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土壤鹽鹼化的治理措施

土壤鹽鹼化的治理措施

發布時間: 2021-01-25 15:03:35

Ⅰ 鹽鹼化的防治措施

(一)水利改良措施

主要包括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灌溉洗鹽、引洪放淤。放淤是引入含有泥沙的水並用減緩水流的辦法使泥沙沉降下來,淤地造田。由於增加新的淡土層,使地下水位相對降低,抑制土壤返鹽,且含豐富的養分,有利於作物的生長。

(二)農業技術改良措施

主要包括種稻、平整土地、耕作客土、施肥等。因為稻田要經常保持一定深度的水層,能使土壤中的鹽分不斷遭到淋洗。據黃淮地區經驗,即使含鹽量達 0.6%~1.0%的鹽鹼土,種植水稻兩年以後,1m土層中的鹽分即可降低到0.1%~0.3%。同時結合平整土地,合理耕作,增施有機肥料等措施,可以加速土壤淋鹽,防止表土返鹽。

(三)植物土壤改良措施

主要是植樹造林、種植牧草、綠肥等,植樹造林對改良鹽土有良好的作用,林帶可以減低風速,減少地表蒸發,增加空氣濕度,抑制返鹽。林木可以顯著降低地下水位。據測定, 5~6a生的柳樹,每年每畝的蒸騰量可達1360m3

綠肥牧草種植,具有培肥改土的作用,莖葉覆蓋地面,可減弱地面水分蒸發,抑制土壤返鹽。據新疆地區測定,種植紫花苜蓿 3a,地下水位下降 0.9m,土壤脫鹽率也大大提高。為攻克鹽鹼化——蘇打鹽鹼土難題,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資源研究所創新性地採用國際領先水平的人工促進和生態恢復相結合技術,對鹽鹼化草地進行改良利用。主要是在草原恢復的不同時期添加不同的生態試劑,並且在合適的階段進行人工種草、補草,不僅治理費用低廉,而且還可達到生態保護與持續利用並舉的目標。可在內蒙古、新疆、東北和華北地區推廣應用。

(四)化學改良措施

鹼化土壤或鹼土中含有大量蘇打及代換性鈉,致使土壤呈強鹼性,引起土壤物理性狀不良。改良這類土壤除了消除多餘的鹽分外,還要降低和消除土壤膠體過多的代換性鈉和強鹼性,在國外多有施用大量的石膏、硫酸亞鐵(黑礬)、硫酸、硫黃等,可收到降低土壤鹼性,協調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的作用。在我國鹽鹼土地區也曾以石膏為主的改良劑進行了試驗,石膏在土攘中的化學反應如下:

Na 2 CO 3 +CaSO 4 → CaCO 3 ↓+Na 2 SO 4

2NaHCO 3 +CaSO 4 → Ca(HCO 3)2 +Na 2 SO 4

土壤Na++CaSO 4 →土壤Ca2++Na 2 SO 4

由上面反應可以看出,土壤中游離 Na2CO3、NaHCO3和吸附性 2Na+都與石膏作用產生了CaCO3沉澱、Ca(HCO3)2和中性鹽Na2SO4;而Na2SO4易於淋洗,從而消除了土壤中游離鹼和代換性鈉,降低了鹼度,改善了物理性質。據河南、江蘇等省在鹼地上,吉林省在蘇打鹽土上的試驗,水稻、棉花、大豆、玉米等作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產。

