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聶河治理

聶河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1-27 11:00:59

① 幫我找找名著簡介

《名人傳〉本書由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貝多芬傳》組成。傳記里的三人,雖然一是音樂家,一是雕塑家兼畫家,一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內容梗概:

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馬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笛福《魯濱遜漂流記》簡介

笛福:十八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採用流浪漢小說的結構,以普通人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描寫對象,通過這些普通人的遭遇和命運,反映了十八世紀英國初期資本主義豐繁的現實,表現了強烈的海外殖民擴張意識。1719年,發表了《魯濱遜漂流記》,標志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誕生,也奠定了這種新型文學形式的基礎。從此,小說在十八世紀英國文壇上迅速地繁榮起來,成為這一時期英文學的主要成就。《魯》是笛福的代表作品,小說是以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賽爾柯克在荒島上的真實經歷為原型。 內容簡介: 魯生於1632年9月30日,父經商賺錢,其母娘家姓魯濱遜,故取名為魯濱遜·克羅索。從小腦子里就充滿遨遊四海的念頭。1651年9月1日那個不祥的日子,瞞著父母去航海,船遇風而沒,從旱路回倫敦,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第三次被土耳其海盜俘虜,幸逃被葡萄牙船解救,平安抵達巴西,經營種植園,開始庄園生活——非洲販運黑奴。1659年9月1日遇海浪沖至荒無人煙的小島,身上唯有一把刀,一個煙斗,一小匣煙葉。上島的第二天他就把淺擱在島邊的那隻大船上所有的食物、酒、衣物、槍支、彈葯、土木工具等一一運到島上,在島上搭起了簡易的帳蓬,為了不讓自己忘記他把自己的一切經歷與活動都記了下來,為怕自己忘記日期,便用刀子在一個大柱子來記年月,並開始記日記,用了幾個月的工夫為自己挖了一個很大的山洞住了進去,後來又發現了自己不小心抖落的十幾顆谷種開始發芽了,這個發現讓他開始種起莊稼 因為島上發生了可怕的地震,使他把自己的住處移到平地上,不久得了瘧疾,用簡要的煙葉來給自己治病,並開始讀《聖經》,用心觀察了小島後,發現了很多的小動物,他就開始抓鸚鵡、山羊等野禽馴為家畜,到了第三年,開始有規律…… 第23年的冬天,野人烹人肉吃,2年後,再次前來,魯救下俘虜,取名為星期五,一年後,教會星期五英語,准備離開之際又從野人手中救下一個白人和星期五的父親,故派他們去解救另外十六個白人,走後第八天,英國船舶附近,船長和另外兩人被反叛水手拋棄岸上,助其奪船,順利離開海島,在此居住了28年2個月零19天。 魯回到了英國約克城時,離家已整整35年了,誰也不認識他,父母早已去世,只剩下兩個侄子和兩個妹妹在家。去巴西看他的種植園,而他的朋友為他積累了五千英鎊,草草結婚後,生下了三個孩子。 不久妻子去世,再次出海,來到小島上,這里的人口大增,為他們分配好田地後,很滿意地再次離開。 簡要分析: 描寫了魯如何用自己的雙手在荒島上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文明人所必需的生活條件,經歷了人類從採集、漁獵、畜牧到種植等生產發展過程,徹底改變了自己無衣無食的苦難命運。在此過程,他付出了艱辛。笛福歌頌這種勞動活動,歌頌了他對大自然的斗爭。魯的形象中體現了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創業精神,魯也成為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一個理想化的資產者的形象。當然,魯的身上也表現了一個私有者和殖民主義者的思想特徵:冒險精神和佔有欲。

