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渭河治理
Ⅰ 陝西渭河治理近況
前幾天到公路大修工地幹活路過渭南渭河,我發現渭河水好像變清了一些,地震後為了檢查渭河大橋的安全情況,我還下到渭河河床上去過,發現河水聞起來幾乎沒有什麼異味了,考慮到當時剛剛下過雨,我不認為渭河水質有了明顯好轉,因為渭河上的一條小支流——尤河上的排水孔並沒有像報紙上說的那樣得到徹底封堵和改道
幾年沒有去過楊凌了,對那裡的情況也只能依靠報紙電視和網路去了解,都說是改善了,但實際上是不是那樣,真的說不好。
老百姓對環境問題什麼時候有決定權了,渭河才能得到徹底的治理,才能重現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
本人在渭南公路局下屬單位幹活,平時比較關心環境,
Ⅱ 渭南市城市段渭河綜合治理工程項目辦公室在哪
渭南市東風街中段15號
Ⅲ 老師今天講陝西省怕渭河水倒流沖了渭河平原,所以對於渭南的投資小於寶雞,是怎樣嘛
渭河流域概況渭河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的鳥鼠山,流經隴東高原、天水盆地、關中平原(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重要城市和楊凌區),至潼關港口入黃河,共經甘肅、寧夏、陝西三省(區)26 個縣(市、區),幹流全長818km,流域面積13.48 萬km2,其中陝西境內河長502.2km,西起寶雞,東到潼關,南依秦嶺,北至黃龍山,流域面積6.76 萬km2。渭河流域地處陝西中部,包括寶雞、咸陽、西安、楊凌、銅川、渭南等6個市(區),工業集中,人口密集,農業發達,旅遊資源豐富,科技、教育實力雄厚,是陝西省政治、經濟、文化、金融及信息中心。2007 年區內總人口2340萬人,集中了陝西省62.7%的人口,85%的工業,81%的國民生產總值,是陝西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1.污水排放現狀渭河橫貫關中地區,已經成為關中地區的排污河,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使渭河深受其害。從2007 年監測資料來看,渭河水不僅作為飲用水源己經不可能,作為農業灌溉用水也受到嚴重的威脅,而且幹流水體魚類等水生生物已經基本絕跡。渭河不僅基本喪失了它原有的功能,還影響到黃河的水質。關中地區入渭排污口及排污狀況統計結果見表1。表1 渭河流域關中地區排污口及排污狀況統計表2.面源污染區域面源污染主要與降雨徑流過程、土地利用、植被及人類活動等因素有關。渭河水系水質污染主要來自點源污染,即城鎮工業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所致。由於沒有對河流面源污染狀況做詳細調查監測,在此僅對能夠產生面源污染的主要影響因素作出分析。(1)與該區的水土流失密切相關,經多年治理後,年產沙量5529 萬t,佔全省7.4%,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為998t/km2。(2)與土壤背景值有關,渭河流域耕層土壤的有機質、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鉀的平均含量分別為1.11%、0.08%、49PPM、7.4PPM、155PPM,含量都稍高於全省的平均值,西安市耕層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為最高,依次是寶雞、銅川、咸陽、渭南等市。(3)與農葯化肥的使用狀況有關,據統計,渭河流域農葯年總使用量為4728t,畝均使用量0.279kg,高於全省畝均使用量的81.2%;化肥年總使用量341.5 萬t,畝均使用量128kg,高於全省畝均使用量70.2%。農葯畝均使用量西安市為最高0.348kg,依次是渭南、咸陽、寶雞、銅川。(4)與大氣污染和酸雨有關,據監測,1995 年渭河流域7 個市縣SO2 年均值為0.085mg/m3,日均值范圍為0.003~1.130,超標率14.1%。超過國家二級標準的只有銅川市,出現在冬季;1995 年關中地區降水pH 值范圍為4.35~9.35,全年採集酸雨總量占采水總量的2.75%,酸雨樣品占總雨量的2.0%。關中僅在西安和渭南兩市出現酸雨。(5)與土地資源的利用狀況有關。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如陡坡地的開墾,森林覆蓋率的降低,人類活動的加劇等,都會使面源污染負荷量增大。目前渭河流域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林地和草地的總面積呈銳減的趨勢,由於耕地的減少,坡地開墾增加,關中地區大於25°陡坡耕地有124.94hm2,佔到耕地面積5.8%,其中寶雞地區陡坡耕地佔到17.1%,陡坡地開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渭河水系水質的惡化,導致渭河流域土壤性能下降等。渭河流域水質現狀1.河流水質現狀(1)斷面選擇選擇了渭河幹流陝西段的6 個監測斷面(拓石、林家村、咸陽、耿鎮、華縣、潼關吊橋)、支流8 個監測斷面(黑河黑峪口、灃河入渭口、灞河馬渡王、涇河張家山、景村、北洛河吳起、交口、狀頭)作為評價斷面,控制河長493km。(2)評價指標、評價標准、評價方法依據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 2002 表1 中的24 個指標。(3)評價結果北洛河水系:評價河長541.4km。全年平均Ⅳ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58.8%,劣Ⅴ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41.2%。主要超標項目氨氮、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等。涇河水系:評價河長為222.5km,全年平均Ⅴ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72.6%,劣Ⅴ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27.4%。主要超標項目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等。渭河水系:干、支流評價河長總計524.7km。全年平均Ⅰ~Ⅲ類的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35.0%;Ⅳ~Ⅴ類的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29.4%;劣Ⅴ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35.6%;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2.功能區達標評價渭河流域:2007 年參加評價的水功能區22 段,評價河長1288.6 km。按個數評價達標率全年平均31.8%;累計河長達標率全年平均14.3%。見表2。表2 渭河流域按功能區評價統計表在評價的22 段水功能區中一級區6 段,河長527.6km。按個數評價達標率全年平均16.7%;累計河長達標率全年平均13.6%。超標項目為氨氮、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在評價的22 段水功能區中二級區16 段,河長761.0km。按個數評價達標率全年平均25.0%;累計河長達標率全年平均14.7%;超標項目為氨氮、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污染原因分析1.河道生態水量不足渭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兩季,年內6-10 月集中了全年60%的降水和70%的徑流。渭河流域關中地區自產徑流約70 億m3/a,扣除汛期水量,僅餘20億~30 億m3/a 水量,從渭河年取地表水約20 億~25 億m3,其中,渭河寶雞峽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平均年取水量4.83 億m3,占河道水量的49.07%(見表3)。因此平時河道生態水量甚少,河流稀釋凈化能力較低。表3 渭河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引水量註:年引水量=年徑流量-斷面下游實測年徑流量.從表3 看出:1995 年以後,盡管年徑流量逐年減少,但年引水量並沒有減少,且有增加的趨勢,造成河道的生態水量大幅下降,致使水體中的污染物濃度得不到稀釋和降解,從而說明河道生態水量的不足是1995 年以後污染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2.化肥農葯使用不合理據資料分析,渭河流域寶雞市土壤養分失衡的問題一直比較突出,有機肥施用量偏低,而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使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土壤板結、耕層變淺、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現象日趨嚴重;且由於大量使用廉價低質的氮肥和農葯,以及氮、磷、鉀肥施用不成比例,因而使氮肥溶解而被沖入水體造成污染。3. 用水量加大造成污染型缺水由於用水量加大而污水處理能力嚴重不足,造成水質型缺水。