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

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

發布時間: 2021-01-25 14:34:16

A. 環境生態學在環境修復中的作用是什麼

這是我們恢復生態學的作業
我實在不會寫
非常感謝
如果好的話
我可以另恢復生態應該包括污染環境的物理修復原理、化學修復原理、生物修復原理、植物

B. 環境保護法規規定用於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提取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關於「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責任規定,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各級政府應當做到:

(一)樹立生態政績觀念

這是政府職能向生態文明建設回歸的關鍵。生態政績觀要求地方政府把資源、環境的成本效益納入考核目標,對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污染治理等全部指標進行核算,增強政績成本意識,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態建設模式。中央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嚴格而明確的環保政績標准,提高生態建設權重,把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作為官員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實行重大生態破壞、重大環境事故等一票否決制,有效激勵地方政府積極履行環保職能。

(二)落實生態問責制度

強化政府生態職能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生態問責制。

第一,明確生態考核指標體系,量化和細化考核條款。將嚴格的節能減排考核指標、生態評價指標和環境測評指標納入政績考核范圍。

第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遵循權責統一、有錯必究、過錯與責任一致、教育和懲戒結合的原則。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使生態問責有章可依、有法可依,改變環境責任集體負責而實際無人負責的狀況,建立離任官員生態環境責任跟蹤制度。

第四,以事前督責為主。實行生態問責制的目的不僅僅是追究官員的事後責任,更是事前督促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職能,做到事前督責和事後問責相結合。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第一,完善生態環境立法的指導原則。生態環境立法實行可持續發展原則,通過制定科學的環境立法規劃,用生態系統方法促進環境法向生態法轉變,實現我國環境法的生態化,實現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第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體系。合理有效的法律體系以及運作制度是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生態立法工作中必須明確生態權利,保護公民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權益。另外,在立法實踐中研究通過多方參與平衡相關方的利益,規范生態補償機制等,結合現行生態公益林地補償金政策出台生態補償規范,現行試點取得成熟經驗後,在更大范圍內逐步推廣。

第三,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在已頒布的《信息公開條例》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及其相關環境,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力量理性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暢通社會組織和公民對生態環境事件的監督渠道。規范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制度,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政策和立法條款、規劃建設項目必須充分聽取公眾意見。落實「環保監督員制度,研究和探索企業環境行為審核審計制度」。協調執法機制和監督機制,強化各級執法部門監督責任,落實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 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一條 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C. 在環境保護中什麼叫"生態修復"

什麼是生態修復?

生態修復研究的時間和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但將生態修復作為生態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系統研究,是1980年Cairns主編的《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過程》一書出版以來才開始的。在生態修復的研究和實踐中,涉及的相關概念有生態恢復(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態修復(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生態重建(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生態改建(Ecological Renewal)、生態改良(Ecological Reclamation)等。雖然在涵義上有所區別,但是都具有「恢復和發展」的內涵,即使原來受到干擾或者損害的系統恢復後使其可持續發展,並為人類持續利用。如Restoration是指對受到干擾、破壞的生態環境修復使其盡可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Reclaimation是指將被干擾和破壞的生境恢復到使它原來定居的物種能夠重新定居,或者使原來物種相似的物種能夠定居。Rehabilitation是指根據土地利用計劃,將收干擾和破壞的土地恢復到具有生產力的狀態,確保該土地保持穩定的生產狀態,不再造成環境惡化,並與周圍環境的景觀(藝術欣賞性)保持一致。Reconstruction是指通過外界力量使完全受損的生態系統恢復到原初狀態。Renewal是指通過外界力的力量使部分受損的生態系統進行改善,增加人類所期望的人工特點,減少人類不希望的自然特點。

20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些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尚無統一的看法。從目前情況看,恢復生態從術語到概念尚需規范和統一。

目前學術上用的比較多的是「生態恢復」和「生態修復」,生態恢復的稱謂主要應用在歐美國家,在我國也有應用。而生態修復的叫法主要應用在日本和我國。

關於「生態恢復「,具有代表性的界定主要有:

