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農業面源污染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技術
近20年來, 國外在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實踐中,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研究得到了較大發展。國內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 對生活污水處理技術進行了集成及創新, 尤其針對我國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 開展了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 取得了較好進展。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是一種研究較為廣泛的污水處理系統。它是在自然濕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污水處理生態工程技術, 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重協同作用來實現對污水的凈化[5−6]。澳大利亞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CSIRO)研製的「FILTER」污水處理系統則是一種「過濾、土地處理與暗管排水相結合的污水再利用系統」。其特點是過濾後的污水都匯集到地下暗管排水系統中, 並設有水泵, 可以控制排水暗管以上的地下水位以及處理後污水的排出量[7]。「FILTER」系統對生活污水的處理效果好, 其運行費用低, 特別適用於土地資源豐富、可以輪作休耕的地區, 或是以種植牧草為主的地區。毛細管滲濾溝污水處理, 是一種基於土地的地下污水滲濾處理系統, 它利用了自然凈化能力, 是一種簡單、高效的小規模污水處理工藝, 特別適用於污水管網不完備的地區, 是一項處理分散排放的污水的實用技術。
蚯蚓生態濾池處理系統是近年在法國和智利發展起來的一項針對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技術, 該工藝僅通過向土壤處理系統中接種蚯蚓, 改善生態濾池的處理環境, 提高污水處理效率, 適宜用於農村生活污水處理[8]。李軍狀等[9]採用塔式蚯蚓生態濾池處理系統對集中型農村生活污水進行處理, 該系統對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86.7%、91.3%、72.4%和96.2%。不過, 如何長期保持蚯蚓良好的活性, 是該技術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另外, 對蚯蚓生態濾池處理系統的長期運行效果, 尚需檢驗。
穩定塘處理系統是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Oswald提出的, 是一種利用天然凈化能力的生物處理構築物的總稱, 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處理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10]。Babu等[11]的研究證明, 其建造的藻類穩定塘的主要除N機理是硝化−反硝化、藻類對N的利用以及礦化作用。趙學敏等[12]對滇池流域大清河生物穩定塘系統中的水質凈化效果進行了分析, 結果表明, 生物穩定塘系統對TN、TP、NH4+-N、BOD5和COD的去除率分別達29.29%、48.68%、33.68%、68.14%和71.25%。
生物膜處理技術是近幾十年來得到迅速發展的污水處理方法。生物膜法就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功能, 採取人工措施來創造更有利於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環境, 使微生物大量繁殖, 以提高對污水中有機物的氧化降解效率。吳迪等[13]對改進後的「一體化生物膜技術」處理農村生活污水進行了實際應用, 監測結果表明, 其對COD、BOD、NH4+-N、TN、TP和SS平均去除率分別為75.6%、85.9%、86.7%、63.9%、69.3%和85.5%。吳永紅等[14]系統研究了自然生物膜對於N、P等營養元素的去除效果和機理。其N、P去除機理首先是生物膜利用沉積於膜上的有機物為營養物質, 將一部分物質轉化為細胞物質, 進行生長繁殖, 成為生物膜中新的活性物質; 其次由於生物膜的蓬鬆的絮狀結構, 微孔多, 表面積大, 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
2.2 生活垃圾和農業廢棄物處理技術
生活垃圾、農作物秸稈、畜禽養殖廢棄物等是我國農村主要的固體廢棄物, 實現農村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是當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由於生活垃圾來源和成分復雜, 目前的主要處理方式以「村收集−鎮轉運−縣(市)集中處理」為主, 大部分被集中填埋或焚燒, 少部分與農作物秸稈、畜禽養殖廢棄物等進行堆肥化處理。高溫堆肥過程中如何減少N的損失是高溫堆肥要解決的關鍵技術。
農作物秸稈是農村主要的固體廢棄物, 目前其資源化率還比較低, 部分地區農作物秸稈的焚燒已導致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尤其在我國的東部地區。目前, 農作物秸稈的處理以還田為主, 包括部分還田或全量還田。隨著作物收獲機械的改進, 秸稈全量還田已成為主要還田方式。此外, 秸稈打捆收獲後用作能源、建築材料、花卉盆缽等新型資源化方式也已形成一定的規模。