格列佛游記
[英]約拿旦·斯威夫特 著 蔣劍鋒/譯

--------------------------------------------------------------------------------

--------------------------------------------------------------------------------

[作者簡介]
約拿旦·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貧苦家庭,靠叔父撫養長大。1686、1692和1701年分別獲得都柏林三一學院學士學位、牛津大學碩士學位和三一學院神學博士學位。此間曾任鄧波爾爵士私人秘書、英國國教會教士以及鄉村牧師等。1710年到1714年為托利黨內閣大臣主編《考察報》,托利黨人失勢後,他回到愛爾蘭,在都柏林作聖帕特尼克大教堂的副主教。斯威夫特以大量政論和諷刺詩等抨擊地主豪紳和英國殖民主義政策,受到讀者熱烈歡迎。而他的諷刺小說則影響更為深廣,所以高爾基稱他為世界「偉大文學創造者之一」。
《朝花夕拾》簡介
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 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 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改名《朝花夕拾》,於一九二八年九月由 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 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 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 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 中的經典作品。
關於翻譯本書,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說:"《朝花夕拾》如有出 版處所,譯出來也好,但其中有關中國風俗和瑣事太多,不多加註釋恐不易看懂,注釋一 多,讀起來又乏味了。"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 春夫合譯《魯迅選集》時說:"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請譯出補進去,《范愛農》寫法較 差,還是割愛為好。"
本書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范愛農》等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 本。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簡介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1904~1936)是蘇聯著名的無產階級作家和優秀的共產主義戰士。他出身在於烏克蘭一個工人家庭,1919年加入共青團。在革命戰爭中,他身負重傷,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但以頑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創作出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暴風雨所誕生的》(第一部)。
本書是一部閃爍著崇高的理想光芒、洋溢著熾熱的革命激情的長篇小說。作品是以作者生活史為原型寫成的,但又並非作者本人的自傳,而是經過藝術加工提煉、典型化的文學珍品。小說通過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在革命斗爭中成長的歷程,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從十月革命、國內戰斗到恢復國民經濟各個時期的蘇聯社會特點和時代氣氛,熱情歌頌了為祖國而戰的蘇聯年輕一代,展示了他們的成長歷程和精神風貌。本書一出版,就受到了國內外廣大讀者的歡迎和贊揚。它在國內被成百次地再版,並被譯成50多種民族語言廣泛傳播;在中國、印度、巴西、蒙古、阿根廷等國都被翻譯出版。保爾·柯察金的形象早已成為世界人民熱愛的藝術典型和生活中的榜樣。保爾關於「生命」的名言成了千百萬革命青年的座右銘。
駱駝祥子》內容簡介
祥子是舊時代北平城的一個人力車夫。他原來生活在鄉間,18歲時,失去了父母和幾畝薄田,便跑到北平來。帶著鄉間小夥子的壯健與誠實,凡是賣力氣就能吃飯的事他幾乎都做過。但不久他看出拉車是件更容易掙錢的事,於是他拉上了洋車。祥子做事認真要強,當他拉著賃來的新車時,就在心裡下了決心,他一定要有自己的車。
整整三年,他不吸煙,不喝酒,不賭錢,沒有任何嗜好,湊足了100塊錢,買了一輛新車。自從有了這輛車,祥子生活過得越來越起勁兒。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掙多少錢全是自己的。因為心裡舒服,對人就更和氣,買賣也就更順心。祥子心想,照這樣下去,至多二年,他又可以買輛車,一輛、兩輛……慢慢就可以開車廠了。
沒想到好景不長,北平城外軍閥開始了混戰,大兵到處抓人抓車。祥子明知危險,但為了多掙兩塊錢,還是抱著僥幸心理拉客出城了。走到半路,連人帶車就被十來個兵捉去了。祥子的衣服鞋帽甚至系腰和布帶,都被搶了去。他每天給大兵們扛行李、挑水燒水喂牲口。這些祥子都不怕,他只是心疼那輛自己用血汗掙來的車。祥子落了淚,他不但恨那些兵,而且恨世上的一切了。憑什麼把人欺侮到這個地步呢?「憑什麼?」祥子喊了出來。後來大兵們吃了敗仗,祥子乘黑從兵營里偷跑回來,還順手拉了三匹駱駝,賣了35塊錢。從此他落下「駱駝祥子」的外號。
