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蝗蟲治理
⑴ 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災的辦法呢
我國古代對於蝗蟲的防治經歷了多個朝代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用火將蝗蟲殺死。
其次還有用器具捕殺的方法。到了後期開始在農業上進行發展,培育特殊的種子來避免蝗蟲災害的發生。
還有一些地區採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來減少蝗蟲災害等。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政府的主要賦稅來源也來自農業,人民的生產生活也依靠農業。因此水災、旱災和蝗蟲並稱為我國歷史上三大自然災害。隨著華夏五千年的發展,蝗蟲曾多次威脅過華夏大地。為了戰勝這一災害,古人主要採取了政策+技術兩種措施來處理蝗災。
總結:
在我國古代,治理蝗蟲的方式有很多,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勞創造的結果,蝗蟲災害也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我們不能夠過度開發破壞大自然,應該與自然和諧共處。
⑵ 蝗蟲發育的什麼時期進行防治最好
蝗蟲孵化兩個星期左右是滅蝗的最佳時期,這時蝗蟲不會飛,雞鴨吃起來正當時回,所以防治蟲害發生採用生物防答治最好,既能減少葯害維護生態平衡,又可通過養雞養鴨獲得一部分收益。
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著眼於生態建設,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相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好蝗蟲的天敵。
(2)歷年蝗蟲治理擴展閱讀
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
現在有些地方的生態意識不強,有的單純認為治理污染才是保護環境,而對於改善蝗蟲適生區的植被、土壤和小氣候等工作,由於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並不重視。所以,要從根本上防治蝗災,應該十分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
⑶ 蝗科的防治方法及典型事例
蟲情調查和預測: 搞好三查,明確蝗情。三查 :查殘、查孵化和查蝻。查殘:指調查防治後的殘留蟲量,以便了解防治效果和確定下代防治任務。調查次數:夏蝗查2次,一次在防治後,一次產卵盛期;秋蝗調查3次,分別在防治後、產卵盛期和產卵末期。
取樣數量:濱湖和沿海蝗區,每50~100畝取1點,內澇蝗區每10~20畝取1點,每點取樣11平方米,目測飛蝗數量,計算出每11平方米平均頭數。地面噴霧機械
查孵化:掌握蝗蝻孵化出土期,預測防治適期。不同代區從常年越冬卵孵化盛期前半個月開始,對歷年查治的重點區域,每10~15天查1次,共查2次,每次挖卵塊5塊以上,將卵粒充分混勻,從中取50粒,切查各卵粒的發育期,按發育級別算出百分率,估測孵化期。
查蝻:了解蝗情,確定防治面積和時期。取樣方法同查殘。
防治方法:貫徹改治並舉,根除蝗患的方針
改:改造治理飛蝗的發生基地,從根本上控制蝗害
治:在加強蝗情偵察的基礎上,及時用葯防治,迅速壓低種群數量,減少為害。
改:
1 興修水利:治本,切斷水澇、旱災和蝗害的關系。
東亞飛蝗在山東微山湖蝗區發生
2 植樹造林:開展綠化,減少飛蝗產卵的適生場所。
3 墾荒種植:推廣旱改水,增加棉花、大豆等經濟作物面積,或開挖魚塘,種植牧草等,創造不利於飛蝗發生的生境。
4 擴建鹽田:沿海蝗區,在荒灘上興建鹽田或發展水產養殖業。