Ⅱ 怎樣防治土壤鹽鹼化

在我國耕地中,程度輕重不同的新老鹽鹼地約有一億畝,此外,在華北、西北、東北及濱海地區還約有2.6億畝鹽鹼荒地。有些新灌區的土地發生鹽鹼化;有些改良後的鹽鹼地又重新發生鹽鹼化。根據改良鹽鹼地與防止土壤鹽鹼化的經驗,認為應採取以防為主,防、治並重,改良與利用相結合,防治與鞏固相結合的方針,進行農業、林業和水利措施的綜合治理。
為此,應當繼續研究土壤中的水鹽特徵和水鹽運動規律,並總結群眾經驗。研究控制地下水位,保持水量
平衡,減少地面蒸發,抑制鹽分上升,促使土壤脫鹽,以及提高土壤肥力的各種有效的農業、林業和水利措施。如合理的布置灌溉與排水工程,結合輪作、耕作與林網設施的綜合措施等。
五、水工建築
水工建築是控制河流,興水利,除水害的重要手段。在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實踐中,我國水工建築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但是由於我國的許多河流峽谷深、流量大、地質條件復雜,建築大型水利工程的技術也非常復雜。必須進一步研究岩石地基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和地震問題;土質地基的砂礫石地基的防滲加固問題;高壩的型式問題,包括混凝土壩的結構型式、土石壩的填築方法等問題;高速水流、高壓閥門等重大技術問題。
六、水利施工機械化
我國幅員廣大,需要興建的水利工程很多,所以土石方與混凝土的工程量非常巨大。必須逐步提高施工機械化水平,走向綜合機械化施工。
首先應研究試制一些當前急需的中小型施工機械,如土石方開挖填築、河渠疏浚、混凝土平倉等方面的機械。其次,要抓緊解決當前施工工序銜接的機械化,組織機械聯合作業,逐步向綜合機械化、連續化發展。
七、水利化規劃與水利管理
水利規劃及其經濟論證是制定水利戰略部署和確定程規模的依據。要根據我國水利資源和水旱災害的特點,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研究各項水利建設的布局、規模和發展速度,並研究結合我國具體條件的經濟效益論證方法。
水利管理是過去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管好、用好是水利建設充分發揮效益的關鍵。應加強研究工程的運用維修、水源的調度使用等問題。

Ⅲ 解決土地鹽鹼化的生物措施

土壤鹽鹼化是指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0.3%),而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專。
形成鹽鹼土要有兩個條件屬:一是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高於臨界水位);另一是地勢低窪,沒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
區又比較乾旱,由於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後,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鹼土;如是窪地,且沒有排水出路,則窪地水份蒸發後,即留下鹽份,也形成鹽鹼地。
分布:我國鹽鹼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西北內陸地區及濱海地區.
不利影響:
1、土壤板結與肥力下降。
2、不利於農作物吸收養分,阻礙作物生長。
防治:
治理鹽鹼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農業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和化學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
四個方面。由於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Ⅳ 治理土壤鹽鹼化有哪些措施

治理鹽鹼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農業改良措施回(平整答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和化學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 四個方面。由於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Ⅳ 土壤鹽鹼化的成因、分布、防治方法分別是什麼

