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鄧少奇整改革
⑴ 開國大典的資料
http://ke..com/view/2194.html?wtp=tt
⑵ 戰場上抓到的俘虜有什麼用
要知道在古代戰場上那些軍隊如果抓取敵方的一些戰士的話,可以從這些俘虜中獲得一些情報。對於如何對待俘虜這一件事情,受到東方文化影響的人和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人,會做出不一樣的行為,當然這些人也會表現出非常大反差的態度。可以說由於受到的文化不一樣,所以他們認知中對於俘虜的意義也就不一樣。
由於社會在不斷發展,所以那些戰爭公約中也明確表示不能虐待俘虜。由此就可以發現在戰爭當中,如果敵方軍隊前來投降的話,成為自己軍隊的俘虜,那麼軍隊的士兵不但不能虐待他們,反而還要繼續維持著他們的生命,給予他們一定的生活待遇。俘虜越多就證明當前這些獲勝方軍隊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這些俘虜對於這些西方軍隊來說,本身就是不小的負擔。
⑶ 戰場上抓到俘虜怎麼辦
解放戰爭最奇葩現象,有400萬國軍俘虜兵調轉槍口加入解放軍
戰場上很多看起來很奇葩的事,細究背後原因,其實發現完全是大勢所趨。
比如,解放戰爭中,大批國軍調轉槍口的事情。難以理解的是,解放戰爭中竟然有400萬國軍俘虜兵加入解放軍,從萎靡不振一觸即潰的狀態,一下子成了嗷嗷叫的強兵勁旅。
解放軍萬歲,人民萬歲,新中國萬歲!
⑷ 少奇和小平誰更具改革頭腦
小 平
⑸ 劉鄧大軍千里越進大別山的直接領導者是誰
劉伯承,鄧小平。
他們一個是中原野戰軍(後來的第二野戰軍)的司令員,一個版是政委。
解放權戰爭中期,按照中央部署,劉鄧,陳謝(陳庚,謝富治),陳粟(陳毅,粟裕)三路大軍主動進攻,掌握戰略主動權,三路中以劉鄧為主,其餘兩路配合
⑹ 鄧小平的故事
千里躍進大別山
⑺ 守紀律的名人故事
守紀律的名人故事:
邱少雲的故事
志願軍「一級英雄」特等功臣邱少雲
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嚴重地威脅著剛滿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此關鍵時刻,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英明地決定,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同英雄的朝鮮人民和朝鮮人民軍一起,並肩作戰,抗擊侵略。
在艱苦的反帝斗爭中,中朝兩國人民風雨同舟、禍福相共,用鮮血譜寫了壯麗的詩篇,結成了牢不可破的戰斗友誼。
邱少雲就是在這場戰爭中,於391高地戰場上,為了完成潛伏任務,嚴守革命紀律,他以超人的意志和毅力,忍受烈火燒身的痛苦,直到最後的犧牲。
邱少雲(1926-1952)出年於重慶市銅梁縣少雲鎮玉屏村邱家溝的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里。在萬惡的舊社會、邱少雲九歲喪父、十一歲喪母、十三歲就開始了長工的生涯,受盡了地主豪紳的壓迫和剝削。1949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作垂死掙扎,妄圖挽救西南一隅,估逼窮人當炮灰。邱少雲就是在老闆的出賣、被強迫捆邦拉去當了壯丁。
苦難的童年生活、悲慘的家庭遭遇,在邱少雲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盼望光明、盼望解放!
