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人居環境整改
『壹』 如何改善村莊人居環境
面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近年來江蘇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頭戲."十一五"期間,江蘇省約1萬個規劃保留村莊人居環境得到初步整治,占規劃保留村莊總數的25%,整治工作進展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為了使村莊人居環境得到改善,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江蘇省各級環保部門正不斷創新工作體制和機制. 江蘇的主要經驗和做法是什麼? 江蘇省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主要經驗和做法有: 統籌推進城鄉環保規劃編制,力爭環保規劃不留縫隙.以重點流域治理規劃為帶動,對太湖流域,淮河流域等重點控制單元內的城鎮,鄉村污染治理進行統籌規劃,加強對點源,面源的綜合整治.編制全省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劃分12類,472塊,約佔全省國土面積22%的具有重要生態功能價值的保護地進行重點保護,並與主體功能區劃工作進行銜接,大區域,大尺度地維護城鄉生態安全. 統籌推進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爭環保建設布局不留空白.2005年7月,江蘇省啟動了以"六清六建"(即清理垃圾,建立垃圾管理制度,清理糞便,建立人畜糞便管理制度,清理秸稈,建立秸稈綜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護制度,清理工業污染源,建立穩定達標排放制度,清理亂搭亂建,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制度)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統籌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全省6000多個行政村不同程度地開展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太湖流域實現城鄉供水安全保障系統,蘇南地區所有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垃圾收運體系實現全覆蓋.縣鄉河道清淤,衛生戶廁改造,"一池三改",規模化畜禽糞便處置,農村造林綠化等工作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統籌推進城鄉生態示範創建,力爭環保基本公共服務不留缺失."十一五"期間,江蘇省加快生態市,縣建設步伐,在縣域,市域范圍內開展城鄉生態環保一體化建設.目前,全省已形成"蘇南全面開花,蘇中重點突破,蘇北大力推進"的創建格局.此外,根據國家生態示範建設的總體要求,大力探索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推動已創建成為國家生態縣(市,區)的地區不斷深化創建工作,開展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將生態環保作為加快經濟發展轉型的切入點,持續帶動新農村建設,充分擴大環保公共服務的惠及面. 統籌推進城鄉環保政策對接,力爭環境管理不留空檔.一是加強地方立法工作.研究推進農業生態保護,土壤污染防治,畜禽污染防治,秸稈綜合利用等法規規章制定.二是加強鎮村環保機構隊伍建設.落實鄉鎮環保職責,推廣鄉鎮環保分局,監察所和村環保監督員的設立.三是加強財政支持引導."十一五"期間,僅省級財政環保投入各類資金達到60億元,其中太湖治理專項資金每年達到20億元,太湖流域地區市縣財政新增財力10%~20%都要用於水污染治理.同時,各地加大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以獎代補"力度,給予行政事業費減半,稅費優惠等政策支持.四是加強資源整合.針對農村環保涉及面廣,資源分散的狀況,從2006年起,省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用於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範村建設,帶動其他涉農資金有效投入,至今共建成800多個省級示範村. 農村環保工作有哪些薄弱環節? 雖然近年來江蘇全省上下圍繞農村環境保護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於認識的,歷史的,經濟的及社會的原因,江蘇的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仍然是薄弱環節.目前,全省的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七大問題: 一是對農村環境保護重視不夠.相對於城市污染的治理和環境保護,各級政府多年來對農村環境污染的危害及治理的緊迫性認識不足,對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研究不多,農村環境保護地位低,基礎差,難推進,少數地區基本處於空白狀態.二是農村環境保護監管機制不適應.當前的環境管理體系是建立在城市和工業污染防治基礎上的,不能適應農村環境保護的現實需求.三是農村環境法律法規和制度不健全.農村環保工作起步晚,基礎弱,針對農村環境問題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立法尚處於空白,現行法律中的一些相關規定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四是農村環境監管力量薄弱.縣以上環保部門的工作重點更多地放在工業和城市污染防治上,許多縣環保局沒有單獨設立負責農村環保的職能科室,多數沒有專門人員負責.五是農村環保投入嚴重不足.各級政府在城市環保和工業污染防治方面投入較大,但在農村環保方面投入十分有限.六是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嚴重缺乏.七是農村環保科技支撐薄弱.農村環境保.....
