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整治攔門沙

整治攔門沙

發布時間: 2021-01-26 18:33:31

⑴ 攔門沙的治理對港口建設有何意義

防浪堤,防波堤的建設對於敞開式碼頭防止泥沙回淤,降低靠泊區水深意義重大,對於挖入式港池,口門處的防波堤直接緩解了海浪對船舶的襲擾,使得小型船舶可以與碼頭護玄沖撞力減小。也減少了水流擾動造成港池回淤。

⑵ 黃河變清後泥沙去哪裡了

近日,媒體報道從內蒙古包頭出發,沿黃河至山東利津入海口采訪,看到了一條與往昔完全不一樣的黃河。從托克托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黃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開封以下,黃河才呈淺黃色。這意味著,連同基本是清水的上游,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自1919年黃河有水文記錄以來,黃河實測最高含沙量達每立方米911公斤,年度最大輸沙量達39.1億噸。

據了解,近十年來,黃河中游地區城鎮化提速,在基建和房地產拉動下,出現了「采沙熱」。初步估算,以上減沙因素大致每年減少入黃泥沙7.6億多噸。至於近期氣候變化對入黃泥沙增減的影響,爭議巨大,沒有明晰的成果。


專家指出,除生態建設工程外,氣候變化、水利工程、經濟社會發展也是導致黃河泥沙銳減的重要原因。

⑶ 黃河幹流或者支流等治理成功的案列,什麼時候的都可以

黃河小北幹流為典型的堆積游盪性河道,由於泥沙問題突出,水少沙多,水沙不協調,對社會、經濟、環境和河流健康都造成很大影響,使河道萎縮,河床不斷淤積抬高,灘槽高差減小,過洪能力降低,河勢游盪加劇,洪水漫灘機率增加,臨背差加大,灘地鹽鹼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潼關高程居高不下,嚴重影響防洪、防凌安全。甚至出現小水大險,災害嚴重。在高含沙洪水時,還會引發特有的「揭河底」沖刷現象。因此,關鍵在於增水減沙,調水調沙,協調水沙關系。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加強流域一體化綜合管理,大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行預防為主,保護為先,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進一步規范人類活動,採取「保、節、攔、排、調、放、挖」等綜合措施,統籌協調水沙。強化工程、法律、行政、政策、經濟、技術等手段,加速河道治理,建立完善工程和非工程體系及干支流水沙調控體系,大力實行開源節流,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盡快實施引水濟渭工程,加大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大力開展黃河小北幹流引洪放淤,相機進行調水調沙,充分利用水庫死庫容攔沙,合理調整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盡快降低潼關高程,有效治理利用黃河泥沙,促使水沙平衡,進一步控制理順河勢,塑造相對窄深河槽,提高河道綜合功能。同時,可實行群庫聯合調度,在潼關河段塑造高含沙洪水,促成「揭河底」沖刷,以有效降低潼關高程,保持三門峽庫區長治久安,維持河流健康生命,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2.2泥沙組成及變化特點
黃河流域中游地區主要是暴雨產流產沙,全年泥沙的80%以上來自汛期,根據有關資料統計,1957年至2000年,龍門站平均懸沙粒徑小於0.025mm的佔45.7%,其中7至10月佔45.1%,小於0.05mm的佔71.7%,其中7至10月佔71.3%,大於0.05mm的佔28.3%,其中7至10月佔28.3%。潼關站平均懸沙粒徑小於0.025mm的佔52.4%,其中7至10月佔54.2%,小於0.05mm的佔79%,其中7至10月佔81.3%,大於0.05mm的佔21%,其中7至10月佔18.7%。1986年以來,其泥沙組成發生了新的變化,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中游幹流汛期來沙量及各分組泥沙量都大量減少。河口鎮、龍門、潼關三個站1986年後年均沙量比1968年前分別減少80%、50%、46%(見表3)。二是粗泥沙比例相對減少,細泥沙比例卻相對增加。1986年後河口鎮細泥沙(d<0.025mm)、中泥沙(0.025mm<D<0.05MM)、粗泥沙的年均沙量分別比1968年前減少75~85%;龍門各分組沙量減幅分別為38%、57%、72%;潼關減幅為40%、51%和60%,因而粗泥沙減少最多,中泥沙次之,細泥沙最少,三是中游干、支流各站中值粒徑D50均有所減小。尤其進入90年代以後,來沙細化十分顯著。四是泥沙組成規律也發生了變化。沙量越大,粗泥沙比例越高,沙量越小,細沙比例越高,7~8月份的泥沙相對9~10月份細一些。
3.2黃河小北幹流泥沙影響
黃河小北幹流為典型的堆積游盪性河道,由於泥沙問題突出,水少沙多,水沙不協調,對社會、經濟、環境和河流健康都造成很大影響,使河道萎縮,河床不斷淤積抬高,灘槽高差減小,過洪能力降低,河勢游盪加劇,洪水漫灘機率增加,臨背差加大,灘地鹽鹼化嚴重,生態環境較差,潼關高程居高不下,在高含沙洪水時,還會引發特有的「揭河底」沖刷現象。嚴重影響防洪、防凌安全。甚至出現小水大險,災害嚴重。
3.2.1泥沙對河道沖淤的影響
黃河小北幹流河段沖淤變化劇烈,是典型的堆積性河道。據統計,1919年至2000年,黃河龍門站年平均輸沙量為8.97億t,其中汛期7至10月佔87.5%,年最大輸沙量達24.6億t(1964年)。黃河潼關站年平均輸沙量為11.87億t,其中汛期7至10月佔82.5%,年最大輸沙量達27億t(1959年)。三門峽建庫前,該河段的淤積量一般變化在0.5~1.5億t之間;三門峽水庫建庫後,1960年9月至2003年10月,該河段共淤積泥沙25.134億m3,年均淤積約0.59億m3(見表4),且淤積還在不斷發展。三門峽水庫建庫後的1960年9月~1973年10月,受水庫淤積上延的影響,該河段大量淤積,共淤積泥沙18.543億m3,淤積主要集中在黃淤45~50斷面,其淤積量占整個河段淤積量的36.3%;1973年10月~1986年10月,由於三門峽水庫合理的運用方式和有利的來水來沙條件,該河段僅淤積泥沙0.093億m3,沖淤基本平衡;1986年10月至2003年10月,黃河小北幹流河段共淤積泥沙6.499億m3,年平均淤積量為0.38億m3。淤積主要集中在黃淤59~68斷面,其淤積量占整個河段淤積量的48.1%。與1973年以前對比,淤積部位發生了調整,淤積形式也由溯源淤積變為沿程淤積;該時段河道淤積嚴重有兩方面原因:一是1987年以後進入該河段的年平均水沙量銳減,其水沙量較1950~1987年的平均值分別減少89.2億m3和3.65億t,來沙系數增大0.002,加劇河道淤積;二是1986年10月以後 ,黃河上游龍羊峽水庫投入運用,龍、劉兩庫聯合運用,改變了進入黃河小北幹流河段來水的年內分配過程,汛期來水量顯著減少,非汛期來水量變化不大,年平均淤積量明顯增加。
洪水泥沙直接影響河床的沖淤變化,據有關資料統計,1919年至2000年,黃河龍門站年平均含沙量為29.7 kg/m3,其中汛期7至10月平均含沙量為47.2 kg/m3,最大含沙量達933kg/m3(1966年)。黃河潼關站年平均含沙量為31.7 kg/m3,其中汛期7至10月平均含沙量為48.5 kg/m3,最大含沙量達911kg/m3(1977年)。黃河小北幹流河段淤積主要集中於平水豐沙、含沙量相對較高的年份,主要發生在幾次沙量較大的洪水。如1988年和1994年,年平均水沙量及含沙量分別為253.4億m3、9.678億t、38.2kg/m3和241.6億m3、8.570億t、35.5kg/m3,年平均淤積量分別為1.724億m3和1.075億m3(見表5),這兩年淤積量佔1987年~2002年總淤積量的44.9%。如果洪水的含沙量不是很大,則洪水漫灘時,灘地淤積,主槽發生沖刷;如果洪水的含沙量很大(「揭河底」的情況例外),則主槽和灘地均發生淤積,大水過後,水流歸槽,主槽淤積。灘地和主槽的這種相互調整和轉化,形成了該河段灘、槽同步抬高的趨勢。1968年~1982年,本河段灘地淤積量約佔全斷面淤積量的72.8%,主槽淤積量佔27.2%。1986年以後,由於進入該河段漫灘洪水的機遇明顯減少,本河段灘地淤積約佔全斷面淤積量的59.5%,主槽淤積約佔全斷面淤積量的40.5%。使主槽萎縮,漫灘流量減少。如1992年桃汛期間,龍門2140m3/s的洪水,灘地就已過水,水面最寬處可達5km左右。
該河段的沖淤演變具有一定的規律,隨著來水來沙條件的變化,河床調整存在一個往復性演變過程。在一定的河床邊界條件下,經過高含沙洪水產生「揭河底」沖刷,主槽強烈沖刷,灘地大量淤積,淤灘刷槽,灘槽高差增大,形成高灘深槽,河道在平面上大幅度擺動,河勢趨於歸順,一般洪水漫灘機會減少,削峰滯洪能力減小。自1950年以來,黃河小北幹流河段共發生了9次「揭河底,沖刷深度一般為2—4m,最深達9m(1970年8月)。爾後,在一般水沙條件下,河床又回淤抬高,短則當年就回淤,長則需2—3年,河槽變寬淺,河勢游盪擺動,河槽平灘流量和輸沙能力降低,洪峰漫灘機會增大,削峰滯洪率增大,當河床調整達到臨界狀態時,在適宜的來水來沙情況下,再次發生「揭河底」沖刷現象。這一周期性循環和河道往復性演變,孕育了該河段由淤積—強烈沖刷—淤積的周期性變化,但河床總的趨勢是淤積抬高的。這是該河段河床沖淤演變的基本規律。
3.2.2泥沙對防洪和防凌的影響
近年來,由於黃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協調,使河道淤積持續發展,河床不斷抬高,主河道萎縮、河道過洪能力銳減,平灘流量不斷降低,洪水漫灘機率增加,洪水削峰率增大,洪水演進傳播時間加長,臨背差加大,使河道工程防禦標准不斷降低,甚至出現小水大險。1987年以前,該河段河槽過洪能力約為5000m3/s,1997年後降為3000m3/s左右,並導致同流量洪水位不斷抬升,洪澇災害加重,防洪任務更為艱巨。如1994年8月黃河龍門站10900m3/s的洪水與1988年龍門站10200m3/s的洪水相近,但右岸新興、華原、牛毛灣工程的相應洪水位卻分別抬高0.47m、0.43m、0.59m,左岸大石嘴、廟前、城西工程的相應洪水位分別抬高2.10m、0.54m和0.21m。同時,近年來,因河道淤積嚴重,還不斷發生小水大險。如2001年9月3日~24日,黃河龍門站流量僅為368~1130m3/s,黃河主流在合陽榆林護村工程與榆林下延工程之間形成斜河,不斷坐灣淘刷,使其間長500米的灘岸接連潰退270多米,榆林下延工程上壩路坍塌長160餘米,損失嚴重。
近年來,該河段的嚴重淤積導致河道排凌能力明顯下降,凌災損失加重。1996年1月,即發生了自1930年以來的嚴重封河。由於河道淤積嚴重,水流散亂,出現冰塞壅水,1月20日2時30分,潼關站水位達329.90m(為1973年以來該站非汛期水位最高值),河道流量之小(潼關封河流量僅180m3/s)、水位之高、冰情之重三者同時出現是歷史所罕見的。這次凌汛造成右岸受災面積達17萬多畝,1.3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5億元。又如2000年凌汛,由於泥沙淤積,排凌不暢,造成冰塞壅水,2月8日,龍門站日平均流量僅442m3/s,小石嘴水位高達380.15m,超過壩頂0.20m,其水位相當於龍門站16000m3/s洪水位,工程屢屢出險,損失嚴重。
3.2.3河道泥沙淤積對河勢及支流入黃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黃河小北幹流河段主槽的嚴重淤積和不斷萎縮,使河床更為寬淺散亂,沙洲密布,叉流縱生,串溝交織,主流擺動頻繁,往往形成橫河、斜河,危害嚴重。由於水沙條件的不同變化,導致河床不斷發生沖淤變化,從而使河床比降和斷面形態都隨之進行調整,當沖刷時,由於橫向環流的作用,促使泥沙橫向運動,原有河漫灘遭到旁蝕、坍塌,使河曲發展,平面呈現彎曲性河道。當淤積時,往往舊河槽被淤平,又拓出新河槽,形成河道遷徙。特別是大水大沙時,具有很強的造床能力,裁彎、抹尖作用強,將使河勢發生大幅度的擺動,如1933、1940、1953、1959、1964、1966、1967及1977年等,若遇高含沙洪水產生「揭河底」沖刷,河勢將產生較大變化,往往塑造新的河槽,在「揭河底」沖刷前,由於河床淤積較高,河床寬淺,水流散亂,河勢擺動較頻繁。在產生「揭河底」沖刷擺動後,形成一定的灘槽高差,爾後如遇一般水沙年份,河勢一般不會產生大的擺動。
隨著黃河小北幹流河段河道的大量淤積,支流入黃基面相對抬升,洪水頂托倒灌嚴重。如1964年8月13日,黃河發生17300 m3/s 的洪水,倒灌汾河7.5公里,使汾河口淤高2.06 m ,沿岸17個村莊被迫遷移。1996年8月10日,黃河與汾河洪水發生遭遇,受黃河洪水頂托的影響,汾河洪水入黃不暢,洪水漫灘,淹沒灘地14萬畝,經濟損失高達5億多元。渭、洛河是黃河最大支流,在其來沙量大的年份,常在入黃口處形成較大的河漫灘,將黃河逼向左岸。當黃渭河同時出現洪水,而黃河洪水較大時,則黃河洪水頂托渭河洪水,從而在渭河口造成泥沙淤積,有時還形成攔門沙坎,如1967年8月,潼關連續出現5000m3/s以上洪峰達5次之多,而8月份渭河華縣站洪峰流量很小,月平均流量僅177m3/s,而月平均含沙量高達538kg/m3,同時又遇上北洛河小水大沙,8月份北洛河朝邑站曾出現8次沙峰過程,其含沙量為600~950kg/m3,月輸沙量為0.46億t,從而造成渭河倉西至西陽河道8.8km淤塞。攔門沙的形成主要取決於黃渭洛河的水沙遭遇情況,攔門沙的消長變化隨著各河水沙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三門峽建庫後,渭河口攔門沙形成的幾率增多,幾乎黃河每次洪水時,當渭河無洪水的情況下均發生黃河洪水倒灌渭河,比較嚴重的有1967年、1971年、1977年、1979年、1981年等年份。
3.2.4泥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由於黃河小北幹流河床不斷淤積抬高,使工程臨背差隨之加大,現多在1.50m以上,最大達3.35m,右岸的朝邑灘、新民灘臨背差已在2米以上,華原段達3米左右,造成灘區地下水位上升,沼澤鹽鹼化日趨嚴重。華原至朝邑20萬畝可耕灘地,已沼澤、鹽鹼化10.9萬畝,其中明水面積近萬畝,左岸的尊村灘、西范灘、連伯灘臨背差1~2 m,沼澤面積近十萬畝;有的變成白茫茫的不毛之地,有的僅能生長單一的鹼蓬草,大片灘地荒蕪。植被較差, 濕地減少,鳥類棲息環境較差,生物不能生存或生物的單一,使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影響。同時,導致氣候變化異常,飛沙揚塵天氣增多,生態環境更趨惡化。