1948年,劉鄧大軍奉黨中央毛主席命令揮師南下於1949年12月解放了成都,相應,四川獲得了解放,邱少雲一家和天下勞苦大眾獲得了新生,太陽出來了,來了救星共產黨,邱少雲作為解放兵毅然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1年3月,邱少雲響應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號召,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當他來到朝鮮,看到美帝國主義和李承晚匪幫對朝鮮人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目睹朝鮮兒童遭受自己童年時代一樣的苦難,倍加激起邱少雲對帝國主義反動派的仇恨。要為打敗美國侵略者貢獻自己的一切。
1952年10月,邱少雲所在連隊接受了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就是消滅盤踞在平康和金化之間的三九一高地的美李匪軍,把戰線向南推進。然而,我軍陣地到三九一高地之間,有著三千米寬的開闊地,這是敵人的炮火封鎖區。要在這樣長距離的炮火下沖擊,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為了縮短沖擊距離,出奇制勝、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我軍決定在發起總攻擊前一天的夜裡,把部隊潛伏在敵人陣地的前沿。
戰士們出發以前,部隊首長指示:「提高紀律性,堅決執行命令,是我軍的光榮傳統。這次任務十分重要,也非常艱巨,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暴露目標。」邱少雲和戰友們堅定地回答:「堅決完成任務!」
要使幾百人潛伏在敵人眼皮底下,隱蔽二十多個小時,不能有一個人暴露目標,確實任務是艱巨的,困難是不少的。但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深刻認識到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代表著祖國人民和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意志和願望,因此士氣旺盛、鬥志昂揚,表現出了無比的堅強和主動機敏,表現出了驚天動地的革命英雄主義和自我犧牲精神。邱少雲懷著對敵人刻骨仇恨,於戰斗前夕,向黨支部交了一份人黨申請書。他寫著鋼鐵誓言:為了戰斗的勝利,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
深夜,五百多名全副武裝的志願軍戰士,按預定計劃井井有條地迅速分散開來,隱蔽潛入到三九一高地附近一片蒿草叢生的地里。每個人從頭到腳插上了蒿草,風一吹,人身上的草和地上的草同時搖動,看不出一點兒偽裝的痕跡。邱少雲和他所在的那個排,就在高地東邊的一條長滿蒿草的土坎旁邊隱蔽著。
天剛蒙蒙亮,戰士們首先看到的就是三九一高地上的那一層層的鐵絲肉和一簇簇的地堡群。一挺挺機槍從地堡的射口直對著山下,持槍的敵人在山脊上的交通壕里來回走動,還不時地用望遠鏡朝山下張望。邱少雲看到還在准備頑抗的敵人,心中燃燒著仇恨的怒火,他瞪大了眼睛,更加警惕地監視著敵人。
十點多鍾的時候,意外的情況發生了,李承晚匪軍的一個班鑽出了地堡,朝邱少雲同志和他的戰友潛伏的方向竄來。
邱少雲和戰友們鎮靜地互相看看,眼神互相示意:不能沖動,潛伏好就是勝利。他們繼續堅定、沉著地潛伏在草地里。敵人越來越近了……突然,有兩年戰士被敵人發現了,敵人嚇得倒退了兩步,慌張地亂掃了一梭子彈、扭頭就朝山頂上逃跑。
在此關鍵時刻,要是讓敵人活著回去,潛伏的機密就會暴露,情況就會很嚴重。這一切,觀察所里的團指揮員看得非常清楚。指揮員立刻下達命令:用炮火消滅這股敵人!頓時,炮聲隆隆,三九一高地山坡上,築起了一道火牆,截斷了敵人的逃跑,一個班的敵人全部被殲滅在山腰中。邱少雲看到這個情景,激動地瞧瞧兩旁的戰友,表達了內心的高興。
山上的敵人被這一陣炮火嚇得膽顫心驚,龜縮在烏龜殼里不敢動彈,半個鍾頭後,從南方飛來幾架敵機。盤旋在志願軍潛伏的上空。忽然,敵機投下了燃燒彈。有一顆燃燒彈落在離邱少雲兩米遠的草地上,飛迸的燃燒液濺到邱少雲的左腿上,眨眼功夫,插在他腳上的蒿草燒著了,火苗騰騰地冒起來,此刻,邱少雲只要翻動一下身子,就可以把火苗撲滅,但是這樣做會暴露目標啊!邱少雲想到要更好地打擊敵人,想到整個戰斗的勝利,他堅定地伏在草叢中,接著衣服也燒著了,一會兒,烈火就蔓延到了全身。