祥子的鋪蓋一直在西安門大街的人和車廠放著。車廠老闆劉四爺,年輕時設過賭場、買賣過人口、放過高利貸、打過群架、搶過良家婦女,是土混混出身,懂得怎樣對付窮人。他開的車廠有60多輛車,女兒虎妞協助他管理。虎妞長得虎頭虎腦,是個三十七八歲的老姑娘。她什麼都和男人一樣,連罵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時候更多一些花樣。劉四爺管外、虎妞管內,父女倆把人和車廠治理得鐵桶一般。廠子里常住有20來個車夫,收了車,大家不是坐著閑談,便是蒙頭大睡。只有祥子不願閑著,他擦車、打氣、曬雨布、抹油……幹得高高興興,彷彿是一種極好的娛樂。劉家父女很喜歡他住在車廠里,因此有時祥子雖然不拉劉四爺的車,劉四爺仍允許他一直住在廠里。祥子回到人和車廠,把賣駱駝的35塊錢交給劉四爺存著,他要從頭做起,再買一輛自己的車。即使今天買上,明天丟了,他也得去買。這是他的志願、希望,甚至是宗教。祥子一天到晚思索著這回事,算計著他的錢。每天早出晚歸、省吃位用。為了多掙幾個錢,他甚至和那些老弱的車夫搶生意。在同行們一片罵聲里,他像一隻餓瘋的野獸飛奔。心裡說:「我要不是為買車,決不能這么不要臉。」但祥子並非為了掙錢就丟失了所有的人格和尊嚴。在楊宅拉包月時,他不堪忍受對方牲口似的使喚,孫起賞錢摔在楊太太的胖臉上;他辭工了。從楊宅回到人和車廠時,已是深夜11點多。虎妞的屋裡仍亮著燈,打扮得有些妖媚的虎妞把祥子叫進屋,強迫他喝了酒,然後和祥子同居了一夜。
自從和虎妞發生了關系,祥子心裡十分憋悶,他覺得虎妞把他從鄉間帶來的那點清涼勁兒毀盡了。祥子開始竭力躲避虎妞了,正好老主顧曹先生要他拉包月,祥子歡天喜地地搬到了曹宅。曹先生在大學教書,思想進步,夫妻兩人都很和氣,祥子打算長期在這過下去。年關越來越近了,祥子對新年充滿了新的希望。然而虎妞出現了,她挺著肚子說已懷了祥子的孩子,威脅祥子和她結婚。祥子只好聽從她的擺布。一天晚上,祥子送曹先生去看電影,在茶館里碰見了餓暈倒地的車夫老馬。祥子為老車夫買了10個羊肉包子,老車夫只拿了兩個,其他全給了自己的孫子小馬。祥子彷彿從老車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來。
祭灶那天晚上,祥子拉曹先生回家,路上被偵緝隊盯上了。原來曹先生經常宣傳社會主義言論,他被一個叫阮明的學生告發了。曹先生趕忙遠走避難,他讓祥子回家送信。一到家,祥子就被孫偵探抓住了。孫偵探敲榨去了他的全部積蓄,買車的計劃又一次肥皂泡似地破滅了。
祥子沒有別的路,只好又回到人和車廠。虎妞與祥子的關系,引起車夫們的譏笑。劉四不能容忍自己的女兒和臭拉車的勾搭上,他要女兒在他和祥子中間選擇一個,結果虎妞要了祥子。劉四當時就與虎妞翻了臉,並把祥子攆出門去。虎妞索性自己租房子、雇花轎,嫁給了祥子。婚後,祥子才明白,虎妞並沒有懷孕。她在褲腰上塞了個枕頭,故意誘祥子上圈套。祥子不願陪虎妞玩樂,一心想去拉車。虎妞要他去向劉四告軟服輸,祥子不去。後來劉四賣掉了車廠,不知到哪裡玩樂去了,虎妞打探不出消息,這才絕了回家的心。她用自己的私房錢給祥子買了一輛車。車是同院車夫二強子的,他酒後揍死了老婆二強嫂,二強嫂的娘家要打官司,二強子只好賣掉車,用錢私下了結這件事。祥子知道這車的歷史,不很喜歡要它。他拉這車,總感覺像拉口棺材似的,可是虎妞圖便宜,祥子也無法說什麼。
不久,虎妞真的懷孕了。祥子拚命拉車、幹活兒。累得病倒了。這場大病不僅使他體力消耗過大,而且把虎妞的積蓄也用光了。為了生活,祥子硬撐著去拉車,二強子的女兒小福子也幫忙買東西做飯。但虎妞還是因為難產死去了。為了置辦虎妞的喪事,祥子賣掉了車。
埋葬了虎妞,祥子一頭倒在炕上,眼淚一串串流下來。車,車,車是自己的飯碗。買,丟了;再買,賣出去;三起三落,像個鬼影,永遠抓不牢,卻空受那些辛苦與委屈。小福子對祥子有情有意,祥子也很喜歡她,可負不起養她兩個弟弟和一個醉爸爸的責任。祥子只好對小福子說:「等著吧!等我混好了,我一定來娶你。」然後離開了小福子,他又找了一個車廠,拉車去了。
過去那個要強、忠厚、努力的祥子不見了。他開始混日子。抽煙、喝酒、賭錢。在夏宅拉包月時,年輕的夏太太引誘祥子,使他樑上了淋病。祥子不再愛惜車了,他還跟巡警吵嘴打架,成了巡警眼中頭等的「刺頭」。
但祥子並沒完全墮落。他常想照舊去努力自強,小福子的存在也常給祥子某種希望。曹先生避難回來,要祥子再來拉包月,還答應他把小福子接來同住。祥子高興極了,他帶著這個好消息去找小福子,卻得知了小福子被賣進妓院後自盡的消息。祥子在街上喪膽遊魂地走,遇見了小馬的祖父老馬。老人因沒錢買葯,眼睜睜看著小馬死在自己懷里。他嘆道:「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兒的打算獨自一個人混好,比登天還難。」祥子從此之後徹底變了。他沒有回到曹先生那裡,卻變看法串宅門去騙錢花。怎麼能沾點便宜,他就怎麼辦。多吸人家一支煙卷,買東西使出個假銅子去,喝豆汁多吃幾塊鹹菜,拉車少賣點力氣而多掙一兩個銅子,都使他覺得滿意。為了一點賞錢,他還出賣了阮明。最後,祥子的信用喪失得已賃不出車來,他的病也漸漸嚴重。於是,他又靠給紅白喜事做雜工來維持生命,他成了個還有口氣的死鬼。
