoPment)」的解釋上的基本對立。如上所述,日本公害的教訓 ...
8. 全球問題與道德教育 被引次數:15次
張華 文獻來自:教育理論與實踐 1996年 第06期
「全球合作精神」正是這種「間」的意義的集中體現,而要形成「全球合作精神」則需要「恢復具有早期時代特徵的關心價值觀」囫,我們要「學會關心」,因為「我們需要一條以關心所有人為基礎的新道路」」。由此觀之,形成關心價值觀 ...
9. 全球環境問題的思考
Hashimoto Michio 張璽 文獻來自:世界環境 1992年 第01期
和環境規劃署(UNE戶)的共同組織管2.對全球環境問題的認識和對策 對全球環境問題的認識也是有一個過程的最初多數問題僅局限於局部的、地區J勝的和某個國內的問題 ...
10. 世界環境問題與全球環境基金
郭振林 文獻來自:環境保護 1992年 第01期
藉以表示所在國也是全球環境利益部分受益者。世界環境問題與全球環境基金@郭振林$湖南金融職工大學!副教授<正> 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產生,主要責任在於工業國家,因為他們的政策與生活方式對環境構成了最大的威脅 ...
❾ 全球共同治理環境問題的優勢
小的時候,讀過科學院院士竺可楨先生,駁斥洋人說: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的教材論文。
但,旦是,當我國,也進入了發達的高速里的時候,才知道,工業化之後的國人生活,是可以如此浩盪地,以幾何級數增長的人口數量,日益嚴重地改變了越來越小的地球的我們的生存空間。
於是,每個人,都必須付出最大的努力,給我們共同生活的環境,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