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治理環境
㈠ 環境治理三大戰役的內涵
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要深入推進「藍天行動」,重點抓好工業廢氣排放、揚塵整治、餐飲油煙治理、秸稈禁燒和還田利用、輸入性污染控制等工作;要持續實施「碧水行動」,重點抓好黑臭水體整治、「兩湖」流域綜合治理、飲用水水源保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工作;要扎實開展「凈土行動」,弄清楚現狀、摸清楚風險,分類施策,分類施治,認真落實關於廢棄農膜收集處理體系建設、飼料清潔化行動、糞污治理專項行動要求;要強化執法,對環保違法違規項目和多次違法排污的企業,該關的關、該停的停、該罰的罰,始終保持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要劃定全市生態保護紅線,運用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等多種手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相協同。
一要強化組織領導。按照中央和省上要求,在市縣兩級成立環境保護委員會,建立完善污染防治「三大戰役」領導小組,有序啟動和推進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加快在鄉鎮(街道)設立環保機構,健全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統籌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開展「三大戰役」涉及的機構、編制、經費等問題,要認真研究解決,確保工作有序推進。要強化投入,推進重點區域(流域)、重點行業(領域)和重點項目治理。
二要強化環保考核。要進一步加大環保工作在目標考核中的權重,適當增加分值,依據不同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對環境質量不升反降、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地區,取消優秀等次。省上在我市試點推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我們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在全市推行,對在任職期間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並負有責任的,即使已經調離崗位也要嚴肅追責。
三要加強環保問責。中央、省上對加強環保問責的要求非常明確,表明了抓好環保工作、嚴肅追責問責的堅定決心。我市紀檢監察部門、督察部門、環保部門要加強跟蹤督察督辦,對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到位的堅決問責,工作沒完成的實行「一票否決」,不作為、亂作為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依法依紀堅決查處。
㈡ 環境整治做法
/6
高度重視。要做好社區環境治理,首先必須高度重視,上從社區書記,下至每個居民,都應重視此項工作,畢竟環境治理是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行,首先應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確定好小組成員的負責范圍。
2
/6
落實人員。要想做好環境治理工作,就必須要把人員隊伍固定好,分配好,可以把社區的工作人員分配成若乾的小組,落實專人,規定專區,責任到人,大家通力配合,共同做好環境治理工作。
3
/6
做好宣傳。要做好社區環境治理工作,還必須要重視宣傳的力量,宣傳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是海報宣傳、傳單宣傳、廣播宣傳、設點宣傳、入戶宣傳等,方式多樣,但不要讓這些宣傳活動流於形式,一定要落到實處,讓居民們都知道環境治理這回事。
4
/6
積極動員。要做好社區環境治理,還必須要發動群眾的力量才行,通過各種方式發動廣大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到社區的環境治理工作去,畢竟社區環境治理好了,也是服務於大家的,大家都會謀得其中的福利,相信大家都會積極參與進去,貢獻自己應盡的力量。
5
/6
注意方法。要做好社區環境治理,還必須要注意相應的方式方法,看採取哪些方法能達到更好的治理效果,一般社區治理環境都會採取狠抓重點、以點帶面,抓住關鍵,重點突破等方法,首先整治社區內的重點區域,讓大家看到整治後的效果。有了成功的經驗,也就有了工作的激情和希望。
6
/6
抓住重點。整治社區環境治理,還必須要抓住重點,比如可以首先解決那些難以整治的地方,也就是哪些環境污染釘子戶,還有那些影響比較大的環境污染點,只要努力解決好這些老大難問題了,相信剩下的工作也好做了。
㈢ 環境治理的具體舉措有哪些
環境治理的具體舉措有
一、水源保護
1、建設生活用水設施,生活供水系統按照衛生標准進行凈化,為施工人員提供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的飲用水。
2、水池附近不準堆放垃圾等廢棄物,不準修建滲水坑、滲水廁所,不準鋪設污水管道,不準居住人員等。
二、施工廢水處理
1、施工場地修建截排水溝、沉沙池。施工前制定施工措施,做到有組織的排水,並採取治理措施,保證排水達標。
2、土方開挖施工過程中,保護開挖鄰近建築物和邊坡的穩定。施工機械、車輛定時集中清洗。清洗水經集水池沉澱處理後再向外排放。
3、經處理後排出的施工廢水不得超過《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或地方環保部門的有關規定。發現排放污水超標,或排污造成水域功能受到實質性影響,立即採取必要治理措施進行糾正處理。
4、《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466-2005部分代替GB
8978-1996、《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GB 20426-2006 部分代替GB 8978-1996、《皂素工業水污染排放標准》GB
20425-2006 部分代替GB 8978—1996。
三、生活污水處理