畜禽糞便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 已經成為經濟發達地區或水環境敏感地區優先控制的污染源。在中國的傳統農業中, 畜禽糞便是優質的農家肥, 不僅能提供農作物生長所需的養分, 也能改善土壤物理化性質, 是中國農業數千年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畜禽糞便資源化的主要途徑是農肥化, 固體部分經發酵後生產優質有機肥, 再進行還田以實現循環利用。液體部分目前主要處理方式包括厭氧發酵生產沼氣, 或直接進入污水處理工程進行凈化, 或與農村的固體廢棄物如秸稈、生活垃圾等進行聯合發酵。其中沼液的安全處置是當前急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2.3 農業化學品減量化技術 2.3.1 化肥減量化技術
我國是世界上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國家, 肥料的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 大多數養分隨徑流、滲漏和揮發等途徑損失掉了, 不僅浪費了資源, 而且
加劇了水體富營養化。因此, 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研究減量施肥技術具有重大的意義。目前主要的化肥減量技術有以下幾種:
氮肥運籌優化技術: 在施氮量相等的情況下, 合理調整基追肥的分配比例, 如太湖流域的稻田土壤, 基於目前常規施肥量, 將基肥施用量削減20%, 可有效地協調當地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15]。Qiao等[16]的研究證實, 在太湖地區水稻產區通過兩年連續試驗, 消減50%的施氮量(相對於常規施氮量)並未顯著影響水稻產量。何傳龍等[17]在巢湖地區根據蔬菜地養分供應能力和甘藍的營養特性, 運用減量平衡施肥技術, 使肥料施用量減少30%, N、P、K肥利用率分別提高27.3%、23.4%和23.5%, N、P淋失量分別減少90.0%、78.4%。但是此類研究一般局限於較短時間, 對於長期減量施肥對作物產量有何影響, 尚需進一步探明。
種植制度優化技術: 比如稻麥輪作制中引入豆科綠肥, 既可降低旱季的施氮量, 又可補充稻季的氮素。在太湖地區進行的水稻−紫雲英輪作試驗結果表明, 冬季將小麥改為紫雲英, 稻季不施用化學氮肥, 水稻產量可達到農戶常規產量的95%左右, 如果補充農戶施氮量的30%, 則可獲得與農戶正常產量相當的產量, 或略有增產[16]。王靜等[18]在滇池流域蔬菜產地的調查表明, 合理的輪作模式可減少蔬菜地N、P的盈餘量。
緩控釋等新型肥料技術: 緩控釋肥料中養分的釋放與作物養分需求比較吻合, 養分的釋放供應量前期不過多, 後期不缺乏, 具有「削峰填谷」的效果, 可以大大降低向環境排放的風險。田琳琳等[19]在太湖流域大田蔬菜地的試驗結果表明, 在蔬菜生產中, 「低量控釋肥+低量化肥」是兼具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施肥模式。但是目前緩控釋肥費用相對普通化肥較高, 限制了其廣泛使用。
施加土壤改良劑控制N、P流失: 生物質炭(biochar)由於其良好的吸附性能、低廉的成本以及良好的生物親和性, 將其運用於農田營養鹽釋放控制, 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20]。Ding等[21]在農田表層20 cm的土壤施加0.5%的生物質炭, 可以減少15.2%的NH4+-N損失量。姬紅利等[22]以滇池設施農業土壤和坡耕地土壤為研究對象, 採用外源施用土壤改良劑(硫酸亞鐵、硫酸鋁和聚丙烯醯胺)和土壤消毒劑(五氯硝基苯)的辦法, 研究了土壤改良劑對土壤解吸過濾液中TP和TDP濃度變化的影響。野外田間試驗表明: 施加改良劑後, 徑流雨水中TP和TDP值明顯降低, 上述土壤改良劑的施用對降低P流失具有明顯效果。但是其經濟性與環境風險如何尚待進一步研究。 2.3.2 農葯減量化與殘留控制技術
在化學農葯減量施用方面, 當前主要發展趨勢是由化學農葯防治逐漸轉向非化學防治技術或低污染的化學防治技術。近年來, 江蘇省多家單位聯合開展水稻化學農葯污染控制技術研究, 針對水稻螟蟲、灰飛虱、條紋葉枯病與紋枯病等重大病蟲害, 研究開發了多項無公害關鍵技術, 在水稻核心示範區減少了30%農葯用量。盧仲良等[23]選用高效低毒的三唑磷、丙溴磷、井岡黴素、噻嗪酮、毒死蜱等葯劑進行施葯, 增產6.97%。在農葯殘留生物降解方面, 國內外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等各種降解農葯的微生物菌株相繼被分離和鑒定, 用以降解有機磷、有機氯和三嗪類除草劑、氨基甲酸酯類、擬除蟲菊酯類等多種農葯。近年來伴隨著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 構建高效工程菌是當前研究的熱點, 將高效降解農葯酶的基因構建到載體上, 經轉化獲得工程菌, 以期提高具降解作用的特定蛋白或酶的表達水平, 從而提高降解活性。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 大多數研究以實驗室研究為主, 降解機理研究不夠深入, 中間產物難以檢測, 技術零散、集成度低、配套性差和展示度低等仍然是目前我國集約化農田農葯減量化與殘留控制需求中的突出問題。
2.4 污染物質的生態攔截技術
農業面源污染物質大部分隨降雨徑流進入水體, 在其進入水體前, 通過建立生物(生態)攔截系統, 有效阻斷徑流水中的N、P等污染物進入水環境, 是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物的重要技術手段。國外主要是設置寬廣的生物隔離帶來控制N、P的徑流遷移, 如加拿大一種「草地−樹木過濾帶系統」, 可以顯著降低徑流的污染物含量[25]。楊林章等[26]結合太湖地區實際情況提出了生態攔截型溝渠系統, 它主要由工程部分和植物部分組成, 能減緩流速, 促進流水攜帶顆粒物質的沉澱, 有利於構建植物對溝壁、水體和溝底中逸出養分的立體式吸收和攔截, 從而實現對農田排出養分的控制。溝渠系統對農田徑流中TN、TP的去除效果分別達到48.1%和40.2%。但是, 在生態溝渠的農田規劃和設計標准、兩側及岸邊植物品種篩選及空間配置技術、水生經濟植物的品種篩選及空間配置技術、浮床植物的肥葯管理技術、浮床植物殘體的再利用技術以及植物的高效N、P利用機制等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貳』 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防治措施:
