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日本治理台灣

日本治理台灣

發布時間: 2021-01-28 00:18:13

A. 台灣被日本統治的歷史

日本佔領台灣50年,派出19任總督,作為統治中國台灣地區、實施殖民統治的最高指揮。在1895年6月至1919年10月間,日寇為建立「殖民地體制」,用武力鎮壓和控制台灣人民的反抗,軍人專政,派出的軍人總督有樺山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佐久間左馬太、安樂貞美、明石元等7屆軍人總督;1919年10月至1936年9月,日本殖民當局以為殖民統治已經穩定,為把台灣建成「理想的殖民地」,軍人體制改為軍政分立制,派出了田健治郎、內田嘉吉、伊澤多喜男、上山滿之進、川村竹治、石冢英藏、太田政弘、南弘、中川健藏等9屆文職總督;1936年以後,為配合全面侵華戰爭的需要,恢復軍人總督,派出小木躋造、長谷川清、安藤利吉等3任軍人總督。不論文官武將,19名總督集立法、行政、軍事大權於一身,掌握了當地中國人的生殺予奪大權,個個都是殺人魔王,手上都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

日本在台灣實施殘酷的殖民統治,總督府於1896年發布了「關於施行台灣之法律」。這一文件編號為第63號法律,所以稱為「六三法」。「六三法」總共6條,它成為日本統治台灣的基本法。此法確定台灣特殊化,以法律形式確立了總督的獨裁權力;主要內容是鎮壓抗日義軍和剝奪台灣人民的基本權利。1906年,頒布實質相同的「三一法」取而代之,兩法沒有根本區別,中國人遭受的苦難不僅沒有改變,而且越來越沉重。

日本在台灣殖民統治主要靠軍隊、憲兵、警察維持,更多的是靠權大無邊的警察管制社會和民眾。1897年,日本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制訂了「三段警備法」。規定山澤地帶的治安由軍隊及憲兵負責;村落的治安,由警察擔當;山澤和村落之間,則由憲兵和警察共同戒備。這是一部由軍隊、憲兵、警察三者協力鎮壓統治台灣人民的殖民法。在日據時期,台灣民間嚇唬孩兒有一句慣語:「大人來啦!」所謂「大人」就是指當時的日本警察。1896年,第一批日本警察到台。自此以後,以日本警察為主體的警察,成為伸入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鬼魘,是直接屠殺台灣中國人的劊子手。日本警察遍及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警察社會。以1902年為例,全台設有10個廳警察課、97個支廳、992個派出所,以後最多時各類警察機構達到1500餘處,警察18000餘人。在台灣的經濟發達地區,每隔2、3公里就有一個警察機構;每300人就配有一名警察。日本佔領下的台灣,可以說是日本警察的世界,在警察法西斯式的管制下,中國人的基本權利都被剝奪。

B.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是什麼樣的

1894年日本發動甲來午戰爭,翌年源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慶祝台灣光復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C. 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台灣人民的生活是怎樣的

