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治理
1. 義.曾幾何時,全球經濟治理為發達國家所壟斷.g20是第一個發達國 中國日報
G20取代G8,意味著發展中國家正式躋身全球經濟決策圈的俱樂部,與發達國家坐在同一張會議桌前。但這並不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已和後者平起平坐。二十國集團(G20)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從一個臨時性的、前途不明的國際機制,演變成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角,實現了自身的升級和「轉正」。9月25日,來自全球19個主要經濟體和歐洲聯盟的領導人在美國匹茲堡發表聯合聲明,宣布二十國集團(G20)將取代八國集團(G8),成為國際經濟合作與協調的首要全球性論壇。在全球經濟秩序的演變歷程中,G20的「轉正」無疑極具象徵意義。G20取代G8,表明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無力掌控全球經濟格局,標志著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實力的相對下降,以及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相對上升。實際上,早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這種力量對比的此消彼長就已經發生,只不過,西方世界仍未完全意識到所發生的變化,仍不願放棄既有的權力。在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面前,各國之所以選擇G20,就是因為G20可能拯救世界經濟,G8卻做不到。一場金融危機成了世界經濟格局轉變的契機,也因此成就了G20。G20取代G8意味著,發展中國家正式躋身於全球經濟決策圈的俱樂部,與發達國家坐在了同一張會議桌前。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已經可以和發達國家完全平起平坐。就數量而言,G20包括10個發達國家和10個發展中國家;但就經濟實力而言,發達國家仍占據優勢。從華盛頓峰會到匹茲堡峰會,都可以明顯看出,西方發達國家仍在掌控會議的議程設置權;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內,即使發展中國家的投票權和發言權有所提升,西方發達國家仍占據主導地位。對中國而言,「轉正」後的G20是一個更加值得重視的國際經濟合作與協調的平台,如何利用好這個平台則是一個應該全面謀劃的重大課題。筆者以為,我們的一個基本立場應是「為我所用」,對G20的一切政策都應該服從於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提升中國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的大目標。只有堅持這種大目標,才能在各種紛雜的勢力和聲音中,始終把握中國立場,維護中國利益,不被各種聲音所干擾。「轉正」後的G20,將使中國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言權。但與此同時,在如此眾多主要經濟體匯聚的舞台上,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而言,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仍是後來者和新手,如何在這個舞台上縱橫捭闔,如何在國際經濟的諸多議題上爭取支持,如何盡力爭取自身的利益等等,都是有待學習的課題。在某種意義上,或許可以說,力量有所上升的發展中國家和力量有所削弱的西方發達國家一樣,都尚未完全適應這個變化中的世界。「轉正」後的G20已經出現了機制化的趨勢,但目前它依然是一個「首要全球性論壇」。也就是說,它所達成的協議都沒有法律約束力,也缺乏強制執行力,其最終效果有賴於各方的自覺和彼此之間的壓力。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G20這一固有的局限性,在重視利用G20提高自身影響力的同時,還要藉此平台,不斷提高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中的地位和發言權。
2. 堅持開放發展要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什麼
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3. 如何看待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作用
中國充分發揮了G20輪值主席國的作用,杭州峰會議題設置緊扣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嚴峻問題。
「以創新為例,創新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這一點眾所周知。但如何推動創新、如何將創新的力量轉化為生產力,需要各方共同探討,分享經驗,制定出具體的行動框架,促進各國加快創新步伐。」
結構性改革是中國對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體系的一大貢獻,構建更高效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體系也是G20的重要目標,G20已開啟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改革進程,包括金融機制改革、稅收體系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調整、發展綠色金融、提升監管透明度等內容,這些都將對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體系產生深刻影響,為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以及不同領域產業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激活經濟發展潛力。
4. 為什麼中國要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現實需要
當前全球經濟治理表現出的幾個特徵:
發達經濟體經濟復甦總體向好,新興經濟體出現回分化;全球金答融治理格局依舊,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向舊的體制回歸;新興經濟體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取得一定進展;WTO多邊框架下的自由貿易談判停滯不前,而區域性FTA談判進展很快;以及亞洲金融穩定機制存在內在缺陷。
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對當前經濟全球化出現的新趨勢、新標准、新規制認識不足;中國經濟開放水平比較低;中國的標准與國際新規則差距較大;以及中國沒有建立一種多層次外交體系,未能充分發揮公共外交作用。
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的建議:
第一,在多邊框架下,促進全球多邊治理機制的完善。需要加強各個層面的治理機制的合作,充分發揮其作用。
第二,努力推動建立均衡、普惠、共贏的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各種保護主義。
第三,推動全球貨幣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制。首先要推動國際金融組織,例如IMF和世界銀行的改革。
第四,加快推動區域經濟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
第五,參與貿易規則和金融規則的修訂。
第六,提升自身提供全球公共產品能力,履行大國的國際責任。
5. 國際金融治理體系包括哪些金融機構
搭建跨國金復融監管制的溝通平台是全球多邊協調合作的重要方面,需在各國之間以及具體負責金融監管的各個國際組織,如國際清算銀行、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等機構之間搭建平台,統一監管理念,防範系統性風險的爆發。
A、世界銀行
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C、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D、絲路基金
E、中非發展基金
以上5類金融機構均屬於金融治理體系范圍內。
6. 全球宏觀經濟治理及其含義是什麼
當前世界經濟處於調抄整中,世界經濟出現了一些新特徵,世界經濟治理也出現了一些新變革。
世界經濟目前整體形勢是自金融危機過後,世界經濟基本面良好,主要經濟體保持增長,增速均有加快。與此同時,世界經濟運行也面臨全球經濟發展失衡加劇、資源能源價格高位震盪、貿易壁壘增加、貨幣政策環境趨緊等問題和挑戰。
7. 如何理解全球經濟治理"四個重點
「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希望從4個重點領域推進明年峰會籌備工作。
一是創新增長方式,重在推進改革創新,開辟和抓住新機遇,提升世界經濟增長潛力。
二是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增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提高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
三是促進國際貿易和,發揮其對增長的推動作用,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四是推動包容、聯動式發展,力求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消除貧困,實現共同發展。
8. 全球經濟治理應以什麼為導向,適應形勢變化
當前世界經濟處於調整中,世界經濟出現了一些新特徵,世界經濟治理也出現了一些新變革。
世界經濟目前整體形勢是自金融危機過後,世界經濟基本面良好,主要經濟體保持增長,增速均有加快。與此同時,世界經濟運行也面臨全球經濟發展失衡加劇、資源能源價格高位震盪、貿易壁壘增加、貨幣政策環境趨緊等問題和挑戰。
地區熱點問題持續、恐怖主義活動、地震等自然災害也增加了世界經濟運行的成本和風險。
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調整,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明顯分化。發達經濟體復甦步調不一,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分化。
在經濟治理方面,較為明顯的特徵是:
一是世界經濟存在區域集團化趨勢,地區或集團的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使非集團成員對外經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當前,各國為了自己國家利益,都會和相鄰的國家相互結合,形成區域經濟集團,集團內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稅下降,這對正在擴大出口的非集團成員國產生很大的打擊。
二是推進新科技革命。21世紀是科技的世紀,各國都在調整國家戰略,把發展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各國都把科技開發作為綜合國力一個關鍵因素。如何選擇適應自身國情的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並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迎接和戰勝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是當今時代向各國提出的新課題。
三是推進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按國際經濟慣例辦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任何國家已很難保持封閉的經濟模式,各國的唯一選擇,是適應這一趨勢,爭取經濟發展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