Harper(1987)認為,生態恢復就是關於組裝並試驗群落和生態系統如何工作的過程。Diamond(1987)認為,生態恢復就是再造一個自然群落,或再造一個自我維持、並保持後代具持續性的群落,他比較側重於植被的恢復。Jordan(1995)認為,使生態系統回復到先前或歷史上(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狀態即為生態恢復。Cairns(1995)認為,生態恢復是使受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回復到受干擾前狀態的過程。Egan(1996)認為,生態恢復是重建某區域歷史上有的植物和動物群落,而且保持生態系統和人類的傳統文化功能的持續性的過程。

美國自然資源委員會(The US Natural Resource Council,1995)把生態恢復定義為:使一個生態系統回復到較接近於受干擾前狀態的過程。國際恢復生態學(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1995)先後提出三個定義:生態恢復是修復被人類損害的原生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及動態的過程(1994);生態恢復是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及更新的過程(1995);生態恢復是幫助研究生態整合性的恢復和管理過程的科學,生態系統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樣性、生態過程和結構、區域及歷史情況、可持續的社會時間等廣泛的范圍(1995)。

上述界定的共同點是生態修復既可以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也可以依靠外界人工調控能力,但均未強調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自調控能力和外界人工調控能力對生態系統恢復作用的主次地位。

另外,焦居仁(2003)認為,生態修復指停止人為干擾,解除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超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自身規律演替,通過其修養生息的漫長過程,使生態系統向自然狀態演化。焦居仁認為恢復原有生態的功能和演變規律,完全可以依靠大自然本身的推進過程,在其界定的定義中,生態恢復僅依靠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

關於「生態修復」,日本學者多認為,生態修復是指外界力量受損生態系統得到恢復、重建和改進(不一定是與原來的相同)。這與歐美學者「生態恢復」的概念的內涵類似。焦居仁(2003)認為,為了加速被破壞生態系統的恢復,還可以輔助人工措施,為生態系統健康運轉服務,而加快恢復則被稱為生態修復。該概念強調生態修復應該以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組織和自調控能力為主,而以外界人工調控能力為輔。

本文所指的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主要指致力於那些在自然突變和人類活動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D. 用三個字概括生態環境和修復跪求...

以生物修復為基礎, 強調生態學原理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版修復中的應用權, 是物理-生物修復、 化學-生物修復、 微生物-植物修復等各種修復技術的綜合。
所謂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主要指致力於那些在自然突變和人類活動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工作,恢復生態系統原本的面貌,比如砍伐的森林要種植上,退耕還林.讓動物回到原來的生活環境中。這樣,生態系統得到了更好的恢復,稱為「生態修復」。

