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生態治理英文

生態治理英文

發布時間: 2021-01-28 22:41:17

『壹』 綠色環保的英文怎麼說

一、綠色環保的英文是: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二、protection的音標:英 [prəˈtekʃn]、美 [prəˈtɛkʃən]

三、protection釋義:

n.保護;護照;[經]保護貿易制,保護政策;(向歹徒繳納的)保護費

.

他們在一些士兵的護衛下旅行。

四、protection的相關短語:

1、fford〔give〕 protection 給予保護

2、demand〔seek〕protection 要求〔尋求〕保護

3、gain〔get〕 protection 得到保護

4、need〔require〕 protection 需要保護

5、offer〔provide〕 protection 提供保護

(1)生態治理英文擴展閱讀:

詞義辨析:

protection, cover, refuge, shelter

這組詞都是指一處保護某人使不受襲擊或傷害的地方,但含義有所不同:cover的意思是「隱蔽物」「躲避處」,是把事物隱藏起來以確保安全的保護物,它既可指野生動物找到的樹叢等天然的躲避處,也可指阻擋襲擊的物體、房屋等;

protection的意思是「保護物」「保護」,在這組詞中,它的詞義最籠統,用途最廣,可指任何阻擋傷害或破壞的事物; refuge和shelter都用以指無家可歸的人能夠得到照顧和施捨的地方。例如:

Take cover in the barn as soon as you hear gun fire.

一聽見槍聲就躲進谷倉里吧。

A strong defence system offers protection from sudden attack by the enemy.

堅固的防禦系統提供保護以防備敵人 的突襲。

The trees formed a shelter over our heads.

這些樹成為我們的庇護所。

He has found a refuge.

他已找到一個避難所。

『貳』 生態環境 英語論文

談談環保與科技

一、超越傳統工業科技

人類有別於其它動物的特徵之一,就是人類能創造和使用工具,還能用特殊的文字元號去解釋自然。就是說,人類比其它動物更具有一種科技能力。藉助這種能力,人類才能創造出大自然中本不存在的東西――人類文明。

科技在不斷演化,人類文明也在不斷演化。一萬年前,在人口資源的壓力下,人類由漁獵採集文明向傳統農耕文明轉型。傳統農耕文明經歷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青銅時代,中國的商朝和西周王朝屬青銅時代。第二個階段是黑鐵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屬黑鐵時代。隨著鐵冶煉和鑄造技術的普及,傳統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因適應不了新生產力的要求而開始崩潰。直到秦王朝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一個「鐵農具+小農經濟+君主官僚制+儒道法意識形態」的中華文明得以成型。農耕文明一萬年以來雖有各種自然災害和戰爭,但人類總的來說是穩定和安全的,因為當時的科技主流順應了自然法則。傳統的農耕文明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能力是有限的,對大自然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他們敬畏自然。中國四千年前的夏朝,規定春天不準砍伐樹木,夏天不準捕魚,不準捕殺幼獸和獲取鳥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據氣候節令,嚴格規定了打獵、捕鳥、捕魚、砍伐樹木、燒荒的時間;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採集剛剛發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獸,禁止毒殺魚鱉。中國歷朝歷代,皆有對環境保護的明確法規與禁令。中國歷代農民,都知道「取之於地用之於地」的道理,從土地上生產出來的桔桿,消費食物後的糞便,都作為農家肥再還到土地,保持了土地能量的循環使用,中國耕地經幾千年而不退化。農民砍伐山林薪柴,也是控制在有限的范圍內,使村莊周圍的燃料能永續利用。中國人口的膨脹也帶來了周期性戰爭,而周期性的戰爭又將人口壓縮回到自然資源的邊界之內。世上任何科技系統,都應該限定在一定的資源范圍內,支撐起特定的人口和文明形態。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科技,從來沒超出人力畜力和鐵制農具的范圍。人們自覺地根據耕地、山林草澤和水的資源總量,來安排自己的生產和生活。由於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自我調節的、可持續利用的生存智慧,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因此延綿至今。

西方近代以牛頓力學、紡紗機、蒸氣機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人類脫離農耕文明,迅速奔向了傳統工業文明。與傳統農耕文明相比,傳統工業文明通過全新的科技手段開發了更多的礦產資源,集約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帶來了人類財富和人口總量的膨脹,形成了一個以擴大物質消費為根本導向的社會。僅上世紀100年來所消耗的能源總量就遠遠超過人類幾千年消耗量的總和。傳統工業文明大量開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污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無限擴散,終於將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逼了出來。人類終於深切感受到地球資源和環境的有限。所謂的現代化進程,就是將自然資源轉化成可用財富的進程,所謂的現代化社會,就是人均資源消耗高、排污量大的社會。由於人口增加,由於物慾橫流,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需要,人均資源消耗量直線上升。以水為例,公元前每人每天耗水12升,中世紀約20至40升,18世紀增加到60升,而現在,發達國家的人均每天耗水量達500-600升。據有關材料統計,工業化國家每創造100美元的收入,約需要300公斤的自然資源,人均每年需要45000-85000公斤自然資源。中國如果要達到工業化國家的人均消耗水平,比如13億中國人都將自行車換成汽車,那就不是2003年每天消耗546萬桶石油的水平,而要變成每天消耗8100萬桶,遠遠超過世界目前石油消耗總量,地球上有這么多資源供我們消耗嗎?我們有能力對因此而產生的大量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嗎?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因為全面承襲了西方傳統工業的發展模式,更是因為中國對本土能源的過度消耗。從1990年到2001年10年間,中國石油消費量增長100%(從1.18億噸到2.35億噸),天然氣增長92%(從114億立方米到277億立方米),鋼增長143%(從0.67億噸到1.63億噸),銅增長189%(從72. 9萬噸到211萬噸),鋁增長380%(從72.4萬噸到354.5萬噸)、鋅增長311%(從36.9萬噸到152.3萬噸)、十種有色金屬增長276%(從217萬噸到816萬噸)。人們在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而興奮的同時,往往會忘記這些成績背後的資源消耗、垃圾成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世界上的一切成功都是有成本的。有人算過,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中國的現代化需要有12個地球的資源來支撐。如果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得把地球全部吃空才能現代化。道理再清楚不過,中國本來就人多地少,資源稀缺,而傳統過時的工業科技卻又偏偏指向了稀缺性和污染性資源,這種科技具有不可持續性。誰繼續走傳統工業文明之路,誰就走上了不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因此,我們必須探索新的、可持續的生態科技之路。