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用水量的增大,排入江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據《陝西省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記報告》資料,渭河廢污水年排放量達7.71 億t,是水體的主要污染源。渭河水資源嚴重不足,污徑比不斷增大,自凈能力下降,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入渭河,大於渭河本身的環境容量,使得渭河幾乎失去了自然稀釋凈化的功能。4.水土流失問題渭河流域多年平均輸沙量達4.58 億t,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面污染加劇。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還嚴重地威脅到城鄉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保護對策1.保證河道生態需水量從分析可知,渭河寶雞林家村斷面以上引水量與下游斷面河流徑流量之比不斷上升,致使渭河徑流量銳減,環境容量喪失,污染加劇。因此通過農業節水灌溉減少引水量,提高河流徑流量,在近期內使河流徑流量提高,以改善渭河水質,減輕治污壓力。同時,關中平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南北山地森林、丘陵的補給。因此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營造水源涵養林以增加渭河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量,從而保證河道生態需水量。2.加強面源污染控制(1) 推廣、採用各種類型的「持續農業」耕作法,減少土壤侵蝕,使排入渭河的泥沙沉積物減少,從而減少化肥中N、P 流入水體的量,防止渭河水體富營養化。(2) 完善農田灌溉方式,採用噴灌、滴灌、滲灌等新技術以及肥料與水混合的灌溉技術,節約灌溉用水,節省肥料,防止水體污染。(3) 改善施肥方式,減少肥料流失。(4) 加強土壤和化肥的化驗和檢測,科學定量施肥。(5) 調整化肥品種結構,加強開發生態肥料與農葯,開發和推廣土壤及作物的固氮、固磷技術,鼓勵使用有機肥,減少常規化肥、農葯的使用量。(6) 加強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增加地表覆蓋,實施濕地恢復工程,保護生態環境,避免水土流失及肥料流入水體。3. 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及其污染控制渭河流域造紙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分布廣,是造成COD 污染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1)通過工業布局、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的調整,淘汰排污量大的重點污染企業和產品。(2)對重大工業污染戶嚴格實行限期治理。對機械、電力和造紙工業等,其污水必須治理達標後方可允許排放。4.實施生物生態治理渭河沿岸的中小城鎮和農村排放的城鎮生活污水,也是渭河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根據中小城鎮和農村的基本現狀,首先考慮採用荒地、廢地、劣地以及坑、塘、窪,建一廢水土地處理系統和廢水穩定塘系統等多種形式的處理系統,以低成本、有效的控制水質。這種經濟、簡易、節能的處理技術,如果與當地的生態農業相結合,形成污水回收與再用的生態農業就可以實現污水的無害化和資源化,達到生態治理的目的。5.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保護水環境應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綜合利用的方針。對於將來可能產生新污染的新工業,首先要嚴格控制興建,污染不重的要從預防為主,是工業污染物要在生產過程中解決;其次對污染物進行綜合利用;再次就是進行污水處理,根據河段和行政區域情況把污水處理到一定程度後排放。6.總量控制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既污水處理設施、生物措施和水利措施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合理利用各種水環境的稀釋自凈能力,將過去的排放濃度控制改為總量控制。結合各水功能區、各行政區,及時對流域內的各種水體進行監測,逐漸做到從根本上解決污染。
Ⅳ 渭河對寶雞的影響
最佳答案渭河污染與治理調查之一 渭河作為黃河最大的支流,歷史上曾經以水草豐美而著稱並被譽為關中平原的「母親河」,如今已被嚴重污染,多數流域幾乎喪失了使用功能,成了一條「廢河」。據省環保部門提供的數據,2004年渭河流域廢水排放總量已經超過6億噸,其中COD(即化學耗氧量,可以反映水體受還原性物質污染的程度)、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近27萬噸,若不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治理,渭河將成為陝西關中最大的「納污水道」和黃河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渭河發源於甘肅渭源縣,流經甘肅、寧夏、陝西三省,全長818公里,幹流在陝502公里,流經寶雞、楊凌、咸陽、西安、渭南5市(區)。我省境內渭河流域面積6.71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聚集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積和80%的生產總值。 歷史上傳說的「涇渭分明」,指的是渭河清,涇河濁,兩河匯流後「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場景長達數里。如今兩條河流都被污染,實際上清濁早已不分明了。由於渭河污染非常嚴重,成了實際上的「黑河」,渭河入黃河口處形成了「黑黃分明」的新景觀。 據渭河邊的群眾講,上世紀70至80年代,渭河水還很清澈,可以洗衣服、游泳,當地百姓還直接從河流中取水生活,渭河邊有不少人以打魚為生。可如今,河面上不時泛起泡沫,黑漆漆一片。走下河灘,濃烈的惡臭味刺得人幾乎睜不開眼睛,沿河的老百姓痛心地說:渭河水越來越臭了! 據有關資料介紹,渭河污染的三大主要來源是: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工業廢水,過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水污染。2004年統計顯示,入渭廢水排放總量為6億噸,其中工業廢水3.2億噸,生活污水2.8億噸。從工業行業統計看,造紙業為第一污染大戶。目前,沿渭各市共有造紙企業104家。造紙業所創造的產值約關中整個工業產值的6%左右,所產生的利潤也微不足道,污染負荷卻佔了工業污染的60%以上。此外,還有其他污水排放量較大的果汁、化工、化肥、印染等類企業200餘家。渭河每年要接納陝西省92.2%的工業廢水,其中COD排放量約11.3萬噸,接受全省73.2%的生活污水,其中COD排放量約15.7萬噸。 渭河污染接近使其喪失基本的生態功能,而且給我省尤其是關中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由於缺乏生態水,枯水期的渭河水基本是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廢水,水質黑臭,污染濃度高,百姓不敢用作農業灌溉,兩岸群眾的飲用水源也受到了污染,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
Ⅳ 渭河受到的污染有哪些
渭河污染與治理調查之一
渭河作為黃河最大的支流,歷史上曾經以水草豐美而著稱並被譽為關中平原的「母親河」,如今已被嚴重污染,多數流域幾乎喪失了使用功能,成了一條「廢河」。據省環保部門提供的數據,2004年渭河流域廢水排放總量已經超過6億噸,其中COD(即化學耗氧量,可以反映水體受還原性物質污染的程度)、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近27萬噸,若不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治理,渭河將成為陝西關中最大的「納污水道」和黃河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渭河發源於甘肅渭源縣,流經甘肅、寧夏、陝西三省,全長818公里,幹流在陝502公里,流經寶雞、楊凌、咸陽、西安、渭南5市(區)。我省境內渭河流域面積6.71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聚集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積和80%的生產總值。
歷史上傳說的「涇渭分明」,指的是渭河清,涇河濁,兩河匯流後「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場景長達數里。如今兩條河流都被污染,實際上清濁早已不分明了。由於渭河污染非常嚴重,成了實際上的「黑河」,渭河入黃河口處形成了「黑黃分明」的新景觀。
據渭河邊的群眾講,上世紀70至80年代,渭河水還很清澈,可以洗衣服、游泳,當地百姓還直接從河流中取水生活,渭河邊有不少人以打魚為生。可如今,河面上不時泛起泡沫,黑漆漆一片。走下河灘,濃烈的惡臭味刺得人幾乎睜不開眼睛,沿河的老百姓痛心地說:渭河水越來越臭了!