(一)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針對全市畜禽養殖業發展較快、污染日益嚴重的狀況,大力推行生態養殖模式,鼓勵對畜禽糞便實行綜合利用,做到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發展養殖小區,實行人畜分離,引導養殖戶向小區聚集。根據環境的承受能力適時控制養殖規模,設立禁養區、限養區和非限養區,對新建、改建養殖設施實施「三同時」和排污許可制度。
(二)科學施用農葯和化肥。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治技術,建立安全用葯制度,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開展以蟲治蟲、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示範,採取誘殺等農業防治措施,盡量減少農葯使用量。
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及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增加有機肥施用量,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結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大力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加強管理,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三)加強無害化處理污染物力度。在農村積極推行「一池三改」,加快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廣應用。加快沼氣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工程建設,建設必要的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因地制宜抓好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做到達標排放。
(四)高度重視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加強城鎮和農村人畜飲用水源地規劃建設,制定嚴格保護措施,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切實保障農村人畜飲水安全。
(五)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按照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貌美觀的原則,開展村鎮規劃,到2020年,基本形成中心村、中心鎮群落。房前、屋後和庭院栽花種草,農戶基本都能利用沼氣和太陽能等潔凈能源。加強農田林網建設,綠化村莊,提高林木覆蓋率和生態效益。
(2)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擴展閱讀
污染來源:
農村面源污染主要來源於化肥和農葯、畜禽糞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秸稈、水產養殖及農膜等。
2005年中國化肥年施用量高達4700多萬噸,約佔世界總量35%,有機肥施用量僅占肥料施用總量的25%。
2005年中國農葯消耗145.99萬噸,利用率僅為30%左右,60~ 70%散落於環境中,殘留農葯經過降水、地表徑流和土壤滲濾進入水體中,會導致土壤和水環境質量的惡化,一些農產品中農葯殘留等超標檢出率達30%,殘留農葯還會破壞生態、影響生物多樣性。
中國集約化畜禽業發展很快,畜禽糞便年產生量達27億噸,糞便中的化學需氧量(COD)含量近8000萬噸,約為全國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的5倍,在2003年1月1日《畜牧養殖廢棄物排放標准》正式實施時,有90%左右的大型畜禽養殖場達不到排放控制標准,大量糞便、污水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入水體,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不斷增加,全國農村每年有超過2500萬噸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隨著鄉鎮、農村迅速發展和廣大農村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及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人口居住日趨集中,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斷增加,據估測,到2010年,中國村鎮污水排放量約270億噸,絕大多數生活污水和垃圾未經處理,隨意傾倒、丟棄和排放。
『叄』 如何防止農業面源污染