二、走向新的生態科技

在全球資源環境壓力下,發達國家早已全力發展新能源和循環經濟。我曾在《可持續發展與文明轉型》一文中說,發達國家新能源的開發(氫能、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豐裕能源)和循環經濟的發展(資源的循環可再生利用,零垃圾與零排放)正將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新的轉型階段。誰最早轉型成功,誰就是未來的主人。轉型的關鍵在於探索「生態科技之路」。新能源和循環經濟即是生態科技之路的核心。

從現有能源結構看,工業經濟目前的化石燃料如石油、煤、天然氣等都不能回收,燃燒後就消失了。更何況石油、天然氣的儲量僅夠人類再使用40―50年。世界各國對此高度重視。美國一邊在伊拉克打仗以保障石油的安全,一邊全力發展新能源。今年初,美國總統布希在《國情咨文》中說:「我提議撥款12億美元作為研究資金,使美國在製造無污染的氫燃料汽車方面領先全世界……我們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正在努力克服障礙,以便使這種汽車能早日從實驗室走進商品展覽室,而今天誕生的嬰兒將會成為未來駕駛第一輛氫動力無污染汽車的人。請大家和我一起加入這個重要的創新行動,把我們的空氣變得更加清潔,讓我們的國家減少對其他國家能源的依賴。」布希要求在2040年用新能源替代石油進口。為什麼偏偏要求到2040年呢?因為全球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僅為1400多億噸,按目前產量,靜態保障年限正好只有40年。如果沒有發現新的大油田,到2040年時世界已沒有石油供應美國。眾所周知,美國人口只佔世界5%,卻消耗著世界能源總量的30%,但美國仍對自己的能源未來充滿擔擾而大張旗鼓地開發新能源,確令人深思。1980年,美國第一架太陽能飛機上天。1995年,美國政府頒發「綠色化學挑戰獎」以鼓勵綠色科技發明者。2002年,美國10輛太陽能驅動的汽車無聲開動。過去的四年中,太陽能和風能連續以40%的速度增長。風力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能源,從1995年到2002年增長了6倍,從4800兆瓦特到31100兆瓦特。世界上現在的風力機組發電總量,已可滿足4000萬歐洲人的家庭需要。

從循環經濟看,工業經濟中的有些資源在使用過程中本身並不會消失,如鐵、銅、鋁等等。這樣的資源只能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來解決,使它們永遠處於循環利用之中。幾百年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丟棄的傳統工業發展模式,曾是實現經濟增長最簡單有效的方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環境的惡化和環境運動的發展,隨著資源成本的逐步攀升,逼使一些企業開始追求一種建立在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綜合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都可經過處理後再以資源的形式重新進入生產流程。這便是循環經濟。丹麥取締了燃煤能源工廠和一次性飲料生產線,首都哥本哈根32%的交通使用自行車。日本的《家電循環法》,使上百萬台舊家電變廢為寶;《汽車循環法案》使幾百萬噸舊汽車變廢為寶;《建設循環法》使幾千萬噸建設工地廢棄物變廢為寶。日本還計劃到2010年把垃圾掩埋量將從現在的7400萬噸/年減少到3700萬噸/年,到2050年計劃減少到370萬噸/年,最終達到「零垃圾」目標。

我們同時也注意到,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新能源和循環經濟的技術皆有突破性進展,為什麼迄今仍沒有全面普及開來呢?這是由於傳統能源與工業集團的阻撓,西方各政黨受到強力制約。新能源和循環經濟技術一旦普及,將對原有利益格局帶來巨大沖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控制全球石油貿易的幾大石油公司,盡管研製氫能與太陽能最有積極性,但他們為了現有的利益,將這些科研成果封鎖在自己的試驗室中,以知識產權的名義限制轉讓,特別是限制向發展中國家轉讓。他們既要佔盡現有石油利益格局下的好處,又要為石油枯竭時代的到來而「未雨綢繆」。在最後一滴石油沒有被用干以前,新能源技術就難以真正普及。當然,由於規模限制,新能源和循環經濟技術產品的成本也很高,也是普及受阻的另一原因。因此說,新能源和循環經濟的普及,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制度和利益問題。但反過來說,別的國家發展新能源和循環經濟早一天晚一天問題不大,惟獨中國不成。因為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容量已到支撐的極限,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新能源使用成為惟一可行之路。代價再高,成本再大,我們都得走。

集中資源干大事,正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什麼是中華民族長遠的根本利益,我們要認清楚。面對眼前的能源和環境壓力,我們少搞一些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少修一些對生態不利的大壩,少建一些怨聲載道的豪華辦公樓,少投資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項目(如石油汽車),就可以積攢下辦大事的錢。我們應充分發揮政府綠色引導和綠色控制的能力,打破一些權力部門和企業的壟斷私利,將政府財政大規模投向新能源開發和循環經濟,將政府的系列優惠政策去鼓勵新能源開發與循環經濟。在美國,每購買一輛使用新能源的汽車可減免聯邦稅2000美元;在丹麥,強有力的稅收政策鼓勵人們以風力發電。這便是我國未來綠色稅收與綠色貸款的參照樣本。新能源技術的使用,雖短期成本巨大,長期將占盡優勢。政府應當積極支持那些走在生態科技前列的企業,使它們逐漸成為中國企業的主流,因為生態科技的主體是企業。政府還應當針對那些迫在眉捷的生態科技難題迅速推進,如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技術系統,如保障人體健康的污染防治技術,如大面積生態退化的修復技術,如區域污染治理的綜合技術,如生態監測預警的科技系統等等。政府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要更多地抓好公共事務管理;在抓好公共事務管理的同時,要抓一些關系國家民族未來成敗的大事。這些大事,暫時無利可圖但關系國計民生,是政府真正的義務。