治:
5 葯劑治蝗:
防治指標:每11平方米5頭防治適期:蝗蝻三齡盛期
使用葯械:地面噴霧用彌霧機、噴粉機使用農葯有:樂果,馬拉硫磷,敵敵畏乳油等,每畝40-100毫升;飛機防治用超低量噴霧,使用農葯為馬拉硫磷油劑,每畝100毫升。
葯劑治蝗 1、除卵:在竹蝗產卵期作出標志,並繪出標記圖,然後在小滿節挖出卵塊置於紗籠中,以便卵寄生蜂飛出,達到除卵和保護天敵的目的。又可於林間栽植泡桐樹繁殖紅頭蕪青,以消除蝗卵。
2、除蝻:在大多數跳蝻出土但又未上大竹前,於清晨露水未乾時,手持竹掃把於小竹、雜草或灌木上捕打跳蝻;或以3%敵百蟲粉或2.5%甲基1605粉,每畝1.5-2kg噴撒;或在露水干後用50%馬拉硫磷800-1000倍液或50%甲胺磷1000-1500倍液或80%敵敵畏1000-1500倍液噴霧;也可用殺蟲凈油劑進行超低容量噴霧;或於蝗卵地釋放白僵菌,使跳蝻剛孵出就感染白僵菌而死亡。
當跳蝻已上大竹甚至已有部分成蟲出現則只有採用煙劑熏殺。 煙劑使用方法:使用林丹做成的煙劑,每畝用量0.5-0.75kg。放煙時風速要在1.5m/S以下。放煙時間以清晨東方快要發白至日出前一段時間最為適宜。21時左右亦可放煙,但因山路崎嶇,行動不便,故非不得已時,一般多不採用。無風陰天,整日可以放煙。對於下木叢生的竹林,為便於放煙,應事先砍好放煙道。放煙道設立位置,依產卵地地形而異,以能使煙霧彌漫全產卵地直到竹林頂端而不致很快流失為宜。放煙道寬度以能容一人手執煙筒自由行走為度。放煙筒可用竹筒作成,筒的一端留節,另一端竹筒旁裝一柄,柄與筒身指近筒口的一邊)所成角度要稍大於900,如此放煙時煙霧才不致撲向放煙人身邊。竹筒大小以能容2kg煙劑即可;無竹筒地區,可用其他物品代替,如鐵筒、木盒、紙盒須用防燃物處理)均可。放煙方法以移動法收效最大,但如地形太復雜也可採用移動法結合固定法,或僅採用固定法亦無不可。採用移動法時放煙人移動方向必須與風向垂直;採用固定放煙時,煙筒必須放在上風處。煙霧流動因地形及風速大小而有一定的規律。無風時在山脊放煙,煙霧必定慢慢流向山麓,有風時(指在1.5m/S以內)煙霧隨風流動,最後流向低地。在有些情形下自山麓放煙煙霧可直沖至山頂。為了掌握好風速、風向,以便把煙放好,放煙前可先點燃一小撮煙劑以確定煙霧去向,如煙霧筆直上升,表示無風;如稍向一邊慢慢地斜行表示風速在1.5m/S以內;如煙霧很快地流走,表示風速已超過1.5m/S,此時一般已不宜放煙。
3、用混有農葯的尿液裝入竹槽,放到林間,誘殺成蟲。 一試驗材料及方法
(a)供試葯劑 25%滅幼脲Ⅲ膠懸劑、粉劑,16%滅幼脲Ⅲ號增效粉劑(內含14.5% 滅幼脲Ⅲ號、1.5%多來寶)均系廣東省惠州中迅有限公司生產;20%蟲死凈可濕性粉劑系廣州農葯廠生產;20%優樂得可濕性粉劑(日本產)由廣東省農科院提供;5%卡死克乳劑由氰胺(中國)有限公司提供;5%抑太寶乳劑為市售農葯。
(b)供試跳蝻 1~5齡的黃脊竹蝗跳蝻,均系從青皮竹立竹上振落,用白色塑料薄膜承接,室內群體飼養1~2天,再分裝到各籠中供試驗用。跳蝻分1~2、3、4~5齡3個齡組進行試驗。
(c)養蟲套籠 室內或林間葯效試驗選用100目綠色鐵紗網做成直徑20cm、 長45cm的圓筒形蟲籠,兩頭各縫接長20cm紗布供捆紮或套三角瓶。
(d)養蟲材料 室內葯效試驗選用葉子較嫩的1年生青皮竹小枝,插於三角瓶中水培,竹節沒入水中,葯後3天起,每3天更換不帶葯的竹葉飼養。
(e)葯劑試驗方法 葯效試驗使用指壓式小型噴霧器,噴至竹葉濕而不滴水為度;粉劑(用滑石粉按重量比稀釋)噴撒用4層紗布包紮後,輕輕地抖落於竹葉上,見粉均勻分布為度。林間防治試驗和大面積防治示範採用日本產久保田多用植保機。室內葯效試驗各設5個濃度處理,25%滅幼脲Ⅲ號粉劑設兩個濃度處理;林間葯效試驗每種葯劑各設兩個濃度處理;林間防治試驗:25%滅幼脲Ⅲ號膠懸劑用葯量為300ml/hm2,兌水25kg噴霧,25%滅幼脲Ⅲ號粉劑、16%滅幼脲Ⅲ號增效粉劑的用葯量為300g/hm2,加滑石粉15kg噴撒。噴葯前在林間掛套籠以便檢查效果。