E. 如何做好河道生態治理及環境修復工作

1 概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河道的開發力度日益變大,對水資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關於河流管理的問題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人們在開發過程中,既要發揮河流發電、航運、水利、澆灌、旅遊等傳統功能,又要保證河流系統的生態平衡,保持自然環境和經濟效益相互平衡的目標要求,既要做到合理地利用河道資源,又要做到對河道資源的充分保護。以往的護坡工程由於要滿足人們的發展需求,更要兼顧工程的安全性能,所以常常採用硬質的不透水的結構材料作為設計主材料,這種方式對河道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的重視力度遠遠不夠,所以河道的渠道化問題對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來說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由此可見,對河道治理和生態的修復是保證河道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基於以上觀點,文章以河道健康發展的觀念為基點,對河道的治理及生態修復問題進行了分析。
2 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
2.1 河道的現狀
最近幾年,我國在河道管理方面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河道生態環境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嚴重的水體污染、水資源的緊缺、偶爾發生的洪澇災害等都嚴重影響著經濟的發展。雖然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成就的背後也存在著改變原來河流生態系統的問題。河水逐漸乾涸、日益被破壞的水生態環境、持續降低的河流功能、不斷加重的水污染就是其表現所在。由以上現象可以看出,為了社會的正常發展以及國際社會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重視,河道的治理和水資源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已刻不容緩。
河道的自然環境的好壞對生態系統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的結構形態對自然界的生物孕育和成長都是有著十分有利的影響。由於河道自身具備自我修復的能力,過多的人力干預,如進行人為的河道改造和修復,反而可能起到不利的作用。所以過多的人為改造勢必會造成水質、河水流量等方面的改變,從而引起河道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導致對河流依附性很強的生物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而被迫遷徙、死亡甚至滅絕。
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勢必會改變河道原本的形態,如經常應用於河道治理方面的河流截斷、挖深、束窄、加寬、彎曲、拉直等手段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使河道的整體面積和硬化范圍縮小,同時造成河床的不透水體積增加,導致城市的供水不足,這會嚴重影響城市的自來水供應,導致居民生產生活用水不足。自然河道多為蜿蜒盤旋類型,可以起到儲蓄調洪的作用,減小洪水的沖擊力度,但是現代河道由於人為的改造,對河道進行了鋼筋水洗修築,導致河道水流流動性的嚴重減弱,水體不能進行自由交換,嚴重地增加了洪澇災害的發生率,同時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對城市的防洪防澇系統造成重大影響。
自然河流的周邊多伴有大量的植被,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勢必會對河道周圍的植被環境造成破壞,河流沿岸的自然風光也會大打折扣,這對以河流文化為主題的城市旅遊業有著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對城市的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如果這一問題在治理過程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視,不能有效地控制河流周圍環境的保存率,將會造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城市的發展。
2.2 河道治理的原則
河道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河道的治理要滿足生物多樣性的需求,為兩棲以及水生動植物提供有利的生存環境,這樣既保護了河道的水生態環境,又會對河流的自凈能力有利。從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等多方面考慮河道的整體治理,不僅要滿足人類生存的條件,也要具備修復自然河道的功能。
2.2.1 平原河道治理原則。在平原河道的治理過程中,要做到既能達到河道體系的防護標准,又能保證河道的自然恢復能力不被破壞。因此,在治理過程中要根據正常行洪、岸坡穩定、材質自然、成本經濟、表面異質以及內外透水性等多原則進行治理,既能保證河流的自然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也能滿足人類的需求。這樣不僅對自然河道水流的流速、流量、環境外觀以及沖淤平衡的影響達到最小,也使得河流周圍動植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最大保護。
2.2.2 山區河道治理原則。治理山區河道,要對整個山區河道進行細致的勘察,做到對河流上下游以及整個流域之間相互關系的統籌把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的治理,一定要做到遵循自然規律,充分發揮天然河道的功能。因此,在實際治理過程中,要保護水土資源,對流域內的水土採取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措施,盡量減少泥沙進入河流。同時,在河道治理過程中,在河道的上游修築一定的大壩,以阻擋泥沙的流入,在下游疏導河道,保持河道的暢通無阻。對河道周圍的生態平衡問題要嚴格遵循自然規律,盡量不要使河道的自然特性發生改變,以起到保護天然河道的作用。
2.3 污染源處理及水質改善
河道的水質改善措施是整個河流生態系統修復的重要環節,在進行水質改善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相關的制度,嚴格控制生產和生活污水進入河流,以此來保證河流水質改善的成功進行,保證取得良好的成效。
對水質污染嚴重的河道必須進行源頭治理,控制點、面源污染,通過清除河道淤泥,保持水面潔凈,對進入河流的污染物進行有效控制,採取雨污分流排水的方法,來達到減少河流污染的目的。要對各個河段進行實時的監測,嚴格控制必須排出的污水的流量。如有必要,要執行更為嚴格的排放標准,即對河流採取深度處理的措施。如可能排入有毒物質,且此物質易積累,則要採取果斷措施,防止有毒物質進入河道。在治理過程中,根據河道的自凈特點,制定合理的排污計劃,包括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時間等內容,並按照現場的實際情況,對水體的環境容量進行合理利用,從而逐步改善河道水質。
2.4 河道生態修復的方法探究
為了保護河道的自然環境不被破壞,根據河道治理的原則,對河道生態環境的修復提出幾點可供參考的意見,以達到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的目的。對一些廢舊的攔河堰、攔河壩進行拆除處理,通過緩坡或者低坡的手段,使跌水得到改造,以此來控制河床的變化,達到使河道供水連續性得到恢復的目的;向河道內投入沙包或者大石,人為製造河流內部的溝壑和淺灘,使得河流的多向性流動得到恢復;對河水的流動空間進行改造,盡量增加其流動空間,從而使得河道的防洪防澇能力得到提升。
3 結語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是孕育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河流作為水的重要載體,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人類為了得到高速的發展而忽視了河道這一重要資源,對河道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許多破壞,從而導致河道問題反過來制約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對河道的治理和對河道生態環境修復的重要性,然而對河道的治理和生態修復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不斷深入探索更為有效的新措施,努力開創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齊頭並進、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F. 水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的總體思路包括___,___,___.