轉變農業環境污染管理方式。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不能僅僅依靠各類工程措施,更應建立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之上。運用治理工業點源的工程治理思路來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只能起到一時一地的污染防治作用,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應在遵循統一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差別化原則和配套性原則基礎上,建立農業環境管理制度體系(農業源頭投入總量控制制度;農業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農業產業准入制度)、農業環境友好的三級技術標准規范體系和農業環境政策體系。根據農業污染特點和治理難度,從有利於源頭控制的角度考慮,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准入、農業技術政策、生產規范標准、農業綠色補貼等方面著手,確定農業環境污染管理方式,以便有效支撐農業污染物減排、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相統一。
『肆』 造成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農村面源污染是指農抄村地區在農業襲生產和居民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未經合理處置的污染物對水體、土壤和空氣及農產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徑、數量不確定,隨機性大,發布范圍廣,防治難度大等特點。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居民生活廢物,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農葯、化肥、殘留在農田中的農用薄膜和處置不當的農業畜禽糞便、惡臭氣體以及不科學的水產養殖等產生的水體污染物。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積物、農葯、廢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對水層、湖泊、河岸、濱岸、大氣等生態系統的污染。與點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范圍更廣,不確定性更大,成分、過程更復雜,更難以控制。
『伍』 國家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防治水體污染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條: (1)減少和消除污染源排放的廢水量。首先可採用改革工藝,減少甚至不排廢水,或者降低有毒 廢水的毒性。其次重復利用廢水.盡量採用重復用水及循環用水系統,使廢水排放減至最少或將生 產廢水經適當處理後循環利用。如電鍍廢水閉路循環,高爐煤氣洗滌廢水經沉澱、冷卻後可再用於 洗滌。第三控制廢水中污染物濃度,回收有用產品。盡量使流失在廢水中的原料和產品與水分離, 就地回收,這樣既可減少生產成本,又可降低廢水濃度。第四處理好城市垃圾與工業廢渣,避免因 降水或徑流的沖刷、溶解而污染水體。 (2)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第一在制定區域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工業區 規劃時都要考慮水體污染問題,對可能出現的水體污染,要採取預防措施。第二對水體污染源進行 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第三杜絕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規定排放標准。第四同行業廢水應 集中處理,以減少污染源的數目,便於管理。最後有計劃治理已被污染的水體。 (3)加強監測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標准。第一設立國家級、地方級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執行 有關環保法律和控制標准,協調和監督各部門和工廠保護環境.保護水源。第二頒布有關法規.制 定保護水體,控制和管理水體污染源的具體條例。
『陸』 治理刻不容緩,什麼是農業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或稱為非點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NPS)是相對於點源污染而言的,指溶解的或者固體的污染物從非特定地點,在降水或融雪等的沖刷作用下,通過徑流過程匯入受納水體(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和海灣等),並引起水體的富營養化或者其他形式的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等過程中產生或導致環境變化的面源污染。即包括農業生產本身的面源污染和農村居民的生活源污染。
主要類型有:
1. 農用化學品的污染:主要有化肥、農葯、農膜的使用導致的污染
2. 禽畜養殖污染:主要途徑表現為禽畜養殖場排放的未經及時、合理處理的固體廢物以及清洗禽畜體、飼料場地、器具生產的污水等造成的水質污染、空氣污染、環境致病因子增多、土壤污染和農作物受害等
3. 農業固體廢棄物污染:如農作物秸稈的隨意堆放和焚燒
4. 農村生活污染:固體垃圾和廢水
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 分散性與隱蔽性
受流域內土地利用狀況、水文特徵、地形地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具有空間異質性和時間不均勻性。排放的分散性導致其污染地理邊界和空間位置不易識別,也更具有隱蔽性。
