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河道治理
㈠ 西藏長都在什麼位置
昌都古稱「康」或「客木」,以區別於衛、藏、阿里等地區。昌都具有悠久的歷史,1977年和1980年相繼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昌都卡若遺址和昌都小恩達遺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就已有人類繁衍生息,並已形成了初級村落。當地的居民已開始種植易於生長的穀子,飼養適應性廣泛的家畜豬,同時也以狩獵狐、青羊、馬鹿等作為補充。昌都的察雅一帶是藏族史詩《格薩爾王》中《槳巴》所記述的格薩爾與「炯巴」人為爭奪食鹽而發生交戰的地區。按照藏族傳統的地理概念,這里同時是「朵康六崗」中的察瓦崗,系有名的產鹽之地。考古發現與實地調查,也可以發現不少當地居民傳說是「炯巴」人留下來的石牆、石階等建築遺址。
吐蕃時期(公元7-9世紀),昌都是著名的「東女國」和蘇毗王國的所在地。據《舊唐書》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蠻西南蠻傳》 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稱,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百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有大小八十餘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為船以渡。」我國著名藏學家任乃強先生考證也稱,今昌都一帶為東女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日在昌都還可以看到吐蕃東女國和蘇毗王國文化的痕跡。
公元13世紀,元朝將西藏歸於中國版圖後,在昌都和四川甘孜設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帥府。
明朝時西藏佛教格魯派興起,其影響逐漸深入康區,在昌都形成若干呼圖克圖--大活佛轉世系統。明朝政府在此設置了朵甘都指揮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長和各大頭人與寺廟的大喇嘛管理。明(1368-1644年)末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白利土司後,昌都也受固始汗的統治。
清朝(1616-1911年)在這個地區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轄其地,受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的管理。清朝還在昌都設立了糧站,委派糧台、游擊等文武官員駐守昌都,並從四川、雲南派有制兵130名駐扎昌都,傳遞諭旨奏摺,保護昌都寺大活佛和糧台。清末趙爾豐在昌都地區的一些地方實行改土歸流,昌都地區改稱川邊。
民國(1912年)以後,是西康省的一部分。
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將其改稱為朵麥地區,設立了「朵麥基巧」,劃昌都為25個宗。
1950年10月19日,成立了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並下設3個管轄區,即昌都解放委員會直轄13個宗、三十九族地區第一辦事處所轄10個宗和波密地區第二辦事處所轄3個宗及鹽井、察隅共28個宗,直屬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管轄。
1955年西藏藏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後,昌都地區則劃規其管轄,1960年初設昌都地區行署。地區行署駐昌都鎮。
2014年10月,國務院批復撤銷昌都地區和昌都縣,設立地級昌都市和卡若區,以原昌都地區的行政區域為昌都市的行政區域。
地理位置
昌都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瀾滄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區的東大門。昌都地處三河一江地區(昂曲、扎曲、色曲、瀾滄江),藏語意為「水匯合口處」。
昌都位於東經93°6′—99°2′,北緯28°5′—32°6′之間,東與四川省的德格、白玉、石渠、巴塘四縣隔江相望,東南與雲南省的德欽縣接壤,西南與林芝地區毗鄰,西北與那曲地區相連,北面與青海省的玉樹州交界。總面積為11萬平方公里,佔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8.9%。