生活污水先經化糞池發酵殺菌後,按規定集中處理或由專用管道輸送到無危害水域。化糞池的有效容積滿足生活污水停留一天以上,並定期清理,以保證處理效果。
四、廢棄物處理
1、施工棄渣和固體廢棄物以國家《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為依據,按設計和合同文件要求送至指定棄渣場。
2、做好棄渣場的綜合治理,按照設計要求採取工程保護措施,避免邊坡失穩和棄渣流失。
3、保持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衛生,在施工區和生活營地設置足夠數量的臨時垃圾貯存設施,防止垃圾流失,定期將垃圾送至指定垃圾場,按要求進行覆土填埋。
4、遇有含鉛、鉻、砷、汞、氰、硫、銅、病原體等有害成份的廢渣,經報請當地環保部門批准,在環保人員和監理工程師指導下進行處理。
5、保持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衛生,在施工區和生活區設置足夠數量的臨時衛生設施,定時清除垃圾,並將其運至指定地點堆放或掩埋、焚燒處理。
6、完善渣場地表截排水規劃措施,確保開挖和渣場邊坡穩定。
五、大氣污染防治
1、機械車輛使用過程中,加強維修和保養,防止汽油、柴油、機油的泄露,保證進氣、排氣系統暢通。
2、運輸車輛及施工機械,使用0柴油和無鉛汽油等優質燃料,減少有毒、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3、採取一切措施盡可能防止運輸車輛將石渣等撒落在施工道路及工區場地上,安排專人及時進行清掃。場內施工道路保持路面平整,排水暢通,並經常檢查、維護及保養。晴天灑水除塵,道路每天灑水不少於4次,施工現場不少於2次。
4、不在施工區內焚燒會產生有毒或惡臭氣體的物質。因工作需要時,報請當地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採取防治措施,在監理工程師監督下實施。
5、運輸可能產生粉塵物料的敞蓬車,車廂兩側和尾部配備擋板,控制物料的堆高不超過擋板,並用干凈的雨布覆蓋。
6、在現場安裝沖洗車輪設施並沖洗工地的車輛,確保工地的車輛不將泥土、碎屑及粉塵等類似物體帶到公共道路路面及施工場地上,在沖洗設施和公共道路之間設置一段過渡的硬地路面。
六、雜訊控制
1、加強交通雜訊的控制和管理。合理安排運輸時間,避免車輛雜訊污染對敏感區影響。
2、調整施工時段:晚間控制高雜訊機械的設備運行、作業,雜訊較大的施工機械設備操作人員實行輪班制,控制工作時間;並為相應機械設備操作人員配發雜訊防護用品。
3、選用低雜訊設備,加強機械設備的維護和保養,降低施工雜訊。
4、進入生活營地和其它非施工作業區的車輛,不使用高音和怪音喇叭,盡量減少鳴笛次數,最好以燈光代替喇叭;廣播宣傳、音響設備合理安排時間,不影響公眾辦公、學習和休息。
七、人群健康保護
遵守並執行國家或當地醫療部門制定的有關規定、條例和要求,採取合理有效的預防措施預防傳染病,並定期進行滅蚊、滅鼠、滅蠅等工作。
八、綠色植被保護
1、搞好生活營地的綠化、美化工作,臨時住房、倉庫、廠房等臨時施工設施,在設計及建造時,考慮美觀和與周圍環境協調的要求。
2、在每個施工區和工程施工完成後,及時拆除各種臨時設施,施工臨時佔地及時恢復植被或本來用途。
3、按施工設計要求,認真及時地完成工地綠化工作。
九、資源保護
1、在施工過程中,對全體員工加強然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盡量減輕對現有生態環境的破壞,創造一個新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不在施工區捕撈任何水生動物。
2、在工程完工後,按要求拆除的監理工程師認為有必要保留的設施外的施工臨時設施,清除施工區和生活區及其附近的的施工廢棄物,並按監理工程師批準的環境保護措施、計劃完成環境恢復。
十、水土保持措施
1、做好棄渣場的治理措施,按照監理工程師批準的棄渣規劃有序地堆放和利用棄渣,防止任意倒放棄渣阻礙河、溝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2、進行土方明挖和臨時道路施工時,根據地形、地質採取工程或生物防護措施,防止邊坡失穩、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按設計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
3、不得因堆料、運輸或臨時建築而佔用合同規定以外的土地,如情況特殊,需向監理工程師提出申請,批准後方可使用。施工作業時表面土壤妥善保存,臨時施工完成後,恢復原來地表面貌或覆土。
4、施工活動中嚴格按合同要求採取設置截排水溝和完善排水系統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壞植被和其它環境資源,造成水土流失;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防止運輸的物料進入場區道路,並安排專人及時清理。
㈣ 如何進一步抓好城鄉環境治理
一是樹立優化環境理念。要進一步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自覺把環境綜合治理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能,以加強環境治理促環境的優化、競爭力的提升,做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是完善責任管理體系。應盡快構建科學高效、責任明確的城市環衛管理體系,明確責任主體。建議大街和小巷納入一個部門或由城管部門統一管理,理順管理口徑,大街小巷同等對待,避免幾管幾不管、缺位與越位的現象,形成統一高效的環境治理運行機制;或引入競爭機製成立保潔公司,建立社會化管理模式,實行市場化運作。
三是科學劃定城區環衛清掃保潔區域,加強環衛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大街小巷要統一管理,而且應擴展城區環衛清掃保潔區域,城區死角應納入環衛清掃保潔范圍。為創建省級衛生城鎮,必須在環衛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強力度。要加快城區公廁和垃圾處理池建設步伐,不斷改進城區及周邊的環境衛生狀況。