2. 隨機性和不確定性
受天氣等自然環境的影響,降雨量的大小和土壤密度、溫度和濕度等變化會直接影響污染物的被吸收水平,進而影響其對水體、土壤等的污染程度。
3. 不易監測和難以量化
農業面源污染涉及多個污染者,在給定區域內它們的排放是相互交叉的,加之不同的地貌地形、氣象、水文等條件對污染物遷移轉化影響較大,因而很難具體監測到單個污染物的排放量,難以對其進行量化。
應該和農村面源污染意思接近 詳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krgGepZo2f_iJwMh--qpTjuuJHMGOdP7t1_ifpxCcehYeXQ7C6dBqK
『柒』 有沒有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的系統方案
要實現生態自貢建設的目標,讓自貢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離不開全市農村環境的根本改善,而農村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就是面源污染問題。農業面源污染是指農業生產中使用化肥、農葯,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以及農膜、農作物秸稈、人糞尿、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雖然近年來我市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城鄉環境面貌得到了極大改善,但農業面源污染這個問題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生態自貢建設步伐。因此,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的根本改變,是生態自貢建設系統工程中亟需加強的重要環節。
一、目前我市農業面源污染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面源污染認識不足,防治意識欠缺。經過廣泛搜集和多方了解,尚未找到有關我市農村面源污染的統計數據和分析材料,由此可見,面源污染問題在我市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其治理工作也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的規劃和設計,而是處於相對滯後的狀態。
2、過度或不當施肥和施用農葯污染農村環境。調查顯示,全國1/6耕地受到金屬污染,面積達2000萬公頃,開礦及化肥農葯均是污染源。通過幾年來的努力,測土配方施肥已經在全市進行了試驗推廣,但還沒實現真正的廣泛應用。有一部分人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濫用禁止施用的農葯,以及農民施葯不當導致作物和環境的污染。
3、沼氣普及率較低,畜禽排泄物污染農村環境。由於畜禽養殖場建設管理不規范,畜禽養殖業污染監管體系不健全,種養脫節導致畜禽糞便污染環境。2012年全市沼氣普及率只佔宜建農戶的53%左右。
4、農作物秸桿和殘體污染農村環境。目前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低,只有35%,全市有25%的農作物秸稈野外焚燒,有14.9%農作物秸稈亂置亂堆,造成面源污染。
5、生活污水直排,生活垃圾沒有集中管理和處理造成環境污染。在農村人們對面源污染無視情況大量存在,人們無視面源污染的情況大量存在。目前我市在場鎮開展生活垃圾、生活廢水集中處理,但更多散居農戶垃圾還沒集中收集處理,污水仍然直排。
二、科學決策,切實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面源污染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須加以科學決策,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方能見效。
1、多措並舉,確保治理工作取得實效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認識。加強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傳,增強全民生態環境意識和參與意識,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從根本上改善隨意施用農葯、化肥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二是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環保部門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農業部門具體負責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加快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步伐;農科部門要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關及推廣應用;建設部門要加大農村村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林業部門負責農田林網和濕地保護工作。發改、財政、貿易、工商等部門都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職責,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支持力度,在項目立項、資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三是明確工作責任。