中國本來就是在傳統工業文明的遲到者。遲到就要挨打。1840年到1949年之間,中國受盡列強欺凌,內部也混亂不已。如今,我們不能在生態工業文明的路上再次落後,否則那心酸的大刀對火炮的歷史仍會重演。試想,如果別人用的是太陽能飛機與氫能汽車,我們的飛機與汽車仍是用日趨枯竭而污染環境的石油,這樣的國力如何與人家競爭?發達國家如果在能源結構和循環經濟科技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從而決定放棄舊的工業經濟科技轉向全新的生態經濟科技,那我們多年以極高環境成本所取得的經濟成就統統將成為笑話。有人將傳統工業文明稱之為「從搖籃到墳墓的文明」,因為傳統工業文明把自然這個生命搖籃變成了生命的墳墓。又有人將新出現的生態工業文明稱之為「從墳墓到搖籃的文明」,因為它拋棄了與自然對抗的科技形式,採取了與自然和諧的科技形式,從而打開了更豐裕更和諧的時代。一定的科技系統,指向一定的資源范圍。傳統工業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續的資源范圍,而生態工業文明科技則指向豐裕、清潔、可永續利用的資源范圍。圍繞循環經濟與新能源開發,構建中國的新倫理、新制度、新文化,使中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管理方式日趨生態化,這才是我們中國未來真正可持續的現代化。為了對中華民族負責,為了對人類負責,為了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人類科技必須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科技模式,人類科技必須發展生態工業文明的科技模式。這是一項共同的事業,這是一項艱難的事業,我們這代人不得不承擔起來。
回答者:w4136 - 助理 二級 1-2 16:34
保護生態環境,創設綠色校園
塘市小學 徐柏青
環保事業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少年兒童環保意識關系人類未來的前途,幫助他們從小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進入二十一世紀,為了使環保教育有新的起色,在環境教育中做出應有的貢獻,學校決定自加壓力,創建綠色校園。2003年1月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創建綠色學校領導小組,並制定綠色學校創建計劃,同時任命環保監督員負責實施創建計劃。認真組織師生開展了有關環境教育的學習和活動,並認真進行收集、整理、保存資料,力求達到"徐州市綠色學校評估標准"。
培養少年兒童認識自然,珍惜資源,善待地球的環境意識和道德行為,幫助他們從小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是我們創建綠色學校的宗旨,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綠色校園是我們的綠色行為。
一、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
本著「處處有教育」的思想,利用春季大好時機,調整花木布局,搞好學校綠化、美化工作,創設文化氛圍,使學生從中了解花木具有消除和抵抗污染的特性,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自覺性。製作宣傳標語,規范師生綠色行為。嚴格執行檢查監督制度,搞好環境保護工作,創設美麗清新的校園環境,形成環境教育氛圍。

二、認真搞好環保培訓工作。
為了使廣大教師掌握環保知識,提高業務工作能力,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學校領導組織教師開展有關環境教育學習和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環境教育能力。學校訂閱了4份有關環境的報刊,為師生提供了學習資料。有利於教師搞好環境教育工作。
三、認真做好環境教育工作。
通過學校宣傳欄、班級板報、廣播語、國旗下講話、班隊會、家長會等,面向全體師生、學生家長及社會進行宣傳教育,使綠色教育在家庭、社區紮根、開花、結果。
四、認真做好課內教育。
1、各學科認真進行滲透教育,把環保教育,寓於教學之中。教師能夠著力挖掘教材中的環保素材,結合實際生活,做好環境教育工作。
2、認真上好環境教育課。學校每周二晨會課安排環保教育課程。教師能夠做到三有:有教材、有計劃、有備課,有考核。上好每一節環境教育課,使學生初步掌握環保知識,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3、充分利用環保日,通過國旗下講話對全體師生進行環保教育。要求每班每學期最少進行兩次環境教育專題或滲透教育。
4、認真開展環保教育教學研究。每學期各年級教思品、自然、社會、環境教育、勞動的教師,認真開展"三個一"活動,寫一篇教案,上一堂環境教育研討課,總結經驗,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身的環境教育水平。
五、認真組織課外實踐活動。
1、各班都以班為單位成立環保小組,都有相應的活動內容及輔導教師,能夠定期搞好環保活動。
2、認真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綠化、美化、凈化校園勞動。積極開展「築起一片綠色天地」活動。定期綠化除草,翻地鬆土,防澇抗旱,修剪花木等護綠活動。在凈化校園方面,師生開展"身邊無廢物"活動,及時清除衛生死角,做到身邊三無:無紙屑、無果皮、無包裝物。
3、認真組織學生參加社區環保宣傳、調查、監督活動。
(1)、組織學生對附近街道、村莊張貼宣傳標語,宣傳綠色行為。
(2)、組織學生對家鄉的河進行水質調查,尋找污染源,並寫出調查報告。
4、認真組織學生開展專題教育活動。
充分利用重大環保節日開展各種活動對師生進行環境教育,培養師生保護生態環境的光榮感、責任感、使命感。
(1)、3月12日,植樹節。每年都要組織師生進行植樹綠化勞動,調整花木布局。並開展「我與小樹同成長,為家鄉添新綠」和「節約零花錢,我為環保作貢獻」等活動。
(2)、4月22日,地球日。少先隊開展了"熱愛我們的地球媽媽"的主題隊會活動,並向全體師生宣講「只有一個地球」教育活動,使廣大師生進一步樹立環保意識。
(3)、6月5日,環境日。少先隊開展了保護環境的專題活動,並向全體師生宣講環境保護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使師生進一步明確環保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4)、9月11日-21日開展了「保護環境,熱愛地球」的系列活動,使學生的環保意識更加濃厚。
5、進行垃圾分類處理。
開展回收廢電池,減少污染,變廢為寶,節約資源活動。
6、收集信息,整理資料。
組織師生查閱報刊,收集信息資料,了解環保信息,掌握環保知識,並製作小報,向社會宣傳。
環境保護是一項長遠而意義深刻的大事,是學校環境教育永恆的主題。我們將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恆搞好環境教育工作,我們以「教育每個孩子,影響每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為目的,為實現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自己再線翻譯把