3.2.5泥沙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黃河小北幹流河段泥沙淤積不斷加劇,水流在鬆散淤積物上蜿蜒行進,河床沖淤變化劇烈,使河勢游盪多變,沖灘塌岸嚴重,危及高岸沿河村莊及返庫移民安全。右岸的韓城市下林皋、李村一帶近幾年塌灘較為嚴重,每村的塌岸長度約2000m,塌寬在1000~1500m。大荔縣黃河朝邑灘雨林鄉五個自然村的返庫移民,均居住在黃河灘岸邊,近年來耕地不斷塌入河中。並造成機電灌站脫流、坍塌,多處機電灌站引水無保證,嚴重影響農業灌溉用水。如左岸的夾馬口、小樊、尊村,右岸的港口等大型機電灌站已脫流多年。據不完全統計,兩岸近十年塌灘塌岸總長度為52.76km,塌寬一般為100~1000m,塌毀耕地面積為9.11萬畝。由於塌灘塌岸的發生,造成人員搬遷,如右岸的韓城市下林皋、李村一帶近年已有20餘戶100餘人再次搬遷。耕地的不斷塌入,致使部分地方人多地少情況加劇,有些鄉村人均耕地僅0.5畝。塌灘塌岸給沿岸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並且已危及到鐵路、渡口等國家重要設施的安全。
3.2. 6泥沙對潼關高程的影響
潼關高程主要受來水來沙條件和三門峽水庫運用的影響,水沙條件對潼關高程的調整起主要作用,輸沙水量對潼關高程的下降或穩定更為重要。潼關高程變化的基本規律是非汛期抬高、汛期降低。三門峽建庫前潼關高程的變化是水沙條件改變引起河床調整的結果,連續的枯水年或豐水年可使潼關高程穩定的抬升或下降。三門峽水庫採用蓄清排渾運用後,水庫運用引起潼關高程調整的幅度已大為減少,特別是1974至1985年期間,潼關高程雖有升降,但變化幅度不大。1986年後,水庫來水來沙不斷減少,潼關高程又開始新的調整,汛期潼關高程的下降與來水來沙條件的關系非常密切,與洪水水沙條件的關系更為密切。
桃汛對潼關河床有明顯的沖刷作用(見表8),以渭河為主的洪水一般對潼關河床產生沖刷,尤其是高含沙洪水沖刷幅度更大。以龍門為主的洪水使潼關河床沖淤次數相近,高含沙洪水淤積較多。1987年以後,洪水水量減少三分之二,含沙量增加,潼關高程下降值減少近50%。
4、泥沙防治對策
黃河復雜難治的主要症結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協調,因此,關鍵在於增水減沙,調水調沙,協調水沙關系。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加強流域一體化綜合管理,制定實施《流域管理法》,大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行預防為主,保護為先,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進一步規范人類活動,採取「保、節、攔、排、調、放、挖」等綜合措施,統籌協調黃河水沙 。強化工程、法律、行政、政策、經濟、技術等手段,加速河道治理,大力實行開源節流,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盡快實施引水濟渭工程,建立完善黃河水沙調控體系,加大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大力開展黃河小北幹流引洪放淤,相機進行調水調沙,充分利用水庫死庫容攔沙,合理調整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盡快降低潼關高程,有效治理利用黃河泥沙,促使水沙平衡,維持黃河健康生命,保持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4.1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從源頭上根治泥沙
黃河流域總面積79.5萬km2,而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凍融侵蝕面積就達52.5萬km2,占黃河流域總面積的66.49%,其中水蝕面積34.7萬km2,風蝕面積11.8萬km2,凍融侵蝕面積6.05萬km2。特別是面積為64萬km2的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尤為突出,水土流失面積達45.4萬km2,佔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的97.6%,特別是黃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區面積7.86萬平方公里,僅占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的17%,但年輸沙量卻佔全河的63%,粗沙量佔全河粗沙總量的73%。是黃河泥沙和高含沙洪水的主要來源區,造成黃河小北幹流和下遊河道不斷淤積抬高。加大該區域的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對於減輕黃河中下遊河道主槽淤積,改善當地和中下游水資源利用狀況,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改善流域生產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黃河長治久安都有著特別重要意義。因此,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進一步規范人類活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認真搞好黃河全流域的水土保持規劃,嚴格審批黃河流域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全面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綜合治理,突出重點的原則,以黃河多沙粗沙區為重點,以支流為骨架,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治溝骨幹工程為主體,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開發,構建完善坡面綜合治理、溝道攔沙、綜合防治示範等水土保持工程體系、政策法規體系、多元化的投入保障體系、科研監測和技術推廣體系、預防監督保護體系、組織管理體系,堅持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業耕作措施並舉,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利用法律、行政、政策、經濟、技術等有效手段,建立生態修復的長效機制,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快林草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的改善,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封山育林、封坡禁牧,對嚴重流失區實行農林牧並舉,工程與林草協調,治坡與治溝並舉,促進陡坡退耕,大力造林種草,高塬溝壑區實行保塬固溝,丘陵溝壑區應在坡耕地修梯田,荒坡種林草,溝底修谷坊、淤地壩,丘陵區應修壩和梯田、引洪漫地。對於局部流失區應以林牧為主,在保護好現有林草植被的基礎上,進行綜合防治。風沙區與乾旱草原區風蝕嚴重,要實行防風固沙。採取戶包、租賃、股份合作、拍賣"四荒"的使用權等多種形式。建立中央、地方、群眾、社會等多渠道的投入機制。擴大開放,引進外資,實行誰受益,誰投入,誰破壞,誰治理,責、權、利相結合,通過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實現由傳統水土保持向現代化水土保持轉變,調整產業結構,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增強滾動發展能力。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展區域經濟,減少入黃泥沙為目標,建設黃土高原地區生態屏障,構建良好的黃河生態系統,保持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流域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2完善水沙調控體系,加強調水調沙
近年來,由於黃河來水來沙量逐年減少,水沙條件趨於不利,大流量出現機遇顯著減少,小流量出現機遇明顯增加,使河道淤積加劇,河勢游盪擺動頻繁,各種災害不時發生。因此,要統籌協調、科學配置黃河流域干支流的水沙資源,認真搞好水沙調控工程體系的總體規劃, 並結合「攔、排、放、挖」等措施,建立完善以龍羊峽、劉家峽、黑山峽、大柳樹、磧口、古賢、三門峽和小浪底等骨幹水利樞紐工程為主體的黃河干支流水沙調控工程體系和調水調沙的長效機制。盡快興建大柳樹、古賢、磧口、東庄等水庫,加快南水北調等工程的建設,強化黃河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加強調水調沙,通過聯合調度,有效控制黃河大洪水、合理利用黃河中常洪水,相機塑造黃河人工洪水,改善水沙條件,減少河道淤積,防止河道萎縮,提高河道輸沙排洪能力,實現攔洪、減災、減淤、洪水資源化、防斷流的多贏。
4.3以放淤為重點,加速河道綜合治理
黃河小北幹流全長132.5 km,而右岸現有河道工程總長僅63.917 km,由於工程布設長度不足,未形成整體防禦能力,尚不能有效的控制河勢,主流游盪擺動不定,塌灘塌岸時有發生,洪水泥沙等災害仍很嚴重。因而,要明確治理目標,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統一治理,標本兼治,除害與興利相結合,治理與開發並舉的原則。認真搞好綜合治理規劃,加快河道治理步伐,進一步控導理順河勢,維持中水基本流路,沖灘刷槽,塑造相對穩定的微灣式窄深河槽,改善河道形態,減少各種災害損失。
黃河小北幹流兩岸灘區寬闊,灘地面積為682平方公里。灘區多為沙荒鹽鹼地,是天然的沉滯沙場所,可以堆放泥沙100億噸,具有引洪放淤的良好條件,開展小北幹流放淤,對改良灘地,發展生產、降低潼關高程、減少河道淤積、延長三門峽和小浪底水庫的使用壽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北幹流放淤要在搞好試驗和規劃的基礎上逐步推廣,可先進行無壩放淤,而後在黃河北幹流建設以放淤為主要目的的水利樞紐,通過水庫的水沙調控進一步擴大放淤區域和提高放淤效率。放淤主要利用彎道水力學、緩流分選泥沙水力學等原理,通過設置引洪放淤閘、彎道溢流堰、淤區格堤、退水閘等工程,以洪量、歷時、含沙量、泥沙級配、洪峰流量等作為主要調度指標,靠水流自然力量,人為控制泥沙的顆粒級配,對泥沙進行分選,達到「淤粗排細」的目的。2004年7月,已在黃河小北幹流連伯灘實施了放淤試驗,共淤積粗泥沙473.8萬噸,基本掌握了粗泥沙的運動規律,初步實現了「淤粗排細」的目標,應進一步搞好放淤試驗,抓緊編制報批放淤規劃,使其盡快付諸大規模的實施。同時,要充分利用拖淤清淤等機械設備,結合放淤,大力開展河道拖淤清淤,淤填低窪灘地,減少河道淤積。
4.4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節約保護水資源
黃河的主要症結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因此,要從維持河流健康生命的高度,科學合理的優化配置水資源,高效利用水資源,保護節約水資源,統籌協調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大力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全民的節約保護意識,通過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建立「總量控制、定額管理、以水定地(產)、配水到戶、公眾參與、水量交易、水票流轉、城鄉一體」的運行機制和適應當地水資源條件的用水模式以及與水資源承載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體系,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強化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有效管理,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礎性作用和配製資源的作用,要不斷完善節水的政策法規體系,制定實施《節約用水條例》或《節約用水法》,研究推廣應用節水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堅持依法統一管理,實行科學節水,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制定流域和區域水資源規劃,明晰初始水權,確定水資源的宏觀控制指標和微觀定額指標,實施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保證用水控制指標的實現。制定用水權交易市場規則,建立用水權交易市場,實行用水權有償轉讓,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價政策和水資源費徵收標准,加大水資源費的徵收力度,充分發揮價格對用水行為的調節作用,實行「超用加價,節約有獎,轉讓有償」,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工程、經濟、科技等多種措施,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保證生態用水,維護河流健康生命,促進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4.5採取有效措施,降低潼關高程
潼關高程的升降直接關繫到黃河小北幹流河段的沖淤。因此,應採取有效措施,降低潼關高程。為此,應合理運用三門峽水庫,使汛期壩前水位一般下降到305m以下,非汛期壩前水位控制在315m以下。同時,加強黃河小北幹流和渭河、洛河的綜合治理,大力開展黃河小北幹流和渭河下游「二華夾槽」地帶的引洪放淤和河道清淤,並將渭河口入黃下移至潼關港口附近,理順河勢,增大河道動力比降,減少匯流區的泥沙淤積,進而改善潼關高程。在此基礎上,盡快實施建設黃河幹流古賢、磧口水庫和涇河東庄水庫、南水北調和渭河引江濟渭等工程,對水沙實施調節,增加水量,改變水沙搭配,還可對降低潼關高程具有重要作用。如東庄水庫建成後,可將攔蓄的小水大沙過程按日平均流量大於1000m3/s泄放,一次調水調沙過程將使臨潼~華縣河段最大沖刷0.5億t泥沙,使潼關高程降低0.25~0.75m,若按1 500m3/s泄放,效果更佳。
2004年8月22日7時10分,黃河潼關水文站流量1900m3/s,含沙量410kg/m3,測驗河段局部發生「揭河底」現象。當時潼關水文站職工正在測驗斷面搶測沙峰,忽然發現斷面上漣子水處出現大浪,接著出現3處厚約0.3m、寬約6m、高約1m的泥牆露出水面並翻入水中,前後相繼持續10分鍾左右。根據這一事實,我們可研究利用群庫聯合科學調度,在潼關河段塑造高含沙洪水,促成「揭河底」沖刷,以有效降低潼關高程,
參考文獻
1、景可 李鳳新 泥沙災害類型及成因機制分析
2、黃河小北幹流山西河務局 山西黃河小北幹流志
3、禹雪中 鍾德鈺 李錦秀 廖文根 水環境中泥沙作用研究進展及分析
4、蔣建軍 東庄水庫調水調沙對渭河下游和潼關高程沖淤作用的研究

