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污染整治
A. 怎樣進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各類媒體大力宣傳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積極引導廣大農民摒棄陳規陋習,培養他們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強化他們的環保意識。
二是完善監管體系,強化落實目標責任。環保部門應不斷深入農村,檢查督促環保法規的落實情況以及環境監測、監察情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監督,建立環境報告制度,促進有關部門真正把環境管理和生產管理有機結合;在鄉、村、組三級建立鄉(鎮)長、村主任、組長負責的農村環保責任機制,細化任務,加強檢查,確保責任落實;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嚴格落實問責制,促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走上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三是加大綜合治理,全面開展環境整治。重點抓好水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固體廢棄物治理、人畜糞便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對污染和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全面落實農村環保「以獎促治」政策措施,率先針對重點流域、區域和問題突出地區開展集中整治,著力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如:清理積存垃圾和其他有礙觀瞻的雜物以及污水,重點治理農村亂堆亂放、亂搭亂建、亂倒亂流、亂種亂養、亂貼亂畫等「十亂」現象。
四是設立環治基金,建立環保長效機制。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的資金投入,並建議設立專項基金,重點解決所轄地區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處理。有條件的鄉鎮應該徵收垃圾處理費,設專(兼)職鄉村環衛人員,擔負一定范圍的保潔和環境衛生監督職責。同時,成立專門的農村基層環保管理機構,建立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從源頭上處理好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保護飲用水水源。要積極探索農村保潔有償收費制度,採取政府投、鄉鎮幫、村級為主的方式,確保農村環衛整治和保潔工作有經費保障
B. 如何治理農村面源污染
農村面源污染實際上既包括點源部分也有面源成分。
所說的點源部分實際上包括生活污水潑灑和生活垃圾堆放問題兩部分。
我國農村地區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很不完善,生活污水隨意潑灑的現象非常普遍,生活垃圾堆放也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在降水沖刷的條件下隨地表徑流匯入河道,成為面源污染的源頭。針對這部分問題,需要的更多的資金投入和公眾教育,一方面加強分散式源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採取切實可行的,易於被農民接受的技術方法。另一方面,規范生活垃圾的堆放和填埋技術,避免垃圾滲濾液和溢流液對環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面源部分的污染更為復雜,但是從源頭考慮比重最大的是養殖場和耕地污染。
養殖場所導致的面源污染主要來自家禽糞便,針對這一部分污染已經有很多研究,包括沼氣發電、歸田處理等等,但是還要從根本上控制養殖規模,合理評價糞便給周邊水體帶來的影響,做到污染可控(例如多少家禽產生多少糞便,周邊田地能夠容納的糞肥施用量等等)。我國規模化養殖對這方面做出的努力還十分有限。
田地化肥施用是另一大重要污染源,我國由於人口眾多,土地有限,良田比重更少,為了解決日益增多的人口壓力,糧食要保證足夠的產能。但是隨著耕地被開發為商業用地,更高的畝產規模成為了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當然還有轉基因)。更高的畝產規模意味著更多的化肥施用量。因此科學規范化學使用量,合理控制,減少化肥流失是當務之急。
如果指定一個農村面源污染控制的路線圖,應包括——重點污染源區的識別(CSA)——源頭控制措施——中途截留阻滯——末端技術防控。
重點源區識別指的就是識別對區域流失風險最大的地區進行重點防控,一般來說重點源區N、P的排放量能夠佔到流域總量的50%以上,而面積僅僅佔到了流域的20%以下,因此,重點區域優先控制既符合經濟利益又符合技術規程。重點源區的識別方法眾多,既可以採取簡便易行清單法(分析污染物排放放量,流失系數等,估算流失量)也可以採取較為復雜的模型分析法,後者要求數據較多,但是已經是歐美地區主要採用的方法,模型如SWAT,AGNPS等。
源頭控制,就是從污染物釋放源進行攔截,減少外排量,BMP措施中對這些方法做了詳細闡述,包括合理施肥,瓦管排水,蹬高耕種,條狀種植等等。
中途控制,就是指在面源污染匯聚過程中採取措施,包括生態溝技術,緩沖帶技術等等,但是從成本來說,要高於源頭調控。
末端控制是對污染物入河之前進行必要控制,包括生態駁岸,前置濕地等等。這部分措是受納水體的最後屏障,但成本會進一步提高。
綜上來說,農村面源污染控制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而不是簡簡單單技術手段能夠實現的。
C. 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有哪些方法
方法:
1、在主要路口以及村民住居集中的區域建造垃圾池和置放流動垃圾桶,方便村民生活垃圾回收,組織環衛工每日清運集中垃圾,確保環境衛生。
2、加強環保法制宣傳,提高農民環保意識環境保護重在全民參與,而在農村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環境保護法知之甚少。政府要通過組織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和活動,廣泛宣傳環保法律知識,讓農民掌握基本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加強鄉鎮幹部、鄉鎮企業負責人的環保教育,使鄉鎮領導幹部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使鄉鎮企業負責人明確責任,自覺減少、控制污染。
3、要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科學管理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考慮農村當地的生產和生活,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嚴格按照生態功能區或環境要素,劃分生產和生活區,對不同區域實行相應的環境標准並嚴格監管。合理布局工業企業,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統籌建設工業廢水、生活廢水集中處理系統和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保護農村飲用水質衛生安全和農村環境衛生。
4、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
污染原因: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工業向農村的迅速轉移,化肥、農葯的頻繁使用,已嚴重影響到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D. 農村為什麼要進行大規模的環境整治
現階段農村在大范圍內進行環境整治。對路道、河道、村莊、等進行全域整治管護。對村民原有的草垛、磚瓦堆、雜物、亂植種的作物蔓藤、枯藤、私拉亂拉的線路、各商家到處張貼的廣告等等進行全面整理或清理。甚至有些村民不理解,不予支持和配合,亦或引起了矛盾。如此大規模的環境整治管護為哪般?
