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的治理特徵
1. 風險投資的特徵及特點包括哪些
廣義的風險投資泛指一切具有高風險、高潛在收益的投資;狹義的風險投資是指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生產與經營
技術密集型
產品的投資。
風險投資的特徵
:
1,投資對象對為處於創業期(start-up)的中小型企業,而且多為高新技術企業;
2,
投資期限
至少3-5年以上,投資方式一般為股權投資,通常占被投資企業30%左右股權,而不要求
控股權
,也不需要任何擔保或抵押;
3,投資決策建立在高度專業化和程序化的基礎之上;
4,
風險投資人
(
venture
capitalist
)一般積極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增值服務;
除了種子期(seed)融資外,風險投資人一般也對被投資企業以後各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予以滿足;
5,由於
投資目的
是追求超額回報,當被投資企業增值後,風險投資人會通過上市、收購兼並或其它
股權轉讓
方式撤出資本,實現增值。
風險投資的特點:
風險投資是一種
權益資本
(Equity),而不是
借貸資本
(Debt)。風險投資為
風險企業
企業投入的權益資本一般占該企業資本總額的30%以上。對於高科技創新企業來說,風險投資是一種昂貴的資金來源,但是它也許是唯一可行的資金來源。銀行貸款雖然說相對比較便宜,但是銀行貸款迴避風險,安全性第一,高科技創新企業無法得到它。
風險投資機制與銀行貸款完全不同,其差別在於:首先,銀行貸款講安全性,迴避風險;而風險投資卻偏好高風險項目,追逐高風險後隱藏的高收益,意在
管理風險
,駕駑風險。其次,銀行貸款以流動性為本;而風險投資卻以不流動性為特點,在相對不流動中尋求增長。第三,銀行貸款關注企業的現狀、企業目前的
資金周轉
和償還能力;而風險投資放眼未來的收益和高成長性。第四,銀行貸款考核的是
實物指標
;而風險投資考核的是被投資企業的管理隊伍是否具有管理水平和
創業精神
,考核的是高科技的未來市場。最後,銀行貸款需要抵押、擔保,它一般投向成長和成熟階段的企業,而風險投資不要抵押,不要擔保,它投資到新興的、有高速成長性的企業和項目。
風險投資是一種長期的(平均投資期為5-7年)流動性差的權益資本。一般情況下,
風險投資家
不會將
風險資本
一次全部投入風險企業,而是隨著企業的成長不斷地分期分批地注入資金。
風險投資家既是投資者又是經營者。風險投資家與銀行家不同,他們不僅是金融家,而且是企業家,他們既是投資者,又是經營者。風險投資家在向風險企業投資後,便加入企業的經營管理。也就是說,風險投資家為風險企業提供的不僅僅是資金,更重要的是專業特長和管理經驗。
2. 風險投資的五大特徵
風險投資(英語:Venture Capital,又譯稱為創業投資,簡稱為VC。),主要是指向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並取得該公司股份的一種融資方式。風險投資是私人股權投資的一種形式。廣義的風險投資泛指一切具有高風險、高潛在收益的投資;狹義的風險投資是指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生產與經營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投資。投資家以籌組風險投資公司、招募專業經理人,從事投資機會評估並協助被投資事業的經營與管理等方法,早日實現投資收益,降低整體投資風險。
特徵
1,投資對象多為處於創業期(start-up)的中小型企業,而且多為高新技術企業;
2,投資期限至少3-5年以上,投資方式一般為股權投資,通常占被投資企業30%左右股權,而不要求控股權,也不需要任何擔保或抵押;
3,投資決策建立在高度專業化和程序化的基礎之上;
4,風險投資人( venture capitalist )一般積極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增值服務;
除了種子期(seed)融資外,風險投資人一般也對被投資企業以後各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予以滿足;
5,由於投資目的是追求超額回報,當被投資企業增值後,風險投資人會通過上市、收購兼並或其它股權轉讓方式撤出資本,實現增值。
特點
風險投資是由資金、技術、管理、專業人才和市場機會等要素所共同組成的投資活動,它具有以下六個特點:
一、以投資換股權方式,積極參與對新興企業的投資;
二、協助企業進行經營管理,參與企業的重大決策活動;
三、投資風險大、回報高;並由專業人員周而復始地進行各項風險投資;
四、追求投資的早日回收,而不以控制被投資公司所有權為目的;
五、風險投資公司與創業者的關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與合作的基礎之上的;
六、投資對象一般是高科技、高成長潛力的企業。
3. 投資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1、投抄資 是以讓渡其他資產而換取的另一項資產;
2、投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之外持有的資產;
3、投資是一種以權利為表現形式的資產;
4、投資是一種具有財務風險的購買資產行為;
5、投資周期很漫長一般以年計算。時間短暫的,叫投機。
4. 個人投資者的特點
投資需求受個人來所處生命源周期的不同階段和個人境況的影響,呈現較大的差異化特徵。
可投資的資金量較小。
風險承受能力較弱。
投資相關的知識和經驗較少,專業投資能力不足。
常常需要藉助基金銷售服務機構進行投資。
是基金投資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5. 投資人眼中的好項目到底有哪些特徵
投資人眼中的好項目有三個特點:1、你是否在風口;2、業務模式;3、CEO的個人素質。