地貌
昌都總地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最高海拔為5460米,最低海拔約3100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聳立於雪線以上,其中念青唐古拉山主峰高達7111米,萬丈冰峰,銀裝素裹。
昌都西北部山體較完整,分水嶺地區保存著寬廣的高原面。東南部山體被切割成星羅棋布狀。谷地由北向南逐步加深,嶺谷櫛比,河谷深切,僅有零星殘存的高原面。高原主要分布在他念他翁山北段和寧靜山,海拔在4000—4500米以上;在北緯30°以南,為典型的高山峽谷區,河谷底海拔2500—3500米,最低處是芒康縣的金沙江河谷,海拔僅2296米。
昌都山脈為南北走向,三條大江與三列山脈相間分布,平行駢走。從西向東依次是伯舒拉嶺、怒江;他念他翁山、瀾滄江;達瑪拉山-寧靜山、金沙江。山脈海拔多在4000—5000米左右,山脈之間有深邃的河谷,山嶺與河谷的高差達1000—2000米。獨特的自然地貌和地形結構,使雄美壯美的青藏高原愈加多姿多彩。
氣候
昌都屬高原亞溫帶亞濕潤氣候。夏季氣候溫和濕潤,冬季氣候乾冷,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平均日照數為2100—2700小時,年無霜期46—162天,年降水量為477.7毫米,集中在5—9月。常見的自然災害有霜凍、雪災、冰雹。
昌都的氣候以寒冷為基本特點。由於受南北平行峽谷及中低緯度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具有垂直分布明顯和區域性差異大的特點。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日溫差大,年溫差小;降雨集中,季節分布不均,蒸發量大,相對濕度小。昌都地區山脈河流的南北縱向排列有利於暖濕氣流的南北輸送,峽谷高差懸殊,氣候垂直變化大於水平變化。
昌都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空氣稀薄,年平均氣壓和每立方空氣中含氧量僅有平原地區的2/3。日溫差大,年溫差小,氣溫偏低。昌都地區各地年平均氣溫為2.4℃—12.6℃。降雨集中,季節分布不均。5—9月的降水量在182.3—538.2毫米之間,佔全年降雨量的77.9%—95.8%。10月至次年的5月降水量為19.6—102.6毫米,僅佔全年降水量的4.3%—21.2%。蒸發量大,相對濕度小。各地的年蒸發量在1325.3—2617.2毫米之間,地處怒江河谷的八宿年蒸發量最高,為2617.2毫米,是年降水量的10倍以上。
自然資源
氣候資源
昌都屬高原亞溫帶亞濕潤氣候,西北部、北部嚴寒乾燥東南部溫和濕潤;日照時間長,干濕分明,年平均氣溫在7.6℃,年降雨量在400—600毫米,由於山高谷深,地形復雜.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高原氣候特徵。
水產資源
河流
昌都水系屬外流水系,主要河流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是中國及亞洲東南部主要河流的上游集結區之一,河流眾多,水網發育。大小河流分屬於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大水系。怒江為薩爾溫江的上游,該流域屬印度洋水系。瀾滄江、金沙江兩條大河屬太平洋水系,其中金沙江為長江上游,最終注入東海;瀾滄江為東南亞著名河流——湄公河的上游,流經橫斷山脈地區,最後注入南海。此外,位於昌都西南部的然烏湖是帕隆藏布江的源頭,屬雅魯藏布江水系,它最終流入印度洋。
昌都的水系格局受到地質構造和外營力因素的控制,但在各河的不同河段表現出明顯的差別。怒江、瀾滄江、金沙江源自青藏高原腹地,它們進入昌都逐漸轉變近南北走向,這3條亞洲南部最大的河流匯聚本區,形成了舉世聞名的「三江並流」奇觀,其最窄處,由怒江經瀾滄江至金沙江的直線距離公68千米,其具體位置在鹽井南南西藏與雲南交界的北緯28°25°25.6』處。由此向南金沙江率先轉向東南,並向東奔去。因此,真正的「三江並流」奇觀是在昌都完成的,是昌都所特有的。由於本地區受青藏高原第四紀以來強烈隆起的影響,上述三條大江及其支流的下遊河段強烈切割,在地貌上形成了相對起伏達1000-2000米以上的深切大峽谷,「三江並流、平行嶺谷」成為昌都地區特有的地貌景觀。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的河流與水文特點不僅對本區,而且對整個青藏高原和東亞都有重要的意義。
