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整治
⑴ 如何治理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在正常年份,南美洲的西海岸有一條冷洋流——秘魯洋流——環繞著。洋流里含有豐富的浮游生物,因而魚量很大(魚以浮游生物為食)。在東太平洋上空存在著一個反氣旋(即高氣壓區域),熱帶信風於是在太平洋從東向西吹,風中包含大量水汽,使澳洲和印度尼西亞普降大雨。 但是,有時候反氣旋向西太平洋移動,從而導致信風由西向東吹,並推動海水上層的暖洋流覆蓋秘魯冷洋流,使後者的溫度猛升3℃—6℃。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這種反常現象可持續幾個月,它嚴重擾亂正常氣候,並危害沿岸有關國家的生活條件。
科學家們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人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與人類向大自然過多索取而不注意環境保護有關。因此,說到治理,徹底治理是不可能的,但我們通過限制地球的溫室效應,對降低厄爾尼諾現象的危害是有幫助的。
⑵ 可以說整治現象嗎
直接說不行,可以說整治「五違現象」,比如五種違規現象。
其實你要用整治兩個字的話,後面最好不要用現象,而是行為。
如整治員工違規行為,整治濫用遠光燈行為,整治私搭亂建、佔道經營、亂停亂放行為。
⑶ 如何整治不作為,慢作為現象
首先,把好領導幹部選拔和培養關。在幹部的選拔與任用上,要讓真正有能力、符合崗位要求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讓每一個人的能力與崗位要求相匹配。尤其是目前,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與社會經濟改革的深化,許多崗位不僅要熟悉各種政策,對專業技術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更需要把好用人關。有的人不是不想干,而是存在知識老化與更新的問題,需要加強培訓,給他們創造能幹事的條件。
其次,健全監督問責機制,讓不作為、慢作為的人混不下去。不少人之所以有不出彩也不出錯,不幹事也不出事的想法,就是因為缺乏監督,既然干好乾壞一個樣,還就不好好乾。從某種意義上,「蝸牛獎」「踢皮球獎」就是從制度上把這些屍位素餐者放在群眾的監督下,讓他們混不下去。
再次,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讓廣大幹部願幹事、敢幹事、能幹成事。要給有想法、敢創新的人撐腰鼓勁,打消他們的顧慮,不僅要有「蝸牛獎」,還要有「奔牛獎」。有讓不幹事的人混不下去的機制,也要有激勵幹部們銳意向前敢於創新的機制。有獎有罰,讓幹部能上能下成為常態。
總之,治理庸懶散是個老問題,的確需要探索各種創新舉措,但不管用什麼辦法,還是要回到制度建設的路子上,讓權力運行更規范,讓社會監督更給力,才能標本兼治,取得長效。
⑷ 生態不平衡現象是什麼治理方案是什麼
1)大氣環境正在惡化.主要表現為:氣候災害增多、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應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沒的威脅; 大氣成分發生不利於人的變化,二氧化碳增加,緩解紫外線輻射的臭氧層濃度降低,地球兩極上空臭氧層出現空洞並在加大,還有多種有害於人類的成分也在增加.據1997年美國里奇國家實驗室的報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自工業革命以來已增長了30%,甲烷增長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長15%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其濃度的增加導致氣溫升高 .
大氣圈中發生的這些變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噴發,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氣.但是人類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釋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氣體和粉塵,對大氣的污染更為嚴重.燒煤產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霧和酸雨,是大氣污染的突出表現.「殺人的煙霧」於1930年首次出現在比利時,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籠罩倫敦,煙霧中二氧化硫和粉塵的濃度,大大超過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計導致6000餘人死亡.這種記錄雖不多見,但污濁的空氣,普遍充斥於許多工礦區和城市的空間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氣,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強,現在人們把pH值低於5.6的雨水定為酸雨.它看起來與普通雨水無異,但所含酸性物質進入陸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響,特別是對森林的破壞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為酸雨記錄下來的pH值是5.9(純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還有2.1的記錄,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強了.說明隨著工業的發展,大氣受到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厲害.由於含有污染物的大氣是在流動的,它可以飄洋過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國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國更不足奇.科學家測出,雲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氣體,有2/3是來自英國和德國的工業區.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使酸雨覆蓋面積急劇擴大,到1999年已成為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區;我國至今仍以煤為主要燃料,是大氣污染嚴重的一個原因.
