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治理
❶ 埃博拉病毒現在一共死了多少人
獅子山是埃博拉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10月31日更新的數據顯示,埃博拉死亡人數達4992人,通報病例1.35萬起。
獅子山已有約120名衛生工作人員埃博拉病毒檢驗呈陽性反應,並有約100人病逝。
醫療援助團體「無國界醫生組織」高級協調員10月31日表示,埃博拉在獅子山肆虐,多個村落慘遭滅村,全球埃博拉死亡人數恐高過官方數字。
無國界醫生組織的札卡瑞亞說,親訪獅子山後,他認為當地埃博拉數字遭「低報」。
他說:「當地情況有如大災難。許多村落和小區基本上都遭鏟平,我去過的一個村莊不過40人,39人已過世。」
他說:「整個小區都不見,許多人卻未列入數據。地面情況實際上糟糕得多。」
此前,「非洲治理促進會」(AGI)警告說,在獅子山,埃博拉病例仍在「以驚人速度」迅速增加。他們發現,在獅子山農村,埃博拉病毒的蔓延速度比兩個月以前快9倍。雖然鄉村地區疫情最為嚴重,但首都弗里敦狀況也有所惡化。與兩個月前相比,現在每天新增病例數字要高出6倍。
本文出自於生命時報:http://www.shengmingshibao.com/changjianjibing/2014/1104/3717.html
❷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的疫情狀況
2014年2月,第一次爆發於幾內亞境內發生。
2014年3月22日,幾內亞衛生部宣布埃博拉疫情已導致80人感染,其中59人死亡。
2014年3月26日,法國里昂巴斯德研究所證實埃博拉病毒應為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初步報告表明此為埃博拉病毒的新菌株,後來改稱扎伊爾毒株的宗族。
2014年4月1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統計,截至當日幾內亞已有至少122人確認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80人已經死亡。
2014年4月4日,根據幾內亞衛生部報告,幾全境感染埃博拉病毒143例,死亡86人。鄰國賴比瑞亞已有7人喪生,其中2人確診感染埃博拉。
2014年4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幾內亞埃博拉臨床病例202例,其中125例死亡。
2014年4月23日,疑似與確診病例已達242例,死亡142人,致死率高達58.7%。
2014年5月23日,疫情蔓延至幾內亞人口兩百萬的首都科納克里。非政府組織幾內亞計劃的國家主任易卜拉希馬·圖雷表示:「科納克里大部分地區生活設施簡陋,缺乏飲用水和衛生設施,給疫情升級為危機帶去嚴重風險。人們不夠水喝而不忍心洗手。」
2014年5月23日-27日,三個以前的受災地區(蓋凱杜、馬森塔和科納克里)、四個新地區(博法、泰利梅萊省、博克和杜布雷卡)和一個新的國家(獅子山),報告有新的臨床病例。
2014年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新聞發言人法黛拉·沙伊卜在日內瓦透露,截至6月23日,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三國共計出現599例埃博拉病毒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其中死亡369人。
2014年6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最新數據顯示,截止6月26日,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累計報告病例數達625例,其中399人死亡。
2014年7月26日,奈及利亞出現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死亡病例,全國處於警戒狀態。 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呈加速蔓延之勢,已報告1323個確診或疑似病例,其中729人喪生。
2014年7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發表新聞公報稱,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奈及利亞四國累計報告的病例數已達1323例,其中729例死亡。
2014年7月29日,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數字,幾內亞已有確認或疑似病例460個,339人喪生;鄰國賴比瑞亞有329個確診或疑似病例,156人死亡;獅子山報告533個確診或疑似病例,233人死亡;奈及利亞首次報告1個疑似病例,並已死亡。
2014年8月4日,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數據,截止8月1日,西非四國通報本次埃博拉出血熱共1603例,包括887例死亡病例。
2014年8月6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最新通報稱,截至8月4日,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累計報告病例數達1711例,其中932例死亡。
2014年8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通報稱,截至8月6日,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共計報告埃博拉病毒造成的累計病例數達1779例,其中961例死亡;並宣布埃博拉疫情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將對其它國家造成風險,需要做出「非常規」反應,所有報告埃博拉疫情的國家都應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2014年8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最新通報稱,截至8月13日,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奈及利亞四國累計報告2127人確診或疑似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人數上升至1145人;並警告稱西非埃博拉疫情持續處於惡化狀態,此次疫情規模被「嚴重低估」,有關機構亟須採取更多措施控制疫情。