據有關資料介紹,渭河污染的三大主要來源是: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工業廢水,過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水污染。2004年統計顯示,入渭廢水排放總量為6億噸,其中工業廢水3.2億噸,生活污水2.8億噸。從工業行業統計看,造紙業為第一污染大戶。目前,沿渭各市共有造紙企業104家。造紙業所創造的產值約關中整個工業產值的6%左右,所產生的利潤也微不足道,污染負荷卻佔了工業污染的60%以上。此外,還有其他污水排放量較大的果汁、化工、化肥、印染等類企業200餘家。渭河每年要接納陝西省92.2%的工業廢水,其中COD排放量約11.3萬噸,接受全省73.2%的生活污水,其中COD排放量約15.7萬噸。
渭河污染接近使其喪失基本的生態功能,而且給我省尤其是關中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由於缺乏生態水,枯水期的渭河水基本是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廢水,水質黑臭,污染濃度高,百姓不敢用作農業灌溉,兩岸群眾的飲用水源也受到了污染,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
此外,由於污染水體的下滲和固體廢物淋濾入滲、水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等原因,渭河流域一些重要城鎮和工業區的地下水污染問題也日趨突出。
去年,省人大專門組織了一次執法檢查後得出結論,渭河已經基本喪失了生態功能,成為黃河流域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之一。接納了這樣的渭河水,黃河污染無疑又雪上加霜。
據省環保局等有關部門調查及沿線村民們反映,造紙企業是渭河污染的重要來源。關中地區造紙企業最多的時候有近千家,後來經過政府多次整頓,剩下了140餘家。雖然環保部門三番五次檢查,不少造紙企業也被迫關停或整治,添置污水處理設施,但由於污染治理嚴重滯後,污水處理率偏低,不少企業未能實現達標排放,部分企業偷排偷放屢禁不止,導致每年排入渭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
省環保局曾做過監測抽查,渭河從陝西和甘肅交界的寶雞市林家村斷面進入陝西境內的幹流水質比較好,基本可以維持Ⅱ、Ⅲ三類水質標准。可是,由這一斷面向下,污染逐步加重,其中寶雞市岐山、扶風、鳳翔等縣境內的企業,特別是造紙企業向渭河幹流以及其支流小韋河偷排污水現象嚴重。沿著黑臭的渭河向下遊走,行進兩百公里左右,就到了渭河的入黃口。由於來水量少和泥沙淤積嚴重,渭河入黃口距離河岸很遠,但「黑黃分明」的景象仍可以看得很清楚。根據設在潼關的自動水質監測站提供的資料,現階段渭河入黃斷面COD含量為101mg/l,遠高於國家環保總局要求的渭河入黃斷面水質應達到的Ⅳ類水要求(Ⅳ類水標准為30mg/l)。
長期以來,我省城市污水和工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渭河上游用於農業灌溉及水利發電的截流,導致河道基流減少,渭河生態用水和水污染問題已經相當嚴重。水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和生態功能的逐步減退,水資源的短缺又成為渭河流域城鎮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這都嚴重地影響了我省關中地區的經濟發展。
渭河污染與治理調查之二
渭河污染觸目驚心,那麼誰是渭河污染之源?8月下旬,記者隨省環保局工作人員一起沿渭河實地查看。
在渭河上游楊陵和武功縣交界處的小韋河橋邊,我們看到了渭河污染的一個典型畫面:濃濃的呈黑褐色的污水從上游緩緩流淌下來,並散發出濃烈刺鼻的臭鹼味道,臭水翻滾著濺起惡心的白沫,順著彎曲的河道匯入渭河一級支流漆水河,河道內垃圾隨處可見,使河水拐彎曲行。
我們和附近北下陽村正在放羊的70多歲的張大爺聊起來。他從小在河邊長大,見證了小韋河的變化。他說,從前的小韋河水清見底,河水灌溉莊稼就甭說了,還有魚蝦有螃蟹,孩子們可以在河裡游泳嬉戲捉魚蝦。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上游的鳳翔、岐山、扶風等縣建了許多造紙廠及化工廠,小韋河的水就被污染了。老百姓早已不敢用河水澆地,村裡吃水要打深井,河裡的臭氣散發著的濃烈臭味讓人們窒息,幾百米外的村裡都能聞到。
自今年3月以來,省環保局對此處小韋河的水質多次采樣監測,主要污染物COD在800—1000mg/L之間,污染濃度為渭河地表水Ⅳ類標准(COD30mg/L)的30倍左右。這樣的水質就是有毒的水,不說魚蝦活不成,地澆不成,人下去非蛻去一層皮不可。
在渭河沿途我們看到,大量城鎮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的排放,使渭河干支流不同程度遭受了污染。所到之處,聽到的都是當地群眾歷數河水污染後造成的危害。皂河是西安市轄區內受污染最嚴重的一條渭河支流。在草灘鎮,我們還沒走到皂河邊,刺鼻的臭味已經使人難以忍受。我們捂著鼻子走近太平河入皂河口,看到黑褐色的污水瀉入皂河,濺起的白沫有的厚達10厘米。據隨同的省環保局的同志介紹,從太平河的水質現狀看,有大量未經處理或者處理不達標的造紙廢水和硫酸廠廢水排入。省環境監測站今年4月對太平河入皂河口的水質監測表明,主要污染物COD濃度竟高達5240mg/L,是渭河地表水質標準的170多倍。枯水期內,皂河入渭的水量佔到了渭河西安幹流段水量的一半左右,成為目前對渭河污染最嚴重的一條支流。皂河實際上已經成為一條城市排污渠。
草灘農場職工雷家民說,過去草灘是一個種植糧食蔬菜的沃土,皂河水不但是澆地的水源,所產的魚蝦也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自從皂河被污染後,不但魚蝦死光了,糧菜也難種了。現在的皂河水用來澆地會把莊稼燒死,只能用打的深井水澆,一畝地光電費就得一百多元。目前的種糧收成大大減少,只夠賣個土地承包費。他痛心地說:一到冬天,皂河散發的那種讓人惡心想嘔吐的臭味隨著風向遠處擴散。渭河污染還直接危害群眾的身體健康,近十年來附近村民喉癌、胃癌等發病率呈不斷增長的趨勢,這與皂河、渭河水的嚴重污染有關系。
據了解,渭河較大的支流、水渠有20餘條,一半以上受到污染,污染較重的超過三分之一,除小韋河、太平河、皂河外,污染嚴重的支流還有西安、咸陽界內的新河以及渭南的沋河等,還有少量直接排入渭河的城市排污渠。由於西安城市大,人口多,工業企業多,所以排污量大,是沿渭河的城市中對渭河污染最為嚴重的。
生態水的嚴重缺乏也是導致渭河污染嚴重的重要原因。我省是水資源嚴重缺乏省份,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5%左右。關中更少,僅為全國的17%左右。渭河流域水資源量達到130億立方米左右時,才能基本滿足關中的社會用水和渭河生態用水需要,而實際缺水量約30億立方米。
渭河流域建有大中小型蓄水工程129座、引水工程1635處,其中在渭河幹流上較大的引水工程有寶雞峽水庫、總乾渠、高乾渠、渭惠渠等。枯水期內渭河上游來水在寶雞峽水庫被全部引入總乾渠,發電後的渠水雖然在眉縣魏家堡返回渭河,但魏家堡提水站又將渭河幹流水全部引入高乾渠和渭惠渠。高乾渠和渭惠渠流經扶風、楊陵、武功、興平,用來灌溉和發電,在咸陽的秦都區境內基本斷流。由此可見,枯水期內渭河幹流魏家堡以下段基本無上游來水,主要是沿途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只有極少量南山支流匯入。由於缺少生態水的稀釋,只剩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渭河幹流水基本是黑色的。渭河是「關中下水道」的說法即由此而來。
