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病蟲治理
『壹』 生薑家庭種植病蟲害防治方法有哪些
一、生薑水的管理:
1.灌水:生薑濕潤而不耐乾旱,但其根系較淺,吸收水分能力較弱,難以利用土壤深層的水分,因此必須合理淺水才能滿足生薑生長的需要。灌水宜於早晨或傍晚進行。
2.發芽期水分管理:為保證生薑順利出苗,播種時必須澆透底水,通常直到出苗70%左右時,才開始澆水。如為沙質土壤,保水性差,遇乾旱天氣,雖然未出苗,但土壤已十分乾燥,在這種情況下應酌情灌水。出苗後灌水要澆得適時,如澆得太早土壤會板結,幼芽出土困難,易造成出苗不齊。如澆得太晚,姜芽受旱,芽尖容易乾枯。
3.幼苗期水分的管理:生薑幼苗植株小,生長慢,需水不多,但幼苗期對水分要求十分嚴格,不可缺水。幼苗前期以澆小水為宜,澆水後趁土壤見干時進行淺鋤,鬆土保墒,有利於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發育。幼苗後期,炎夏季節,天氣乾熱,土壤蒸發量大,應增加澆水次數,經常保持土壤相對濕度65%-70%。
4.旺盛生長期水分的管理:立秋以後,在上部大量發生分枝和新葉,地下部分根莖迅速膨大,此間植株生長快,生長量大,需水較多,為滿足旺盛生長期對水分的需要,一般每4-6天澆透水一次,經常保持土壤相對濕度75%-85%有利於植株器官的迅速形成,生薑收獲前5-6天,再澆一次水,以便收獲時姜塊上可帶潮濕泥土,有利於下窖貯藏。
5.排水:為防止姜田積水和姜苗受澇,引起姜塊腐爛,應搞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做到溝溝相通,雨停水干。
二、生薑肥的管理:
1.基肥:一次施足底肥是奪取高產的重要措施之一,施肥要以有機肥為主,重施鉀肥,配施磷肥,增施氮肥,一般氮、磷、鉀的比例為2∶1∶3,底肥以優質農家肥和磷、鉀肥為主,一般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1500-2000公斤,碧卡復合肥10公斤,磷肥100公斤,尿素10公斤,碳酸氫銨30公斤。底肥可在整地時翻入土中,也可採用集中施肥方法,即在播種生薑時開溝或挖塘施入。
2.追肥:生薑的追肥一般應前輕後重,幼苗出齊,苗高30公分左右時施壯苗肥,每畝用腐熟的糞肥500公斤,加水5-6倍澆施,或用尿素10公斤配成0.5%-1%稀肥液澆施。第二次在起娘姜後進行,稱為催子肥,每畝施腐熟廄肥1000公斤或碧卡復合10公斤,如基肥足,植株生長旺,這次施肥可以不施或少施。第三次施肥在初秋天轉涼時進行,促進生薑分枝和膨大,一般每畝施過磷酸鈣10-15公斤,或巴內達碧卡復合肥5公斤,並結合培土進行除草。
以上就是生薑的肥水管理方法,種植生薑的朋友,可以參考這些方法,對生薑進行科學的肥水管理。
『貳』 大姜的主要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姜也叫生薑,既是重要的調味品,也可作為蔬菜單獨食用。生薑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吃飯不香或飯量減少時吃上幾片姜,能增加飯量,所以民間有“飯不香,吃生薑”的說法。但在大姜種植過程中, 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病害,大姜生長過程中病害主要有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兩大類,在降低產量和品質的同時,還給種植戶朋友造成經濟損失。
以上就是生薑在種植過程中常遇到的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要想防止病害的發生,在進行輪作的同時,要加強田間的管理,尤其是水肥管理,不偏施氮肥等,通過精細管理,就可以避免病害的發生,從而為高產和品質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叄』 沙姜的病蟲害如何防治
1、葉斑病
在8~10月發抄生,葉片上出現黃色圓形或橢圓形斑點,以後斑點乾枯而成白色薄膜或成穿孔,根莖瘦小或腐爛。
防治方法:注意選土,整地時理好水溝,雨後及時排水,可以減少發生。
發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或7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300倍,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交替用葯灌根,株灌葯液0.5升,隔5天左右灌1次,連灌2-3次。如果確認是由於漬水而造成爛根所發生的生理性病害,則用0.02ppm芸苔素內酯噴葉片。每隔10天左右噴一次,連噴2-3次,以提高植株根系的抗逆能力。此外,要注意在姜畦外挖溝,令姜畦內漬水外滲而排除漬水,請你參考。
『肆』 生薑常見病蟲害有哪些該如何防治
記憶中生薑好象抗蟲害的,也沒聽說生薑給蟲吃了的,只有開始種的時候在土裡打點除草劑之類農葯!