各種試驗均設空白對照,每處理設3個重復(即3個籠),1~2、3、4~5齡3個齡組跳蝻每籠分別裝40、30、20頭。
(f) 效果檢查:室內葯效試驗每天檢查一次,並記錄死蟲數, 直至最高濃度處理跳蝻死亡率達95%以上或對照處理死亡率達20%時結束試驗;林間葯效試驗每兩天檢查1次。套籠試驗用校正死亡率表達防治效果。
(g) 滅幼脲Ⅲ號防治竹蝗持續效應觀測
二試驗結果及分析(a) 室內葯物篩選試驗。1995~1997年使用5種昆蟲生長調節劑及滅幼脲Ⅲ號3種劑型對1-2齡跳蝻進行室內葯效試驗,
從表中可知:5種昆蟲生長調節劑對1~2齡跳蝻致死作用明顯。除蟲死凈、優樂得和幾種葯劑低濃度處理外,大部分為葯後5~7天,跳蝻開始進入死亡高峰期;葯後10天,死亡率達70%以上;葯後15天,死亡率達90%以上。
25%滅幼脲Ⅲ號膠懸劑、粉劑對1~2 齡跳蝻的室內葯效試驗致死效果。通過兩者校正死亡率之間的差異顯著性比較(P=<0.05)。250mg/kg膠懸劑與0.5%粉劑比較,500mg/kg膠懸劑與1.0%粉劑比較,在葯後5、10、15天時的校正死亡率都無顯著差異。葯後15天,除個別濃度處理特殊外,4 種葯劑不同濃度處理的死亡率大部分達85%以上,充分體現了昆蟲生長調節劑的高效和持效的作用。
滅幼脲Ⅲ號膠懸劑、粉劑對跳蝻的致死濃度和致死速度,增效粉劑的LC50、LC90均大於膠懸劑,葯效似乎比膠懸劑差,但增效粉劑的葯效是葯後5天的,僅反映速效成分的葯效,主要成分滅幼脲Ⅲ號尚未充分發揮作用;
滅幼脲兩種劑型使90%跳蝻致死的時間都是17~18天,但50%跳蝻致死的時間以增效粉劑為快,且較膠懸劑快1倍,體現了增效粉劑的速效性,這與表4的分析結果一致。
對跳蝻中毒症狀在室內進行了連續觀察,各種葯劑處理的跳蝻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行動緩慢、取食量減少、生長發育速度減慢、脫肛、不能正常蛻皮、脛節反卷、最終死亡等症狀,蟲死凈的中毒症狀較特殊,葯後7~20天,跳蝻取食量極小(拒食),蟲體不長大,死亡率低,但最終難以完成生活史,優樂得也有類似的症狀表現。
由於室內葯效試驗,僅供跳蝻取食3天帶葯竹葉(以後換新竹葉不噴葯),肯定少於林間的攝葯量, 加上跳蝻中毒後活動范圍明顯減少,生長發育受到極大影響。在林間跳蝻死亡率必然高於室內。
(b)不同齡期跳蝻的室內葯效測定。不同齡期跳蝻、不同濃度處理試驗。隨著跳蝻齡期的增加,葯後死亡率明顯下降。特別是滅幼脲各濃度處理4~5齡跳蝻的致死作用明顯低於1~3齡跳蝻。對不同齡期跳蝻的致死濃度和致死時間作了進一步分析,分析結果反映:隨著蟲齡的增大,LC50、LC90相應大幅度增加;同一齡組,使用濃度增大,死亡率也提高。1~2齡跳蝻五個濃度處理LT50為4~5天,LT90為10~ 28天;當P=<0.05時,使用1000~125mg/kg濃度,葯後7、18天內,校正死亡率分別可達50%、90%,這與試驗觀測結果一致。3齡、4~5齡跳蝻的LT50、LT90明顯大於1~2齡跳蝻,致死時間長得多。東亞飛蝗
(c)林間葯效試驗。1995~1996年使用5種昆蟲生長調節劑對1~2齡跳蝻進行林間葯效測定,各種葯劑在林間測定的結果與室內相似。室內和林間葯效試驗,滅幼脲Ⅲ號濃度125與250mg/kg膠懸劑;濃度0.5%與1.0%粉劑進行比較,在葯後5、10、15天時的校正死亡率都無顯著差異。滅幼脲Ⅲ號各種濃度處理,葯後10天防治死亡率平均在90%以上,能較好地控制竹蝗的危害。
(d)綜合因子分析。從上述試驗結果看,滅幼脲Ⅲ號的3種劑型和卡死克、抑太寶對1~2齡跳蝻都有較強的致死作用;蟲死凈、優樂得雖然葯效試驗期內死亡率較低,可是能抑制跳蝻的取食、生長發育,最終也能導致個體死亡及種群數量減少。但由於死亡速度慢及不明顯,生產單位較難接受;同時考慮到推廣應用的成本,滅幼脲Ⅲ號的價格顯然較其它葯劑低,適宜於大面積應用;滅幼脲Ⅲ號膠懸劑粘附力強,消解速度慢(據報導,在林間樹葉上的消解速度,半衰期為48天,葯後60天的消解總量僅62%), 非常適合於跳蝻孵化歷期長,跳蝻活動期雨水多的竹產區使用。滅幼脲Ⅲ號粉劑使用方便,增效粉劑還具有一定的速效性,雖然粉劑粘著力較差,但掌握好噴葯天氣便可克服這一缺點。