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我是台灣人,我看過一些這方面的書,給你簡單介紹下我所知道的事情吧。
1.在日本殖民之前,台灣除了有原住民各族之外,還有各支的漢人,在漢人之中,主要分成閩南人(福建南方)、福州人(福建北方)、客家人。
從明朝以來,漢人憑藉著科技和詐術,巧取豪奪了不少原住民的土地,因此原漢之間一直有武裝斗爭的情況發生,但是農業生活的漢人,其力量強過採集生活的原住民,所以原住民的生活圈是不斷地被漢人壓縮了。
在漢人之間,也常常發生極慘烈的武裝斗爭,三大支的漢人互相仇視,常常為了搶水源、土地之類的資源而發生械鬥的情況。
2.日本奪取台灣之後,許多人不願做亡國奴而起身反抗,頭幾年有許多台灣人為了反抗日帝而犧牲了,日本人也付出了不少傷亡代價。後來日本在台灣的腳步雖然站穩了,但是台灣人的抗日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
3.從1898年,日本還在鎮壓台灣人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調查土地和人口了,這是為了在數字上管理台灣,在日本完成調查以後,就開始進行掠奪各種資源的行動了。
4.林圯埔事件是日本人強奪公有竹林之後,漢人武裝暴動的事件。在這次事件中,漢人殺了三個日本人,後來日本人殺了九個漢人。日本人強奪公有竹林簡單來講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
5.在原住民政策上,日本人學習西方的種族滅絕手段,不但殺光所有反抗的人,還限制原住民的生活圈,對於放棄反抗成為其臣民者,就在"番(對原住民的蔑稱)地物資交易所"中販賣用甲醇加上乙醇的毒酒,好讓他們慢性自殺。
6.日本在台灣進行各種各樣的"專賣制度",也就是日本殖民政府可以任意指定某種物品為"專賣品","專賣品"只能由殖民政府指定的人用指定的價格販賣,因此可以徹底將壟斷的利益發揮到最大,並完全掌握在日本人手裡。被指定"專賣"的物品包括:鴉片、食鹽、粉碎洗滌鹽、樟腦、酒。這些專賣制度幫助日本殖民政府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7.日本在台灣農業上的各種建設和制度,都是為了要使台灣農民種植殖民政府需要的作物,比方說甘蔗。但是日本政府也規定了,甘蔗的定價權完全由收購的會社決定,因此農民們雖然辛勞工作,收成後的情況卻像如今第三世界的農民一樣,收購的公司說多少就是多少,完全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差別只在於:當時台灣農民面對的是有帝國主義撐腰的日本公司;現今第三世界的農民則是面對掌握了全世界商品定價權的跨國公司,前者的暴力剝削是很明顯的,後者的制度剝削卻隱藏在"自由貿易"的外衣之後。總之,由於種甘蔗真的賺不到錢,所以台灣民間有一條"憨(閩南語指"傻")歌詩",當中第一憨就是"種甘蔗乎(給)會社磅(秤)"。而且日本人還在秤上面動手腳,因此台灣農民不但在價格上被剝削,連秤重量的過程都要被再剝一次皮,自然是氣憤難當,後來也因此爆發了抵制運動,結果日本警察強行闖入逮捕農民並將他們判刑,再次證實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兇狠性格。
7-2.在稻米方面,在日本到台灣之前,台灣的農村結構就存在著:地主-商人-高利貸-佃農的情況了。大陸的朋友應該很了解佃農生活有多慘,我不贅言。日本到台灣之後,這種債務鎖鏈對日本人而言也很好用,只要掌握住上面的地主等人就能牢牢地抓住下面的農民了,因此並沒有廢除這樣的關系。
8.台灣的日本獨占資本是靠:1.土地掠奪、2.佃耕制度、3甘蔗收購等榨取方式所形成,還有一招是"三年輪作"一年種稻,一年種甘蔗,一年種番薯,由於種甘蔗收益極低,因此很多人不願意種甘蔗,稻米比甘蔗更好賣,賣不掉也能自己吃,日本強制推行"三年輪作"以後,甘蔗就有了一定的產量,而且農民將會為了在不能種稻米的那兩年活下來,而必須向貸款公司借款生活,由此日本手上又多了一條債務的鎖鍊,牢牢地系在台灣農民的脖子上了。

以上是對於經濟方面的介紹,另外再提一點;警察。
不論在日帝本土或者台灣,警察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警察的權力很大,可以任意抓人和拘留(當然是得到上級允許,但絕對不是那種把人抓到以後會講:我現在依法逮捕你,你有權利保持緘默...那種)。在警局裡面的拷打和刑求也是跟吃飯一樣自然的事情,不論是日本或者中國的左翼都要面臨它們狠毒的攻擊。當時的日本警察做的事情很多,幾乎所有的行政都要用到警察,對日本政府而言可說是有萬能的用途。

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灣的各種暴政,自然引起了諸多仁人義士的反抗,在這些英勇的抗日勇士當中,我推薦你找一個人的資料,他叫做"簡吉",我不知道大陸的網站能不能找到他的故事,如果可以的話,我推薦你看看他的事跡,像他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代表台灣人。

後來隨著日本侵華,二戰爆發。日本為了支援中國戰場龐大的開銷,因此開始"皇民化運動",好提高台灣的勞動力。不過當時絕大部分的台灣人是拒絕這種無恥行徑的,只有少數的漢奸或者為生活所逼的人改了自己的姓名為日本名子。
隨著中國戰事的更加吃緊,日本陷入了戰爭的泥沼,為了奪取南亞的資源,又再將台灣升格為南進基地,做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南亞的跳板,因此又徵收了更多的稅、更多的物資、更多的勞動力,其中最讓人惡心的,就是欺騙或者強逼婦女去做慰安婦,這些事情你們應該也知道的。除此之外,也強迫台灣男性參加侵略戰爭,讓他們擔任軍夫之類的工作。
以上就是日據時代台灣人民大致上的情況了,希望能滿足你的疑問。

D. 日本人是怎樣奴役台灣

日本侵略台灣統治政策
始政(無方針主義)時期(1895年-1915年)

日治時期的第一段時期,自1895年5月的乙未戰爭起,一直到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為止。在此約二十年內,以台灣總督府與日軍為主的日方統治,遭遇台民頑強的抵抗。除犧牲慘重外,也遭致國際社會的嘲笑,因此曾經在1897年的國會中,出現「是否要將台灣以一億元賣給法國」的言論,稱為「台灣賣卻論」。在這種情況下,著重於鎮壓的日本當權者對於台灣總督的人選,都以授階中將或上將的武官來擔任。