『伍』 生薑的病蟲害防治,這到底是蟲害還是病害該這么處理
生薑姜瘟病的發生與防治
摘要簡介了生薑姜瘟病的危害特點及發生原因,總結了該病的防治技術,包括選地、合理輪作、使用無污染水肥、葯物預防、發病初
期用葯等內容,以供種植者參考。
關鍵詞生薑姜瘟病;危害特點;發生原因;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6.32;S63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5739(2010)03-0192-01
姜瘟病又稱姜腐爛病或青枯病,屬於一種細菌性病
害,病原菌為青枯假單胞桿菌。隨著生薑種植年限延長和
種植面積擴大,姜瘟病危害不斷加重,導致生薑產量大幅度
下降。
1 危害特點
姜瘟病主要發生於地下根莖部分,也可發生於葉莖和
根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莖部和根部的上半部發病。姜病
部初呈水漬狀,表面發暗,內心變褐色,散發臭味,以後逐漸
軟化,內部充滿乳白色惡臭汁液,用手擠壓流出污白汁液,
莖桿受害成暗紫色,後變黃褐色,內部組織變褐腐爛,殘留
纖維,葉片被害狀呈凋萎狀,葉色淡黃,邊緣捲曲,終至全株
下垂枯死[1]。安徽、山東各地姜瘟病發生、發展規律基本一
致,一般在6 月中下旬至7 月上旬開始有零星發病現象,不
仔細觀察難以發現,安徽阜陽地區8 月上旬至9 月中旬為
姜瘟病第1 個高峰期,10 月上旬至下旬為第2 個高發期,整
個姜瘟病發病期長達3~4 個月。
2 發生原因
一是溫度。生薑喜陰涼忌高溫高濕,姜瘟病始發病日均
溫度為20℃左右。病原菌最適宜溫度為25~30℃,15℃以下
病害發生很少。二是濕度。雨水的多少直接影響姜瘟病發生
的早晚和輕重。陰雨天後暴晴,有利於姜瘟病的傳播和蔓
延,因為這時土壤濕度大、溫度高,待到9 月下旬氣溫下降,
莖葉茂盛致使地溫下降,利於生薑的生長,而不利於病害發
生。三是種植制度。根據臨泉縣長官鎮、高塘鎮、范集鄉、楊
小街鄉姜農的經驗和筆者長期的調查,姜瘟病的發生與種
植制度有很大的關系。前茬為茄子、土豆、辣椒、西紅柿等作
物發生薑瘟病的可能性就大,與豆類、玉米、小麥、棉花等作
物實行4 年以上輪作,姜瘟病發生相對較輕。四是施肥。凡
偏施氮肥的地塊發病率較高,多施土雜肥、餅肥的地塊發病
較輕。
3 綜合防治
3.1 正確選地,合理輪作
選擇土肥地整、地勢平坦高燥、上松下實、土質疏鬆、排
灌方便的地塊,做到灌溉和連陰雨天田間不積水[2]。輪作換
茬是解決土壤帶菌的重要措施之一,避免與茄子、辣椒、
西紅柿、煙草、土豆等作物輪作,可與豆類、玉米、小麥、棉
花等作物實行4 年以上輪作換茬,對偏酸性土壤施生石灰
1 500~2 250kg/hm2,進行土壤消毒,冬季要實行深翻凍垈,以減少病蟲害。
3.2 建立無菌留種基地
繁育無病姜種精選無病、健壯姜種,單獨採收、儲藏,10
月生薑發病與否基本定型,此時在姜田裡選擇沒有病菌、生
長健壯的地塊包括周圍無病感染的地塊進行隔離,作為留
種地。
3.3 使用無污染水肥
灌溉用水不可用污染過的河水,要用無污染的井水,不
用病田流過的田溝水,出現病株後嚴禁大水漫灌、串灌,以
澆灌為好;施肥需經腐熟,這是姜瘟病防治的重要措施,姜
田有機肥要徹底發酵,並且防止摻雜感染姜瘟病的秸稈和土
壤等雜質,最好使用餅肥,灌溉時可放入殺菌劑和高效低毒
的殺蟲劑,對防止姜瘟病有很好的效果[3]。灌溉時要繞過有
病株的地方。
3.4 葯物預防
姜瘟病應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病,很難防治,一株發病
可導致整個田間暴發。炕姜種之前可用高錳酸鉀或農用鏈
黴素等殺菌浸種,生薑種植之前用50%敵克松對土壤進行
殺菌消毒處理;生薑生長期,用73%可殺得每隔15d 左右田
間灌葯1 次,連續灌3 次,方法是將葯劑稀釋成1 000~1 500
倍液灌到姜株根部。田間一旦出現病株,要徹底清除病株及
周圍土壤,並用以上姜瘟病防治葯劑灌穴。關鍵要做到用葯
及時,清除要干凈,病株周圍1m 左右的健株也要一並連土
挖除帶出地塊,並深埋處理[4]。
3.5 發病初期用葯
出苗後,幼苗三至四葉期時,噴灑天達壯苗靈600 倍