大氣污染所帶來的損害,極其廣泛,許多時候並不表現為毒霧酸雨這類形式,但各種生物無不經常受其影響,對森林和農作物的損害尤為顯著.經常呼吸污濁的空氣,對人體的健康也是威脅,特別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長期生活在被嚴重污染的大氣環境中,猶如慢性中毒.
大氣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濃度降低.科學家在1985年首次發現: 1984年9、10月間,南極上空的臭氧層中,臭氧的濃度較20世紀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擋過量的紫外線,造成這個保護生命的特殊圈層出現「空洞」,威脅著南極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1994年發現北極地區上空平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也有減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紀60年代減少了25-30%.而南極上空臭氧層的空洞還在擴大,1998年9月創下了面積最大達到2500萬Km2的歷史記錄.*
臭氧層為什麼會出現「空洞」?許多科學家認為,是使用氟利昂作製冷劑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結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組成,其中的氯離子釋放出來進入大氣後,能反復破壞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狀,因此盡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減少到形成「空洞」.我國科學家新近提出,僅僅是氟利昂的作用還不夠,太陽風射來的粒子流在地磁場的作用下向地磁兩極集中,並破壞了那裡的臭氧分子,這才是主要原因.(楊學祥,1999)而無論如何,人為地將氯離子送進大氣,終是一種有害行為.
在大氣圈中,物質分布鬆散,運動快速,極微小的外來干擾,也可能就打破原來的平衡,因此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不可低估.
大氣中已經產生危害或被人們注意到的污染物約有100種左右,其中影響范圍廣,對人類環境威脅較大的主要有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氫、氟化物、光化學氧化劑和微粒物質等.
(2)水圈污染嚴重
水圈中最大的問題是淡水資源不足,地理分布又不均,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持續發展的障礙(見第12章),而水圈被污染更已威脅著人類的生存.1999年舉辦「世界水日」之際,聯合國的專家發布,在當今的世界上,還有14億人在飲用不安全的水,每年因此致病死亡的超過500萬人.在我國,經濟建設大發展後,大部分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別的國家也是工業越發達,水的污染越嚴重.被污染的大氣經過流動擴散,可以很快稀釋沖談;被污染的水雖也可以流動,但常存在相對穩定的水體中.對以水為生的人和生物,影響長遠深刻.
造成水和水體污染,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工業的發展,化肥、農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學製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發展到現今的危害程度.
工業生產排出的廢水,生活污水和農業退水,常成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水中污染物包含金屬、非金屬物質和有機物,種類繁多,其中許多對人體有害甚至是劇毒 雖然經過人工處理可以將它凈化,但現在多是僅稍作處理,甚至是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體中.
50-60年代日本的水俁市和新舄縣發生的水俁病,其原因是工廠排放的廢水中的汞經過生物食物鏈(硅藻-飛蛄-石斑魚-鱔魚)的逐漸富集,使鱔魚體內含汞量達10-20毫克每升(最高達50-60毫克每升),比原廢水中汞濃度高出1萬至10萬倍.當地居民捕食鱔魚等之後,汞在人體內積聚,以致造成中樞神經的嚴重損傷.水體污染對人體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質的污染會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體是傳染疾病的淵藪.水體污染對人體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質的污染會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體更是傳染疾病的淵藪.
絕大數河流最終都是流入海洋的,不管是有害的,還是無害的物質都隨河流向海洋集中;油輪破裂或沉沒,更在把能嚴重污染海洋的石油帶進海里.在一些地方,人們還向海里傾倒垃圾.海洋本是自然界的聚寶盆和自凈池,有些人卻在把它當成污水池和垃圾桶.靠近工業發達地區的地中海,早已無漁業可言,很多物種已在此絕滅.我國的渤海由於周圍城市的擴大和工業的興起,也出現了這種發展趨勢,據監測部門在1998年報告,1995年時,渤海已有56%的面積被污染,比十年前擴大了一倍,而且還在擴大.河流、湖泊、海洋這些水體本來都有自凈化作用,所以大自然中的水總是那樣晶瑩清澈,現在受到污染而且還在發展,完全是人類行為不慎造成的後果. 水圈是一個系統,污染物隨著水的運動在其中傳播,所以在南極企鵝的組織中也發現了殺蟲劑;而波及廣大海域的紅潮(赤潮),其源來自城市的污水.這些污水富含生物營養所需的磷、氮等元素和有機物.紅潮是因一些紅色或褐紅色藻類得到豐富營養,迅速生長、數量激增的現象.由於它們過量的繁殖,並在死亡後腐敗、消耗大量氧氣,影響到別的生物,特別使魚類不能在此生存.生物圈與食物鏈
生物圈是一個巨大而又極其復雜的生態系統.它由無數個大小不等的各類生態系統所組成.這些生態系統基本可歸為3類:陸地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
陸地生態系統是指構成陸生動植物的生態環境,比如我國西雙版納的亞熱帶叢林,叢林中的亞洲象、華南虎、雲豹,加上各種鳥類和其他小動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再比如我國北方的許多草原,不僅處處可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那兒也是各種野生動物和鳥類的樂園.高原雪域、沙漠戈壁,看上去十分荒涼,但它們不僅有生命存在,相互之間的依存關系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同樣形成自己的生態系統.