⑷ 你知道錢塘江的資料嗎

錢塘江是中國浙江省第一大河,發源於安徽省黃山,流經安徽,浙江二省,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見名於《山海經》,是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河流全長688千米,流域面積5.56萬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5億立方米,河口潮汐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472萬千瓦特。新安江與蘭江是錢塘江的源頭,於上海市南匯區和寧波市、舟山市嵊泗縣之間注入東海,其中杭州附近河段,稱為「之江」或「羅剎江」。錢塘江潮被譽為「天下第一潮」。
錢塘江,英文作Ch'ien-t'ang Chiang或Qiantang River,自源頭始,全稱浙江,又名羅剎江和之江,是祖國東南名川,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河流之一,浙江省最大河流,杭州著名旅遊景點(特別注 錢塘江(Ch'ien-t'angRiver)
意:今人誤以為錢塘江即浙江,其實浙江下游的杭州段才稱錢塘江)。錢塘江全長605公里,流域面積48887平方公里,流經杭州市閘口以下注入杭州灣。上游常山港發源於浙江省開化縣齊溪鎮蓮花尖,匯江山港後東北流貫浙江省北部至澉浦,經杭州灣注入東 海。全長688千米,流域面積5.56萬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金華江(婺港)、新安江、桐溪、浦陽江等。幹流各段隨地異名.幹流自衢江區以上稱常山港,衢江區至蘭溪間稱衢江(信安江),蘭溪至建德縣梅城稱蘭江,梅城至桐廬間稱桐江,桐廬至蕭山區聞家堰間稱富春江,聞家堰以下始稱錢塘江。曹娥江舊時也是錢塘江支流,後海岸崩坍,江口下陷,脫離錢塘江而獨流入海。錢塘江口平面呈喇叭形,在海寧市附近河底有沙坎隆起,海潮倒灌,受地形收縮影響潮頭陡立,形成雄偉壯麗的「錢塘潮」,吸引大批遊人。最大潮差達8.93米。錢塘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04億m3,含沙量甚少,平均每平方米為5‰。在新安江和富春江上已建成大型水庫和水電站。杭州至桐廬間可通航150噸級輪船。 在錢塘江下游杭州市西湖區六和塔附近,建有著名的錢塘江大橋。它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橫貫錢塘江南北,是連接滬杭甬、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該橋為上下雙層鋼結構桁梁橋,全長1453米, 錢塘江
寬9.1米,高71米。由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設計施工,於1935年4月動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總投資160萬美元(當年價格)。錢塘江大橋不僅是我國橋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國鐵路橋梁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它與六和塔一起組成杭州地標性景點之一。
水系組成
錢塘江河道曲折,上游為山溪性河道。束放相間;中游為丘陵;下游江口外呈喇叭形狀,江口逐漸展寬。主要支流有烏溪江、婺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陽江、曹娥江等。 烏溪江
烏溪江
源出福建省浦城縣東部山區。東流經浙江省龍泉縣西北部,於衢縣樟潭鎮入衢江。徑流全長150km,流域面積2590km2。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0.76億m3。自然落差802m。水能理淪蘊藏量18.38萬kW。河道發育,主要支流有周公源、湖山源等。
新安江
源出安徽省黃山西南麓。西南流經歙縣、休寧二縣,在黃山市臨溪鎮匯合率水之後始名新安江。曲折東南流折向東流。經安徽省南部邊界.浙江省淳安等縣境,穿行新安江水庫,經建德市城西南,在梅城鎮東匯合蘭江水系後,東流稱富春江。幹流全長261km,流域面積11772km2。安徽省境多年平均流量166m3/s。總自然落差1240m。水能理論蘊藏量55.2萬kW。主要支流有壽昌江、東源江、豐樂河、武強溪、昌溪、休寧河等。新安江屬山溪性常年河,含沙量少,清澈見底。新安江水電站未建前,河床比降大,沿江多峽谷險灘。電站建成後,紫金灘以下形成一個面積為580km2的新安江水庫(又稱千島湖)。富春江水電站建成後,富春江水庫回水已達洋溪。梅城水位穩定在22-23,5m之間。紫金灘以下的急流已消失,50t貨輪和200客位客輪自梅城可達白沙。洪水受新安江水電站調蓄控制,最大流量為13200m3/s。 錢塘江的大橋
浦陽江
源出自浦江縣大園灣,流經渚暨市城紹興市北,在杭州市蕭山區聞堰鎮附近注入錢塘江。全長50km。流域面積3431km2。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4.6億m3。上遊河寬22—75m,下遊河寬80~120m。主要支流有大陳江、開化江、楓橋江等。上游建有安華、青山、石壁等中小水庫1037座。總庫容3.1億m3;中游建有高湖分洪閘;下游截彎取直,開挖新河,灌溉面積23萬畝。
婺江
又名金華江,又溪。上源由東陽江、武義江流至金華市匯合而成。幹流沿金華市與武義縣邊界(界河)東北流、至蘭溪市西北郊人蘭江。於流全長33kin。河源起全長179km,流域面積6551km2,多年平均流量153.4m3/s。年徑流量53億m 婺江
3。 自然落差458m,水能理論蘊藏量2.37萬kW。可能開發裝機容量3.75萬kW。
分水江
正源為天目溪,源出安徽省績溪縣荊州附近山區,東流穿經天目山峽谷入浙江省臨安縣境。主河道折向南流稱旦溪。南匯頰口溪,過昌化鎮稱天日溪。至桐廬縣境始名分水江。南流匯入富春江,全長174km,其中安徽省境長11.6km,總流域面積3430km3。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1.3億m3。自然落差1142m。水能理論蘊藏量)0.07萬kW。流域已建水電站2座,總裝機容量0.75萬kW。主要支流有八都溪、十一都溪等。
曹娥江
源出磐安縣東部天台山脈大盤山東南麓,經新昌縣西北至嵊縣,接納左右岸支流又經上虞縣至紹興市東入杭州灣。全長192km,流域面積5922km2。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5.3億m3。自然落差515m。水能理論蘊藏量19.6萬kW。流域多山,水系發育,主要支流有新昌江、長樂江、小舜江、黃澤江等。
編輯本段自然特徵
錢塘江流域鄰近中國東南沿海,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平均溫度17C,天 錢塘江
氣乾燥;夏季多東南風,氣溫高,光照強,空氣濕潤;春秋兩季氣旋活動頻繁,冷暖變化大。春季及初夏多鋒面雨,夏秋之際多台風,季風環流的方向與主要山脈走向基本正交,山脈起著阻滯北方寒流和台風的作用。年平均降水量1600mm,其中4—6月多雨,佔50%,易發洪、澇災害;7~9月佔20%,旱災頻繁。河川徑流年內、年際變化較大。如富春江蘆茨埠站(控制面積31700km2)實測豐枯年徑流之比為5:1。
編輯本段治理開發
錢塘江海塘是中國一項偉大的古建築。據推測,8世紀70年代在杭州附近已修築有土質海塘御潮.10世紀初,杭州附近築捍海塘,為石砌海塘之始;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進一步發展為魚鱗大石塘,沿用至今。錢塘江河口整治始於1X世紀。1747年曾在河口赭山和河庄山之間開挖中小門,試圖以此為中泓,穩定河勢於兩山之間,但不久復淤。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全面治理錢塘江水旱災害,並大力開發水能資源。先後修築江堤319KM,海塘403KM,建成庫容大於1000萬m3的大中型水庫42座,總庫容285億立方米。建成新安江、富春江、湖南鎮、黃壇口、楓樹嶺、青山殿等大、中型水電站以及小型水電站1000多座,總裝機130多萬千瓦時。現有水利設施在—般乾旱年份可灌溉農田41萬平方千米。修築的江堤海塘已能抵禦10一20年一遇洪水位和10級台風暴潮。在河口區通過修建/頃堤,拋築丁壩群結合圍墾穩定河勢。30多年來共計圍塗100萬畝。鹽官以上河寬已固定在1~2.5km之間,河勢已趨穩定,閘口至倉前段河底刷深1—1.5m,可候潮行駛100—200t級船舶。此外,在杭州建成了可通300t級船舶的三堡船閘,溝通了錢塘江與京杭運河的航運。旅遊事業也有較大發展,開辟了新安江一富春江風景游覽區。 錢塘江
根據錢塘江自然條件、水能資源和社會經濟特點,干支流的開發均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運、給水、漁業效益。 全流域水資源總量力389億m3水能理論蘊藏量262.84萬kW(包括安徽境內47.74萬kW)。可能開發的裝機容量200.14萬kW,年發電量60.38億kW·h。已建成的水電站(其中安徽境內1座),裝機容量146.51引萬kW,年發電量43.38億kW·h,其中新安江、富春江、黃壇口、湖南鎮、峽口5座水電站,裝機容量120.1 7萬kW,年發電量35.56億kW·h,均佔82%、 未開發的水電站大部分集中在高山區的支流上,這些水電站庫容小,能量指標低,裝機容量均小於5萬kW 今後錢塘江的開發,幹流應建航運為主結合發電的低水頭徑流式水電站;在一級支流上選擇一批地形、地質條件良好、開發條件優越的水力樞紐;研究已建水電站如新安江等的擴建、安裝抽水蓄能機組的可能性和經濟合理性,以充分發揮已建水電站的作用。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錢塘江兩岸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旅遊資源,是全省最重要的旅遊線。錢塘江發源於浙江省西部開化縣境內的蓮花尖,流經14個縣市,注入杭州灣。因桐江和富春江河段景色極佳,統稱富春江。聞家堰以下河口一段才稱錢塘江,這段水道貌岸然曲折,形如反寫的「之」字,西湖正好是反「之」上的一 錢塘江
點,故稱之江。現豐錢塘江或之江稱全江。錢塘江河口呈巨大的喇叭形,杭州灣口南北兩岸相距約100公里,至錢塘江口縮小到20公里,再上至海寧鹽官,僅為2.5公里。河床縱剖面有龐大的沙坎隆起,從乍浦起以1.5/10000的坡度向上抬起,到倉前附近達到頂點,再以0.6/10000的倒坡伸展到聞堰。此河段受江面束窄、河床隆起的影響,潮波破裂洶涌,形成天下奇觀「錢塘江潮」。錢塘江干支流開發歷史悠久,沿河兩岸許多名山、秀水、奇洞、古跡。在這遼闊的錢江流域,特產富饒,人傑地靈,風土民情,豐富有趣,被稱為「黃金旅遊帶」。
編輯本段錢塘江大潮
錢江潮成因 雄偉壯觀的錢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響外,還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 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像半島似的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涌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後浪追上,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
編輯本段相關故事
原先錢塘江的潮來時,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樣,既沒有潮頭,也沒有聲音的。 錢塘江
有一年,錢塘江邊來了一個巨人,這個巨人真高大,他只要輕輕呼一口氣,就把一群人全部吹倒、一邁步就從江這邊跨到江那邊了。他住在蕭山縣境內的蜀山上,引火燒鹽。人們不曉得他叫什麼名字,因為他住在錢塘江邊,就叫他為錢大王。錢大王力氣很大,他打著自己的那條鐵扁擔,常常挑些大石塊來放在江邊,過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 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燒了三年零三個月的鹽。可是,這些鹽只夠他裝扁擔的一頭,因此他在扁擔的另一頭繫上塊大石,放上肩去試試正好,就挑起來,跨到江北岸來了。 這時候,天氣熱,錢大王因為才吃過午飯,有些累了,便放下擔子歇歇,沒想到竟打起瞌睡來。正巧,東海龍王這時出來巡江,潮水漲起來了。漲呀漲的,竟漲到岸上來,把錢大王這頭鹽慢慢都溶化了。東海龍王聞聞,水裡哪來這股鹹味呀,而且愈來愈咸,愈來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沒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這位錢大王呢,睡了一覺,兩眼一睜,看見扁擔一頭的石頭還放在硤石(就是現在的名的硤石山),而另一頭的鹽卻沒有了! 錢大王找來找去,找不著鹽,一低頭,聞到江里有鹹味,他想:哦,怪不得鹽沒有了,原來被東海龍王偷去了。於是他舉起扁擔就打海水。一扁擔打得大小魚兒都震死;兩扁擔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擔打得東海龍王冒出水面求饒命。 錢塘江風光
東海龍王戰戰兢兢地問錢大王,究竟為什麼發這樣大的脾氣。錢大王說:「你把我的鹽偷到什麼地方去了?」東海龍王這才明白海水變鹹的原因。連忙賠了罪,就把自己怎樣巡江,怎樣把錢大王的鹽無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來的事情,一一說了。 錢大王心裡真氣呀,真想舉起鐵扁擔,一下把東海龍王砸爛了才甘心。東海龍王慌得連連叩頭求饒,並答應用海水曬出鹽來賠償錢大王;以後漲潮的時候就叫起來,免得錢大王再睡著了聽不見。錢大王聽聽這兩個條件還不錯,便饒了東海龍王,把自己的扁擔向杭州灣口一放,說:「以後潮水來就從這里叫起!」東海龍王連連答應,錢大王這才高高興興地走了。 從那個時候起,潮水一進杭州灣,就伸起脖子,「嘩嘩嘩」地喊叫著,漲到錢大王坐過的地方,脖子伸得頂高,叫得頂響,好像悶雷滾動。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寧。舉世聞名的「錢江潮」就是這樣來的。
編輯本段特色
交叉潮
距杭州灣55千米有一個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觀看十字交叉潮的絕佳地點。由於長期的泥沙淤積,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將從杭州灣傳來的潮波分成 兩股,即東潮和南潮,兩股潮頭在繞過沙洲後,就像兩兄弟一樣交叉相抱,形成變化多端、壯觀異常的交叉潮,呈現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 的壯觀景象。兩股潮在相碰的瞬間,激起一股水柱,高達數丈,浪花飛濺,驚心動魄。待到水柱落回江面,兩股潮頭已經呈十字形展現在江面上, 錢塘江
並迅速向西賓士。同時交叉點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轉移,撞在順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團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頂上,嚇得觀潮人紛紛尖叫著避開。
一線潮
看過大缺口的交叉潮之後,建議您趕快驅車到鹽官,等待觀看一線潮。未見潮影,先聞潮聲。耳邊傳來轟隆隆的巨響,江面仍是風平浪靜。 響聲越來越大,猶如擂起萬面戰鼓,震耳欲聾。遠處,霧蒙蒙的江面出現一條白線,迅速西移,猶如「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 白線變成了一堵水牆,逐漸升高,「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橫在浪花中」。隨著一堵白牆的迅速向前推移,涌潮來到眼前,有萬馬奔騰之勢, 雷霆萬鈞之力,銳不可當。 一線潮並非只有鹽官才有。凡江道順直,沒有沙州的地方,潮頭均呈一線,但都不如鹽官好看。原因是鹽官位與河槽寬度向上游急劇收縮 之後的不遠處,東、南兩股潮交會後剛好成一直線,潮能集中,潮頭特別高,通常為1—2米,有時可達3米以上。氣勢磅礴,潮景壯觀。
回頭潮
從鹽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將到達下一個觀潮景點老鹽倉。老鹽倉的地理環境不同干鹽官,鹽官河道順直,涌潮毫無阻擋向西挺進,而老鹽倉的河道上,出於圍墾和保護海塘的需要,建有一條長達660米的攔河丁壩,咆哮而來的潮水遇到障礙後將被反射折回,在那裡它猛烈撞擊對面的堤壩,然後以泰山壓頂之勢翻卷回頭,落到西進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風馳電掣地向東回奔,聲如獅吼,驚天動地,這就是回頭潮。
錢塘江大潮
白天有白天波瀾壯闊的氣勢,晚上有晚上的詩情畫意;看潮是一種樂趣,聽潮是一種遐想。難怪有人說「錢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頭看不足。」
編輯本段觀潮指南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錢塘江以其奇特卓絕的江潮,不知傾倒了多少遊人看客。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八前後,是觀潮的最佳時節。這期間,秋陽朗照,金風宜人,錢塘江口的海塘上,遊客群集,興致盎然,爭睹奇景。觀賞錢塘秋潮,有三個最佳位置。海寧縣鹽官鎮東南的一段海塘為第一佳點。這里的潮勢最盛,且以齊列一線為特色,故有「海寧寶塔一線潮」之譽。潮頭初臨時,天邊閃現出一條橫貫江面的白練,伴之以隆隆的聲響,酷似天邊悶雷滾動。潮頭由遠而近,飛馳而來。宛若一群潔白的天鵝排成一線,萬頭攢動,振翅飛來。潮頭推擁,鳴聲漸強,頃刻間,白練似的潮峰奔來眼前,聳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牆直立於江面,傾濤瀉浪,噴珠濺玉,勢如萬馬奔騰。潮湧至海塘,更掀起高9米的潮峰,果然"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這一簇簇聲吞萬籟的放射形水花,其景壯觀,其力無窮,據說有一年,曾把一隻一噸多重的「鎮海雄師」沖出100多米遠。當潮湧激起巨大回響 錢塘潮
之後,潮水又坦然飛逝而去。有人這樣寫道:「潮來濺雪俗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十分確切地描繪了潮來潮往的壯觀景象。 在第二個觀潮佳點――鹽官鎮東8公里的八堡,可以觀賞到潮頭相撞的奇景。海潮漲入江口之後,因為南北兩岸地勢不同,潮流速度南快北慢,潮頭漸漸分為兩段。進展神速的南段稱為南潮;遲遲不前的北段潮頭,在北岸觀潮者看來,是來自東方,故稱東潮。當南潮撲向南岸被盪回來,調頭向北涌去,恰與姍姍來遲的東潮撞個滿懷。霎時間,一聲巨響,好似山崩地裂,滿江聳起千座雪峰,著實令人怵目驚心! 在第三個觀潮佳點――鹽官鎮西12公里的老鹽倉,可以欣賞到"返頭潮"。這里,有一道高9米、長650米的「丁字壩」直插江心,宛如一隻力挽狂瀾的巨臂。潮水至此,氣勢已經稍減,但沖到丁字壩頭,仍如萬頭雄獅驚吼躍起,激浪千重。隨即潮頭轉,返竄向塘岸,直向塘頂觀潮的人們撲來。這返頭潮的突然襲擊,常使觀潮者措手不及,驚逃失態。 此外,海寧觀潮還有日夜之分。白天觀潮,視野廣闊,一覽怒潮全景,自是十分有趣。而皓月當空時觀賞夜潮,卻也別有其妙。近年來,錢塘江潮水卷人事故時有發生。其中2007年8月2日16時30分左右,杭州市江干區下沙七堡1號丁字壩附近水域發生一起30多人被潮水捲走的事件造成11人死亡。
編輯本段錢塘潮歷史
觀賞錢塘秋潮,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蔚成風氣,至唐、宋時,此風更盛。相傳農歷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經規定,這一天在錢塘江上校閱水師,以後相沿成習,遂成為觀潮節。北宋詩人潘閬有一首詩寫道: 錢塘潮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這首詩便是當年「弄潮」與「觀潮」活動的真實寫照。
編輯本段解惑錢塘潮
為什麼錢塘秋潮如此壯觀而又如此准時呢? 這是許多人很自然地想到的問題。對此,有一個傳說是這樣說的:春秋戰國時期,在今江蘇、安徽一事有一個吳國,吳王夫差打敗了今浙江一帶的越國。越王勾踐表面上向吳國稱臣,暗中 錢塘潮
卻卧薪嘗膽,准備復國。此事被吳國大臣伍子胥察覺,多次勸說吳王殺掉勾踐。由於有奸臣在吳王面前屢進讒言,詆毀伍子胥。吳王奸忠不分,反而賜劍讓伍子胥自刎,並將其屍首煮爛,裝入皮囊,拋入錢塘江中。伍子胥死後9年,越王勾踐在大夫文種的策劃下,果然滅掉了吳國。但越王也較信傳言,迫使文種伏劍自刎。伍子胥與文種這兩個敵國功臣,雖然分居錢塘江兩岸,各保其主,但下場一樣,同恨相連。他們的滿郁恨,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錢塘怒潮。 當然,傳說不過是傳說而已。錢塘秋潮如此之盛的原因,主要是其獨特的地理條件。 錢塘江外杭州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喇叭狀海灣。出海口江面寬達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驟縮到20公里。到海寧鹽官鎮一帶時,江面只有3公里寬。起潮時,寬深的灣口,一下子吞進大量海水,由於江面迅速收縮變窄變淺,奪路上涌的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都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夾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攔門沙壩,潮水一擁而上,掀起高聳驚人的巨濤,形成陡立的水牆,釀成初起的潮峰。 是不是所有喇叭狀的海灣都能產生涌潮呢? 回答是否定的。海寧大潮的形成,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浙江沿海一帶,夏秋之交,東南風盛行,風向與潮波涌進方向大體一致,風助潮勢,推波助瀾;潮波的傳播在深水中快,在淺水中慢,錢塘江由深變淺的特點極為突出,這種特殊條件,能使後浪很快趕上前浪,層層巨浪疊加,形成潮頭。此外,潮湧與月亮、太陽的引力也有關。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說:"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因為在農歷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後,太陽、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條線上,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著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別大,而農歷八月十八前後,是一年中地球離太陽最近、引力最大的時候,此時出現的涌潮,自然也就最猛烈。 有人問及,錢塘秋潮會不會產生變化? 其實,說起來,錢塘秋潮一直處於變化之中。由於潮勢最盛位置的變化,人們的觀潮點也隨之改動。宋時的觀潮點在杭州以上析成直角的河段。明朝以後,海寧鹽官鎮左近始成觀潮勝地。現代江海變化,最盛潮位曾西移頭蓬,近年又有東移八堡之勢。而最令人關注的,是1985年錢塘秋潮的衰微現象。 1985年農歷八日十八日,按例是觀潮的吉日良辰,這天,十幾遊人前往鹽官鎮觀潮。可是,潮水來時,只見一條很細很細的錢線,緩慢逼近,銀線時隱時現,越近越連不成線到得近處,僅止片片浪花,涌潮高度只有50至60厘米,使觀潮者們大為掃興。有人擔心錢塘秋潮就此消失了。 事實上,錢塘秋潮江沒有消失,但是,讓人不無憂慮的是,近十年來,秋潮的確漸漸衰弱了。而1985年表現得尤為突出。據有關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在澉浦以西已累計圍墾海塗80萬畝,使八堡以上的河道變窄,造成進潮量減少,河床抬高。再加上1985年的梅雨時節,錢塘江流量比歷年平均數減少了1/3,對泥沙的沖刷力大大減弱。大量被海潮帶上來的泥沙淤積在尖同一帶江面,使這一帶淤積增厚,迫使江道主線南移。這樣,當海潮湧進錢塘江時,只提折向南面逆流而上。由於流路加長,潮的能量消耗過大,當海潮到達鹽官鎮時,已經是"精疲力竭",成了"強弩之末"了。 據此,有關人士推知,因為整個杭州灣的喇叭口形狀未變,所以錢塘江潮不會消失。但由於江道的逐年變窄,錢塘潮的交匯點將逐步東移。今後,觀潮的最佳點,北岸在鹽官鎮以東的丁橋至十堡一帶;南岸在杭州肖山縣圍墾十七工段。