在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今天,環境整治及長效管護是其後續發展進步的基石。只有今天夯實好社會發展的基礎,其後續發展才能更穩、更快、更好!
E. 怎樣治理農村環境污染
提倡標本兼治,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堅持防治結合、標本兼治的原則,結合地方實際,加強農村環境的綜合治理。強化鄉鎮企業的監督檢查,鞏固達標排放成果,對重點污染企業進行嚴密監控,對新建企業實行嚴格的環評審批。整治農村河溝池塘污染,保護村莊現有水源,發揮河溝池塘的自然環境凈化能力。 強化監督檢查,嚴懲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把環境保護各項政策落到實處。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監測和監管體系,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重要農產品產地等的環境監測。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防止產生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禁止不符合區域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在農村立項建設。堅持「執法從嚴,處罰從重」的原則,嚴懲環境違法行為。 堅持疏堵結合,健全治理長效機制。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清除農村衛生死角,建立長效保潔機制。開展以村莊綠化、河道凈化、衛生潔化為主題的「三化」活動。組織成立新農村建設委員會,具體負責對村莊環境整治進行長效管理,確保有人管事,有人辦事。健全環保責任制,實行環境保護轄區首長負責制,開展農村環境質量考核並納入年度目標考核,確保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實效。責編:王宇昂
F.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整治包括哪些內容
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項重要手段。
農村環境保護事關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村的和諧穩定。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不僅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任務,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充分利用宣傳教育陣地,運用各類媒體大力宣傳治理農村環境污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積極引導廣大農民摒棄陳規陋習,培養他們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強化他們的環保意識。
二是完善監管體系,強化落實目標責任。環保部門應不斷深入農村,檢查督促環保法規的落實情況以及環境監測、監察情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監督,建立環境報告制度,促進有關部門真正把環境管理和生產管理有機結合;在鄉、村、組三級建立鄉(鎮)長、村主任、組長負責的農村環保責任機制,細化任務,加強檢查,確保責任落實;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嚴格落實問責制,促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走上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三是加大綜合治理,全面開展環境整治。重點抓好水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固體廢棄物治理、人畜糞便污染治理和綜合利用,對污染和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全面落實農村環保「以獎促治」政策措施,率先針對重點流域、區域和問題突出地區開展集中整治,著力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如:清理積存垃圾和其他有礙觀瞻的雜物以及污水,重點治理農村亂堆亂放、亂搭亂建、亂倒亂流、亂種亂養、亂貼亂畫等「十亂」現象。
四是設立環治基金,建立環保長效機制。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的資金投入,並建議設立專項基金,重點解決所轄地區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處理。有條件的鄉鎮應該徵收垃圾處理費,設專(兼)職鄉村環衛人員,擔負一定范圍的保潔和環境衛生監督職責。同時,成立專門的農村基層環保管理機構,建立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從源頭上處理好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保護飲用水水源。要積極探索農村保潔有償收費制度,採取政府投、鄉鎮幫、村級為主的方式,確保農村環衛整治和保潔工作有經費保障。
G. 農村環境整治三要三不要的整治要是指什麼
一、要堅定信心不要怕艱難困苦
