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鐵礦治理

鐵礦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1-24 18:50:08

❶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2011 年,中央財政投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 47.32 億元,用於解決礦山地質環境歷史遺留問題。重點支持 38 個資源枯竭城市 33.3 億元,占總資金的 70% ;一般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安排資金 14.02 億元,占總資金的 30%。

開展一般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 112 個。其中,金礦 18 個,支持資金 18081 萬元;煤炭 22 個,支持資金 27534 萬元;建材非金屬礦 29 個,支持資金 38868 萬元;鐵礦 6個,支持資金 9125 萬元;其他類礦山治理項目 37 個,支持資金 48478 萬元(圖 4-1)。

圖4-1 一般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資金分類統計

❷ 鐵礦開采中如何進行環境保護治理方案包括污水與粉塵

粉塵治理採用濕式鑿岩,安裝噴霧裝置,定時噴霧除塵,施工廠出入口硬化,灑水防塵。污水治理主要採用沉澱。

❸ 礦山環境治理現狀

1.2.1 項目實施及資金投入

20世紀90年代以前,由於體制、管理和歷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的礦產資源開發一直處於粗放管理狀態,大部分礦山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致使礦山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礦山地質災害頻繁發生,不僅威脅到礦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我國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90年代初期,礦山環境屢遭受破壞和不斷惡化的趨勢引起中央及各級政府的廣泛重視,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建設工作逐漸提到日程。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先後在全國建立了煤炭、石油、有色金屬、黃金等礦山開采和燃煤發電、燒制磚瓦等20多個不同類型的土地復墾試點。國家環保總局結合全國的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在馬鞍山、淮北、遷安等10多個市、縣開展了以礦區環境保護和生態重建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示範區試點建設工作。冶金、煤炭、化工、有色金屬等部門也從本行業的實際出發,開展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試點工作。如神華集團公司自1986年開發神府東勝礦區以來,堅持開發建設與污染治理同步實施,先後建起了污水處理廠、選煤廠煤泥水處理系統等一批環保設施,營造了礦區防護林,不僅使礦區水環境、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而且,在礦區治理區內植被覆蓋率也由原來的14%提高到39%。又如馬鞍山南山鐵礦是一個有80餘年開采歷史的老礦,地表植被破壞殆盡。為了做好土地復墾工作,該礦專門成立了復墾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專職復墾隊伍,通過幾年的努力,廢棄土地的復墾率已達到70%。山西潞安礦務局王莊煤礦採用人工造林綠化新技術,為矸石山的綠化探索出一條新路子,不僅治理了礦山「三廢」,復墾了土地,恢復了生態,而且樹立了樣板,為推動全國礦區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了貢獻。

2001~2002年,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利用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投資2350萬元,地方自籌資金3052.16萬元,在全國范圍內選擇礦山環境問題突出的湖北、江西、黑龍江、四川、北京、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湖南、山東、江蘇、浙江、新疆、甘肅16個省(區、市),安排18個國有老礦山進行礦山環境治理試點(山東和湖南安排2個試點項目,其餘省(區、市)各安排1個試點項目)。治理礦區種類包括鐵礦、煤礦、鉛鋅礦、銅礦和石材礦等,治理對象包括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和礦區地質災害治理等。項目驗收結果表明,由於中央和地方配套資金的相互支持,90%的項目超額完成設計工程量,18個項目工程質量均達到預期要求,全部驗收合格。通過項目的實施,老礦區內長期威脅居民生產、生活安全的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得到治理,久棄荒廢的土地得以復墾,千瘡百孔的礦區生態環境重現生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後續項目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試點取得經驗的基礎上,2003年11月10日,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下發《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使用管理辦法(試行)》通知,正式啟動兩權專款用於礦山環境治理工作。主要治理對象是計劃經濟時期建設的國有礦山,重點開展:①因采礦活動造成的地面開裂、沉降、塌陷等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治理;②因采礦活動引起的區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乾枯、危損尾礦壩等的治理;③因采礦活動形成的礦山尾礦的治理和綜合利用。

近年來,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逐年加大對礦山環境治理投入力度。2003年,在全國22個省(區、市)批復實施礦山環境治理項目74個,中央財政投資1.72億元。2006年,在全國31個省(區、市)批復實施礦山環境治理項目339個,中央財政投資13.16億元。在項目的批復數量上,2004年和2006年的增加幅度較大,分別增加了129.73%和75.77%;中央財政對項目投入呈穩步增加趨勢,年平均增幅達66.30%。2003~2007年底利用兩權專款,在全國31個省(區、市)共批復實施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1118個,中央財政累計投入37.10億元。

同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根據各省(區、市)礦山環境治理目標,並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和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需求,地方財政向礦山環境治理投入力度也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再由於國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參與礦山環境治理的優惠政策,極大地調動了企業和個人投資礦山環境治理的積極性。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以來,全國用於礦山環境治理的地方財政資金達4.00億元,企業自籌資金達15.51億元。

1.2.2 治理成效

隨著我國關於礦山環境保護與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逐步健全、完善和進一步貫徹落實,以及國家和省(區、市)各級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視程度和監管力度的日益加大,隨著社會公眾及礦山企業對礦山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礦山開發者重開發輕保護、肆意破壞污染礦山環境的勢頭已被有效遏制,在保護礦區生態環境、治理恢復被佔用破壞的土地、防治地質災害和礦山「三廢」綜合治理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特別是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正式啟動兩權專款用於礦山環境治理工作以後,在全國范圍內的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得以有序開展,一些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國有大中型礦山、閉坑礦山和無法找到責任人的礦山的地質環境逐步得到恢復治理,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同時,已實施項目的示範作用,以及有關鼓勵政策的出台,極大地鼓舞和激發了企業和個人參與礦山環境保護治理的積極性,使礦山環境保護治理的資金投入更趨於多元化,治理范圍更廣泛、治理成效更顯著。

1.2.2.1 礦山佔用破壞土地恢復治理

截至2007年底,全國累計恢復治理礦山佔用破壞土地面積約15.50萬公頃,治理率達9.35%。現階段,我國在礦山佔用破壞土地恢復治理過程中,普遍遵循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要求土地的復墾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相協調,復墾後的土地應優先用於農業,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其次用於建設主題公園、人工湖等生態景觀的恢復和其他建設用地。

(1)采空塌陷區治理現狀

我國采礦塌陷區主要集中分布在煤礦,其次是石膏礦、金礦等。塌陷區的治理措施根據塌陷規模區別對待:對深度較大的常年積水區,一般採取清淤擴建、淤泥造地等措施,建設成人工湖、魚藕塘、水田;對季節性積水區,實行挖溝排水,修建台、條田,發展特色種植;對塌陷變形地,採取削高墊窪、回填整平、復耕復林復草或用作其他建設用地。例如甘肅省華亭縣對東華煤礦塌陷區進行復平整治,改造成面積達86400平方米的人民廣場,成為縣城居民集會、休閑場地。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對煤礦塌陷積水窪地進行綜合整治,治理塌陷地9.26公頃,建成了具有休閑和娛樂功能的落燕湖景區。山東省棗庄市針對石膏礦塌陷,堅持以挖塘造地為突破口,發展名優水產養殖,擴大植桑種田面積,創造了種、養、加工相結合的立體高效塌陷治理示範區。累計治理塌陷地3000餘畝,開挖魚塘133處,面積近900畝,改造良田整平耕地2700餘畝,整個石膏礦區已開始步入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軌道。

(2)露天采場治理現狀

隨著生態省(區、市)建設活動的開展,各級行政主管部門開展了對「三區二線」(即城市規劃區、風景區、地質遺跡保護區、重要公路或鐵路沿線、沿海岸線)可視范圍內的已損山體和廢棄的採石坑的治理工作。