水土流失也加重了渭河污染。渭河流域年平均輸沙量達4.6億噸左右,主要集中在葫蘆河、涇河和北洛河等支流和汛期的6—9月份,渭河豐水期是泥沙伴流。由於大量泥沙淤積又使下游水流平緩,從而使得渭河的自凈能力特別差,污染指數不斷升高。
工業和生活污水對渭河造成了污染,生態水的嚴重缺乏以及嚴重的水土流失更使渭河污染雪上加霜;地表水源的嚴重缺乏導致地下水的過度開采,使渭河流域水污染問題和水資源短缺問題形成了惡性循環。
Ⅵ 渭河的開發治理
渭河流域的水利事業歷史悠久,在陝西境內,除了前已論述的龍首渠、鄭白渠外,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還有成國渠、漕渠等。
成國渠,修建於公元233年,從眉縣杜家村附近引渭水向東流,過漆水河至今興平縣境入蒙蘢渠,它是渭惠渠的前身。灌溉今眉縣、扶風、武功、興平、咸陽一帶70萬畝田地。該渠修於漢武帝時期,後來失修淤廢。三國時魏衛臻又重新整修,向西延長近150公里,同時自興平開渠東行,至涇渭交匯處以西注入渭水,使成國渠向東又延伸了50多公里。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在成國渠築堰,建六斗門。唐代又進一步發展,咸通十三年(872年),又匯集了葦谷、莫谷、香谷、武安四水,增加了水源,灌溉武功、興平、咸陽、高陵等縣2萬余頃土地,其效益可與涇白渠相當,稱為渭白渠。唐以後成國渠始終延續,其利不斷。
漕渠,公元前129年開挖,是關中古代的人工運河。漢武帝時,為把黃河下游出產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長安,供京城的需要而修築。渠道從長安城西南昆明池起,東北流經今臨潼、渭南、華縣、華陰至潼關,直通黃河,長150餘公里,沿途接納滻、灞、沋、赤水等河流,水量充足,航運便利,成為當時重要的運輸線,而且可灌溉漕渠兩岸1萬多頃農田。
到解放時,除洛惠渠、涇惠渠外,關中地區的主要灌溉工程有:
渭惠渠,1935~1937年修,自眉縣引渭河水向東灌溉武功、興平、咸陽等狹長地帶的60萬畝土地;
梅惠渠,1936~1939年修,自眉縣斜峪關引石頭河水,灌溉歧山、眉縣斜峪關引石頭河水,灌溉歧山、眉縣9萬畝田地;
黑惠渠,1938~1942年修,自周至縣黑峪口引黑河水灌溉周至縣8萬畝農田;
灃惠渠,1941~1947年修,引灃河水,灌溉灃、渭三角地帶4萬畝農田;
澇惠渠,1943~1947年修,灌溉戶縣境入灃河兩岸2萬畝農田。
據統計,到20世紀末,關中地區設施面積萬畝以上的灌區有108個,有效灌溉面積在萬畝以上的有88個,其中1萬~10萬畝的灌區有78個;10萬~30萬畝的中型灌區有羊毛灣水庫灌區、灃惠渠灌區、梅惠渠灌區、石川河灌區及黑惠渠等五個灌區。面積在5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有:涇惠灌區、寶雞峽灌區、洛惠渠灌區、交口抽渭灌區及馮家山水庫灌區等五大灌區,它們均分布在渭河北岸,自西而東連成一片。涇惠渠、洛惠渠前已論述,其餘三大灌區介紹如下:
寶雞峽灌區,分塬上灌區和塬下灌區兩部分。塬下灌於區即原渭惠渠灌區,於1935年開工修建,1938年正式投入灌溉,1949年僅灌農田27萬畝。建國後整修擴展,灌溉面積為57萬畝。1958年修建了渭高抽工程,灌溉面積發展到53萬畝。塬上灌區於1956年修建,1962年停工,1968年1月復工,1971年竣工通水。塬上與塬下兩灌區於1975年4月合並,統稱寶雞峽引渭灌區。
塬上引水樞紐工程,在寶雞市西11公里處,即從林家村渭河峽谷口築坎設閘,攔河引水。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為50立米/秒,校核流量60立方米/秒。總乾渠長170.2公里,沿渭河北岸黃土塬坡蜿蜒東行至眉縣上塬,此段長98公里,稱為塬邊渠道。渠道從常興上塬後,跨越水、信儀溝、漆水河、大北溝、南溝至乾縣壇子坊,分東西兩乾渠,東乾渠長26.3公里,西乾渠長18.5公里,均延伸到泔河畔上,可控制191萬畝面積。
塬下引水樞紐工程,從眉縣魏家堡築坎設閘,攔河引水,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可加大55立方米/秒。總乾渠全長17公里,到扶風的孝母村,分南北兩乾渠,南乾渠長67公里,至咸陽市西郊入渭河,北乾渠長105.4公里,至涇陽狼溝入涇河,可挖制109萬畝面積。
寶雞峽引渭工程,是關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工程,灌溉咸陽市、寶雞市和金台、寶雞、岐山、眉縣、扶風、楊陵、武功、興平、秦都、乾縣、禮泉、涇陽、高陵等十三個縣區的300萬畝土地。其中自流灌溉214萬畝,抽水灌溉86萬畝(包括群眾抽灌26萬畝,水庫周圍抽灌10萬畝)。全灌區有總乾渠二條,乾渠4條,支渠和支分渠68條,斗渠1643條,有渠庫結合工程——水庫5座,總庫容1.9億立方米;有陂塘756座,總蓄水能力3032萬立方米;機電井11000多眼,已初步形成引、蓄、提相結合的水利灌溉網,從根本上改變了千古旱原的自然面貌和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使渭北旱原成為陝西糧棉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
交口抽渭灌區,是1960~1970年分兩期建成的一個大型電力抽水灌區。1984年1月,把原來的東方紅灌區改為此名稱。渠首在臨潼縣油槐鄉西樓子附近,由渭河北岸抽水。全灌區共有28處抽水站,分八級抽水,平均凈揚程35.2米,最高累計凈揚程86米。乾渠5條,支渠31條。灌溉渭南、臨潼、蒲城、富平、大荔等5縣的126.08萬畝田地。排水干溝4條,支溝38條,控制面積79.8萬畝。
馮家山水庫灌區,於1970年7月開工,197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79年底全部竣工。它是一座以蓄水灌溉為主,兼作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樞紐工程在千河下游寶雞縣橋鎮馮家村下,築坎攔河蓄水,坎高73米,總庫容3.89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2.86億立方米。修渠引水灌溉,設計引水能力36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為47立方米/秒。總乾渠長39.1公里。北乾渠長50.8公里,南乾渠全長27.8公里,均由混凝土襯砌。東灌區共有支渠29條,斗渠28條,西灌渠長2.25公里。渠庫結合工程6座,總庫容2133.5萬立方米。灌溉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眉縣、永壽、乾縣等7縣136萬畝土地。灌區以千河為界,分東、西兩灌區,東灌區有121萬畝土地,西灌區僅有15萬畝土地。自流灌溉面積65.33萬畝,約占灌渠面積的一半。 (一)歷代堤防
渭河堤防工程始於唐代咸陽柳堤。據《重修咸陽縣志·古跡》載:唐時咸陽築堤防渭水潰決,植柳逾萬,故名柳堤。清代華縣、寶雞等地築堤防水。《續修陝西通志稿》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華州牧席紹葆勸民於沿河低窪處築堤捍水,居然無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漲,水從無堤段漫出,州牧聞訊後親赴華縣侯坊、吳家橋和大荔胡村等處,與各村耆老共謀接築渭堤,數千人費工一月,增新補舊,接築赤水以東、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餘里,民樂安堵,齊頌席功。