1、土壤鹽鹼化是指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0.3%),而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其形成原因有:
(1)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高於臨界水位)。
(2)地勢低窪,沒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 區又比較乾旱,由於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後,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鹼土;如是窪地,且沒有排水出路,則窪地水份蒸發後,即留下鹽份,也形成鹽鹼地。
(3)在嚴重缺乏淡水的地區,如:西北黃土高原,由於淡水資源不足,與農業生產發展供需矛盾尖銳,採用低劣質水灌溉是人為造成的土地鹽鹼化的重要原因。
(4)無計劃開墾荒坡地,濫砍亂伐,破壞植被,使裸露土壤的地表蒸發量增大,也易形成土地鹽鹼化。
2、鹽鹼地的分布:
我國東北、西北、華北的乾旱、半乾旱地區。
3、治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治理鹽鹼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
(2)農業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
(3)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
(4)化學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
由於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Ⅵ 土地鹽鹼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形成鹽鹼土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高於臨界水位);內另一是地勢低窪容,沒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區又比較乾旱,由於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後,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鹼土;如是窪地,且沒有排水出路,則窪地水份蒸發後,即留下鹽份,也形成鹽鹼地.
鹽鹼影響1、土壤板結與肥力下降.2、不利於農作物吸收養分,阻礙作物生長.防治治理鹽鹼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農業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和化學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四個方面.由於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Ⅶ 華北地區土地鹽鹼化的主要治理措施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應視各國、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措施。 (1)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統,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臨界深度以下。前蘇聯科學院v.AKovda等專家認為,可能引起土壤鹽漬化的礦化地下水的深度平均為2.5~3m。 (2)建立現代化排水系統:①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溝、暗管的形式進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以排出土壤中的鹽份;②垂直(豎井)排水,豎井排水價格低、不佔地、水量大、水質好、控制調節性地下水位靈活、維修工作少,同時又可以和灌溉相結合,豎直設井以梅花型布井效果為最好。 (3)化學改良。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在鹽漬土上,特別在鹼土上施化學改良劑,如:石膏、硫酸、礦渣(磷石膏),因土地類型不同,施入量也不同,施用時間長短取決於當地的經驗和資金的狀況。施用改良劑後需用大量水沖洗,在水資源缺乏的情況下應用困難,而且成本高。但是,用這種方法能使土壤積水從379天降到145天,滲水從292mm升到605mm。化學改良盡管成本高,但是從經濟效益看是有益的。 (4)種植水稻對鹼土的改良較有效。匈牙利、羅馬尼亞、前蘇聯、泰國、中國都在大面積鹽土上種水稻,取得良好的改土增產效果。匈牙利專家通過對中歐及東歐地區盆遺土的研究提出灌溉沖洗、施用化學改良劑和種稻改良三結合的綜合改良措施,這一措施為當前改良鹽漬化的重點措施。但這一措施要求水平徘水暢通。 (5)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向土壤中注入聚丙烯酸脂溶液,與土壤形成0.5cm的不透水層,從而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減少鹽份隨毛管水蒸發向表土累積,使作物產量明顯增加。伊拉克土壤學家研究將瀝青混入表層5cm土層中,然後沖洗,可提高土溫1.3—2.3℃,從而提高鹽份的溶解度,增加淋洗效果。 (6)利用鹹水灌溉。鹹水灌溉雖然能增加土壤中鹽份,但也能增加土壤濕度,降低土壤溶液中的濃度。美國、突尼西亞、義大利、中亞、阿拉伯和北非分別用小於1g/1或3—8g/1的鹹水灌溉,印度還研究利用稀得了的海水灌溉。美國和前蘇聯為利用鹹水灌溉提供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7)種植耐鹽鹼的樹種特別是能固氮的耐鹽樹種和草木(綠肥)植物,既可以減少地表水分的蒸發、防止土壤表面積鹽,又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和鹽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狀,增加有機質和土壤微生物,降低土壤pH值,從而徹底改善周圍的生態環境。

Ⅷ 土地鹽鹼化形成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請簡單回答

形成鹽鹼土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高於臨界水位);另一是地勢低窪,沒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區又比較乾旱,由於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後,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鹼土;如是窪地,且沒有排水出路,則窪地水份蒸發後,即留下鹽份,也形成鹽鹼地。
鹽鹼影響1、土壤板結與肥力下降。2、不利於農作物吸收養分,阻礙作物生長。
防治治理鹽鹼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農業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和化學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
四個方面。由於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Ⅸ 黃淮海平原適合的土壤鹽鹼化治理措施