對露天采場治理的原則是減少引發崩塌、滑坡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保證礦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恢復采場范圍內被破壞的地表植被,使之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目前採取的主要治理措施首先是對不穩定岩土體進行卸載,消除引發災害的隱患,再對土質開采坡面和礦坑清理、平整,便於復墾綠化;對石質邊坡進行打坑回填客土或者進行覆網客土噴播等技術,使裸露的開采作業面迅速復綠。治理效果較好的江蘇省蘇州旺山露天采場,在清理不穩定岩體的前提下,針對土質貧瘠、堅硬、坡比較大的基岩坡面採用客土噴播法,對土質較好、坡比小的山體採用厚層基質法等施工工藝和復綠技術,使原來裸露的邊坡得到有效的防護,減少水土流失和滑崩災害隱患,迅速改變了地貌景觀。經過三年的治理,形成一個喬、灌木及地被混交的自然種群,植被生長旺盛、根系盤結,生物保護作用明顯。改造後的露天采場成為蘇州吳中經濟開發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山東省威海市按照自然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土石方工程、植物工程和噴塗工程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方法用於露天采場治理。2000年共噴塗陡峭坡面30萬平方米,壘堰總長度9000米,填土量1.8萬立方米、石方量9000立方米,栽植常攀藤植物15萬株,各類喬木、灌木3萬棵。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紫金礦業按照礦山每年編制的植被恢復計劃,遵循穩定一塊、恢復一塊的原則逐步恢復。目前已採用草、灌、喬、藤相結合,通過人工種植、機械噴播等方法進行植被恢復工作。2001年金礦區種植草皮4.5萬平方米,種樹8萬株,成活率均在85%以上。在2001年底,紫金礦業為實施「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礦山可持續發展戰略,開始實施紫金山工業旅遊項目,經1年多的開發建設,先後投入2000萬元,建設成為福建省獨具特色的一個新興旅遊區。2002~2003年度,共接待遊客6.8萬人次,累計實現旅遊收入815萬元。

(3)尾礦庫、固體廢棄物堆放場地治理現狀

為了減少揚塵、凈化礦區空氣環境,預防污染水土環境、引發水土流失、發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增加礦區土地的可利用率,建設環境優美的綠色礦山,對尾礦庫、固體廢棄物堆放場地進行治理,成為目前礦山環境治理的主要工作。

現階段,我國對尾礦庫、固體廢棄物堆放場地的治理原則是多元開發、變廢為寶,提高利用、減少囤積,復墾佔地,恢復生態。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尾礦和固體廢棄物大量用於建築業、發電等行業,如加工成新的建築材料或制磚、鋪路、充填塌陷區等。湖北省武鋼礦山大冶鐵礦利用尾礦砂製成微晶玻璃花崗岩新型建材及仿古陶瓷工藝品,利用礦石粉碎的細石灰石粉尾礦生產高標號的水泥。安徽銅陵有色金屬公司所屬的五公里尾礦庫已經建成無土復墾示範場,昔日塵沙飛揚的尾「沙灘」,今日已草樹成蔭,成為沿江綠化帶。雲南錫業集團有限公司左山采礦廠尾礦庫,已復墾成225畝的竹林。對於無法利用的尾礦、固體廢棄物可就地回填采場和采坑,覆土後用於人工造林、恢復成耕地等,或充分利用微生物技術直接在礦渣堆上復墾。通過多種形式的治理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修復自然景觀。如山西孝義和廣西平果鋁土礦在礦山固體廢物復墾中,採取一系列加速生土熟化技術,建立了剝采、排土與復墾聯合新工藝,使用了內生菌根真菌微生物工程技術,使土壤活性增加,將工程復墾與生物復墾有機結合,成功實現了排土場的植被恢復。

1.2.2.2 礦山廢水廢液治理

目前,我國礦山平均年廢水廢液產出量約為60.88億立方米,年處理量16.81億立方米,年綜合利用量為17.44億立方米,綜合利用率為28.64%。

礦山廢水按生產過程可分為采礦作業廢水和選礦作業廢水;按廢水pH值可分為酸性廢水、鹼性廢水等。礦山酸性廢水主要來源於礦坑水、廢石堆淋濾液等;礦山鹼性廢水主要產生於選礦作業。礦山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屬、酸、有機污染物、油類污染物、氰化物、氟化物和可溶性鹽類等。重金屬污染和酸類污染是廢水污染中最普遍的,廢水中的重金屬元素主要有鉛、鋅、鎳、銅、汞、鉻、鎘、鈷、錳、鈦、釩和鉍等。目前我國對礦山廢水的治理方法主要有中和法、微生物法、人工濕地法等。處理工藝較為先進、成熟,例如甘肅省金川公司針對采、選、冶以及化工動力等各生產環節不同生產工藝所排放的廢水,先後建成了鎳等貴金屬離子、硫酸、氯鹼、鍋爐、高含鹽等廢水的處理站,年處理廢水達500萬噸,並將未被利用的廢水排入尾礦庫,減輕了對礦區附近水體、土體的污染和破壞。

1.2.2.3 礦山地質災害治理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共發生由於礦山開采而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質災害12000餘起,影響面積33.98萬公頃,已治理面積6.79萬公頃,治理率為19.98%。

根據我國礦山各類地質災害的發育狀況、致災機理、危害程度,結合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條件,現階段我國礦山地質災害治理的原則及工程措施是:①對於危害較嚴重、治理難度較大、治理投入回報不理想的地質災害,一般採取搬遷、避讓的措施。2003年6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遼寧考察期間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連下「四道軍令」:要盡快實施、要公開透明、要責任到人、要增加投入。不久,國家有關部門就開始對東北煤炭城市沉陷區治理安排專項資金,東北三省政府全力以赴投入到採煤沉陷區治理工程之中,治理總面積超過900平方千米。治理項目包括建設小區住宅、維修加固住宅、新建學校、醫院、幼兒園等配套設施,對部分受破壞的學校、醫院、道路、供(排)水管線、供熱管線進行維修加固等。目前,遼寧已安置沉陷區受災居民2.8萬戶,超過安置戶數的70%,已建成居民樓房住宅240多萬平方米,建成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25萬平方米。吉林省採煤沉陷區新建樓房住宅小區竣工面積為82萬多平方米,安置居民1.36萬戶,各項配套建築設施也同步進行。黑龍江省治理面積超過400平方千米,截至2006年5月底,已開工新建住宅223萬平方米,佔下達計劃的78%,項目建成後預計可安置沉陷區搬遷居民33112戶,約佔下達計劃的70%。②對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呈點狀分布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採取部署群測群防的監測體系,實施治理工程,開展重點區域專門性監測等措施。例如甘肅省小廠壩鉛鋅礦1138平硐不穩定斜坡(潛在滑坡)變形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其主要誘發因素是汛期地下水水位上升導致高陡基岩坡面殘坡積碎石土變形蠕動。在對其進行坡面位移定期監測的基礎上,採取格構加固、修建擋土牆、地表排水等工程措施及植樹育草生物措施,有效地抑制了坡體蠕動變形的進一步發展。

1.2.3 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工作剛剛起步,無論政策法規、管理機制、資金保障,還是技術標准都有待健全和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2.3.1 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尚未步入法制化軌道,管理機制不健全

近年來,我國雖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大多局限於原則性的要求,可操作性較差,具體實施時存在一定難度。在管理體制上各執法單位之間時有交叉重疊,時有空白。特別是治理的主體單位與上級主管部門及相關單位,在法律上和經濟上多方面的關系均缺乏明確界定。礦山環境治理過程中,各方責、權、利的關系應遵循怎樣的原則加以確立?治理之後的成果,即環境產權和復墾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等應如何確立和保護?這些問題在原有法律中均未涉及,急需加以完善。