(e) 滅幼脲防治竹蝗的林間持續效應觀測。對竹蝗產卵地及防治區竹蝗蟲源地和發生面積大幅度減少,使多年來大面積發生、嚴重危害的趨勢得到控制。
⑶、應用滅幼脲防治黃脊竹蝗的技術要點
林地牧草蝗
摸准蟲情、搞好測報
蟲情調查主要抓住兩個時期:一是在竹蝗產卵末期(上年9月份左右)調查竹蝗產卵地,可根據竹蝗喜歡在為害區的邊緣,土壤疏鬆、地被物較少的向陽山坡產卵等習性,通過查看林地上蟲屍或挖找蝗卵等方法進行,初步掌握有蟲面積及次年重點發生區。二是在跳蝻孵化期調查,初孵跳蝻在雜草或竹葉面上取食活動,容易被發現。可准確掌握跳蝻的孵化時間、發生地點及蟲口密度。蟲情調查要花費較大的人力,通常與發動群眾相結合。為了提前掌握跳蝻孵化期及出土時間,可根據1至3月份氣溫、降雨情況與孵化時間的變化關系建立預測式進行預測。還可利用蝗卵胚胎發育歷期進行預測。
⑷ 中國蝗蟲歷史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蝗災頻發的國家,受災范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因而中國歷代蝗災與治蝗問題的研究成為古今學者關注的主題之一。早在明清時期,就出現了不少影響深遠的治蝗類農書,在蝗蟲習性、蝗災發生規律、除蝗技術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科學認識和總結。如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通過對明代以前蝗災的統計、分析,得出有關古代蝗災發生季節和滋生地的正確認識,成為我國古代蝗災研究的傑出成就。進入20世紀後,伴隨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來自不同專業的學者們投身於中國歷代蝗災與治蝗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尤其是在90年代,為響應聯合國提出的「減災十年」活動,學術界更掀起了對中國災害學、災害史的研究熱潮,蝗災史研究也成為其中一個熱點,出現了不少文章與論著。據筆者初步統計,20世紀以來約發表專題論文百餘篇,涉及蝗史研究的論著有30餘部。縱觀百年來的研究歷程,大致表現出三個發展階段:20世紀初到40年代末;5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至今。
20世紀初至40年代末的研究狀況
20世紀初,伴隨西方近代科學的傳入,一些從西方留學歸來的學者,如吳福禎、陳家祥、鄒鍾琳等人,在進行現代蝗蟲的分類與分布、蝗蟲生活史與生活習性的觀察、飛蝗的預測及防治工作的同時,也把研究的觸角伸到蝗史資料,以期對蝗災發生有個縱深的認識。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陳家祥《中國文獻中關於蝗災之記載》(寫成於1928年,1938年以英文發表、李鳳蓀《捕蝗古法》(《昆蟲與植病》1933年第1卷)、馬駿超《江蘇省清代旱蝗災關系之推論》(《昆蟲與植病》1936年第18期)。與此同時,一些歷史學者也在他們的著作中開始了蝗災的統計,如被視為中國救荒史拓荒之作的《中國救荒史》(鄧雲特著,商務印書館,1937年),就對包括蝗災在內的我國歷代自然災害次數與頻率作了統計。陳高佣編寫的《中國歷代天災人禍表》(國立暨南大學叢書之一,1939年),輯錄出257年次的蝗災記錄。其中鄧氏所統計的蝗災次數多為後人引用。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研究狀況