2014年8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最新通報稱,埃博拉病毒已在全球范圍內造成1229人死亡,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達2240例。
2014年8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最新通報稱,截至8月20日,埃博拉病毒已在全球范圍內造成1427人死亡,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達2615例。
2014年8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表最新通報稱,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四國,已有3069人感染埃博拉,其中1552人死亡,這幾乎是埃博拉1976年首次出現以來所有死亡人數的總和。與此同時,對獅子山的埃博拉病毒進行基因研究發現,該病毒在人際間傳播的過程中,已經發生超過300處的基因變化。病毒的基因組變化速度快而且通常發生在蛋白編碼區,其中包括影響埃博拉病毒檢測准確率和治療效果的關鍵區域。
2014年8月29日,塞內加爾衛生部證實,該國發現首例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接到塞方通報,並承諾將幫助塞內加爾應對這一情況。
2014年9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透露,疫情已經確診或疑似病例約3500例,超1900人喪生。衛生專家紛紛警告,埃博拉疫情有可能超出五國的范圍,向非洲更多國家乃至其他區域擴散。
2014年9月5日,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四國肆虐的埃博拉疫情已經造成至少2105人死亡,病例數達到3967例。
2014年9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疫情通報稱,截至9月6日,在疫情嚴重的幾內亞、獅子山和賴比瑞亞三國已累計發現埃博拉病毒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4269例,死亡2288人。
2014年9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當日,埃博拉疫情死亡人數已突破2400人,近4800人感染。
2014年9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數據稱,截至9月14日,確認、疑似與可能感染病例達到5357例,造成2630人死亡。
2014年9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數據稱,截止9月21日,在西非五國共有6263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2917名患者死亡。
2014年9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數據稱,截止9月23日,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三國累計發現埃博拉病毒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6574例,其中至少3091人死亡。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舉行的一場國際衛生高峰會議上說,埃博拉疫區國家的「衛生系統瀕臨瓦解」。
2014年9月30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宣布,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一位成年男性病患被確診帶有致命埃博拉病毒,這是美國本土發現的首例埃博拉感染病例,也是非洲以外確診的第一例。
2014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埃博拉出血熱應對路線圖情況報告中顯示,截至9月28日,截至9月28日,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四國累計發現埃博拉病毒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7177例,死亡3338人。
2014年10月6日,西班牙衛生部通報稱,一名西班牙護理人員在馬德里被確診感染埃博拉病毒,成為首例在歐洲境內感染該病毒的患者。
2014年10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發布的埃博拉疫情最新報告顯示,埃博拉病毒病造成的死亡人數已達4033人,確診、可能和疑似病例達8399人。其中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三國為重災區,死亡病例為4024人;奈及利亞、塞內加爾表現為局部傳播,西班牙和美國出現了散發病例。
2014年10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埃博拉病毒的蔓延威脅到了社會的「根本生存」,並可能導致出現「垮掉的國家」。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表示,這是世界和平和安全所面臨的危機,她同時警告說,人們的恐慌感比「埃博拉病毒本身散播地更快。」
2014年10月17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截至10月14日,幾內亞、獅子山、賴比瑞亞、奈及利亞、塞內加爾、西班牙、美國七國共有確診、可能感染和疑似病例9216例,其中4555人死亡。
2014年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發布聲明,正式宣布西非國家塞內加爾的埃博拉疫情結束。世衛組織指出,盡管塞內加爾埃博拉疫情結束,但因為該國鄰近受埃博拉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幾內亞等國,該國仍應對任何可能發現的疑似病例保持高度警惕。
2014年10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說,自從埃博拉疫情爆發以來,總計共有13567人感染,死者總數達到4992人。
2014年11月3日,「非洲治理促進會」(AGI)警告說,在獅子山,埃博拉病例仍在「以驚人速度」迅速增加。在獅子山農村,埃博拉病毒的蔓延速度比兩個月以前快9倍。