液+96%天達惡霉靈600 倍液,促進發根,提高姜苗的抗病
性。以後每隔15d 左右噴灑1 次天達根寶600 倍液+天達諾
殺1 000 倍液,或天達根寶600 倍液+可殺得800 倍液,或
50%滅菌威800 倍液+50%消菌靈1 200 倍液,以上葯液交
替噴灑灌根,以促生薑苗齊、苗全、苗壯,提高抗病性。發病
後,除及時清除病株和病株周圍土壤外,還可用天達根寶
800 倍液+天達諾殺1 200 倍液+73%可殺得1 000 倍液,或
用天達根寶800 倍液+3%克菌康600 倍液+2%春雷黴素
600 倍液交替噴灑姜田,並澆灌病苗周圍,每隔7d 噴1 次,
連續3 噴次。
4 參考文獻
[1] 賴葆.姜瘟病防治實現突破[J].瓜果菜(農業知識),2009(10):30-31.
[2] 陳國輝,姚永松.生薑姜瘟病防治技術[J]. 福建農業,2009(8):31.
[3] 宮錫鴻,王曉虹,宋友玉,等.乳山市大姜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J].植
物醫生,2008,21(4):13.
[4] 劉自敏,李輝,於洋,等.姜瘟病的綜合防治技術[J].中國蔬菜,2008
(5):43.
生薑姜瘟病的發生與防治
柳兆春
(安徽省臨泉縣艾亭鎮農業綜合服務站,安徽臨泉236416)
摘要簡介了生薑姜瘟病的危害特點及發生原因,總結了該病的防治技術,包括選地、合理輪作、使用無污染水肥、葯物預防、發病初
期用葯等內容,以供種植者參考。
關鍵詞生薑姜瘟病;危害特點;發生原因;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6.32;S63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5739(2010)03-0192-01
『陸』 姜 如何預防病害
1、選地選種。姜忌連作,最好與水稻、蔥蒜類及瓜、豆類作物輪作,並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和適當陰蔽的地方栽種。要施足底肥,根據姜的生長特性應按照多鉀平氮少磷的原則合理配施,充分滿足姜對營養的需求。要合理整畦,畦面一般作成高畦利於灌排。墒情要適宜。播種前要精選姜種,可以用刀切或用手擗開,傷口要用新高脂膜800倍溶液浸種,能有效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有很好的催芽作用。下種時要規劃株行距並合理密植。
2、田間管理:姜出苗後,視土壤墒情及植株長相適時澆灌,高溫期應提倡早澆,晚澆,雨季要注意排澇。要及時中耕鬆土及追肥培土工作,並適時噴灑地果壯蒂靈,以抑制過多的分櫱,促使姜塊肥大。姜怕強光,可在行間套種包穀或上架豆類,也可搭蔭棚或插樹枝、蒿桿遮陰。
3、病蟲防治:蟲害有玉米螟,病害主要是姜腐敗病即姜瘟,主要為害葉及根莖部,以高溫期發病最重,防治方法:實行輪作換茬,選用無病種姜,增施鉀肥,保持合理墒情,在發病期前及時噴灑針對性葯物預防滅殺,並加施新高脂膜鞏固滅殺效果。
『柒』 農技咨詢生薑的病蟲防治
(一)、姜瘟病
1、病原:細菌性病害,青枯單孢桿菌。
2、病株症狀:葉片最初為下垂無光澤,而後由下至上枯黃色,最終枯死。莖部先從基部水浸狀,變黃,枯死,從基部折斷倒伏。根莖水浸狀,變褐腐爛,擠壓有白色汁液流出,散發臭味。
3、傳播途徑和發病規律:病原菌在根莖和土壤中越冬,在土中存活兩年以上。從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病菌通過種姜、土壤、肥料、灌溉水傳播。
4、防治方法:
i.輪作換茬:間隔3年以上才可種姜,前茬最好為糧食作物或蔥蒜。
ii.土壤消毒:畝用壟鑫12-15千克,均勻撒到地表,深翻,耙平,沷水,覆膜。20-25天後揭膜深翻晾地10-15天方可播種。
iii.嚴格選種:選取姜塊肥大,色澤鮮亮、肉質新鮮、不幹縮、不腐爛、未受凍、質地硬、無病蟲害的姜塊做種姜。
iv.選地、整地: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塊。
v.葯劑防治:
A、播種前用康地蕾得300倍水溶液浸泡姜種10分鍾,排好種後用康地蕾得600倍水溶液噴淋姜種及周圍的土壤。