人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逐到野獸里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這一點也不是他自己的過錯。他停止住思路,不再有希望,就那麼迷迷糊糊地往下墜,墜入那無底的深坑。他吃,他喝,他嫖,他賭,他懶,他狡猾,因為他沒有了心,他的心被人摘了去。他只剩下那個高大的肉架子,等著潰爛,預備著到亂墳崗子去。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寫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兩部《在人間》、《我的大學》主要敘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經歷。為使讀者對阿廖沙的成長過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這里簡介一下後兩部作品的內容。《在人間》描繪阿廖沙歲走向社會外出謀生的經歷。他備受生活煎熬,做過各種工役,受盡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體驗了社會生活底層的艱辛,認識到人性的丑惡。不過,外婆的善良、廚師的正直、瑪戈爾皇後的博學,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鑒定人、司爐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與復雜。他酷愛書籍,利用一切機會讀他所能碰到的書籍,為此吃了種種苦頭。《我的大學》描寫他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歷。他16歲報著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但理想無法實現,喀山的貧民窟與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他無處棲身,與人共用一張床板。在碼頭、麵包房、雜貨店到處打工。後來,因接觸大、中學生、秘密團體的成員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發生變化。他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擺脫了自殺的精神危機。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1914年俄國作家梭羅古勃在《作家日記》中談到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時寫道:「我邊讀邊感到遺憾。我不由得想起列夫·托爾斯泰那充滿芬芳氣息的童年。相反地這里卻是打架,斗歐,鞭笞……簡直是一種在心理上不可理解的施虐狂。」的確,整篇《童年》中所描繪的是一種濃厚的、色彩斑斕的、離奇的難以形容的生活。那段生活,彷彿是由一個善良而且極端誠實的天才美妙的天才講出來一個悲慘的童話。在那種黑暗生活中,殘酷的社事情太多了。小孩子做錯了一點事,要脫掉褲子挨打;父子兄弟間為了分家,吵架斗毆,甚至打得頭破血流;外祖母毫無過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腳踢;米哈伊爾舅舅為了尋開心,用燒紅的頂針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親跪在地上請求繼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繼父卻用他穿著靴子的腳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為外公幹了一輩子活,當他雙目失明,喪失勞動能力時,卻被趕出染坊,流浪街頭乞食為生;外公不但殘酷剝削工人,而且六親不認,與老伴一起煮茶時,茶葉也要放在手心裡細細數過,生怕自己吃了虧。最後,又把老伴與外孫趕出家門,讓她們自謀生路。但盡管作品中描寫了那麽多目不忍睹的慘事與醜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陽光透過雲層一樣放射出了樂觀主義的思想光輝。主人公阿廖沙沒有被艱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壓倒,他滿懷信心,奮斗拼搏,沖破種種障礙與不幸,不斷探索新生活,這種樂觀主義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內容上帶上了積極的色彩。作者高爾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說明:「每當我回憶起俄國令人壓抑的齷齪野蠻的生活,我常常問自己:這種醜陋的行為有必要去寫嗎?我每次都懷著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為這就是活生生的醜陋的生活現實,這種現實目前還存在著。要改變這種現實,要從人們的記憶和心靈中,從我們沉重齷齪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響,就必須透徹地了解這種現實。」「我描寫現實生活中的這種丑惡行為,還有一個比較積極的原因:雖然這些醜行令人惡心,使我們感到壓抑;雖然它們扼殺了無數美好的靈魂,但俄羅斯人的心靈仍舊是那樣健康、年輕,正在克服並且最終能夠克服這種丑惡的行為。」「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有滋生各種無恥的敗類的肥沃的土壤,但這種土壤終究會生長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創造性的力量,生長出善良和人道的東西,它們不斷激發我們建設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滅的希望。」這一方面表明了高爾基的美學原則:作家不必迴避生活中的任何醜事,但目的是為喚醒人們的重視,從而徹底消滅它,並且堅信人類社會有一種真善美的自我調節機制。另一方面也表明高爾基寫童年的悲慘經歷,目的不是為了向人顯示他是多麽值的同情與可憐,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回憶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親身經歷,告訴讀者,無論環境多麽惡劣,生活多麽艱難。