真正意義上的蝗史研究工作開始於50年代。其大背景是我國大規模的葯劑防治蝗蟲工作正如火如荼展開,為了更全面弄清蝗災發生規律,當時不少學者對蝗史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曹驥《歷代有關蝗災記載之分析》(《中國農業研究》1950年第1卷第1期),討論了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901年河北、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安徽六省的蝗災發生情況,及其與旱災、水災、溫度、天敵、人類防治等因素的消長關系;並運用數量統計、對比分析的方法,繪有多種關系曲線表。這是較早運用自然科學方法統計古代災害的嘗試,也是後來研究者用得較多的方法。郭郛《中國古代的蝗蟲研究的成就》(《昆蟲學報》1955年第5卷第2期),對我國古代的治蝗成就進行了分析。安徽省文史研究館自然災害搜集組《安徽地區蝗災歷史記載初步整理》(《安徽史學通訊》1959年第2期)一文是對該館編制的「安徽省近千年來自然災害分區統計表」中關於蝗災記載的整理分析,得出該地蝗災的發生表現出連續性與廣泛性、蝗災與旱災的發生有一定相關性等結論。此外還有欽白《歷代捕蝗記》(《安徽日報》1961年8月17日),兆寅《陳振龍在農業上的又一貢獻——〈治蝗傳習錄〉介紹》(《福建日報》1961年10月29日),汪子春、劉昌芝《徐光啟對蝗蟲生活習性的認識》(《生物學通報》1964年第5期)等。
⑸ 怎麼治理蝗蟲
蝗蟲農業防治:(1)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2)做到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3)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布局,減少蝗害。
生物防治:(1)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葯,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也可在山坡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2)大面積施用微孢子蟲。
⑹ 如何治理蝗災
1、環境保護
蝗災的發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為因素。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
現在有些地方的生態意識不強,有的單純認為治理污染才是保護環境,而對於改善蝗蟲適生區的植被、土壤和小氣候等工作,由於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並不重視。
2、葯劑防治
建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葯,如5%銳勁特懸浮劑,每畝用20—30毫升兌水50—60公斤噴施。
也可以在蝗蝻(蝗蟲若蟲)出土10日內,用敵百蟲粉撒於小竹、雜草上,或用敵敵畏煙劑熏殺。施葯後還要加強監測,在一周內迅速檢查防治效果,對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時補施葯一次。
還可使用誘殺法:將稻草切成四五寸長,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濕性敵百蟲0.05-0.l公斤配製的葯液中,浸沒8小時,於晴天早晨分散堆放於蝗蟲多處。
目前,最有效的滅殺蝗蟲辦法是用飛機噴灑農葯,該法殺蟲率高、滅殺范圍廣,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學防治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應一時之需,不能保證長治久安。
3、天敵防治