『叄』 求有關環境保護的英文單詞

21世紀議程 Agenda 21 (the 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adopted by governments in 1992 in Rio de Janeiro Brazil(巴西里約), - provides the global consensus on the road map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世界環境日 World Environment Day (June 5th each year)
世界環境日主題 World Environment Day Themes
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2000) The Environment Millennium - Time to Act!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1999) Our Earth - Our Future - Just Save It!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1998)For Life on Earth - Save Our Seas!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1997) For Life on Earth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1996) Our Earth, Our Habitat, Our Home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Day (29 December)
世界水日 World Water Day (22 March)
世界氣象日 World Meteorological Day(23 March)
世界海洋日 World Oceans Day (8 June )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環發大會)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
環發大會首腦會議 Summit Session of UNCED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s (UNEP)
2000年全球環境展望報告 GEO-2000; Global Environmental Outlook 2000
入選「全球500佳獎」 be elected to the rank of Global 500 Roll of Honor
聯合國人類居住中心 UN Center for Human Settlements (UNCHS)
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Best Practices in Human Settlements Improvement
人與生物圈方案 Man and Biosphere (MAB) Programme (UNESCO)
中國21世紀議程 China』s Agenda 21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 China Biological Diversity Protection Action Plan
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 China Trans-Century Green Project Plan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SEPA)
中國環保基本方針 China』s guiding principle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 adhere to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pursue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貫徹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三同步)的方針 carry out a strategy of synchronized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conomic an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three synchronizes」 principle)
促進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promote fundamental shift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bring about harmony of economic returns and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國環保基本政策 the basic policie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政策 policy of prevention in the first place and integrating prevention with control
污染者負擔的政策 「the-polluters-pay」 policy
強化環境管理的政策 policy of tightening up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一控雙達標政策 policy of 「One Order, Two Goals」:
「一控」:12種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國家規定的排放總量 The total discharge of 12 instrial pollutants in China by the end of 2000 shall not exceed the total amount manda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雙達標」: 1. 到2000年底,全國所有的工業污染源要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 The discharge of instrial pollutants should meet both national and local standards by the end
of 2000. 2. 到2000年底,47個重點城市的空氣和地面水達到國家規定的環境質量標准 2. Air and surface water quality in all urban districts in 47 major cities should meet related national standards by the end of 2000.
對新項目實行環境影響評估 con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EIA) on
start-up projects
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rais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mongst the general public
查處違反環保法規案件 investigate and punish acts of viola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環保執法檢查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 enforcement inspection
限期治理 undertake treatment within a prescribed limit of time
中國已加入的國際公約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into which China has accessed
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 Basel Convention on the Control of Transboundary Movements of Hazardous Wastes and Their Disposal
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生物多樣性公約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防治荒漠化國際公約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生態示範區 eco-demonstration region; environment-friendly region
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珠海) Nationally Designated Eco-Demonstration Region
國家級園林城市 Nationally Designated Garden City
對水質和空氣質量的影響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the water and the air
治理環境污染 curb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ring the pollution under control
海藻 mostly in polluted waters)
工業固體廢物 instrial solid wastes
白色污染 white pollution (by using and littering of non-degradable white plastics)
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袋 throwaway bio-degradable plastic bags
放射性廢料積存 accumulation of radioactive waste
有機污染物 organic pollutants
氰化物、 砷、汞排放 cyanide, arsenic, mercury discharged
鉛、鎘、六價鉻 lead, cadmium, sexivalent chromium
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decontamination rate of urban refuse
垃圾填埋場 refuse landfill
垃圾焚化廠 refuse incinerator
防止過度利用森林 protect forests from overexploitation
森林砍伐率 rate of deforestation
水土流失 water and soil erosion
土壤鹽鹼化 soil alkalization
農葯殘留 pesticide resie
水土保持 conservation of water and soil
生態農業 environment-friendly agriculture; eco-agriculture
水資源保護區 wat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zone
海水淡化 sea water desalinization
保護珊瑚礁、紅樹林和漁業資源 protect coral reefs, mangrove and fishing resource
綠化祖國 turn the country green
全民義務植樹日 National Tree-Planting Day
造林工程 afforestation project
綠化面積 afforested areas; greening space
森林覆蓋率 forest coverage
防風林 wind breaks (防沙林 sand breaks)
速生林 fast-growing trees
降低資源消耗率 slow down the rate of resource degradation
開發可再生資源 develop renewable resources
環保產品 environment-friendly procts
自然保護區 nature reserve
野生動植物 wild fauna and flora
保護生存環境 conserve natural habitats
瀕危野生動物 endangered wildlife
珍稀瀕危物種繁育基地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breeding center
自然生態系統 natural ecosystems
防止沙漠化(治沙、抗沙) desertification
環境負荷 carrying capacity of environment
三廢綜合利用 multipurpose use of three types of wastes
先天與後天,遺傳與環境 nature-nurture
美化環境 landscaping design for environmental purposes
防止沿海地帶不可逆轉惡化 protect coastal zones from irreversible degradation
環境惡化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城市化失控 uncontrolled urbanization
溫飽型農業 subsistence agriculture
貧困的惡性循環 vicious cycle of poverty
大氣監測系統 atmospheric monitoring system
空氣污染濃度 air pollution concentration
酸雨、越境空氣污染 acid rain and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
二氧化硫排放 sulfur dioxide (SO2) emissions
懸浮顆粒物 suspended particles
工業粉塵排放 instrial st discharged
煙塵排放 soot emissions
二氧化氮 nitrate dioxide (NO2)
礦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氣) fossil fuels: coal, oil, and natural gas
清潔能源 clean energy
汽車尾氣排放 motor vehicle exhaust
尾氣凈化器 exhaust purifier
無鉛汽油 lead-free gasoline
天然氣汽車 gas-fueled vehicles
電動汽車 cell-driven vehicles; battery cars
氯氟烴 CFCs
溫室效應 greenhouse effect
厄爾尼諾南徊 ENSO (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
噪音 noise (分貝 db; decibel)
化學需氧量(衡量水污染程度的一個指標) 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
生物需氧量 BOD;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工業廢水處理率 treatment rate of instrial effluents
城市污水處理率 treatment rate of domestic sewage
集中處理廠 centralized treatment plant
紅潮 red tide (rapid propagation of sea alg

