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滇池
❶ 保護滇池的相關資料
滇池,我們的母親湖。保護滇池、治理滇池污染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構內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容要求,是現代新昆明建設的一項重大系統工程,關繫到全面提高現代新昆明的環境質量,關繫到昆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關繫到雲南省和昆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長期以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昆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關心滇池污染治理工作。 今年以來,昆明市人大緊緊圍繞現代新昆明建設的重點,從昆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著眼,充分發揮人大的職能作用,切實加強對滇池污染治理工作的監督視察。市人大主任、副主任帶隊,先後幾次組織人大代表視察滇池污染治理情況。作為昆明市人大代表,筆者參加市人大視察組視察了幾個污水處理廠和滇池治理重點工程之後,就當前滇池污染治理的進展情況、取得的成果和滇池污染治理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
❷ 如何保護滇池
保護滇池的方法:
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滇池流域資源,防治污染,改善生態,加強水污染防治工作,保護和改善水質。滇池水資源應當實行科學管理,在加強保護和治理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滇池的原則是:全面規劃,統一管理,嚴格執法,綜合整治,合理利用,協調發展。實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❸ 滇池治理六大工程是什麼
環湖截污:以清污分流為重點,強化城市排水管網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要配套脫氮、除磷工藝,達到一級A排放標准。 環湖生態:要在滇池沿湖開展退塘、退田、退房、還湖、還濕地、還林的「三退三還」工作。 河道治理:以主要入滇河道——盤龍江全面治理為中心,在「十一五」期間,完成14條主要河道截污及水環境治理。 底泥疏浚:近期,以草海污染底泥疏浚為重點。8月底完成污染底泥堆場用地的收儲工作。年內啟動滇池污染底泥疏浚及處置二期工程。 水源地保護:今年主要突出松華壩水源保護。年內開展冷水河、牧羊河等主要污染物減污示範工程。確保到2010年,流域內主要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7%。 外流域引水:堅持開源節流並舉,加強節約用水和污水再生利用。
滿意請採納
❹ 滇池治理
治理措施
實施環湖截污和交通工程
環湖截污工程包括分片區截污、河道截污、集鎮及村莊截污、乾渠(管)截污四個層次推進截污工作。在全力抓好以滇池北岸工程為核心的片區截污和以盤龍江水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的河道截污的同時,著力推進環湖乾渠(管)截污以及環湖公路項目建設,以形成環滇池截污的最後一道屏障,構築環湖截污線107公里,將最大限度地截流片區點源、城市面源、農村面源污水,截留率分別達到90%、50%、30%,送至污水處理廠和雨水處理站處理後,通過環湖濕地進入滇池,從而有效削減入湖污染物。環湖截污乾渠投資估算54.55億元,目前東岸截污乾渠已經開工,南岸乾渠截污已經完成工程初步設計,西岸和北岸干管截污完善工程正在開展可行性研究。
實施外流域引水及節水工程
滇池屬半封閉寬淺型高原湖泊,主要依靠城市排水和雨季徑流水補充,水體置換及循環周期長,自凈能力極差。通過從外流域引水入湖加快水循環的方式促進滇池水生生態環境恢復,是治理滇池的關鍵措施。經過深入研究論證,確定了從曲靖市牛欄江引水補充滇池生態用水的方案。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規劃靜態總投資76.44億元,施工工期為4年。目前,關鍵性工程—德澤水庫已增加列入全國「十一五」水庫建設規劃;工程規劃和項目建議書已通過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審查。牛欄江為金沙江中游的一條支流,從昆明市嵩明縣發源,流經曲靖、昭通進入金沙江,總長440公里,多年平均來水量17億立方米,水質年平均優於Ⅲ類。實施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具有多方面的綜合效益:一是增加滇池生態環境水量,使滇池水體置換周期縮短一半;二是增加昆明城市供水水源,有效緩解昆明城市用水緊張局面外流域調水補給,增強水動力。
實施入湖河道整治工程
開展29條主要入湖河道及90條支流的截污、清淤、生態修復等綜合整治,目前,已完成7條河道的全面整治,其餘的正在開展綜合整治,河道污染程度有所減輕。
實施農業農村面源治理工程。在生活居住區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建立農村垃圾「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置」的運轉機制。滇池流域全面禁止和限制規模畜禽養殖,已關閉養殖戶3.46萬戶,遷出禁養畜禽520餘萬頭,有效削減了入湖污染負荷。
實施生態修復與建設工程
滇池環湖生態建設的范圍為界樁後延100米以內的區域,約33.3平方公里,全面開展滇池湖濱「四退三還」工程。通過實施「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實現「還湖、還濕地、還林」,規劃建設湖濱生態總面積為5萬畝。截至2009年6月底,已完成「退塘、退田」3.1萬畝,建設湖濱生態2.8萬畝,其中濕地1.7萬畝,生態林1.1萬畝,滇池沿湖各縣(區)「退人退房」工作共完成退人1250餘人,退房7.8萬平方米,滇池濕地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實施生態清淤工程
滇池污染底泥疏挖及處置二期工程是《滇池治理「十五」計劃》確定的項目,結轉到「十一五」期間實施。該項目主要內容包括底泥疏浚、底泥堆場建設、堆場余水處理、堆場復耕等。疏浚水域面積441萬平方米,底泥疏浚工程量343萬立方米。在底泥淤積嚴重的區域,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生態清淤,削減內污染源,在一期疏浚的基礎上,已開工實施二期疏浚工程,共疏浚底泥近1000萬立方米。目前已開展污染底泥處置工程,同時污染底泥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年5月底,滇池治理累計安排資金96.42億元(中央資金21億元,地方配套57.34億元,其他方式18.08億元)。其中,「十一五」前3年安排33.8億元(中央資金8.1億元,地方配套22.8億元,國外貸款2.9億元)。
據我了解 每年的投入量應該是2億
❺ 滇池治理為什麼沒有成效
看到大理洱海沒? 還有程海,河邊有沙灘,可以有自我去污功能,得有個坡度,自然坡度!滇池。。。周圍都是水泥圍著,靠人工難嘍。
當年圍湖建地的時候就已經毀了滇池啦!!