總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懷著一顆向上的心,在齷齪的環境下也能培養出健康、正直的心靈。因此,我們說全書的思想內容表現上是積極向上而非頹廢委靡的。作品主要塑造了兩大類人物形象,作者通過對這兩大類人物的敘述表達了對他們的愛憎之情。兩大類人物一類以外公為代表的自私殘暴的人,一類是以外婆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討厭的一個人<SPAN lang=EN-US>,對他無論是外貌描寫還是內心世界的刻化,總有作者辛辣的諷刺意味在裡面。他矮小、乾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來步子快而細,自私殘忍,野蠻粗暴,動輒就打人罵人,哪怕遇上一點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發作。為了維護他那搖搖欲墜的小業主地位和分崩離析的家庭,他殘酷的虐待工人伙計,甚至六親不認,將替他勞動了一輩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趕出家門,共同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謀生路。有錢時作威作福,獨斷專行。破產後更加貪婪吝嗇,品格底下。物質上破產,精神上也完全垮掉。盡管在這個市儈氣十足的人身上還有一點人性的閃光,如他年輕時候在伏爾加河當纖夫,經歷了貧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個生活的鬥士與勇士。當他給阿廖沙講到那時的經歷時,露出一種真誠而興奮的表情。再如他叫阿廖沙識字也體現對阿廖沙的疼愛。但這一切並不能掩蓋他整體人性上的殘忍與自私。對於外公的種種惡劣行為,阿廖沙是非常討厭的,尤其是外公無故毆打善良的外婆時,他無比憤怒,報復外公。這種厭惡、憤怒同樣也存在於作者心中,通過對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以外公為代表的那一類人的蔑視、厭惡、否定,也表達了作者對小市民階層骯臟、齷齪不良品性的否定。與對外公那類人的厭惡相反,作者通過對外婆等人的回憶,表達了對以外婆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熱愛、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愛親人,愛鄰居,愛所有的人。她心甘情願把生活中的一切壓力都承擔下來而毫無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毆打、兒子的忤逆……都熄滅不了她內心深處的仁愛之光。她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與詩意的勞動婦女,她能歌善舞,善於講形形色色的傳說、童話、民間故事。她還是一個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時,所有的人都驚慌失措,只有她沖進火海,搶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鹽。因此,盡管她有對惡勢力順從忍耐,對上帝盲目信仰的缺點,這並不影響她整體人性上的光輝。與外婆同類的人還有小夥子茨岡與房客「好事兒」。小夥子茨岡是個棄嬰,被外婆收養,長大後就成了外公的僱工,他勤勞能幹,力大無窮,雖然被外公與舅舅當成牛馬使喚,仍很善良樂觀。相對於小夥子茨岡來說,房客「好事兒」則是一個成年人,對生活有透徹的了解與感悟。他是祖國無數優秀人物中的一個,見識遠大,教阿廖沙用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技巧。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歡與崇敬的,他們對阿廖沙人生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從正面喚起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熱烈嚮往。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開自己的心靈,幫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醜事之外,還存在著健康與富有創造性的東西。作者在作品裡寫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蜂窩,一些普通、平凡的人們象蜜蜂一樣,把自己的知識和關於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裡,每個人盡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實著我的心靈,這種蜜往往是骯臟而苦澀的,但這一切知識仍然是蜜。」因此,高爾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對這些人的熱愛、贊美之情,通過阿廖沙的與他們的交往熱情謳歌了他們。作品通過對阿廖沙童年經歷的描寫從側面也暴露了當時社會的現實。當時的俄國社會處於<SPAN lang=EN-US>19世紀70—90年代,正是俄國大革命的前夕,整個社會處於沙皇的統治之,下人民流離失所。偷竊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種風氣,已經不算是罪惡,而且對於半飢半飽的小市民來說差不多是唯一謀生的手段。兒童無錢上學,淪落街頭,靠撿破爛為生。從廣義上講,也正是這種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造成了阿廖沙的個人悲劇。