『肆』 環保的英文縮寫是什麼

環保的英文縮寫是:EP

全拼是: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釋義:n. 環境保護

相關短語

1、environmental resources protection環境資源保護

2、environmental hygiene protection環境衛生防護

3、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tection環境污染防治

常見句型:

1、I anticipate success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

我預料環境保護會成功的。

2、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was further enhanced.

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

(4)生態治理英文擴展閱讀:

1、同義詞: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釋義:環境保護

短語:Environmental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環境和保護生物學

例句:Hewas invogue.

他也熱衷於可持續的設計和環境保護,遠在那成為風尚之前。

2、近義詞:ecological

讀音:英[ˌiːkə'lɒdʒɪkl] 美[ˌiːkə'lɑːdʒɪkl]

釋義:adj.生態的;生態學的

例句:Thanks to ecological devastation, the wilderness is shrinking.

由於生態的毀壞,荒野正在日益縮小。

『伍』 「環保」的英文縮寫是什麼

「環保」的英文縮寫是:EP。

『陸』 求一篇關於環境保護,環境問題的英語作文

自己翻譯:
我們倡導:轉變觀念和思路,加強引導,樹立綠色低碳發展觀。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政府部門要從政策層面上支持和引導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引導、支持社會樹立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的理念。以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實踐和探索為起點,尋求適合國情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為遏止氣候變化不斷惡化的勢頭,積極採取自主行動,從多種環節入手,節能減排降耗,減輕環境災害,切實履行量化減排義務

我們希望:加強科技創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設生態環境。世界各國、全球企業應負擔起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應對資源環境壓力。以已開展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為榜樣,尋求經濟發展新模式,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加大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的研發,加快節能環保和裝備的推廣應用,推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發展低碳能源技術,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綠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低碳社會生活消費模式

我們期待:開展低碳技術國際交流,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國際合作。加強政府間國際合作,進而推動企業合作,有序推進低碳生態產業轉移,促進低碳和生態經濟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發展。積極建立環境權益交易市場,探索清潔發展機制,推動全球統一碳交易市場形成,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碳定價權
我們努力:推廣發展低碳綠色金融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的投融資途徑,不斷探索創新投融資機制,將減排降碳納入金融體系的服務范疇,制定和完善符合國情的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的經濟激勵措施,利用碳金融體系的支撐使碳減排獲得持續不斷的融資,從碳減排權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續發展的收益,努力爭取全球低碳經濟競爭的主動權

讓我們團結起來「發展綠色經濟,倡導低碳生活,共贏綠色未來

『柒』 請問誰有關於生態環境的英文論文2篇

【摘要】近現代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巨大進步的同時,由於人類對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確認識及盲目開發行為,導致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態危機。生態危機的產生與發展成為生態政治運動興起的動因和基礎。在此基礎上推動了各國政治和國際政治生態化的發展。生態政治產生發展是政治生態學、政治生態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礎,政治生態化是生態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果,是解決當前全球生態危機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協調、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未來政治發展的趨勢之一。

【關鍵詞】環境問題;生態危機;生態政治;政治生態化;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出現,生態危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這種關注從某個角度上講已遠遠超過了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民族種族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人類越來越關注自身共有的生態環境和生存家園--地球。對生態危機的關注迫使人類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重新審視人類自身原有的思維方式、生產及消費方式、發展模式、意識形態、倫理觀、發展觀,以及世界各國經濟、文化、政治發展前途和命運。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出現,使得任何國家,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於上述全球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的出現,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風起雲涌的生態政治運動。70年代以後,世界各國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為契機而不斷壯大,至今方興未艾。80、90年代在生態政治運動的推動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紛紛建立了眾多形形色色的生態組織和生態綠黨(簡稱生態黨或綠黨),生態學與政治學由此聯姻形成了生態政治學、政治生態學等新興交叉邊緣學科,傳統政治發展觀也由此向政治生態發展觀轉變。

二、生態政治的興起、發展及意義

(一)生態危機--生態政治興起的動因和基礎

所謂生態危機,指的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或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由於人為的不合理開發、利用而引起的生態環境退化和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過程。