1.2.3.2 我國礦山開采歷史悠久,環境破壞嚴重,治理難度增大

長期以來由於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礦山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健全,管理滯後,加之受開采條件、開采方式、生產工藝、技術水平、裝備條件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致使我國礦山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造成全國礦山環境問題廣泛分布,且類型復雜、致災幾率大、突發性強、隱患多、災情嚴重。不僅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甚至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矛盾。而我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起步晚、規模小、投入資金有限,隨著礦山採掘規模和強度的增大,礦山環境問題將日益突出,治理難度也將越來越大。

1.2.3.3 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資金短缺,投資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資金主要來源於三個部分:一是中央財政從兩權使用費和價款中安排一定的資金,因歷史欠賬太多,遠遠不能滿足礦山環境治理的需要。二是地方財政從收取的價款和礦產資源補償費中安排部分資金,主要用於礦產資源勘查等方面支出,用於礦山環境治理的費用極為有限。三是礦山企業交納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由於礦山環境治理工程投入大,其經濟效益不凸顯或滯後,再由於缺乏礦山環境治理相關的鼓勵政策措施,造成礦山環境治理投資回報率不大,因此極少有其他資金投入,投資機制不暢,多元化、多渠道的礦山環境治理投資機制尚未形成。

1.2.3.4 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技術標准、規范急需制定

雖然國內已進行過不同層次的礦山恢復治理方面的零散研究工作,也開展過不同類型廢棄礦山恢復治理的示範工程,但這些工作所積累的經驗和數據資料距離形成系統的標准、規范還有很大差距,造成目前我國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目標、任務不很明確,治理成效界定缺乏依據,治理技術不規范。因此,出現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程布設較隨意、技術含量低,部分治理工程的治理成果不顯著,很難實現預期的效益。為了盡快提高我國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技術水平,規范恢復治理工程的技術路線選擇、工作量布設、質量監控、預算編制、預期成果目標設定等,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設立專項資金,集中一批技術力量,盡快研究制定礦山恢復治理的方法、標准或規范,用以指導全社會礦山的恢復治理工作。

1.2.3.5 重前期治理,輕後期管理,影響了礦山環境治理效果

自2001年大規模、有計劃地開展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以來,相繼開展了大量的礦山環境治理項目。大多數項目在前期的治理階段,由於有資金保障,主管單位和實施單位的積極性都很高,不僅嚴格按照設計施工,而且監管力度大。而項目評審驗收後,因沒有後續資金支持,部分治理工程後期的維護工作處於停滯狀態,行政監管也出現空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治理效果。