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著眼於生態建設,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四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好蝗蟲的天敵。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重要作用。
(6)歷年蝗蟲治理擴展閱讀:
災害物種:
蝗災的致災物種主要為蝗蟲。蝗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身體一般綠色或黃褐色,咀嚼式口器,後足大,適於跳躍,不完全變態。
其幼蟲稱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種類很多,世界上共約有1萬余種,在我國就有300餘種,如飛蝗、稻蝗、竹蝗、義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農林業的主要害蟲。
蝗蟲在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蝗蟲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蝗蟲通常膽小、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群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對農業造成極大損害。
⑺ 中國曾是世界上遭受蝗災最嚴重的國家,中國治蝗都有哪些絕招
新疆發生蝗災時,我國曾特意用飛機從浙江運了一大堆鴨子到新疆,專門派鴨子去吃蝗蟲,一隻鴨子一天能吃掉一百多個蝗蟲,滅蝗能力強,又不會破壞環境。
⑻ 歷史上中國人是如何治理蝗災的
辦法1:人工撲打法
這是中國古代歷史最為悠的滅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記載,這種方法,主要是由鄉民們用竹竿撐起八尺長的白布,以順風的方向三面圍追,把蝗蟲驅趕到一處後,再集中力量撲打。屬於自春秋戰國年間起,農民們迎戰蝗災的「白刃戰」。
這種方法雖說耗費體力,卻工具簡單方法簡便,且適合大批鄉民集體作戰。因此兩千年來,在中國農村十分普及。
辦法2:壕塹掩埋法
人工撲打法雖說簡單,但畢竟人力體力消耗太大。於是到了漢朝年間,累壞了的國人們,也腦筋靈光一現:何必要和蝗蟲打白刃戰?給蝗蟲挖坑不就行了?於是「壕塹掩埋法」應運而生。
以東漢《論衡》等典籍介紹,這種方法,要先在蝗蟲要經過的地區,挖出大量深寬二尺的大坑,然後在蝗蟲到來後,以撲打等方法把蝗蟲引入坑裡,再集中力量進行填埋。這種辦法的「殲敵」效果極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難度卻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淺,蝗蟲也能鑽出來。
《晉書》里記載,河東地區當時發生蝗災,人們採用「壕塹掩埋法」埋殺蝗蟲,熟料埋進土裡的蝗蟲,轉眼就飛出來,反而把莊稼啃了個光。
於是,一種更狠的辦法,唐朝時就普及了:篝火誘殺法。
辦法3:篝火誘殺法
其實,火燒蝗蟲的願望,在春秋戰國年間,就是十分強烈。《詩經》里就有「秉被蟊賊,以付炎火」的吶喊。到了唐朝時,這種「火燒蝗蟲」的操作,也終於成熟起來。
以《捕蝗圖冊》和《治蝗全法》里記載,要想「火燒蝗蟲」,就要在天黑時點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還要在蝗蟲密集的地區分路設燈,用密切配合的燈光,把大批蝗蟲吸引而來。然後被火燒到的蝗蟲,就會失去飛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機捕殺。還可以以將被殺的蝗蟲,在壕塹處集中掩埋。
唐朝開元年間,面對席捲中原的大蝗災,唐朝宰相姚崇果斷啟用「篝火滅殺法」,短時間里成功將大災撲滅!
