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主張治理
⑴ 荀子的思想政治主張
荀子以孔子抄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⑵ 荀子的主張
荀子主張性惡論,人性善是教化的結果。在天道觀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荀子對禮很重視,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
在荀子看來,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志、善惡好惡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2)荀子主張治理擴展閱讀
荀子將「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觀化與規律化,見於他的《天論》一文。「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在荀子看來,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志、善惡好惡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荀子的思想偏向於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法」,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范。
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弓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
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有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
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實主義傾向。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⑶ 荀子的思想主張
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總結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人性論、天人論、社會道德觀、政治觀、教育觀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學派中獨樹一幟、別具特色。
一、荀子的「性惡論」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張之一。即禮義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後天的人為的努力得來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惡》篇中,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所說的「性」是指與生俱來、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偽」不是「真偽」、「虛偽」的「偽」,而是「人為」之義。荀子一針見血地指出:飢欲飽、寒欲暖、耳好聲、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兒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對這種天然之性加以人為的節制和引導,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會發生爭奪、暴亂和相互殘害。所以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要想達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就要人為地用禮義法度來制約人之惡性。
二、荀子的天人論 ,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積極進步意義的思想之一主張「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並沒有迷信或畏懼於「天」,而是把「天」看作是一種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獨立運行的自然。荀子認為,人世間的吉凶禍福是由人自己的掌握和調控而產生的,而不是由「天」來左右和預兆的。正所謂「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要做的就是要明天人之分,應天以治。
三、荀子的社會道德觀,隆禮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級而治是荀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主張。
其中,「隆禮」最為突出。荀子是主張隆禮的,而且主張國家應分等級而治,尊君重法。荀子認為人之性惡需要用禮義法度來加以制約,這在《荀子》的《禮論》、《王制》、《強國》、《天論》、《非相》、《君道》等篇中皆有論述。如:《禮論》篇雲:「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此外,荀子在政治上主張要使國家強盛,必須行「勝人之道」;在人生觀上主張積極有為與正義原則;在修養觀上主張修身為本,強調「學」,提倡「思」,重視「行」;在教育觀上主張「以善先人者謂之教」、「尊師重教」、「君師合一」,也有十分進步的意義。
⑷ 荀子主張實行什麼
他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
⑸ 荀子的主張是什麼
荀子(前313-前238)戰國後期思想家。名況,趙國人。
荀子是一位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星墜日食,刮風下雨,春生夏長,是自然界的變化,自然界的變化又是有一定規律的。人力能夠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它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斗爭力量的加強.。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並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於學習的見解。中文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博學才能「知助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於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格,對後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他採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荀況不愧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傑出的文學家、教育家。
⑹ 荀子的主張和思想
《史記·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子於五十年始來游學於齊,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荀子》(唐代楊倞為其作注,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故其注釋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注釋校訂者才有所增加。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有所增加。)
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范。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弓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性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通過「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在天人關繫上,荀子主張「明於天人之分」,認為天有「天職」,人有「人分」,人能制天命而用之。另外,荀子繼承孔子的地方,還在於他對於禮和師法的重視。
⑺ 孔子主張德政,孟子主張仁政,荀子主張禮治,三者有何異同你認為當今國家治理可以從中吸取哪些思想資源
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主張休養生息,以人民為本,不同的是,孔子主張德德正以德服人,孟子主張仁政以仁愛之心治理國家,荀子主張禮治沿襲了周朝的一,但並不是法制。
⑻ 荀子的主張是什麼
荀子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荀回子曾入秦,答對秦國政治予以肯定,說「秦四世有勝,數也,非幸也」,同時又對秦國重視刑法吏治,輕視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為然,謂之「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
荀子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蘭陵。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漢初政治家、科學家張蒼均為其門下高足。著作集為《荀子》(唐代楊倞為其作注),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注釋校訂者才增加。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為多,包括清代王先謙,民國時代的梁啟雄(梁啟超胞弟)。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願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勸學》。
⑼ 管仲與荀子關於保護環境,提出了怎樣的思想主張
合理開發和利用生態資源,將保護與發展協調起來。
戰國末期趙國思想家荀子在《荀子·王制》中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意思是在草木開花結果的時候,不能砍伐山林,踐踏和破壞草木的生長,荀子將之稱為「聖王之制也」。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在任時倡導環保治國,稱「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為天下王」。此話見於《管子·地數》,說得比荀子便直接:不搞好環保,便不可擔任國家領導人。
管仲根據秋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不同環保要求,提出了環保「四禁」概念。據《管子雜篇·七臣七主》所記,其中之「春禁」是:「無殺伐,無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斬大山,行大火,誅大臣,收谷賦。」
就是春天不要殺伐,不開挖大丘陵,不焚燒大沼澤,不砍大樹,不開鑿大山,不放大火,不殺大臣,不徵收谷賦。
(9)荀子主張治理擴展閱讀
世界上最早「環保部」——虞
據清代黃本驥編纂的《歷代職官表》,中國古代早期的「環保部」叫「虞」。「虞」既是機構名,又是官銜,其很大一部分職能與現代的環保部相同,但職責范圍更大,包括了山、林、川、澤的保護與治理。
在上古傳說中的「五帝時代」,人們對大自然更依賴。根據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上任後進行了行政機構改革,根據當時的需要,分設九官。這些部門長官都是由各部落首領集體商討,公開推薦出來的,其中就有「虞」。第一任虞官名叫伯益,《尚書·堯典》也記載了舜任命伯益做「環保部長」的事。
國內有環保學者認為,舜所設的「虞」,是世界上最早的「環保部」,伯益是最早的「環保部長」。伯益是治水專家大禹的得力助手,他發明了水井,保證人類飲用水源免受污染;他還是動物保護權威,即《漢書·地理志》中所說的「伯益知禽獸」。
「虞」作為環保機構被保留了下來,在周代,編制更大,分工更細化,有山虞、川衡、林衡、澤虞等四個平行部門,統統歸「地官司徒」領導。其中,山虞的地位最高,美國學者埃克霍姆稱之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林局」。
秦漢時,「虞」被「少府」替代,到三國之後,又恢復了「虞官」。唐、宋、明、清諸時期,朝廷均設有虞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