❹ 鐵礦冶煉 生鐵

編輯本段煉鐵liàntiě [ironsmelting] 將金屬鐵從含鐵礦物(主要為鐵的氧化物)中提煉出來的工藝過程,主要有高爐法,直接還原法,熔融還原法,等離子法。 高爐煉鐵是指把鐵礦石和焦炭,一氧化碳,氫氣等燃料及熔劑(從理論上說把活動性比鐵的金屬和礦石混合後高溫也可煉出鐵來)裝入高爐中冶煉,去掉雜質而得到金屬鐵(生鐵)。 其反應式為: Fe2O3+3CO==2Fe+3CO2(高溫) Fe3O4+2CO==3Fe+2CO2(高溫) C+O2==CO2(高溫) C+CO2==2CO(高溫) 元素個數右下標。 編輯本段高爐煉鐵原理簡介:高爐生產是連續進行的。一代高爐(從開爐到大修停爐為一代)能連續生產幾年到十幾年。生產時,從爐頂(一般爐頂是由料種與料斗組成,現代化高爐是鍾閥爐頂和無料鍾爐頂)不斷地裝入鐵礦石、焦炭、熔劑,從高爐下部的風口吹進熱風(1000~1300攝氏度),噴入油、煤或天然氣等燃料。裝入高爐中的鐵礦石,主要是鐵和氧的化合物。在高溫下,焦炭中和噴吹物中的碳及碳燃燒生成的一氧化碳將鐵礦石中的氧奪取出來,得到鐵,這個過程叫做還原。鐵礦石通過還原反應煉出生鐵,鐵水從出鐵口放出。鐵礦石中的脈石、焦炭及噴吹物中的灰分與加入爐內的石灰石等熔劑結合生成爐渣,從出鐵口和出渣口分別排出。煤氣從爐頂導出,經除塵後,作為工業用煤氣。現代化高爐還可以利用爐頂的高壓,用導出的部分煤氣發電。 編輯本段高爐煉鐵流程高爐冶煉是把鐵礦石還原成生鐵的連續生產過程。鐵礦石、焦炭和熔劑等固體原料按規定配料比由爐頂裝料裝置分批送入高爐,並使爐喉料面保持一定的高度。焦炭和礦石在爐內形成交替分層結構。 高爐冶煉工藝--爐前操作:一、爐前操作的任務 1、利用開口機、泥炮、堵渣機等專用設備和各種工具,按規定的時間分別打開渣、鐵口,放出渣、鐵,並經渣鐵溝分別流人渣、鐵罐內,渣鐵出完後封堵渣、鐵口,以保證高爐生產的連續進行。 2.完成渣、鐵口和各種爐前專用設備的維護工作。 3、製作和修補撇渣器、出鐵主溝及渣、鐵溝。 4、更換風、渣口等冷卻設備及清理渣鐵運輸線等一系列與出渣出鐵相關的工作。 高爐基本操作制度: 高爐爐況穩定順行:一般是指爐內的爐料下降與煤氣流上升均勻,爐溫穩定充沛,生鐵合格,高產低耗。 操作制度:根據高爐具體條件(如高爐爐型、設備水平、原料條件、生產計劃及品種指標要求)制定的高爐操作準則。 高爐基本操作制度:裝料制度、送風制度、爐缸熱制度和造渣制度。 [高爐設備]高爐 :橫斷面為圓形的煉鐵豎爐。用鋼板作爐殼,殼內砌耐火磚內襯。高爐本體自上而下分為爐喉、爐身、爐腰、爐腹 、爐缸5部分。由於高爐煉鐵技 術經濟指標良好,工藝 簡單 ,生產量大,勞動生產效率高,能耗低等優點,故這種方法生產的鐵佔世界鐵總產量的絕大部分。高爐生產時從爐頂裝入鐵礦石、焦炭、造渣用熔劑(石灰石),從位於爐子下部沿爐周的風口吹入經預熱的空氣。在高溫下焦炭(有的高爐也噴吹煤粉、重油、天然氣等輔助燃料)中的碳同鼓入空氣中的氧燃燒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氫氣,在爐內上升過程中除去鐵礦石中的氧,從而還原得到鐵。煉出的鐵水從鐵口放出。鐵礦石中未還原的雜質和石灰石等熔劑結合生成爐渣,從渣口排出。產生的煤氣從爐頂排出,經除塵後,作為熱風爐、加熱爐、焦爐、鍋爐等的燃料。高爐冶煉的主要產品是生鐵 ,還有副產品高爐渣和高爐煤氣。 [高爐設備]高爐熱風爐介紹 :熱風爐是為高爐加熱鼓風的設備,是現代高爐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風溫可以通過提高煤氣熱值、優化熱風爐及送風管道結構、預熱煤氣和助燃空氣、改善熱風爐操作等技術措施來實現。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採用優化的熱風爐結構、提高熱風爐熱效率、延長熱風爐壽命是提高風溫的有效途徑。 [高爐設備]鐵水罐車:鐵水罐車用於運送鐵水,實現鐵水在脫硫跨與加料跨之間的轉移或放置在混鐵爐下,用於高爐或混鐵爐等出鐵。 編輯本段煉鐵生產安全技術1.煉鐵安全生產的主要特點 煉鐵是將鐵礦石或燒結球團礦、錳礦石、石灰石和焦炭按一定比例予以混勻送至料倉,然後再送至高爐,從高爐下部吹入1000℃左右的熱風,使焦炭燃燒產生大量的高溫還原氣體煤氣,從而加熱爐料並使其發生化學反應。在1100℃左右鐵礦石開始軟化,1400℃熔化形成鐵水與液體渣,分層存於爐缸。之後,進行出鐵、出渣作業。 煉鐵生產所需的原料、燃料,生產的產品與副產品的性質,以及生產的環境條件,給煉鐵人員帶來了一系列潛在的職業危害。例如,在礦石與焦炭運輸、裝卸,破碎與篩分,燒結礦整粒與篩分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粉塵;在高爐爐前出鐵場,設備、設施、管道布置密集,作業種類多,人員較集中,危險有害因素最為集中,如爐前作業的高溫輻射,出鐵、出渣會產生大量的煙塵,鐵水、熔渣遇水會發生爆炸;開鐵口機、起重機造成的傷害等;煉鐵廠煤氣泄漏可致人中毒,高爐煤氣與空氣混合可發生爆炸,其爆炸威力很大;噴吹煙煤粉可發生粉塵爆炸;另外,還有煉鐵區的雜訊,以及機具、車輛的傷害等。如此眾多的危險因素,威脅著生產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2.煉鐵生產的主要安全技術 1)高爐裝料系統安全技術 裝料系統是按高爐冶煉要求的料坯,持續不斷的給高爐冶煉。裝料系統包括原料燃料的運人、儲存、放料、輸送以及爐頂裝料等環節。裝料系統應盡可能的減少裝卸與運輸環節,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使之安全的運行。 (1)運人、儲存與放料系統。大中型高爐的原料和燃料大多數採用膠帶機運輸,比火車運輸易於自動化和治理粉塵。儲礦槽未鋪設隔柵或隔柵不全,周圍沒有欄桿,人行走時有掉入槽的危險;料槽形狀不當,存有死角,需要人工清理;內襯磨損,進行維修時的勞動條件差;料閘門失靈常用人工捅料,如料突然崩落往往造成傷害。放料時的粉塵濃度很大,尤其是採用膠帶機加振動篩篩分料時,作業環境更差。因此,儲礦槽的結構應是永久性的、十分堅固的。各個槽的形狀應該做到自動順利下料,槽的傾角不應該小於50°,以消除人工捅料的現象。金屬礦槽應安裝振動器。鋼筋混凝土結構,內壁應鋪設耐磨襯板;存放熱燒結礦的內襯板應是耐熱的。礦槽上必須設置隔柵,周圍設欄桿,並保持完好。料槽應設料位指示器,卸料口應選用開關靈活的閥門,最好採用液壓閘門。對於放料系統應採用完全封閉的除塵設施。 (2)原料輸送系統。大多數高爐採用料車斜橋上料法,料車必須設有兩個相對方向的出入口,並設有防水防塵措施。一側應設有符合要求的通往爐頂的人行梯。卸料口卸料方向必須與膠帶機的運轉方向一致,機上應設有防跑偏、打滑裝置。膠帶機在運轉時容易傷人,所以必須在停機後,方可進行檢修、加油和清掃工作。 (3)頂爐裝料系統。通常採用鍾式向高爐裝料。鍾式裝料以大鍾為中心,有大鍾、料斗、大小鍾開閉驅動設備、探尺、旋轉布料等裝置組成。採用高壓操作必須設置均壓排壓裝置。做好各裝置之間的密封,特別是高壓操作時,密封不良不僅使裝置的部件受到煤氣沖刷,縮短使用壽命,甚至會出現大鍾掉到爐內的事故。料鍾的開閉必須遵守安全程序。為此,有關設備之間必須連鎖,以防止人為的失誤。 2)供水與供電安全技術 高爐是連續生產的高溫冶煉爐,不允許發生中途停水、停電事故。特別是大、中型高爐必須採取可靠的措施,保證安全供電、供水。 (1)供水系統安全技術。高爐爐體、風口、爐底、外殼、水渣等必須連續給水,一旦中斷便會燒壞冷卻設備,發生停產的重大事故。為了安全供水,大中型高爐應採取以下措施:供水系統設有一定數量的備用泵;所有泵站均設有兩路電源;設置供水的水塔,以保證柴油泵啟動時供水;設置回水槽,保證在沒有外部供水情況下維持循環供水;在爐體、風口供水管上設連續式過濾器;供、排水採用鋼管以防破裂。 (2)供電安全技術。不能停電的儀器設備,萬一發生停電時,應考慮人身及設備安全,設置必要的保安應急措施。設置專用、備用的柴油機發電組。 計算機、儀表電源、事故電源和通訊信號均為保安負荷,各電器室和運轉室應配緊急照明用的帶鉻電池熒光燈。 3)煤粉噴吹系統安全技術 高爐煤粉噴吹系統最大的危險是可能發生爆炸與火災。 為了保證煤粉能吹進高爐又不致使熱風倒吹入噴吹系統,應視高爐風口壓力確定噴吹罐壓力。混合器與煤粉輸送管線之間應設置逆止閥和自動切斷閥。噴煤風口的支管上應安裝逆止閥,由於煤粉極細,停止噴吹時,噴吹罐內、儲煤罐內的儲煤時間不能超過8~12h。煤粉流速必須大於18m/s。罐體內壁應圓滑,曲線過渡,管道應避免有直角彎。 4)高爐安全操作技術 (1)開爐的操作技術。開爐工作極為重要,處理不當極易發生事故。開爐前應做好如下工作:進行設備檢查,並聯合檢查;做好原料和燃料的准備;制定烘爐曲線,並嚴格執行;保證准確計算和配料。 (2)停爐的操作技術。停爐過程中,煤氣的一氧化碳濃度和溫度逐漸增高,再加上停爐時噴入爐內水分的分解使煤氣中氫濃度增加。為防止煤氣爆炸事故,應做好如下工作:處理煤氣系統,以保證該系統蒸氣暢通;嚴防向爐內漏水。在停爐前,切斷已損壞的冷卻設備的供水,更換損壞的風渣口;利用打水控制爐頂溫度在400℃~500℃之間;停爐過程中要保證爐況正常,嚴禁休風;大水噴頭必須設在大鍾下。設在大鍾上時,嚴禁開關大鍾。 5)高爐維護安全技術 高爐生產是連續進行的,任何非計劃休風都屬於事故。因此,應加強設備的檢修工作,盡量縮短休風時間,保證高爐正常生產。 為防止煤氣中毒與爆炸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一、二類煤氣作業前必須通知煤氣防護站的人員,並要求至少有2人以上進行作業。在一類煤氣作業前還須進行空氣中一氧化碳含量的檢驗,並佩帶氧氣呼吸器。 (2)在煤氣管道上動火時,須先取得動火票,並做好防範措施。 (3)進入容器作業時,應首先檢查空氣中一氧化碳的濃度,作業時,除要求通風良好外,還要求容器外有專人進行監護。 3.煉鐵生產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技術 煉鐵廠煤氣中毒事故危害最為嚴重,死亡人員多,多發生在爐前和檢修作業中。預防煤氣中毒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設備的完好率,盡量減少煤氣泄漏;在易發生煤氣泄漏的場所安裝煤氣報警器;進行煤氣作業時,煤氣作業人員佩帶攜帶型煤氣報警器,並派專人監護。 爐前還容易發生燙傷事故,主要預防措施是提高裝備水平,作業人員要穿戴防護服。原料場、爐前還容易發生車輛傷害和機具傷害事故。 煙煤粉塵制備、噴吹系統,當煙煤的揮發分超過10%時,可發生粉塵爆炸事故。為了預防粉塵爆炸,主要採取控制磨煤機的溫度、控制磨煤機和收粉器中空氣的氧含量等措施。目前,我國多採用噴吹混合煤的方法來降低揮發分的含量。 編輯本段煉鐵生產事故的預防措施1、煉鐵廠煤氣中毒事故危害最為嚴重,死亡人員多,多發生在爐前和檢修作業中。預防煤氣中毒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設備的完好率,盡量減少煤氣泄漏; 2、在易發生煤氣泄漏的場所安裝煤氣報警器; 3、進行煤氣作業時,煤氣作業人員佩帶攜帶型煤氣報警器,並派專人監護。 4、爐前還容易發生燙傷事故,主要預防措施是提高裝備水平,作業人員要穿戴防護服。原料場、爐前還容易發生車輛傷害和機具傷害事故。 5、煙煤粉塵制備、噴吹系統,當煙煤的揮發分超過10%時,可發生粉塵爆炸事故。為了預防粉塵爆炸,主要採取控制磨煤機的溫度、控制磨煤機和收粉器中空氣的氧含量等措施。目前,我國多採用噴吹混合煤的方法來降低揮發分的含量。