水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的總體思路包括__控源_,__治理_,__修復_.

G. 生態恢復和生態修復的區別

1、原理不一樣

生態恢復,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生態修復,在生態學原理指導下,以生物修復為基礎,結合各種物理修復、化學修復以及工程技術措施,通過優化組合,使之達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費的一種綜合的修復污染環境。

2、途徑方法不一樣

生態恢復,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的指標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土壤肥力的恢復和物種多樣性的恢復。

生態修復可以有以下幾種修復方式:

微生物—物理修復、微生物—化學修復、微生物—物理—化學修復、植物—物理修復、植物—化學修復、植物~物理—化學修復、植物—微生物修復、植物--微生物—化學修復、植物一微生物—物理修復。

(7)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修復擴展閱讀:

生態修復的特點:

(1)嚴格遵循循環再生.和諧共存、整體優化、區域分異等生態學原理。

(2)影響因素多而復雜

生態修復主要是通過微生物和植物等的生命活動來完成的,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也將成為影響生態修復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態修復也具有影響因素多而復雜的特點。

(3)多學科交叉

生態修復的順利施行,需要生態學、物理學、化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栽培學和環境工程等多學科的參與,因此,多學科交叉也是生態修復的特點。

H. 如何搞好環境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摘自《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議》,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勾畫出新的藍圖。連日來,《決定》中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舉措、關鍵詞成為我市黨員幹部群眾關注的焦點,大家紛紛暢談生態文明建設,共話美好藍圖。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成都市著名水利專家陳渭忠:

用最嚴格制度體系保護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明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資源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一連串的『制度』,可以說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周詳的『頂層設計』。」 成都市著名水利專家陳渭忠表示,現在,廣大市民越來越關心生活的環境,成都的空氣質量如何、河道里的水干不幹凈都備受關注。「要治理好環境污染、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制度建設是根本,可以說,抓住了制度建設這個『牛鼻子』,我們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就有了保障。」

如果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的「硬實力」,那麼先進的制度體系就是生態文明的「軟實力」。「制度體系的建設是個綜合性工程,首要且必要實施的是『生態紅線管理』,只有把生態的本底先保護起來,才談得上利用和建設。」在陳渭忠看來,近年來,成都市在生態保護的制度建設方面已經進行了探索,比如,在水環境治理中推行了生態補償制度、斷面扣繳制度,這些剛性舉措為水生態建設注入了「強心針」,實現了「用最嚴格的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市林業園林局森林資源管理處處長靳敏:

實現生態保護 實現興林富民

《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在深入學習《決定》後,市林業園林局森林資源管理處處長靳敏感到十分振奮。「要進一步實現生態保護,肯定離不開生態文明制度的深化改革。在這方面,成都一直立足先行。」

作為一個老「園林人」,成都在生態保護制度建設上的進步,靳敏都看在眼裡,參與其中。靳敏說,近年來,全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積極推進,以「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改革任務已經全面完成。與此同時,高標準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創立起來,林產業發展模式和林地規模經營方式上有了諸多創新,搭建林權流轉交易平台,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建立和完善投融資體系。「通過這些年的探索和完善,為實現生態保護、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林區和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我們將再通過深化相關配套改革,在實現生態保護的同時,實現興林富民。」靳敏說。