而發展到農業科技更發達的宋代,大規模的滅蝗燒荒也被採用:將蝗蟲的滋生地一把火燒光,不但斷絕災難隱患,更可在燒荒處開荒種地,可謂一舉多得。
辦法4:據蟲除卵法
也同樣是在農業科技井噴的宋代,防災意識也深入人心:與其在大災時累死累活滅蝗,不如提前斬草除根。趁著冬天的機會,把蝗蟲的蟲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據蟲除卵法」。
以《宋史》的記載,宋代的農民們,就常在冬天尋找蝗蟲滋生地。《治蝗全法》也總結了宋代以來「據蟲除卵」的經驗:凡是蝗蟲蟲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無數像蜂巢一樣的小孔,必須果斷挖土鏟除。明清年間,人們更開發出了原始「農葯」,比如「百步草濃汁」和「陳醋混合液」,專用滅殺蟲卵。
但這種找蟲卵的辦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說,簡直就是累斷腿。有時累死累活刨蟲卵,第二年蝗災還是洶涌而來。到了明朝年間,人們更明白一個事實:種地其實比找蟲卵更能杜絕隱患——墾荒除蝗法。
嚴格說來,墾荒除蝗法其實起於元代,以《農書》記載,元朝的農民們,就常墾荒種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災。發展到明朝時,更有了系統的操作:滋生蝗蟲的地方,都是「涸澤」地區,必須要將其改造成為農田,在墾殖的過程里,通過各種方式殺滅掉蟲卵,同時種植綠豆豌豆等蝗蟲不吃的植物,用於蝗災時的備荒口糧。
在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里,這種「墾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記錄,更隨著《農政全書》的享譽世界,流傳於歐美各國。對西方近代的病蟲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響。
但話說回來,上面這幾個辦法,雖說各個靠譜,可在古代的科技條件下,這些辦法也只能做到緩解災情,把糧食損失降到最低點。一直到現代社會,世界各國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才能夠勉強控制蝗災。叫這個可怕災害,看似離現代生活比較遠。某些「吃貨拯救蝗災」的調侃,更可以說是對病蟲害災難的嚴重無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條件有限的古代,堅強的中國人,依然世代更新著治蝗滅蝗的經驗,勇敢面對著每一次災難。這樣的智慧與勇敢,恰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⑼ 中國歷史上蝗蟲成災、遺禍千年,是從什麼時候被控制的
蝗蟲災害是在大概1952年左右被控制住了,蝗蟲災害是十分厲害的,特別是在古代農民都是靠天吃飯,一旦發生了蝗蟲災害這一年將顆粒無收,就會有好多人餓死,蝗蟲災害一直持續到1952年馬士俊博士從海外歸來,當時國家給馬士俊一個人物就是消滅蝗蟲災害。
後來他們又發現這些沼澤地下居然是黑土地,黑土地的營養成分是很高的,是很肥沃的土地,於是國家就決定大墾荒,把蝗蟲的老巢開墾了,這樣既能利用這片沃土,也能消滅蝗蟲,事實證明這種方法確實行之有效,自從那以後我國就基本上沒有蝗蟲災害了。
⑽ 中國治理蝗蟲第一人叫什麼
中國歷史治蝗蟲第一人應該是唐代的姚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