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社區治理
⑴ 如何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適應社會治理新常態
打造基層社會治理新平台,建立高效多元的服務和矛盾疏導化解機制。
(一)整合公共資源,拓展服務功能,打造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新平台。
隨著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構建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任務越來越重,對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二)實行網格管理,推動幹部下沉,把服務和矛盾預防化解在田間地頭。
在安排好「一辦」和「中心」辦事窗口的輪值服務人員外,其餘80%的鎮幹部按網格化管理包組、包片、包戶模式,每周3天以上的時間深入責任網格範圍內走訪、服務群眾,擔當起政策法規的「宣傳員」。
(三)注重多元治理,凝聚共治合力,力求群眾的問題更多地讓群眾解決。
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積極鼓勵培育基層各類社會組織,尤其注重培育村民理事會、水利協會等矛盾化解類社會組織,引導廣大群眾有序參與公共事務,反映訴求,協調關系,化解矛盾。
(四)強化支撐保障,全面系統推進,形成常態長效活力機制。
強化信息化支撐,開通手機版社會治理服務「一冊通」,網格內重要信息和工作開展情況通過簡訊方式向鎮社會治理服務中心傳輸,實時進行分類、交辦、催辦、查詢、歸檔,實現情況及時掌握、矛盾及時化解、結果及時反饋、服務及時跟進,提高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規范化水平。
(1)基層治理社區治理擴展閱讀: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適應社會治理新常態的背景:
服務群眾不到位、干群關系不密切,日益成為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基層社會治理面臨新挑戰。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在黨的重大決定中,鮮明地提出「治理」這一概念,將「社會管理」表述變成「社會治理」,體現了由一元單向治理向多元共同治理的結構性變化,是黨在政治理念上的一次高度升華。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實質上就是要增強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轉變社會治理方式、提升預防化解社會矛盾水平,切實解決好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社會問題,這是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
⑵ 社區綜合治理工作包括哪些
社區綜治站是街道綜治辦的參謀和助手,具體負責本社區及企業的平安創建和綜治工作。其主要職責任務是:
1、法制宣傳。結合形勢和任務,充分利用會議、板報、有線廣播、宣傳櫥窗等,進行常用法律法規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幹部群眾法制觀念和道德水準;
2、治安防範。全面落實社會治安基礎防範各項措施,積極開展平安創建活動,開展治安防範工作,在轄區組織治安巡邏,落實防範措施;
3、民間糾紛調解。學習推廣「楓橋經驗」,認真開展人民調解工作,充分發揮治保調解組織作用,妥善處理群眾信訪事宜,及時化解家庭矛盾和鄰里糾紛,防止「民轉刑」案件和群體性事件;
4、歸正人員幫教。建立幫教小組,落實幫教責任人,對歸正人員、失足青少年、監外人員等,要認真落實安置幫教措施,做到有人管、不失控;
5、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認真做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嚴格規范出租私房和用工單位的治安管理責任,定期組織清查「三無」人員,並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
6、無毒害社區創建。加大掃除「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的力度,堅持禁吸、禁種、禁制並舉防毒品的蔓延和危害,確保無涉毒人員;
7、消防及安全生產。建立健全各項治安保衛制度和措施,經常進行消防、安全生產的監督、檢查,消除安全隱患,嚴防火災事故和生產責任事故;
8、場所特業管理。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切實加強對本轄區內的公共娛樂場所、旅館等特種行業的監督、檢查工作,發現問題及時疏導、化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層;
9、協助公安政法機關辦案。主動配合協助政法機關在本轄區內開展打擊違法犯罪分子和開展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建設和反邪教等工作;
10、及時辦理上級交辦的有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其他事項。
⑶ 在社會治理理念上要突出強調基層社區的作用
基層社會治理是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內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容,也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和保障。當前,隨著我國已經逐漸步入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問題易發多發,各種利益訴求不斷涌現,各種不穩定因素交織疊加,這些都使得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復雜,日益呈現出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特點。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已經成為一項重要而迫切的課題和任務。
不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理念。一要突出以人為本理念。要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決不能將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凌駕於人民群眾的利益至上,要杜絕官本位思想,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和思想觀念。二要突出系統治理理念。在突出黨委領導作用的同時,大力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引導和鼓勵社會各方面廣泛參與,確保基層社會治理能夠凝聚方方面面的積極因素。三是突出依法治理理念。針對基層社會治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必須要強化依法治理理念,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和規定辦事,樹立法治思維,創新法治方式,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
