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翅山整治
1. 加強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近年來,山東省國土資源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地質環境工作更加緊密結合社會發展,主動服務經濟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找水打井,急民生之所急
1.全力以赴,抗旱找水打井贏得社會贊譽
圖1 徐紹史、姜大明、鍾勉等領導出席抗旱找水打井啟動儀式
2010年9月以來,山東省出現了百年不遇的秋冬春連旱。按照國土資源部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國土資源廳充分發揮技術、裝備、人才優勢,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四川省國土資源系統的支援和配合下,迅速集中水工環專業技術力量,調集先進物探和打井設備,緊急開展了應急抗旱找水打井行動(圖1)。自2011年2月7日起至4月中旬,應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共完成的1492口抗旱井,鑽探總進尺18.4萬米,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抗旱井日出水量達87.9萬立方米,可灌溉農田27.8萬畝,解決了山東省嚴重乾旱地區70.98萬人和51.7萬頭大牲畜的吃水問題,為全省抗旱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應急抗旱找水打井行動極大地提升了黨和政府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形象,受到全省上下一致好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吃水不忘掘井人,旱區群眾懷著感恩之情,自發地向找水打井隊伍致信感謝、贈送錦旗,自發組織慰問打井隊伍,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密切(圖2和圖3)。在國土資源部北方4省應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總結表彰會上,山東省的工作得到了部領導的高度贊揚,有32個單位、151人先進榜上有名。
圖2 俺也嘗一嘗
圖3 嘗嘗俺們的水果
2.再接再厲,丘陵地區找水打井工作穩步推進
在應急抗旱打井工作圓滿結束後,為徹底解決丘陵地區群眾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省政府決定利用兩年的時間,在全省12個市、80個縣勘查找水定井3831口。省國土資源廳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制定了丘陵地區勘查找水工作方案和打井招投標工作方案,對勘查定井任務進行分解,實行單位分工承包制,派出90支共千餘人的物探找水定井組,對打井靶區開展物探勘查定井(圖4)。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定井數3184口,占定井總數的90%。同時,組織所屬地勘隊伍在土地綜合整理項目示範區內的找水打井工作35口,累計進尺7552米,總出水量每小時775立方米,可以解決約82214人的吃水困難。本次丘陵地區找水打井工作將基本解決山東省丘陵地區人畜用水困難問題。
圖4 挑燈夜戰
二、開展地質環境調查,服務農村城市發展
1.濟南市城市地質調查項目
山東省地質調查院積極申報開展了濟南城市地質調查項目,該項目以服務於社會發展為宗旨,緊緊圍繞濟南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地質問題開展,分為城市三維地質結構調查與模型建立、保泉供水水文地質調查、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城市地鐵及城市軌道工程選址專項地質調查、城市地質環境容量及土地利用適宜性評價、城市地質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建設6個專題展開實施。採用高精度多波段遙感解譯、大比例尺地質測量、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鑽探、物探、化探、岩礦測試等多學科多方法相結合的手段,分專題分步驟實施。目前,該項目在城市地質結構可視化模型建立及地下空間有效利用、城市供水安全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2.開展海岸帶填海造陸適宜性評價調查
填海造陸是沿海地區為緩解用地緊張而採取的一項開發舉措,但對環境影響同樣不可小覷。為更好地節約集約使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東營市圍繞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和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求,開展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填海造陸適宜性評價。在查明海岸帶地質環境現狀、地質災害分布現狀和區域地殼穩定性等問題的基礎上,依據區域穩定性、工程地質環境條件、黃河水動力和沉積條件、近岸海洋動力條件等,進行了填海造陸適宜性評價(圖5)。通過該項工作,明確了東營市填海造陸最適宜的區域為萊州灣西岸東營市開發區和墾利縣開發區海岸帶,基本適宜的填海造陸區為東營港區、廣利港以南、墾利生態漁業區緊靠海港和開發區附近,同時指出了不適宜填海造陸地區。為東營市城市和港口發展戰略、海岸帶區域功能規劃、重大工程建設、環境保護提供了地質依據,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了科學、准確的地質環境基礎資料。
圖5 海岸帶填海造陸適宜性評價調查
3.濰坊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