信心比黃金還珍貴,農村環境衛生由於長期的管理缺失,意識缺乏,資金缺少,前幾年,基本上處於一片混亂,無人問津,視而不見的狀態。2013年底,五團鎮是城步縣唯一一個「全市環境衛生十差鄉鎮」,河流中漂浮物成堆,街道上白色垃圾成片,村莊里到處都是垃圾小山包,不少的村一、二十年的垃圾都堆在眼皮底下,沒有進行過任何清理和處理,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其任務之重不言而喻,其難度之大亦可想而知。加之環境衛生上午搞好了不等於下午就搞好了,今天搞好了也不等於明天就搞好了,是一項時時得抓、天天得抓的工作,是一項鬆懈不得、松一篙則會退千尋的工作。面對這樣的大事、難事,該鎮黨政班子成員毫不動搖,團結一心,自2013年底到2014年初,該鎮連續七次召開黨政班子成員會議,專題研究部署環境衛生整治工作,終於統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識,樹立了信心,迅速拉開了五團鎮環境衛生大整治的序幕。
二、要捨得投入不要怕經費短缺
2014年至今,五團鎮政府已投資70餘萬元用於環境衛生的整治,修建了全縣第一個垃圾焚燒爐,租賃了垃圾填埋場,在集鎮范圍和重點區域安裝果皮垃圾箱120餘個,並購置了專用垃圾運輸車和灑水車,同時聘請7名環衛工人負責集鎮街道、江頭司街道、農貿市場、五團河道、政府機關等地的全天候清掃與保潔,僅2014年,就支付環衛工人工資近10萬元。全鎮16個村(居)投資100餘萬元,目前已修建垃圾池110餘個,安裝垃圾箱180餘個,聘請村衛生保潔員70餘名,保潔員人數少的也有3個左右,多的達6-8人,如木瓜村有8個,江頭司村、騰坪村都有6個。目前的財政形勢,鄉鎮和村級的工作經費都是十分短缺和相當困難的,面對環衛工作如此大的投入,確實壓力很大甚至難以支撐,但該鎮黨委、政府堅信車道山前必有路,千金散盡還復來,有錢得做,沒有錢也得做!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相信有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鄉鎮政府不會經費短缺,村支兩委也停不了擺。
三、要注重宣傳不要怕陳規陋習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政府是主導,群眾是主體。但目前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才剛剛起步,廣大群眾長期以來養成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完全改變過來,比如隨手丟垃圾,隨地吐痰,重自家衛生而輕周邊環境,靠臨時突擊而非自願堅持,更有甚者,認為是幫政府搞衛生,認為衛生應該由政府來搞,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些陳規陋習,歸根結底還得靠宣傳教育來解決。目前,該鎮已在馬路沿線、村莊要口安裝大型永久性環衛宣傳牌10餘塊,安裝小型鐵皮宣傳牌60餘塊,刷制牆體宣傳標語80餘條,張貼宣傳橫幅、標語1000餘條,基本上做到了環衛宣傳標語處處可以碰到,時時映入眼簾。2014年,該鎮還結合綜治民調工作,就環境衛生整治工作逐村召開了懇談會,印發倡議宣傳單3000餘份,發放相關的知識讀物2000餘冊,切實強化了群眾的愛衛意識,有效提高了群眾創衛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今年5月份,在全鎮范圍內開展了文明衛生家庭的評比,共評選出文明衛生家庭100戶,每戶獎勵200元並予以掛牌。在此基礎上,該鎮還在學校開設了環衛知識課,啟動了「小手拉大手」活動,並要求各村(居)每年至少組織村組幹部、黨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進行義務清掃垃圾兩次以上,如該鎮的木瓜村,2014年至今,已組織了五次義務清掃,效果很好。人是可以改變的,衛生習慣是可以養成的,通過這一年多時間的齊抓共管,廣大群眾隨地吐痰、隨手丟垃圾的明顯少了,特別是隨意往河裡倒垃圾的基本上沒有了,確實有改變、有進步。該鎮相信在環衛宣傳教育上,只要做到持之以恆,鍥而不舍,定能逐步在全社會形成人人講衛生、個個愛清潔的良好風氣。
H. 政府在治理當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存在哪些問題
問題很多,簡要的描述一下吧。
部分農村污染類型多樣、影響面大,極易造成土壤、水體二次污染。污染下鄉的垃圾,既有生活垃圾,也有工業垃圾、建築垃圾。這不僅極易造成河流、土壤、地下水污染,也極大地增加了癌症等疾病的發病風險。
近年來,我國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然而,多地基層幹部反映,與城市治污相比,農村環保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城鄉二元、監管力量單薄、環保規劃滯後、治污投入欠賬大等問題,稀釋綜合整治成效,使農村垃圾圍村易發。
首先,污染下鄉不分晝夜、明排暗倒防不勝防,而且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投訴成功概率小。環境違法行為很難取證。
其次,農村環保治理非常薄弱難成合力。一方面,環保治理的城鄉二元結構客觀存在。另一方面,農村環保「九龍治水」,難以形成監管合力。垃圾下鄉治理比較滯後,僅就農村生活垃圾而言,牽頭治理部門有的是住建局,有的是環保局,有的是農業局,有的是城管局,有的則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不清,力度不足。
最後,農村環保設備閑置現象突出,運轉困難。近些年來,由於經費緊缺,垃圾清運車停在鄉鎮政府大院里成了擺設,偶爾搞衛生大掃除時才會用。部分地區由於缺乏專業清潔力量,垃圾裝進垃圾箱容易掏出來難,部分農村群眾仍將垃圾傾倒在房前屋後的坑塘和河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