清宣統年間,寶雞縣曾請准撥款在陽平鎮修築河堤。民國24年(1935)陝西省水利局會同寶雞縣在陽平鎮南修建丁壩5座,全長1145米,壩體以直徑約0.2米、長約6米的木樁排成兩行,插於河內,排距2米,樁跨0.7米,排樁之間縱橫平鋪梢料,上壓石子。5壩成後,河泓流勢已見南遷,北岸各壩間河床逐漸淤高,使陽平鎮得到保護。民國25年(1936)渭惠渠攔河大壩建成後,先後在大壩上下游兩岸建丁壩34座,並建起了護岸防護林帶,用以穩定河勢,防止塌岸,保證引水。
(二)當代堤防
963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成立由水利、農業、林業、畜牧、交通等部門和沿河各專區、市、縣(區)領導組成的渭河治理領導小組,1972年在領導小組下專設治渭辦公室。1973年,周至、武功、興平、咸陽、西安、高陵等縣市成立渭河管理站。至1995年,渭河共有管理機構15個,管理人員169名。
1954年渭河洪水(簡稱「54型」洪水)以後,開始對渭河進行全面規劃治理,並採取統一目標,分段設防,縣(市)包干,逐步實施,集中會戰與經常維修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治理。至1995年,中游段的堤防基本建成,下游包括南山支流的治理逐步得到加強,並初步建成了防洪搶險通訊預警系統。
1.中游段治理
1954年陝西省水利局提出整治河道、利用灘地為目的的防洪工程規劃,由國家投資,組織沿河社隊開展重點治理。到1963年,共建成砌石護岸、壩垛、丁壩等重點工程44處,總長50公里。由於工程標准和質量較低,建成不久大都被洪水沖毀。
1965年,省治渭領導小組制定《渭河中遊河道治理規劃報告》,提出以防禦5年~10年一遇洪水為主,遠期穩定中水河床,以防禦「54型」洪水為目標,布設生產堤和防護堤兩道防線。生產堤以防禦3年~5年一遇洪水為標准,堤內河床寬500米~1500米,堤外布設固灘生物帶,以保護、改良灘地;防護堤以防禦「54型」洪水為標准,堤內河寬1000米~1500米。1965年~1972年新建堤防45處,總長190公里,初步穩定了中遊河道,改變了「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局面。
1972年,省水電局制定《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規劃》,以穩定河槽,縮窄河寬,實現河道渠槽化為目標,歸並生產堤和防護堤,重新劃定洪水防護線。防禦標准仍按「54型」洪水分成4段,過水流量林家村—千河口—漆水河口—黑河口—咸陽鐵路橋分別為5030立方米每秒、5780立方米每秒、6200立方米每秒、7220立方米每秒;林家村一渭惠渠大壩一黑河口一咸陽鐵路橋劃分3段,各段堤距分別為600米、700米、1000米。其中眉縣種馬場以上、八一抽水站、黑河口等處因有夾心灘或支流匯入放寬至1700米左右。主要工程有砌石護岸、短壩、輕型工程等38處,長120.6公里。截至1986年,新建堤防及護岸工程180公里,連同加固利用原有堤防,渭河中游堤防累計達到256公里,約占需要治理河段的78%。其中護岸壩垛3013座,護岸林帶220公里。計完成工程投資2760萬元,土方2100多萬立方米,石方220萬立方米。從1987年起,每年投入數百萬元資金,以建立河堤化為目標,對渭河中下游段連年進行集中治理會戰。經過6年艱苦奮戰,累計投資6856萬元,共移動土方1866萬立方米,石方123.4萬立方米,加高培厚原堤段152.4公里,加固壩垛1088座,新建河堤88.4公里,壩垛3300座,新修淤背埂120.8公里,大部土堤內坡作了砌石處理,新修防汛路8條,改善防汛路50條,在三門峽庫區修建避水樓6466座。至1995年,渭河中游段西起寶雞市,東至咸陽市,南岸河堤基本貫通聯成一體,北岸河堤伸至興平田阜,中游段堤防總長約300公里,防洪標准已由過去的5年左右提高到15年~20年。
2.下游段治理
渭河下游指咸陽鐵橋至潼關卡口共208公里。渭南以下過去一直是地下河,華縣站平槽過水能力約在5000立方米每秒~5500立方米每秒,自流排水暢通。新中國成立初除在槐衙渡口、華縣水文站和樹園修建共計3公里護岸工程外,其它河段均未設防。
1958年,陝西省入民委員會為減少陝西三門峽庫區移民搬遷,降低淹沒損失,決定按渭河兩岸地面335米至338米高程和三門峽水庫壩前340米水位修築防護堤。防護堤由黃委會西北黃河工程局設計,陝西省水利廳、省三門峽庫區管理局和沿渭各縣分期組織實施。到1978年,在渭河北岸建成大荔拜家至渭南姜郭60公里、臨潼三王至高陵吳村楊10公里堤防,在南岸建成方山至渭南田家90公里(其中包括支流50公里)和渭南孟家至白楊寨20公里堤防,總長180公里,堤頂寬6米,臨、背邊坡分別為1∶2.5和1∶2,初步形成庫區渭河堤防,可防禦渭河7000立方米每秒~8000立方米每秒洪水。
1960年三門峽水庫建成蓄水以後,渭河下游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至1964年黃河淤積,潼關卡口抬高4.6米,形成攔門沙,渭河入黃口上移5公里,渭河變成地上懸河,導致12條南山支流入渭不暢,洪澇災害頻生。1964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召開陝、晉、豫、魯4省治黃會議,提出「確保西安、確保下游」治理原則。1965年、1969年,國家對三門峽水庫樞紐進行了兩次改建,並改變運用方式,但三門峽庫區泥沙淤積仍在發展,至1991年已達51.41億噸,其中渭河下游15億噸。
1967年8月、9月,黃河龍門至潼關間豐水豐沙,形成對渭河涌水倒灌,渭河尾閭倉西至西楊8.8公里河道全部淤積,水流分股,農田受淹面積達70多萬畝,威脅10多萬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年12月,由黃委會和陝西省水電廳組織西北水科所、三管局、地質部地質5大隊、渭南地區水電局和陝西農建師等單位進行勘測規劃後,提出了開挖深1.5米、寬20米~30米、比降0.12‰的引河,堵復西楊村土堤的疏流方案。經國務院批准,工程於1968年4月開工,由渭南、臨潼、華陰、華縣、大荔、潼關6縣和省農建師組織6400人施工,至7月底完成引水歸流河道工程,總計投資30萬元,開挖土方16萬立方米。
渭河仁義灣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形成,河灣平面呈環形,曲線總長12公里,直線距離僅2.5公里,彎曲系數4.8,嚴重淤積阻水。1969年由省三管局設計裁彎工程,引河長3.05公里,底寬30米,平均深5.5米。1973年由省農建師施工,1974年8月挖成小斷面引河,經4次洪水擴沖,於1975年形成寬380米的新河道。工程總用工12萬個,機械台班5000個,開挖土方48萬立方米。裁彎後河道縮短9公里,泄洪暢通,擴大耕地6000畝。
1969年三門峽水庫樞紐完成一期改建以後,臨潼、渭南等地群眾按「54型」洪水標准於耿鎮橋上下正常水位335米以上修建生產堤130公里,其中橋以上長20公里,以下110公里,可保護耕地19.9萬畝。同年,陝西農建師和駐軍在三門峽庫區335米高程以下沿渭河北岸仁義村至果園、南岸方山村至潼關龔庄渡口分別修建20多公里生產堤,保護耕地30萬畝。1972年,在耿鎮橋至咸陽鐵路橋間又按防禦7220立方米每秒洪水修建生產堤30公里,生產堤增至160公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陝西省三門峽庫區移民安置問題的會議紀要》,近10萬名移民返庫安家落戶,庫區防洪形勢更為嚴峻,成為陝西心腹之患。1986年國家撥專款1.2億元安置返庫移民,至1994年規劃工程基本完成,其中建有防洪設施村台67個,加固朝邑圍堤35公里,避水台63座,防汛撤退道路60.73公里。
1964年至80年代末,渭河下游干、支流上共建堤防178公里。1990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渭洛河下游治理規劃》,1991年由水利部、黃委會審查通過並報國家計委待批。1992年至1993年加高培厚渭河圍堤工程55公里,之後,又對柳葉河、羅敷河、長澗河等南山支流堤防進行加高培厚和拓寬疏浚。
二、支流
