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理想
1.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什麼
仁者,愛人,以仁治國,以禮立國關於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們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於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孔子繼承了前人的觀念,並且把它發展成為系統的仁說。
什麼是仁?孔子在《論語》提到仁有一百餘處,涵義甚廣,但其基本涵義有二:一是愛人。他的弟子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問答說:"愛人"。《說文》有個解釋:"仁,親也,從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與人的關系,要友善相親,相互幫助。愛有差等。按孟子的說法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愛自己的親,然後普及到民,再推廣到物;是先已後人,先內後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這是一種從人"自然本性"出發的"仁愛差別"。關於禮
仁的第二個涵義是克己復禮。"什麼是禮?禮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屬於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規定。《可見孔子這里說的"禮"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二是禮儀上的規定,就是有關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喪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細節,按不同等級、身分,都有不同的禮儀規定,這叫"儀"。這里的"儀"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的具體形式。
孔子認為:禮和儀又是統一的,禮是根本的,儀是從屬的,儀是禮的"節文"或形式,或者說儀是用行動規范和禮節的形式來鞏固和體現社會的秩序和制度。孔子主張禮仁結合,納仁於禮,用仁來充實禮。這是孔子的創新。"關於禮仁關系,他認為,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表現形式。仁是禮的最高境界,禮是實現仁的途徑。就仁和禮的本質來說,仁,歸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於血緣關系的人與人之間的仁愛關系;禮,主要是規范社會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注重仁和禮的結合,實質上是注重了人道與政治的結合,從而對周禮作了重大的修改。仁與禮並不矛盾,因為仁是內容,禮是形式,二者的結合,才是一種制度的完善。
2. 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人治思想.
孔子主張建立一個「人道社會」。
3. 孔子的主要思想,政治思想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作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思想支配了中國兩千餘年,對許多東方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等有過重要的影響,同時對歐洲的思想文化也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可謂影響深廣。我認為,要正確認識歷史人物一一孔子,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必須按照列。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與弟子的言論集《論語》一書中,另外、孔子編定的"六經"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統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包括哲學、倫理、政治、教育、經濟、歷史、文學、美學等多方面的內容。他是通過"述"與"作"兩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獻作了系統的整理,編寫刪定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論語》。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體是仁禮學說,仁與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疇
1、關於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們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於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孔子繼承了前人的觀念,並且把它發展成為系統的仁說。
什麼是仁?孔子在《論語》提到仁有一百餘處,涵義甚廣,但其基本涵義有二:一是愛人。他的弟子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問答說:"愛人"。《說文》有個解釋:"仁,親也,從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與人的關系,要友善相親,相互幫助。愛有差等。按孟子的說法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愛自己的親,然後普及到民,再推廣到物;是先已後人,先內後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這是一種從人"自然本性"出發的"仁愛差別"。
2、關於禮
仁的第二個涵義是克己復禮。在答復弟子顏淵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克己"是自覺地約束自己。"復禮"是一切言行要納於禮。這里強調的是人的道德自覺,人們通過克制自己,達到自覺守禮的境界,達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合於禮,這也就是仁的境界。
"禮"也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禮。不過,孔子則是從多方面進行論述的第一人。什麼是禮?禮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屬於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規定。《左傳》隱公十一年載:"禮,務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這是說,禮是治理和安定國家,鞏固國家的制度和維護社會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說禮是"王之大經也"(《左傳》昭公十五年),是進行統治的根本法規,治國之綱。因此,"壞國喪家亡人必失去其禮"(<禮記·禮運))。丟掉了禮,就要失去一切。可見孔子這里說的"禮"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二是禮儀上的規定,就是有關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喪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細節,按不同等級、身分,都有不同的禮儀規定,這叫"儀"。這里的"儀"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的具體形式。
孔子認為:禮和儀又是統一的,禮是根本的,儀是從屬的,儀是禮的"節文"或形式,或者說儀是用行動規范和禮節的形式來鞏固和體現社會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禮的實現既靠強制的力量,又靠習俗力量,是內外結合,所以禮又和樂相連。孔子,"克已復禮"實際上是主張建立如周朝一樣的"禮儀社會",即"秩序和制度社會"。