昌都的地表徑流受區域氣候條件、地貌與植被、土壤垂直地帶分布特徵的影響,年徑流地區分布趨勢為自西向東減少,山地大於河谷,迎風坡大於背風坡,其特點與年降水理地區分布趨勢相一致。本區大多數河流補給主要是雨水和地下水,冰雪融水補給僅在本地區的西、南邊緣地區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的支流源頭。本地區河流水量較豐富,據水文間觀測結果推算:昌都地區的多年平均出境水量為2530.2立方每秒,年徑流量797.2億平方米。季節分配的地區徑漢的年際變化不大,最大水年平均流量與多年平均流量的比值最小為1.17,最大為2.24,平均為1.46。最小水年平均流量與多年平均流量的比值,全區平均為0 .7左右。地區河川徑流的年內分配與年際變化與河流的徑流補給關系最為密切。在本區各類徑流補給中,由於地下水和冰雪融水佔一定比重,因而徑流年際變化較小,又由於年內降水集中,使得以雨水為主要補給的河流其徑流年內分配很不均勻。
湖泊
昌都湖泊數量多但規模很小,超過10平方千米的湖泊,僅有莽錯(面積18平方千米,海拔4310米)和然烏湖(面積含安貢錯18.4平方千米,海拔約3800)2個。此外,較大的湖泊還有布托錯青(面積9.0平方千米,海拔4660米)、布托錯窮(面積6.4平方千米,海拔4590米)、仁錯(面積3.7平方千米,海拔4430米)。昌都的湖泊全部為外流淡水湖。湖泊的成因多樣,有構造成因、冰川成因以及其他成因(如堵塞谷地成湖)等。其中莽錯形成與構造活動有關。但本地區湖泊大多為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湖,如布托錯青和布托錯窮,其中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下的高山湖泊基本上都為冰川湖泊。也有一些湖泊為現代谷地被山崩、滑坡或泥石流堵塞形成的湖泊,如然烏湖就是由山崩堵塞而形成的。
冰川
昌都的現代冰川主要分布在西南高山極高山地,如崗日嘎布、念青唐古拉山-伯舒拉嶺,強拉日,他念他翁山南部的達美擁雪山和梅里雪山等。其中昌都地區西南的崗日嘎布正處於印度洋季風向青藏高原輸送水汽的主要通道上,是青藏高原南部邊緣受西藏自治區西南季風影響最強烈的一條山脈,現代冰川十分發育,是青藏高原上現代冰川覆蓋率最高的山脈。本地區絕大多數冰川是在季風海洋性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屬海洋性冰川。只在西北部唐古拉山可能屬復合型過渡性冰川。
昌都冰川總條數達數百條,為青藏高原上冰川集中分布區之一。區內冰川分布的總趨勢受海拔高度變低影響自西向東減少。寧靜山不僅海拔高度較低,而且受兩側平行山嶺的阻攔,形成東西氣流難以伸入的雨影區,因而成為區內各山系中唯一現代冰川的山嶺。現代冰川的形態類型,有懸冰川、冰斗—懸冰川、冰斗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峽谷冰川、坡面冰川和冰帽或平頂冰川等8種類型。其中山谷冰川是各類冰川中規模最大的一種大型冰川,主要分面在崗日嘎布、念青唐古拉山—伯舒拉嶺,強拉日,他念他翁山南部的達美擁雪山和梅里雪山等最高隆起區,長數公里至10多公里,面積數平方公里至幾十平方公里,是本區主要的冰川類型。其中最大的山谷冰川是然烏湖南面的來古冰川(又稱雅弄冰川),長約26千米,寬達2—4千米,冰川末端伸至4000米以下。在邊壩縣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北坡也有一系列冰川發育,冰川末端下伸到海拔4500米左右。
㈡ 流經昌都到波密的河流名字是什麼
沒有任何河流從昌都流到波密。
昌都的水系屬外流水系,主要河流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支流,在昌都市西南部的然烏湖是帕隆藏布江的源頭,屬雅魯藏布江水系。而流經波密縣的叫帕隆藏布河(帕龍江),是雅魯藏布江的支流。
帕隆藏布的水系區域:昌都市八宿縣、波密縣、林芝縣、嘉黎縣。雖然帕隆藏布江的水系區域包括昌都的八宿縣、波密縣,但是帕隆藏布江不是從昌都流到波密,昌都八宿縣的然烏湖只是帕隆藏布江的東部源頭。
(2)昌都河道治理擴展閱讀
波密縣地處念青唐古拉山東段和喜馬拉雅山東端,北高南低,高山連綿,中部為帕龍藏布河谷和易貢藏布河谷,支流數十條,流域面積4549.6平方公里。境內有卡青、木如草復、罪瑪、日母、關星、洛腮、公湯、曲瑪爾礦勒、雜接著等十大名山。
波密縣境內最高海拔6648米,最低2001.4米,縣政府駐地扎木鎮海拔2720米。
水文
帕隆藏布河水系。易貢錯湖、古錯湖等冰磧湖80多個,其中易貢湖名列藏東50多個淡水湖之首,面積22個平方公里,形成於1900年。
氣候
波密縣受印度洋海洋性西南季風影響,印度洋暖濕氣流沿雅魯藏布江,進入帕隆藏布河和易貢藏布河,抵達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麓。
因此,海拔2700米以下屬亞熱帶氣候帶,2700-4200米屬高原溫暖半濕潤氣候,4200米以上屬高原冷濕寒濕帶,年日照時間1563小時,年均溫度8.5度,年無霜期176天,>10度積溫為2269度,年均降水量977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