四是建立市民參與機制。發動社會力量和市民參與環境綜合治理,形成全民齊抓共管城市環境的合力。一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教育手段,著力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識。二要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爭創活動和志願者活動。通過開展爭創「文明街道」、「文明社區」、「文明戶」等活動,發動廣大市民積極參與環境綜合治理,引導市民積極參加植樹綠化、垃圾收集、白色污染治理等公益志願活動,努力創造人人關心環境、個個愛護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三要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群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通過實行政務公開、市民投訴、市民聽證、新聞媒體曝光等方式,對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和違反環境綜合治理的行為實施監督。
㈤ 環境整治方案
你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借鑒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這樣來得最快最有效,省時省力
提供範文一篇:
為加快推進生態縣建設步伐,切實改善生態環境,根據省、市環境污染整治行動統一部署,特製定新昌環境污染整治工作方案。
一、整治目標
通過開展縣城環境污染、工業污染及農業農村污染專項整治,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環境監測和執法能力。到2007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趨勢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建成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建成環境質量和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網路,環境污染防治能力明顯增強,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二、整治重點
1、新昌江城關段水環境;
2、醫葯化工企業的陣發性臭氣。
三、整治時間
2005年至2007年。
四、整治內容
(一)縣城環境污染整治
1、加快嵊新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確保2006年10月建成運行。加快城市截污主管道、污水收集系統建設,在已建成11公里截污主管道的基礎上,2005年底前建設城西湖電站至黃泥橋段5.3公里的截污主管道,盡早動工建設城東新區至新和成老廠區4.1公里截污主管道,爭取縣城截污收集能力達到70%以上。
2、加快實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按照垃圾處理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的要求,積極推進垃圾分類收集,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快綠夏生態公司二期建設,擴大垃圾處理能力。
3、強化縣城大氣污染防治,發展管道煤氣(天然氣),完善熱管網路,鞏固「煙塵控制區」創建成果。
4、科學測定新昌江環境容量。根據新昌江枯水期、豐水期等不同時期,科學測定納污總量,控制排污量。合理調節長詔水庫的水流,增加徑流量,改善新昌江的環境容量,確保新昌江水質達到規定要求。
5、加快建立符合新昌實際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㈥ 如何治理環境
治理城市環境污染的建議\x0d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 城市化進程加快.1978 年到2004 年, 城市數量由193 個增加到661 個, 建制鎮由2173 個增加到20312 個, 市鎮總人口由1.7 億人增加到5.4 億人, 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41.8%.如此迅速的城市化, 必將對我國脆弱的生態環境構成更大的沖擊.巨大的人口壓力、日益緊缺的資源和環境質量的惡化, 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制約因素.隨著城市化模式在全球范圍的迅速發展, 城市作為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 在顯示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巨大推動作用的同時,也不斷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x0d一、存在的主要污染問題\x0d一是城市水污染仍十分突出.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 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長,1998 年首次超過工業廢水排放量.2001年, 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00.7 億噸, 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為227.7 億噸, 其中生活污水COD 排放量比上年增長8%, 而同期工業廢水COD 排放量則減少13.8%.目前, 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只有34.3%.城市河道成了納污溝.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使城市水環境惡化, 七大流域城市河段都形成明顯污染帶,還有一些城市的飲用水源也受到污染.\x0d二是以北方城市顆粒物和南方城市酸雨為特徵的城市大氣污染依然比較嚴重.全國城市居民燃氣普及率只有60.2%, 相當多的城市仍以煤炭為主要民用燃料, 大量燃煤造成煤煙型污染, 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佔21%.許多城市受到酸雨侵害, 城市裸露地面多、建築施工現場管理不規范、渣土垃圾粗放收運使得城市空氣中顆粒物常年居高不下.在全國重點監測的338 個城市中,63.5%的城市達不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x0d三是生活垃圾未得到妥善處置, 嚴重影響地表水、地下水的環境質量.