⑸ 黃河泥沙減少方法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的深入,人們對黃河水沙運動基本規律認識不斷深化,治黃方略逐步得到發展和完善,治黃技術不斷進步。由建國初期的「寬河固堤」到50、60年代的「除害興利,蓄水攔沙」,70年代的「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直至《黃河重大問題與對策》中提出的「防洪:『上攔下排、兩岸分滯』,控制洪水;『攔、排、放、調、挖』,處理和利用泥沙。水資源利用及保護:開源節流保護並舉,以節流為主。水土保持:防治結合,強化治理;以多沙粗沙區為重點,小流域為單元;採取工程、生物和耕作綜合措施,注重治溝骨幹工程建設。」治黃方略的發展和完善為黃河治理開發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治黃技術進步推動了黃河治理開發的快速發展。
人民治初期,黃河水文基本站點稀少,基礎資料缺乏,黃河科研也有待廣泛深入開展。依據當時形勢,確定了「寬河固堤」的治黃指導方針,改變了黃河過去頻繁決口改道的局面,確保了黃河防洪安全。1952年開始,治黃工作由下游修防逐步向治本過渡,治黃方針演變為「除害興利,蓄水攔沙」,主要是採取干支流修水庫和攔河壩,水土流失區開展水土保持的措施,「節節蓄水,分段攔泥」,以此為方針編制的《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於1955年7月由一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這一時期的治黃科研發展迅速,取得了許多有重要價值的科研成果。
50年代初期,500多位科技人員對黃土高原進行了十幾個月的考察,對黃土高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提出的關於黃土高原不同類型區的劃分,為因地制宜確定治理方向和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60年代初期開始,通過對淤積在黃河下遊河道中的泥沙粒徑分析認識到,主槽表層淤積物中80%為粒徑大於0.05mm的粗泥沙。進而,對粗泥沙進行了詳細調查與分析,找到了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分布在晉陝蒙接壤的約10萬km2黃土丘陵溝壑區,從而明確了黃土高原治理的重點區,提出了把集中治理中游粗沙來源區作為治黃戰略的建議,指出要控制下遊河道淤積惡化,應首先治理粗沙來源區。這是對黃河泥沙規律認識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對於指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通過對黃河流域多沙粗沙問題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徵的研究,從理論上解決了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的防治方法、工程布局和工程重點等一系列重大的宏觀戰略問題。在水土流失規律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減水減沙效益研究方面,採用大流域、小流域和單項措施相結合,通過對不同侵蝕降雨小區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水土流失因子的觀測,提出了適用於不同情況的水土流失方程,初步分析了不同地貌和侵蝕類型的徑流泥沙來源及數量。通過小區測驗和人工降雨試驗取得了不同地類、坡度、坡長和水保措施對水土流失影響的定量關系式和流域產沙模型,基本摸清了黃土高原不同侵蝕類型區的徑流泥沙來源以及各種水保措施所產生的蓄水保土作用。這些研究成果為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和水土保持效益分析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也為治黃方略的演變提供了基本資料和理論依據。
三門峽水庫「蓄水攔沙」運用後,庫區迅速淤積,對水庫淤積特性的研究使人們認識到建庫攔沙問題的復雜性和局限性。圍繞三門峽樞紐的運用、改建,進行了三門峽水庫淤積及下遊河道演變規律研究,提出了三門峽水庫滯洪排沙運用後下遊河床演變趨勢及近期整治意見。通過三門峽水庫「蓄清排渾」控制運用的實踐,對多沙河流水庫如何保持有效庫容、水庫翹尾巴淤積規律、泄流規模選擇、水庫運用方式等認識在理論上有創新,豐富和發展了多沙河流水庫泥沙科學及水沙調節理論,為後來興建水庫提供了寶貴經驗。
三門峽工程實踐的經驗教訓提高了人們對多沙河流修壩攔沙作用的認識,水土流失規律及水土保持措施的減水減沙效益研究表明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對黃河下遊河道沖淤演變規律的研究發現黃河下遊河道具有「多來、多淤、多排」的輸沙規律,促使了治黃方略由「蓄水攔沙」向「上攔下排」的轉變。
「八五」以來,進一步完善了降雨產流產沙計算方法,分析了多沙粗沙區70年代以來的水沙變化及其原因,預測了變化趨勢;通過對黃土丘陵溝壑區六溝道小流域壩系多年運用情況的系統研究,明確提出了溝道壩系相對穩定的條件、標准和定量方法等,初步研究制定了小流域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提出了攔減粗泥沙對黃河河道沖淤變化的影響;通過對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區域界定及產沙輸沙規律的深入研究,進一步界定了黃河粗泥沙的范圍,並對多沙粗沙區進行了亞區劃分。這些成果為確定黃土高原多沙粗沙區的治理模式、編制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通過對高含沙洪水水流特性、洪水演進特性、泥沙輸移特性及河床演變規律的進一步研究,探討了高含沙水流遠距離輸送問題,發現了窄深河槽具有極強的輸沙能力,由此提出了利用下遊河道將高含沙水流輸送入海的設想。在泥沙運動基本理論研究方面,提出了適用於一般挾沙水流和高含沙水流的挾沙力公式、動床阻力公式、流速分布公式和懸移質含沙量分布公式,河流綜合穩定性指標。通過研究不同水沙條件下黃河下遊河道縱橫剖面的變化過程,闡明了黃河下游水沙減少引起下遊河道不同河段橫剖面的變化規律,對黃河下遊河道整治具有指導意義。這些成果為「下排」方略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通過開展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和減緩黃河下遊河道淤積措施研究,開辟了「調」與「排」相結合的處理泥沙新思路,分析了「放」淤對減少艾山以下河道淤積的作用。對於下游泥沙處理利用研究,提出了以「挖河」作為減緩艾山以下河道淤積的一種新途徑;提出了從渠首引水放淤至田間的成套泥沙處理措施;在不打亂引黃灌區現有布局、充分利用現有涵閘引水引沙能力的前提下,提出了利用引黃供水沉沙、淤築相對地下河的思路和總體布局,初步分析研究了淤築相對地下河對環境的影響及防治措施,結合引黃供水沉沙淤築相對地下河工程既加固了堤防,又在「放」字上提出了新思路。
通過研究河口段河道發育演變規律以及在海洋動力綜合因素作用下河口泥沙的運移方向、河口延伸和蝕退條件,黃河口攔門沙的演變機理,闡明了攔門沙發生的部位、形成的過程、演變的特性及其對河口河段演變的影響,為黃河口的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根據對黃河流域暴雨特性的分析研究,確定了黃河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區。通過黃河洪水特性的分析,為下游防洪標準的確定及防洪調度奠定了基礎。依據實測洪水、歷史洪水,經過暴雨移置可能性分析、歷史洪水過程分析等綜合性研究計算,確認了下游發生特大洪水的標准和可能性,促使了「分滯」方略的形成。其中總結提出的「可能最大暴雨和洪水計算原理和方法」研究成果被聯合國世界水文氣象組織(WMO)水文學委員會推薦用來「修改和更新PMP/PMF最佳實踐手冊」,並納入我國「防洪標准」。
在黃河下游游盪性河道整治研究方面,系統整理分析了大量的航片、衛片及主流線套繪資料,進行了河道動床模型試驗,研究了河型穩定性指標、河型轉化及「橫河」、「斜河」的發生機理,系統總結了黃河下遊河道整治經驗,提出了河道整治的原則,論證了微彎型整治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深入研究了下游游盪性河段河道整治對本河段及下遊河段的影響。這些研究成果應用於指導黃河下遊河道整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黃河是我國西北、華北地區最大的水源,黃河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是關系這一地區乃至全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治黃50多年來,通過開展黃河水資源利用問題研究,初步掌握了黃河流域水少沙多、水沙異源、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流域性的連續枯水時段長等重要規律,提出了黃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總量為580億m3,解決了大量水資源利用方面的關鍵技術問題,為科學管理、調度和分配黃河水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其中,2000年水平黃河水資源利用預測方案被國務院批准作為「在南水北調工程生效前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目前,正在有關省區和部門貫徹執行,並作為黃河水量統一調度的基本依據。