❻ 造成滇池污染的原因是什麼
滇池的污染原因:滇池的污染加重是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雙重作用造成的。
自然原因:
(1)、滇池由落陷構造形成,距今已有340萬年漫長演化歷史了,按湖泊的發展規律,目前正處於湖底升高,湖盆變淺湖,面積變小的老年化階段,老化速度很快目前的滇池面積僅為古滇池的25%,蓄水量更是古滇池的1.9%,滇池已演化成半封閉的湖泊由於胡水置換周期過長,湖流緩慢,造成物質循環不通暢,出入不平衡自凈能力有限,大量沉澱的污染物堆積於湖底間,從而形成了大量的內污染。
(2)、滇池位於昆明城區的下游,是昆明城區的最低地帶,從而不幸成為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地,再有就是滇池流域的雨季集中在2—5月份,因為長下大雨或暴雨,一場大雨都將地面上的污水和污物全都帶進滇池。加重了滇池的污染。而滇池又是處在昆明的下游,幾乎容納量所有的廢水。
人為原因:
(1)、由於人們對滇池流域的不合理開發利用,致使滇池老化其流域的水土流失嚴重,植被覆蓋率生物量,以及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不僅水生植被面積大大縮小,且物種多樣性亦顯著下降。耐污染植物增加,浮游植物異常增殖,水華大面積發生,破壞了滇池的生態平衡,加劇了滇池的富營養化。
(2)、人口大幅度的增長與水資源短缺,由於近年來雲南旅遊業的發展,到此旅遊的旅客大幅度增加,同時昆明城發展迅速,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給滇池的治理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❼ 國家花了多少錢治滇池
滇池污染是一個令人揪心的話題。為了凈化這五百里滇池的渾濁波濤,回當地ZF迄今已投入滇池答污染治理的經費突破了40億元。這些來自中央、地方ZF的款項和世界銀行的貸款雖然有效地緩解了滇池生態環境的惡化,卻未完全根治滇池污染。
❽ 滇池的治理開發
元初賽典赤來雲南時,滇池一方面湖面縮小,水位下降至1892米左右;另一方面又常常泛濫成災。賽典赤考察昆明山川地貌和歷次洪災後得知:水患的主要原因是流入滇池的河道及出水口——海口與流出河道淤塞,導致水流不暢,江水及滇池水位升高造成的。為徹底解決災患,賽典赤對流入滇池的盤龍江等六條河流作了疏浚,對滇池的出水口——海口與螳螂川河道進行疏通拓寬,以泄滇池之水,使出入水量保持相對平衡。又在昆明北部建松花壩水庫以攔洪蓄水。還把盤龍江水分流入金汁河,既增強了泄洪作用也擴大了灌溉面積。治理滇池工程浩大,耗時3年,到至元十五年(1278年)始告結束。工程完工後一年,為昆明人造福的賽典赤因積勞成疾而病逝。賽典赤對滇池的治理,順應了滇池流域的水循環要求,改善了農田水利條件,推動了農業的發展,保護了中慶城,為昆明城隨後的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明弘治十四年,官府無法再與滇池敷衍,只得組織「軍民卒數萬人挖滇池,遇石則焚而鑿之,於是水落數丈,得池畔腴田數千頃,夷漢利之。」(《滇史·雲南志》)這次疏浚河道,增加了千頃田地,又付出了縮小同等滇池水域的代價,這一時期的滇池面積已縮小為350平方公里。清朝為了治澇,先後疏挖海口河、盤龍江等河道10多次,其中以雍正九年即1731年工程最大,除加高了盤龍江等部分河堤外,還把梗塞在海口河中的牛舌灘、牛舌洲和老埂挖掉,使湖水得以直泄,滇池水位下降後又造田1萬3千多公頃。乾隆在位的幾十年間有黃士傑寫下了《昆明海口圖說》、《雲南省城六河圖說》,徐蹈寫了《晉寧水利論》等專著,提出新的治理滇池的理論和方案。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昆明水利局曾組織修挖昆明河道27處,1940年又挖掘盤龍江淤泥,培土護岸。