❺ 鐵礦石怎麼冶煉

將金屬鐵從含鐵礦物(主要為鐵的氧化物)中提煉出來的工藝過程,主要有高爐法,直接還原法,熔融還原法,等離子法。 高爐煉鐵是指把鐵礦石和焦炭,一氧化碳,氫氣等燃料及熔劑(從理論上說把活動性比鐵的金屬和礦石混合後高溫也可煉出鐵來)裝入高爐中冶煉,去掉雜質而得到金屬鐵(生鐵)。 其反應式為: Fe2O3+3CO==2Fe+3CO2(高溫) Fe3O4+2CO==3Fe+2CO2(高溫) C+O2==CO2(高溫) C+CO2==2CO(高溫) 元素個數右下標。 編輯本段高爐煉鐵原理簡介:高爐生產是連續進行的。一代高爐(從開爐到大修停爐為一代)能連續生產幾年到十幾年。生產時,從爐頂(一般爐頂是由料種與料斗組成,現代化高爐是鍾閥爐頂和無料鍾爐頂)不斷地裝入鐵礦石、焦炭、熔劑,從高爐下部的風口吹進熱風(1000~1300攝氏度),噴入油、煤或天然氣等燃料。裝入高爐中的鐵礦石,主要是鐵和氧的化合物。在高溫下,焦炭中和噴吹物中的碳及碳燃燒生成的一氧化碳將鐵礦石中的氧奪取出來,得到鐵,這個過程叫做還原。鐵礦石通過還原反應煉出生鐵,鐵水從出鐵口放出。鐵礦石中的脈石、焦炭及噴吹物中的灰分與加入爐內的石灰石等熔劑結合生成爐渣,從出鐵口和出渣口分別排出。煤氣從爐頂導出,經除塵後,作為工業用煤氣。現代化高爐還可以利用爐頂的高壓,用導出的部分煤氣發電。 編輯本段高爐煉鐵流程高爐冶煉是把鐵礦石還原成生鐵的連續生產過程。鐵礦石、焦炭和熔劑等固體原料按規定配料比由爐頂裝料裝置分批送入高爐,並使爐喉料面保持一定的高度。焦炭和礦石在爐內形成交替分層結構。 高爐冶煉工藝--爐前操作:一、爐前操作的任務 1、利用開口機、泥炮、堵渣機等專用設備和各種工具,按規定的時間分別打開渣、鐵口,放出渣、鐵,並經渣鐵溝分別流人渣、鐵罐內,渣鐵出完後封堵渣、鐵口,以保證高爐生產的連續進行。 2.完成渣、鐵口和各種爐前專用設備的維護工作。 3、製作和修補撇渣器、出鐵主溝及渣、鐵溝。 4、更換風、渣口等冷卻設備及清理渣鐵運輸線等一系列與出渣出鐵相關的工作。 高爐基本操作制度: 高爐爐況穩定順行:一般是指爐內的爐料下降與煤氣流上升均勻,爐溫穩定充沛,生鐵合格,高產低耗。 操作制度:根據高爐具體條件(如高爐爐型、設備水平、原料條件、生產計劃及品種指標要求)制定的高爐操作準則。 高爐基本操作制度:裝料制度、送風制度、爐缸熱制度和造渣制度。 [高爐設備]高爐 :橫斷面為圓形的煉鐵豎爐。用鋼板作爐殼,殼內砌耐火磚內襯。高爐本體自上而下分為爐喉、爐身、爐腰、爐腹 、爐缸5部分。由於高爐煉鐵技 術經濟指標良好,工藝 簡單 ,生產量大,勞動生產效率高,能耗低等優點,故這種方法生產的鐵佔世界鐵總產量的絕大部分。高爐生產時從爐頂裝入鐵礦石、焦炭、造渣用熔劑(石灰石),從位於爐子下部沿爐周的風口吹入經預熱的空氣。在高溫下焦炭(有的高爐也噴吹煤粉、重油、天然氣等輔助燃料)中的碳同鼓入空氣中的氧燃燒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氫氣,在爐內上升過程中除去鐵礦石中的氧,從而還原得到鐵。煉出的鐵水從鐵口放出。鐵礦石中未還原的雜質和石灰石等熔劑結合生成爐渣,從渣口排出。產生的煤氣從爐頂排出,經除塵後,作為熱風爐、加熱爐、焦爐、鍋爐等的燃料。高爐冶煉的主要產品是生鐵 ,還有副產品高爐渣和高爐煤氣。 [高爐設備]高爐熱風爐介紹 :熱風爐是為高爐加熱鼓風的設備,是現代高爐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風溫可以通過提高煤氣熱值、優化熱風爐及送風管道結構、預熱煤氣和助燃空氣、改善熱風爐操作等技術措施來實現。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表明,採用優化的熱風爐結構、提高熱風爐熱效率、延長熱風爐壽命是提高風溫的有效途徑。 [高爐設備]鐵水罐車:鐵水罐車用於運送鐵水,實現鐵水在脫硫跨與加料跨之間的轉移或放置在混鐵爐下,用於高爐或混鐵爐等出鐵。 編輯本段煉鐵生產安全技術1.煉鐵安全生產的主要特點 煉鐵是將鐵礦石或燒結球團礦、錳礦石、石灰石和焦炭按一定比例予以混勻送至料倉,然後再送至高爐,從高爐下部吹入1000℃左右的熱風,使焦炭燃燒產生大量的高溫還原氣體煤氣,從而加熱爐料並使其發生化學反應。在1100℃左右鐵礦石開始軟化,1400℃熔化形成鐵水與液體渣,分層存於爐缸。之後,進行出鐵、出渣作業。 煉鐵生產所需的原料、燃料,生產的產品與副產品的性質,以及生產的環境條件,給煉鐵人員帶來了一系列潛在的職業危害。例如,在礦石與焦炭運輸、裝卸,破碎與篩分,燒結礦整粒與篩分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粉塵;在高爐爐前出鐵場,設備、設施、管道布置密集,作業種類多,人員較集中,危險有害因素最為集中,如爐前作業的高溫輻射,出鐵、出渣會產生大量的煙塵,鐵水、熔渣遇水會發生爆炸;開鐵口機、起重機造成的傷害等;煉鐵廠煤氣泄漏可致人中毒,高爐煤氣與空氣混合可發生爆炸,其爆炸威力很大;噴吹煙煤粉可發生粉塵爆炸;另外,還有煉鐵區的雜訊,以及機具、車輛的傷害等。如此眾多的危險因素,威脅著生產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2.煉鐵生產的主要安全技術 1)高爐裝料系統安全技術 裝料系統是按高爐冶煉要求的料坯,持續不斷的給高爐冶煉。裝料系統包括原料燃料的運人、儲存、放料、輸送以及爐頂裝料等環節。裝料系統應盡可能的減少裝卸與運輸環節,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使之安全的運行。 (1)運人、儲存與放料系統。大中型高爐的原料和燃料大多數採用膠帶機運輸,比火車運輸易於自動化和治理粉塵。儲礦槽未鋪設隔柵或隔柵不全,周圍沒有欄桿,人行走時有掉入槽的危險;料槽形狀不當,存有死角,需要人工清理;內襯磨損,進行維修時的勞動條件差;料閘門失靈常用人工捅料,如料突然崩落往往造成傷害。放料時的粉塵濃度很大,尤其是採用膠帶機加振動篩篩分料時,作業環境更差。因此,儲礦槽的結構應是永久性的、十分堅固的。各個槽的形狀應該做到自動順利下料,槽的傾角不應該小於50°,以消除人工捅料的現象。