根據國土資源部指示精神,濰坊市政府本著以大力推廣清潔能源、積極扶持當地熱泵企業發展、熱烈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為目的,決定在濰坊市城建區范圍內開展淺層地溫能資源調查工作,並將該項目列入濰坊市城建重點項目。項目調查工作,採用綜合勘查技術方法,利用地熱地質調查、鑽探(圖6)、井孔測溫、地溫測量、抽水試驗、回灌試驗、現場熱響應試驗、岩土物理、熱物性參數試驗、水質分析等手段,基本查明了工作區淺層地溫能資源的賦存條件,取得了大量基礎數據。項目成果對合理開發利用濰坊市城區淺層地溫能具有重要意義,極大推進了濰坊市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進程。濰坊市政府通過電視台、電台、報紙、網路等各種手段大力推廣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採用「低碳節能小區評比」等系列活動明確支持和大力推廣地源熱泵系統,實施每平方米給予不同程度的金額補貼,建立了節能專項資金,對開發利用淺層地溫能資源的單位按初投資規模給予資助,按節能效果給予獎勵,節能投資項目實行無償補助,電力方面優惠。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到目前為止,濰坊市已建或在建的地源熱泵供暖(冷)面積已達300餘萬平方米以上。
圖6 濰坊淺層地溫能調查正在施工中的鑽探取心
三、加強環境治理,改善人居環境
1.籌措資金,加大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
2011年以來,省國土資源廳在國土資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籌集資金,加大了對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地質遺跡保護力度。一是開展1:5萬比例尺地質災害調查,2011年來,國土資源廳加強領導、統一部署,制訂工作方案和調查規范,舉辦培訓班,對12個市的56個山地、丘陵縣(市、區)及4個開發區開展了1:5萬比例尺地質災害調查(圖7),目前,各縣(市、區)資金已基本到位,野外調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各級政府投入資金近3000萬元。二是開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搬遷避讓。在詳細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山東省採取省獎勵補貼一部分、相關市、縣配套一部分資金、涉險農戶自籌一部分資金的資金籌措方式,對涉及12個市、27個縣(市、區),危及2978戶居民和1所鄉中心小學11000人生命財產安全的46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了搬遷避讓治理。目前,省國土資源廳已落實下撥了獎勵補貼資金2038萬元,搬遷避讓工作正在各地積極推進,部分已完成搬遷房屋建設並搬遷入住(圖8)。三是加大地質遺跡保護資金投入。2011年,省國土資源廳積極爭取省級地質遺跡保護專項經費5000萬元,用於濟南華山、煙台棲霞山等10個省級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保護工作,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山東省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保護力度、生態地質環境質量、地質公園建設管理水平將得到大幅提高。
圖7 地質災害調查
圖8 濟南歷城區拔槊泉山體滑坡搬遷工程
2.攻堅克難,再塑泉城一城山色
濟南市山石資源比較豐富,開發利用時間較長,在為城鄉建設提供資源保障的同時,也對地質地貌景觀造成較大破壞,過度的開山採石導致大量山體產生破損。這些破損山體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與建設美麗泉城的要求極不相稱。自2007年開始,該市投入資金9.5億元,其中財政投資6.8億元,市場化運作投資2.7億元,完成了重點區域108座破損山體治理任務,共治理破損面積1540萬平方米,其中破損平面面積1076萬平方米,破損立面面積464萬平方米,種植各類喬木244.35萬株、灌木288.39萬株,鋪種草坪311.38萬平方米,噴播草種6.8萬平方米。通過這些工程的實施,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改善了生態地質環境,恢復了地質地貌景觀,提升了城市形象(圖9)。同時,整理造地1910畝,產生了良好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圖9 破損山體治理前後
3.消除隱患,開展燕翅山地質災害治理
燕翅山是山東省威脅最為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於鐵礦礦山開采和人為堆積廢渣與垃圾而形成采空塌陷、崩塌、山體裂縫、渣土堆不穩定邊坡等多種地質災害隱患,直接威脅到山東省高檢院、山東省警官學校、姚家小學、友誼幼兒園等17家單位、16棟樓房、61間平房、3610餘人的安全。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高度重視燕翅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才利民省長、徐紹史部長等省部領導多次親自到燕翅山實地檢查指導,要求全力抓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省國土資源廳認真貫徹省部領導指示,累計爭取各級財政資金近7000萬元,克服資金短缺、治理難度大、施工危險大等困難,扎實開展了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工作,對采空區塌陷、崩塌、山體裂縫、渣土堆不穩定邊坡等問題進行了綜合治理,徹底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美化綠化了山體,極大地改善了周邊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