淡水生態系統通常指江河、湖泊以及沼澤中淡水生物相互構成的依存關系和由此而形成的自然環境.在這一生態系統中,主體是淡水,其他各種水生動植物都屬客體,只要主體的淡水環境不被破壞,客體一般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那麼,這個生態系統也就基本上能夠保持平衡.
海洋生態系統顧名思義就是指海洋這一主體條件下各類動植物的群體所形成的自然環境.表面上看,大海洶涌澎湃,桀傲不馴,而水下攝影機拍到的海底世界卻是那樣恬靜、祥和、溫馨而又奇妙!
構成生物圈的各類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有各自的特點,起著特殊的作用,共同維持著生物圈的正常功能,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生態平衡.
食物鏈是指生物相互制約、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網路關系.如草原生態的食肉動物—食草動物以及昆蟲—鳥類等,它們互相制約,共生共榮.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自然和諧的.在非洲大草原,以獅子、獵豹和獵狗為代表的食肉動物專吃食草動物,它們對角馬甚至斑馬的獵殺是兇殘的,但這種殘酷的捕殺既是食肉動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時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態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沒有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控制,食草動物就會迅速發展起來,當食草動物發展到一定數量,草原就難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動物也就失去生存和發展的條件.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捕殺,不僅能控制食草動物種群的數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同時也是提高食草動物的質量.生物學家經過長期的野外考察證明,食肉動物在獵捕過程中,選擇的對象往往是病殘弱小的食草動物,這無疑有利於物種的優勝劣汰.從這一點說,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的兇殘捕殺,就顯得自然合理,天經地義了.
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在控制食草動物種群數量的同時保護了草原,各類飛鳥對昆蟲的捕食和食肉動物一樣,也起到保護草原的作用.而飛禽走獸的糞便則成為上好肥料,促使各種植物的生長.這種以植物為主體,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以及昆蟲—鳥類為客體所形成的食物鏈,對維護草原的生態平衡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草原之一,那兒牧草豐茂,牛羊成群,是我國最大的牧業基地.可是,歷史上由於這兒野狼成群,對牧業的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為了保護人畜的安全,當地牧民曾經組織過大規模的獵捕野狼活動,使野狼的數量銳減,剩下為數不多的狼再也不敢以草原為家,以牛羊為食,統統搬到深山老林里去了.野狼不見了,畜牧業空前發展,在牛羊種群不斷增加的同時,野兔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野兔和牛羊爭食牧草,草原難以承載,導致草場急劇退化,使草原面臨沙化的危險.
事實使人們認識到,食物鏈的任何一個環節一旦出現了問題,災難也就快要降臨了.野狼在飢餓的時候,固然偷獵牛羊,但在正常情況下,野狼是以野兔為食的.從這一點上說,是野狼控制了野兔的繁殖和發展,避免了野兔和牛羊爭食的現象,保證了草原的正常生態環境.當牧民認識到這一自然規律後,對野狼也就寬容了許多,再也不談狼色變、見狼就打了.
人類不僅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而且對生物圈中的各個生態系統起支配作用.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保護各個生態系統,促進生態平衡;人也能夠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掠奪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類不能超自然而存在,保護生態平衡,也是保護人類自己,一旦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危及整個生物圈,人類自身也在劫難逃.