⑹ 渭河的開發治理

渭河流域的水利事業歷史悠久,在陝西境內,除了前已論述的龍首渠、鄭白渠外,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還有成國渠、漕渠等。
成國渠,修建於公元233年,從眉縣杜家村附近引渭水向東流,過漆水河至今興平縣境入蒙蘢渠,它是渭惠渠的前身。灌溉今眉縣、扶風、武功、興平、咸陽一帶70萬畝田地。該渠修於漢武帝時期,後來失修淤廢。三國時魏衛臻又重新整修,向西延長近150公里,同時自興平開渠東行,至涇渭交匯處以西注入渭水,使成國渠向東又延伸了50多公里。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在成國渠築堰,建六斗門。唐代又進一步發展,咸通十三年(872年),又匯集了葦谷、莫谷、香谷、武安四水,增加了水源,灌溉武功、興平、咸陽、高陵等縣2萬余頃土地,其效益可與涇白渠相當,稱為渭白渠。唐以後成國渠始終延續,其利不斷。
漕渠,公元前129年開挖,是關中古代的人工運河。漢武帝時,為把黃河下游出產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長安,供京城的需要而修築。渠道從長安城西南昆明池起,東北流經今臨潼、渭南、華縣、華陰至潼關,直通黃河,長150餘公里,沿途接納滻、灞、沋、赤水等河流,水量充足,航運便利,成為當時重要的運輸線,而且可灌溉漕渠兩岸1萬多頃農田。
到解放時,除洛惠渠、涇惠渠外,關中地區的主要灌溉工程有:
渭惠渠,1935~1937年修,自眉縣引渭河水向東灌溉武功、興平、咸陽等狹長地帶的60萬畝土地;
梅惠渠,1936~1939年修,自眉縣斜峪關引石頭河水,灌溉歧山、眉縣斜峪關引石頭河水,灌溉歧山、眉縣9萬畝田地;
黑惠渠,1938~1942年修,自周至縣黑峪口引黑河水灌溉周至縣8萬畝農田;
灃惠渠,1941~1947年修,引灃河水,灌溉灃、渭三角地帶4萬畝農田;
澇惠渠,1943~1947年修,灌溉戶縣境入灃河兩岸2萬畝農田。
據統計,到20世紀末,關中地區設施面積萬畝以上的灌區有108個,有效灌溉面積在萬畝以上的有88個,其中1萬~10萬畝的灌區有78個;10萬~30萬畝的中型灌區有羊毛灣水庫灌區、灃惠渠灌區、梅惠渠灌區、石川河灌區及黑惠渠等五個灌區。面積在5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有:涇惠灌區、寶雞峽灌區、洛惠渠灌區、交口抽渭灌區及馮家山水庫灌區等五大灌區,它們均分布在渭河北岸,自西而東連成一片。涇惠渠、洛惠渠前已論述,其餘三大灌區介紹如下:
寶雞峽灌區,分塬上灌區和塬下灌區兩部分。塬下灌於區即原渭惠渠灌區,於1935年開工修建,1938年正式投入灌溉,1949年僅灌農田27萬畝。建國後整修擴展,灌溉面積為57萬畝。1958年修建了渭高抽工程,灌溉面積發展到53萬畝。塬上灌區於1956年修建,1962年停工,1968年1月復工,1971年竣工通水。塬上與塬下兩灌區於1975年4月合並,統稱寶雞峽引渭灌區。
塬上引水樞紐工程,在寶雞市西11公里處,即從林家村渭河峽谷口築坎設閘,攔河引水。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為50立米/秒,校核流量60立方米/秒。總乾渠長170.2公里,沿渭河北岸黃土塬坡蜿蜒東行至眉縣上塬,此段長98公里,稱為塬邊渠道。渠道從常興上塬後,跨越水、信儀溝、漆水河、大北溝、南溝至乾縣壇子坊,分東西兩乾渠,東乾渠長26.3公里,西乾渠長18.5公里,均延伸到泔河畔上,可控制191萬畝面積。
塬下引水樞紐工程,從眉縣魏家堡築坎設閘,攔河引水,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可加大55立方米/秒。總乾渠全長17公里,到扶風的孝母村,分南北兩乾渠,南乾渠長67公里,至咸陽市西郊入渭河,北乾渠長105.4公里,至涇陽狼溝入涇河,可挖制109萬畝面積。
寶雞峽引渭工程,是關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工程,灌溉咸陽市、寶雞市和金台、寶雞、岐山、眉縣、扶風、楊陵、武功、興平、秦都、乾縣、禮泉、涇陽、高陵等十三個縣區的300萬畝土地。其中自流灌溉214萬畝,抽水灌溉86萬畝(包括群眾抽灌26萬畝,水庫周圍抽灌10萬畝)。全灌區有總乾渠二條,乾渠4條,支渠和支分渠68條,斗渠1643條,有渠庫結合工程——水庫5座,總庫容1.9億立方米;有陂塘756座,總蓄水能力3032萬立方米;機電井11000多眼,已初步形成引、蓄、提相結合的水利灌溉網,從根本上改變了千古旱原的自然面貌和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使渭北旱原成為陝西糧棉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
交口抽渭灌區,是1960~1970年分兩期建成的一個大型電力抽水灌區。1984年1月,把原來的東方紅灌區改為此名稱。渠首在臨潼縣油槐鄉西樓子附近,由渭河北岸抽水。全灌區共有28處抽水站,分八級抽水,平均凈揚程35.2米,最高累計凈揚程86米。乾渠5條,支渠31條。灌溉渭南、臨潼、蒲城、富平、大荔等5縣的126.08萬畝田地。排水干溝4條,支溝38條,控制面積79.8萬畝。
馮家山水庫灌區,於1970年7月開工,197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79年底全部竣工。它是一座以蓄水灌溉為主,兼作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樞紐工程在千河下游寶雞縣橋鎮馮家村下,築坎攔河蓄水,坎高73米,總庫容3.89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2.86億立方米。修渠引水灌溉,設計引水能力36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為47立方米/秒。總乾渠長39.1公里。北乾渠長50.8公里,南乾渠全長27.8公里,均由混凝土襯砌。東灌區共有支渠29條,斗渠28條,西灌渠長2.25公里。渠庫結合工程6座,總庫容2133.5萬立方米。灌溉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眉縣、永壽、乾縣等7縣136萬畝土地。灌區以千河為界,分東、西兩灌區,東灌區有121萬畝土地,西灌區僅有15萬畝土地。自流灌溉面積65.33萬畝,約占灌渠面積的一半。 (一)歷代堤防
渭河堤防工程始於唐代咸陽柳堤。據《重修咸陽縣志·古跡》載:唐時咸陽築堤防渭水潰決,植柳逾萬,故名柳堤。清代華縣、寶雞等地築堤防水。《續修陝西通志稿》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華州牧席紹葆勸民於沿河低窪處築堤捍水,居然無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漲,水從無堤段漫出,州牧聞訊後親赴華縣侯坊、吳家橋和大荔胡村等處,與各村耆老共謀接築渭堤,數千人費工一月,增新補舊,接築赤水以東、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餘里,民樂安堵,齊頌席功。
清宣統年間,寶雞縣曾請准撥款在陽平鎮修築河堤。民國24年(1935)陝西省水利局會同寶雞縣在陽平鎮南修建丁壩5座,全長1145米,壩體以直徑約0.2米、長約6米的木樁排成兩行,插於河內,排距2米,樁跨0.7米,排樁之間縱橫平鋪梢料,上壓石子。5壩成後,河泓流勢已見南遷,北岸各壩間河床逐漸淤高,使陽平鎮得到保護。民國25年(1936)渭惠渠攔河大壩建成後,先後在大壩上下游兩岸建丁壩34座,並建起了護岸防護林帶,用以穩定河勢,防止塌岸,保證引水。
(二)當代堤防
963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成立由水利、農業、林業、畜牧、交通等部門和沿河各專區、市、縣(區)領導組成的渭河治理領導小組,1972年在領導小組下專設治渭辦公室。1973年,周至、武功、興平、咸陽、西安、高陵等縣市成立渭河管理站。至1995年,渭河共有管理機構15個,管理人員169名。
1954年渭河洪水(簡稱「54型」洪水)以後,開始對渭河進行全面規劃治理,並採取統一目標,分段設防,縣(市)包干,逐步實施,集中會戰與經常維修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治理。至1995年,中游段的堤防基本建成,下游包括南山支流的治理逐步得到加強,並初步建成了防洪搶險通訊預警系統。
1.中游段治理
1954年陝西省水利局提出整治河道、利用灘地為目的的防洪工程規劃,由國家投資,組織沿河社隊開展重點治理。到1963年,共建成砌石護岸、壩垛、丁壩等重點工程44處,總長50公里。由於工程標准和質量較低,建成不久大都被洪水沖毀。
1965年,省治渭領導小組制定《渭河中遊河道治理規劃報告》,提出以防禦5年~10年一遇洪水為主,遠期穩定中水河床,以防禦「54型」洪水為目標,布設生產堤和防護堤兩道防線。生產堤以防禦3年~5年一遇洪水為標准,堤內河床寬500米~1500米,堤外布設固灘生物帶,以保護、改良灘地;防護堤以防禦「54型」洪水為標准,堤內河寬1000米~1500米。1965年~1972年新建堤防45處,總長190公里,初步穩定了中遊河道,改變了「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局面。
1972年,省水電局制定《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規劃》,以穩定河槽,縮窄河寬,實現河道渠槽化為目標,歸並生產堤和防護堤,重新劃定洪水防護線。防禦標准仍按「54型」洪水分成4段,過水流量林家村—千河口—漆水河口—黑河口—咸陽鐵路橋分別為5030立方米每秒、5780立方米每秒、6200立方米每秒、7220立方米每秒;林家村一渭惠渠大壩一黑河口一咸陽鐵路橋劃分3段,各段堤距分別為600米、700米、1000米。其中眉縣種馬場以上、八一抽水站、黑河口等處因有夾心灘或支流匯入放寬至1700米左右。主要工程有砌石護岸、短壩、輕型工程等38處,長120.6公里。截至1986年,新建堤防及護岸工程180公里,連同加固利用原有堤防,渭河中游堤防累計達到256公里,約占需要治理河段的78%。其中護岸壩垛3013座,護岸林帶220公里。計完成工程投資2760萬元,土方2100多萬立方米,石方220萬立方米。從1987年起,每年投入數百萬元資金,以建立河堤化為目標,對渭河中下游段連年進行集中治理會戰。經過6年艱苦奮戰,累計投資6856萬元,共移動土方1866萬立方米,石方123.4萬立方米,加高培厚原堤段152.4公里,加固壩垛1088座,新建河堤88.4公里,壩垛3300座,新修淤背埂120.8公里,大部土堤內坡作了砌石處理,新修防汛路8條,改善防汛路50條,在三門峽庫區修建避水樓6466座。至1995年,渭河中游段西起寶雞市,東至咸陽市,南岸河堤基本貫通聯成一體,北岸河堤伸至興平田阜,中游段堤防總長約300公里,防洪標准已由過去的5年左右提高到15年~20年。
2.下游段治理
渭河下游指咸陽鐵橋至潼關卡口共208公里。渭南以下過去一直是地下河,華縣站平槽過水能力約在5000立方米每秒~5500立方米每秒,自流排水暢通。新中國成立初除在槐衙渡口、華縣水文站和樹園修建共計3公里護岸工程外,其它河段均未設防。
1958年,陝西省入民委員會為減少陝西三門峽庫區移民搬遷,降低淹沒損失,決定按渭河兩岸地面335米至338米高程和三門峽水庫壩前340米水位修築防護堤。防護堤由黃委會西北黃河工程局設計,陝西省水利廳、省三門峽庫區管理局和沿渭各縣分期組織實施。到1978年,在渭河北岸建成大荔拜家至渭南姜郭60公里、臨潼三王至高陵吳村楊10公里堤防,在南岸建成方山至渭南田家90公里(其中包括支流50公里)和渭南孟家至白楊寨20公里堤防,總長180公里,堤頂寬6米,臨、背邊坡分別為1∶2.5和1∶2,初步形成庫區渭河堤防,可防禦渭河7000立方米每秒~8000立方米每秒洪水。
1960年三門峽水庫建成蓄水以後,渭河下游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至1964年黃河淤積,潼關卡口抬高4.6米,形成攔門沙,渭河入黃口上移5公里,渭河變成地上懸河,導致12條南山支流入渭不暢,洪澇災害頻生。1964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召開陝、晉、豫、魯4省治黃會議,提出「確保西安、確保下游」治理原則。1965年、1969年,國家對三門峽水庫樞紐進行了兩次改建,並改變運用方式,但三門峽庫區泥沙淤積仍在發展,至1991年已達51.41億噸,其中渭河下游15億噸。
1967年8月、9月,黃河龍門至潼關間豐水豐沙,形成對渭河涌水倒灌,渭河尾閭倉西至西楊8.8公里河道全部淤積,水流分股,農田受淹面積達70多萬畝,威脅10多萬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年12月,由黃委會和陝西省水電廳組織西北水科所、三管局、地質部地質5大隊、渭南地區水電局和陝西農建師等單位進行勘測規劃後,提出了開挖深1.5米、寬20米~30米、比降0.12‰的引河,堵復西楊村土堤的疏流方案。經國務院批准,工程於1968年4月開工,由渭南、臨潼、華陰、華縣、大荔、潼關6縣和省農建師組織6400人施工,至7月底完成引水歸流河道工程,總計投資30萬元,開挖土方16萬立方米。
渭河仁義灣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形成,河灣平面呈環形,曲線總長12公里,直線距離僅2.5公里,彎曲系數4.8,嚴重淤積阻水。1969年由省三管局設計裁彎工程,引河長3.05公里,底寬30米,平均深5.5米。1973年由省農建師施工,1974年8月挖成小斷面引河,經4次洪水擴沖,於1975年形成寬380米的新河道。工程總用工12萬個,機械台班5000個,開挖土方48萬立方米。裁彎後河道縮短9公里,泄洪暢通,擴大耕地6000畝。
1969年三門峽水庫樞紐完成一期改建以後,臨潼、渭南等地群眾按「54型」洪水標准於耿鎮橋上下正常水位335米以上修建生產堤130公里,其中橋以上長20公里,以下110公里,可保護耕地19.9萬畝。同年,陝西農建師和駐軍在三門峽庫區335米高程以下沿渭河北岸仁義村至果園、南岸方山村至潼關龔庄渡口分別修建20多公里生產堤,保護耕地30萬畝。1972年,在耿鎮橋至咸陽鐵路橋間又按防禦7220立方米每秒洪水修建生產堤30公里,生產堤增至160公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陝西省三門峽庫區移民安置問題的會議紀要》,近10萬名移民返庫安家落戶,庫區防洪形勢更為嚴峻,成為陝西心腹之患。1986年國家撥專款1.2億元安置返庫移民,至1994年規劃工程基本完成,其中建有防洪設施村台67個,加固朝邑圍堤35公里,避水台63座,防汛撤退道路60.73公里。
1964年至80年代末,渭河下游干、支流上共建堤防178公里。1990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渭洛河下游治理規劃》,1991年由水利部、黃委會審查通過並報國家計委待批。1992年至1993年加高培厚渭河圍堤工程55公里,之後,又對柳葉河、羅敷河、長澗河等南山支流堤防進行加高培厚和拓寬疏浚。
二、支流
陝境渭河幹流南北兩岸15條主要支流已建堤防工程443.24公里,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灃河103公里,灞河66公里,澇河63公里;10公里~50公里的有千河47公里,黑河44公里,漆水河40公里,滻河38公里,太平河14公里;10公里以下的有王家河8公里,涇河6公里,沮河5公里,北洛河4公里,金陵河3公里,清姜河與石頭河各1公里。以上堤防共保護45.86萬畝耕地、79.96萬人口和36座城鎮。
灞河平原段河流彎曲擺動,洪水災害頻繁,堤防工程自清末增多。清光緒二年(1876),李有成主持修建了紅岩子至楊家村馬家堰堤防,長3219米,堤頂寬1.53米,可保護農田2212畝。民國時期專門成立灞河堤防協會負責工程維修。民國6年(1917),修建了沙河滄堤8公里。民國10年~15年(1921~1926),多次堵復沖決,至16年(1927)築堰堵復決口267米,耗大洋6934元。民國26年(1937)5月,右岸香湖灣河堤決口21米,省水利局征工搶修,修成土堤105米,丁壩3座長45米。同年8月,申家村、毛家灣決口,省水利局徵集民工,開挖引河修築阻水壩埝300餘米,大堤護岸300米,以月堤連接上下堤防,長約70米,高出原河床1米。民國27年(1938)8月,灞河讀書村附近隴海鐵路橋下右岸堤防決口,省水利局派員搶修,開挖引河1100米,修築導水壩200米,築壩護岸1000米,次年5月完工。民國28年(1939),省水利局擬定了灞河上下游防洪治理甲乙兩種規劃,陝西省政府批准甲種計劃,並於民國28年、29年先後撥款2.47萬元和5萬元,對河堤作了一次較大的加固改善。
新中國成立以後,灞河堤防建設仍以中下游為重點。1949年秋,安家村、將軍廟、安邸村等河堤多處決口,灞河奪滻、滻河復決。1949年12月至1950年4月,人民政府撥小麥3000石(1石摺合300斤),修丁壩15座、土堤4公里和護岸工程90米。1951年至1954年,按防禦1949年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對堤防進行了全面改建與加高培厚,累計新建和加固堤防70公里,修建丁壩107座,護岸工程165米,完成土方60萬立方米,石方0.9萬立方米。至1973年累計完成土方120萬立方米,石方20萬立方米,改造灘地1.58萬畝。1975年1月省水電局擬定了灞河中下遊河道全面治理規劃,計劃對藍田固京至灞河入渭口34公里河段,按20年一遇洪水布設工程,新修加固堤防58公里,堤頂寬3米~6米,堤距300米~500米。工程由灞橋區與未央區負責建設,1988年全部完工。
1962年11月,灞河上游沿河社隊聯合修建了惠家斜段70米挑流壩,改造灘地700多畝。後張家斜、張家灣、拾旗寨等村又聯合修堤7公里,改造灘地1100餘畝。1963年至1965年,泄湖、三里鎮、普化、李後、馬樓、玉山等鄉村,採取沉捆壩、鉛絲籠壩、干砌石壩等形式,對17處河道進行了治理,完成土方40多萬立方米,砌石6萬立方米,共用工70多萬個,投資31萬元(其中群眾集資5萬元),修築堤防15公里,保護村鎮10多個,改造灘地3000多畝,保護耕地7000多畝。1977年10月,藍田縣成立灞河治理臨時指揮部,組織沿河的九間房、玉山、馬樓、普化、大寨、城關、三里鎮、泄湖、安村、孟村、華胥等12個公社,日上勞3萬多人開展治河工程。至1978年春,共建干砌石堤50多公里,漿砌石堤15公里,丁壩350座,植樹40萬株,總計投資100多萬元(其中群眾集資66萬元)。但由於強調「百里灞河一條線」,1980年大寨鄉清河改道工程即被沖毀,河水復歸故道,淹沒農田100多畝。