身著童子軍裝的後藤新平
1898年,日本明治政府任命素有日本陸軍瑰寶之稱的兒玉源太郎中將為第四任總督,並派才幹卓越的政治家後藤新平醫師擔任民政長官以為輔佐,從此採取軟硬兼施的政策治理台灣。加上日本於1902年年底大抵肅清台灣抗日運動勢力之後,成員全為日人;且毋須遵守日本法律[35]的台灣總督府之對台統治權才就此建立起來。而日方這種軟硬兼施的殖民地政策,一般稱為特別統治主義。
事實上,日本統治台灣之初就存在著殖民地統治策略的兩條路線之爭。第一條路線就是後藤新平所代表的特別統治主義,但他同時也醉心於德國式科學殖民主義。後藤新平認為,從生物學的觀點,同化殖民地人民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因此主張效法英國殖民統治方式,將台灣等新附領土視為真正的殖民地,亦即分離於內地之外的帝國屬地,不適用內地法律,必須以獨立、特殊方式統治。後藤認為應當要先對台灣的舊有風俗進行調查,再針對問題提出應對政策。這個原則被稱為「生物學原則」,同時也確立了以漸進同化為主的統治方針。
相對於特別統治主義的殖民地路線,則是由原敬所代表的內地延長主義。受到法國殖民思想影響的原敬,相信人種文化與地域相近的台灣和朝鮮是有可能同化於日本的,因此主張將新附領土視為「雖與內地有稍許不同,但仍為內地之一部」,直接適用本國法律。
從1896年到1918年,擔任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所持的特別統治主義主導了台灣的政策。在這段時間內,台灣總督於「〈六三法〉、〈三一法〉」的授權下,享有所謂「特別律令權」,集行政、立法、司法與軍事大權於一身。而握有絕對權力的台灣總督,除了有效壓制武裝抗日運動之外,也嚴密控制住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治安在內)。
根據後藤新平引述官方統計,僅在1898—1902四年間,總督府殺戮的台灣「本地人」人數為11950人日本佔領台灣前八年,共有三萬二千人被日方殺害,超過當時總人口百分之一。

E. 1895年《馬關條約》後台灣被日本侵佔,日本是如何統治台灣的

1、日據台灣初期,官民的抵抗,日本的強壓政策

日本佔領台灣初期,台灣對日本殖民者的抵抗,還是非常激烈的。日本採取了強壓的手段,隨時拘捕他們認為靠不住的台民,成群地屠殺,有時數百人被聚集在一起,用機槍掃射,集體處死。這種恐怖的統治,也有強烈的震懾作用,使台民不敢再有抗日想法。

2、日本在台灣的農業建設和「國民教育」

從經濟方面來說,嘗試了堪稱亞洲第一次的農業革命,推行的項目有:使用化肥、培育新品種、有計劃地規劃水利灌溉等。他們開設了新型糖廠,代替過去用牛力和人力操作的製糖方法。不過這些措施多以台灣為實驗性質,一旦犯了錯誤,台灣百姓先吃大虧。

台灣推行現代化農業生產,無論質和量都提高了許多,而且,這些建設帶動了農村社會的巨大變化。一部分的城市文化被帶入農村,提高了農村的生活水平。在日本統治期間,台灣全島逐漸電氣化,縱貫鐵路修成,高雄、基隆兩港開港。

在此基礎上,日本帶來了現代文化知識和現代化的生活形態,給台灣鋪設了一層從西方經過日本,移植到台灣的世界近代文明。無可諱言,由於台灣不過是日本的文化邊陲,雖然各方面的文化資源取自日本本土,但台灣文化能達到的水平,難免先天不足,而且,很難有開拓創新的空間。

3、日本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

50年的日本統治,在後半段發動了「皇民化運動」,願意接受日本文化的台灣同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只用日語。當局要求他們採用新的日本姓氏,放棄原來的中國姓名。「皇民」必須放棄中國祭祀祖先的儀式,皈依神社的神道教。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糧食不足,實行配給制度,在台灣的日本人民,獲得的一份配糧,台灣同胞能獲得的大概只有一半的數量,皇民化的日本人,可以得到日本人和台灣人中間的一半。這一差別,使得許多台灣人,願意成為皇民。為了表現他們是「皇民」,他們往往比真正的日本人還要更日本。

(5)日本治理台灣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894年(清光緒20年),中國與日本因為朝鮮主權問題而爆發甲午戰爭。次年3月20日,戰況呈現敗象的中國,派出李鴻章為和談代表,並以全權大臣身份赴日本廣島與日本全權大臣議和。到達之後,李鴻章要求先停戰,但談判沒有結果。

最後清政府被迫於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廷一方面承認朝鮮獨立;另一方面也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割讓予日本。