金屬礦槽應安裝振動器。鋼筋混凝土結構,內壁應鋪設耐磨襯板;存放熱燒結礦的內襯板應是耐熱的。礦槽上必須設置隔柵,周圍設欄桿,並保持完好。料槽應設料位指示器,卸料口應選用開關靈活的閥門,最好採用液壓閘門。對於放料系統應採用完全封閉的除塵設施。 (2)原料輸送系統。大多數高爐採用料車斜橋上料法,料車必須設有兩個相對方向的出入口,並設有防水防塵措施。一側應設有符合要求的通往爐頂的人行梯。卸料口卸料方向必須與膠帶機的運轉方向一致,機上應設有防跑偏、打滑裝置。膠帶機在運轉時容易傷人,所以必須在停機後,方可進行檢修、加油和清掃工作。 (3)頂爐裝料系統。通常採用鍾式向高爐裝料。鍾式裝料以大鍾為中心,有大鍾、料斗、大小鍾開閉驅動設備、探尺、旋轉布料等裝置組成。採用高壓操作必須設置均壓排壓裝置。做好各裝置之間的密封,特別是高壓操作時,密封不良不僅使裝置的部件受到煤氣沖刷,縮短使用壽命,甚至會出現大鍾掉到爐內的事故。料鍾的開閉必須遵守安全程序。為此,有關設備之間必須連鎖,以防止人為的失誤。 2)供水與供電安全技術 高爐是連續生產的高溫冶煉爐,不允許發生中途停水、停電事故。特別是大、中型高爐必須採取可靠的措施,保證安全供電、供水。 (1)供水系統安全技術。高爐爐體、風口、爐底、外殼、水渣等必須連續給水,一旦中斷便會燒壞冷卻設備,發生停產的重大事故。為了安全供水,大中型高爐應採取以下措施:供水系統設有一定數量的備用泵;所有泵站均設有兩路電源;設置供水的水塔,以保證柴油泵啟動時供水;設置回水槽,保證在沒有外部供水情況下維持循環供水;在爐體、風口供水管上設連續式過濾器;供、排水採用鋼管以防破裂。 (2)供電安全技術。不能停電的儀器設備,萬一發生停電時,應考慮人身及設備安全,設置必要的保安應急措施。設置專用、備用的柴油機發電組。 計算機、儀表電源、事故電源和通訊信號均為保安負荷,各電器室和運轉室應配緊急照明用的帶鉻電池熒光燈。 3)煤粉噴吹系統安全技術 高爐煤粉噴吹系統最大的危險是可能發生爆炸與火災。 為了保證煤粉能吹進高爐又不致使熱風倒吹入噴吹系統,應視高爐風口壓力確定噴吹罐壓力。混合器與煤粉輸送管線之間應設置逆止閥和自動切斷閥。噴煤風口的支管上應安裝逆止閥,由於煤粉極細,停止噴吹時,噴吹罐內、儲煤罐內的儲煤時間不能超過8~12h。煤粉流速必須大於18m/s。罐體內壁應圓滑,曲線過渡,管道應避免有直角彎。 4)高爐安全操作技術 (1)開爐的操作技術。開爐工作極為重要,處理不當極易發生事故。開爐前應做好如下工作:進行設備檢查,並聯合檢查;做好原料和燃料的准備;制定烘爐曲線,並嚴格執行;保證准確計算和配料。 (2)停爐的操作技術。停爐過程中,煤氣的一氧化碳濃度和溫度逐漸增高,再加上停爐時噴入爐內水分的分解使煤氣中氫濃度增加。為防止煤氣爆炸事故,應做好如下工作:處理煤氣系統,以保證該系統蒸氣暢通;嚴防向爐內漏水。在停爐前,切斷已損壞的冷卻設備的供水,更換損壞的風渣口;利用打水控制爐頂溫度在400℃~500℃之間;停爐過程中要保證爐況正常,嚴禁休風;大水噴頭必須設在大鍾下。設在大鍾上時,嚴禁開關大鍾。 5)高爐維護安全技術 高爐生產是連續進行的,任何非計劃休風都屬於事故。因此,應加強設備的檢修工作,盡量縮短休風時間,保證高爐正常生產。 為防止煤氣中毒與爆炸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一、二類煤氣作業前必須通知煤氣防護站的人員,並要求至少有2人以上進行作業。在一類煤氣作業前還須進行空氣中一氧化碳含量的檢驗,並佩帶氧氣呼吸器。 (2)在煤氣管道上動火時,須先取得動火票,並做好防範措施。 (3)進入容器作業時,應首先檢查空氣中一氧化碳的濃度,作業時,除要求通風良好外,還要求容器外有專人進行監護。 3.煉鐵生產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技術 煉鐵廠煤氣中毒事故危害最為嚴重,死亡人員多,多發生在爐前和檢修作業中。預防煤氣中毒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設備的完好率,盡量減少煤氣泄漏;在易發生煤氣泄漏的場所安裝煤氣報警器;進行煤氣作業時,煤氣作業人員佩帶攜帶型煤氣報警器,並派專人監護。 爐前還容易發生燙傷事故,主要預防措施是提高裝備水平,作業人員要穿戴防護服。原料場、爐前還容易發生車輛傷害和機具傷害事故。 煙煤粉塵制備、噴吹系統,當煙煤的揮發分超過10%時,可發生粉塵爆炸事故。為了預防粉塵爆炸,主要採取控制磨煤機的溫度、控制磨煤機和收粉器中空氣的氧含量等措施。目前,我國多採用噴吹混合煤的方法來降低揮發分的含量。 編輯本段煉鐵生產事故的預防措施1、煉鐵廠煤氣中毒事故危害最為嚴重,死亡人員多,多發生在爐前和檢修作業中。預防煤氣中毒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設備的完好率,盡量減少煤氣泄漏; 2、在易發生煤氣泄漏的場所安裝煤氣報警器; 3、進行煤氣作業時,煤氣作業人員佩帶攜帶型煤氣報警器,並派專人監護。 4、爐前還容易發生燙傷事故,主要預防措施是提高裝備水平,作業人員要穿戴防護服。原料場、爐前還容易發生車輛傷害和機具傷害事故。 5、煙煤粉塵制備、噴吹系統,當煙煤的揮發分超過10%時,可發生粉塵爆炸事故。為了預防粉塵爆炸,主要採取控制磨煤機的溫度、控制磨煤機和收粉器中空氣的氧含量等措施。目前,我國多採用噴吹混合煤的方法來降低揮發分的含量。

❻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現狀

資源的供應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但是隨著資源的大量開采,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環境破壞的嚴峻狀況。為了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居生活的環境質量,我國政府在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一直做著不懈的努力。