② 大禹治水主要治理的是:

世有大禹治水始於岷江漢水之說,此乃就大范圍而言。岷江、漢水為禹定九州之梁州之域。史載「昌意降居若水」,「若水」即今雅壟江,基本得到學術界認同。由此可知,禹及其父鯀、祖父顓頊、曾祖父昌意均應當生活在梁州之域。岷江、漢水相比之下屬於較大的河流。說大禹一開始就治理這樣的大江大河不免令人置疑。我們今天使用幹部,總是要先到基層,到鄉鎮去乾乾,幹得好就到縣上,再幹得好就到市上、省上;學校一畢業就到省上當幹部的比較少,即使破格也要有一定的政績作基礎。

大禹出生在北川,已經得到了史學界的廣泛認同。而北川正處在岷江、漢水之間,是涪江的第一大幹支流,其長度、流量都不及岷江、漢水。大禹從其出生到受舜帝調遣外出治水之間大約有15~20年是生活在以北川為中心的地區(姑且不說他全部生活在北川),而北川是川西北暴雨集中區之一,境內的湔江因而經常爆發洪水。因此湔江作為大禹治水的第一河是理所當然的。

本文結合相關史實、民間傳說、湔江及其治理情況等進行分析,認為「湔江是大禹治水第一河」。不揣冒昧地拋出來,望能得到方家的指教。

一、湔水辨

關於湔江,現在所知不止一處。姜炳璋乾隆年間在石泉(今北川)任縣令親自主持編纂的我縣歷史上的第一部縣志《石泉縣志》里特地寫了一篇文章《湔江辨》指出:「舊志雲,湔水出玉壘山。玉壘在茂州保縣北。《漢書·地理志》綿虒縣有玉壘山,湔水出焉。郭景純雲,『玉壘作東別之標』是也。逕入灌縣而遞注於郫、新繁諸縣。秦李冰鑿離堆虎頭於江中,即此,而非北川之湔水也。北川湔水去玉壘三百餘里,中隔大山,風馬牛不相及,而謂出於玉壘,謬矣。湔水之在北川者,源有三派。合為二流,又合為一流。其西北一派源最長,自西番草地雪山(雪山即雪寶頂)來。……經呷竹、喇嘛、生番過黃土溝,入北川白草河東寨,東南流一百六十里,眾山溪水注之,至縣西,此正派也。其西一派,發源於青片大山,行一百五十里至壩底堡,俗名壩底水。又西南一派,發源於茂州相公嶺。行百餘里至桃坪,又二十里入邑水瓮子,經鐵索橋,壩底水與之合焉。又八十里,亦至縣西與正派相合,乃名湔水。從前無湔水之名也。安得以灌縣之湔為北川之湔乎?於是經縣城東二十里至漩坪,南折三十里至曲山關,又二十里東注鄧家渡,又東南五十里至通口,經江油縣界黃連橋至彰明縣之漫坡渡,出綿州,注大江。郡志,勢如湔沸,故名湔水,亦名北川水。《元和志》作石密水。從前地誌本未嘗誤,自彭韶《形勝》雲:『湔水自石紐出汶川。』彼不知石紐為北川之地……以致後作堤堰志者皆踵其誤而不之察也。故辨之。」

據歷史文獻記載、地面遺跡印證、專家學者考證,大禹就降生在禹穴溝(原名清泗溝)之刳兒坪,正值九龍山之第五峰下。姜炳璋《禹穴考》雲:蓋地為九龍山,松潘番夷草地其發軔也。至黃土溝大山,呷竹土司所轄也。入白草番寨百六十里。歷三神口、馬鹿坪,至關子門,九龍摩空而起,其中峰則禹穴在焉。八龍左右若護衛然。其水有二派。一派發源於番寨肉耳掛頂,名禹穴外溪。一派發源於第一龍,名禹穴內溪,溪有血石,溪之上為刳兒坪。山勢忽平夷,聖母坐卧之跡宛然。二水並過九龍,至青泗口而合,折而注於湔江。群山萬壑,或近或遠,皆會於九龍之前,真神靈之奧區也。姜炳璋的這篇考證,從地理學、風水學的角度論證了只有這樣神秘的地方才是大禹降生之地。