2014年11月7日,世衛組織在最新疫情通報中說,在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這三個疫情肆虐最嚴重的國家,確認、疑似或可能病例共有13241例。在這三個國家總共有4950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
2014年11月15日,剛果(金)衛生部長卡邦格宣布,截至15日,剛果(金)已有42天未出現埃博拉新增病例。意味著該國境內的此次埃博拉疫情結束。
2014年12月04日世界衛生組織稱,自2013年年底以來,全球已有共計17290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6128人死亡。
2014年11月30日世衛組織還表示,已知全球共有622名醫療工作者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346人死亡。
2014年12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數據顯示埃博拉出血熱疫情肆虐的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幾內亞等西非三國的感染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已達19031人,其中死亡人數達到7373人。 2015年11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發表聲明宣布,埃博拉病毒的傳播在獅子山已經已經終止。繼賴比瑞亞之後,獅子山成為第二個結束疫情的西非埃博拉主要疫情國。
2016年1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非洲西部埃博拉疫情已經結束。但在幾個小時後,獅子山的衛生官員證實,獅子山又有人因埃博拉病毒而死亡。 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英國《每日郵報》的報道,研究成果顯示,此輪在西非爆發的埃博拉疫情很可能源於一名生活在幾內亞,已經去世的2歲「小病人」,其生前曾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果蝠叮咬。
分析稱,在受果蝠叮咬後,這名2歲的嬰兒開始發燒,排出黑色的糞便並且嘔吐,研究人員認為其是「零號」病人,此名嬰兒在發病4天後,於2013年12月6日死亡。研究人員事後追溯了這名嬰兒的家族,發現了一系列埃博拉感染病毒的連鎖反應。
2013年12月13日死亡。然後嬰兒的3歲姐姐也在12月29日死亡,並且症狀表現為發熱、嘔吐等。嬰兒的祖母後來也有同樣症狀,並於2014年1月1日死亡。嬰兒一家所在的村莊位於幾內亞南部靠近獅子山與賴比瑞亞的邊境地區。而就在幾名村莊外部的人員參加了嬰兒祖母的喪禮後,陸續出現了感染症狀。由於埃博拉病毒隨著前來參加葬禮的人越傳越遠,疫情范圍越來越大。
❸ 埃博拉如何防治
目前都是對埃博拉病毒誘導感染的個體進行保護。預防主要是隔離患回者,對患者的分泌物答、排泄物和使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醫務人員需嚴格執行防護措施。埃博拉病毒由於自然選擇的原因可能會出現新的、毒力更強的變種,並可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引起全球大流行,故盡早確定病毒的自然宿主,建立快速診斷方法及研製疫苗均對預防和控制該病具有重要意義。為了獲得高滴度抗病毒免疫血清,已從對埃博拉病毒不敏感的綿羊、山羊等動物中獲得,對動物有保護作用。
所以說大家對於這個埃博拉病毒患者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尤其是不能和病人共有衛生用品,包括毛巾之類的物品也絕不能隨便亂用,治療的話只能是靠著以前發明的疫苗,目前人類正在研究,以後會慢慢的研發出有效的治療疫苗的。
❹ 埃博拉病毒感染好像沒有葯用的嘍!怎麼預防
這是一個不熟悉的病毒,好厲害的哦!還沒有葯物治療,可以用板藍根預防嗎?版
回答:病毒傳權播的途徑是接觸細胞,通過病毒與感染細胞膜表面的受體結合後進入細胞內,病毒必需在細胞內部復制,病毒的復制是非常快的,復制到一定的數量,突破細胞膜,在通過受體進入其他未感染的細胞進行復制,感染就形成了,如果可以阻斷病毒進入細胞,就可以預防和輔助治療各種類型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現在已經發現乳清乳鐵蛋白可以阻斷病毒和細胞的接觸,阻斷病毒的復制過程。乳清乳鐵蛋白可以和病毒和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阻止病毒進入細胞;順便增強免疫系統的警惕性和反應能力,通過免疫系統來清除病毒!預防和治療病毒感染,現在已經發現乳清乳鐵蛋白可以預防多種禽流感,包括高致病的禽流感H1N1,巨細胞,風疹等。
❺ 目前全球還沒有治療埃博拉出血熱的特效。修改病句
目前全球還沒有治療埃博拉出血熱的 方法。
❻ 建設什麼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建設生態文明 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生態建設
長江上游雲南段生態環境趨好。
酸角基地以規模連片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為重點的"長治工程",在雲南段取得顯著成效:沿長江上游30個縣市624條小流域范圍內的1.5萬平方公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098平方公里,人均佔有基本農田由0.89畝增加到1.21畝,各種類型的地質災害得到相應控制。長江上游金沙江段地質構造復雜,生態環境脆弱,其中雲南境內河段流域劃定的水土流失面積就達4萬多平方公里,是全省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頻發區和重災區。國家實施"長治工程"後,將雲南30個縣市列為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加大投入,多方協調,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著手,開展了山、水、林、田、路綜合改造。