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現狀

1.逐步建立、健全礦山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

1986年10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條款中明確了礦山勘查與開採的法律程序、法律責任,形成了系統的管理體制來約束礦山企業減少環境污染及承擔環境治理責任。1994年3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52號)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規定礦山企業要按照批準的關閉礦山報告,完成水土保持、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工作,或者繳清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的有關費用。2001年4月11日,國務院批准《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0~2010年)》,並授權國土資源部發布實施。該規劃確立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和「堅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體方針,明確了礦山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治理的目標、要求。

各省級政府及國土資源部門,在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頒布的有關礦山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的同時,針對本省礦山環境保護和礦山地質環境防治狀況,按照國土資源部的統一要求,相繼制定、頒布了一系列關於礦山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律、法規。主要包括:31個省(市)制定了《省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0~2010年)》,26個省(市)制定了《省級礦產資源管理條例》,12個省市制定了《省級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在此基礎上,各省(市)為了進一步提高了對礦山環境管理水平,提高了對相關法律法規的解讀和執行能力,根據各省(市)的實際工作需要,又出台了系列管理辦法和要求。

2.加強礦山環境保護的理論研究,並開展了「全國礦山環境調查與評估」等工作

為了推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加大了對相關理論的研究,組織開展了「礦山環境保護管理的基礎研究」、「礦山環境保護的規劃研究」等8個軟課題的研究,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提供了系統的技術上、管理上、制度法律上的支撐。

為了摸清我國礦山基本現狀及其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查明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潛在危害。為合理開發礦產資源、保護地質環境、礦山環境整治、礦山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監督提供基礎資料。在國土資源部的統一安排和部署下,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02年啟動了以省為單元的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工作。到2006年31個省(市)調查完畢,在研究各省資料的前提下又開展了全國礦山環境調查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基本摸清了調查范圍內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現狀。

3.推進礦山環境監測工作

國土資源部近年來積極推進礦山環境監測工作,明確了礦山企業對礦山環境應有監測的義務。對於貢獻大的國有老礦山,國家有選擇的進行示範監測工程。有監測能力的礦山企業,要積極主動地做好礦山環境監測工作,對於沒有監測能力的礦山企業,可以向當地政府繳納監測費用,由政府組織有監測能力的單位負責監測,並提供監測報告。通過監測數據為周期性的檢查和修改礦山開采方案提供信息,確保礦山開采工程實現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最佳效果。

4.加強礦山環境保護監督管理

有健全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和保障,有翔實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成果作為技術支撐,國家和省(市)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加大了對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監管的力度,提高了監管水平,並且規范了監管程序。在現行的礦山環境保護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開發礦產資源必須堅持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並重,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閉坑等全過程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與恢復的監督管理,最大程度的避免和減輕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及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

(1)嚴格礦山開發的准入制度,保證礦山建設與礦山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要求新建礦山必須進行礦山開發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礦山開發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書或報告表是辦理采礦登記手續、取得采礦許可證的必備條件。在礦山開發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書或報告表中應主要說明礦山開發可能產生和排放的廢物種類、成分、數量、處理方法等;預測礦山開發可能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分析其產生原因;制定為避免和消除各種不良影響擬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以及礦山環境恢復及土地復墾方案等。

(2)實行礦山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強化采礦權人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責任和義務,確保礦山開采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得到及時治理和恢復。新建礦山在向國土資源部門辦理采礦登記時,需要繳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鼓勵現有和閉坑礦山企業按照市場機制及「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通過土地租賃承包等形式,吸收社會資金進行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重建。未繳納礦山環境保證金的采礦權人,不予采礦登記,不發采礦許可證。

(3)建立礦山環境監督、檢查制度,加大對礦山開采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礦山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提高,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各級礦山環境行政監督管理部門,逐步制訂並完善了一系列礦山環境監督管理、檢查制度和管理辦法。採取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及突擊檢查相結合方式,開展礦山環境監督檢查,督促采礦權人落實各項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措施,對未按要求落實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措施進行生產的,將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查處的重點是:①在禁采區的違法開采礦產資源的行為;②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的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或未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及「三同時」有關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措施要求的、嚴重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礦業企業;③排放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污水、廢氣污染環境嚴重危害群眾身體健康的礦山企業和行為;④違反《安全生產法》、《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等法律法規,不符合基本安全生產條件的礦業企業。

(4)編制省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根據《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全國礦產資源規劃》以及《礦產資源規劃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為促進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污染和生態破壞,逐步治理歷史遺留的礦山環境問題,明確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目標,落實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計劃,改善礦區人民生產、生活環境,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份,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和環境司組織開展了31個省(市)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編制工作。省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是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法保護和治理礦山環境的重要依據,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法管理和保護礦山環境的指導性文件,其主要規劃目標要納入省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中實施。

5.積極開展礦山環境保護宣傳教育

為了營造保護礦山環境的輿論氛圍,不斷提高全社會對礦山環境保護意識,國家和省(市)各級行政主管部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一是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礦山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積極推介工作中的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監督嚴重的礦山環境破壞行為。2003年9月,中央電視台和國土資源部聯合製作了18集電視系列節目《2003資源環境記憶》,運用大量的第一手拍攝素材,全面地展示了我國礦山環境保護的現狀,客觀地反映了我國在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領域取得的成就以及面對的問題。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性欄目《焦點訪談》多次深度報道了不合理開采造成礦山環境破壞、發生地質災害的典型事件,起到了良好的警示教育和輿論監督作用。二是利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採用集會、展覽等形式向公眾進行「依靠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推進資源合理開發、節約利用和集約利用,推進環境保護與治理,提高國土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等有關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礦山環境保護的國家政策和科普知識宣傳。三是發布環境質量公報,及時向公眾通報礦山環境狀況、保護工作取得的進展及存在的問題等,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現狀

近年來,國土資源部在財政部的支持下,開展了一些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國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還處於起步階段,大量的治理工作有待於今後逐步開展。

2001~2002年,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國土資源部選擇了18個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礦山,針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所造成的礦山環境破壞問題,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示範工作。18個治理項目分別為:湖北省大冶市大廣山鐵礦區綜合治理項目;江西省於都縣鐵山壠鎢礦礦山泥石流治理工程;新疆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塌陷區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四川石棉縣廣元堡礦山泥石流治理;江蘇盱眙石材礦山綜合治理項目;山東淄博煤田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山東省曲阜市單家村煤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黑龍江省七台河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北京密雲水庫上游鐵礦區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甘肅省小廠壩鉛鋅礦礦山環境治理項目;河南省南陽大河銅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煤礦礦山大磁煤矸石環境恢復治理;浙江省臨安市塔山石煤環境恢復治理;山西省沁新煤焦股份有限公司沁新煤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湖南省湘東鐵礦環境綜合治理;湖南省瀏陽市七寶山礦山環境治理;河北省鹿泉靶場礦區環境恢復治理;遼寧省撫順西露天礦北幫環境治理示範區一期。治理效果明顯為後續的治理工作起了良好的鋪墊和探索作用。項目的分布見圖5-1-1。

圖5-1-1 2001~2002年治理項目分布情況

在取得前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2003年11月10日,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頒布《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使用管理辦法(試行)》通知,正式啟動兩權專款用於礦山環境治理工作。根據《管理辦法(試行)》的有關規定,當前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主要內容包括:

(1)因采礦活動造成的地面開裂、沉降、塌陷等環境地質問題;

(2)因采礦活動引起的區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乾枯、危損尾礦壩等環境地質問題;