⑸ 全國整治光膀,還有什麼現象需要整治
全國整治,我感覺還有很多不文明的現象需要整治。比如說在公共場合脫鞋、隨地吐痰、隨手亂扔垃圾等一系列函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說的就是在公共場合脫鞋,這比光膀子的問題嚴重更多,簡直是讓人最無法忍受的事情。特別是在擁擠的車站或者是火車站,長途旅行的人都非常的疲憊,但是偏偏有人用脫鞋的方式來放鬆自己,完全的不顧別人的感受。遇上腳汗味大的人,簡直就是無盡的折磨,比吸煙的二手煙還讓人痛苦。
以上的現象不僅是不文明現象,還是對他人有實際影響的不文明行為,我感覺比光膀更需要整治,畢竟光膀只能在夏天出現,而且無視的話也沒什麼過大的傷害,公共場合脫鞋、隨地吐痰、隨手亂扔垃圾這些行為不能無視,需要全國整治。
⑹ 修改病句,整治…現象能搭配嗎
可以。
近期,區城管局加大城市市容市貌和環境衛生管理力度,大力整治公園路「臟亂差」現象。
⑺ 哪些「怪現象」發生在高速上是需要嚴格整治的
國內高速公路的普及速度非常快,覆蓋率差高達96%以上,極大的方便了車主們的遠途出行,節省了時間,而為了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也是非常嚴格的,車主不僅要有好的駕駛技術,還要有很多的應變能力,才能避免事故的發生,不過高速上堵車就是車主比較鬧心的,一般都是幾個小時,車主只能乾等著,不過小編今天要說的可不是高速堵車,而一個令人反感的“怪現象”,現已經開始整治,車主:早就應該這樣了,做得好!
⑻ 論述資源詛咒的現象與治理措施
2世紀7年代,荷蘭發現大量石油與天然氣,於是荷蘭政府大力發展資源和能源產業,大量出口石油和天然氣。在一段時間內,荷蘭出口劇增,出現大量貿易順差,荷蘭經濟因此得到飛速發展。但是沒過多久,荷蘭經濟卻經歷了一場衰退,失業率升高,勞動生產率下降,通貨膨脹率上升。豐富的資源卻使經濟出現一系列問題,這種現象使得眾多經濟學家開始關注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1 「資源詛咒」的概念
很多研究表明,豐富的自然資源非但不能促進經濟增長,反而會導致經濟出現衰退等一系列問題。例如,就世界范圍而言,OPEC國家的經濟增長率與同期其他國家相比,明顯處於落後地位;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資源豐富,但是國民收入卻很低。與此相反的是,中國香港、日本、韓國等資源匱乏型國家(地區)卻屬於發達國家(地區)之列。就國內而言,山西、甘肅等省份資源豐富,但是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長率等卻在全國排名末位;而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資源異常匱乏,而這些地區的人均收入等各項經濟指標卻在全國排名前列。這一系列現象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觀念,資源豐富不再視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優勢,它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經濟增長,並造成多方面的問題。學界把這種現象叫做「資源詛咒」。
2 我國「資源詛咒」現象產生的原因
大量實證研究表明,我國確實存在「資源詛咒」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是有一定原因的:
(1)資源產業的繁榮會抑制其他產業的發展。資源豐富地區通常大力支持資源產業的發展,在資源產業繁榮的同時,忽視了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導致製造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受到抑制,最終使經濟發展出現一系列問題。在這里以山西省為例進行說明:
山西省作為中部內陸省份,由於具有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優勢,8年代初,國家確立了以山西為中心的全國能源基地的戰略地位。在政策引導和巨大投資的推動下,山西的煤炭工業繁榮發展,山西煤炭調出量佔全國煤炭市場交易量的2/3。但是到現在為止,山西的經濟在全國僅僅處於中游水平,豐富的煤炭資源並沒有給山西的經濟帶來迅猛增長。其原因為:為了利用自然資源,必須增大採掘、原料工業等資源產業的投資,而這些產業的各類產品的加工鏈很短,中間產品比例高,最終消費品比例低,這就擠佔了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最終產品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從而患上「荷蘭病」。
(2)資源產業的擴張容易導致人力資本積累的不足。人力資本是衡量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准,有其存在和成長的特定環境。只有在現代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中,人力資本才能充分發揮作用,科技能力才能保持較高的水準。而資源豐富的地區一般是以採掘業及相關的低級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這種經濟環境需要的是對工資要求不高的低技術廉價勞動力,一般的技術工人就基本可以勝任大多數工作,再加上人力資本投資本來就是一個無法立竿見影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時間才能得到投資回報,短視的政府因此常常忽略對人力資本的積累。這在長期後會導致這些地區產業結構和水平的低端化、低附加值化和低科技含量化,阻礙產業結構的更新換代。
(3)資源豐裕使經濟出現尋租、制度弱化等亂象。因為自然資源容易帶來高額的經濟租金,很容易引起各種利益集團在對其分配和再分配過程中進行各種合法和非法的博弈行為,因此形成了各種政治利益集團,導致制度弱化、尋租等現象。