在邱少雲的後邊,有一條小水溝,此時只要他後退幾步,在泥水裡打個滾,還是可以把火撲滅的。但是他一滾動,敵人就會發覺,潛伏目標就會暴露。為了革命勝利,邱少雲就象一塊千斤巨石。伏在那裡,紋絲不動,烈火在邱少雲身上繼續燃燒著。同志們眼看著烈火在吞噬著自己的戰友,急得咬破了嘴唇,幾次想站起來,幫助邱少雲撲滅身上的烈火。可是邱少雲和戰友們深深懂得,在這個節骨眼上,只要有人動一下,整個班,整個潛伏部隊,整個反擊計劃……全都完了,將要取得的勝利就會丟失,邱少雲和他的戰友們,牢記著部隊首長的囑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暴露目標。」他們懷著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強壓著滿腔怒火,等待著戰斗時刻的到來。
時間過的真慢,邱少雲還是紋絲不動地伏在那裡。為了革命,為了勝利,他咬緊牙關,頑強的忍受著烈火燒身的劇烈疼痛把手深深的插入泥土,他沒有發出一聲呻吟,直到最後犧牲。下午五點三十分,中國人民志願軍向三九一高地進攻的號角吹響了,同志們懷著滿腔復 仇的怒火,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人撲去。兩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敵人的一個加強連全部被殲了,三九一高地上飄揚著我軍勝利的紅旗。凱歌聲中,指戰員們心潮澎湃地久久注視著英雄犧牲的地方。那紅色的騰騰烈火中,閃現著英雄的巨大形象。
邱少雲同志那種高度的組織紀律性,那種堅韌頑強的革命意志,那種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邱少雲是視紀律重於生命的典型代表。
在中外歷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正如我國已故的著名女書法家肖嫻所書:「是真烈士,乃大英雄。」他那驚天動地、泣鬼神的無私奉獻精神。從50年代起就廣為傳揚,威振四海,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在他的精神鼓舞下英雄楷模層出不窮、雷鋒、王傑……,特別是在98年的抗洪救災的英雄的人民解放軍為保衛國家的財產,人民的生命安全,涌現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績,為黨和人民又立了新功。
邱少雲的舍小己顧大局、愛國愛民、舍己為人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
邱少雲烈士將永垂不朽!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⑻ 開國大典
中央檔案館保存的194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程序表》中,記載了開國大典的三大項目: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儀式;
三、人民群眾遊行活動和焰火晚會。
慶典的場地設在天安門。
然而,在此之前,關於慶典場地的選擇卻有兩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將慶典活動安排在天安門。另一種方案則是在西苑機場,理由是: 3月25日,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在西苑成功地舉行過閱兵。更重要的原因是,那裡地處郊區,地形開闊,萬一遭到國民黨空軍的襲擊也便於疏散和隱蔽。
兼任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主任的周恩來經過再三斟酌後,決定將慶典的場地定在天安門。
針對國民黨空軍在開國大典那一天可能進行的空襲,周恩來指示:在北平的南苑機場集中人民解放軍第一個有升空作戰能力的戰斗機群,在北平的四周布置用於防空的高射炮群。
清理污水坑
在得到中央的同意之後,周恩來立即通知有關部門,迅速修整天安門城樓和天安門廣場。
從當年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天安門城樓的城牆斑斑駁駁,城樓上散落的是殘磚斷瓦,樑柱上積滿了野鴿子的糞便。當年的廣場上除了這些成片的雜草以外,還有成堆的垃圾和與垃圾為伴的蒼蠅和老鼠。
1949年8月9日,北平市召開了第一屆各界代表大會,時任市委書記的彭真宣布了整修開國大典主會場--天安門廣場和城樓的決議。
1949年9月10日是星期六,這一天天還沒亮,參加義務勞動的人們就從四面八方向天安門廣場集中,到了下午的3點鍾,參加義務勞動的人數就達到了6000多名。幾天之後,廣場上的垃圾、雜草消失了,腐臭味也消散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個能容納16萬人的大廣場。