B、齊苗後、發病之前一個月及培壟前後各沖施一次康地蕾得,每次畝用量1千克。
C、發病初期用康地蕾得75倍或龍克菌300倍或多寧400倍水溶液對發病中心及周圍的植株灌根,每株灌葯水250ml。
(二)、斑點病
1、病原。半知菌亞門,姜葉點黴菌。
2、病株症狀。主要危害葉片,病葉出現黃白色斑,斑中部變薄,易穿孔,又稱白星病。
3、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和土中越冬。雨水傳播,高溫高濕有利發病,株間郁閉,土壤粘重發病重。
4、防治方法:
A、2—3年以上輪作。
B、選地勢高,排灌方便的沙壤土地塊。
C、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注重有機肥、磷、鉀肥及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D、葯劑防治:保護劑:品潤800倍或鋅而浦800倍或太盛800倍。治療劑:百泰1500倍或龍克菌500倍或多寧600倍。連噴2-3次,間隔7-10天。
(三)、炭疽病
1病原。半知菌亞門辣椒刺盤孢菌和盤長孢狀刺盤孢菌。2症狀。以葉為主,先自葉尖及葉緣出現水浸狀褐色小斑,後成橢圓形或梭形褐斑,斑面有暈紋。潮濕時病面有小黑點。3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盤在病體或土中越冬。借雨水或小昆蟲傳播。重茬、濕度大、偏施氮肥有利發病。4防治。A輪作。B收獲後清園。C平衡施肥。D嚴禁積水。E、葯劑防治:25%保鮮克1000倍液,凱澤1250倍,翠貝4000倍液。
(四)生薑賴皮病
1、病因:地下線蟲危害。
2、防治:(1)土壤處理:壟鑫(方法同姜瘟病)。(2)生薑培壟前用雙殺1000倍+阿維菌素3000倍灌根。
(五)姜螟。又名鑽心蟲。
1症狀。幼蟲從葉鞘與莖稈縫隙或心葉侵入,葉片薄膜狀,有傷處殘留糞屑,莖桿空心易折斷。
2生活習性及發生規律。一年2-4代,以老熟幼蟲在作物及雜草上越冬。一般6月上旬開始出現幼蟲,7-8月發生量大,危害重,一直危害至生薑收獲。
3防治。A清園。
B葯劑防治:6月初噴施巨雷1500倍液,7-10天後噴第二次,也可用葯液注入地上莖蟲口;7月上旬同樣葯劑再噴二次。
(六)甜菜夜蛾
1.膠東一年發生5代。以蛹在土內赿冬。
2.發生時期:6月中旬第一代幼蟲發生期,20天後第二代,……
3.幼蟲3齡前噴葯防治:除盡1500倍,卡死克1000倍。
『捌』 姜的病蟲防治
姜生產中常發生、造成生產損失較重的病害主要有姜瘟病、葉枯病、斑點病、炭疽病等,蟲害主要是姜螟。 又稱腐爛病或青枯病,是姜生產中最常見、且在各地區普遍發生的一種毀滅性病害。發病地塊一般減產10%-20%,重者減產50%以上,甚至絕產。該病屬於細菌性病害,主要為害地下莖或根部。一般在貼近地面的地下莖先染病。肉質莖受害,初成水漬狀,黃褐色、無光澤,後內部組織逐漸腐爛,僅留皮囊,擠壓病部可流出污白色、米水狀、惡臭的汁液。根部發病,初期呈水漬狀,後黃褐色,最終腐爛。地上莖受害呈暗褐色,內部組織腐爛,僅留纖維。葉片受害呈凋萎狀,葉色淡黃,邊緣捲曲,直至全株下垂死亡。
防治方法是:
⑴農業措施:從無病田留種或精選姜種;因生薑瘟病原菌可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輪作換茬是切斷土壤傳病的重要途徑,對已發病的地塊要間隔2-3年以上才可種姜,其前茬應為新茬或糧食作物或蔥蒜茬最好。而種過番茄、茄子、辣椒、馬鈴薯等茄科作物,特別是前茬發生過青枯病的地塊,不宜種植生薑。
⑵種姜消毒:用72%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新植黴素4000-5000倍液浸種48小時後播種。
⑶葯劑防治:出現中心病株後,用72%農用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溶性粉劑750倍液或50%代森銨1000倍液灌根,每株用葯250ml,隔10-15天一次,連續3-4次。 姜葉枯病屬真菌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病葉上初生黃褐色病斑,逐漸向整個葉片擴展,病部生出黑色小粒點,嚴重時全葉變褐枯死。