自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20世紀後50年全球環境遭到空前嚴重破壞和污染,並被一些生態學家、政治家稱為20世紀人類犯下的三大愚蠢行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戰。地球日發起人蓋洛德·納爾遜曾精闢說道:來自自然的威脅(生態危機)是比戰爭更為危險的挑戰,從德國和日本我們知道一個國家可以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起來,但沒有一個國家能從被毀壞的自然環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後,世界環境相繼出現溫室效應、大氣臭氧層破壞、酸雨污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物質擴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蝕、森林銳減、陸地沙漠化擴大、水資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十大全球性環境問題。全球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正殘酷地撕毀人類關於未來的每一個美好願望和夢想,這一影響不僅會殃及一代、兩代人,而且將影響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環境問題及生態危機從以下一些數據和事實我們就可窺見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動植物物種消失的速率較過去6500萬年之中的任何時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約每天有100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20世紀以來,全世界哺乳動物中3800多種中已有110種和亞種滅絕,另外還有600多種動物和25000餘種植物正瀕臨滅絕。生態學家指出,迄今為止,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損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復至少要一億年以上。水污染使人類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據統計有17億以上的人沒有適當安全飲用水供應,30多億人沒有適當的衛生設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項調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導致的死亡人數達2.5萬人。再如1983~1984年衣索比亞因植被破壞、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災使得100萬人因飢餓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陸12個國家持續旱災,使得約3500萬人瀕臨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國古文明中心的發源地--黃河,目前年斷流最長達227天,與此同時,長江由於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積加速,湖體面積和容量正逐年銳減,洞庭湖1825年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1949年減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時湖面面積僅為2653平方公里,據此縮減速度,洞庭湖將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時間內成為又一個羅布泊,從中國自然地理圖冊上消失。目前,長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古時?quot;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悲劇在不遠的將來又將可能在長江重演。今年我國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發生的歷史上罕見的沙塵暴天氣,再次使得中國人感受到了環境破壞程度之深和距離之近。

全球環境惡化的直接後果就是經濟損失。據估計,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人民幣,這相當於20個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僅1998年長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600億人民幣,而每年全世界因環境污染和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低於2.5萬億美元。因此,生態學家指出地球生態系統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全球十大環境問題已直接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續發展,生態危機已經超越局部區域而具有全球性質,來自於生態危機的威脅,已遠遠超過戰爭、瘟疫,保護地球家園已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生態學理論認為,人類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樣,都必須以一定的生態環境、特定的生態系統作為其生存繁衍的基礎,在整個地球生物圈這個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中,人類雖在整個生物界中一方面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並無時無刻不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所謂的改造和征服;另一方面,人類自從誕生之日起又無時無刻不依賴於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態環境。同時,它與國家及國際政治生活息息相關,而政治又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是人類社會的政治,政治是人的政治。生態危機既然已關繫到全人類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與生態危機發生必然而深刻的內在聯系,它必然延伸到社會之外的自然環境之中,因此當今全球性環境問題引發的生態危機對全球人類所構成的巨大威脅,此時的全球生態危機就不可能不成為一個政治問題,政治及政治行為對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生態危機的推動下,政治必須謀求一種全新的政治發展觀:生態政治發展觀。

(二)生態政治的興起、發展及意義

生態危機的加劇使人類認識到,社會是身處自然環境中的社會,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具有辨證的雙重互動效應,自然生態環境是社會環境的基礎,社會又對自然環境有著深刻的正負效應。因此,到20世紀50、60年代全球環境問題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日益成為一個敏感而重要的政治問題,生態政治理論也應運而生。生態政治理論認為,人類不僅是社會的人,同時也是受自然環境限制、約束的人,如果政治行為僅僅去把握人與人、人與社會間的社會屬性關系,而忽略自然生態規律對人的影響,甚至違背自然生態運行規律,以人類自身生態環境及資源的犧牲為代價,去達到少數集團、階級、國家的政治、經濟利益,那麼整個人類最終將自掘墳墓,走向自我毀滅的絕境。覆巢之下,焉有安卵?因此,生態政治理論是站在全人類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導生態政治運動有序地進行,一定程度上講,它是超階級、民族、種族、國家界限的。

最初的生態政治運動主要局限於民間自發組織的政治運動。60年代末,由於生態環境問題直接導致生態政治出現最明顯的標志是生態運動的出現、生態黨的產生、國際環境組織作用的提高與加強。這標志著全球生態政治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60年代後期,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公眾關心的熱點。到了70年代,生態政治運動的目的也已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趨勢發展,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態政治運動已成為環保、和平、女權運動的多元全球性群眾政治運動。最為著名的生態運動當屬1970年4月22日美國爆發的有2000多萬人參加的公民環保政治運動,正是這次運動促成了世界地球日的誕生和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的召開。90年代以來,生態政治運動從公眾關注生態環境問題發展為公眾與政府共同關心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環境問題。公共決策過程的生態化使生態運動真正成為生態政治運動。與此同時,從60年代末至今,世界生態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家以及科普學家一道推出了一系列生態環境發展與預測報告。如卡爾遜的《寂靜的春天》、米都斯等人的《增長的極限》、加博爾等的《超越浪費的時代》,以及由58個國家152位世界著名生態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家共同編寫的《只有一個地球》等。

伴隨著生態政治運動規模的擴大和深入發展,世界各國綠黨組織應運而生,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影響的日益增強。1972年紐西蘭誕生了世界第一個綠黨,此後的70~80年代,西歐國家出現了綠黨組織興起的高峰,其中德國的綠黨組織對全球綠黨組織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到1983年,德國綠黨以5.6%的選票出人意料地首次獲得27個議席,這標志著綠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正式步入歷史舞台。由於德國綠黨以嶄新的政治風格展現在公眾面前,其黨綱將生態、經濟、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反對核軍備競賽,謀求國際和平和女權、人權等,並提出相當完備的持續發展方案,因此在1987年議會選舉中得票率突破了8%,並獲得42個聯邦議席,到兩德統一後的1994年,綠黨已在聯邦議席中佔有49個席位,成為聯邦議院內第三大政黨,到1998年,綠黨領導人菲舍爾出任德國外交部長,首次成為國家政府中重要領導人。同時,80年代以來,歐洲比利時、奧地利、義大利、英國、法國、瑞典等國家以及90年代東歐及其他多黨制的發展中國家也相繼建立?quot;綠黨組織。據統計,1979~1989年,西北歐15個國家的綠黨共有117名成員進入11個國家的議會,並於1999年2月在巴黎召開了歐洲綠黨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有28個國家的3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提出了許多綠色國際等國際生態政治發展新概念和新趨勢。