台灣割讓予日本的記載為馬關條約第二條之內:「第二、割讓台灣全島及其附屬諸島嶼;第三、割讓澎湖列島,即英國格林威治東經一百一十九度至一百二十度,及北緯二十三度至二十四度間的各島嶼。

另外,第五條亦有如下之文字:日清兩國政府於本約批准交換後,立即各自派遣一名以上之委員赴台灣省,實施該省之讓渡事務,但需於本約批准交換後二個月內,完成上述之讓渡。」因為此條約,台灣被迫進入了日本統治時期,成為日本殖民地。而該和談經過亦史稱台灣割讓或乙未割台。

1895年6月2日,中國全權代表李經方與日本任命的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在停泊於基隆海面的日艦「橫濱」號完成了台灣交接手續。

而台灣人民則以「台灣民主國」的名義,發誓「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在台灣島上與日軍展開數月的殊死斗爭,是為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又稱「乙未戰爭」。

另外,雖然清廷因為戰爭失敗才割讓台灣,但日本謀取台灣的武力攻佔方式,中國大陸學者稱之為占據。

F. 日本佔領台灣的資料

1894年日本發動甲抄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襲敗,於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協理台灣軍務的清軍將領劉永福等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佔,堅持了5個多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終遭失敗。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長達20年的斗爭。後來,文化協會、民眾黨、共產黨等還組織領導了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製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時期,不少台灣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台灣的光復作出了貢獻。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

G. 台灣在哪段時間被日本統治

台灣日治時期是指台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日本統治的時期,在台灣歷史上又稱作日本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政府最新修改課綱)等[1]。

做為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第一個殖民地[2],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充滿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政策導向及活動形態[3]。由於日本是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國家,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台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台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台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4]。在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台灣作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方發展的基地。日本在台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台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現代化教育在初期台灣人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台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相對不平等[5]。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台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台灣亦在短時期內本土政黨運動及社運發展蓬勃。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台灣本島人同化於日本。

由於台灣在日治時期,於社會、經濟以及教育文化水平上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對比戰後接收的中華民國政府治台失政與長期戒嚴下的威權統治,加上本地人與許多戰後來台大陸人之間的族群隔閡,導致部份的台灣人,在戰後對日治時期不算苛刻的生活條件產生某些程度的懷念。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台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台灣對國家民族認同、台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台灣獨立運動的興起[6]。而從此看,盡管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輸入民族主義教育、積極強調日本殖民台灣的負面影響,並將日本領台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台灣民間對日本仍大多抱持好感[7][8];而同樣為受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之地區,與中國(含香港)、朝鮮半島之立場大相逕庭,而和泰國、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之親日國家高度一致。日本留在台灣的建設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
<轉至維基網路>

H. 台灣被日本控制了多長時間

連歷史都不知道,就只會滿嘴粗話,文化水準真低,日本佔領台灣從1895到1945年,約50年。

I. 台灣被日本佔領的歷史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台灣人民則以「台灣民主國」的名義,發誓「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在台灣島上與日軍展開數月的殊死斗爭,是為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又稱「乙未戰爭」。另外,雖然清廷因為戰爭失敗才割讓台灣,但日本謀取台灣的武力攻佔方式,中國大陸學者稱之為占據。

在日本侵佔台灣的五十年間,台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持續20年的斗爭。

後來,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共產黨等組織領導了民族抵抗運動。原住民抗日行動有莫那·魯道領導的霧社事件。許多台灣人還從事政治、社會運動以爭取權益。

(9)日本治理台灣擴展閱讀

台灣日據時期為1895年至1945年之間台灣島被日本殖民的時期。日本將台灣之經營視做殖民成就的宣傳品,這點與日屬朝鮮、香港日佔時期、以及日本控制的偽滿州國、南京汪偽國民政府、日本佔領的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的治理方針很不相同。

根據殖民統治「內地延長主義」,日本據台後期已經開始著手將台灣日化,希望減少與日本本土的差異。但日本在所有其他殖民、佔領區,則主要實行資源取得以支持戰爭之政策,對當地少數民族采高壓政策,並未著手進行日本化。

也因為台灣在日本殖民時期,於政經文化得到某些程度現代化,加上戰後初期陷入國共內戰的國民政府治台失當,導致部分的台灣居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戰前生活產生某些程度的懷念。此心態不僅普遍留置於老一輩台人之間,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台灣的認同感、族群意識觀念。

J. 為什麼日本把台灣治理的不錯卻在東北犯下那麼多罪行

台灣習慣了被外來勢力統治,荷蘭,日本,國民黨~~
台灣有過對日本統治的反抗,比如電影《賽德克巴萊》反映的高山族抗日,但電影《海角七號》又反映了台灣人對日本文化的一種懷念。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