關鍵詞:環境保護

市環保局生態農村處副處長薛志剛:

用環境經濟措施力促污染治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是開啟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的一次重要會議,成都市環保局生態農村處副處長薛志剛一直關注著全會的信息,《決定》在「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專門提到了「環境保護」。「這對於一直從事環境保護領域的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信心提振。」 薛志剛表示。

《決定》中提出,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從事環境保護領域的我們來看,通過這樣的環境經濟政策,無疑為有效實現污染減排注入一劑『強心針』。」 薛志剛表示,目前,成都在這一方面也有諸多嘗試,比如「誰污染,誰補償」,成都用市場規律促地方政府強力治水,引入了環境經濟政策,實行了全市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繳扣制度。同時,我市還嘗試設立了「飲用水源生態補償基金」的辦法,由市政府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專項資金,市級財政每年支持郫縣政府6000萬元,專項用於成都中心城區的飲用水源保護。「這一系列的有益嘗試,為下一步我市落實《決定》,奠定了基礎。下一步,成都將實現排污權交易,通過這些系列環境經濟措施,力促污染治理。」

關鍵詞:宜人成都

和平街小學英語老師陳怡:

期待更加宜人的生態環境

認真研讀《決定》後,和平街小學英語老師陳怡感到特別提振人心,令她感觸頗深的是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表述。「生態文明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一個前提,《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彰顯出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陳怡表示,現在市民生活條件好了,不愁吃穿,就是希望我們的生活工作環境能夠越來越好。

「可喜的是,當前我市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環城生態區建設,用剛性約束來保護成都的生態環境,為成都戴上了一條綠色的『項鏈』。」陳怡表示,今年5月底,「六湖八濕地」中的錦城湖和白鷺灣生態濕地首先向市民開放,如今已成為市民休閑遊玩、運動健身的好去處。「不久後,隨著安靖湖、北湖等『六湖八濕地』次第呈現,將大大提升城區的水域面積,增加空氣濕度,提高空氣質量,給成都帶來更加宜人的生態環境。盼望著成都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陳怡充滿期待地說。

I. 礦山生態環境恢復

2013年,中央財政資金繼續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範工程,下達項目預算36.56億元。其中,資源枯竭型城市地質環境治理項目預算14.9億元,示範項目預算20.6億元,專項支持江西贛州稀土開發利用綜合試點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資金1.06億元。項目的實施有效地保障了當地居民的生產和財產安全,改善了礦區生活條件。部分礦業開發破壞、廢棄土地整治恢復形成建設用地、耕地、林地,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促進了各地城市文明建設和生態建設。截至2013年底,28個示範工程項目共恢復建設用地約46平方千米,林草地約41平方千米,耕地約36平方千米。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全面實施。全國31個省(區、市)相繼出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管理辦法,開展利用保證金督促和約束礦山企業進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的各項工作,通過採取保證金繳存與采礦權審批、年檢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方案掛鉤等方法,總體上順利地推進了保證金繳存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國保證金應繳存993億元,已繳存612億元,返還32.54億元,企業使用保證金26.70億元,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因企業未履行治理義務而由地方政府使用開展治理的保證金共0.87億元。全國應繳保證金的礦山數量為8.86萬個,已繳存保證金的礦山數量為7.17萬個,繳存礦山數量所佔比例約為81%。礦山企業也積極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作。例如,淮南礦業集團投資對淮南市區資源枯竭礦區進行礦山地質環境修復,目前已完成約10.4平方千米,包括生態修復約7.2平方千米,開發利用約3.2平方千米,還增加了約2.2平方千米城市綠地。神木縣蘇家壕煤礦投資1.1億元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新增耕地約2500畝,林地約700畝,草地約2400畝。

26個省(區、市)已建立由省級財政投入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累計資金92.8億元;14個省(區、市)的部分地、市建立了由市級財政投入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累計資金29.8億元。

在新疆、寧夏、雲南、山東、廣西和浙江等地開展了7處化石發掘後的環境恢復與治理工作。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