防治方法是:
⑴農業措施:與禾本科或非茄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
⑵葯劑防治: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1:200波樂多液噴灑姜株,隔7-10天一次,連續2-3次。 姜斑點枯病屬真菌性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葉斑黃白色,棱形或長圓形,長2-5毫米,斑中部變薄,易破裂或穿孔。嚴重時病斑密布,全葉似星星點點,故又名白星病。
防治方法是:
⑴農業措施:避免連作和偏施氮肥,注意增施磷鉀肥和腐熟有機肥。
⑵葯劑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灑50%復方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隔7-10天一次,連續2-3次。 姜炭疽病也屬真菌性病害,為害葉片,多先從葉尖或葉緣出現病斑,初為水漬狀褐色小玉斑,後向下、向內擴展橢圓形或棱形至不定形褐斑,斑面雲紋明顯或不明顯。數個病斑連合成斑塊,葉片變褐乾枯。潮濕時斑面呈現小黑點。
防治方法是:
⑴農業措施:避免連作和偏施氮肥,注意增施磷鉀肥和腐熟有機肥,收姜時,徹底清除病殘物。
⑵葯劑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灑50%復方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80%的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15天一次,連續2-3次。 姜螟(玉米螟)又叫鑽心蟲,其食性很雜,以幼蟲為害地上嫩莖為主,還可轉株為害。
防治方法是:可用52.25%農地樂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1000倍液噴霧,10天一次,連續2-3次。
『玖』 大姜病害防治
估計會是基腐病,其症狀如下,可詳細觀察下:
大姜莖基腐病發病初期,莖回基部出現大小不等答的水演狀斑,逐漸擴大,葉片發黃。發病後期病斑環繞莖基部一周,導致莖基部組織逐漸腐爛。由於水分、養分運輸受阻,地上部主莖由上而下乾枯死亡,葉片發黑脫落,呈枯萎狀,濕度大時扒開土壤,在病部和土壤中可見白色棉絮狀物,嚴重時開始死株,危害極大。
二、發病條件
1.溫、濕度。高溫高濕有利於大姜莖基腐病的發生,適宜的發病溫度為20℃-25℃,溫度過低或過高不利於發病。
2.光照。大姜屬喜光耐早植物,蔭蔽栽培、通風和透光不良的地塊易發病。據調查,平地栽培和未搭架的發病率分別為13.15%和15.61%,高畦壟作和搭架栽培的發病率分別為5.21%和3.84%,甚至不發病。
3.土壤。黃泥壤土、黏性重的土壤發病重。宜選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土質疏鬆、富含有機質的沙城土,土壤pH值以6-7為宜,磷、鉀肥能有效地促進黃姜生長,提高抗病性。
4.茬口。病菌能在土壤中長期存活,重茬連作地塊田間菌源量累積,發病較重。
『拾』 大姜常見病害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防治
生薑生產中的病害極多,常見的有細菌性姜瘟病,真菌性根莖腐爛病,生薑斑點病,紋枯病,炭疽病,根線蟲引起的癩皮病,病毒病,及某些缺素症,高溫失綠症等。這些病害的發生,姜農大都認為是溫度,種植密度,肥料,種姜,土壤等引起的,這是肯定的,這是現代農業的出現的新問題。
因此,我們在栽培大姜時,應該從栽培,耕作和管理技術入手,以防病為核心,把栽培和防病結合起來,制定整套高產的耕作,栽培和管理措施,農業的,物理的,化學的配合應用,促進大姜的正常生長發育,選育抗病高產品種,配合施葯控制病害,從根本上解決大姜生產與防治病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