⑺ 南水北調工程、京杭大運河與元朝大運河的關系

南水北調工程分為東、中、西三線,其中東線就是藉助京杭大運河現有河道和已有的湖泊調水,元朝大運河就是今天京杭大運河的前身。

附資料:
南水北調工程簡介:
東線工程規劃簡介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干線經濟南輸水到煙台、威海。規劃總調水規模148億立方米,分三期實施。
東線第一期工程:主要向山東和江蘇兩省供水。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9億立方米(規模500立方米每秒),其中新增供水量39億立方米(向山東年供水16.8億立方米);同時加強污水治理,完成江蘇、山東兩省治污及截污導流項目,於2006~2007年實現東平湖水體水質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水標準的目標。

中線工程規劃簡介
中線工程:從加壩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後,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柏嘴處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規劃總調水規模130億立方米,分兩期實施。
中線第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庫大壩按正常蓄水位170米一次加高,隨著水庫蓄水位逐漸抬高,分期分批安置移民;興建從陶岔渠首閘至北京團城湖全長1267公里總乾渠和154公里天津乾渠;在漢江中下游興建興隆水利樞紐、引江濟漢、改擴建沿岸部分引水閘站、整治局部航道4項治理工程。多年平均年調水量為95億立方米。需加強丹江口水庫周邊及其上游地區的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保證水庫水質安全。

西線工程規劃簡介
西線工程:從長江上游調水至黃河上游,即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庫,採用引水隧洞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調水入黃河,規劃總調水規模170億立方米,分三期實施。
西線工程的供水目標主要是解決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等六省(自治區)的缺水問題。隨著調水量的不同,受水區范圍也有所不同。結合黃河上的大柳樹水利樞紐等工程,除供水黃河流域外,還可以向黃河流域鄰近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相機向黃河下游補水。
第一期工程:達賈線從大渡河支流阿柯河、麻爾曲、杜柯河和雅礱江支流泥曲、達曲5條河流聯合調水到黃河賈曲,多年平均可調水40億立方米。
進水口水位為3620米,出水口水位為3442米。由五座大壩、七條隧洞和一條渠道串聯而成。最大壩高123米,最長洞段73公里,最大洞徑9.6米。輸水線路總長260公里,其中隧洞長244公里,渡槽0.12公里,明渠16公里。

南水北調工程效益
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和中線第一期工程經過5-10年的建設,將使北方受水地區增加134億立方米的供水能力。這項工程的效益主要體現在:
第一,將較大地改善北方地區的生態和環境特別是水資源條件,增加水資源承載能力,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對於擴大內需,保持全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結構升級和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二,通過改善水資源條件來促進潛在生產力形成現實的經濟增長,通過建立南水北調工程新型的運行機制,促進受水地區加大節水、治污的力度,逐步改善黃淮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使我國北方地區逐步成為水資源配置合理、水環境良好的節水、防污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能有效解決北方一些地區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如高氟水、苦鹹水和其他含有對人體不利的有害物質的水源問題,改善當地飲水的質量。
第四,有利於緩解水資源短缺對北方地區城市化發展的制約,促進當地城市化進程。
南水北調工程是關系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基礎設施,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黨中央、國務院對這項工程一直十分關心和高度重視,全國人民乃至國際有關人士對這項工程也非常關注。參加這項工程的全體工作人員和建設者,要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堅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始終堅持「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歷史使命。
南水北調的工程建設,要繼續發揚科學民主,按科學辦事,按規律辦事,按規程辦事。繼續傾聽和吸收各方面專家的建議和意見,不斷完善和優化工程實施方案,採用先進合理的科學技術,嚴格管理,使這項工程經得住歷史、科學和群眾的考驗。
所有的工程建設者,都要對每一項設計、每一項建設高度負責,慎之又慎,做到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精心管理,把這項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建成世界一流的造福子孫的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環境問題
跨流域調水對調水區、受水區的生態環境可能會引起有利的和不利的影響。東、中、西三條線對受水區的有利影響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證,有利於回補地下水,可遏止並逐步改善因缺水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保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對三條線路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利影響,經研究後認為:採取必要措施後,這些不利影響是可以減輕或避免的,不影響工程決策。

(一)東線工程
1994年已完成《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並通過水利部預審。針對東線工程的不利影響,其主要評價結論如下:
1、調水對長江口地區的影響
由於長江徑流量大, 調引水量小,調水對引水口以下長江水位、海水上溯、河道淤積、河口攔門沙的位置和長江航運等影響甚微。經物理和數學模型研究結果表明,當長江下游(大通站)平均流量小於5500立方米每秒時;長江口攔門沙位置將上移3公里。若東線工程抽江規模達1000立方米每秒時,為防止在枯水期加重長江口地區的海水上溯,規劃提出當長江大通站出現小於9000立方米每秒時,採取「避讓』措施,減少抽江流量或暫停調引江水。三峽工程建成後,枯季流量平均增加約2000立方米每秒,可進一步減輕枯水期調水對長江口海水上溯的影響。
2、關於北方灌區土壤次生鹽鹼化的問題
目前,黃淮海平原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排水系統,並積累了豐富的防治土壤鹽鹼化的經驗。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仍屬補水性質,在一般情況下,不會導致北方灌區土壤次生鹽鹼化。
3、關於血吸蟲病區北移
根據現場對北緯33°15′以北地區自然環境中釘螺的生存和繁殖實驗以及江蘇省江水北調工程的實踐證明,因氣候原因,大規模調水不會將南方的血吸蟲病區擴散到北緯38°以北地區。

(二)中線工程
1995年已完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並經原國家環保局審查同意。由於加高丹江口大壩,改變了丹江口水庫及漢江中下游水文情勢,削減了洪峰流量,對中下游的防洪有利,但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主要評價結論如下:
1、移民環境問題
由於丹江口水庫淹沒耕地20萬畝和移民22萬人(1990年調查),數量較大,如全部就地安置移民,將會加大庫區環境壓力,除就地安置一部分移民外,還可採取綜合措施和外遷移民到新增灌區安置等措施予以妥善解決。
2、對漢江中下游水文情勢的影響
調水130—140億立方米占丹江口壩址斷面徑流量的1/3,占漢江流域徑流量的22%,可能會引起漢江中下游水文情勢變化,採取綜合補償措施後,可以基本消除不利影響。
3、對中下游航運的影響
調水130—140億立方米,河道水位將下降0.6至1.0米,對航運和沿江的引水有一定影響,採取建設梯級樞紐後可以消除。
4、對下遊河道造床運動的影響
調水130—140億立方米(引水規模500立方米每秒),對漢江中下游出現800—10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數減少約20天,出現1000—30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數減少約100天,對漢江下遊河道沖淤和環境容量有一定影響,採取引江濟漢(引水500立方米每秒)補水,可以避免或減輕其不利影響(圖12)。
5、第一期調水對環境影響不大
中線第一期工程的調水規模為80—90億立方米。丹江口大壩加高後,丹江口水庫由年調節改善為不完全多年調節,增加調節庫容116億立方米。通過合理調度丹江口水庫下泄流量,調水對漢江中下游水位的影響不大,對枯水期的水位還有所改善,可保持現有水電站發電效益。

(三)西線工程
大渡河、雅礱江、通天河三條河的徑流量約221億立方米,西線工程初步規劃三條河年平均調水量為120~170億立方米,占這三條河總徑流量的54~77%,對下游可能會有一定的影響。由於西線工程目前仍處於規劃階段,隨著前期工作的不斷深入,調水的主要生態環境影響因子有待進一步明確,西線工程生態環境影響分析結果及其相應的減免措施將逐步提出。
(四)東、中線工程對長江口的綜合影響
東線、中線的總調水規模為260—320億立方米,占長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3%左右,對長江口枯水期的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小。通過適當的避讓和調度措施,如東線工程在枯水期利用調蓄工程向北送水,暫仃抽取江水,加上三峽工程建成後的巨大調蓄作用,可保證長江口枯水期流量不小於現狀。
東線應急(第一期)和中線第一期工程的總調水量為120億立方米左右,僅占長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25%,對生態環境基本無影響。 南水北調工程對生態環境存在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有利影響是主要的。對受水區的生態環境有顯著改善,對調水區的生態環境雖有一定的影響,其影響可以通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妥善加以解決。
(更多請看:http://www.nsbd.gov.cn/zx/gczs/20040509/)