在我國現階段,產權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場規則不健全,導致了這些亂象的發生:地方政府和各級資源管理部門對礦業資源擁有較大的管制權,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成本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等代理人承擔,而大部分收益卻為經營者及少數政府官員所享有,這種有缺陷的制度安排不僅使得資源的所有權與行政權、經營權相混淆,而且所有權在經濟上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其收益由多種途徑轉化為一些部門、地方、企業甚至是個人的利益,這就導致了資源的浪費、過度消耗和利用率低等問題。 轉貼於 看準網 http://www.kanzhun.com
(4)對資源的過度開采使經濟的發展不可持續。因為高額利潤等問題,一個地區的資源通常被過度開發利用,使得環境惡化、污染嚴重等現象不斷發生,再加上「先開采後治理」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使本地區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此外,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礦產資源的開采都會伴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甚至傷亡事故,直接威脅到人的生活與生存。脆弱的自然環境狀況不僅阻礙了地區潛在優勢的發揮,而且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在資源接近枯竭時,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由此引發了大量的失業和社會不穩定問題。
3 解決「資源詛咒」現象的對策分析
(1)合理安排產業結構,積極促進產業升級。我國一些資源豐裕地區產業結構是相當落後的,增加值高的製造業很不發達。因此,這些地區產業結構的設計要避免單純以資源開采為導向,而要把資源開發同發展高增加值的製造業結合起來,每年從資源產業受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大力發展先進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同時把旅遊業、生態農業、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作為重要的戰略產業和支柱產業,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根本戰略加以貫徹。與此同時,必須積極促進包括資源行業在內的產業升級,生產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由初級產品向工業製成品轉變,加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轉型。
(2)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和對創新的投入。我國資源豐裕的落後地區雖然人口數量較大,但人力資本的積累與發達地區相比有較大的差距,甚至人力資本不斷地被資源產業資本所「擠出」。政府必須增加對這些地區的教育投入,改善不合理的教育投資體制,吸引外來的技術人才和知識人才,積累寶貴的人力資本。同時,政府要加大對創新的投入,促進資源豐裕地區的經濟發展高端化。
(3)明晰資源產權,合理安排相關制度。「資源詛咒」現象導致制度弱化等問題的發生,這是由於體制機制不健全造成的。要從根本上減少尋租和****行為的發生,必須加快推進資源有關產權制度的改革步伐,制定規范產權的法律制度,從法律上保證資源的所有權得到實現;明晰資源的使用權和收益權;制定與完善資源稅徵收制度,理順資源產品價格,使資源價格確實反映資源破壞與環境治理成本。
4 總 結
我們應該認識到,只要採取了有效措施,完善了相關制度,合理地利用、管理自然資源,資源就能起到支持經濟增長的作用,「資源詛咒」是完全能夠避免的。因此,深入了解自然資源削弱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及早採取措施避免「資源詛咒」,是我國自然資源豐裕地區的政府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⑼ 大數據殺熟現象明顯,這一行為如何整治
首先,大數據殺熟指得就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用戶畫像,再根據不同用戶的不同偏好,進行差別定價。大數據殺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在網路購物、在線旅行業、線上打車等等互聯網行業都出現了大數據殺熟現象,就連京東、天貓、滴滴、攜程等等大平台也都成為過大數據殺熟新聞的主角。大數據殺熟通俗地說也就是用大數據技術收集並且分析消費者的歷史購買記錄、職業、收入、年齡、性別、家庭狀況等等個人信息,對消費者畫像,實現“千人千價”。
最後,線上交易頻頻出現大數據殺熟,還是因為消費者彼此之間不知道對方的價格,也可以要求商家定價做到透明公正。雖然線上交易也是明碼標價,但是因為大家都是通過自己手機來消費的,每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的價格,看不到別人的價格,不像線下商店,一旦定價之後,每個消費者進店看到價格都是一樣的。大家互相之間信息不通,商家才有機會給大家定不一樣的價格,所以可以要求商家定價的時候做到“透明”。
⑽ 你覺得如何治理居住環境臟亂差現象
居住環境臟亂差,
奈何磨礪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