原始認知:一個優秀的CEO能夠覺察到影響一個項目發展的最小因素,能夠撲捉敏銳的變化,知道行業最基礎的一些東西。當市場發生變化的時候,CEO能夠尋找到影響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給公司一個正確的定位,尋找出自己的特色。
駕馭能力:CEO的駕馭能力主要體現在對人方面。CEO對人的駕馭能力,主要體現在其能夠識人、懂得用人。他會通過一系列的方式來調動成員的積極性,讓其在能力范圍之內發揮最大的極限。一個優秀的CEO可以把看到各個成員本身存在的優勢和不足,揚其長避其短,使團隊凝聚在一起,為了公司統一的發展目標而奮斗。
以上這些是整合了關於一些項目過往投資的經驗,一些和創業團隊交流過程中的體會,希望能對創業者們有一定的幫助。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思維方式也不同,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權衡,盡可能的多方面的考量,畢竟每個投資機構、每位投資人的風格都存在著一定差異。
6. 投資的特徵有哪些
收益大,有風險,資金的流動性強弱不同,安全性,
7. 投資的四個特徵
(一)國際直接投資的規模迅速擴大,增長速度快速提高 二戰以來,世界范疇的對外直接投資有了空前的增長。據統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1960年為555億美元,1976年增至2872億美元,1981年達到5250億美元。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外國直接投資是外來資本的主要來源。根據對9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統計,1981年到1985年期間,外國直接投資在其長期資本流入總額中的比重為30%,而1986年到1990年期間,這一比重增加到74%,而且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國際直接投資市場以發達國家為主,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雙向流動 國際直接投資較之間接投資的風險更大,因此投資者除追求盈利外還尋求安全性。相對而言,發達國家的投資環境要優於發展中國家,投資者自然而然地就將發達國家作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市場。 二戰前,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向基本上是單向的,通常主要是資本主義國家將其資本投向自己的附屬地、附屬國。二戰後,尤其是70年代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直接投資主要轉向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投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在國際直接投資總額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以美國為例,1950年美國私人對外直接投資累計總額中,發展中國家佔48.8%,發達國家佔48.2%,1960年發展中國家佔34%,發達國家佔60.6%,1980年發展中國家佔24.7%,發達國家佔73.5%。據統計,1990年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額佔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80%,美、歐、日的對外直接投資額佔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的83%,其吸收的外來直接投資額佔世界各國吸收直接投資總額的70%。1996年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950億美元,占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85%,當年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額為2080億美元,占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總額的60%。可見,主要發達國家占據著國際直接投資的壟斷地位。在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直接投資格局中,美國的霸主地位逐漸喪失,歐、日地位不斷上升,形成了美、歐、日三足鼎立的格局。盡管如此,美國仍然是當今世界主要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吸收國。 (三)亞太地區和拉美地區是發展中國家吸收國際直接投資的集中地區。 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不斷相對減少的同時,把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逐步集中在那些經濟發展較快、市場容量較大、基礎設施較好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主要是巴西、墨西哥、亞洲「四小龍」等。 拉美地區是吸收外國投資較早、較多的地區。拉美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在1950年為77億美元,到1980年增至625億美元,增長了8.1倍。80年代中期以後,拉美國家吸收外資的速度減慢,主要是墨西哥、巴西等國在利用外資政策上的失誤而造成巨額外債負擔的影響,以及一些國家政局不穩等因素所起的負面作用。