孔子主張禮仁結合,納仁於禮,用仁來充實禮。這是孔子的創新。"關於禮仁關系,他認為,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表現形式。仁是禮的最高境界,禮是實現仁的途徑。就仁和禮的本質來說,仁,歸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於血緣關系的人與人之間的仁愛關系;禮,主要是規范社會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注重仁和禮的結合,實質上是注重了人道與政治的結合,從而對周禮作了重大的修改。仁與禮並不矛盾,因為仁是內容,禮是形式,二者的結合,才是一種制度的完善。
3、關於德治主張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系,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實行德治的具體辦法:
1)重教化,輕刑罰。孔子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在滿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礎上,加強教化。在禮刑問題上,孔子主張禮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須慎用。認為寬猛相濟,政事才會諧和。寬猛結合,就是文武兩手並用,德治與刑治都要。
2)反對過度榨取,主張"使民也義"。義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過分,要適宜。
孔子看到了當時兩極分化、貧富懸殊過大的現實,認為這是造成社會不安、國家顛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來平均主義的經濟主張。他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
3)為政需正己。孔子認為要治國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所以孔子主張統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體力行的"君子",這樣,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會上行下效,自然就會政通民和國家得治。孔子對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舉賢才。與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聯系,他認為國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須舉賢任能,發現和提拔優秀人才,參與國事。關於賢才的標准,孔子認為應該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奮斗目標,要依據仁的精神和擁有高尚的品德,還要能善於憫熟地運用業務知識和技能。簡言之,賢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和治國才能。這是一個德才兼備標准。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4. 孔子的政治主張
孔子的政治主抄張其核心是「禮」與襲「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5.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張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張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禮治」、「人治」思想。
一、仁治:
「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論語》一書中講到「仁」有104處,君子107處。人與仁的概念,使用頻率是相當高的。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思是說所謂仁,就是人,親愛親人是最大的仁。
二、德治:
就是主張用「德治愛民」的思想治理國家。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環繞北極星那樣,心悅誠服的接受統治。
孔子的「德治」思想:
一是要求統治者必須減輕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削減苛捐雜稅,使人民得到寬和惠。
二是注重犯罪的經濟原因,認為盜竊的發生在於統治者的貪得無厭,百姓得不到好處而為,主張富民、裕民,先富後教,反對「不教而殺」。
三、禮治:
就是主張用「禮」的方式治理國家。孔子認為立身治國非有禮不可,在《論語》一書中有74處記載論禮。孔子說「為國以禮,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意思是禮是治理國家的法則,就像秤、繩墨、規矩一樣的重要;不以「禮」治國就如沒有耜(古代的農具,用於鋤地)而要耕地一樣。
四、人治:
在治國的問題上,孔子很重視統治者個人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提出為政在人。
孔子認為,在「禮治」下,各級貴族都有相對獨立的統治權,個人的作用比較突出;而要實行「德治」,又必須以有德者能居高位為前提,否則便不能發揮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別強調統治者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孔子認為,統治者能否以身作則關繫到國家的興衰問題,因而他不惜修正周禮的「親親」原則,主張讓非貴族出身的賢才也能參與國政。後人把這種主張叫做「人治」或「賢人政治」。
(5)孔子的政治理想擴展閱讀:
孔子提倡的「仁治」、「德治」、「禮治」、「人治」思想,在歷經古代、近代血脈承繼和修改完善後,已對中國的政治、倫理道德、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時隔2500年後的當代,仍保留著其它文化無法替代的作用,這是不容置疑的客觀事實。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個復雜而又完整的體系。他的仁政德治和禮治思想被多位學者繼承和發揚,進而形成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龐大系統。
孔子的政治思想經過後世繼承和發揚,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中華民族的政治觀念,並對東亞、東南亞、歐洲產生了影響。
孔子的政治思想不僅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政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就是在我們社會主義的今天,他的政治思想對當代的政治思想的提出和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意義。認真研究孔子的政治思想的現代意義,實現其思想的當代價值的轉換,是現代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
6. 孔子的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十分豐富。就個體講,有仁、義、禮、智、聖(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論,古人開出過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講的是「聖」端;董仲舒改為「信」端。
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3] 。
此外還有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參考資料:網路
7. 孔子的政治理想為什麼不能實現呢
孔子的思想對封建統治階級禁錮人們思想有利.