『貳』 如何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7月9日報道,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下發《關於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經驗 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通知》。
《通知》還對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督導調研進行了部署,提出各省(區、市)要建立台賬制度,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年度計劃納入黨委政府目標責任考核范圍,明確時間、落實責任、層層推進。制定具體考核驗收標准和辦法,明確可量化、可監測、可考核的指標,以縣(市)為單位檢查驗收,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及有關部門將擇期組織聯合工作組開展督導調研。來源:央廣網
『叄』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如何
2018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日前,由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圍繞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重點任務,以及組織保障、資金投入、實施方案制定等情況,對第一批15個省(區、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了督導。
引導村容村貌建設、改善垃圾處理體系、規劃污水治理系統
各地因地制宜做好環境整治工作
現階段,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條件也不一樣。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各地充分結合自身條件,突出重點工作,探索出了一些因地制宜的好做法好經驗。
提升村容村貌。廣東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為切入點推進農村基礎環境整治,截至6月底,2277個省定貧困村17875個自然村已基本完成整治,占總數的94.1%。海南大力推廣《海南國際旅遊島村莊特色風貌規劃建設指引》《海南省村鎮居民建房推薦建築設計方案圖集》;福建編制並免費發放數萬份農民建房標准圖集,引導村莊建設顯現出鄉土田園風情和地域文化特色。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廣西構建了「村收鎮運縣處理」、邊遠鄉鎮「村收鎮運片區處理」、邊遠鄉村「村屯就近就地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及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全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保持在95%以上。河南配備19.3萬名保潔人員,占農村人口的3.5‰,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安徽開展農村陳年垃圾集中清理行動,解決「垃圾堆、垃圾溝、垃圾坡」等突出問題。
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重慶重點推進鄉鎮和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農村聚居點的污水集中處理,並制定出台了《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准》,累計建成鄉鎮及村級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2417座,讓700餘萬村民受益。有的地方則採取連片推進的方式治理生活污水,例如,貴州推進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推廣「滲、滯、蓄、凈、用、排」海綿村莊生態建設理念,成片連村實施水生態系統和水環境治理。
開展廁所糞污治理。在農村改廁上,各地積極推廣適應地域特點、農民能接受的改廁模式,並注重糞污同步處理。山東以標准化理念推進改廁建設、使用和管理,制定了廁具產品、施工驗收、使用維護等地方標准,嚴格按照設計、招標、施工、驗收「四統一」工作流程,整村推進實施,並由縣級組織逐戶驗收,把好質量關口。目前,全省已累計改廁931.5萬戶,到今年年底基本完成鄉鎮內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針對冬季寒冷漫長、建設成本高等困難,吉林省經過反復研究論證,最終確定採用三格化糞池室內水沖廁所改廁技術模式,2017年以來安排資金10億元,改造農村廁所達25萬戶。
對於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黑龍江大力推廣玉米秸稈翻埋、碎混、覆蓋還田技術,運用青貯、黃貯、揉搓等方式實現秸稈飼料化,組織開展秸稈固化壓塊和生物質發電項目,培育秸稈產業化企業,延長秸稈利用鏈條。目前黑龍江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60%以上。重慶巴南區建立農葯銷售台賬,開展農葯銷售網點回收農葯包裝瓶試點;墊江、梁平等區縣引導個體經營者在村社田間開展巡迴回收,在集鎮建立網點定點回收,建立農膜回收長效機制。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美麗鄉村不僅具有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還具有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讓美麗鄉村成為美麗中國底色的扎實一步。要通過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穩步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讓農民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