但拉美經濟又有所改善,特別是阿根廷、智利和墨西哥等國的經濟政策的變化,增強了國內、國外投資者的信心,刺激了這一地區外國直接投資的復甦。 亞太地區在1986年取代了拉美地區成為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國投資的地區。在1988年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中,59%是投向亞太地區的。1995年流向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達到650億美元,約佔全球對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總額的2/3。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投資者曾紛紛撤資,但隨著金融危機的解決亞太地區又成為吸收直接投資的有力競爭地區。 (四)國際直接投資主要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部門和服務行業 二戰前,國際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採掘業和初級產品加工業。二戰後,隨著發展中國家石油、礦產資源的國有化和民族經濟的發展,外國壟斷資本對採掘業投資的比重逐漸下降,對製造業部門投資的比重明顯上升。而在占國際投資絕大部分的發達國家之間的直接投資中,雖然投向製造業的比重仍然較大,比如截止1988年底,美國對西歐的直接投資44.6%集中在製造業,西歐對美國的直接投資42.8%也集中在製造業。但隨著各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外國直接投資的重點行業從傳統的製造業逐步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如計算機、新能源、精密機械和生物工程等。出此之外,還繼續投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的行業。
8. 法人治理結構有哪些特徵
法人治理結構有的特徵:
1、職權分明又相互制衡:股東(大) 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 對公司的一切重大事務具有最後的決定權,其權力由股東直接行使; 董事會作為股東(大) 會的常設機構,依據股東(大) 會決議對公司重大事項進行決策。
經理班子執行董事會的決定,對公司日常生產經營進行指揮和領導; 監事會則代表股東和職工對公司活動實行監督。 這些機構之間自上而下層層授權,又自下而上層層負責,每個機構的職權都是有限的、受制約的。
2、民主和法制相結合:
公司的組織機構體現了民主精神,其2方面:
①整個領導群體權力的最初來源是全體股東和職工;
②公司最高權力機構、 決策機構和監督機構均實行民主制和集體領導;
公司所實行的民主又都是以法制為基礎的,因此,公司管理既是民主的,又是有序的。
(8)投資人的治理特徵擴展閱讀 :
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
法定原則
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關繫到公司投資者、決策者、經營者、監督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凡是法律有規定的,應當遵守法律規定。
職責明確
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各組成部分應當有明確的分工,在這個基礎上各行其職,各負其責,避免職責不清、分工不明而導致的混亂,影響各部分正常職責的行使,以致整個功能的發揮。
協調運轉
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各組成部分是密切地結合在一起運行的,只有相互協調、相互配合,才能有效率地運轉,有成效地治理公司。
有效制衡
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各部分之間不僅要協調配合,而且還要有效地實現制衡,包括不同層級機構之間的制衡,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制衡。
作用
公司治理結構要解決涉及公司成敗的兩個基本問題。
一是如何保證投資者(股東)的投資回報,即協調股東與企業的利益關系。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下,由於股權分散,股東有可能失去控制權,企業被內部人(即管理者)所控制。這時控制了企業的內部人有可能做出違背股東利益的決策,侵犯了股東的利益。
這種情況引起投資者不願投資或股東「表決」的後果,會有損於企業的長期發展。公司治理結構正是要從制度上保證所有者(股東)的控制與利益。
二是企業內各利益集團的關系協調。這包括對經理層與其他員工的激勵,以及對高層管理者的制約。這個問題的解決有助於處理企業各集團的利益關系,又可以避免因高管決策失誤給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
9. 戰略投資者的特徵
(抄1)與發行人業務聯系緊密,擁襲有促進發行人業務發展的實力。
(2)長期穩定持股。戰略投資者持股年限一般都在5-7年以上,追求長期投資利益,這是區別於一般法人投資者的首要特徵。
(3)持股量大。戰略投資者一般要求持有可以對公司經營管理形成影響的一定比例的股份,進而確保其對公司具有足夠的影響力。
(4)追求長期戰略利益。戰略投資者對於企業的投資側重於行業的戰略利益,其通常希望通過戰略投資實現其行業的戰略地位。
(5)有動力也有能力參與公司治理。戰略投資者一般都希望能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通過自身豐富先進的管理經驗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