⑷ 如何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
1、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統籌協調功能
基層黨組織在我國社區治理機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其功能主要是指導社區居民委員會和業主委員會開展社區日常工作,通過制度建設和組織建設,如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和黨支部甚至包括樓道和片組的管理區塊劃分和設置,並通過一些參與積極、群眾聲望較高黨員個體載體的工作開展,共同發揮社區共治的功能。
2、追求精細化管理,提高社區治理信息化水平
善於運用好網路就能夠提高社區治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社區凝聚力,促進社區發展。如開通微信平台,提供各種社區服務信息和咨詢。通過建立黨建網、綜合治理網和信訪網等不同層次的網路平台解決社區的各種事務,建立綜合性網路社區管理體制。
3、通過民主化決策和加強為群眾服務提高公信力
從中國實際狀況來看,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和民主意識的增強,個體意識的崛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比如民眾的產權意識、環境意識、私人空間和民主權利意識大大增強,他們對公權力不再盲目服從,而是以個人的利益是否得到滿足為取向,大大擴大了與政府決策產生沖突的風險。
(4)基層治理社區治理擴展閱讀:
社區治理機制的探索是一項系統長期的過程,其涉及國家、社會和公民權利釋放的方方面面。如何根據我國社區治理實際,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主導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功能方面要作進一步的挖掘,實現上下融合,把各地成熟分散的社區治理經驗進行不斷總結和學理上的梳理和提升,社區治理機制就一定能夠源源不斷地實現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
參考資料:人民網-新形勢下我們該如何提高社區治理的水平
⑸ 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包括哪些內容
6月12日,新華社受權播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
意見提出,要健全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有效發揮基層政府主導作用,注重發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基礎作用,統籌發揮社會力量協同作用;要不斷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增強社區居民參與能力,提高社區服務供給能力,強化社區文化引領能力,增強社區依法辦事能力,提升社區矛盾預防化解能力,增強社區信息化應用能力。
意見要求著力補齊城鄉社區治理短板,要改善社區人居環境,加快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優化社區資源配置,推進社區減負增效,改進社區物業服務管理。
意見還要求強化組織保障,要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完善政策標准體系和激勵宣傳機制。
⑹ 什麼是基層治理
基層治理是對基層地區(如城市社區、農村等)的治理。
基層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國家治理現代化離不開基層治理現代化。城市的社區治理、農村的村落治理,都屬於基層治理范疇。基層治理涉及面寬、量大、事多,直接面對群眾,在整個國家治理體系中佔有重要位置。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基層治理是否有效,直接決定著經濟社會是否能持續發展、繁榮和穩定。
(6)基層治理社區治理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
這不僅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更對新時代黨的建設和以黨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保障基層治理、引領基層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路徑探索,對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的發展創新,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落實,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資料:人民網-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思考
⑺ 社區如何加強基層治理
以黨建引領新時代社區治理,要完善多元共治的黨建網路體系。對於社區全靠政府管理的傳統「一元模式」,要形成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社區居委會為樞紐、以居民為主體,社會組織、群眾團體、志願者團隊等共同參與的基層治理架構,通過建立有效的自治與共治聯動機制,實現黨的組織覆蓋。同時,要建立平台、匯集資源、整合力量,通過開展融公安網、政務網、互聯網等於一體的智慧社區建設,真正搭建起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的平台,通過多元共治平台,實現黨的工作覆蓋。
以黨建引領新時代社區治理,要全力打造服務型基層黨組織。社區黨組織既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者,更是社區群眾利益的代表者和服務者。社區治理創新就是要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要努力構建黨建服務機制,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創新黨組織及黨員為群眾服務的途徑和方式,開展以志願服務為特色的社區服務,整合多方社會資源優服務促發展,以此打造基層黨建品牌,努力為社區群眾打造一個舒適安心的人居環境。
以黨建引領新時代社區治理,要充分發揮黨員的戰斗堡壘作用。社區治理創新成效如何,基層幹部是決定性因素,要將社區幹部隊伍納入全區幹部隊伍建設體系,培養選拔一批黨性強、能力強、群眾信得過、治理有辦法並竭盡誠心服務群眾的優秀人才,對其建立落實鼓勵激勵機制,在幹部待遇、評價考核、職位晉升等方面改進工作思路,不斷激發社區幹部隊伍內生活力。