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清運量約1.18 億噸, 僅有60%得到不同程度的處理處置, 每年有7900 萬噸生活垃圾簡易填埋或露天堆放在城市郊區、江河沿岸, 破壞城市( 特別是城鄉結合部) 的自然景觀.另外, 各城市第三產業、居民生活產生的各類廢物都是混合收集的,醫療垃圾等特殊廢物多沒有專門的集中處理設施, 普通生活垃圾的處理或堆放, 成為傳播疾病和污染環境的隱患.\x0d四是大城市機動車尾氣污染越來越突出.我國已成為世界汽車第四大生產國和第三大消費國, 2004 年汽車保有量達到2742 萬輛.近幾年, 雖然採取了淘汰含鉛汽油、限制汽油中其他有害物質含量、新車採用電噴加三元催化、出台新的排放標准等措施, 單車污染物排放量有所減少.但由於機動車數量上漲很快, 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在增加.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鄭州、沈陽等城市氮氧化物污染較重, 交通干線兩側一氧化碳嚴重超標, 部分城市的大氣污染類型已經由煤煙型轉變為復合型.此外,道路增長與車輛增長不匹配, 現代化交通管理手段不足, 機動車行駛常處怠速狀況,也是造成機動車污染加劇的重要原因.\x0d五是雜訊污染已成為影響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環境問題.交通、社會生活、建築施工是主要的雜訊污染源, 目前, 交通對城市雜訊污染佔70- 80%.在開展交通雜訊監測的214 個城市中, 31.3%的城市處於中度或較重污染水平.在開展區域環境雜訊監測的176 個城市中, 55.6%的城市處於中度或較重污染水平.一些城市在建設高架路橋改善交通狀況時, 卻往往未能很好解決高架路兩側的降噪隔聲問題, 交通干線兩側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x0d除此之外, 城市綠化、城市人口等方面因素也是城市環境面臨的重大問題, 城市生態失衡問題不斷嚴重, 「城市熱島」、「城市荒漠」等問題突出.同時, 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退化, 加劇了資源環境供給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這些城市環境問題不解決, 將嚴重製約城市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x0d二、解決城市污染的主要建議\x0d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要從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整體功能出發, 運用綜合的對策、措施來整治、保護和塑造城市環境, 以達到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採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和科學技術的多方面措施, 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 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以求保持生態平衡, 擴大有用自然資源的再生產, 保障人類社會的發展, 以協調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x0d1、合理規劃, 完善城市功能.遵循生態規律, 從城市環境容量和資源保證能力出發, 制定和實施城市總體規劃, 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發展方向, 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 逐步解決城市功能區混雜問題,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改善城市生態環境.\x0d2、治理城市水污染.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質的計劃, 重點保護城市飲用水源.20 萬人口以上城市要建立水源地水質旬報制度, 環保重點城市要實施生活飲用水源水環境質量報告制度.採用截污、治污、清淤、保證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體交換、維護城市濕地等措施, 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達標.綜合運用價格、行政、科技和工程措施, 推行城市節水、污水處理及其資源化, 創建節水型城市.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量, 嚴禁超采地下水.\x0d3、治理城市大氣污染.提高城市清潔能源比例, 改善能源結構, 大中城市要建設高污染燃料禁燃區, 在人口稠密的市區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促進西氣東輸沿線城市積極利用天然氣.加快城市供熱、供氣能力建設.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區內新建燃煤電廠和其它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的企業.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鼓勵開發和使用清潔燃料車輛, 逐步提高並嚴格執行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准.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區要綜合控制城市大氣污染物的相互影響.按照生態要求進行綠化、美化、硬化, 加強建築施工及道路運輸環境管理, 有效控制城市揚塵.建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和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預報制度.\x0d4、治理城市垃圾污染.