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2月在松花閘上游約7千米處建混凝土重力壩,名谷昌壩,對昆明地區防洪抗旱起了較大的作用,「免除乾旱澇者二萬二、三千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昆明的水患仍然未消除。1950年至1953年,政府先後動員市民義務勞動,疏浚盤龍江,築成部分石堤。1957年9月兩次暴雨,盤龍江超過歷史最高水位,淹田地萬余畝(《昆明市志長編》)。經政府組織了10萬軍民堵塞決口,加固河堤,奮戰3天,才排除險情。1958年至1959年又改建盤龍江上橋梁的橋孔,疏浚盤龍江河道。1959年又在松花閘原址加高了攔河壩,增大了水庫面積,谷昌壩被淹沒在松花壩水庫里。
1966年至1967年又將盤龍江部分河道改直,加砌河堤和石護坡。在江上建機械閘門、排澇泵站。又在玉帶河頭設啟閉閘,分流盤龍江洪水。經不斷治理,到1988年之後盤龍江的水患終於得到徹底治理,盤龍江是流入滇池的主要江河,這使滇池的壓力也大大獲得緩解。
20世紀七十年代前後國內一些省掀起了圍湖造田的熱潮。中國是個人均耕地面積較少的國家,各地想增加幾萬畝良田,其主觀願望也無可指責,然而當時大部分人缺乏生態環保意識,昆明也步其後塵,跟著做了蠢事,發起了「以糧為綱」,向滇池要糧的「圍海造田」運動,廣泛發動群眾日夜奮戰,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填去了草海約20平方公里水域。從此滇池調節昆明氣侯的功能被打了折扣,後來發現這些新造的田並不適宜栽種,在這里辦的農場連年虧損,1980年後這片新大陸部分退田還湖,其餘另作他用。
海口閘,始建於清道光年間,自20世紀60年代改建使用至今,水閘已運行了50年。由於年代較久,各項設施均顯老化,多數設備已遠遠超出使用年限,水閘安全運行存在嚴重隱患。對此,省發改委、省水利廳要求開工重建海口閘,徹底消除安全隱患。海口閘工程在現有閘址上游約500米處,建設6孔、單孔凈寬17.4米的水下閘門,閘上設檢修橋,順流左岸建管理房,拆除老閘,並對新老閘之間連接段進行護岸。其中,整個工程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完成順流左岸4孔閘門以及管理房主體建設;第二階段完成右岸2孔閘門以及老閘與新閘連接段護岸建設,老閘拆除。2014年6月16日,海口閘投入試運行。隨後,海口閘附屬工程也有序推進。目前,海口閘附屬工程中管理區的綠化工程、防汛公路、老閘拆除工作已基本完成,老閘與新閘間連接段護岸建設,配電工程閘門的燈光亮化等附屬工程也已基本完工。
民國時期開始用滇池水源發電,興建工業,建立電力和機械抽水站,開通輪船航線,使滇池的開發利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湖電力排灌抽水站發展到400多座、裝機600多台,灌溉農田23. 2萬畝,加上1991年新建的盤龍江5級泵站,灌溉面積達到30多萬畝,年農業抽水量1.8億立方米,占昆明地區農業用水的1/4。1950年後工業迅速發展,印染、造紙、化工、電力、冶煉等耗水大的工業均建在環湖地區,加上供城市和近郊生產生活用水,年取滇池水量1.5億立方米(不包括循環水量),滇池環湖與下游用水的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經濟效益顯著;滇池漁業由60年代前的單純捕撈發展到自然繁殖與人工放養結合,年產量由解放前不到100噸,發展到8000~10000噸,為昆明全市水產品產量的80~90%。清以前滇池航道是昆明的主要運輸線,由於陸上交通的發展,滇池航運日益衰退。旅遊業日益發展,經濟效益日益增長。
❾ 滇池的污染原因及治理
滇池的污染主要是兩方面原因:1.人類的活動使得大量污染物排入 滇池的支流回中最終匯聚到答滇池
2.滇池屬於內陸湖 湖水的更新相對加長 由於蒸發作用水體不斷濃縮一但有污染物排入滇池就很難排出
治理 現在滇池的治理主要通過:1.控制污染物向附近水體的排入 2.對滇池進行強化處理 藉助水生植物進行水體凈化 最近許多環保機構及公司正在對滇池進行治理 主要通過 可控性水葫蘆種植進行水體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