(3)因采礦活動形成的礦山尾礦的治理和綜合利用。

2003年,財政部支持1.72億元,共安排治理項目74個,包括22個礦種,項目的分布和所治理的礦山種類見圖5-1-2,圖5-1-3。

2004年財政部支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資金超過4億元,共安排170個治理項目,涵蓋了43個礦種,項目分布在除重慶市之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項目的分布和所治理的礦山種類見圖5-1-4,圖5-1-5。

從2000年中央財政安排570萬元、4個項目起步開始,到2006年項目總數達到797個;2006年在中央收取的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中共安排支出預算241791萬元。這些項目涉及全國31個省(區、市)和10個國有企業的礦區,包含了煤、金、鐵、鉛鋅等多達44個礦種。

圖5-1-2 2003年治理項目分布情況

圖5-1-3 2003年所治理的礦山種類

圖5-1-4 2004年治理項目分布情況

圖5-1-5 2004年所治理的礦山種類

在國家投入資金的同時,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視礦山治理工作,積極籌資。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以來,全國用於礦山環境治理的地方財政資金達23.00億元,企業自籌資金達15.51億元。2006年一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達到10.6億元,比2005年的7.53億元增長了40%。項目的實施加強了礦山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有效地保護礦山環境,遏制礦山環境破壞,促進礦產資源合理、科學利用,促進資源枯竭型礦山經濟轉型,改變了礦區周邊的生活環境,預防了采礦活動造成的礦山地質災害,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三、礦山公園建設現狀

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處處留下了人類采礦活動的空間和場所,人們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形成的礦業遺跡是人類活動的歷史見證,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歷史文化遺跡,也是當今世界保護的重要自然和文化遺產。我國礦產資源豐富,類型眾多,分布廣泛,且具有悠久的礦業開發歷史。從殷周的銅礦、春秋戰國的鐵業和秦漢的井鹽,到魏晉的煤礦和天然氣,以及隋唐以後1000多年空前的礦業繁榮和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礦業開發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聰明才智和偉大創造力。中國的礦業發展史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礦業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篇章之一。近年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非常重視礦山環境保護工作,妥善保護礦業遺跡,積極開展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已經構成了礦山特有的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我們積極推進國家礦山公園建設工作,通過建立礦山公園,一是有利於有效地保護和科學利用礦業遺跡資源,弘揚悠久的礦業歷史和燦爛文化;二是有利於加強礦山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三是有利於促進資源枯竭型礦山經濟轉型;四是有利於樹立典範,推動礦山企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005年8月召開的國家礦山公園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評審通過了28家國家礦山公園資格。為了進一步推進礦山公園的建設,保護礦業遺跡,2006年1月11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加強國家礦山公園建設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6]5號),要求各單位健全機構、完善規劃、切實抓好建設,按期揭碑開園。

❼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環保對開采干選鐵礦石治理怎麼樣

分標段拍賣的采礦權,現在大都是正規的開采企業

❽ (三)有關鐵礦工作的幾點意見

1)沉積變質鐵礦應作為最主要的找礦對象。因為這類鐵礦無論在國外或國內均是最重要的鐵礦類型,不僅儲量大,而且分布相對集中,雖然礦石品位不高,以貧礦為主,但大多易選,鐵精礦的成本不高。近二十多年來,國外主要鋼鐵工業發達國家鐵礦山開採的總趨勢是:礦山生產建設規模越來越大,以露天開采為主,發展大型高效率的設備,不斷提高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選礦也向選廠大型化、生產自動化方向發展。從而使勞動生產率迅速增長,成本降低。規模巨大,分布集中的沉積變質型(鞍山式)鐵礦正好適於大規模露采和選礦。我國一些重要鋼鐵基地,如鞍鋼、本鋼、首鋼等,由於鐵礦石原料主要是鞍山式貧礦,因此保證程度好,生產長期穩定上升。為此,對華北地台北緣前寒武紀老地層分布區,特別是在覆蓋區和半覆蓋區有航磁異常出現的地段,應注意尋找這類鐵礦,山西五台、冀東、鞍本等地已知鐵礦山外圍及深部也仍應進一步加強找礦勘查工作。岩漿型釩鈦磁鐵礦礦床在四川攀西地區尚有較大的找礦潛力,應繼續開展有關勘查工作。夕卡岩型、火山岩型和熱液型鐵礦床是我國富鐵礦的主要來源,應進一步注意尋找。這類鐵礦分布較廣泛,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均有產出,有的礦區還有一部分優質煉鋼用富礦,如山東萊蕪張家窪、江蘇利國、湖北大冶靈鄉、福建潘田和四川瀘沽等礦床。因此,在有利的地質條件和交通條件下,即使是中小型富鐵礦,也應進行勘查評價。

2)要加強我國西部等邊遠地區鐵礦資源的勘查工作,為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服務。我國鐵礦資源分布不均,東部、中部多,西部少。西北地區現已探明的鐵礦儲量僅佔全國鐵礦總量的4.2%。但西部各省的地質研究程度較差,有些地區的成礦地質條件還是較好的,只要深入工作就可能會有較大的突破。例如,在青藏鐵路沿線唐古拉山口附近的青海和西藏境內,已知分布有兩個大型富鐵礦床,即西藏的安多當曲和青海當渠鐵礦。容砂圍岩為中侏羅統沉積岩和火山碎屑岩,前者鐵礦石主要由菱鐵礦組成,平均品位(TFe)39%,後者由赤鐵礦組成,平均品位40%~44.5%。以往由於該區海拔高,且交通不便,僅作過一些粗略普查,研究程度很低。但當前,青藏鐵路要在此地通過。交通將會變得十分方便。因此,盡快查明這兩個大型富鐵礦床的成礦條件、成因類型,做出遠景評價,為進一步開發利用打好基礎,就顯得十分迫切。

3)要保持一定規模的鐵礦地質勘查及科研工作。自從20世紀70年代鐵礦會戰以後,鐵礦地質勘查和科研工作大幅度被剝減,不少省地質局(隊)的鐵礦勘查工作幾乎完全處於停頓狀態。為了使我國鋼鐵工業得到可持續發展,尋找更多的鐵礦資源,應適當安排必要的鐵礦地質勘查工作。這就要求保持和穩定一定規模的鐵礦地質勘查力量。一方面在上述鞍本、冀東、攀西、遼西、東疆等有較大鐵礦找礦潛力的老區擴大有效鐵礦儲量,為老礦山延長服務年限,也為新建礦山儲量升級及擴大可采儲量服務。另一方面,加強西部有利地區的鐵礦找礦工作,尋找新的鐵礦基地。

4)加強鐵礦的采、選、冶科技攻關,解決一批難用鐵礦問題。我國暫難利用鐵礦儲量佔全國保有儲量的38.6%,其中難選冶礦所佔比重很大。建議由國家科技部統一組織科研和生產部門進行聯合攻關,提高某些大型假象赤鐵礦貧礦(如山西袁家村等)和高磷赤鐵礦(如鄂西官店和火燒坪等)的選冶效果,就可使相當數量的鐵礦得以開發利用。許多難采礦涉及復雜的水文地質條件和開采條件,如能得到綜合治理,則可解決幾十億噸鐵礦的開發利用難題。盡管這些問題的解決難度較大,但應作為國家的一項長遠的重大技術政策。

5)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前已論述,我國鐵礦資源滿足不了鋼鐵工業迅速發展的需要,缺口越來越大已成定局。為了保障我國鋼鐵工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充分利用國外鐵礦資源以補我之不足。就是說,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仍需進口較大數量的富鐵礦石。可考慮建立多種進口渠道,也可在國外(如澳大利亞、巴西和南非等國)投資或合資建礦。

❾ 怎樣治理赤鐵礦水污染

你好
使用水處理過濾圓形罐
按1:2:6的比例裝填錳砂、無煙煤、石英砂。
這是可以去除赤鐵礦污水常見的辦法
謝謝,望採納。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