天安門城樓和廣場的垃圾清理干凈之後,接下來就是對天安門城樓的裝修。這包括:在天安門上掛起紅燈籠、城牆兩邊書寫巨幅標語、在城門上方懸掛毛澤東的巨幅畫像等工作。
剛剛解放的北平城是個破爛的城市,城裡遍地都是垃圾。北平解放以後,北平市人民政府向古城的垃圾宣戰了。當時,北平軍管會有一條硬性規定:無論公車私車,汽車出城的時候,必須捎上垃圾。據統計,在開國大典之前,北平市共清除垃圾20多萬噸。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1949年底才告一個段落。
受閱部隊
當北平人民向垃圾宣戰的時候,開國大典的閱兵准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1949年7月上旬的一天,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聽取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副總指揮楊成武等受閱部隊負責人的匯報。匯報結束的時候,毛澤東用鄭重而詼諧的口氣說道:「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在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無論是軍種、兵種,還是規模上,都是最多最大的一次,投入的總兵力達到了16萬。
參加受閱的海軍代表隊由海軍學校與華東艦隊組成;陸軍代表隊由步兵師、炮兵師、戰車師、騎兵師組成;其中戰車師包括摩托化步兵團、裝甲車團和坦克車團。
參加受閱的步兵方隊,則是20兵團67軍的199師。
李水清,當時是199師的師長。
李水清:「我們接到這個任務以後,全體官兵非常高興,感到很光榮,特別是講到了,我們是要代表全國解放軍,來接受毛主席的檢閱,所以,特別高興。」
開國大典的閱兵式盛大而又空前,負責閱兵訓練的楊成武不僅查閱國內外有關閱兵的資料,他還找其他的解放軍將領虛心求教。
南苑機場
7月,正是北平的盛夏,199師的一萬多人馬全部集結在北平市郊。按照閱兵指揮部的要求,步兵師在閱兵的時候出12個方隊,每個方隊由144名指戰員組成。
李水清:「一萬多人只要兩千多人,所以大家拚命地練,都寫決心書,要參加受閱,所以我們除了這個兩千多人以外,我們又另外組織選了二百多人,做預備的。」
訓練前的准備已經基本就緒,但是,新問題也接踵而至:已經有22年戰史的人民解放軍,居然沒有一本關於隊列訓練的條文和規范動作的准則。他們拿什麼作參考呢?
李萬恆:「這個條例開始是國民黨的,以後是蘇聯的,最後還是按照劉伯承那個操典進行隊列訓練,在隊列訓練期間里頭,這個齊步正步,這個東西是你這一步邁出去70公分,高度15公分,這是齊步,正步30公分的高度。」
三伏時節的炎炎烈日照在天壇公園,公園圍牆外的空地上是整理過的訓練場,場地邊沿搭著他們宿營的帳篷。199師的官兵們在這里開始了嚴格的分列式訓練。
一轉眼,就到了1949年的8月1日。這一天,閱兵總指揮聶榮臻代表中央軍委給新成立的特種兵部隊授旗。特種兵部隊屬於陸軍序列,主要包括禮炮部隊、騾馬炮兵以和裝甲兵。
楊成武
曾經擔任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的李健,當時是特種兵司令部的參謀長。
李健:「選的標准基本上都是黨員,另外大部分,百分之四十以上都是英雄連隊,都立過大功,小夥子都比較高,一般都是一米七八、一米八零這樣,確實也很標准。」
聽說受閱部隊的訓練非常艱苦,愛兵如子的朱德總司令再也坐不住了,他親自趕到受閱部隊的駐地,去看望正在訓練的指戰員。回到中南海,他吩咐有關部門給參加受閱的官兵每人每天增加一個雞蛋。
開國大典的第一個程序就是升國旗、鳴禮炮、奏國歌。特種兵司令部將鳴禮炮的任務交給了戰車團參謀長韓懷志。
人和炮調集齊了,韓懷志便一門心思撲在了訓練上。卻把新婚不久的妻子拋到了腦後。
騎兵代表隊,由華北軍區騎兵三師組成,指戰員多數來自內蒙古大草原。
戰車團把訓練場擺在了北平西郊的荒地里。
在戰車團加緊訓練的同時,住在北平城東單大街西總布胡同里的軍樂團也在抓緊時間排練。
參加閱兵的士兵
擔負著為開國大典和政協會議演奏重任的軍樂團,被人們稱為「禮樂之神」。
閱兵指揮部指示:將華北人民文工團的管樂隊以及受閱部隊軍師兩級的軍樂隊合並,組建成聯合軍樂隊,於是,一支200多人的聯合軍樂隊誕生了,由羅浪擔任總指揮。
1937年從馬來西亞回國的羅浪,是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的學生。1939年,他到達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軍區,後來,他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第一任團長。