黃淮海平原鹽鹼化的防治措施大致分為四個方面:
1. 水利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排水、灌溉洗鹽、引洪放淤,其中排水是一項帶根本性的措施,應結合各地不同自然條件和地形部位的特點,建立起切實可行的排灌系統,有利於灌溉使土壤中鹽分溶解於水中,通過在土壤中滲透,自上而下地把表土層中的可溶性鹽鹼洗出去,然後由排水溝排除。所謂放淤是把含有泥沙的水通過渠系引入事先築好的畦埂和進、退水口建築物的地塊,用減緩水流的辦法使泥沙沉降下來,淤地造田,由於增加新的淡土層,使地下水位相對降低,抑制土壤返鹽,且含豐富的養分,有別於作物的生育。
2. 農業技術改良措施:主要包括種植水稻、平整土地、耕作培土、施有機肥等。有人說 「叫地生放,無溝種稻」,因為種稻的田間要經常保持水層,這樣就能使土壤中的鹽分不斷遭到淋洗,隨著種稻年限的延長,土壤脫鹽程度不斷增加,據黃淮各地經驗,即使含鹽量達0.6~1.0%的鹽鹼土,種植水稻二年以後,1m土層中的鹽分即可降低到0.1~0.3%。同時結合平整土地,合理耕作,增施有機肥料等措施,可以加速土壤淋鹽,防止表土返鹽。
3. 生物改良措施:主要是植樹造林、種植牧草、綠肥等,植樹造林對改良鹽土有良好的作用,林帶可以改善農田小氣候,減低風速,增加空氣溫度,從而減少地表蒸發,抑制返鹽。林木根系不斷自土壤深層吸收水分復消耗於葉面的蒸騰作用,據測定,5~6年生的柳樹,每年每畝的蒸騰量可達1360m3,此林帶就象豎排水作用的抽水井那樣進行生物排水,可以顯著降低地下水位。
綠肥牧草種植,具有培肥改土的作用,尤其是它們都有茂密的莖葉覆蓋地面,可減弱地面水分蒸發,抑制土壤返鹽。據新疆地區測定,種植紫花苜蓿三年,地下水位下降0.9m,土壤脫鹽率也大大提高。
4. 化學改良措施:採取施用石膏及其它化學改良物可收到較好效果。如鹼化土壤或鹼土中含有大量蘇打及代換性鈉,致使土壤分散,呈強鹼性,引起土壤物理性狀不良,改良這類土壤除了消除多餘的鹽分外,主要應降低和消除土壤膠體過多的代換性鈉和強鹼性,在國外多有施用大量的石膏、硫酸亞鐵(黑礬)、硫酸、硫磺等,可收到降低土壤鹼性,協調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的作用;在我國鹽鹼土地區也曾以石膏為主的改良劑進行了試驗,石膏在土攘中的化學反應如下: Na2CO3+CaSO4 → CaCO3↓+Na2SO4 2NaHCO3+CaSO4 → Ca(HCO3)2+Na2SO4 土壤Na+ CaSO4 →土壤Ca+ Na2SO4 由上面反應可以看出土壤中游離Na2CO3和NaHCO3與石膏作用產生了CaCO3沉澱、Ca(HCO3)2和中性鹽Na2SO4;土壤的吸附性2Na+被Ca2+取代也形成了Na2SO4。而Na2SO4又易於淋洗,從而消除了游離鹼和代換性鈉,降低了鹼度,改善了物理性質。據河南、江蘇等省在鹼地上,吉林省在蘇打鹽土上試驗,對稻、棉、大豆、玉米等作物均有不同的增產。
由於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註:以上摘自網路文庫。

Ⅹ 土地鹽鹼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高中地理題

1、自然原因:氣候:大陸季風性氣候區,降水少,蒸發大溶解在水中的鹽份容易在土壤表層積聚。 地形:地形比較開闊,坡度比較小,微地形極為復雜的一些高平原、台地和階段地貌。還有一些地勢低,沒有排水出入,而該地區比較乾旱,由於毛細作用散開到地表蒸發後,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鹼土。地下水和地表水補給因素。2、人為原因: 排水系統不完善,缺乏完善灌溉技術,耕作技術不當,過度墾殖,長期引用鹹水進行灌溉 。危害:鹽鹼地的危害造成大量低產田和農民貧困,使面積土壤資源難以利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下降,嚴重影響生產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不利於植物的生長,引起植物的生理乾旱、傷害植物的組織,而且還影響了植物的正常營養和植物氣孔關閉。如在我國的濱海地區多方面闡述了土壤鹽分對作物的危害,它使作物的種子在土內霉爛變黑不發芽,遲遲不能變綠;還影響作物體內正常的離子平衡遭受破壞,造成作物生長衰退。且土壤鹽分過多會還會發生根腐,最後導致作物脫水枯死等。
措施:井排井灌措施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對地下水位的控制和土壤次生鹽鹼化的防治具有顯
著作用。在我國新疆農二師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充分考慮地下水垂向排泄量較大、鹽漬化程度不斷增加的現實情況,農二師地下水開發利用主要開發灌區地下水,以集中開采為主、分散開采為輔,分多種形式布置水源。農二師已建成11個水源地,加上其它分散布井,現狀機井數量為459
眼,到2020年,在發展以上11個水源地的基礎上,新建排灌井540眼。http://wenku..com/view/b9201b2b2af90242a895e530.html詳情參考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