在各國綠色組織紛紛建立和民間生態政治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時,像聯合國下屬的教科文組織(UNESCO)、人與生物圈計劃(MAB)、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同盟(IUCN)、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WWF)、世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IED)、地球之友(FOE)等綠色和平組織政府和非政府間國際生態保護組織也紛紛成立,至今全世界已有7000多個非政府和政府環保組織活躍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他們用生態思想、環境意識、生態倫理、生態哲學、持續發展等理念為解決國際爭端、沖突、戰爭,最終為維護國際和平,為國際間經濟、文化、政治協調發展以及跨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作出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60、70年代西方民間自發的生態政治運動意義有三方面:一是在生態運動影響下生態環境保護成為各國政治家選舉和施政的口頭禪,即使最狂妄的政治家也必須首先提倡保護環境,以生態牌來夯實其競選實力和政治地位,例如1976年美國卡特成功當選總統,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提出了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承諾;二是在公眾輿論壓力下,西方各國政府不得不直接或間接介入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行動中來,並制定相應嚴厲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和環境法規,增加環境開支比例;三是在公眾生態政治運動宣傳下,西方發達國家從工業文明時代逐步向生態文明時代過渡。到了90年代,公眾生態政治運動發生了新的變化,尤其是1992年裡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盛會召開以後,不僅發達國家,而且發展中和不發達國家公眾也從純粹關注環境問題發展為政府與公眾共同關心全球環境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生態政治運動幾乎觸及到各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人權等每一個領域。

綜上所述,全球性環境問題導致了全球生態危機,生態危機又成為民眾生態政治運動的源動因和基礎,把環境問題作為政治范疇並納入政治家的視野,用全球性的環保聯盟來代替軍事、經濟聯盟,這是全球政治生活和政治戰略的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變。由於世界各國綠黨的參政,以及民眾生態政治運動的深入和范圍的擴大,使得各國政治和國際政治向新的方向發展,這就是目前國際及各國內部政治發展的生態化趨勢。

三、生態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政治生態化

(一) 政治生態化的內涵--政治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化一詞目前經常出現,比如經濟生態化、教育生態化、科技生態化等。生態化是將生態學原則和原理滲透到人類的全部活動范圍內,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認識經濟、社會、文化等問題,根據社會和自然的具體情況,最優地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政治是人類的政治,人類生存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因此政治的發展與人類與自然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

政治生態化這一概念在國內外還鮮為少見。所謂政治生態化,其實質是把生態環境問題提到政治問題的高度,進而使政治與生態環境的發展一體化,把政治與生態有機辨證地統一起來,最終促進全球政治與生態環境持續、健康和穩定發展。環境在宏觀上影響著政治區域的結構、功能和政治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並制約著政治區域系統的運行以及政府高層決策者的政治舉措。因此,政治生態化的提出就是要正確地解決政治與環境的關系,把環境問題納入到政府決策、公民政治參與、國際政治行為和政治教育等過程中,使政治過程與生態環境的發展有機協調起來。這樣政治與環境的內在關系就成為政治生態化研究的核心內容。政治生態化所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續性、協調性、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循環再生、生態平衡等生態學基本原則和原理。在當今世界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過程中,它將成為傳統政治發展的歷史轉折點,從而構成與生態文明時代相適應的新型政治生態觀,以推動世界經濟、文化、政治、生態環境間的協調發展,使人類戰勝生態危機,走?quot;人類中心主義的陰影,向生態中心主義轉變,步入生態文明時代。

(二) 政治生態化對國家及國際政治發展的基本要求

筆者認為,政治生態化認識和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政治過程生態化。廣義上說,政治過程既包括國家內部的政府行為過程,也包括國際政治環境、政治秩序的動態過程。政治過程生態化對政治發展的具體要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政治生態化要求各國政府決策行為生態化。政府決策行為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法令、規章制度、教育方式等對環境保護進行直接干預,同時政府的政策、法令、規章制度、教育方式對經濟發展模式、公眾行為的影響又間接影響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政府決策行為在促進生態環境持續發展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它可以把各種權利、手段有效結合起來,去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科學素質,去調控人口數量和素質;通過政府實施教育工程去改變人們無節制地追求物質享受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培育全新的政治生態觀。

事實上,世界各國都曾因政府決策失誤導致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當今世界面臨的生態危機如此嚴峻,相當部分發展中國家還在繼續西方發達國家的老路--先污染、後治理。中國的生態環境破壞及人口問題也正是50~70年代政府決策的嚴重失誤所致。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沒有大躍進、大煉鋼鐵,沒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錯誤政府決策,就不會出現我國北方近年來越演越烈的沙漠化和沙塵暴;沒有對馬寅初的批判,中國也許就不會有今天如此沉重的人口負擔,而這些政治發展觀念和政府政策的失誤所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是無法用數學概念來衡量,這種破壞是快捷、持續、長期的,甚至是不可逆轉的,不是一代幾代人可以償還的,往往需要數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可能改變。而這種努力一旦失敗,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可能就將付諸東流。這一點從人類曾經消失的古文明即可作為佐證:曾經燦爛一時的樓蘭古國、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尼羅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的興衰都為人類當今面臨的生態危機提供了前車之鑒。未來政治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重塑生態地球村的和諧。政府和政治家們將面臨社會團體、公眾越來越多的壓力,政府官員和政治家也必須用更多的財力、物力、人力來維護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以此促進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與全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這是未來各國政治和世界政治的必然趨勢。因此,當今世界各國亟需一批具有環境意識的、富於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政治家。將環境保護知識與法律等基礎知識同等列為國家政府公務員報考、考核的內容之一是當務之急,同時考核政績時應對經濟政績對等考核,以此來促進政府政治行為的生態化。

其次,政治民主和公民政治參與行為生態化是政治環境生態化的必然要求。當生態環境問題從自然向社會領域轉移並危及人類的生存發展時,生態環境問題就自覺轉變為政治問題。政府是公民的政府,因此公民的政治參與將對政府決策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一方面,生態環境問題及生態危機的出現不自覺地促進了公眾的政治參與,政治參與主要通過政治選舉、投票、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活動等方式從而達到對政府環境政策和環境管理起作用;另一方面,公眾政治參與又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促進作用。因此政治生態化中廣泛的公眾政治參與及意識的增強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從而改變經濟靠市場、環保靠政府的傳統消極的觀念。廣泛的政治參與對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政治參與有助於和平解決生態環境問題,避免政治動盪;政治參與有助於實現對政府的監督,避免政府決策失靈;政治參與有助於政治決策的科學化、公開化;政治參與有助於實現公民的環境權這一基本環境生存權利。