京杭大運河:http://ke..com/view/17593.htm
元朝大運河:http://ke..com/view/931009.htm

⑻ 龍江的河道整治

1952年整治雷嶺河,修築從惠政橋到安瀾橋的堤圍6.2公里,同年修築獅石湖防潮閘壩;1953年修築東隴防潮堤圍,全長14.9公里,初步保障了東隴洋、京隴洋、華隴洋的安全生產。1954年開始,農民對興修水利以抗拒水旱潮災有了迫切的要求,縣人民政府加強了水利建設,全面規劃,分期進行。首先動工興建雞心嶼水庫與關門水庫,以提高華隴洋和京隴洋苦旱地區的抗旱能力。1955年與陸豐縣合作,在鰲江覽表村河段,建築鰲江防潮排澇閘壩。惠來在鰲江左岸,自下塗樓村至覽表村,修築防洪堤19.25公里。初步抗拒洪澇,改善了灌溉。1957年冬,全縣集中1萬多勞力,修築龍江中下游干堤25公里,以後逐年加固延長,並堵塞了兩條支流,使龍江堤圍防洪標准逐漸提高。1959年全民貫徹執行「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精神,在全縣掀起群眾性興建農田水利建設高潮。9月,動工修築石榴潭水庫,1959年竣工後,並在象湖村附近建造反虹管穿過龍江,將水引至龍江右岸。這不僅緩和了龍江右岸大片農田的旱患,而且也減輕了總鋪洋的洪澇災害。
龍江是縣內最大最長的河流,發源於普寧縣,流經陸豐縣進入惠來,在縣內流域面積554.5平方公里,幹流總長88公里。新中國建立初期,幹流兩岸堤圍分散、低矮、殘缺,暴潮時,潮水長驅直入,為害農田;暴雨時,山洪暴發,洪水泛濫,受洪潮摧毀堤圍尚未修復。1957年冬,開始全面修復龍江幹流堤圍,至1958年2月,修築了下游干堤25公里。右岸起自後山鄉的塘田村,至南海鄉的洋下村;左岸自邦山村至釣石村。堤頂寬2~3米,內外邊坡為1:2和1:2.5,堤頂高程18.2~22.5米(惠水),沿堤岸有大小建築物69宗,國家投資120萬元,使龍江堤圍提高到抵禦20年一遇的防洪標准。
由於龍江中、下游屬平原型河道,河槽渲泄量有限,加上原有工程標准低,築堤土料多為河細沙質,強度差,堤身單薄,致堤基滲漏,滑坡嚴重,堤圍險段多。原按20年一遇設計標准,洪峰流量為3210秒立方米修堤,而實際達到安全泄量只有2300秒立方米,僅接近10年一遇標准。加上上游陸豐縣的龍潭、巷口等大中型水庫的泄洪,嚴重威協著龍江堤防安全。1986年7月13日7號台風期間,隆江橋頭水位達21.34米(警戒水位19米)洪峰流量2946秒立方米,中游兵營、魯陽等堤段決口47處,長1852米,使農業生產遭受嚴重損失。1986年冬開始,根據16處主要險段的實際情況,分期分段加固築修,使堤圍達到20年一遇的防洪標准。通過二三年的冬春水利維修加固,已解除了龍江堤防的部分險段,但限於人力、物力、財力,還有不少險段未能及時消除。 龍江在縣境內集雨面積746.9平方公里,上流進入縣境內至神泉港41.3公里。自葵潭鎮長埔村至隆江鎮邦山橋閘,上河段有高埔、崩坎兩大支流和17條小支流,從左右兩岸匯入主流。邦山橋閘下至神泉港有較大支流頭寮水、羅溪水、南溝水、溪西排澇河自左右岸匯入主流,形成縣中部平原,耕地面積11.9萬畝。經過1957年大規模修築中下游干堤,並堵塞葛內溪、雙溪嘴兩條支流,此後洪水歸主河道人海,潮水也不能直入農田,洪潮災害逐步減少。由於上游各支流均發源高山峻嶺,植被情況不良,河床比降大,每當山洪暴發,挾帶大量泥沙匯入主河道,淤積極為嚴重。20多年來上中游各支流興建水庫,控制削弱部分洪峰,但枯水期主流流量減少,又使中下游淤積激增。最大斷面含沙量為每立方米2722公斤,河床逐漸淤高。下游靠近出海口的釣石村至金東洲,河床淤高達1.5米,影響排洪能力,使中游水位持續時間大大延長,造成中下游兩岸內澇嚴重。特別是每年冬末春初流量減少,海潮帶來的泥沙,漂積神泉港口,面向東南攔門沙綿延達2公里,航道閉塞。多年來各澇區雖採取蓄、堵、截、圍、排的措施,有一定的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龍江淤積日見嚴重,各排澇河道的頂托時間也大大加長。
1977年5月27日~6月3日,連續暴雨,3天的降雨量為643.2毫米,龍江最大的流量每秒1410立方米。僅相當20年一遇,而釣石村段洪水位達16.39米,持續達一星期,中下游(包括雷嶺河系)內澇受災面積達6萬畝,遭災3.5萬畝。因此整治龍江下遊河道已成當務之急。經過多次勘查、研究,作出幹流獨流人海,實行洪澇分家的規劃。即放棄釣石至金東洲一段河道,將龍江尾水直接導入南海。同年9月將規劃上報汕頭地區,經地區批准,工程於同年10月26日動工,年底完成了主槽「龍溝」開挖工程,並修築進口段1.5公里堤防。新河下段有3.5公里是微沙土層段,先開沖水龍溝,底寬20米,邊坡1:3,龍溝底高程13米。龍溝開挖後,即築沙堤假堵邦庄~赤岑老河口,利用邦山橋閘調節的逕流沖刷龍溝。自1978年3~6月,共沖刷6次,主槽溝的寬度從20米沖至100米,沖刷深度平均0.5米。沖走的土方為94.3萬立方米。1979年9月25日,新河道通過洪水流量每秒2543立方米,新河道下段3.5公里,龍溝寬發展到300米,深度平均2米,最深4米,洪水帶走的泥沙約554萬立方米。
從龍江流量和水位的觀察,由於洪澇分家,洪水過程短,排洪快,使農田受浸的面積減少,受浸的時間不超過兩天,特別是總鋪洋和東隴洋基本不受浸。溪西圍雖受浸,但受浸的時間大大縮短,不超過兩晝夜。由此可見龍江下游整治工程,對防洪、排澇已初見成效。由於資金不足,新河上段干砌護堤僅有1公里,海堤石籬化和洋下分洪閘,仍未完成。 龍江幹流改道由赤岑人海後,經由神泉港人海的河流只有龍江支流羅溪水和雷嶺河水系,每年流量從19億立方米,下降到4億立方米。神泉港的口門淤積和位移加速發展,至1983年舊航道口門被攔門沙阻塞後,轉向西南方向發展成狹長的出海通道,寬僅七八十米,水深1米左右,低潮時水深只有0.5米左右。神泉港口的淤塞,不僅嚴重影響交通運輸和漁業生產,而且因排洪不暢,內澇經常發生。遇暴雨或大雨時,排洪速度比過去推遲20多個小時。
1982年,省市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領導小組,組織省內38個單位100多位專家技術人員,用2年時間,專門對神泉港淤塞原因進行考查、論證,並由交通部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主編了《惠來縣神泉港綜合整治工程設計案》,工程規劃分四期實施,總投資3873.47萬元。
1985年3月第一期工程動工,至1986年3月新航道竣工通航。實際施工期10個月,挖通新航道一條,長1220米,面寬130米,底寬60米,設計低潮水深3.22米,高潮水深4.55米。並封填了老口門340米,築防波攔沙堤240米,航道護岸石堤南北合共2412米,防洪防潮堤圍880米。一期工程共投資727.2萬元。
1987年2月第二期工程動工,至1988年4月竣工。計延伸航道北護岸擋土牆砌體552米,疏浚航道出口段的淤沙10萬立方米,築攔沙防波堤380米(連一期工程共長620米),以及其他附屬加固工程。經決算,工程造價共413.72萬元。

⑼ 關於黃河,母親河的一些資料,我要的不是詩!

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新中國的治黃工作,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一開始就是按照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標本兼治,除害興利,全面開展流域的治理開發,有計劃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設。中央各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參加治黃工作,依靠科舉技術進步治理黃河,無論是關於黃河問題的勘測研究,還是治黃建設的規模,都是以往任何時代不能比擬的。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建設,黃河上中下游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開發,基本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蓄泄兼籌的防洪工程體系,建成了三門峽等干支流防洪水庫和北金堤、東平湖等平原蓄滯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兩岸堤防,開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黃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過去顯著提高。在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地區廣泛開展了水土保持建設,採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與治溝並舉辦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顯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計興修梯田、條田、溝壩地等基本農田7755萬畝,造林 11802萬畝,興建治溝骨幹工程854座,淤地壩10萬余座,溝道防護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萬處,一些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開始有所改善,輸入黃河的泥沙逐步減少。依靠這些工程措施和廣大軍民的嚴密防守,連續50年黃河伏秋大汛沒有發生洪水決溢的災害,扭轉了歷史上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險惡局面,保障了黃淮海廣大平原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發展。黃河的水資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利用。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總庫容574億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處,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區的灌溉面積,由1950年的1200萬畝發展到1995年的10700萬畝,流域內河谷川地基本實現水利化,黃河供水范圍還擴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區。在黃河幹流上於1957年開工興建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此後,相繼建成了劉家峽、龍羊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等7座水利樞紐和水電站。目前正在建設小浪底、萬家寨水利樞紐和李家峽、大峽水電站。已建在建的幹流工程,總庫容563億立方米,發電裝機容量900多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336億千瓦時,約占黃河幹流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9%。這些水利水電工程,在防洪、防凌、減少河道淤積、灌溉、城市及工業供水、發電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促進了沿黃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治黃50年,除害興利成效顯著,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績,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479.html?wtp=tt