市級有關部門、各區縣要根據任務分工,負責編制和組織實施本區域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方案,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治理面源污染協同、聯動機制。把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納入各區縣、各部門及鄉鎮工作考核范疇,將績效指標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考核內容之中。四是強化監督檢查。要建立健全檢查和督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開展農村面源防治工作督查,對工作得力、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工作不力的單位予以通報批評,並依法依紀追究責任。
2、強化指導,從嚴控制化肥農葯的使用
一是加強科技服務指導。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生產者的技術指導和培訓。通過宣傳和培訓,引導農民科學用葯、合理施肥、慎用激素。控制氮肥的施用量,調整氮、磷、鉀的施用比例,大力推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鼓勵使用農家肥和新型有機肥,鼓勵使用生物農葯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二是嚴格化肥農葯監管。倡導和鼓勵農民減少農葯、化肥使用量,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發展道路。通過政策措施,在重要水源保護區和流域制訂並執行限定性的農業生產技術標准,嚴格規定施肥量和施肥時間、品種及方式,切實加強農葯生產、銷售與使用的有效管理與監督。
3、科學規劃,切實減輕養殖業帶來的污染
將畜禽養殖污染納入環境統計和污染總量控制,建立完善畜禽養殖環境標准體系,實施畜禽養殖廢水生態還田綜合利用工程項目。要按照國家環保部頒發的《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的規定,結合實際,科學劃定禁養區,依法限期關停和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改變人畜混居現狀。規模化養殖場要全面實施排污許可、排污申報和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對不能達到環保要求的養殖場要限期治理。同時,積極爭取國債資金,以規模化養殖場為重點,加大農村沼氣推廣力度,確保補助資金落實到位。
4、科技引導,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途徑
積極引導和扶持秸稈綜合利用,將已經比較成熟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逐步向農村推廣。如肥料化利用,包括機械化直接還田、覆蓋還田、快速腐熟還田、稻麥雙套還田、堆漚還田、加工有機肥等;能源化利用,用於發電、沼氣、氣化、固化成型和炭化等;原料化利用,製成各種各樣的低密度纖維板材、裝飾板材和一次成型傢具等。在有條件的農村,引導、扶持、建立像糧食收購站一樣的秸稈收集處理中心,落實秸稈收儲組織、秸稈收集專業戶等事項,加快發展秸稈綜合利用,促進我市農村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和農業循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5、加大投入,加快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及時清運集中堆放生活垃圾
要加大生活垃圾收集力度和垃圾收集覆蓋面,各級財政要根據需要加大投入,配夠垃圾轉運車和車輛運行費用,確保集中堆放的垃圾能夠及時清運。圍繞「五十百千示範工程」建設,以「進村社」活動為載體,配合相關部門利用「村收、鎮集、縣處理」或「統籌規劃、適當集中、區域共享」等方式抓好農村生產、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合力打造示範樣板,發揮示範效應,帶動全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要多方籌措資金,多渠道解決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力爭早日實現各鄉鎮均有污水處理設施,同時,要加強對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的管護力度,確保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充分發揮作用,從根本上解決鄉鎮污水問題。
『捌』 農業面源污染指的是什麼如何防止
一、農業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積物、農葯、廢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對水層、湖泊、河岸、濱岸、大氣等生態系統的污染。與點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時空范圍更廣,不確定性更大,成分、過程更復雜,更難以控制。當前,在我國農業活動中,非科學的經管理念和落後的生產方式是造成農業環境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如劇毒農葯的使用、過量化肥的施撒、不可降解農膜年年棄於田間、露天焚燒秸稈、大型養殖場禽畜糞便不做無害化處理隨意堆放等。這些污染源對環境的污染,尤其對水環境的污染影響最大,據統計,農業面源污染占河流和湖泊富營養問題的60%~80%。