有一天,閱兵指揮部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召開有蘇聯專家參加的部隊負責人會議。會上對採用什麼樣的曲子作為閱兵典禮樂曲出現了分歧:第一種意見是隨便找一個好聽的閱兵進行曲就行了;第二種意見則是用蘇聯的閱兵曲。
羅浪:「我說是不是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現在已經用過的,使用過的一些革命歌曲改編的軍樂曲子來作為我們這次閱兵的典禮用曲,來作為我們的閱兵用曲。」
會上對此事激烈的爭論起來,鑒於意見一時難以統一,閱兵副總指揮楊成武指示羅浪,寫一個閱兵和群眾遊行的樂曲曲目上報中央。
參加閱兵的坦克
很快,毛澤東就作了 「以我為主,以我國為主」的批示。決定採用羅浪所報的《東方紅》、《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軍隊進行曲》等5首曲目為開國大典樂曲。
閱兵曲目確定下來以後,為了使其達到適合典禮使用的音樂,羅浪挑燈夜戰,連夜對樂曲的旋律和配器進行了修改。
時間很快就到了1949年的9月1日,這一天,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在傳達中央關於開國大典閱兵的指示時說:「中央決定在新中國成立之日,除地面部隊以外,空軍也要出動。」
9月上旬的一天,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來到南苑機場上,隨著巨大的轟鳴聲,9架戰斗機相繼從跑道起飛,很快就在空中調整成品字隊形,並兩次通過機場上空。
在地面觀看飛行表演的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拍手叫好,為飛行員加油鼓勁。當飛行表演結束後,朱德用企盼的口吻說:「能不能再多幾架飛機,什麼飛機都行」。
林虎:「後來他們走了以後,我們就研究了,又增加兩架「蚊式」戰斗機,這個飛機是英國造的,它機身什麼,都是木頭的,實際上就發動機是金屬的,有些設備是金屬的,但是這個飛機既能做輕型轟炸機,又能做戰斗機。」
閱兵式里的樂隊
幾天以後,又有三架修復的運輸機,一架通訊機,兩架教練機納入了受閱飛行隊。
軍委航空局最後敲定,10月1日那一天,將有17架飛機通過天安門上空。
九月的北平,已經進入初秋,受閱部隊的訓練也進入了「倒計時」。
九月份的一天夜晚,受閱部隊接到了到天安門廣場預演的通知。
信心十足的199師師長李水清帶領訓練了兩個多月的部隊來到了天安門廣場,當正步通過天安門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訓練場上走得還像樣的部隊這時候亂了方寸:該邁出左腳的時候,有人偏偏踢了右腿。
樂隊總指揮羅浪發現,原來是戰士們的步伐跟不上樂隊的鼓點,他立即對軍樂隊的節拍做了調整。
舉行開國大典的消息傳出以後,報名參加的單位和群眾格外踴躍。
長辛店鐵路工人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的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就來到這里,開展工人運動。毛澤東也曾經兩次到過這個工廠。
北平市總工會給了長辛店鐵路工人2000個參加大典的名額。
門頭溝鎮的西辛房村地處北平遠郊山區,距離天安門30多公里。
1949年的9月,一百多名村民接到了參加開國大典的通知。焦桐蘭和幾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也被批准參加開國大典。為了早一點趕到天安門, 早一些見到毛主席,焦桐蘭和小夥伴商量之後,湊錢買了一輛沒有剎車,沒有鈴鐺的舊自行車。
1949年的9月30日,是中國農歷的八月初九。這一天晚上,許多人在興奮和等待中度過了新中國誕生的前夜。
李水清:「都在那裡不睡覺,把鋼盔擦的乾乾凈凈,擦的亮亮的,好看。」
北平西苑
焦桐蘭:「一宿也沒睡覺,沒睡覺以後就是想到毛主席那兒去,見毛主席怎麼樣的表達心情呢,見毛主席是什麼樣的,長得什麼樣呢。」
這天晚上的10點鍾,周恩來到了天安門,對城樓的布置工作做最後一次檢查。當看到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下面寫有「毛澤東同志」 幾個字的時候,他立即派人找來中南海俱樂部主任鍾靈。
鍾靈:「他說這個不能要,因為開國大典呀,要很嚴肅呀。」
毛澤東的這幅畫像出自周令釗的手筆,根據周恩來的指示,他小心翼翼地用顏料把畫像下面的幾個字蓋住。當周令釗做完這一切的時候,已經是10月1日的凌晨。
修繕一新的天安門城樓和它面前的廣場,正迎候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