陝境渭河幹流南北兩岸15條主要支流已建堤防工程443.24公里,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灃河103公里,灞河66公里,澇河63公里;10公里~50公里的有千河47公里,黑河44公里,漆水河40公里,滻河38公里,太平河14公里;10公里以下的有王家河8公里,涇河6公里,沮河5公里,北洛河4公里,金陵河3公里,清姜河與石頭河各1公里。以上堤防共保護45.86萬畝耕地、79.96萬人口和36座城鎮。
灞河平原段河流彎曲擺動,洪水災害頻繁,堤防工程自清末增多。清光緒二年(1876),李有成主持修建了紅岩子至楊家村馬家堰堤防,長3219米,堤頂寬1.53米,可保護農田2212畝。民國時期專門成立灞河堤防協會負責工程維修。民國6年(1917),修建了沙河滄堤8公里。民國10年~15年(1921~1926),多次堵復沖決,至16年(1927)築堰堵復決口267米,耗大洋6934元。民國26年(1937)5月,右岸香湖灣河堤決口21米,省水利局征工搶修,修成土堤105米,丁壩3座長45米。同年8月,申家村、毛家灣決口,省水利局徵集民工,開挖引河修築阻水壩埝300餘米,大堤護岸300米,以月堤連接上下堤防,長約70米,高出原河床1米。民國27年(1938)8月,灞河讀書村附近隴海鐵路橋下右岸堤防決口,省水利局派員搶修,開挖引河1100米,修築導水壩200米,築壩護岸1000米,次年5月完工。民國28年(1939),省水利局擬定了灞河上下游防洪治理甲乙兩種規劃,陝西省政府批准甲種計劃,並於民國28年、29年先後撥款2.47萬元和5萬元,對河堤作了一次較大的加固改善。
新中國成立以後,灞河堤防建設仍以中下游為重點。1949年秋,安家村、將軍廟、安邸村等河堤多處決口,灞河奪滻、滻河復決。1949年12月至1950年4月,人民政府撥小麥3000石(1石摺合300斤),修丁壩15座、土堤4公里和護岸工程90米。1951年至1954年,按防禦1949年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對堤防進行了全面改建與加高培厚,累計新建和加固堤防70公里,修建丁壩107座,護岸工程165米,完成土方60萬立方米,石方0.9萬立方米。至1973年累計完成土方120萬立方米,石方20萬立方米,改造灘地1.58萬畝。1975年1月省水電局擬定了灞河中下遊河道全面治理規劃,計劃對藍田固京至灞河入渭口34公里河段,按20年一遇洪水布設工程,新修加固堤防58公里,堤頂寬3米~6米,堤距300米~500米。工程由灞橋區與未央區負責建設,1988年全部完工。
1962年11月,灞河上游沿河社隊聯合修建了惠家斜段70米挑流壩,改造灘地700多畝。後張家斜、張家灣、拾旗寨等村又聯合修堤7公里,改造灘地1100餘畝。1963年至1965年,泄湖、三里鎮、普化、李後、馬樓、玉山等鄉村,採取沉捆壩、鉛絲籠壩、干砌石壩等形式,對17處河道進行了治理,完成土方40多萬立方米,砌石6萬立方米,共用工70多萬個,投資31萬元(其中群眾集資5萬元),修築堤防15公里,保護村鎮10多個,改造灘地3000多畝,保護耕地7000多畝。1977年10月,藍田縣成立灞河治理臨時指揮部,組織沿河的九間房、玉山、馬樓、普化、大寨、城關、三里鎮、泄湖、安村、孟村、華胥等12個公社,日上勞3萬多人開展治河工程。至1978年春,共建干砌石堤50多公里,漿砌石堤15公里,丁壩350座,植樹40萬株,總計投資100多萬元(其中群眾集資66萬元)。但由於強調「百里灞河一條線」,1980年大寨鄉清河改道工程即被沖毀,河水復歸故道,淹沒農田100多畝。
Ⅶ 渭南市渭河為什麼還讓采沙
我認為地下水就是通過河沙傳過來的,把沙取完了就怕地下水沒有辦法補充了。
Ⅷ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嗎
渭河,中國黃河的最大支流.流域范圍主要在陝西省中部.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至陝西省渭南市 潼關縣匯入黃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亘,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全長818公里,流域面積13.43萬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涇河、洛河等支流,流經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縱橫,自漢至唐,皆為關中漕運要道.《山海經.海內東經》:「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渭水出首陽縣首陽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鳥鼠山西北,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張籍《登咸陽北寺樓》詩:「渭水西來直,秦山南去深.」
渭河接納的支流有葫蘆河、涇河、洛河.渭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水土流失嚴重.其中涇河年輸沙2.96億噸,在各支流中輸沙量最大.關中平原是中國水利事業發展最早的地區.西元前246年秦開鄭國渠,引涇水注入洛河,全長125公里,灌溉面積280萬畝.漢武帝又開白公渠引涇水入渭.在此以前沿秦嶺北麓還有從長安(今西安)引渭入黃的漕渠,既是水運航道,又有灌溉之利.後經歷代擴建,使渭河中下游渠道縱橫,有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歷史上著名的產糧區.渭河流域地貌復雜,山地包括橫貫陝甘的秦嶺山脈北坡及六盤山、隴山,斷陷盆地包括關中沖積平原及黃土台原,黃土高原包括隴東、寧南、陝北的高原溝壑及丘陵溝壑區.河源至寶雞峽出口為上游,長430公里,河道狹窄,川峽相間,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寶雞峽至咸陽鐵橋為中游,長177公里,河床寬淺,沙洲較多,水流分散,為游盪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漸變緩為1/1 500.咸陽至潼關河口為下游,長211公里,華縣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單股無汊,由於泥沙淤積和受黃河三門峽水庫回水影響,河道縱坡由1/5 000漸變為1/6 000.渭河下游在三門峽水庫修建前為輸沙近於平衡的相對穩定河道,渭河入黃口高程(潼關高程)323米(1 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門峽水庫建成後,由於回水淤積影響,潼關渭河入黃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響渭河下遊河道也淤積抬高,常有洪泛發生,因而在渭淤36斷面以下的208公里,兩岸修建堤防控制,並建有一些護灘控導工程.大堤維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務較大.後三門峽樞紐經過兩次改建並 改變水庫運用方式,潼關渭河入黃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穩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圍內大部分為深厚的黃土覆蓋,質地疏鬆,且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富含碳酸鈣,易被水蝕;加之歷史上長期濫墾亂伐,植被遭到破壞,以及廣種薄收、單一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因而水土流失嚴重,使渭河成為一條多泥沙河流.