8.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
仁:「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禮:「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
政治思想和主張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願望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9.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什麼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中國政治思想史最偉大的人物,從孔子開始,中國政治思想進入了體系完備的時代。孔子對於中國政治思想貢獻在於,他系統地整理,繼承和豐富了以往的歷史遺產,創立了以仁禮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與弟子的言論集《論語》一書中,另外、孔子編定的"六經"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統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包括哲學、倫理、政治、教育、經濟、歷史、文學、美學等多方面的內容。他是通過"述"與"作"兩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獻作了系統的整理,編寫刪定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論語》。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體是仁禮學說,仁與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疇
1、關於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們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於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孔子繼承了前人的觀念,並且把它發展成為系統的仁說。
什麼是仁?孔子在《論語》提到仁有一百餘處,涵義甚廣,但其基本涵義有二:一是愛人。他的弟子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問答說:"愛人"。《說文》有個解釋:"仁,親也,從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與人的關系,要友善相親,相互幫助。愛有差等。按孟子的說法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愛自己的親,然後普及到民,再推廣到物;是先已後人,先內後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這是一種從人"自然本性"出發的"仁愛差別"。
2、關於禮
仁的第二個涵義是克己復禮。在答復弟子顏淵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克己"是自覺地約束自己。"復禮"是一切言行要納於禮。這里強調的是人的道德自覺,人們通過克制自己,達到自覺守禮的境界,達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合於禮,這也就是仁的境界。
"禮"也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禮。不過,孔子則是從多方面進行論述的第一人。什麼是禮?禮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屬於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規定。《左傳》隱公十一年載:"禮,務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這是說,禮是治理和安定國家,鞏固國家的制度和維護社會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說禮是"王之大經也"(《左傳》昭公十五年),是進行統治的根本法規,治國之綱。因此,"壞國喪家亡人必失去其禮"(<禮記·禮運))。丟掉了禮,就要失去一切。可見孔子這里說的"禮"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二是禮儀上的規定,就是有關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喪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細節,按不同等級、身分,都有不同的禮儀規定,這叫"儀"。這里的"儀"實際是"社會秩序和社會制度"的具體形式。
孔子認為:禮和儀又是統一的,禮是根本的,儀是從屬的,儀是禮的"節文"或形式,或者說儀是用行動規范和禮節的形式來鞏固和體現社會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禮的實現既靠強制的力量,又靠習俗力量,是內外結合,所以禮又和樂相連。孔子,"克已復禮"實際上是主張建立如周朝一樣的"禮儀社會",即"秩序和制度社會"。
孔子主張禮仁結合,納仁於禮,用仁來充實禮。這是孔子的創新。"關於禮仁關系,他認為,仁是禮的內在精神,禮是仁的表現形式。仁是禮的最高境界,禮是實現仁的途徑。就仁和禮的本質來說,仁,歸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於血緣關系的人與人之間的仁愛關系;禮,主要是規范社會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注重仁和禮的結合,實質上是注重了人道與政治的結合,從而對周禮作了重大的修改。仁與禮並不矛盾,因為仁是內容,禮是形式,二者的結合,才是一種制度的完善。
3、關於德治主張
同孔子的仁說和禮說相聯系,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實行德治的具體辦法:
1)重教化,輕刑罰。孔子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在滿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礎上,加強教化。在禮刑問題上,孔子主張禮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須慎用。認為寬猛相濟,政事才會諧和。寬猛結合,就是文武兩手並用,德治與刑治都要。
2)反對過度榨取,主張"使民也義"。義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過分,要適宜。
孔子看到了當時兩極分化、貧富懸殊過大的現實,認為這是造成社會不安、國家顛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來平均主義的經濟主張。他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
3)為政需正己。孔子認為要治國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所以孔子主張統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體力行的"君子",這樣,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會上行下效,自然就會政通民和國家得治。孔子對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舉賢才。與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聯系,他認為國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須舉賢任能,發現和提拔優秀人才,參與國事。關於賢才的標准,孔子認為應該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奮斗目標,要依據仁的精神和擁有高尚的品德,還要能善於憫熟地運用業務知識和技能。簡言之,賢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和治國才能。這是一個德才兼備標准。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資料來源:摘自張永東《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新評》
10.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哪些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1、正名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張。正名的目的在於維系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使人們有一定的規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種不可預期的狀態之中。很多人認為孔子希望能夠恢復西周的禮樂,也有一些人認為他只是以復古的名義鼓吹一種新的世界秩序。
2、德治。
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曾任掌刑罰的大司寇,他怎會不知道嚴刑峻罰立竿見影的效果呢?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無恥」的社會隱憂,所以才提倡用道德倫理來教化人民,徹底洗滌人心,激發人的善性,才是經世濟民的正途!
3、立信。
對於孔子而言,不僅是個人的美德,而且是一個基本的政治原則。子貢請教為政的要點,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0)孔子的政治理想擴展閱讀:
孔子政治思想的影響:
1、對政治的影響:孔子的政治學說的核心是「仁政」,其思想經過荀子完善,至西漢,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後,孔子思想成為歷代王朝的治國思想。
2、對社會的影響: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孝悌」「忠恕」等等倫理思想博大精深,對社會行為影響深遠。
3、對古代教育的影響:孔子打破了春秋時的教育壟斷,興辦私學。提出因材施教等教育觀念,成為「萬世師表」的聖人。
4、對亞洲和世界的影響:孔子思想對東北亞的韓國、日本影響深遠,西方思想家把孔子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看做是未來世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