⑽ 請問誰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1的水質目標啊畢業論文需要用到,謝謝啦

一、總論
(一)編制原則
1.突出工程生態環境影響
規劃將緊緊把握工程帶來的生態環境影響動因進行重點規劃,使工程的綜合效益得以充分發揮,負面效應得到重視並提出防範措施。
2.源於流域規劃,高於流域規劃
由工程引發的跨流域流量、流態、流質變化,以及由輸水主幹渠及其聯接的調蓄湖庫形成的新的生態系統變化,都是工程活動造成的跨流域生態環境影響,需要針對跨流域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防治對策。因此,工程生態環境規劃既源於流域規劃,又高於流域規劃。
3.統一分區、統一目標、統一規劃
規劃把東、中、西三線工程所影響的四大流域各區域作為一個整體,按調水對不同區域的生態影響特點,統一劃分為調水區、輸水區和受水區,統一確定生態保護目標、范圍和時限,統一規劃,使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與原有的流域、區域生態保護任務相銜接,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保護系統。
4.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防治結合
規劃將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防治結合的生態保護總方針,對各類生態管理區、水源保護區,規定相應的管理措施,並採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削減調水不利影響的同時,綜合發揮法制、行政和經濟手段,實現對工程影響區域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和改善。
5.規劃設計、施工、運營三階段並重
規劃將分區域對規劃設計、施工、運營期等不同階段提出不同生態保護要求,以完整地體現生命周期評價和綠色設計理念。
6.為綜合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規劃要力求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前瞻性分析,從生態系統的變化與調控措施的效果進行方案評估,制定與主體工程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工程立項到實施、運營的綜合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規劃環境背景
1.地下水超采、污染及濕地退化是黃淮海流域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
1985年以來,黃淮海流域地面沉降及地下水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在140億元左右,影響城市包括太原、石家莊和天津等城市;最近幾十年來,海河流域平原地區的深、淺層地下水位分別下降了90m和50m。
受滄州深層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影響,東部鹹水西侵,與1984年比較,目前鹹水區面積向西擴展了686km2,深層淡水礦化度升高了0.768g/L。
20世紀50年代海河流域有萬畝以上的窪淀190多個,窪淀面積超過10000km2。現今,除白洋淀和部分窪淀修建成水庫外,大部分的窪淀都已消失或退化。即使加上30多座大型水庫和100多座中型水庫,濕地面積也僅有2000多km2。
2.黃淮海流域缺水形勢嚴峻
中國工程院2000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的研究結論:海河、淮河、黃河流域片現狀缺水50億~140億m3(平水年和枯水年),2010年達100億~225億m3,2030年及以後達160億~305億m3。
實施節水規劃後,到2010年受水區工業和城鎮生活需水量在節水後仍比現狀增加54億m3,至2030年將繼續增加115億m3。若考慮現狀地下水超采量和未處理污水利用量,以及農業灌溉存在的嚴重資源性缺水狀況,在沒有新的水源工程或僅有少量新水源工程條件下,2010年和2030年,受水區的缺水量將分別達到120億m3和180億m3左右。
3.水污染問題是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和發揮效益的主要制約因素
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干線50%水質斷面超Ⅴ類,中線輸水區與受水區的引水河道也約有半數超Ⅴ類。主要受水區幾乎有河皆枯、有水皆污,污水灌溉進一步引起土壤、農作物和地下水的污染。如海河流域一、二、三級支流的近1萬km河長中,已有約4000km河道長年乾涸;北京市市區年排放廢污水6.3億t,經北運河、北京排污河、永定新河入海,其中38%的水量用於農業灌溉。
(三)規劃總體設計
1.總體目標
規劃將主要解決以下三個層面的問題:
戰略層:主要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是工程實施是否存在制約立項的環境因素;二是確認工程實施前後可能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工程措施與管理措施,為工程可行性報告、環境影響評價,以及工程設計中的生態環境保護重點與措施奠定基礎。
流域層:主要任務是為保障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安全,明確四大流域應重點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協調工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與四大流域水資源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尤其是水污染防治規劃的目標及工程、管理措施間的關系。
區域層:分別針對工程實施對調水區、輸水區、受水區產生或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明確規劃需達到的目標,提出相應的工程和管理措施,尤其要重點關注那些關鍵性或敏感性的生態功能區。
2.規劃內容
南水北調工程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分析論證工程是否存在不可解決的環境制約因素。
四大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水污染防治為主,並與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相協調。
調水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主要關注水文情勢變化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
受水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重在建立生態用水新秩序。
輸水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保障輸水生態安全作為規劃任務。
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
基於工程生態環境影響的分區特徵,分調水區、輸水區和受水區,分別評價並給出結論。
(一)調水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1.西線調水區
壩下局部河段流量減少、水位有所下降,但總體影響不大。
由於調水區水庫處於低污染區,因調水引起的水質變化較小。
對引水樞紐以下河段的生物種群及局部氣候變化基本無影響;因建庫誘發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增加,但地震風險不大。另外,對庫區浮游植物種類和數量的變化以及壩址區鼠害隱患,應注意進一步調查並積累背景資料。
由於調水區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流域工農業需水量分別占其多年平均徑流量的1.3%、5.1%和7.1%,調水對其未來工農業用水基本無影響;庫區淹沒及移民影響相對較小,且較易採取措施補償。
2.中線調水區
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調水130億m3時,調水量約占丹江口壩址斷面徑流量的1/3,占漢江流域徑流量的22%,加上丹江口水庫大壩的加高,都會引起漢江中下游水文情勢的變化。在不考慮漢江中下游四項治理工程的情況下,對漢江中下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漢江中下游出現800~1000m3/s中水流量的天數將減少約20天,出現1000~3000m3/s大水流量的天數將減少約100天,結果可能會造成河道沖淤情況的變化,對防洪有一定不利影響;漢江中下遊河道水位下降0.29~0.51m,沿江兩岸部分引水灌溉取水口和抽水站需要改建,對中下游航運有一定影響。這些影響可採用漢江中下游四項治理工程予以緩解。
丹江口庫區水質變化不大,而漢江中下遊河道的納污能力會有所下降,但由於丹江口水庫的調蓄,加上引江濟漢等工程,其影響將得到減緩。
水庫浮游動植物、底棲動物的種類組成、季度變化以及現存量不會發生明顯改變;丹江口水庫庫容大,且壩體設有深孔,泥沙淤積不致影響水庫壽命。
通過模型模擬調水工程對漢江中下游「水華」影響,在調水量為130億m3、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水華」出現的概率約增加10%~20%,當調水量為95億m3時,「水華」出現的概率沒有增加。
中線一期工程建成後,庫區及總乾渠將有永久佔地和移民問題,且主要集中在丹江口水庫周邊地區。因此,移民問題將是中線調水區關注的一個重點,尤其是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後,庫區新老移民的安置需妥善解決。
3.東線調水區
南水北調工程全部建成後,總調水規模448億m3,占長江多年平均入海量的5%,占枯水期水量的7%,總體對長江口入海水量影響不大,對引水斷面以下的水位、水質、河道淤積、長江航運等以及河口地區赤潮發生率、河口攔門沙位置變化等也影響甚微。
可能對長江口產生一定影響的主要是東線工程調水。但即使當2030年東線抽江規模達到800m3/s時,調水量也僅占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6%,影響也不大。但為了減輕在特殊枯水期對長江口鹽水入侵的可能影響,應在長江大通水文站流量小於10000m3/s時,採取「避讓」措施,減少抽江流量。
(二)輸水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1.施工期
應注意預防和控制工程建設產生的大氣、水體、雜訊污染以及佔地、人群健康的影響,這些問題都有待在施工組織設計中予以解決,早日啟動施工期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對緩解施工期生態環境影響有重要作用。
2.運營期
主要關注由滲水、阻水、蓄水引起的局部地段地下水位抬升、局部地段土壤次生鹽漬化、沿線蓄水區水生環境,以及洪水期泄洪等環境效應,應立專項進行科學研究和觀測,驗證工程措施的有效性。
(三)受水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南水北調工程受水區是調水的主要受益地區,調水工程的實施將不僅有利於改善黃淮海平原和黃河上游即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狀況,以及緩解黃河上、下游爭水的矛盾,還可減少攔蓄受水區當地地表徑流,使河流保持一定的入海流量,有利於減輕黃河、海河等河道的泥沙淤積,部分恢復河流生態功能。另外,調水還能夠在相當程度上緩解受水區灌溉用水與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爭水的局面,提高灌溉保證率,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但為保障北調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對工程實施後可能出現的局部地段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水污染控制問題等,可就有關科研結論和規劃予以跟蹤調查和驗證。
(四)總體評價結論
為保證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及其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長江、黃河、淮河、海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需抓緊落實。
通過合理規劃和採取必要對策,工程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可以避免或緩解,不存在工程立項的制約性生態環境問題。
三、四大流域治污工程規劃
(一)影響南水北調工程的九個水質問題
長江幹流水源地持續穩定達Ⅱ類水質標準是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前提條件。
黃河幹流作為西線工程輸水干線,水質必須達到Ⅲ類標准。
東線輸水干線區能否形成清水廊道,確保東線調水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准,是淮河、海河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
有效保護及恢復北京市飲用水源。
保障東線受水區天津、濟南用水安全。
有效治理河南污水,是山東濱州沿海地區能否免受污染威脅的關鍵。
保證淮河幹流及入洪澤湖支流水質是淮河流域治污的重點。
削減石家莊等城市群排污量避免北排河污水對渤海的污染。
東、中線農業面源污染是威脅調水水質的重要因素,應成為黃淮海流域污染控制的重點。
(二)解決九個水質問題的措施
1.劃分九個治污區
針對長江、黃河、淮河幹流及淮河入洪澤湖支流水質問題,劃分漢江保護區、長江幹流治污區、黃河幹流治污區、淮河幹流及入洪澤湖支流治污區;
針對東線工程能否形成清水廊道問題及天津、濟南用水安全,劃分為東線清水廊道區和天津、山東受水區;
針對北京市飲用水源地保護,劃分為北京市飲用水源地保護區;
針對河南污水治理問題,通過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劃分東線河南水質改善區;
針對河北石家莊等城市群排污量削減問題,劃分為河北城市群治污區。
2.實施六項規劃
通過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規劃的實施,解決長江幹流水源地水質問題;通過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規劃的實施,解決黃河幹流水質問題;通過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規劃,解決東線清水廊道、東線天津和濟南用水安全問題;通過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解決河南污水治理和石家莊等城市群排污量削減問題;通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解決淮干及入洪澤湖支流水質問題;通過首都21世紀初期(2001~2005年)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實現北京市飲用水源地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
3.落實2010年前污染治理具體措施,確保工程輸水用水安全
投資166.4億元,實施5大類治污項目,COD排放總量控制在1.5萬t/a,氨氮排放量控制在0.36萬t/a,南水北調東線清水廊道區47個控制斷面水質可得到改善;
投資35.6億元,完成3大類治污項目,COD排放總量控制在11.6萬t/a,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7萬t/a,南水北調東線山東、天津用水區的用水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投資48億元,完成4大類治污項目,削減COD排放量5萬t/a、氨氮排放量0.6萬t/a,漢江治污區27個控制斷面水質得到改善;
投資134億元,完成4大類治污項目,削減COD排放量35.5萬t/a、氨氮排放量3.4萬t/a,長江幹流區的102個控制斷面水質得到改善;
投資67億元,完成2大類治污項目,削減COD排放量5.4萬t/a、氨氮排放量0.7萬t/a,黃河幹流區18個控制斷面水質得到改善;
投資40.1億元,完成6大類治污項目,削減COD排放量5.1萬t/a、氨氮排放量0.6萬t/a,北京市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的9個控制斷面水質得到改善;
投資42.8億元,完成4大類治污項目,削減COD排放量4.4萬t/a、氨氮排放量0.5萬t/a,河南水質改善區出省斷面COD濃度控制在70mg/L,其他指標不低於農灌標准;
投資54億元,完成3大類治污項目,削減COD排放量13萬t/a、氨氮排放量1.4萬t/a,河北城市群治污區的24個控制斷面水質得到改善;
投資21.5億元,完成2大類治污項目,削減COD排放量2.6萬t/a、氨氮排放量0.1萬t/a,淮河幹流及入洪澤湖支流治污區的2個斷面水質可以得到改善。
規劃工程投資將通過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及四大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治污規劃、首都21世紀(2001~2005年)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等具體落實。
四、調水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一)中線調水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1.規劃區范圍
包括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的湖北省十堰市,陝南商洛市、安康市、漢中市和河南省南陽市等5個地市,漢江中下游的襄樊、孝感、荊門、荊州、武漢等地市,總面積約16萬km2。
2.規劃目標
生態目標:改善漢江流域及上、中、下游生態環境,減少丹江口庫區上游的水土流失,提高漢江中下游的航運、灌溉條件,促進江漢平原經濟發展。
水質目標:到2010年,漢江幹流水質基本保持Ⅱ類,支流水質不低於Ⅳ類,保證漢江流域2200萬人的飲用水源安全,保證南水北調中線調水水質。
3.丹江口庫區及漢江上游規劃措施
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通過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生態示範縣建設及源頭地區生態保護區建設等措施,保障丹江口庫區水體水質安全。
丹江口庫區施工期要盡量避免工程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雜訊等對施工區環境造成的影響,加強保護施工區人群健康;運營期主要採取加強入庫干、支流的水土保持,庫周增加林草覆蓋率,控制漁業生產,保護周邊地區的珍稀植物,庫周發展生態農業等措施。
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實施開發性移民政策,制定合理移民安置與環境保護規劃,減少遷建區環境壓力。
4.漢江中下游規劃措施
針對漢江中下游各種生態環境影響,規劃提出建立漢江平原生態農業示範區,控制農業面源污渠;建立污染防治區,控制城市與工業污染;建設引江濟漢工程,維持漢江生態用水需求;興建興隆水利樞紐,保障農業灌溉系統不受調水影響;改(擴)建部分閘站及局部航道整治,進一步滿足灌溉需求和改善漢江航運條件。
(二)東線調水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1.規劃區范圍
長江下游幹流南京—上海段和太湖流域地區,包括南京、鎮江、蘇州、無錫、常州、揚州、南通、上海等市。
2.規劃目標
長江幹流水質達到Ⅱ類,保證調水要求;長江幹流控制岸邊污染帶,保障岸邊取水水質;長江沿岸的岸邊污染得到改善,各個支流水質達到江蘇省水域功能區劃要求。
3.規劃措施
東線調水區主要關注長江口地區,通過劃分生態功能區,分區分類實施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保障長江口地區生態安全及長江幹流水質安全,其中重點是上海水源區對於鹽水入侵的預防,當大通流量小於警戒水量時,應嚴格控制或停止東線調水。
(1)太湖特殊生態功能區
實施自望虞河調水引江濟太工程、湖濱帶建設工程、前置庫和濕地建設工程、水生植被恢復和重建工程、河道與梅梁湖、五里湖生態清淤工程等,保障生態安全;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工程、城鎮垃圾處置工程及工業點源污染控制工程,改善水質。
(2)河口生態良好區
包括寧鎮揚-宜溧山丘陵區和太湖平原、江北平原生態農業區。
低山丘陵區有計劃進行封山育林,防風固沙,保持植被;加強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防治,加強區域內已建和新建自然保護區、珍稀野生物種保護基地和風景名勝區的生態保護。
平原區以實施農業生態工程、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為重點。
(3)幹流污染控制區
沿江飲用水源地必須設置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加強污染物岸邊排放總量控制,沿江建設一批城市污水處理廠,進行針對性的產業結構調整,削減結構性工業污染。
(4)上海飲用水源保護區
當大通流量小於警戒流量時,應嚴格控制或停止東線調水。
枯水期則減少江水抽引量,採取避讓措施。
在大通以下沿線各取水口建立自動監測系統,監測沿江各地區抽江與引江的水量及下泄流量。
保護現有水源,開發規劃新水源,充分利用各種水源。
在長江遇枯水年或特枯水年,利用三峽調蓄能力,維持一定下泄水量。
鑒於長江口北支河段是一個由於泥沙淤積將自然消亡的河口,對北支進行封堵整治的措施可以作為可供選擇的方案進一步論證。
五、輸水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一)中線工程輸水安全保障
1.發揮在線水庫的調蓄功能
受水區向城市供水的大、中型水庫及窪淀共有19座,這19座水庫總調蓄庫容為67.5億m3,佔中線二期工程輸水量的50%,其中黃河以南13.3億m3,黃河以北54.2億m3。充分利用這些水庫的調蓄庫容,可最大限度的實現北調水與當地水資源的豐枯互補。
2.設置節制閘實現乾渠分段控制,減少輸水風險
為實現輸水乾渠的系統控制及對渠道水位、流量的控制,在中線輸水干線中共設40餘座節制閘,將總乾渠分為40餘段,相當於40餘座水庫串聯,以應對分水口取水流量的突然變化,使輸水響應更快。確保突發性污染、潰堤等災害事故發生時,僅產生局部影響,不涉及乾渠整體的安全,確保渠道的安全運營。
在調水量小或無調水時,需密切監測調水線路水質,防止富營養化的發生。一旦發生了富營養化現象,應改變水庫的調蓄方式,開閘放水,提高流速。
(二)東線工程輸水安全防護
主要措施:通過截污導流工程,實現對輸水乾渠污水的零排入,保障東線輸水工程水質安全
1.主要截污導流工程
包括清河縣截污導流工程、滄州市截污導流工程、滄縣截污導流工程、青縣截污導流工程、泊頭市截污導流工程、臨清市會通河排澇涵閘工程等共計33項。
2.截污導流工程與防洪排澇系統的協調
通過修建節制閘等設施,並制定科學合理的調度措施,或選擇其他河道作為新的泄洪渠道,保證排澇與調水兩方面工程的順利進行。
(三)劃分保護區,建設生態監測系統
劃定新的河、渠、湖、庫一體化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功能區,建立生態監測站,對可能產生的生態破壞環境影響因素實施監測。
依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的有關要求,按功能區對輸水區水質、土壤及地下水進行重點維護,並分別建立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質、地表水水質、土壤、濕地及生物種群的生態監測站,對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因素實施監測。
六、受水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重點關注東、中線受水區。東、中線受水區在加大治污工作的同時,必須建立新的用水秩序。
(一)受水區規劃目標
受水區城市應貫徹「節水是前提,治污是關鍵,生態是目標,機制是保障」的實施總綱,建立用水新秩序,實施全流域、全社會、全方面的節約用水制度,改變用水方式,提高水資源的循環使用率,減少污廢水的排放,確保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後,地下水得到有效回補,濕地系統得到逐步恢復,我國北方地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建立受水區用水新秩序框架
1.實現三項生態保護目標
增加南水北調工程受水區水資源總量,改善北方地區因水資源短缺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現狀;通過建立水陸一體化的生態防護系統,控制南水北調各調蓄湖庫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體系;重點控制主要城市市區地下水開采,維持地下水采補平衡,並使地下水逐漸得到補充。
2.規劃措施
調整經濟結構,建設須量水而行,強化水管理;實施北調水與地方水資源的聯合調度方案,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強化工農業節水及城市再生水回用措施,盡量減少受水區對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超采、超用;建立地下水開采分區控制制度,劃定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和控采區,實行相應的控制措施;建立水陸一體化的生態防護系統,控制面源污染應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湖庫周圍50~100m建設綠色生態屏障,於各入湖河口建設濕地處理系統;二是河湖周邊地區建立有機食品基地、綠色食品基地,以有機肥代替化肥,實現以污染防治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三是湖庫周圍地區全面實施禁磷措施。
七、結論與建議
1.南水北調工程不存在工程立項的制約性生態環境問題
通過對南水北調工程東、中、西三線調水區、輸水區及受水區生態環境影響的綜合分析與評價,本規劃認為,通過合理規劃和採取必要對策,工程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可以避免或緩解,不存在工程立項的制約性生態環境問題。
2.南水北調工程施工期環境影響評價宜早啟動
本規劃重點關注工程在區域尺度上的生態環境影響及保護措施,對中、小尺度,尤其是工程施工對局部地段及其周圍環境的生態環境影響問題,沒有給予明確回答和提出具體工程及管理措施,這些工作有待於南水北調各項具體的工程方案落實後,進一步展開全面深入的工程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並在施工組織設計中予以解決。
3.解決工程生態環境影響的有效途徑是抓好設計
重點關注以下工程的設計:
漢江中下游治理工程即引江濟漢工程、興隆水利樞紐、部分閘站改擴建工程、局部航道整治工程;長江口地區水污染與鹽水入侵防治工程;輸水線路區安全保障工程;受水區防洪與截流工程。
必須對這些工程的影響程度與范圍進行專門研究,並在工程設計中提出相應的措施,制定科學合理的調度措施,將可能的影響減小到最低限度。
4.環境管理措施應成為南水北調工程組織實施過程中的重點任務
為保障南水北調工程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除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外,更要注重各項環境管理措施的落實。
5.重視科學研究與監測
南水北調工程是跨流域調水工程,連接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輸水總乾渠,不僅使四大流域的流量、流態(流速、水位、停留時間)、流質(泥沙、鹽度、營養物、污染物)發生變化,還會因此對各大流域整體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但對這些影響的評價尚需要從條件演化、數據觀測、規律總結等方面深入研究和積累信息,才能給予明確結論。
6.建議
(1)以「節水是前提、治污是關鍵、生態是目標、機制是保障」作為實施生態規劃的總綱;
(2)為四大流域治污成立領導小組,落實資金,監督檢查項目完成情況;
(3)對跨流域調水和人工渠道連接四大流域形成的新的生態系統列專項課題,進行系統觀測和研究。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