大禹降生的清泗溝(今禹穴溝)與湔江有關,於是便有了多處湔江之說。正如計有功在《禹廟記》中所言:「《傳》曰: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所生。越之人曰,吾禹之會稽。楚之人曰,吾禹之宛委。思其人,寶其地,使蜀之人不曰,吾禹之石紐,是不知天降神地發祥人允賴也。」旨在表達人們對先祖的紀念、思念、懷念之意,也無可厚非。

湔江之名不止一處,我們暫且不去管它。而本文所言湔江,則特指白草河與青片河流經北川原縣城(今禹里)西匯流後,流經漩坪、曲山、鄧家、通口,到江油青蓮匯入涪江的北川境內最大的河流。在北川縣境長度達128.1公里(含干直流青片河),湔江水系在縣境的流域面積達到2625.1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91.5%。

二、湔江治理是典型的東別為沱

1、湔江是大禹治水的「試驗田」

如前所述,大禹既然生在北川,其父鯀既然能被推薦為治水首領,在其出山之前,其治水本領必定已經遠近聞名。大禹也不免會跟隨父親學上幾招。大凡有河流,就難免有爆發洪水的可能,而發生洪水的原因則可能是多方面的:或因暴雨、或因泥石流、滑坡等導致河道淤塞等等。一旦發生洪水災害,人們必然會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理方法。大禹出生的時代又正是洪水多發期,大禹出生到受命出山治水,或曰15年,或曰20年。在此期間,湔江爆發洪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而大禹參與湔江洪水的治理是可信的。筆者認為,大禹將其出生地的湔江作為治水的「試驗田」也應當是預料之中的事。

2、湔江——東別為沱治水第一河

(1)治理湔江勢在必行。據考證,湔江在若干年前不是經曲山、鄧家、通口、青蓮注入涪江,而是經曲山直接南流,經擂鼓、安縣安昌、花垓、界牌和綿陽永興,在綿陽的南山匯入涪江。湔江這樣匯入涪江的長度就達到約80公里,落差約200米,僅河道佔用的面積就將達到約2萬畝,而且北川境內擂鼓坪的近萬畝良田、安縣和綿陽境內的數萬畝良田將隨時受到洪水的威脅。

現在的北川湔江,從曲山經鄧家、通口、青蓮入涪江約40公里,落差大約也有200米。也就是說,整條河幾乎都是在深山峽谷中穿行,河面相對比較狹窄,佔用面積小,耕地損失不大;受洪水威脅的耕地面積相對較小。

(2)湔江改道確有其事。一是經地質勘探,湔江確實曾經經過擂鼓匯入安昌江再入涪江。據1987年編輯的《北川縣自然地理志》礦藏中「高階地沙金」一目中記載:「在擂鼓附近湔江古河道,其岩石是泥盆系——三迭系灰岩、白雲岩,構造裂隙發育,地下水溶蝕形成漏斗、溶洞,由河流帶來的沙金滲入其中,形成洞穴型沙金。……已知礦點有救官嶺(舊關嶺,即曲山關)、蓋頭山。」二是民間流傳著「二郎神楊戩擒孽龍」的故事。據說當年楊戩奉命捉拿孽龍,並將其鎖在疊溪海子里,後來,孽龍在其朋友的幫助下逃了出來,翻過和尚頭,沿青片河、湔江往外逃。二郎神發現後立即前往追趕,一面向天神報告請求支援。當孽龍逃到曲山時,本欲南行,向擂鼓、安縣方向跑,此時李天王派來的天兵天將已經在擂鼓擺下陣勢,並在擂鼓坪南面的獅子山上將那巨大的羊皮鼓擂得震天響。孽龍聽見鼓聲,來了個180度大轉彎,便掉頭向東逃去。本想經陳家壩,翻埡上往龍安方向跑,而埡上也已經有了李天王派去的鳳將把守(埡上原名龍鳳場,看來就是因為龍與鳳曾在此碰面)。孽龍只得返回,至鄧家時,楊戩已經趕到。情急之下,孽龍只得拚死一撞,撞開了鄧家渡下面的岩羊灘,經通口、青蓮,入涪江而去。擂鼓獅子山上的羊皮鼓後來變成了石鼓,現在還在獅子山上。曲山原來一直叫回龍,薄薄的山脊叫龍尾山;現在我們把縣城新區的主幹道命名為「禹龍幹道」,就些都應該是為了紀念大禹治理湔江的功績。