流域內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積極探索新的投入機制,鼓勵包括企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業、個人等在內的社會力量通過拍賣、承包、租賃、參股合作等形式,投身和參與荒山、廢棄地以及地質災害治理與開發,使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從政府包辦逐步轉向全社會關注,多渠道、多層次增加資金投入,從而大大加快了防治步伐。最新遙感調查資料顯示,2000年到2006年長江上游雲南段土壤侵蝕面積較治理前減少了2098平方公里,危害較大的地災點得到有效治理,項目區農民人均基本農田增加了1/3。
雲南省60多個縣(市、區)的金沙江、瀾滄江、珠江、怒江、紅河、瑞麗江六大江河流域,地質環境脆弱,是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的多發區和重災區。省政府要求,凡是宜於治理水土流失的地區,都酸角樹治理效果要採取生物和工程相結合的措施,完成治理任務。對地質災害多發地段,尤其要加強監測、預報和預防,盡可能避免或減輕群眾的財產損失。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荒山,全部退耕還林,或重新種植喬木、灌木,使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8%以上;25度以下坡耕地全部改造為梯地,建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安全可靠的能源生產供應體系。要解除禁伐森林給農民帶來的後顧之憂,採取措施鞏固治理成果,使現有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並且形成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生態環境,推動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千畝基地落戶新平】2012年2月9日,新平縣在漠沙鎮曼線村大曼線小組舉行酸角基地建設項目簽字儀式,副縣長張紹平代表新平縣人民政府簽訂了《酸角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建設項目投資合同》。該項目的成功簽約,將為農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12年以來,新平縣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引進了一批外來企業,把土地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企業發展升級,也讓外來投資企業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此次引入的酸角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建設項目,將為農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加速推動漠沙經濟發展的積極動力,也讓一度荒涼的山頭披上了綠衣。
❼ 防治埃博拉病毒的困難之處 雙語
埃博拉病毒在傳播過程中容易變異。也就是說雖然你針對埃博拉病毒的疫苗或血清研製成功了,但它只對舊型病毒有作用,對新的變種沒有作用
❽ 在應對埃博拉疫情時,工作人員穿防護服並戴口罩這屬於預防傳染病流行的哪一措
隔離傳染源保護易感人群
一、傳染病分類:
傳染病是由各種致病性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所引起的一組具有傳染性的常見病、多發病。可迅速傳播造成流行,嚴重危害人民的健康。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規定管理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
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魯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性乙型腦炎、黑熱病、瘧疾、登革熱、肺結核、新生兒破傷風、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丙類傳染病是指:血吸蟲病、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二、按傳播途徑分類:aware天 貓珍惜生命遠離高危行為!
傳染病一般分為腸道傳染病(如霍亂、病毒性肝炎、傷寒、細菌性痢疾等)、呼吸道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紅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蟲媒傳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登革熱等)、動物源性傳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等)、蠕蟲病(如血吸蟲病、蛔蟲病、鉤蟲病、蟯蟲病等)、性病(如梅毒、淋病等)以及其他傳染病。
三、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有:
1.管理傳染源: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是預防傳染病傳播的主要措施。人一旦感覺不適,應立即到正規醫療機構診治;各醫療機構對發現的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攜帶者應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報告,並給予積極治療;疾控中心及各醫療機構預防保健部門應做好病例的流行學調查、疫點消毒等工作。對動物傳染源,視經濟價值的大小採取隔離治療或宰殺。
2.切斷傳播途徑:對腸道傳染病,主要做好飲食衛生、飲水衛生、糞便管理、除四害、用具消毒及個人衛生等;對呼吸道傳染病,著重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出門佩戴口罩等;盡量不去人員密集、空氣流通不暢的公共場所。對蟲媒傳染病,採取葯物或其它措施以防蟲、殺蟲、驅蟲;對某些寄生蟲病,如血吸蟲病,應當採取綜合措施,包括查滅螺、查治病、管水、管糞、個人防護等。
3.保護易感人群:可以從非特異性措施和特異性措施兩個方面著手。非特異性措施主要有:平時注意生活規律、衛生習慣、合理膳食、鍛煉身體、預防服葯等,以提高人群的一般抵抗力。特異性措施主要是針對不同傳染病接種相應的疫苗、類素素、特異性丙種球蛋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