加快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及綜合利用、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等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儲運和處理系統, 在優先進行垃圾、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的基礎上, 推行垃圾無害化與危險廢棄物集中安全處置.建立廢舊電池回收處理體系.20 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醫療廢物必須全部實現安全處置,鼓勵醫療廢物集中處置.\x0d5、治理城市雜訊污染.加強對建築施工、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雜訊的監督管理.限制機動車、火車市區鳴笛, 對造成敏感建築物聲環境超標的交通重負荷路段, 採取降噪措施, 控制交通雜訊污染.\x0d6、做好重點城市環境保護工作.綜合考慮城市規模、性質、區域分布和環境狀況等因素, 把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城市擴大到113 個, 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繼續開展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活動, 提升模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完善公眾、社區和媒體參與城市環境管理的機制, 建立城市環境污染應急響應系統.
㈦ 如何抓環境治理工作
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是一項牽動全局的發展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要緊緊圍繞全市工作大局來謀劃推進,切實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新成效。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要站在推進資陽加快發展、切實改善民生的全局高度,深化對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重要性的認識,牢固樹立「抓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就是抓發展、抓民生、抓形象」的理念,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力度,推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上新水平。二是進一步創新方法。政策是生命,方式方法也是生命。要查找問題,深入總結治理工作的成效與不足,找准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圍繞「城鄉面貌怎樣變化、人居環境怎樣改善、居民素質怎樣提高」來謀劃和推進工作,採取有力措施,深化綜合治理,提高治理水平。要突出重點,既要解決「淺層次」問題,也要解決「深層次」問題,從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入手,著力抓好城鎮市場、城郊結合部、「城中村」、邊遠鄉鎮和村莊等薄弱環節的治理工作,抓好城鎮和村落規劃建設,以點帶面推進治理工作深入開展。要整合資源,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多元化籌集資金,有效整合政府資源,積極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環境治理,確保治理工作強力推進。三是進一步營造環境。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離不開黨政的高度重視,離不開群眾的廣泛參與。要進一步強化領導責任,堅持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積極為整治工作創造良好條件,給予大力支持,確保工作扎實推進。要強化宣傳引導,進一步動員全市人民積極參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為倡導文明新風、共建美好家園貢獻力量;新聞媒體要主動跟進,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宣傳先進典型,及時曝光反面典型,形成強有力的輿論氛圍,奮力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再上新台階
㈧ 環境治理有哪些意義存在
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需要。當前經濟發展環境已成為決定和影響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抓發展必須抓環境,抓環境就是抓發展。加強城市管理,改善城市環境,優化城市功能,實施城市品牌戰略,開發城市無形資產,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城鎮作為對外開放的主要窗口,它的外在形象對投資者的影響至關重要。我們無論出差還是外出考察,都可以發現,凡是對外開放、招商引資搞得好的地方,其城市管理也是一流的,硬體建設是一個地區的骨架,那麼市容環境就是城市的「外衣」,對一個地區的初步了解,往往就取決於這件「外衣」是不是美觀大方。
其次,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是順應民意的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群眾對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的願望也越來越迫切。雖然多年來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佔道經營、秩序混亂、亂停亂放等多方面,群眾對這些問題是很有意見的,與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差距,也說明加強城鎮管理工作勢在必行。
建議自己下去查查資料
這樣的提問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