政治民主與政治環境生態化是當今世界各國政治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①,任何國家如果沒有政治穩定,就沒有國家、社會秩序的穩定、經濟的有序健康發展,不穩定的社會使人們把過多的物力、才力、財力投入到權利與財富的斗爭之中,經濟也因此沒有和平環境和可持續的自然資源供應而停止不前,甚至倒退。他的這一論述實際上已經從政治環境生態化的高度上闡述了政治與環境協調發展這一跨世紀戰略目標。這一點文化大革命就已經經受了慘痛的教訓,不但經濟倒退20年,而且因政治環境的不穩定導致對環境、資源的破壞、人口數量的膨脹造成了數十年甚至數百年都難以償還的惡果和環境債務。另一方面,由於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又會反過來影響政治環境穩定和政治民主。例如,嚴重的糧食短缺、土地荒漠化、水資源污染與枯竭,人口劇增並超過環境承載量等一系列生態危機的出現必然引起政治上的恐慌和不穩定的社會局面,因此,政治環境的不穩定必然導致生態環境的退化,環境的退化又反過來影響政治的不穩定,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同時,政治民主與經濟發展也具有緊密聯系,在遵循環境持續發展基礎上的快速經濟增長不僅為推進政治民主化提供了經濟基礎,為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政治民主的進程加快,又會反過來促進經濟的發展、政治的穩定。因此政治民主與政治環境生態化在解決環境問題和生存危機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建立國家、地區間平等、和諧、和平共處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地球村聯邦是政治生態化的另一基本要求。目前,世界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還是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1999年的科索沃問題即是有力佐證。強權政治與霸權主義的直接後果是地區、國家、民族間的沖突、戰爭、核軍備競賽等,這些軍事、政治行為的最終後果是對生態環境最大的污染和破壞。由於國際政治舊秩序的混亂,導致60年代以來地區沖突不斷擴大和升級。這種沖突最根本目的還是為各自的狹隘生態利益。中東地區長年不斷的戰火的根源就在於爭奪水資源是全世界不爭的事實。世界各國尤其是核大國,裁軍和削減核武器是當務之急,強權、霸權政治不僅加劇地區動盪、國家沖突,更不利於環境的持續發展。目前全球每年軍費開支超過一萬億美元,這些費用的十分之一用於環境,那麼所有發展中國家的自然保護區就可有效地得到保護。

生態學認為,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物種間不論強弱、大小、進化時間的長短,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國際政治新秩序中各國也應遵循這一平等性原則,減少或消除強權和霸權政治,避免地區、國家間的沖突,以及對地球生態環境威脅最大的核軍備競賽,以此來保證全球生態環境的持續發展。

因此,要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促進國際政治生態化,就必須建立全球夥伴新關系。這種新的全球夥伴關系既要求推動國際社會間在維護、恢復地球生態環境方面的合作,又要推動國際社會在經濟、社會方面的合作,這種新的全球夥伴關系必須包含環境與發展兩方面,改善國際經濟環境,以利於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實現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協調的可持續目標;這種新型關系必須是公正平等的,建立在平等的國際關系准則基礎之上,要實事求是地考慮造成地球生態環境惡化的不同國家間的責任,並以此確定相應的義務,在制定有關措施時,必須考慮到各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能力,不能不顧及歷史和現實而用同一標准來要求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這種新型關系必須有國際社會共同有效、積極、務實地參與,在承擔這一責任時各國之間也必須停止無休止的爭吵,因為全球自然生態環境是一個整體,只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參與才能建立這新型全球夥伴關系,確保全球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人類共同目標。

第四,政治教育生態化。教育是人類改造自身的一種實踐活動,教育過程中蘊涵了人類與自身的關系、與身外自然之間的關系。教育對人類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響,是以人類對身外自然的改造為前提和基礎的,因此,教育並非純粹的精神文化現象,它並沒有遠離自然界,相反它是以人類自身自然為對象,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作為政治教育亦不例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公民政治文化與政治意識。政治教育生態化是將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知識、原則滲入到政治教育之中,將受教育者的政治文化、政治意識提升到全人類的生存文化、生存意識上來,從而促進受教育者的環境素質和環境意識的提高。因此,在生態危機遍及全球的嚴峻形勢下,現代政治教育向生態化方向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它推進政治教育進入一個嶄新的教育生態化時代。通過政治教育生態化過程,使人類認識到工業文明時代已走向盡頭,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是時代發展的總趨勢。

綜上所述,全球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是全球生態政治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而生態政治運動及各國生態綠黨的成立發展成為政治生態化產生發展的基礎,政治生態化成為解決當今全球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促進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徑,政治生態化也就成為未來政治發展的新趨勢和必然選擇。

還有環境科學學報(英文版),自己看看吧
http://jes-e.periodicals.net.cn/default.html

『捌』 有關保護環境的英語片語

環境保護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提高環保意識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保持生態平衡 maintain ecological balance

生態系統 ecosystem

生態示範區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region

生態農業 ecoagriculture

生態旅遊 ecotourism

自然保護區 nature reserve

可持續發展戰略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防風防沙林 windbreak and sand break

宜人的生活環境 pleasant environment

節能 save energy

減排 re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降低資源消耗率 slow down the rate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環保產品 environment—friendly proct

全球變暖 global warming

低碳經濟 low carbon economy

清潔可再生能源 clean an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核能 nuclear energy

太陽能 solar energy

大功率電器 high-powered electrical appliance

二氧化碳 carbon dioxide

氣候變化 climate change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