由於地質構造上的原因,渭河屬不對稱水系.北岸支流源遠流長,主要流經黃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懸殊,泥沙含量大,以懸移質為主,是渭河的主要來沙支流.南岸支流較短,主要流經土石山區,比降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質為主,水力資源較為豐富.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級支流,北岸匯入的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蘆河、牛頭河、通關河、千河、漆水河、涇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匯入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耒加昔河、石頭河、黑河、澇河、灃河、 灞河.其中涇河、北洛河雖然是黃河的二級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積大(涇河45421平方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分別為21.4億立方米及9.9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分別為3.09億噸及1億噸,其徑流和泥沙都是黃河支流中較多的河流.加之涇河、北洛河分別在渭河入黃口以上174公里和16公里處匯入渭河,歷史上北洛河還曾直接入黃河,與黃河關系密切.因此,習慣上都將這兩條河作為黃河的重要支流,視為一級支流,常與渭河本流並稱為涇、洛、渭河,並在歷次規劃中將涇河、北洛河從渭河流域中分離出來單獨規劃,而渭河治理規劃則不包括涇河及北洛河.
渭河沿岸(渭南段) 渭河流域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年平均氣溫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發量1 000~2 000毫米,無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徑流量102億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內變化與降水相似.6~10月為汛期,多暴雨,降水強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間的徑流佔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實測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調查最大洪峰流量10 800立方米每秒(1898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時,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陸續問世.由我國近代著名水利科學家李儀祉在30年代主持興建的涇惠渠,經過整治擴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國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現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相應由50萬畝發展到135萬畝,成為一個畝產千斤的先進典型灌區.自從寶雞峽塬上乾渠於1971年建成後,引渭灌區灌溉面積已達300萬畝.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擴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達77萬畝.1970年建成的東方紅抽渭灌溉工程,裝機容量25000千瓦,八級提灌累計最高凈揚程86米,灌地130萬畝.1981年建成的千河馮家山水庫,總庫容3.89億立方米,可灌地136萬畝,其引水乾渠於1973年建成了萬米隧洞(實長12614米,過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渭河南岸支流石頭河上的石頭河水庫於1984年建成,最大壩高114米,總庫容1.47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672平方公里.水庫設計開發任務是以灌溉為主,結合發電,設計灌溉面積128萬畝,裝機4台,總容量2.15萬千瓦.實際裝機3台,總容量1.65萬千瓦.
渭河的主要來沙支流是葫蘆河、涇河和北洛河,年輸沙量分別為0.66億、3.09億、0.97億噸.河道來水含沙量大,不僅淤積抬高河床,威脅兩岸安全,同時淤庫淤渠,給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帶來問題.
Ⅸ 渭河受到了哪些污染
渭河污染與治理調查之一
渭河作為黃河最大的支流,歷史上曾經以水草豐美而著稱並被譽為關中平原的「母親河」,如今已被嚴重污染,多數流域幾乎喪失了使用功能,成了一條「廢河」。據省環保部門提供的數據,2004年渭河流域廢水排放總量已經超過6億噸,其中COD(即化學耗氧量,可以反映水體受還原性物質污染的程度)、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近27萬噸,若不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治理,渭河將成為陝西關中最大的「納污水道」和黃河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渭河發源於甘肅渭源縣,流經甘肅、寧夏、陝西三省,全長818公里,幹流在陝502公里,流經寶雞、楊凌、咸陽、西安、渭南5市(區)。我省境內渭河流域面積6.71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聚集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積和80%的生產總值。
歷史上傳說的「涇渭分明」,指的是渭河清,涇河濁,兩河匯流後「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場景長達數里。如今兩條河流都被污染,實際上清濁早已不分明了。由於渭河污染非常嚴重,成了實際上的「黑河」,渭河入黃河口處形成了「黑黃分明」的新景觀。
據渭河邊的群眾講,上世紀70至80年代,渭河水還很清澈,可以洗衣服、游泳,當地百姓還直接從河流中取水生活,渭河邊有不少人以打魚為生。可如今,河面上不時泛起泡沫,黑漆漆一片。走下河灘,濃烈的惡臭味刺得人幾乎睜不開眼睛,沿河的老百姓痛心地說:渭河水越來越臭了!噸。從工業行業統計看,造紙業為第一污染大戶。目前,沿渭各市共有造紙企業104家。造紙業所創造的產值約關中整個工業產值的6%左右,所產生的利潤也微不足道,污染負荷卻佔了工業污染的60%以上。此外,還有其他污水排放量較大的果汁、化工、化肥、印染等類企業200餘家。渭河每年要接納陝西省92.2%的工業廢水,其中COD排放量約11.3萬噸,接受全省73.2%的生活污水,其中COD排放量約15.7萬噸。
渭河污染接近使其喪失基本的生態功能,而且給我省尤其是關中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由於缺乏生態水,枯水期的渭河水基本是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廢水,水質黑臭,污染濃度高,百姓不敢用作農業灌溉,兩岸群眾的飲用水源也受到了污染,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