筆者以為透過這個民間故事,這里所謂捏孽龍,實際就是湔江爆發洪水。我們現在一發洪水,民間仍有「走妖」之說。

(3)考古新材料提供了佐證。2004年在重慶雲陽舊縣坪出土的景雲碑碑文中的「術禹石紐汶川之會」,聯系原北川縣城西的誓水柱(其上刻12字,為蟲篆體,宋《淳化閣帖》釋為「出令聶子星紀齊春其尚節化」,其義難懂。傳為大禹治水時出的手令)分析,大禹石紐之會一是率石紐一帶百姓召開治理湔江的誓師大會,二是離開祖籍到岷江、漢水去治水時召開過誓師大會。

三、治理湔江意義重大

1、保護了良田。湔江改道後僅縮短河道約40公里,就相當於萬畝良田;如果湔江沿擂鼓、安縣方向,河水將並入安昌河,必然增加安昌河的負載,加之這一帶地勢平坦,泄洪困難,洪水必將對沿岸的良田形成嚴重威脅。改道後,使安縣安昌、花垓、界牌、綿陽永興成為綿州重要的魚米之鄉之一,為綿州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因此紀念大禹不僅是北川人民的大事,也是綿陽地區人民的大事。

2、順應了自然。北川的地勢特點是西北高、東南低,湔江改道經鄧家(由都壩、貫嶺流經陳家壩的都壩河在這里匯入湔江)、通口、香泉、青蓮匯入涪江,正好順應了這一自然規律。

3、調節了水系。湔江改道經鄧家、通口、香泉、青蓮,正好調節了這一帶原來沒有大的河流的狀況,使北川、安縣、江油一帶的水系分布更加合理。佔北川流域面積91.5%的湔江水系呈葉脈狀遍布全縣20個鄉鎮的18個半鄉鎮,流經通口、香泉段正好是這片樹葉的葉柄;而縣境南面的擂鼓鎮不再屬於湔江水系,正好有貫穿全境最後匯入安昌江的蘇寶河,縣境東部桂溪鄉又有發源於平武鎖江、大印的平通河穿境而過。這樣就使全縣水資源搭配非常合理。

4、成功的範例。一說到鯀治水失敗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一個「堵」字;一說到大禹治水成功的經驗時都知道一個「疏」字。前者無疑是正確的,只堵不疏肯定失敗。但後者就未必准確,只疏不堵也未必正確。科學的說法,應該是大禹治水成功的秘訣在於以「疏」為主,「疏」、「堵」結合。北川湔江在曲山急轉180度就是疏、堵結合的結果。現在擂鼓與曲山之間的蓋頭山、涼風埡一帶的多處小山頭,使人不難聯想到當年用巨量的土石堵塞洪水的情景。在二郎神楊戩擒孽龍的傳說中就有一個細節說,二郎神眼看就要追不上孽龍了,他一個箭步飛將過去,正好踏在了龍尾山對面的景家山頭,踩垮了一大堆巨石,後來人們叫它亂石窖。這個傳說的細節里就透露出當年治理湔江時使用了「堵」的方法的影子。前面已經講到「孽龍情急之下一頭撞開了岩羊灘」的情節,這也就是「疏」的意思,也就大禹治水「隨山浚川」的具體反映。

5、寶貴的經驗。一是學到了「疏」與「堵」結合的治水方法。大禹父親鯀本來就是治水的能手,才有可能被部落首領推舉到中原治水。大禹從小就受到其父親治水方法的熏陶,「堵」也是治水不可少的一種方法。我們現在的築壩、築堤不也是「堵」嗎?同時大禹在學習其父「堵」方法的同時,還開始試用了疏的辦法,鑿開岩羊灘就是一次成功的實踐。實踐證明這一方法可行,而且非常重要。二是實踐了「東別為沱」的方法。相比之下,治理湔江「東別為沱」的規模相對較小,也正好符合大禹成長的實際,沒有小范圍實踐的成功,又怎麼能實施大規模的工程呢?因此,可以說大禹治水「東別為沱」始於北川湔江,應用於川西平原,發揚光大於黃河三角洲。說到鯀治水的失敗,我想也不僅僅是方法問題,這與當時九州大地尚未統一在華夏部落之下有關,各個小部落各自為政,「以鄰為壑」,無法統一規劃治水才是鯀治水失敗的主要原因。大禹治水時華夏部落聯盟已經基本實現了中原地區的統一,因此,時事造英雄也是大禹治水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禹文化博大精深,需要研究的東西太多太多。作為禹生之地的歷史文化研究工作者,肩負著重要職責。希望全國各地的廣大專家學者一如既往地關注支持大禹文化研究,把大禹文化研究不斷推向新的階段,取得新的突破。(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