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發展生態農業可以使農業生產中的能量和物質流動實現良性循環,實現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對農業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實現資源化處理,可以使其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減少到最小。具體措施:1.推廣科學施肥。施用化肥並非施得愈多愈好,農田投入養分過大,盈餘部分並未起作用,而最終是進入土壤和水環境,造成土壤和水環境的污染。據有關調查研究,一般當農田氮素平衡盈餘超過20%、鉀素超過50%即會分別引起對環境的潛在威脅,因而防治重點應在化肥的減量提效上。從技術上指導農民,嚴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平衡氮、磷、鉀的比例,減少流失量。科學施肥要重點抓住以下幾個環節:化肥的施肥方法、數量,要根據天氣情況、土地干濕情況、農作物生長期及農作物的特異性等決定,實現高效低耗,物盡其用。另外把農家肥和化肥混合使用,也可提高肥效,增加農作物產量,同時又能改良土壤。 2.在農業病蟲害防治方面,提倡綜合防治。主要包括:利用耕作、栽培、育種等農事措施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利用生物技術和基因技術防治農業有害生物;應用光、電、微波、超聲波、輻射等物理措施來控制病蟲害。但鑒於目前農葯的不可替代性,在使用農葯時,噴葯前要仔細閱讀農葯使用說明書,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使用,並注意自身安全,認真檢查噴霧器有無損壞;噴葯要在清晨或傍晚為宜,避免強風噴灑;噴葯時,不吃東西、不喝水、不抽煙,不要讓兒童或禽畜進入正在噴葯的農田中;噴葯後,不要在噴霧器內存放農葯,噴霧器應及時清洗干凈;用完後的農葯玻璃瓶應該打碎,金屬罐桶應該壓扁,掩埋在1米深的土中,嚴禁用洗後的空瓶、空罐盛放食物;清洗所用的抹布應該掩埋或焚燒,防止二次污染。 3.實現有機肥資源化利用、減量化處置。最大限度地將畜禽糞便等有機肥料用於農業生產,並實現以沼氣為紐帶的畜禽糞便的多樣化綜合利用。另外,對規模化養殖業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提倡「清污分流,糞尿分離」的處理方法。在糞便利用和污染治理以前,採取各種措施,削減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4.制定法規,加大宣傳。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農葯、化肥中對環境有長期影響的有害物質的含量,控制規模化養殖畜禽糞便的排放。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特別是廣大農民對面源污染的認識,引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施肥、噴灑農葯等,盡量減少由於農事活動的不科學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中殘余污染物的增加。建立健全面源污染的檢測、研究機制,為更有效地防治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www.sxhn.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88 33K 2007-12-9 - 網路快照
『玖』 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方法如下:
1、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通過採取節水農業包括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有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等措施,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2、減少化肥和農葯使用量。大力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包括病蟲害的綠色防控、綜合防控措施,精準施肥,減少農葯,化肥的使用量。
3、對廢棄物進行綜合循環再利用。通過採取標准化養殖、清潔養殖,配套一些廢棄物的綜合處置設施,包括我們發展農村沼氣工程、發展循環農業,使廢棄物、糞便能夠得到更高的有效利用。
4、實行農膜的有效回收和處置以及循環利用。現在農膜廣泛使用,這些農膜都容易老化,而且容易殘留在土壤當中。這就需要採取一些有效政策措施,來支持和激勵收儲和回收利用,減少污染源。
5、加強監督管理。農業面源污染是開放的,而且是跨流域的,是流動性的,所以流域上中下游之間要加強協同監管。
6、強化法制建設。積極參與推動國家正在做的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制定,還有耕地質量保護條例的制定。同時,要加大對農業環境違法行為處罰的力度,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的責任追究制度。
(9)整治農業面源污染擴展閱讀
面源污染的形成過程:
1、降雨徑流形成過程,即累積在流域地表的污染物受到降水的沖刷作用,隨著徑流的形成和泥沙的輸移在陸地坡面產生污染負荷,並隨徑流與泥沙的輸移在流域內增加和衰減,最終到達河道。
2、土壤侵蝕和泥沙輸移過程,徑流在坡面的沖刷過程中,徑流首先攜帶土壤細顆粒,侵蝕泥沙中細顆粒特別是粘粒的含量明顯增加,這導致了泥沙粘粒的富集。
3、污染物轉化過程。土壤與徑流的作用、土壤養分與徑流-泥沙的相互轉換使土壤養分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