此外,由於污染水體的下滲和固體廢物淋濾入滲、水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等原因,渭河流域一些重要城鎮和工業區的地下水污染問題也日趨突出。
去年,省人大專門組織了一次執法檢查後得出結論,渭河已經基本喪失了生態功能,成為黃河流域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之一。接納了這樣的渭河水,黃河污染無疑又雪上加霜。
據省環保局等有關部門調查及沿線村民們反映,造紙企業是渭河污染的重要來源。關中地區造紙企業最多的時候有近千家,後來經過政府多次整頓,剩下了140餘家。雖然環保部門三番五次檢查,不少造紙企業也被迫關停或整治,添置污水處理設施,但由於污染治理嚴重滯後,污水處理率偏低,不少企業未能實現達標排放,部分企業偷排偷放屢禁不止,導致每年排入渭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
省環保局曾做過監測抽查,渭河從陝西和甘肅交界的寶雞市林家村斷面進入陝西境內的幹流水質比較好,基本可以維持Ⅱ、Ⅲ三類水質標准。可是,由這一斷面向下,污染逐步加重,其中寶雞市岐山、扶風、鳳翔等縣境內的企業,特別是造紙企業向渭河幹流以及其支流小韋河偷排污水現象嚴重。沿著黑臭的渭河向下遊走,行進兩百公里左右,就到了渭河的入黃口。由於來水量少和泥沙淤積嚴重,渭河入黃口距離河岸很遠,但「黑黃分明」的景象仍可以看得很清楚。根據設在潼關的自動水質監測站提供的資料,現階段渭河入黃斷面COD含量為101mg/l,遠高於國家環保總局要求的渭河入黃斷面水質應達到的Ⅳ類水要求(Ⅳ類水標准為30mg/l)。
據有關資料介紹,渭河污染的三大主要來源是: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工業廢水,過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水污染。2004年統計顯示,入渭廢水排放總量為6億噸,其中工業廢水3.2億噸,生活污水2.8億河污染與治理調查之二
渭河污染觸目驚心,那麼誰是渭河污染之源?8月下旬,記者隨省環保局工作人員一起沿渭河實地查看。
在渭河上游楊陵和武功縣交界處的小韋河橋邊,我們看到了渭河污染的一個典型畫面:濃濃的呈黑褐色的污水從上游緩緩流淌下來,並散發出濃烈刺鼻的臭鹼味道,臭水翻滾著濺起惡心的白沫,順著彎曲的河道匯入渭河一級支流漆水河,河道內垃圾隨處可見,使河水拐彎曲行。
我們和附近北下陽村正在放羊的70多歲的張大爺聊起來。他從小在河邊長大,見證了小韋河的變化。他說,從前的小韋河水清見底,河水灌溉莊稼就甭說了,還有魚蝦有螃蟹,孩子們可以在河裡游泳嬉戲捉魚蝦。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上游的鳳翔、岐山、扶風等縣建了許多造紙廠及化工廠,小韋河的水就被污染了。老百姓早已不敢用河水澆地,村裡吃水要打深井,河裡的臭氣散發著的濃烈臭味讓人們窒息,幾百米外的村裡都能聞到。
自今年3月以來,省環保局對此處小韋河的水質多次采樣監測,主要污染物COD在800—1000mg/L之間,污染濃度為渭河地表水Ⅳ類標准(COD30mg/L)的30倍左右。這樣的水質就是有毒的水,不說魚蝦活不成,地澆不成,人下去非蛻去一層皮不可。
在渭河沿途我們看到,大量城鎮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的排放,使渭河干支流不同程度遭受了污染。所到之處,聽到的都是當地群眾歷數河水污染後造成的危害。皂河是西安市轄區內受污染最嚴重的一條渭河支流。在草灘鎮,我們還沒走到皂河邊,刺鼻的臭味已經使人難以忍受。我們捂著鼻子走近太平河入皂河口,看到黑褐色的污水瀉入皂河,濺起的白沫有的厚達10厘米。據隨同的省環保局的同志介紹,從太平河的水質現狀看,有大量未經處理或者處理不達標的造紙廢水和硫酸廠廢水排入。省環境監測站今年4月對太平河入皂河口的水質監測表明,主要污染物COD濃度竟高達5240mg/L,是渭河地表水質標準的170多倍。枯水期內,皂河入渭的水量佔到了渭河西安幹流段水量的一半左右,成為目前對渭河污染最嚴重的一條支流。皂河實際上已經成為一條城市排污渠。
草灘農場職工雷家民說,過去草灘是一個種植糧食蔬菜的沃土,皂河水不但是澆地的水源,所產的魚蝦也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自從皂河被污染後,不但魚蝦死光了,糧菜也難種了。現在的皂河水用來澆地會把莊稼燒死,只能用打的深井水澆,一畝地光電費就得一百多元。目前的種糧收成大大減少,只夠賣個土地承包費。他痛心地說:一到冬天,皂河散發的那種讓人惡心想嘔吐的臭味隨著風向遠處擴散。渭河污染還直接危害群眾的身體健康,近十年來附近村民喉癌、胃癌等發病率呈不斷增長的趨勢,這與皂河、渭河水的嚴重污染有關系。
據了解,渭河較大的支流、水渠有20餘條,一半以上受到污染,污染較重的超過三分之一,除小韋河、太平河、皂河外,污染嚴重的支流還有西安、咸陽界內的新河以及渭南的沋河等,還有少量直接排入渭河的城市排污渠。由於西安城市大,人口多,工業企業多,所以排污量大,是沿渭河的城市中對渭河污染最為嚴重的。
生態水的嚴重缺乏也是導致渭河污染嚴重的重要原因。我省是水資源嚴重缺乏省份,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5%左右。關中更少,僅為全國的17%左右。渭河流域水資源量達到130億立方米左右時,才能基本滿足關中的社會用水和渭河生態用水需要,而實際缺水量約30億立方米。
渭河流域建有大中小型蓄水工程129座、引水工程1635處,其中在渭河幹流上較大的引水工程有寶雞峽水庫、總乾渠、高乾渠、渭惠渠等。枯水期內渭河上游來水在寶雞峽水庫被全部引入總乾渠,發電後的渠水雖然在眉縣魏家堡返回渭河,但魏家堡提水站又將渭河幹流水全部引入高乾渠和渭惠渠。高乾渠和渭惠渠流經扶風、楊陵、武功、興平,用來灌溉和發電,在咸陽的秦都區境內基本斷流。由此可見,枯水期內渭河幹流魏家堡以下段基本無上游來水,主要是沿途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只有極少量南山支流匯入。由於缺少生態水的稀釋,只剩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渭河幹流水基本是黑色的。渭河是「關中下水道」的說法即由此而來。
水土流失也加重了渭河污染。渭河流域年平均輸沙量達4.6億噸左右,主要集中在葫蘆河、涇河和北洛河等支流和汛期的6—9月份,渭河豐水期是泥沙伴流。由於大量泥沙淤積又使下游水流平緩,從而使得渭河的自凈能力特別差,污染指數不斷升高。
工業和生活污水對渭河造成了污染,生態水的嚴重缺乏以及嚴重的水土流失更使渭河污染雪上加霜;地表水源的嚴重缺乏導致地下水的過度開采,使渭河流域水污染問題和水資源短缺問題形成了惡性循環。回答時間:2006-5-7 02:47
向TA求助 回答者: xztlsy | 五級
擅長領域: 理工學科 社會民生 九江市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相關內容
2007-7-10 涇河 渭河的污染源是什麼? 18 2011-3-7 關於渭河水質污染情況的調查報告 2009-10-16 建都在渭河兩岸的王朝有哪些? 2010-12-23 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都涵蓋哪些縣市 2006-8-22 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渭河流域所指哪些省或市? 181 更多關於渭河受到了哪些污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